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Discovery:雪茄、棒球、老人與海

古巴Discovery:雪茄、棒球、老人與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巴
  • 雪茄
  • 棒球
  • 海明威
  • 旅行
  • 文化
  • 曆史
  • 文學
  • 加勒比海
  • Discovery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免費教育、醫療高水準、同誌平權,
人人得以安居其所,革命分子實現理想的夢土;
這個「先進」的國傢,名字叫古巴!

  古巴是座活生生的博物館,迷人且絕對值得參訪!

  盡管與美國有著愛恨交加的復雜關係,《紐約時報》仍推薦古巴為最值得造訪的旅遊點之一。古色古香的老爺車,原汁原味的殖民建築,多元種族下的混血文化,熱情且令人驚艷的音樂舞蹈,開朗友善的當地民眾,完全跳脫資本主義的社會氛圍……,這樣一個長久受到貿易製裁的國傢,一個不需簽證就能入境的國傢,充滿多少不同的麵貌?

名人推薦

  本書用外界對古巴的刻闆印象,比對真實的古巴,
  深度解析、行腳採訪,無異是造訪古巴的最佳指南。
  ──陳小雀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外語學院院長

  透過親身體驗與觀察,以平實愉快、風趣評論的筆調,
  敘說古巴曆史、天然條件、觀光勝地,
  以及麵對禁運及獨裁,人民所擁有的務實、自我解嘲的生活特質。
  ──呂慶龍 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前駐法國特任大使

  旅行先鋒陳醫師,探查古巴各地,
  盼望讀者看完這本古巴巨作,勇往直前,去古巴!
  ──馬中欣 環球自助旅行傢‧探險傢‧美國國傢地理雜誌特約攝影師
《加勒比海的呢喃:曆史、文化與現代迴響》 書名: 《加勒比海的呢喃:曆史、文化與現代迴響》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島嶼的單一側麵,而是將目光投嚮廣袤而復雜的加勒比海區域。它緻力於描繪這片海域在漫長曆史進程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其獨特的文化熔爐的形成過程,以及在當代全球化浪潮下的復雜境遇。通過對多個主要島嶼和沿岸國傢的深入考察,本書試圖揭示加勒比地區在世界曆史版圖中的關鍵角色及其獨特的生存哲學。 第一部分:殖民陰影與身份的重塑 加勒比海的曆史是一部關於徵服、抵抗與共存的宏大敘事。本書首先從地理大發現時期西班牙、法國、英國和荷蘭等殖民強權的到來開始。我們考察瞭原住民泰諾人(Taíno)文明的興衰,以及歐洲人帶來的不可逆轉的生態與社會衝擊。 隨後,焦點轉嚮瞭對經濟結構産生決定性影響的糖業種植園製度。大量的非洲奴隸被強行販運至此,形成瞭加勒比社會最核心的人口結構基礎。這一部分將深入分析奴隸製的殘酷現實,探討奴隸們如何在極端壓迫下維護自身文化和人性的火種。不同殖民體係(如英屬種植園與法屬蔗糖島)的管理模式差異如何塑造瞭當地社會階層的固化與流動。 身份的重塑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本書詳細探討瞭“混血”(Miscegenation)現象在加勒比社會中的普遍性,以及由此産生的復雜種族等級體係。我們審視瞭海盜時代的興衰——他們既是殖民秩序的破壞者,也是早期反抗精神的象徵。通過對早期起義(如海地革命的深遠影響)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殖民地人民尋求自由和自決的早期嘗試及其在世界範圍內的迴響。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的交響與融閤 加勒比地區是世界上文化融閤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深入剖析這種多元性是如何從曆史的熔爐中淬煉齣來的。 語言與文學的景觀: 殖民語言(西班牙語、英語、法語、荷蘭語)與剋裏奧爾語(Creole)的並存,構成瞭獨特的語言生態。我們分析瞭不同語言群體如何通過文學錶達來確立地方主體性,從古巴的何塞·馬蒂到牙買加的“邦·西格”(Bongo Sign)詩歌,探討瞭“後殖民寫作”的獨特主題:雙重身份的焦慮、失落的本土性與對未來願景的構建。 宗教與精神生活: 傳統非洲宗教(如古巴的薩特裏亞/Santería、海地的伏都教/Vodou)如何在與天主教的長期共存中演化、妥協與融閤,形成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本土信仰體係。本書將考察這些信仰如何成為社會韌性的來源,並在政治動蕩時期扮演非正式的社會組織角色。 音樂的革命: 加勒比音樂是其文化輸齣中最具影響力的部分。本書將追溯從非洲鼓點、歐洲舞麯到索卡(Soca)、雷鬼(Reggae)、薩爾薩(Salsa)和卡裏普索(Calypso)的演變軌跡。音樂不僅僅是娛樂,更是社會評論、政治抗議和集體記憶的載體。我們將分析這些音樂流派如何跨越國界,影響全球流行文化。 第三部分:政治的動蕩與經濟的抉擇 20世紀以來,加勒比海成為瞭冷戰前沿和全球經濟博弈的焦點。 獨立之路與地緣政治: 本部分考察瞭各個島嶼和國傢爭取獨立的復雜曆程。不同於美洲大陸的“大國獨立”,加勒比的獨立往往伴隨著對外部乾預的持續擔憂。冷戰期間,古巴革命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參照點,引發瞭從波多黎各到特立尼達的多米諾效應。書中將詳細分析美國在該地區長期的乾預政策,以及小島嶼國傢在維護主權與尋求經濟援助之間的艱難平衡。 旅遊業的雙刃劍: 旅遊業在戰後成為許多島嶼經濟的支柱。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陽光、沙灘、朗姆酒”模式的局限性。我們探討瞭旅遊業帶來的外匯收入與對本土文化、環境的潛在侵蝕之間的矛盾,以及如何構建更具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經濟模型。 氣候變化與生存挑戰: 麵對海平麵上升、颶風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加勒比國傢正處於全球氣候危機的最前綫。本書將關注這些低窪島嶼在基礎設施重建、糧食安全和國際氣候援助方麵的努力與睏境,強調這一地區在當代全球議題中的獨特脆弱性。 第四部分:當代社會的復雜性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21世紀的加勒比社會,探討其內部的現代性衝突。 移民與“離散”社群: 大量的加勒比人移民至北美、歐洲和南美,形成瞭龐大的“離散”(Diaspora)社群。這些社群如何通過匯款維係傢園的經濟,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本土的文化和社會價值觀?我們將考察“迴流”現象(Return Migration)及其帶來的文化張力。 城市化與社會階層: 隨著人口嚮首都和主要城市集中,加勒比社會內部的貧富差距和城市貧民窟問題日益突齣。本書將分析城市空間如何成為社會不平等和反抗的場所,並探討新興的中産階級群體在推動社會變革中的作用。 文化自信與全球錶達: 盡管麵臨諸多挑戰,加勒比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傳播。從電影、時尚到體育競技,加勒比人正在積極地重新定義自身形象,挑戰既有的刻闆印象。本書總結瞭這一地區在堅持本土根基的同時,如何自信地參與全球文化對話,並為世界提供瞭一種在逆境中保持活力與樂觀的生存範本。 結語: 《加勒比海的呢喃》旨在提供一個立體、多維度的視角,超越常見的刻闆印象,深入理解這片迷人海域的曆史深度、文化復雜性與不屈不撓的生命力。它是一部關於韌性、創造力與不斷尋求定義的地理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光煒

  顯微鏡頭觀察胚胎、攝影鏡頭放眼天下
 
  婦産科醫師、自由作傢、旅行傢。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長庚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畢業,現職婦産科不孕癥專科醫師。曾任署立桃園醫院婦産科主任、颱灣婦産科醫學會理事、颱灣婦産科腫瘤醫學會理事、颱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鬆弛醫學會理事、颱灣婦産科不孕癥醫學會理事。

  著作:《緬甸Discovery:米倉、玉石與佛祖的庇佑》、《儒俠鞦水係列》。

圖書目錄

004 推薦序 加勒比海的神祕女郎/陳小雀
002 推薦序 按 100 個贊的一本古巴好書/呂慶龍
005 推薦序 旅行先鋒:陳光煒醫師/馬中欣
006 作者序 停格的電影膠捲
 
010 ★Part 1 齣發前的準備
認識古巴 / 012
行前準備 / 017
 
024 ★Part 2 哈囉,哈瓦那!
從哈瓦那看古巴 / 026
哈瓦那風華 / 054
古巴人麵麵觀 / 074
哈瓦那的藝術風情 / 096
 
123 ★Part 3 走齣哈瓦那之後:其他旅遊城市
古巴威尼斯:馬坦薩斯市 Matanzas / 126
古巴最著名的海灘:巴拉德羅 Varadero / 133
鼎鼎大名的豬玀灣事件 Bay of Pig / 137
南方明珠:西恩富戈斯市 Cienfuegos / 140
切.格瓦拉的崛起:聖塔剋拉拉市 Santa Clara / 148
世界人類文化遺産:古都韆裏達市 Trinidad / 155
迷宮般的城市:卡馬圭市 Camagüey / 167
古巴英雄之城:聖地牙哥市 Santiago de Cuba / 179
來一首〈關達那美拉〉:關達那摩市 Guantanamo / 195
哥倫布登陸的謎團:巴拉科阿市 Baracoa / 199
生態旅遊的勝地:塞拉利昂德羅薩裏奧山區 Sierra de Rosario / 210
詩畫般的山榖:維尼亞雷斯山榖 Viñales Valley / 213
 
220 ★結語 往後的古巴會僅僅是美麗的迴憶嗎?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加勒比海的神祕女郎

陳小雀/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外語學院院長

  1997 年,我首次踏上古巴。當時正在墨西哥攻讀拉丁美洲研究博士學位,於是藉地緣之便,飛越墨西哥彎到哈瓦那度假。自此,我便愛上這個島國,而數度造訪。不必諱言,古巴充滿魅力,旖旎風光、音樂、棒球、雪茄、蘭姆酒、海明威、卡斯楚、社會主義、豬玀灣事件、禁運……,怎能不令人為之神往呢!
  
  翻閱古巴曆史,有慘絕人寰的役奴悲歌;有驚濤駭浪的海寇詩篇;有驚心動魄的革命史詩;有令國際政治觀察傢頻頻預測失誤的美、古恩仇錄,諸多不可思議的曆史扉頁,成為最佳的市場行銷術,使古巴彷彿披著麵紗的神祕女郎,益發迷人。古巴素有「加勒比海之珠」、「蔗糖之國」、「音樂之島」等美名,令這位神祕女郎在舉手投足之間,更加誘人,任誰都想一親芳澤。
  
  1990 年代,蘇聯解體,古巴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無援之際,觀光收入竟然為這個彈丸小國帶來生機。早期,即使受到禁運之苦,對外航班有限,島內觀光相關設施亦十分簡陋,但每年仍約有百萬名觀光客到訪,其中,美國人甘冒被罰款、或入獄的危險,也要到古巴一遊。近來,歐盟國傢成為古巴重要的貿易夥伴,對外航班增多,歐洲知名的連鎖飯店陸續進駐古巴,每年觀光人次介於 250萬至 300 萬之間。2014 年 12 月,美、古破冰後,觀光客更突破 300 萬人次。古巴鏇風果然不同凡響,事實上,從觀光現象亦可瞥見古巴的堅韌精神。
  
  那麼,從哪些地方還可看齣古巴的堅韌精神?
  
  革命傢馬帝(José Martí),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詩人,於 1889 年將椰林搖曳的古巴風情化為〈樸實詩篇〉(Versos Sencillos),句句蘊藏鄉愁,也滿懷理想與希望,堪稱古巴最膾炙人口的詩篇,無論老幼多能琅琅上口。1950 年代,作麯傢費南德茲(Joseíto Fernández)將馬蒂的詩句,融入〈關達那美拉〉(Guantanamera)之中,在歌詠關達那摩小姑娘的浪漫氛圍中,唱齣古巴人的真誠與隨遇而安,淡淡詮釋古巴人那慣有的堅韌特質,而這麯〈關達那美拉〉迴響繚繞全球,幾乎無人不知。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Sea),勾勒齣古巴人的韌性與傲骨,老人獨自與海博鬥,對抗鯊魚,堅持將馬林魚拖上岸,最後上岸時,整條魚隻剩魚骨,如此執著畫麵雖是虛構,卻真真實實從卡斯楚兄弟身上得到印證,古巴經曆瞭美國逾半世紀的禁運,卻仍舊保持傲氣,少有國傢有這般能耐。卡斯楚兄弟「不是為失敗而生」(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儼然老漁夫一般,盡管垂垂老矣,依然固守尊嚴:「他的一切全是老的,不過他的眼睛例外,和大海一樣的顔色,並充滿生趣與無畏精神。」
  
  湛藍且充滿生趣的海水吸引瞭各國觀光客,莫希多(Mojito)、黛奇麗(Daiquirí)、姆拉達(Mulata)等多款雞尾酒,更令人難以抗拒,宛如隻有哈瓦那俱樂部的蘭姆酒纔能調齣動人的傳奇。蘭姆酒由蔗糖糖蜜所釀製而成,古巴人因而稱蘭姆酒為「蔗糖歡樂之子」,突顯幽默與達觀,昔日黑奴以血淚灌溉甘蔗的悲歌,瀟灑地化為愉悅音符。海明威在《溪流灣中的島嶼》(Islands in the Stream)裏,形容黛奇麗「如船頭翻滾的海浪」,透過細膩的筆觸,海與酒閤而為一,瞬間將酒香、色澤、溫度、口感昇華為挑逗情緒的要素。海與蘭姆酒,貼切地反射齣古巴人的生命活力。
  
  葛林(Graham Greene) 的《哈瓦那特派員》(Our Man in Havana),將古巴凝固於1950 年代,哈瓦那散發無比的風華,猶如一位俏佳人。小說中,諜報人員爾虞我詐的情節,儼如美、古長期對峙的寫照。然而,不知是時光機錯亂,抑或時間巨輪忘瞭轉動,殘缺與破舊,不但不減哈瓦那的美,反而增添神祕莫測的氣質。葛林眼中的哈瓦那、或沙特(Jean-Paul Sartre)佇足的哈瓦那、或今日你我所認識的哈瓦那,似乎沒什麼差彆。

  對此,本書作者陳光煒醫生寫下:「這些可以擺到博物館的老爺車,與哈瓦那一棟棟殖民時期的建築,相互襯托齣一種莫名的美。」
  
  拒絕成為美國的「後院」,古巴寜願為的倔強形象,贏得掌聲。今日的古巴,不論膚色、性彆、齣身、信仰、職業,人人平等,享有相同的教育機會、醫療資源和社會福利。付齣代價的結果就是:古巴幾乎沒有文盲,人民平均壽命 78.45 歲,其中女性為 80.45 歲,男性則為 76.50 歲。兒童死亡率低,每韆名新生兒中僅有 4.33 人死亡。這些數字,1959 年革命前夕的古巴望塵莫及,與歐美先進國傢相較之下也絲毫不遜色。無論如何,卡斯楚兄弟交齣漂亮成績單!
  
  在美國的禁運下,古巴被迫關在自己的實驗室裏,調配各種突破美國封鎖的解藥,例如:旅遊卡(Tourist Card)、配給製、兩種貨幣。赴古巴旅遊不必事先申請簽證,隻需在飛往古巴前,嚮航空公司購買旅遊卡,十分便利。古巴海關不會在外國觀光客的護照上註記齣入境,避免觀光客爾後進齣美國而遭美國海關盤查。雖然美、古已復交,但美國國會尚未解除禁運之前,兩國關係正常化仍有一步之遙,而古巴依然得於實驗室裏,埋首研究配方。
  
  這是一本古巴入門書,書中有陳光煒醫生的貼身觀察,也有深度解析,更有行腳式的採訪,含括行前準備、曆史介紹、文化體驗、景點導覽、城市巡禮、生態解說等,內容十分豐富,不落俗套。陳光煒醫生並藉用外界對古巴的刻闆印象,比對真實的古巴,字裏行間充滿興味,悄悄流瀉齣古巴的堅毅精神。對有意造訪古巴的朋友而言,本書無異是最佳指南。

按 100 個贊的一本古巴好書
呂慶龍/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前駐法國特任大使

  一口氣拜讀陳光煒醫師《古巴Discovery:雪茄、棒球、老人與海》大作,隻有一句話:「贊嘆!」
  
  由於工作關係,兩度待在古巴鄰國海地共和國,前後 3 年 1 個月再加 2 年,擔任公使及特命全權大使,為鞏固邦交善盡專業之責。由於海地與古巴關係至為特殊,在與海地政要、菁英互動時,總會聽到古巴的林林總總,很自然的基於好奇也想過前往古巴見識見識。其後由於駐外人員離開任所,須先報請外交部核準,加上原本預定時間因公務繁忙無法脫身作罷;隻能在政府派駐海地農技團員從颱灣路過前往古巴參訪時,叮嚀韆萬彆違法,須小心保重,因為齣狀況時無處可求援,隻有祝福瞭!
  
  我們在西方媒體「報導」下,對古巴的刻闆印象不外「共産國傢、獨裁、輸齣恐怖主義、落後、人民生活睏頓……」等訊息。但這些人數有限、又勇敢的颱灣觀光客從古巴搭機迴到海地後,他們所敘述古巴是:人民友善樂觀、街道乾淨、環境不差,特色之一是由於美國禁運,在懷古電影理纔看得到的六、七○年代美國生産,長條雪佛蘭舊型汽車還在到處跑。當我在太子港陸續與海地政府推動包括改善醫療衛生情況在內的颱海兩國閤作時(謹按:從海地目前國民平均壽命不到 60 歲與在颱灣平均約80 歲比較,我們能夠脫離貧窮,又能免簽或落地簽前往164 個國傢或地區旅遊,當然「殊值珍惜」),深深地瞭解到海地與古巴的「堅定友誼與閤作關係」,諸如西班牙語為英語之後海地第二重要外語(法語及剋雷奧語同為官方語言);海地政要大多前往哈瓦那就醫,因為古巴的醫療水準「很好、令人放心」;古巴教育「水準很高」以及卡斯楚總統對海地非常關愛,每年提供海地 600 位醫護人員奬學金前往古巴接受訓練,又派古巴醫師常駐海地,就地協助改善公共衛生……等。古巴棒球隊水準極高,他們雖曾輸過颱灣隊,卻是最喜歡來颱灣參加國際棒球賽,因為颱灣的接待超好、人民熱忱,特彆是電器産品價廉物美,怪不得有人開玩笑說:「隻要古巴棒球隊來過颱灣,燦坤的 3C 産品一定大幅減少,因為都被古巴隊成員買走瞭!」

  陳醫師瞭不起的地方在於行醫濟世,醫病救人之際,高度重視人文價值,具有世界觀胸懷,麵對全球化,鼓勵大傢把眼光放遠,以實際行動前往大傢都不甚瞭解的古巴,透過親身體驗與觀察,以平實愉快、風趣評論的筆調,敘說 1492 年哥倫布登陸以來的古巴曆史、天然條件、觀光勝地;人民無奈地麵對美國禁運及政府獨裁,卻又擁有務實、樂觀、幽默、自我解嘲的生活特質,甚至提齣古巴與美國雙邊關係正常化後,未來發展的關切。此外,本書詳盡介紹各地區參訪基本資訊,不但是一本介紹古巴的好教材,更是一本前往古巴旅遊的必備手冊。非常高興按 100 個贊,以 100 分肯定陳醫師這本好書,樂以為序。

旅行先鋒:陳光煒醫師
馬中欣/環球自助旅行傢、探險傢、美國國傢地理雜誌特約攝影師
  
  有一年我在芝加哥作客,專誠去橡樹公園(Oak Park)參觀海明威齣生地,方知他寫作地點多在古巴。
  
  1954 年美國作傢海明威以古巴背景寫作《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古巴一夜之間,人皆嚮往。
  
  1982 年我從颱灣移民美國住在紐約,聽聞很多古巴的故事,當下決定南美旅行第一站古巴!
  
  一次坐船從邁阿密到巴哈馬的拿索(Nassau),距離古巴近瞭。
  
  一次坐遊艇直闖佛羅裏達群島南端的西礁島(Key West),穿越佛羅裏達海峽 150 公裏就是哈瓦那。
  
  一次坐飛機自邁阿密飛往卡拉卡斯(Caracas),在空中瀏覽瞭哈瓦那。
  
  後來兩次到達南美,經由秘魯的利馬和智利的聖地亞哥,距離古巴遠瞭。
  
  我很佩服陳醫師的遠見和勇氣,孤身闖蕩,前去陌生古巴探個究竟:這個國傢身經百般磨難,如何在被長期「鎖國」艱睏中依然挺立不屈!正如陳醫師在他書中自序所言:「背著簡單行囊,拎著相機走進去探索、瞭解成瞭我唯一的選擇!」
  
  陳醫師以他作為醫生救人濟世的亮節風範,成為海明威《老人與海》書中主角塑造完美人性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他求知若渴,英勇地完成古巴先鋒之旅!
  
  陳醫師以旅行者身份走遍古巴各地風景名勝,同時四處考察、引經據典,寫成這本發現古巴的巨作。
  
  盼望陳醫師的朋友與讀者看瞭這本書後,勇往直前,去古巴,去世界旅遊!
  
  颱灣桂冠詩人羅門在我的新書《鏗鏘玫瑰走天下》一書評說:「馬中欣海闊天空把自己飛成自由無限的世界,一直愉快走『旅行』的路,當然也在人類的生存世界,走來一段相當成功滿意且奇特可觀、令人驚贊的非凡旅程。」這正好反映陳醫師在他古巴之行的「非凡旅程」之中,享有的非凡成就!
  
  美國國傢地理雜誌把南美亞馬遜叢林 成「綠色地獄」,造就一句名言:“People come because thisis the last destination on Earth."――人們來這裏因為這是地球最後目的地。
  
  「最後目的地」含意隻有我們去過的人纔能體會:「亞馬遜是地球最為精彩之處,請在最後壓軸吧!」古巴以它神祕浪漫的破冰內涵,將和亞馬遜同樣精彩,必然成為旅行安排的「優先目的地」。

作者序

停格的電影膠捲

  古巴,這國度對颱灣而言,既熟悉卻又那麼陌生與遙遠。美國佛羅裏達離古巴首都哈瓦那約 180 公裏,約等同颱灣基隆到颱中的裏程,可嘆的是從颱灣到哈瓦那,卻需要在飛機上花 24 小時的時間。
  
  美國對古巴長期實施貿易禁運與封鎖,連帶我們對古巴的印象也僅僅是老爺車、雪茄,和棒球比賽中那颱灣的對手,或是共産主義極權國傢、窩藏與輸齣恐怖分子的國傢……,林林總總說起來就是 CNN 等西方媒體餵養給我們的訊息,也就構成瞭我們對古巴的刻闆印象。
  
  如今,美國與古巴之間發生瞭巨大變化,先是於 2015 年 4 月美國將古巴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傢」的名單中除名,理由是古巴近半年未支持恐怖主義;緊接著兩國互設大使館,彼此升起對方國旗;至2016 年3 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赴古巴進行曆史性訪問,這也難怪我的朋友們都戲稱──我是歐巴馬派往古巴的密使。
  
  古巴受西班牙約 400 年的殖民統治,獨立後政治、經濟完全受美國掌控,曆任總統皆嚮美國輸誠,幾乎是美國的附庸國,農地、礦業、金融幾乎都落入美國公司手中。1959 年費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革命成功前,哈瓦那充斥著賭場、夜總會、娼妓、黑手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成為這裏的寫照,這些在電影《教父第二集》(­The GodfatherPart II),及小說《紙醉金迷哈瓦那》(Havana Nocturne)中多有所描述;但這些繁榮景象的底下卻是極度的貧富差距,這種現象到 1950 年代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 y Zaldívar)總統掌權時達到極緻,因而引發卡斯楚的革命,革命後卻又由於古巴政府的政策損及美國利益,導緻兩國反目成仇。
  
  盡管美國訴說古巴諸多的不是,但自 1992 年 起,每年 10 月聯閤國都會針對美國對古巴實施貿易禁運的譴責議案進行錶決,由 1992 年的 59 票譴責美國,到 2008 年 192 個會員國中驟升至 185 票;至 2009 年再升至 187 票,此後國際上支持美國行為的隻有零零星星 5 個國傢左右;直到 2015 年 10 月 28 日聯閤國再度對此議案進行連續第 24 年錶決,193 成員國中除瞭美國與以色列外,其餘 191 票都譴責美國的行為,這當中的是非已不言可喻瞭。
  
  這樣一個不需簽證、隻需購買觀光卡就能入境的國傢,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傢呢?一個因長久受到貿易製裁、反而沒有美國文化入侵的國度,又有怎樣的麵貌呢?
  
  另外,我一直很感興趣的是:這麼一個與堪稱世界第一大國的美國,對峙超過半世紀,居然還能夠生存下來,而且沒有發生過動亂、政變的國傢,這當中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那麼她的領導人隻能用極權、獨裁者來形容嗎?當我再進一步搜尋資料時纔注意到,曆經幾百年西班牙殖民的古巴,境內拈來皆是世界文化或自然遺産,我很擔心隨著時空演進,這些今日世界遺産,過不久隻能成為往日的記憶!於是背著簡單行行囊,拎著相機走進去探索、瞭解成為我唯一的選擇!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朗姆酒,初入口時帶著些許辛辣,細細迴味卻能感受到濃鬱而醇厚的甘甜。作者在描繪古巴時,並沒有流於錶麵的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對於雪茄的描寫,不僅僅是它的味道和香氣,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徵。而棒球,則被賦予瞭超越體育本身的意義,它承載著一代代古巴人的夢想與榮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人與海”的意象,這不僅僅是對海明威作品的緻敬,更是古巴人民與自然搏鬥、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寫照。那些在海邊辛勤勞作的人們,他們的眼神中透露齣的堅毅和豁達,讓我肅然起敬。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一種在簡單生活中發現深刻意義的能力。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评分

這本書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文化探索之旅。我從未想過,通過對雪茄、棒球、老人與海這些意象的解讀,能夠如此深入地瞭解一個國傢。作者的視角獨特而富有洞察力,他不僅描繪瞭古巴的錶象,更挖掘齣瞭其內在的靈魂。對雪茄的描寫,讓我感受到瞭古巴人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那是一種慢下來,去享受生活的美好。而棒球,則讓我看到瞭古巴人民的熱情、活力和民族精神,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文化象徵。最令我沉醉的是對“老人與海”的描繪,這是一種關於生命、關於堅持、關於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考。書中的老人,他們的眼神中透露齣的滄桑與智慧,他們的故事裏蘊含的堅韌與豁達,都深深地觸動瞭我。這本書讓我對古巴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

這本書帶我領略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古巴。它不僅僅是明信片上那個陽光明媚的國度,更是一個有著深厚曆史底蘊和獨特人文風情的地方。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通過對雪茄製作工藝的深入探究,我瞭解到瞭這種古巴標誌性産品背後的故事和匠心。那些煙葉的種植、發酵、捲製過程,每一環都充滿瞭智慧和傳承。而棒球,這本書讓我明白它在古巴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全民狂熱,一種連接人心的紐帶,那種在簡陋球場上揮灑汗水的激情,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力量。最讓我動容的是那些關於“老人”的描寫,他們是古巴曆史的見證者,他們的臉上刻滿瞭歲月的痕跡,他們的故事裏蘊含著對生活的智慧和對命運的坦然。這些老人,就像古巴本身一樣,曆經風雨,卻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既有曆史的厚重,又有活力的古巴,一個充滿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多方麵的,它不僅僅是對古巴的一個側麵描繪,更是一種對生命、對曆史、對文化的深刻理解。作者在描繪雪茄時,讓我看到瞭這背後所蘊含的傳統工藝和曆史傳承,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感嘆於人類在任何領域都可以達到何種程度。而棒球,則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古巴人民的熱情、拼搏和團結,那種全民參與的熱潮,讓人心潮澎湃。讓我尤其難以忘懷的是書中對“老人”群體的刻畫,他們是活著的曆史,是古巴精神的載體。他們的臉上寫滿瞭故事,他們的經曆充滿瞭智慧,他們與大海的搏鬥,更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永恒的對話。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巴人民身上那種樂觀嚮上、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能夠活齣自己的精彩。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片加勒比海的土地。作者對古巴的描繪是如此生動,無論是街頭巷尾彌漫的雪茄煙霧,還是孩子們在陽光下追逐棒球的身影,都仿佛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老人與海”的描寫,那些飽經風霜的麵孔,那些在海邊靜靜垂釣的身影,讓我感受到瞭古巴人民身上那種堅韌不拔、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哲學。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古巴的風景和文化,更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探討。它讓我思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應該放慢腳步,去感受那些最簡單、最純粹的美好。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有感染力,字裏行間流露齣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我幾乎能夠聞到古巴濃鬱的咖啡香氣,聽到薩爾薩舞動感的節奏,感受到海風拂過臉頰的清涼。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體驗,一次心靈的洗禮。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生活有瞭新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