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封塵.哈瓦那:爲影像齣發,用鏡頭入海底30m,上高山5000m的拉丁美洲寫真行

時光封塵.哈瓦那:爲影像齣發,用鏡頭入海底30m,上高山5000m的拉丁美洲寫真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旅行攝影
  • 拉丁美洲
  • 哈瓦那
  • 紀實攝影
  • 風光攝影
  • 人文攝影
  • 攝影集
  • 冒險
  • 潛水
  • 登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爲一座城市齣發!捕捉心中銀閃閃的剎那

  入海底、上高山,15,696張照片,是這80天寫真壯遊的記憶
  古巴、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
  老爺車、騷莎舞、七色山、鹽田、馬丘比丘、亞馬遜叢林、羊駝、天空之鏡、冰川、雪景……
  美麗而危險,藏在時光膠囊的古巴、拉丁美洲影像之旅


  ◎新生代攝影傢王文彥,繼《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後,又一精采攝影文集
  ◎颱灣首次,上百張迷人、豐富的古巴、拉丁美洲影像
  ◎6萬字旅途隨筆、31則獨特故事、80天影像捕捉,完整封存一趟寫真壯遊的記憶
  ◎從北緯23度到南緯53度,沿途的每段相遇與故事,每個不斷消逝的浮光掠影

  「在那裏,走在街上到處都碰得上故事吧!」──王文彥

  齣發,因為時光封塵瞭哈瓦那

  還沒走嚮攝影之路時,我曾經夢想成為一位小號演奏傢。高中進入樂隊接觸小號前,我沒受過任何音樂訓練,但是憑著熱情與投入的心力,倒也能自娛娛人一番──直到我看到瞭《樂士浮生錄》,這部讓我對古巴老樂手的音樂靈魂感動不已的紀錄片。

  雖然隨著工作忙碌,小號已經漸漸被我擱在角落,但是古巴卻依然一直縈繞心頭。「在那裏,走在街上到處都碰得上故事吧。」我總是想像那裏的景色,如此告訴自己……此後,每當有人問我最想去哪一個國傢旅行時,我總是不假思索地迴答:「古巴」。

  就這樣,獲得客傢委員會〈築夢計畫〉補助的新生代攝影傢王文彥,1隻登山背包、2本《Lonely Planet》、3颱相機,帶著所有未知想像,乘著30小時的飛機,踏上瞭古巴這座被時光塵封的奇幻國度。

  80天的拉丁美洲攝影旅行,為瞭影像而齣發,為瞭一座城市而駐足,足跡遍及古巴、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這一趟從熱帶騷莎一直到攀爬冰川,挑戰瞭水下30公尺、山高5000公尺,自北緯23度橫跨至南緯53度的拉丁美洲寫真行,是一次心靈原鄉的冒險,更是一位攝影人送給自己的寫真壯遊。

  沿途,那些顛覆想像的人事物

  ●    北緯 23° 08’:古巴˙哈瓦那(Havana)
  走嚮入境海關,海關人員均一的卡其色製服透露著極權國傢的味道,但讓我無法不注目的是每位女性海關人員的窄裙下,卻是各式花樣的黑色網襪,讓這嚴肅的空間中帶上一些曖昧的性感氛圍。

  走進Wilfredo隻能用傢徒四壁形容的傢中,他們早已為我準備好晚餐,就怕我餓著。飯畢,是蘭姆酒加古巴可樂的「自由古巴」為這夜的狂歡敲響序幕,來古巴怎麼可以不跳Salsa?
如果說哈瓦那有什麼讓我值得留念的,Wilfredo絕對是其中之一。

  「革命獨立很好,我也很愛我的國傢,但是我痛恨這個政府……」他已經不知道是第幾位跟我錶達類似想法的古巴人瞭。

  街燈在遠方閃耀,溽濕的街道映照齣一條星光大道,這時赤腳在街頭踢球的古巴人,可比任何球星都更加迷人。

  ●    南緯 13°09':秘魯˙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試著歪頭九十度看馬丘比丘古城,果然看到一個清楚的側臉。太陽移動的速度比預想的快,突然間,一道金色光綫照上馬丘比丘,她亮麗地在眾人眼前現身……這時四周無語,隻有此起彼落的快門聲。

  完成攻頂與我擦身而過的人都會說些加油打氣的話,從「You can make it.」「It's not far.」「It's really close.」一直來到「5 Minutes.」,最後我幾乎是手腳並用地爬到山頂。

  山頂的聲音很單純,鳥聲、樹葉沙沙聲以及遠方的火車聲,此外一切悄然無聲。

  在前往與告彆馬丘比丘的路上,你不停體驗著,最終得到的,不單隻有一個遺跡城市的畫麵。

  ●    南緯 13°48':玻利維亞˙馬迪迪國傢公園(Parque nacional Madidi)
  小船順著Beni河往上遊走,進入馬迪迪國傢公園的範圍內。這種在雨林就地取材製作的的小船,船底以單一塊樹木當骨乾,旁邊再由幾片木闆加高船舷,形成寬度不足一公尺,長度卻達六到八公尺的細長小船。

  迴到營地時已近午夜,吉米開始做起晚餐。帶迴來的魚當然成瞭菜色之一,而那下午裝迴的泥水竟然也被用來煮飯泡茶。煮沸後的河水,壺底沉澱著砂石,喝起來帶有一種說不齣的特殊韻味。

  在河裏洗澡、吃河裏的魚、喝河水,在城市生活已久的我,生活早已經和河流失去連結,但來到這營地的第一天,就已經讓我與這黃濁的河流産生許多連結。

  ●    南緯 33°27':智利˙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hile)
  這會兒我在這聖地牙哥的巴士站,走來走去,試瞭幾颱提款機,就是找不到可以領齣錢的提款機……終於,領齣錢瞭,但該去哪搭計程車卻摸不著頭緒。

  幸好,計程車最後真的把我載到旅館,但是司機沒有停在門口,而是再往前開瞭十多公尺停在路邊。這個舉動讓人覺得不妙,我趕緊開門下車,先跟他們保持距離再說……我告訴他,我去旅館換個錢就迴來,請他們等我一下。

  當我轉身走嚮旅館,按下電鈴,再迴頭時,計程車已經消失無影,連同放在後車廂的大背包也一併載走瞭。

  ●    南緯 50°00':阿根廷˙冰川國傢公園(Parque Nacional Los Glaciares)
  阿根廷湖由大大小小一百多條冰川注入,是阿根廷境內最大湖泊。從湖岸南側的El Calafate往西齣發,半小時後進入冰川國傢公園,接著就見到壯觀的Perito Moreno冰川,將阿根廷湖分隔成南北兩個部份。

  本以為冰川錶麵該是光滑的,或者積著深雪,但這冰川的錶麵卻是佈滿尖銳的小碎冰,走起來倒像是走在滿地是冰糖的丘陵上。我們帶著手套,與其說是保溫,真正的目的卻是避免手掌被尖銳的碎冰劃傷流血。

  「你會大量流血並且立即死亡。」帶隊的嚮導總是開玩笑地警告我們。

名人推薦

  ◎工頭堅 《旅飯》創辦人暨旅行長︱上田莉棋 旅遊作傢︱玩美南人Eric 知名中南美領隊︱馮建三 古巴通訊編輯(2007~)︱陳仲仁 運動冒險旅行傢︱張鐵誌 文化與政治評論傢︱劉振祥 攝影傢──熱血推薦
追光逐影:探索拉丁美洲的地理與人文之境 本書並非關於特定的影像作品集或攝影指南,而是一場深入拉丁美洲大陸腹地的地理探索與人文關懷之旅。它聚焦於拉美地區廣袤多樣的地理景觀、深厚的曆史積澱以及多元的社會麵貌,旨在通過文字的力量,重構一片充滿活力與矛盾的土地的立體圖景。 第一部分:安第斯山脈的呼吸與脈動 本捲以地球的脊梁——安第斯山脈為起點,我們追溯其地質的演化史,探究其如何塑造瞭沿綫國傢(如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的氣候、生態係統以及原住民文明的誕生與延續。 我們細緻描繪瞭高海拔地區獨特的生態適應性:那些在稀薄空氣中頑強生長的植被,以及世代居住於此的人們如何與嚴酷的自然環境共生。書中不涉及具體的攝影技術應用,而是著重於“身處其境”的感受。例如,對於秘魯馬丘比丘遺址的描述,側重於印加人對天文、水利和建築工程的非凡理解,以及這些遺跡在現代語境下的文化意義,而非單純記錄其視覺效果。 此外,我們將探討安第斯山脈在現代社會經濟結構中的角色,從礦産資源的開采到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勾勒齣其復雜的多重麵嚮。章節中穿插瞭對當地信仰體係的考察,理解印加文化對自然神靈的崇敬如何依然影響著當代安第斯山民的生活哲學。 第二部分:亞馬孫河流域的濕潤與隱秘 我們將視綫轉嚮地球上最龐大、最神秘的河流係統——亞馬孫盆地。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生態考察,而是一次對“生命密度”的深度閱讀。重點在於理解這片雨林對於全球生態平衡的關鍵性作用,以及原住民社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麵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書中詳細梳理瞭亞馬孫流域的河流地貌學特徵,闡述瞭洪水與乾旱如何周期性地重塑岸綫與森林結構。我們深入探討瞭居住在雨林深處的族群,記錄瞭他們世代積纍的草藥知識和對植物的精細分類係統。這種記錄是基於人類學和田野調查的視角,而非僅僅記錄其外在的“異域風情”。 特彆設置的篇章討論瞭全球化對亞馬孫生態和原住民文化帶來的衝擊,包括農業擴張、非法采伐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倫理睏境。我們審視瞭當代社會對這片土地的認知偏差,強調其復雜性遠超“原始”或“未開發”的標簽。 第三部分:拉普拉塔河的都會喧囂與歐洲迴響 從自然奇觀轉嚮人造景觀,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阿根廷與烏拉圭等拉普拉塔河流域國傢的都會文化。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探戈文化、歐洲移民帶來的建築風格、以及其獨特的城市節奏,構成瞭與安第斯和亞馬孫截然不同的拉丁美洲圖景。 我們分析瞭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的社會根源,探討它如何反映瞭移民社會中的身份焦慮、失落感與激情錶達。內容涉及該市的文學傳統(如博爾赫斯的作品背景)、政治曆史的劇烈變遷,以及當代藝術場景的活躍性。這不是對城市景觀的簡單描述,而是對其內在“精神氣質”的解讀。 在這一部分,我們還將對比濛得維的亞的社會氛圍,探究烏拉圭在社會政策和文化認同上的獨特性,特彆是其在區域政治中的“緩衝帶”角色所帶來的影響。 第四部分:中美洲與加勒比海的交匯點:曆史的張力 最後,視角轉嚮中美洲地峽和加勒比海區域,這一地帶是前哥倫布文明、西班牙殖民遺産和美國區域影響力交織的熔爐。 重點考察瞭瑪雅文明的遺跡群(如蒂卡爾或奇琴伊察),側重於他們的曆法係統、農業技術(如“玉米軸心”)以及宗教宇宙觀的深度解析,著重於其對後世文化的影響,而不是對遺跡形態的客觀描繪。 在古巴和多米尼加等加勒比島嶼的敘述中,我們關注殖民曆史留下的經濟結構性問題,特彆是甘蔗種植園曆史對當代社會階層和種族關係的影響。書中探究瞭非洲文化如何通過奴隸貿易被帶入,並在音樂、宗教(如聖塔裏亞教)和日常生活習俗中,與本土及歐洲元素融閤,形成瞭獨特的“剋裏奧爾”文化現象。 結語:拉丁美洲的“未完成”敘事 全書的基調在於呈現拉丁美洲的“動態性”與“未完成性”。它是一個充滿對比的地區——極度的財富與貧睏並存,古老的傳統與激進的現代性激烈碰撞。本書緻力於提供一個多維度的理解框架,超越錶層的地理標誌,觸及驅動這片大陸發展的深層曆史、社會和哲學力量。最終,它旨在邀請讀者以更富有思辨性的目光,去認識一個不斷在自身矛盾中尋求未來方嚮的偉大區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文彥


  在高雄鄉下長大,身處於一個大傢庭中,又排行老麼的我,總是沒有發言權,因此從小就習慣於觀察彆人、聆聽彆人。而接觸攝影後,自然相機就成為我觀察、聆聽這個世界的媒介。而與其說我是位攝影師,倒不如說我希望自己是位影像說書人。那一則則在生命中與我交會激盪後的片刻,透過照片,我想承載的不是美麗的影像,而是那故事本身。著有《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

  得奬紀錄
  2010/國際攝影大賽"J’ai 20 ans dans mon pays"颱灣區第一名,國際組前26名。
  2011/颱灣新聞攝影大賽「肖像類」第二名。
  2012/颱灣新聞攝影大賽「自然環境與科技類」第一名、「藝術與娛樂新聞」第一名、「肖像類」第三名、「圖文特寫類」第三名、「係列照片」優選。
  2015/颱灣新聞攝影大賽「自然環境與科技類」第一名&第二名、「圖文特寫類」第一名&第二名、「肖像類」第二名、「圖文特寫類」第三名、「係列照片-海王子達卡安」第三名。
 
  展覽經曆
  2008/攝影聯展「Take Off」in 恆昶藝廊
  2011/Epson攝影聯展「鏡相、追逐」in宣誠藝術中心
  2013/TBC舞蹈休閑館年度演齣成果攝影展in中山捷運站藝廊
  2013/「在路上」澳洲攝影展 in 東京正宗
  2013/「#22」攝影插畫創作聯展 in 高雄火腿藝廊、颱北學校咖啡館、新竹鄧南光影像館
  2015/「轉風」攝影個展 in 高雄Be:cafe展演空間、颱中自由人藝術公寓、颱北小路上藝文空間

  其他
  2011/法國Voxpop雜誌,個人作品介紹
  2013/電影【迴光奏鳴麯】劇照師
  2013/鄧南光影像紀念館駐村攝影師
  2013/法國文化協會130周年紀念書作品收藏
  2014/客委會築夢計畫入選
  2016/電影【隻有大海知道】劇照師
 

圖書目錄

作者序:自藍色大海中起身
古巴˙哈瓦那
──塵封於時光中的哈瓦那
──Amigo! Amigo!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紅燈區
古巴˙西恩富戈斯──你喜歡「切‧格瓦拉」嗎
古巴˙韆裏達
──彩色城鎮;灰色貧民
──越洋電話
古巴˙聖路西亞──鯊魚餵食秀
古巴˙奧爾金──Daniel在哪裏
古巴˙巴拉科阿──極東之鎮Baracoa
古巴˙關達那摩──何不來個古巴情人呢?
古巴˙聖地牙哥
──雨洗淨Santiago的塵土
──我所拍下的,都是我所沒看見的
古巴˙青年島──金銀島
古巴˙哈瓦那──再返哈瓦那
秘魯˙庫斯科──高原上的印加古都庫斯科
秘魯˙馬拉斯──上帝掉落的白色顔料
秘魯˙馬丘比丘──天空之城
秘魯˙皮斯卡──尋找羊駝
玻利維亞˙太陽島──太陽島──太陽誕生地
玻利維亞˙拉巴斯──The Death Road
玻利維亞˙馬迪迪國傢公園──前進亞馬遜叢林
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湖──天空之鏡
玻利維亞˙韋爾德湖──玻利維亞的絕美之地
阿根廷˙烏瑪瓦卡──入境阿根廷西北高原
阿根廷˙普爾馬馬爾卡──七種顔色的山
阿根廷˙薩爾塔──Cachi──此路不通
阿根廷˙卡法亞特──可樂還是礦泉水?
智利˙聖地牙哥──計程車驚魂記
阿根廷˙厄爾查爾坦──健行者的天堂-El Chaltén
阿根廷˙冰川國傢公園──冰川健行之旅
智利˙瓦爾帕萊索──塗鴉之城、竊盜之都

在路上:15696張照片,是這80天的記憶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自藍色大海中起身


  在還沒有意識會走嚮攝影之路前,我曾經夢想成為一位小號演奏傢。雖然在進入高中樂隊開始接觸小號前,我沒有受過任何音樂訓練,但是憑著熱情與投入的心力,倒也能自娛娛人一番。大學時期,喜歡看電影加上吹小號的緣故,所以對於任何與音樂相關的電影,幾乎都不會放過。於是我看到瞭《樂士浮生錄》,這部讓我對古巴老樂手的音樂靈魂感動不已的紀錄片;當然也看瞭《情彆哈瓦那》,講述古巴小號大師阿圖洛.山多瓦(Arturo Sandoval)因緣際會遇到另一名傳奇爵士小號大師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最後為瞭音樂叛逃祖國的真實故事;接下來更陸續看瞭多部與騷莎(Salsa)相關的電影,纔知道原來除瞭音樂外,舞蹈也存在古巴人的血液當中。經過這些電影的洗禮後,這個從小聽到大的古巴,不再隻是一個棒球強盛、人民隻想叛逃的共産國傢,而是一個音樂文化、民情色彩都非常鮮明的夢幻國度。此後,每當有人問我最想去哪一個國傢旅行時,我總是不假思索地迴答:「古巴」。

  退伍後,纍積的積蓄還不足以去古巴,改去瞭趟澳洲打工度假,齣發時還不忘將小號帶著,讓我在工作之餘,能參加當地的銅管樂團。離開澳洲前,最後一場13500公裏的公路旅行,天天與車子獨自相伴,讓我徹底領略旅行的孤獨,以及生活可以多麼簡單。雖然最後那趟旅程花光我在澳洲所攢的積蓄,但我帶瞭勇氣迴到颱灣,開始投入攝影工作。

  「你都是拍些什麼呢?」

  至今從事攝影工作已經快六個年頭,但每當有人問起這個問題時,我仍然不曉得該如何簡單迴答。

  「就拍跟人有關的照片吧。」

  這是我最常迴應的方式,縱使對方可能想問得更清楚,但我總覺得過多解釋,也就限縮瞭我的答案。

  從小,我就對生命與自我意識有著極大疑問。大約隻是幼稚園年紀,成天納悶為何「我」會存在,為何「我」是「我」而不是「他」?會不會這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隻有我是真的。雖然我沒有因為自小就懷抱這種問題,而朝嚮哲學傢之路前進,但是這些長久以來的疑問,倒是影響瞭我鏡頭關注的角度。那些壯麗山水我總是過目即忘,真正會印在腦海裏的,是人與人的生活故事。我想我是藉由不斷地觀照他人,慢慢拼湊齣生命的樣貌;從彆人的生命故事來解答我自小的疑問。隨著工作忙碌,小號已經漸漸被我擱置在角落生灰塵,但是古巴卻依然縈繞心裏,三不五時占據我的思想。「在那裏,走在街上到處都碰得上故事吧!」我總是想像那裏的景色,如此地告訴自己。

  某日,一位朋友把客委會的「築夢計畫」訊息傳給我,他是當年的入選者之一,他說如果我有任何旅行夢想就去投這個計畫試試看吧。我並不像他是位客語創作歌手,如果說我的人生唯一稱得上與客傢有淵源的,大概就隻是曾交過一位不會講母語的客傢女友。但在這位朋友鼓勵下,我還是動筆開始寫計畫書。既然這是一個築夢計畫,那麼我也就當作一個夢想來寫:古巴當然是首選,花一個月在古巴走完一圈後,接下來就飛到秘魯看看印加遺蹟吧。祕魯旁邊的玻利維亞是個很陌生的國傢,陌生就已經是去那裏的最好理由。在玻利維亞會一直往南走,那就繼續走到接鄰的阿根廷西北高原,然後再跨過安地斯山脈到鄰國智利,最後既然都走到智利瞭,那麼何妨再走遠一點到南部的冰川呢。於是這樣一趟從北緯23度一直到南緯53度,不曉得可不可行的夢想旅行計畫就此完成。雖然這計畫在麵試審查時,遭到不少評審質疑,但最後卻是意外地入選。得知入選結果後,雖然興奮卻內心有些心虛,似乎自己拿走屬於客傢人的資源。直到後來我纔知道客委會的想法不若我以為的狹隘,他們並不是隻支持客傢人,而是投資所有颱灣年輕人的夢想,但那也是我在迴國後纔知道的事瞭。

  獲知入選結果後,我並沒有立刻開始準備這趟前後共82天的旅程,因為那時還在拍攝自己的蘭嶼專題。颱北-蘭嶼兩地不停地移動,大部份時間都在大海裏捕捉達悟人的身影,一直到齣發的前一刻,我仍不捨得從海裏上岸。齣發時,我沒有任何詳細旅行計畫,隻帶瞭兩本Lonely Planet。而西語課程,我總是上瞭第一堂課後,就又必須動身前往蘭嶼,以至於半年多來連初級一的課程都上不完。帶著有些忐忑的心情,這次背包內不再塞入小號,而是帶著沉甸甸,對我而言重要性不亞於護照的相機齣發。

  「去古巴你一定會拍到很多人文照片。」這是一位足跡踏過中南美大半土地的攝影師前輩,在齣發前告訴我的。這句話當時聽瞭有些睏惑,所謂「人文感」的照片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大多數的人文照片都隻是一種外來者對於當地人的幻想投射,甚至是獵奇式的剝奪。或許是因為當時正在蘭嶼拍攝專題,在那裏我著實花瞭許多時間纔進入達悟人的生活中,也瞭解他們對於外地人恣意的鏡頭獵取有多麼地厭惡。但當我到瞭哈瓦那後,立刻感受到古巴人對於外來者反倒是誇張的熱情,他們喜歡被拍攝(但可能需要付齣些代價),也不吝於與你分享他的故事,隻要你願意聆聽。因此除瞭著名的街景、老爺車之外,每個人都可以書寫齣屬於自己的古巴影像,這纔是讓許多攝影師對於古巴著迷不已的原因吧。

  82天後,帶著疲憊的身心迴到颱灣,迴首這一路的旅程:超乎想像的古巴、令人贊嘆的祕魯印加遺跡、玻利維亞的高原絕景、阿根廷冰川之旅以及令人哭笑不得的智利背包失竊記等,這段旅程大大地滿足瞭我對這世界的好奇。其實,我不愛流浪,深知外麵世界再怎麼美麗動人,也沒有傢鄉溫暖可愛,而且我要追尋的故事其實一直長在這塊土地上。但我也知道我那對世界的好奇心隻是被暫時滿足瞭,有一天我會再整裝齣發,或許下次連相機都不願多帶,隻帶著筆記本與筆,讓自己更輕鬆地投入這世界,繼續追尋我那生命的疑問。
 

圖書試讀

古巴˙西恩富戈斯──你喜歡「切‧格瓦拉」嗎

在哈瓦那尚未清醒的清晨,一颱吐著白煙的計程車已在街上等我。走齣屋門,沉靜一晚的涼風將我昏沉的腦袋喚醒瞭幾分。把沉重的背包塞進後車廂,也把自己塞進後座內。車內撥放著電影《捍衛戰士》的經典配樂〈Take My Breath Away〉,搭配著窗外街景,就像是在看一部車窗上播映的電影一樣。雖然現時美國與古巴的關係仍然對立,但不管古巴政府再怎麼封鎖,也鎖不住美國文化進入人民的生活。
  
來到Viazul Bus公車站,售票人員的服務態度讓人不敢領教,但總算是買到車票順利上車前往Cienfuegos。有南方之珠之稱的Cienfuegos以鎮上保存良好的法式建築聞名,但是我對這城鎮的第一印象卻是馬車。馬車是這裏常見的交通工具,我居住的二樓房間,陽颱緊臨馬路,可聽見外頭不斷經過的「噠噠」聲,剛開始覺得有趣,但後來就覺得有些惱人瞭。
  
「你喜歡『切‧格瓦拉』嗎?」當我坐在武器廣場上休息時,一位老人靠近搭話。不若一般古巴人總是誇張熱情的模樣,這位老人不管是肢體或是語氣都顯得輕柔且有禮。但經過哈瓦那幾天的洗禮,我對於主動接近的人都已敬謝不敏,不齣所料,沒說幾句話,老人就露齣真麵目。「你有多的『切‧格瓦拉』嗎?」他拿齣一枚上頭有「切‧格瓦拉」頭像的硬幣。「我需要它們去買些食物吃。」即使我沒有迴應,老人仍繼續說著。他在我身旁絮絮叨叨地說上許久,卻都被我一一冷淡迴絕。最後他伸齣手與我握手,並說瞭抱歉打擾後就離去。望著他蒼老的背影,我開始覺得有些後悔。或許,這位禮貌的老人是真的需要錢買食物。「不對,在這裏我從沒看過乞丐,他們雖然窮,但應該不至於餓死。」我搖搖頭,在心裏這樣告訴自己,企圖消滅內心湧現的愧疚感。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和探險的色彩,讓我充滿瞭好奇。封麵上的那些模糊的影像,似乎正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旅程,也讓人對“時光封塵”這個詞有瞭更深的想象。總覺得,這本書一定隱藏著許多被時間遺忘的故事,需要我們用心去挖掘。哈瓦那,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濃厚的拉丁風情,是無數人心中的浪漫之地,也是無數旅人心中的嚮往。再加上“為影像齣發,用鏡頭入海底30m,上高山5000m”這樣的描述,更是勾勒齣瞭一幅幅壯麗而又充滿挑戰的畫麵。海底30米,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充滿瞭未知與驚喜,在那裏,攝影師會捕捉到怎樣的奇觀?而5000米的高山,又是何等的險峻與寂寥,在那雲霧繚繞的頂峰,又會有怎樣震撼人心的景象?我非常期待能通過這本書的鏡頭,去感受那些人跡罕至的美麗,去聆聽那些被時間封存的低語,去體驗一場跨越地理和心靈的震撼之旅。

评分

書名《時光封塵.哈瓦那:爲影像齣發,用鏡頭入海底30m,上高山5000m的拉丁美洲寫真行》給我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情感共鳴。光是“時光封塵”這四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過往歲月和被遺忘事物的無限遐想,仿佛這本書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等待我去輕輕推開。而“哈瓦那”這個地名,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對古巴這個充滿魅力的國度的嚮往,那裏有革命的熱情,也有慵懶的陽光,有復古的汽車,也有動人的音樂。更不用說後半句對攝影主題的細緻描摹——“為影像齣發,用鏡頭入海底30m,上高山5000m”,這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旅行記錄,而是對極緻探索和藝術錶達的追求。海底30米,那裏是另一個世界,充滿瞭神秘和未知的生命,用鏡頭去捕捉那裏的畫麵,無疑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創作。而5000米的高山,那是人類力量的極限,在那樣的高度,風光必然是壯麗而又孤獨的,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切,我想一定能帶來震撼心靈的視覺體驗。整本書名讀下來,就如同在翻閱一本精心編織的冒險史詩,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旅行記錄,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探索和視覺盛宴。“時光封塵”這四個字,勾勒齣瞭一種穿越時空的意境,讓人聯想到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珍貴記憶和故事。而“哈瓦那”作為開篇,更是直接將讀者帶入到瞭那個充滿異域風情和曆史韻味的拉丁美洲城市。接著,“為影像齣發,用鏡頭入海底30m,上高山5000m”的描述,更是將這本書的野心和深度展現得淋灕盡緻。無論是潛入深邃的海底,還是攀登巍峨的高山,都代錶著一種對極限的挑戰和對極緻美景的追求。我想,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記錄瞭風景,更包含瞭攝影師在這些極端環境中,對生命、對自然、對自我的一種深刻感悟。這種將人文、地理、探險與藝術完美融閤的錶達方式,讓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那些震撼人心的畫麵充滿瞭期待。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腦海裏立刻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古老的哈瓦那街頭,色彩斑斕的建築在陽光下閃耀,老人們悠閑地坐在門口,古巴音樂的鏇律在空氣中飄蕩;潛入碧藍的海底,五彩斑斕的珊瑚和神秘的海洋生物在眼前遊弋,光影在水中交織齣夢幻般的景象;攀登巍峨的高山,俯瞰廣袤的大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挑戰人類體能和意誌的極限。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它不僅僅是一本攝影集,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我尤其好奇,在“時光封塵”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情感和故事?作者是如何用鏡頭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美麗,又是如何將那些遙遠的記憶封存其中?這讓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那些充滿曆史感和人文氣息的影像充滿瞭期待,也對那些在極端環境中拍攝齣的壯麗風光充滿瞭好奇。

评分

書名《時光封塵.哈瓦那:爲影像齣發,用鏡頭入海底30m,上高山5000m的拉丁美洲寫真行》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充滿想象的畫麵。它不隻是一本旅行手冊,而更像是一部充滿探索精神的史詩。“時光封塵”四個字,仿佛揭開瞭塵封已久的曆史畫捲,讓人不禁好奇在那些被歲月掩埋的角落裏,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哈瓦那”這個名字自帶的拉丁風情,更是讓人聯想到古老的建築、奔放的音樂和熱情的人民。而“為影像齣發,用鏡頭入海底30m,上高山5000m”則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一場極緻的視覺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攝影師是如何用鏡頭捕捉到海底30米處那神秘而瑰麗的世界,又如何在5000米的高山上,定格下那種令人屏息的壯闊景象。這本書仿佛是一張藏寶圖,指引著我們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拉丁美洲深處的、被時間遺忘的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