小朋友的話 這本書講哥哥跟弟弟一直在搶東西、比誰多,很像我跟弟弟。但是有時候東西的多寡不能隻用看的,要用測量的纔會知道誰比較多、誰比較少。
書後麵有一頁教我們自己做彩色麵團,希望媽媽讓我有機會可以做做看。
我一下就將這本書看完瞭,但是我弟弟很喜歡,一直說要再聽一遍。
陳弘瑀(桃園市大有國小一年級)
編輯委員會的話 給小讀者
當小朋友學會數數時,對於數字大小是很容易比較的;而東西價格的多少,水果的個數等,要比較也不難。但是如果要比較長寬不同的書本大小、不同規格杯子裏裝的牛奶多少,甚至隨便抓起一把沙子數量的多寡,這可不一定是那麼容易可以比較齣來的呢!故事中,雙胞胎兄弟—正宇和賢宇,常常因為比較而爭吵,不管是麵粉、麵團、牛奶,甚至是沙子,都可以吵個不停。讓我們看看媽媽是怎麼幫忙他們比較齣來的!
我們對雙胞胎的印象都是長得很像,穿一樣的衣服,用一樣的東西,讓人都分辨不齣誰是誰?但事實上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各自有不同的性格和想法。所以雙胞胎也跟一般的兄弟姐妹一樣,雖然平時也會爭吵,但是遇到睏難時,也會互相幫助喔!
給傢長
我們一般所謂的固體是指體積及形狀都是固定的物體;液體指的是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固定的體積;氣體則指體積形狀皆無固定。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中,要比較形狀相同固體的體積比較容易,而要比較形狀不同的固體體積就有些睏難;同樣的,要比較沒固定形狀的液體,對孩子而言,更是不容易。所以在導入常用單位前,讓孩子知道利用一個基準量來作為中介單位,是可以約略做比較的。在本書中,雙胞胎兄弟的媽媽利用小杯子為基準,比較兩兄弟捧起麵粉的多寡;將麵團都揉成球狀,來比較體積的大小;用形狀相同的杯子,來比較牛奶的多少…,利用這些方法來讓小朋友瞭解以客觀的基準會比主觀的認定更準確。
孩子們學習數學的曆程,是由具體到半具體,最後纔能進行抽象的思考與運算,所以孩子們若在體積或容積的比較上有疑問時,要把握這機會,讓他們實際做測量,不僅可促使他們理解觀念,更能令他們印象深刻,往後再導入常用公製單位時,他們便能順利銜接。最後,彆忘瞭做一點提醒:兄弟姐妹平時爭吵難免,但彆忘瞭該要的友愛與尊重。
給教師
這本書中雙胞胎兄弟所發生的爭執,可能是許多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傢庭裏天天上演的戲碼。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受關注的,而孩子也大都存在著自我主義,所以常常會覺得自己所分配到的東西比較少,這時證明父母的公平對待是很重要的,一方麵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另一方麵則可藉由問題的解決讓孩子建立數學概念。故事中,正宇與賢宇的爸爸媽媽利用各種標準化的媒介,讓兩兄弟在實做中去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這在未導入公製單位去計算物體體積之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讓孩子知道比較體積時,眼見是不能為憑的,利用媒介作初步的估算,再導入常用的公製單位,就能精確的比較齣體積的大小。
而故事發展中,小朋友在比較麵團大小時,讓小朋友實際去揉揉麵團,可配閤綜閤領域或生活領域課程,體驗做餐點的樂趣,也可促進小肌肉之發展。而兄弟倆做砂畫,或在數學遊戲--揉成彩色麵團遊戲,也是藝術與人文領域中很好的配閤教材。
最後在議題的融入上,品德及傢政教育在這故事中也是很重要的。在傢庭中,傢事要分工,對待兄弟姐妹要友愛,有衝突時要尋求適當的解決方式,這樣纔會有和樂的傢庭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