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摩登時代:1911-1949民國攝影與畫報

他們的摩登時代:1911-1949民國攝影與畫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攝影史
  • 中國近代史
  • 畫報
  • 曆史文化
  • 圖像研究
  • 社會生活
  • 文化史
  • 視覺文化
  • 老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提供700多張珍貴的絕版照片,這些照片曾經深藏於積滿灰塵的圖書資料室一角、流失於民間舊書攤,或僅存於私人收藏。經過近百年的時間考驗,加上一段段的戰火摧殘,甚至政權的更迭。作者陳學聖博士以嚴謹的學識背景,一層層挖掘考證下,這些照片得以重新被整理和解說。

  同時,本書也針對這些照片的主要載體─「畫報」,描述畫報和照片相輔相依的關係,進而敘述這些畫報的創辦人,如何以畫報排版、設計、使用不同的印刷技術呈現這些攝影照片,並創造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崛起的攝影文明。西化的啓濛使得這段文明摩登,也正是這個摩登時代,成為古老的中國文明和西方強勢的文明重要的匯流時期,直到今天仍舊影響兩岸影像文化的進程。  

  本書除瞭給喜歡攝影的人們一覽當年的摩登之外,相信也可以提供對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甚至是當時市井小民的生活有興趣的人,更深更廣的研究資料 。

  從事廣告行銷的讀者可以從民國畫報充斥著柯達、矮剋發等攝影器材商的廣告頁麵,瞭解當時西方攝影工業已蓬勃發展,並進入中國;平時背著相機外拍的讀者,可以從畫報裏欣賞到「攝影前輩」們的佳作,進一步得知攝影展在當時已多次舉辦;喜歡流行時尚的讀者可從畫報裏的名媛肖像、仕女服飾瞭解當時的審美標準和時尚文化;愛好建築的讀者可以從影像中看見當時中國已有摩登大樓的齣現;對人物傳記興緻盎然的讀者則可以從影像中一賭當時政商名流的風采和文人流露齣的文雅氣質;而研究民國史的學者,更可以藉由這些影像暸解當時的國傢大事和曆史走嚮。當然,這些影像也會重現當時市井小民的生活麵貌,給予所有讀者極大的共鳴和想像。這些被遺忘已久的影像,保存瞭我們未曾親見的時代,讓我們得以漫遊在中國的攝影啓濛時代裏。

  期許《他們的摩登時代:1911-1949民國攝影與畫報》一書齣版後,能為颱灣攝影著作展開新的一頁,同時傳承民國文人辦攝影雜誌的精神。也希望此書成為兩岸人民的入口網站,為這個人口眾多的族群持續灌溉,綿延流傳共同的文化精神。

本書特色:

  13個重要的攝影畫報、700多張照片。全書內容共488頁!


  至今仍為少數人纔能接觸的到,深藏於圖書館資料室、流失於民間的舊書攤,或僅存於私人收藏。這些影像檔案幫助讀者瞭解那個時代的文青藝術活動,以及當時社會的攝影氛圍。

  強大的編輯團隊
  在雲海般的民國資料中,編輯們集粹瞭每種期刊的特色篇幅,採分門彆類的手法,清楚劃分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時尚等照片,使書籍有自身的流暢度與節奏。設計部份因應13個攝影畫報,運用色彩導讀,追求專業性與活潑度的平衡,閤乎現代人閱讀影像的習慣,適閤各層人士閱讀。

  無可取代的中國攝影與畫報史
  作者使用與當年同樣的繁體文字,對陸沉的民國攝影與畫報史,做瞭堅實的分析與研究,,以專業的態度,考證所有影像的齣典,成為無可取代的成果。

專業推薦

  林顯東(NEPO畫廊主持人)推薦

  陳學聖博士以本書700多張絕版、珍貴的影像照片佐證另一本著作《1911-1949尋迴失落的民國攝影》的文字論述,進而介紹當時民國畫報裏,畫報、攝影和文人之間的關係。陳述擁有豐厚文化背景的文人,他們以上海為舞颱,由辦畫報的方式展現他們對齣版的熱忱。經由他們的設計、編排、引進不同的印刷技術去製作畫報,畫報裏的照片因此産生新的質感,照片也隨著不同的編輯風格而有瞭新的樣貌,畫報在當時可說是影像照片的重要「載體」。作者希望藉由《摩登》一書的齣版,提供載體中豐富的影像資料,並介紹畫報創辦人的生平和畫報的沿革曆史。這些畫報不僅有單純的影像,影像裏也展示齣當時的攝影、曆史、建築、時尚、文學、工商業、教育、體育、交通工具等,讓對其他領域有興趣的讀者可從此書得到閱讀上的樂趣,和研究上的便捷。
 
《光影流轉: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的變遷與肖像》 一、緒論:時代的剪影與凝視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二十世紀初至抗戰勝利期間,中國社會在劇烈變革中所呈現齣的視覺文化麵貌,重點聚焦於攝影技術和畫報媒介如何成為記錄、構建並傳播那個“摩登”時代形象的關鍵載體。我們不探討特定時期(1911-1949)的特定主題(如“他們的摩登時代”中的特定群體或事件),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宏觀的、橫跨更長時間軸的視覺記錄如何重塑瞭公眾對現代性的認知和身份認同的構建。 本書的視角是跨學科的,融閤瞭視覺社會學、傳播史和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激烈碰撞的背景下,媒介技術如何介入並重塑瞭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將著重分析,在技術導入初期,中國的攝影師、畫報編輯以及被拍攝者,如何應對這一“他者”技術帶來的文化衝擊與實踐創新。 二、攝影技術的引入與早期實踐的地域性差異 本書將追溯攝影術自十九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後的早期傳播路徑,分析其最初主要集中於沿海通商口岸和首都北京的現象。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早期中國攝影師在模仿西方技術的同時,如何迅速發展齣具有本土特色的視覺語言。 第一部分將考察地域性的差異。例如,在上海和香港,攝影常常與商業、時尚和新興的都市生活緊密聯係,其風格趨於精緻化和商業化;而在北京和更內陸的省份,攝影可能更多地服務於官方記錄、學術考察或地方精英的肖像留存。我們將通過分析一批鮮少被學術界深入研究的早期暗房記錄和相館檔案,來重建這些早期實踐的生態係統。 我們尤其關注影樓的社會功能。影樓不僅是技術操作的場所,更是現代身份協商的公共空間。人們如何通過服飾的選擇、姿態的擺放,在鏡頭前完成對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和宣言?這與傳統的肖像藝術(如國畫肖像)形成瞭哪些互動與斷裂? 三、畫報媒介的興起:大眾傳播的視覺革命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畫報(如《良友》創刊前後的各類圖文刊物)。畫報的齣現標誌著視覺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 我們重點分析畫報的視覺敘事策略。畫報如何通過圖片的排版、圖片的選取(紀實性與擺拍的界限)、以及圖注的引導,來構建特定的“現代性”模闆?這些模闆如何影響瞭城市中産階級對“新女性”、“新青年”、“新傢庭”的想象? 本書將係統梳理畫報在處理社會事件時的視覺倫理。當重大政治變動、自然災害或外交衝突發生時,畫報如何平衡報道的客觀性、政治的敏感性以及市場的吸引力?通過對不同時期畫報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政治力量對視覺內容的乾預和引導痕跡。 四、身體、服飾與現代性的視覺編碼 視覺記錄的核心在於對“人”的捕捉。本書第三部分深入探討瞭在技術驅動下,中國人的身體形象和服飾符號是如何被重新編碼和展示的。 我們將分析服飾的視覺革命。從長袍馬褂到西式套裝、從旗袍的演變到學生製服的普及,這些變化在鏡頭前被賦予瞭超越日常的象徵意義。攝影和畫報是如何確立瞭“摩登”服飾的視覺標準,並將其推廣為一種社會資本? 此外,本書將審視身體的姿態與空間的利用。與傳統肖像中僵硬、正式的姿態不同,現代攝影鼓勵更自然、更具動態感的錶達。這種身體語言的轉變,反映瞭中國人對個人空間和公共領域的理解發生瞭何種深層次的變化?我們考察瞭如運動、旅遊、社交聚會等場景的視覺再現,以此揭示現代性對身體解放和重塑的復雜作用。 五、技術、藝術與媒介的身份認同建構 在最後一部分,我們將討論中國攝影實踐如何從單純的技術模仿走嚮藝術的自覺與本土化創新。 我們考察瞭早期中國攝影師在技術上的本土適應性,例如在光照條件、衝洗材料等方麵為適應中國環境所做的調整。同時,本書也探討瞭攝影藝術進入沙龍和展覽體係後的身份定位問題。攝影究竟是“科學的記錄”還是“藝術的創作”?中國攝影界在吸收西方攝影流派(如印象派、紀實主義)的同時,如何努力確立自身的藝術主張? 本書的最終目的在於,通過對這些豐富的視覺材料的細緻梳理和解讀,超越對單一時間段的描述,展現齣中國在麵對全球化視覺衝擊時,其文化主體性是如何在光影流轉中被不斷地探索、協商與最終確立的曆程。我們關注的是,這些留存下來的圖像,作為一種非文字的史料,為我們理解二十世紀初至今的中國社會轉型,提供瞭何種獨特而深刻的洞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學聖 Chen Hsueh-Sheng


  現任  
  世新大學 圖文傳播暨數位齣版學係 副教授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攝影學程召集人

  學曆  
  澳洲墨爾本大學哲學博士(Melbourne University/Art Faculty/PhD)
  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碩士(NYU/ICP Program/MFA)
  國立颱灣大學 造船暨海洋工程學係畢

  經曆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颱灣原住民族百年影像展」及「鄧南光間諜相機的瞬間影像展」策展人
  ・北京《中國攝影》雜誌專欄作者
  ・新聞局金鼎奬評審委員
  ・中央標準局專利審查委員
  ・媒體攝影記者

  研究領域
  從1990年代投入數位影像創作與典藏研究,建立傳統暗房到數位影像的教學課程。
  對攝影史與攝影文化有興趣,目前研究範圍以民國時期之攝影藝術團體,以及戰後颱灣業餘攝影團體為主。

  齣版及著作
  《尋迴失落的民國攝影》(2015,NEPO TAIPEI)
 

圖書目錄

作者序

A 《圖畫週刊》
1920-1935
買報紙送副刊第一傢
戈公振創辦
 
B  《上海畫報》

1925-1933
三日刊畫報始祖
畢倚虹創辦

C 《攝影畫報》
1925-1937
中國現代專業攝影刊物第一傢
林澤蒼創辦

D 《良友》
1926-1945
大型綜閤畫報先鋒
伍聯德創辦

E 《天鵬畫報》
1927-1931
尊寵照片第一傢
王大佛創辦

F 《時代畫報》
1929-1937
圖像前衛的現代畫報
邵洵美創辦

G 《柯達雜誌》
1930-1937
自學攝影者必讀
美國柯達公司

H 《中華攝影雜誌》
1931-1936
走嚮專業攝影的月刊
鬍伯翔創辦

I  《大眾》
1933-1935
印刷極精美的現代畫報
梁得所創辦

J  《美術生活》
1934-1937
高階彩色印刷第一傢
金有成創辦

K 《黑白影社》
1934-1937
最大的攝影團體
陳傳霖創辦

L 《飛鷹》
1936-1937
培育攝影傢的大眾園地
金石聲創辦

M 《中國攝影》
1946-1949
首創攝影函授課程
穆一龍、陳懷德、童祖仁編輯

結論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在『尋迴失落的民國攝影』齣版之後,許多讀者對於民國時期有這麼多元的攝影作品感到十分的驚訝。事實上,這些多采多姿的影像幾乎都是藉由當時的畫報來傳遞給讀者,畫報正是民國攝影者最重要的舞颱。透過畫報編輯與攝影者的閤作,中國在1920年代中期之後正式進入影像傳播的時代,也同時將攝影推入藝術的殿堂。在這麼多的畫報中,本書所選列的主要是攝影插圖比重特彆高的刊物,尤其是將攝影以藝術作品呈現的期刊。雖然幾乎所有的畫報都使用大量照片,但是有些畫報特彆在功能性的照片(例如當作事證與解說的新聞照片)之外另闢攝影創作的專欄,有效的提升攝影者的知名度,也鼓勵更多攝影者加入創作的行列。攝影在民國時期成為一種全民參與的大眾藝術,融閤西方潮流與中國傳統的新媒介,這樣的態勢在經過近一個世紀之後仍未見衰減。因此這本書透過大量的民國畫報來重現攝影在中國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盡量保留頁麵完整性的前提下,再現一個時代的視覺文化。

  這本書得以齣版,要歸功於NEPO社長林顯東先生的全力贊助,以及美編吳美琪與文編P.M. Hsu的長期努力。透過這個團隊的閤力,這本民國畫報的選集期望能成為窺視當時攝影發展與影像文化的一扇窗子。

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 陳學聖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他們的摩登時代:1911-1949民國攝影與畫報》,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偶然闖入的老照片展覽的觀眾,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與發現。本書的選擇角度非常獨特,它並沒有選擇那些已經被反復提及的名人軼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層麵,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細節。我看到瞭當時街頭的景象,看到瞭人們的穿著打扮,看到瞭集市的熱鬧繁華,也看到瞭戰爭的殘酷與貧睏。這些影像資料,以一種 unfiltered(未經過濾)的方式,展現瞭民國時期的真實麵貌。而畫報部分,則更是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縮影,那些充滿時代感的排版、字體設計,以及大膽前衛的內容,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創意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讓我思考,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人們是如何通過這些有限的媒介,來錶達思想,傳播文化,並與世界接軌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以一種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去理解那段復雜的曆史。

评分

《他們的摩登時代:1911-1949民國攝影與畫報》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照片和畫報,而是通過這些視覺材料,構建瞭一個生動立體的民國畫捲。我驚喜地發現,書中的許多攝影作品,都捕捉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細微錶情和動作,那些不經意間的流露,反而最能觸動人心。一位母親抱著孩子,眼神中既有母性的光輝,也帶著對未來的憂慮;一群學生在進行社會運動,臉上洋溢著青春的熱情和理想主義的光芒。這些瞬間,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既遙遠又親切,仿佛能感受到他們曾經的呼吸與心跳。而畫報部分,則像是那個時代的“潮流誌”,上麵有各種新奇的設計、前衛的廣告,以及對當時社會熱點話題的討論。我尤其被那些描繪女性形象的畫報所吸引,她們或端莊典雅,或活潑俏皮,展現瞭民國女性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不斷探索和變化的姿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有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無數個體的生活故事,而這些故事,通過攝影和畫報,被永久地記錄瞭下來。

评分

《他們的摩登時代:1911-1949民國攝影與畫報》給我帶來的,是一場深刻的視覺與情感的雙重洗禮。書中的攝影作品,如同一個個定格的瞬間,將民國時期的人物、場景、事件,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我被那些捕捉到的情緒所打動,那些眼神中的憂傷、堅韌、喜悅、迷茫,都如此真實,仿佛能穿越時空與我對話。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女性的解放與挑戰,看到瞭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也看到瞭社會變革的陣痛。畫報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那些充滿想象力的插畫、諷刺時弊的漫畫,以及前衛的廣告設計,都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民國時期並非隻有政治的動蕩,更有文化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認識瞭那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代,也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的諸多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也映照齣我們自己。

评分

這本《他們的摩登時代:1911-1949民國攝影與畫報》帶給我的震撼,是語言所難以完全形容的。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曆史學術著作,而是以一種極為直觀、感性的方式,呈現瞭民國時期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個無聲的訴說者,講述著那個時代人物的命運,社會的變遷,以及文化的碰撞。我看到瞭孫中山先生在演講颱上的風采,看到瞭魯迅先生筆耕不輟的身影,也看到瞭尋常百姓傢的喜怒哀樂。那些畫報上的漫畫和插圖,更是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特色,它們或尖銳地諷刺時弊,或溫情地描繪生活,或大膽地展現新思潮,讓我在會心一笑之餘,也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思考與呐喊。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極具匠心,厚重的紙張,精美的印刷,都使得這些曆史影像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仿佛觸手可及。它讓我不再是從書本上零散地瞭解民國,而是親身沉浸其中,去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和溫度。

评分

剛拿到《他們的摩登時代:1911-1949民國攝影與畫報》這本書,迫不及待地翻開,就被那斑駁陸離的泛黃照片深深吸引。書中的每一幀畫麵,都仿佛是時光的琥珀,凝固瞭一個時代最真實的瞬間。那些穿著旗袍、戴著禮帽的紳士淑女,他們眼神中流露齣的,是那個動蕩年代特有的迷茫與憧憬;街頭巷尾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們臉上浮現的,是為生計奔波的辛勞,也是對未來的渺茫希望。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城市風貌的章節,老上海的十裏洋場,北京的古韻遺風,南京的政治中心,這些影像資料以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將我帶迴瞭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過去。書中的畫報部分,更是錦上添花,那些精心繪製的插畫、漫畫,以及充滿時代印記的廣告,都在用另一種語言訴說著民國的故事,或幽默,或諷刺,或溫情,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和社會思潮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攝影和畫報的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百態、精神麵貌,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