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一座城市齣發!捕捉心中銀閃閃的剎那
入海底、上高山,15,696張照片,是這80天寫真壯遊的記憶
古巴、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
老爺車、騷莎舞、七色山、鹽田、馬丘比丘、亞馬遜叢林、羊駝、天空之鏡、冰川、雪景……
美麗而危險,藏在時光膠囊的古巴、拉丁美洲影像之旅 ◎新生代攝影傢王文彥,繼《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後,又一精采攝影文集
◎颱灣首次,上百張迷人、豐富的古巴、拉丁美洲影像
◎6萬字旅途隨筆、31則獨特故事、80天影像捕捉,完整封存一趟寫真壯遊的記憶
◎從北緯23度到南緯53度,沿途的每段相遇與故事,每個不斷消逝的浮光掠影
「在那裏,走在街上到處都碰得上故事吧!」──王文彥
齣發,因為時光封塵瞭哈瓦那 還沒走嚮攝影之路時,我曾經夢想成為一位小號演奏傢。高中進入樂隊接觸小號前,我沒受過任何音樂訓練,但是憑著熱情與投入的心力,倒也能自娛娛人一番──直到我看到瞭《樂士浮生錄》,這部讓我對古巴老樂手的音樂靈魂感動不已的紀錄片。
雖然隨著工作忙碌,小號已經漸漸被我擱在角落,但是古巴卻依然一直縈繞心頭。「在那裏,走在街上到處都碰得上故事吧。」我總是想像那裏的景色,如此告訴自己……此後,每當有人問我最想去哪一個國傢旅行時,我總是不假思索地迴答:「古巴」。
就這樣,獲得客傢委員會〈築夢計畫〉補助的新生代攝影傢王文彥,1隻登山背包、2本《Lonely Planet》、3颱相機,帶著所有未知想像,乘著30小時的飛機,踏上瞭古巴這座被時光塵封的奇幻國度。
80天的拉丁美洲攝影旅行,為瞭影像而齣發,為瞭一座城市而駐足,足跡遍及古巴、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這一趟從熱帶騷莎一直到攀爬冰川,挑戰瞭水下30公尺、山高5000公尺,自北緯23度橫跨至南緯53度的拉丁美洲寫真行,是一次心靈原鄉的冒險,更是一位攝影人送給自己的寫真壯遊。
沿途,那些顛覆想像的人事物 ● 北緯 23° 08’:古巴˙哈瓦那(Havana)
走嚮入境海關,海關人員均一的卡其色製服透露著極權國傢的味道,但讓我無法不注目的是每位女性海關人員的窄裙下,卻是各式花樣的黑色網襪,讓這嚴肅的空間中帶上一些曖昧的性感氛圍。
走進Wilfredo隻能用傢徒四壁形容的傢中,他們早已為我準備好晚餐,就怕我餓著。飯畢,是蘭姆酒加古巴可樂的「自由古巴」為這夜的狂歡敲響序幕,來古巴怎麼可以不跳Salsa?
如果說哈瓦那有什麼讓我值得留念的,Wilfredo絕對是其中之一。
「革命獨立很好,我也很愛我的國傢,但是我痛恨這個政府……」他已經不知道是第幾位跟我錶達類似想法的古巴人瞭。
街燈在遠方閃耀,溽濕的街道映照齣一條星光大道,這時赤腳在街頭踢球的古巴人,可比任何球星都更加迷人。
● 南緯 13°09':秘魯˙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試著歪頭九十度看馬丘比丘古城,果然看到一個清楚的側臉。太陽移動的速度比預想的快,突然間,一道金色光綫照上馬丘比丘,她亮麗地在眾人眼前現身……這時四周無語,隻有此起彼落的快門聲。
完成攻頂與我擦身而過的人都會說些加油打氣的話,從「You can make it.」「It's not far.」「It's really close.」一直來到「5 Minutes.」,最後我幾乎是手腳並用地爬到山頂。
山頂的聲音很單純,鳥聲、樹葉沙沙聲以及遠方的火車聲,此外一切悄然無聲。
在前往與告彆馬丘比丘的路上,你不停體驗著,最終得到的,不單隻有一個遺跡城市的畫麵。
● 南緯 13°48':玻利維亞˙馬迪迪國傢公園(Parque nacional Madidi)
小船順著Beni河往上遊走,進入馬迪迪國傢公園的範圍內。這種在雨林就地取材製作的的小船,船底以單一塊樹木當骨乾,旁邊再由幾片木闆加高船舷,形成寬度不足一公尺,長度卻達六到八公尺的細長小船。
迴到營地時已近午夜,吉米開始做起晚餐。帶迴來的魚當然成瞭菜色之一,而那下午裝迴的泥水竟然也被用來煮飯泡茶。煮沸後的河水,壺底沉澱著砂石,喝起來帶有一種說不齣的特殊韻味。
在河裏洗澡、吃河裏的魚、喝河水,在城市生活已久的我,生活早已經和河流失去連結,但來到這營地的第一天,就已經讓我與這黃濁的河流産生許多連結。
● 南緯 33°27':智利˙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hile)
這會兒我在這聖地牙哥的巴士站,走來走去,試瞭幾颱提款機,就是找不到可以領齣錢的提款機……終於,領齣錢瞭,但該去哪搭計程車卻摸不著頭緒。
幸好,計程車最後真的把我載到旅館,但是司機沒有停在門口,而是再往前開瞭十多公尺停在路邊。這個舉動讓人覺得不妙,我趕緊開門下車,先跟他們保持距離再說……我告訴他,我去旅館換個錢就迴來,請他們等我一下。
當我轉身走嚮旅館,按下電鈴,再迴頭時,計程車已經消失無影,連同放在後車廂的大背包也一併載走瞭。
● 南緯 50°00':阿根廷˙冰川國傢公園(Parque Nacional Los Glaciares)
阿根廷湖由大大小小一百多條冰川注入,是阿根廷境內最大湖泊。從湖岸南側的El Calafate往西齣發,半小時後進入冰川國傢公園,接著就見到壯觀的Perito Moreno冰川,將阿根廷湖分隔成南北兩個部份。
本以為冰川錶麵該是光滑的,或者積著深雪,但這冰川的錶麵卻是佈滿尖銳的小碎冰,走起來倒像是走在滿地是冰糖的丘陵上。我們帶著手套,與其說是保溫,真正的目的卻是避免手掌被尖銳的碎冰劃傷流血。
「你會大量流血並且立即死亡。」帶隊的嚮導總是開玩笑地警告我們。
名人推薦 ◎工頭堅 《旅飯》創辦人暨旅行長︱上田莉棋 旅遊作傢︱玩美南人Eric 知名中南美領隊︱馮建三 古巴通訊編輯(2007~)︱陳仲仁 運動冒險旅行傢︱張鐵誌 文化與政治評論傢︱劉振祥 攝影傢──熱血推薦
追光逐影:探索拉丁美洲的地理與人文之境 本書並非關於特定的影像作品集或攝影指南,而是一場深入拉丁美洲大陸腹地的地理探索與人文關懷之旅。它聚焦於拉美地區廣袤多樣的地理景觀、深厚的曆史積澱以及多元的社會麵貌,旨在通過文字的力量,重構一片充滿活力與矛盾的土地的立體圖景。 第一部分:安第斯山脈的呼吸與脈動 本捲以地球的脊梁——安第斯山脈為起點,我們追溯其地質的演化史,探究其如何塑造瞭沿綫國傢(如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的氣候、生態係統以及原住民文明的誕生與延續。 我們細緻描繪瞭高海拔地區獨特的生態適應性:那些在稀薄空氣中頑強生長的植被,以及世代居住於此的人們如何與嚴酷的自然環境共生。書中不涉及具體的攝影技術應用,而是著重於“身處其境”的感受。例如,對於秘魯馬丘比丘遺址的描述,側重於印加人對天文、水利和建築工程的非凡理解,以及這些遺跡在現代語境下的文化意義,而非單純記錄其視覺效果。 此外,我們將探討安第斯山脈在現代社會經濟結構中的角色,從礦産資源的開采到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勾勒齣其復雜的多重麵嚮。章節中穿插瞭對當地信仰體係的考察,理解印加文化對自然神靈的崇敬如何依然影響著當代安第斯山民的生活哲學。 第二部分:亞馬孫河流域的濕潤與隱秘 我們將視綫轉嚮地球上最龐大、最神秘的河流係統——亞馬孫盆地。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生態考察,而是一次對“生命密度”的深度閱讀。重點在於理解這片雨林對於全球生態平衡的關鍵性作用,以及原住民社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麵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書中詳細梳理瞭亞馬孫流域的河流地貌學特徵,闡述瞭洪水與乾旱如何周期性地重塑岸綫與森林結構。我們深入探討瞭居住在雨林深處的族群,記錄瞭他們世代積纍的草藥知識和對植物的精細分類係統。這種記錄是基於人類學和田野調查的視角,而非僅僅記錄其外在的“異域風情”。 特彆設置的篇章討論瞭全球化對亞馬孫生態和原住民文化帶來的衝擊,包括農業擴張、非法采伐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倫理睏境。我們審視瞭當代社會對這片土地的認知偏差,強調其復雜性遠超“原始”或“未開發”的標簽。 第三部分:拉普拉塔河的都會喧囂與歐洲迴響 從自然奇觀轉嚮人造景觀,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阿根廷與烏拉圭等拉普拉塔河流域國傢的都會文化。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探戈文化、歐洲移民帶來的建築風格、以及其獨特的城市節奏,構成瞭與安第斯和亞馬孫截然不同的拉丁美洲圖景。 我們分析瞭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的社會根源,探討它如何反映瞭移民社會中的身份焦慮、失落感與激情錶達。內容涉及該市的文學傳統(如博爾赫斯的作品背景)、政治曆史的劇烈變遷,以及當代藝術場景的活躍性。這不是對城市景觀的簡單描述,而是對其內在“精神氣質”的解讀。 在這一部分,我們還將對比濛得維的亞的社會氛圍,探究烏拉圭在社會政策和文化認同上的獨特性,特彆是其在區域政治中的“緩衝帶”角色所帶來的影響。 第四部分:中美洲與加勒比海的交匯點:曆史的張力 最後,視角轉嚮中美洲地峽和加勒比海區域,這一地帶是前哥倫布文明、西班牙殖民遺産和美國區域影響力交織的熔爐。 重點考察瞭瑪雅文明的遺跡群(如蒂卡爾或奇琴伊察),側重於他們的曆法係統、農業技術(如“玉米軸心”)以及宗教宇宙觀的深度解析,著重於其對後世文化的影響,而不是對遺跡形態的客觀描繪。 在古巴和多米尼加等加勒比島嶼的敘述中,我們關注殖民曆史留下的經濟結構性問題,特彆是甘蔗種植園曆史對當代社會階層和種族關係的影響。書中探究瞭非洲文化如何通過奴隸貿易被帶入,並在音樂、宗教(如聖塔裏亞教)和日常生活習俗中,與本土及歐洲元素融閤,形成瞭獨特的“剋裏奧爾”文化現象。 結語:拉丁美洲的“未完成”敘事 全書的基調在於呈現拉丁美洲的“動態性”與“未完成性”。它是一個充滿對比的地區——極度的財富與貧睏並存,古老的傳統與激進的現代性激烈碰撞。本書緻力於提供一個多維度的理解框架,超越錶層的地理標誌,觸及驅動這片大陸發展的深層曆史、社會和哲學力量。最終,它旨在邀請讀者以更富有思辨性的目光,去認識一個不斷在自身矛盾中尋求未來方嚮的偉大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