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研究

《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竹書紀年
  • 夏商周
  • 史學
  • 曆史研究
  • 古史
  • 文獻學
  • 斷代史
  • 中國古代史
  • 考古學
  • 上古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全書以「《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研究」為總題。

  首篇〈汲塚竹書與古本《竹書紀年》〉,主要介紹古本《紀年》的齣土、整理和流傳情況,皆概括言之,欲使讀者有個大概的瞭解,以為後麵各篇的鋪墊。

  次篇〈今本《竹書紀年》的纂輯和來曆〉,由於古本《紀年》早佚,現存的佚文又十分有限,而且多已失去紀年,因此現在要恢復古本《紀年》原載的年代,必須首先弄清今本《紀年》的衍傳源流,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此下三篇分彆考求三代的年代,但採取瞭由近及遠的編排,先西周,後商、夏,這也是曆來研究三代年代的一種習慣,亦即由已知推未知的一種程式。所有討論皆以《紀年》為主,然又不限於《紀年》,大凡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相關爭議亦據所知擇要入之,故可看作是對三代年代學的一次綜閤探討。所得結果仍落實於古本《紀年》,而這結果也就代錶瞭作者目前對三代年代的一種基本看法。最後編錄瞭〈校訂《竹書紀年》夏商西周大事年錶〉一篇置後,稍備一格,以存息壤之念

本書特色

  本書結閤古本《紀年》的佚文,著重分析、考證今本《紀年》的記載,而以魯國紀年為主要參照係,力求恢復古本《紀年》原載的年代,同時盡可能地利用其他文獻史料和金文史料,以驗證《紀年》原載年代的可信性或失誤之處。基於上述思路,本書的結撰即主要圍繞《紀年》展開,目的在通過對《紀年》的爬梳、校訂和發掘,深入探討夏、商、西周的年代。
《中華文明的曙光:從神話到信史的跨越》 一部深度探究中華文明早期形態、思想源流與製度演進的恢弘巨著。 導言:文明的序章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從未中斷的古老文明。其源頭深邃,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與曆史記載交織,構成瞭一幅既神秘又引人入勝的圖景。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曆史階段的年代考證,而是緻力於勾勒齣中國早期文明從混沌走嚮有序、從部落走嚮國傢的整體性演進脈絡。我們將聚焦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鞦戰國時期,考察塑造瞭後世中華文明核心特質的關鍵性變革。 第一部分:洪荒的記憶與文明的起源 一、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産 本書首先追溯瞭中國大地上早期人類活動的足跡,從“北京猿人”的遺址到山頂洞人的智慧,構建瞭史前文化的基礎框架。隨後,我們將筆觸聚焦於新石器時代標誌性的文化集群,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這些早期的文化遺存,不僅展現瞭農業起源、陶器製作的飛躍,更重要的是,它們開始孕育齣復雜的社會組織形態和初步的宇宙觀。 農業的定型與聚落的興起: 探討粟、稻作農業的地域性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定居生活與社會分工的萌芽。 禮器與權力初顯: 分析玉器、陶器上齣現的紋飾與造型,如何暗示瞭早期社會中巫師、首領等特殊階層的齣現,以及社會等級製度的雛形。 宇宙觀的萌芽: 考察古人對天象、山川的崇拜,這些樸素的信仰如何成為後世宗教與政治哲學的源頭。 二、傳說中的時代:部落聯盟與聖王敘事 在信史尚未完全建立的年代,神話傳說扮演著曆史記憶載體的角色。本書批判性地梳理瞭“三皇五帝”的敘事體係,將其視為對早期部落聯盟演變過程的投射。 “共主”體係的形成: 考察從炎黃之爭到堯舜禪讓的故事,分析這些敘事背後所蘊含的政治閤法性構建邏輯——從武力徵服到德行感召的轉變。 地域文明的融閤: 探討中原地區與周邊部落(如東夷、南蠻)的互動,理解中華民族早期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而非單一血緣的綫性繼承。 工具理性與道德實踐: 分析大禹治水的故事,揭示早期治理者如何將技術能力與公共利益的奉獻相結閤,確立瞭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基石。 第二部分:青銅時代的製度構建 隨著夏商周三代的興起,中華文明進入瞭具有明確文字記載和成熟政治製度的青銅時代。 一、夏朝的考古學構建與曆史地位 盡管甲骨文尚未發現夏代直接記載,但二裏頭遺址所展現的宮殿、禮器體係與城市規劃,為我們理解一個早期的王朝形態提供瞭堅實的物質基礎。 早期國傢的特徵: 分析二裏頭的政治中心化趨勢,以及青銅鑄造技術如何被壟斷並成為王權的神聖象徵。 曆法與時間觀念的初步確立: 探討早期農業社會對精準時間的依賴,以及曆法製定在國傢治理中的重要性。 二、商代的信仰體係與王權神授 商代是中國信史的真正開端。甲骨文的發現,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商代社會結構的認知。 殷墟的社會結構: 通過祭祀活動的記錄,解析瞭商王作為最高祭司的角色,以及其對神靈(特彆是“帝”)的溝通能力是其權力的核心來源。 文字的成熟與官僚雛形: 考察甲骨文的成熟度,以及占蔔記錄中涉及的軍事、農業、人事管理,顯示齣國傢機器的初步運作。 喪葬製度與地下世界觀: 詳述殷墟大墓的陪葬現象,揭示商代人對祖先崇拜和死後世界的復雜信仰,這直接影響瞭後世的倫理觀念。 三、周代的禮樂文明與宗法製度 周的建立,不僅是武力徵服,更是一次深刻的意識形態革新,奠定瞭此後三韆年中國政治文明的骨架。 “天命”思想的創立: 詳細闡述周公如何以“德”取代“神力”作為王朝閤法性的基礎,這一理論成為後世王朝更迭的永恒藉口。 封建與宗法製度的精妙結閤: 深入剖析“封邦建國”的地域分封與基於血緣的“宗法製度”如何相互支撐,構建起一個龐大而穩定的等級社會網絡。 禮樂製度的規範化: 論述周公製禮作樂的深遠影響。禮樂不僅僅是儀式的規範,更是社會秩序、等級差異和行為準則的物化體現,它是早期社會工程學的典範。 第三部分:春鞦戰國的思想大爆炸 周王室衰微後,封建體係逐漸瓦解,但思想的活力卻空前爆發,為後世中華文明注入瞭多元的思想資源。 一、禮崩樂壞與秩序的重建訴求 春鞦的混亂局麵,使得知識分子開始反思既有的製度基礎。他們不再滿足於對祖先製度的模仿,而是轉嚮對“道”與“治”的根本性探尋。 二、諸子百傢的思想分野 本書將梳理並對比先秦時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分析它們對早期國傢形態的迴應: 儒傢: 從孔子的仁學與剋己復禮,到孟子的性善論與民本思想,探討其如何試圖以道德重建社會秩序。 道傢: 老莊思想對權力、製度的批判性反思,強調自然無為,為後世的隱逸文化和藝術精神奠定瞭基礎。 法傢: 麵對戰國變局,強調法、術、勢,為新興的中央集權國傢提供瞭最直接的行政藍圖。 墨傢: 兼愛非攻、尚賢使能,代錶瞭早期社會中一種強烈的、帶有技術理性色彩的平民化訴求。 三、思想的交融與中國文化的基本盤 最終,本書將總結先秦思想如何彼此滲透、相互修正,最終匯聚成影響深遠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盤——一種在儒傢倫理框架下,融閤瞭法傢行政技術、道傢自然觀的復雜思維模式。 結語:迴望奠基的時代 《中華文明的曙光》旨在引導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理解從神話到信史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著早期中華民族在社會組織、政治哲學和信仰構建上的非凡智慧。正是這些奠基性的工作,塑造瞭此後數韆年中華文明的獨特麵貌與強大韌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富祥


  1950年生。1985年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獲碩士學位。曾任山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現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學研究所所長。緻力於中國古代文獻學、文化史、史學史研究,已在北京中華書局、上海古籍齣版社等機構齣版專業學術著作多種,在大陸《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等雜誌及海外刊物發錶論文百餘篇。
 

圖書目錄

前言            001

一 汲塚竹書與古本《竹書紀年》             009
(一)汲塚竹書的齣土和整理             009
(二)古本《竹書紀年》的敘錄及原書梗概             015
(三)古本《竹書紀年》的流傳、引用和輯佚             024

二 今本《竹書紀年》的纂輯和來曆             029
(一)引言:以往的研究情況和問題             029
(二)著錄和流傳情況的再檢討:南宋初年館閣所藏的一種《紀年》文本             040
(三)內容和義例:今本《紀年》齣於南宋初館閣文本的推證             046
(四)今本《紀年》對古本的改編和增補(上):「五帝」紀部分             051
(五)今本《紀年》對古本的改編和增補(中):夏、商、周紀部分             055
(六)今本《紀年》對古本的改編和增補(下):晉、魏紀部分             059
(七)關於今本《紀年》的纂輯時代和再編過程:一個新的推測             067
(八)結語:重新評估今本《紀年》的價值             082

三 《竹書紀年》的西周年代             085
(一)各傢西周年代             085
(二)《史記‧ 魯世傢》的西周魯國紀年             088
(三)《世經》的西周年代             091
(四)今本《紀年》的西周年代             098
(五)由今本《紀年》推考古本《紀年》的西周年代             108
1. 武王、成王的年代             108
2. 康王、昭王的年代             116
3. 穆王的年代             121
4. 共王、懿王的年代             126
5. 孝王、夷王的年代             130
6. 厲王的年代             133
7. 宣王、幽王的年代             143
(六)西周年代小結             144

四 《竹書紀年》的商年代             147
(一)各傢商年代             147
(二)關於商代積年             148
(三)關於商王年的幾個具體問題             156
1. 《尚書‧無逸》篇的記載             156
2. 盤庚遷殷之年             166
3. 武丁的年代             169
4. 帝乙、帝辛的年代             174
(四)商年代小結             178

五 《竹書紀年》的夏年代             181
(一)各傢夏年代             181
(二)關於夏代積年與王年             182
(三)夏始年參證上的幾個問題             192
1. 關於禹時「五星聚」             192
2. 關於仲康日食             196
3. 夏始年的考古印證             199
(四)夏年代小結             203

六 三代年代總結             205
(一)夏商西周年代總錶             205
(二)關於《真誥》中涉及三代積年的幾項數據             208

七 校訂《竹書紀年》夏商西周大事年錶             215
夏             215
商             223
西周             235

附錄一 利簋銘文新釋             249
附錄二 《國語‧周語下》伶州鳩語中的天象資料辨僞             261
附錄三 古史年代學研究的誤區—夏商周斷代工程金文曆譜問題分析             277

附錶目錄
錶一 各傢西周年代錶(共和以前)             085
錶二 西周魯國年錶             091
錶三 《世經》所記西周年代錶             092
錶四 今本《竹書紀年》西周年代錶             098
錶五 今本《竹書紀年》西周乾支年錶             106
錶六 校訂《竹書紀年》西周年代錶             145
錶七 各傢商殷王年錶             149
錶八 校訂《竹書紀年》商年代錶             180
錶九 各傢夏王年錶             182
錶十 校訂《竹書紀年》夏年代錶             203
錶十一 校訂《竹書紀年》夏商西周年代總錶             206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對古代曆史充滿熱情,但專業知識有限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我對夏商周這段早期曆史都抱有極大的興趣,尤其是關於夏朝的存續以及商周年代的精確性,總覺得存在著許多未解的謎團。在我的認知裏,《竹書紀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料,但其內容和解讀對我來說仍然是比較晦澀的。這本書的齣現,將《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研究緊密地結閤在一起,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瞭解那個遙遠時代的絕佳機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為我們解讀《竹書紀年》中的相關史料,並且論證其在夏商周年代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瞭解到關於那個時期年代測定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作者是如何通過嚴謹的研究方法,來解決這些挑戰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對曆史知識的渴求,更是一次對古代智慧的探索,我希望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

评分

我一直覺得,曆史研究中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對那些“未解之謎”的探索。《竹書紀年》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未解之謎”。它不像《史記》那樣傢喻戶曉,卻承載著與商周直接相關的珍貴信息,甚至可能改寫我們對夏朝的認知。而這本書的齣現,將《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研究結閤在一起,簡直就是為我這樣的好奇心讀者量身打造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竹書紀年》的價值,它究竟有哪些獨特的史料價值,又如何幫助我們厘清夏商周之間那些錯綜復雜的年代關係。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運用考古發現、其他古籍比對等多種方法,來論證他的觀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竹書紀年》的簡單解讀。我對書中是否會呈現齣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或者提齣一些新的研究思路感到特彆好奇。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很有質感,紙張的觸感也很舒服,這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當我翻開扉頁,看到《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研究這幾個字時,我心中湧起一股久違的學術探索的衝動。一直以來,我對夏商周這段曆史的瞭解,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流傳下來的隻言片語和後世的解讀,總覺得少瞭些什麼。而《竹書紀年》,作為一本流傳下來的古代文獻,它所承載的原始信息,無疑是瞭解那個時代最直接的窗口。這本書聚焦於“年代研究”,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感到睏惑的地方。究竟夏朝的疆域有多大?商朝從什麼時候開始,又到什麼時候結束?周朝又是如何取代商朝的?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在不同的史料和解讀中,往往存在著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有邏輯的研究框架,幫助我理解這些年代劃分的依據和證據,甚至可能看到作者如何運用《竹書紀年》來填補我們認知中的空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彆緻,一抹墨綠中帶著古樸的金邊,讓人一眼就聯想到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被吸引的是它的標題:《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研究。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遙遠而神秘的時代的無限遐想。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曆史學傢,但一直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夏商周這三個早期王朝充滿瞭好奇。一直以來,關於夏朝是否存在、商朝的準確年代、周朝的早期曆史,都存在著不少爭論和未解之謎。而“竹書紀年”這個詞,更是帶著一種神秘的色彩,仿佛是打開瞭塵封曆史的鑰匙。我一直覺得,想要真正瞭解一段曆史,就必須深入到那個時代留下的文獻中去,而《竹書紀年》無疑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極其重要的一份。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我幾乎沒有猶豫就買瞭下來。我期待著作者能夠帶領我,撥開重重迷霧,用嚴謹的學術研究,為我們梳理齣關於夏商周年代的清晰脈絡。這本書是否能解答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是否能為我揭示那個古老王朝的真實麵貌,讓我充滿期待。

评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題材稍有涉獵的普通讀者,我總是被那些關於古老文明的謎團所吸引。尤其是夏商周這三個早期朝代,總感覺它們像籠罩在薄霧中的巨影,雖然存在,但細節卻模糊不清。《竹書紀年》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我知道它是研究中國古代史,尤其是早期曆史的重要文獻之一,但具體內容和價值,我一直沒有深入瞭解過。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夏商周年代研究”,則直接點齣瞭其核心所在。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將如何運用《竹書紀年》這部古籍,來解決關於夏商周年代劃分的學術爭議。要知道,在曆史研究中,年代的精確與否,往往是理解曆史事件、王朝更替、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年代能夠更加清晰,那麼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想必也會更加深入和具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嚮我這樣非專業的讀者解釋清楚那些復雜的年代學考證,讓我能夠領略到曆史研究的嚴謹與趣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