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很容易,堅持很睏難,但我們隻販售能使用一兩百年的東西!」
傳承百年的手藝老鋪,不是京都獨有!
耗時超過5年、採訪34傢民藝與工藝世傢,逾40名日本人間國寶與絕頂匠師, 走訪北海道、東北、北陸、關東、京都、和歌山,乃至南方的沖繩村莊, 從曆史溯源、人物素描到故事記趣, 無論是珍貴的愛奴木器,樸拙的鐵壺、南部帚,或象徵傳統新生的友禪染、和紙、漆器、九榖燒… 我們在最平常不過的日用器物中,看見瞭極緻的樸素之美, 最珍貴的傳承,不隻是精妙的手藝,而是以雙手、透過每一個器物所傳達的實誠心意! ★屹立上百年的老鋪、十幾代接班傳承的堅持,看日本最美的傳統手藝,如何於當代新生。
愛奴刺綉、南部鐵瓶、簞笥、南部古代型染、淨法寺漆、南部帚、江戶切子、東京銀器、江戶指物、加賀友禪、金澤箔、九榖燒、越前打刃物、越前和紙、越前漆器、唐紙、和傘、錫器、鬆煙墨、那智黑硯、芭蕉布、讀榖山燒、琉球漆器……涵納瞭最樸實的日常器物,亦有最獨特、堪稱文化遺産的北海道愛奴傳統手工藝。
★【特彆收錄】民藝館現任館長、無印良品設計師深澤直人訪談:
「民藝中不存在作者、藝術傢,民藝中隻有負責人,你可以稱之為『工匠』,他們有時甚至隻是為瞭自己的需要而燒製一些器皿罷瞭,而樸素之美就從這裏誕生──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但仔細觀察時又是最美的東西。」
作者美帆為日本資深媒體人、2014年擔任京都國際觀光大使,她的興趣涵蓋傳統藝術、當代藝術、攝影、藝術、工藝等領域,因受民藝大師柳宗悅的精神所啓發,耗時五年奔波採訪,由北至南,走訪瞭北海道二風榖的愛奴村落,東北的岩手、盛岡、青森,北陸的福井、金澤,再到東京、京都、和歌山,以及往南到沖繩小村落等日本傳統手工藝的本源地,與四十多位日本民藝職人或工藝匠師對話,其中甚至有多位是被日本視為最後人間國寶的大師。他們如何以雙手呈現最真摯的質感?傢族技藝傳承、職人文化何以代代流傳不息?透過以下這些段落,我們可窺得這一代手藝人對工藝傳承的探索、發展、創新,以及那堅持百年不敢懈怠的「匠人之心」。
禦釜屋•南部鐵瓶 名揚國際、造成收藏熱潮的「南部鐵器」(包括鐵壺與鍋具),隻有在岩手縣盛岡等地所生産的纔能冠上此一名稱。必須經過一百多道工序纔能製作完成的「禦釜屋」鐵茶壺,更是讓「鐵瓶迷」更是不惜排隊半年以上也甘之如飴:被指定為日本傳統工藝的釜和鐵瓶是用燒型法製成,用鐵瓶燒齣來的水很美味,可補充鐵質,此一功效並得到瞭科學的論證。一個鑄型隻能製作一個高級鐵瓶,錶麵也都是靠匠人一筆一筆手工繪製紋樣,同樣的紋理不可能存在第二個。這也可以說是鐵瓶的生命。
九榖燒 曾經以濃重鮮麗的釉色和畫風代錶日本彩繪瓷器最高境界的九榖燒,從傳統到革新,年輕一代在火窯中找到瞭燒製陶瓷的原點:「上齣長右衛門窯」第六代掌門上齣惠悟,打破「石川縣傳統工藝」的刻闆印象,和西班牙設計師亞米.海因聯手,創作齣洋溢著獨特現代感的作品,在2008 年創作的骷髏花簇果子壺,更被金澤21 世紀美術館收藏。
鬆煙墨 日本現今唯一的古法鬆煙墨匠人崛池雅夫,將傳奇多變的「紀州鬆煙墨」以古法復興,從煉煤到製墨都獨力完成:原料赤鬆古鬆的取得極其睏難,經過100個小時的燃燒,纔能採集到10公斤的鬆煙。墨塊還要經過3年的乾燥時間纔算完成。鬆煙墨之所以能産生微妙豐富的灰度變化,正是因為煤的顆粒透過紙張縴維層後有不同的滲透過程,確保瞭鬆煙墨不單調且無法預測的美感變化。
芭蕉布 完全取材自大自然、不使用任何機器、工序相當繁雜的純手工藝品「喜來嘉芭蕉布」,乃最古老的沖繩織物,同時也是世界珍品:二戰後沖繩的絲芭蕉瀕臨絕種,92歲的喜來嘉敏子全心投入復育,但單一棵就需種植三年的原木,提取齣可織布的縴維隻有20剋,且從原木到一反(一件和服的量)芭蕉布須經過21道工序,而一反芭蕉布所需原木更是高達200棵左右。
西陣織 顛覆傳統想像,酒吧DJ細尾真孝打破式和服「丸帶」32公分寬的限製,帶進國際精品視野,成為時裝布料新秀:「西陣織」裏含有75%的絲綢和20%的金箔銀絲,故又被稱為「能紡織的金箔」,一韆多年來都是日本天皇貴族們的訂製品,經過反覆改良織法,如今更躍上巴黎、紐約等國際時裝舞颱,以Dior和 CHANEL為主要客戶。
──民藝的精神在生活,而不是作為奢侈品。在這本書裏,可以看到一個尊重傳統的國傢,其民藝的傳承與復興。如同本書簡體版黃永鬆先生的推薦,「物隨人長久,人隨物安定,美好的造物,應是如此的良品,這個時代特彆需要。誠實的手藝人要給的不隻是良品,還要加入一點善心的『善良品』。」
「必須要感謝那些在繼承和保留傳統文化第一綫的手藝人們,是他們將那些帶有泥土氣息的茶碗、蘊含木紋肌理的盤子、能讓人感受到涓涓流水的紙張,以及彷佛聽得見敲打金屬之音的器皿帶入瞭我們的生活。」── 美帆/後記
★推薦人 創作人 李宗盛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係副教授 李清誌
作傢 茂呂美耶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曆史」主編 塗豐恩
飲食生活作傢/《Yilan美食生活玩傢》創辦人 葉怡蘭
....(以上照姓名筆畫排序)
李宗盛:「真正要緊的,倒不是手上做著的。
而是心中懷想著的。
完成物件的過程,是一次喚醒與對美德的肯定。」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山海之間:傳統工藝的現代變奏與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圖書簡介。 《山海之間:傳統工藝的現代變奏與可持續生活方式》 圖書簡介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對“效率”與“新奇”的追逐,常常使我們忽略瞭那些蟄伏在時間深處的智慧與美學。然而,當我們放慢腳步,重新審視那些與土地、氣候和世代經驗緊密相連的傳統手工藝時,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深刻的、超越時代的力量。 《山海之間:傳統工藝的現代變奏與可持續生活方式》並非一本單純的技藝指南,也不是懷舊的文獻迴顧。它是一場深入日本、北歐以及中歐傳統手工藝腹地的深度田野考察,旨在探討古老的製作哲學如何在當代語境下,以更具適應性和生命力的方式得以延續和革新。 本書的核心在於探索“慢的哲學”與“物質的韌性”。我們相信,一件好的器物,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是凝結瞭匠人情感、自然材料屬性與時間積澱的媒介。作者通過細膩的觀察和深入的對話,帶領讀者走進那些鮮為人知的工作坊,去觸摸那些被遺忘的製作流程,去理解“耗時即是價值”的真正含義。 第一部分:根植於自然的語匯 此書開篇,聚焦於材料與土地的關係。我們探討瞭不同地域的工匠如何與自然環境達成一種互惠共生的契約。 一、泥土的記憶:陶藝與建築的對話 在本書的第一章中,我們走訪瞭日本瀨戶(Seto)地區和意大利翁布裏亞(Umbria)的陶藝傢。他們使用當地特有的粘土,經過上百次的揉捏、乾燥和燒製,創造齣既具粗糲原始感,又充滿微妙光澤的陶器。我們不僅記錄瞭手拉坯的過程,更深入解析瞭不同礦物成分如何影響釉色的變化——這是一種無法完全由配方固定的、帶有“偶然之美”的學問。 書中詳述瞭一種名為“土壤燒製法”(Earth Firing)的古老技術,它利用自然堆肥産生的熱量進行低溫燒製,極大減少瞭能源消耗,同時賦予器皿獨特的煙熏痕紋。這種對材料的尊重,遠超齣瞭美學的範疇,它是一種對地球資源的謙卑使用。 二、木的呼吸:榫卯結構與傢具的生命周期 關於木工,我們摒棄瞭對“完美切口”的迷戀,轉而關注結構本身的“呼吸性”。在挪威峽灣邊的一座木船工坊,我們學習瞭傳統的榫卯連接技術,這種技術依賴於木材的自然收縮與膨脹,而非依靠金屬釘。書中有大量篇幅分析瞭這些結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為何這些“會呼吸”的傢具能比現代粘閤傢具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我們探索瞭“可修復性”——一件器物在損壞後,如何通過補充材料、而非直接替換的方式重獲新生,這體現瞭對木材源頭的敬意。 第二部分:時間織就的紋理 傳統手工藝的精髓在於“時間感”的融入,這在紡織、染色和金屬加工中錶現得尤為突齣。 三、時間的顔料:植物染色與光影的博弈 本書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討瞭日本的“藍染”(Aizome)和秘魯安第斯山脈的羊駝毛染色技藝。這些工藝對溫度、濕度、發酵時間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我們詳細記錄瞭用靛藍葉發酵、用蘇木和茜草提取色彩的全過程。 一個重要的章節專門討論瞭“色牢度”與“褪色美學”。與現代染料追求的永恒不變不同,傳統植物染色承認色彩會隨光照和洗滌而變化。書中觀點認為,這種漸進式的變化,是器物與使用者共同生活痕跡的體現,它賦予瞭物品一種“活著的曆史感”。 四、金屬的塑性:鍛造中的張力與釋放 在探訪奧地利一處小型刀具鍛造作坊時,我們關注瞭“高碳鋼”的反復摺疊鍛打過程。這不僅是物理上的形變,更是對材料內部晶體結構的重塑。作者清晰地描繪瞭匠人如何通過敲擊的力度、頻率和方嚮,引導金屬內部應力的釋放與平衡。書中強調,這種對材料“脾氣”的理解,是決定工具最終性能的關鍵,遠超齣瞭圖紙的指示。 第三部分:適應性與現代性的交匯 《山海之間》的價值,在於它展示瞭傳統技藝如何融入現代生活,而非僅僅成為博物館的陳設。 五、精益求精的“不完美主義” 本書挑戰瞭對“工業標準化”的盲目崇拜。我們通過對比工業生産的標準化尺寸與手作器物的細微差異,論證瞭在人類尺度上,適度的個性化帶來的愉悅感和舒適度。例如,一把手工製作的餐刀,其握柄的微小麯綫,是適應特定人手形狀的結果,這是一種基於個體體驗的“功能美學”。 六、從工坊到市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最後一部分,我們考察瞭數個成功實現“小而美”商業模式的傳統手工藝品牌。他們如何平衡對傳統的堅守與市場對速度的需求?書中分析瞭基於“預定製作”(Made-to-Order)的模式如何有效減少庫存浪費,以及如何通過透明化的供應鏈,讓消費者理解每一分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這些案例錶明,可持續性不僅是環境責任,更是一種更具韌性和道德的商業策略。 結語:生活的質感 《山海之間》旨在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我們日常接觸的物品:它們從何而來?經過瞭誰的手?承載瞭怎樣的氣候與文化信息?通過對這些古老技藝的重溫與現代性解讀,本書期盼激發一種更具意識的生活方式——一種珍視物質的持久性、崇尚慢工齣細活,並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質感生活。 目標讀者: 設計師、建築師、手工藝愛好者、可持續發展關注者、文化人類學研究者,以及所有對傳統智慧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重獲生命力感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