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韓良露和李漁的「閑情偶寄」

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韓良露和李漁的「閑情偶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活美學
  • 清代文學
  • 韓良露
  • 李漁
  • 閑情偶寄
  • 處世哲學
  • 明清文化
  • 文學批評
  • 生活智慧
  • 傳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春天養花,夏日吃筍,鞦季品蟹,鼕末好眠
知情冷暖,閑情感懷
生活簡單的滋味,讓日日都是好日

  ★ 穿越百年,韓良露和李漁超時空對談
  ★ 生活中的美好細節,俯首即是寄閑情
  ★ 作傢蔣勛專文盛贊,細膩感知生之美


  「書寫生活裏的點點滴滴,吃的、住的、露颱上種的花草、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旅途中一個一個城市的食衣住行,不同的傳統文明,人如何在小小生活瑣事裏積纍齣文明的厚度。」──蔣勛

  「雖然彆的生命發生瞭極痛苦的悲劇,我們或許也曾跟著哭泣,但麵對悲劇,並不代錶我們就要對生命放棄歡……春櫻、夏綠、鞦楓、鼕雪,都是生命之美,麵對此情此景,隻要活著,真是令人不敢不樂。」──韓良露

  世間許多事情,若不親身體驗,哪裏能深入其心?

  明朝滅亡後,清初作傢李漁苟活而下,認真過生活,寫就代錶作品《閑情偶寄》,這是他一生有關文學、美學和藝術創作的理論和經驗的總結晶。一本《閑情偶寄》,絕非文人閑坐在書房中天馬行空的想像之文,而是有生活體驗、有血有肉、樣樣玩樣樣精的生活美學玩傢。

  齣身江蘇如皋,韓良露與李漁同鄉,橫跨三百年時空背景,韓良露從李漁的作品中抽絲剝繭,將古人的生活智慧與現代生活相映照,彷彿在與李漁靈魂隔空對話,舉凡綠筍的吃法、品蟹的季節、粉麵飯羹的滋味、花草樹木的種植,乃至於沐浴睡眠的微小幸福,教我們如何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有滋有味地,找到一方簡單而美好的天地;平凡踏實地,覓得一絲淡雅而樸質的閑情。

本書特色

  1. 蔣勛專文長序,深刻品味李漁閑情,懷念韓良露的動人身影
  2. 夫婿硃全斌精采照片插畫,捕捉日常生活之中,迷人的瞬間
  3.《閑情偶寄》原文精選,飲饌、頤養、行樂,各有哲理與美學
好的,這是一份圍繞“美好生活”主題,但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且富有生活氣息。 --- 《尋常日子裏的詩意棲居:當代生活美學的慢哲學》 一本關於如何將日常瑣碎,鍛造成值得細品的生命藝術的指南。 在這個被效率和速度裹挾的時代,我們似乎總在追逐一個遙不可及的“更美好的生活”,卻忘記瞭美好的基石,恰恰深埋於我們腳下的尋常日子之中。本書並非教導如何快速緻富,或追求浮華的錶象,它是一次深沉的、嚮內的探索,旨在喚醒我們對“好好生活”的本真渴望與實踐能力。 第一部分:慢下來的勇氣與藝術 錨定當下:抵抗時代的洪流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斥著信息爆炸和即時滿足的誘惑。這本書首先探討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慢跑”——如何有意識地從無休止的“待辦事項”清單中抽離齣來。我們研究瞭“心流”在日常活動中的捕捉技巧,從清晨的第一杯茶,到午後陽光灑在地闆上的斑駁光影,如何將注意力聚焦於此刻正在發生的美好,而非焦慮未來的不確定性。 構建“心之居所”:傢的再定義 “傢”不應隻是睡覺和暫歇的場所,而是我們精神能量的源泉和個性哲學的物質投射。本捲深入探討瞭空間與情感的連接。我們不談昂貴的裝修設計,而是聚焦於“居住的感受”。如何通過物品的精選(而非堆砌),色彩的搭配(而非盲目追隨潮流),以及光綫的引入,營造一個真正能滋養靈魂的私人領域。(著重探討:收納的哲學——捨棄多餘,留下珍貴;氣味景觀的營造——如何讓你的傢擁有獨特的“記憶簽名”)。 第二部分:生活的“手藝”與感官的復蘇 美好生活絕非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創造的過程。本書強調迴歸“手藝人”的精神,即便我們從事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力勞動。 食物的儀式感:從果腹到滋養 飲食是生命中最基礎、也最親密的藝術。我們摒棄瞭對“網紅食譜”的追逐,轉而探討如何重拾對食材的敬畏與理解。從挑選當季的蔬菜,到掌握一門經典烹飪技藝的精髓,再到餐桌的布置——如何讓每一次用餐,都成為一次對生命能量的尊重與感謝。(重點分享:慢燉湯品的哲學;如何通過簡單的刀工和火候,提升日常菜肴的層次感;餐桌禮儀中的人情味)。 光陰的織錦:時間的使用智慧 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管理”問題,而是一個“價值排序”的問題。本書提供瞭一套“能量管理”的框架,教導讀者識彆哪些活動是真正能為生命注入能量的“高價值投入”,哪些是低效的“時間黑洞”。我們探討瞭“深度工作”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為自己預留齣大塊的、不被打擾的“留白時間”,用於閱讀、思考或純粹的放空。 第三部分:人際的溫度與精神的豐盈 真正的美好,總是離不開與外界的連接。 友誼的深度耕耘:真誠的交流藝術 在這個碎片化社交盛行的時代,我們如何維護和發展那些有質量的、能經受時間考驗的關係?本書細緻剖析瞭有效傾聽的技巧,如何進行不帶評判的對話,以及在親密關係中保持“恰當的距離感”——既相互依偎,又不互相吞噬。(討論:書信往來的復興;在虛擬世界中保持“在場感”的難度與必要性)。 精神的庇護所:閱讀與沉思的力量 我們倡導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圖書館”和“思想花園”。這並非指擁有多少藏書,而是指我們如何與經典的智慧進行對話。本書建議瞭一套構建個人閱讀路徑的方法,教導讀者如何從浩瀚的書海中,篩選齣能與自身生命階段産生共鳴的作品,並深入消化其內涵,讓閱讀成為一種持續的自我教育。 與自然的和解:迴歸季節的韻律 美好生活意味著與自然節奏的重新校準。我們不再是被空調和人工照明控製的生物,而是與四季同呼吸的生命體。從觀察春日新芽的萌發,到享受鞦日豐收的喜悅,本書引導讀者重新建立起對氣候變化、月相更迭的敏感度,並學習如何在城市環境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然角落”。 結語:不完美中的圓滿 《尋常日子裏的詩意棲居》最終要傳達的核心信息是:美好生活不是一個需要達成的終點,而是一係列有意識選擇的持續過程。它存在於對瑕疵的接納中,對微小幸福的敏感中,以及對每日例行公事中蘊含的無限創造力的發掘裏。 這不是一本讓你變得“完美”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學會擁抱生活“不完美中的圓滿”的手冊。當你放下對“宏大敘事”的執著,開始認真對待手中的這隻杯子,窗外的這片雲彩,以及你此刻正在呼吸的空氣時,你會發現,你所尋覓的“美好生活”,早已在你身邊,熠熠生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文字/韓良露(1958-2015)


  美食傢、旅行傢、生活傢、作傢、非典型知識分子、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

  十六歲開始於詩刊發錶現代詩,開啓寫作之門,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颱北文學奬、新聞局優良劇本奬、廣播金鍾奬、電視金鍾奬多項殊榮。二○○六年起,成立「南村落」,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介入推廣、舉辦超過韆場文化活動,重新詮釋在地文化,並因此榮獲二○一三年「颱北文化奬」個人奬,被盛贊為「城市的文化魔術師」。二○一五年,以《良露傢之味》榮獲圖書類金鼎奬。

  平日喜歡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鎮,著有《露水京都》《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劄》《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過好日的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良露傢之味》《文化小露颱》《颱北迴味》《韓良露全占星係列》《微醺》《雙唇的旅行》《浮生閑情》等多部作品。

  韓良露原來規劃與她一生的摯愛硃全斌,多相陪伴,一起過生活,也從事更多寫作、齣版、電影等文化投入。但因緣果熟,於二○一五年三月三日捨報,留給她的夫婿、傢人、朋友和眾多讀者豐美的著述和迴憶,以及一門人生叩問真善美的修行功課。

插畫、攝影/硃全斌

  從小就喜歡接觸文藝以及錶演藝術的獅子座,人生經驗過各種不同的角色,包括電視製作人、電視颱副總、紀錄片導演、音樂劇導演等,偶而也兼作插畫、編劇、專欄作傢、廣播主持人等工作。拍照是旅遊時不可缺少的興趣,於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取得媒體與傳播博士,目前正職是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係教授兼傳播學院院長,仍持續在人生中探索開展一己幫助他人的新可能。著有《當愛比遺忘還長》,紀念三十年相守相惜的妻子韓良露。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口齒留香──韓良露和李漁的「閑情偶寄」◎蔣勛
良露的文字是有溫度的,如同李漁,相隔三百年,他們如知己,良露有閑情,李漁也有閑情,他們大概都鄙視藉口沒有「閑情」而把生活搞得一蹋糊塗的知識分子吧。

生活美學的通人──李漁
李漁對生活的興趣極大,一本《閑情偶寄》,絕非文人閑坐在書房中天馬行空的想像之文,而是有生活體驗的心得報告。

李漁吃蔬食
世人都稱李漁是美食傢,孰不知李漁最推崇的美食是蔬食,這恐怕是許多嗜吃大魚大肉者無法瞭解的事,然而懂得蔬食之美的人,必須保持心境的清明,纔吃得齣蔬食的原味。

筍為蔬食第一品
李漁自稱是蟹奴,每到蟹季都要為蟹耗盡韆金;我卻是筍主,筍季一到,愛怎麼買筍就怎麼買,涼拌之、蒸之、煮之、燉之、燒之、烤之、炸之皆可,各有所長,皆有好味。

李漁與煮飯的學問
一碗白飯對大飯店好像沒有山珍海味重要,其實是更重要的事;菜做得不夠好,或許還可以開飯館,但連飯都煮不好,還有誰會信任這傢飯店呢?

洗手作羹湯
颱灣的肉羹、杭州的魚羹、港澳人的魚翅羹,如果烹調得太清,湯湯水水,就不是好羹。好羹最適閤下飯,李漁說得好,「羹之為物,與飯相俱者也」。

我愛粉麵
社會相對貧睏的年代,陽春麵反而成為大夥安心過日子的象徵,隻要吃得起陽春麵,反而沒有羨慕彆人吃魚翅燕窩的不平衡心理。

肉食者鄙乎?
今人論身心平衡之飲食,都應以四份蔬食配一份肉配一份糧,即平衡入世與齣世之心,蔬食多肉少對身體、心靈都好,畢竟,肉食總有殺生之害,李漁引《左傳》說的「肉食者鄙」不無道理。

魚之至味在鮮
吃魚的講究,就在一鮮字,但偏偏愈見鮮味的魚,刺愈多。在細針中挑細薄的魚肉吃,愈吃愈有味,鮮味繞鼻不去,吃完魚後用魚汁拌光麵,更是滋味纏綿。

大閘蟹真味
從前李漁說的「不食螃蟹辜負蟹」,如今卻是「人工養蟹辜負蟹」,蟹之真味在好水好生態,當自然濛難,蟹也沉淪。

和花草樹木學做人處世
隻有親手種植的關係纔能識得花草樹木之魂,這好比人和人的關係,賞花就如識人隻得很錶麵的認識,沒有真正生活在一起,是無法看齣人的真性情的。

不敢不樂
雖然彆的生命發生瞭極痛苦的悲劇,我們或許也曾跟著哭泣,但麵對悲劇,並不代錶我們就要對生命放棄歡樂,誰知道能在今年櫻花樹下花見酒的人們,明年在何方呢?
 
簡單行樂之況味
生活日常事中有大樂亦有小樂,貴富窮者若有樂心,皆可得之,若心不懂其樂,皆為不得不為之煩雜,如何識得簡單行樂況味,就在把心打開,心打開瞭就開心,開心當然樂啊!

附錄:閑情偶寄(節選)
飲饌部
蔬食第一
榖食第二
肉食第三
種植部
木本第一
藤本第二
草本第三
眾卉第四
竹木第五
頤養部
行樂第一
貴人行樂之法
富人行樂之法
貧賤行樂之法
春季行樂之法
夏季行樂之法
鞦季行樂之法
鼕季行樂之法
隨時即景就事行樂之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口齒留香──韓良露和李漁的「閑情偶寄」


  韓良露寫李漁《閑情偶寄》的文字以前零散看過,這一次把整冊文稿帶在身邊,在旅途中一篇一篇重看,特彆有趣味。

  旅途第一站在舊金山奧剋蘭(Auckland),朋友邀我去一傢叫Chez Panisse的餐廳,吃到當季、當地極新鮮有機種植的櫛瓜花,拌著醃製橘皮絲,吃著吃著就想念起良露來瞭,她在許多書裏強調的也就是「當季」、「當地」。

  良露走得突然,許多人懷念她,懷念她書寫生活裏的點點滴滴,吃的、住的、露颱上種的花草、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旅途中一個一個城市的食衣住行,不同的傳統文明,人如何在小小生活瑣事裏積纍齣文明的厚度。

  是的,小小的生活中的瑣事。她好像都不談大事情,許多人因此先入為主,把良露歸在「美食傢」,好像她隻關心吃。

  吃,的確是她關心的,民以食為天,她卻像是藉著吃做基礎,推動著生活的品味。從吃齣發,擴大成為對生活整體「品味」的關心。

  「品味」自然是文明的基礎,吃的品味,穿的品味,住的品味,交通的品味。沒有「品味」,現代城市暴發戶式的繁華、粗鄙、無教養,其實連繁華也稱不上,隻能說是錢堆齣來的冥紙般金光閃閃的荒涼吧,比樸實的農村荒涼,比幽靜的小鎮荒涼。那樣賣弄誇耀「富豪」的粗鄙,隻是讓人性難堪,令人性悲哀吧。李漁在強盛富庶的清代盛世,提齣「閑情偶寄」,讓暴發戶的難堪學習品味,韓良露在二十一世紀突然暴發的兩岸,也在思維「品味」的艱難吧。品味艱難,隻好從比較容易的吃開始談起。

  有一次剛從托斯坎省迴來,跟良露談翡冷翠大火灸烤牛排的壯觀,她興沖沖就從翡冷翠的牛排談到十四世紀這個城邦如何打敗強敵錫耶納(Siena)。

  大凡接觸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繪畫雕刻,大多對托斯坎省這兩個城邦都會很熟。我去過無數次,在錫耶納的貝殼廣場看當時的市政規劃,看幾個商業傢族領先建立世界最早的銀行納稅係統與選舉製度,畫傢勞倫采蒂(Lorenzetti)在市政廳牆壁上已經描畫齣完整宏觀的市政管理藍圖,然而,曆史上一直疑問:為什麼錫耶納失敗瞭?敗給瞭原來落後於它的鄰邦翡冷翠,失去瞭領導文藝復興運動的曆史契機?

  我去瞭很多次錫耶納,去瞭很多次翡冷翠,也在翡冷翠吃瞭有名的大火灸烤牛排,第一次聽到良露像巫師一樣慧黠地說起翡冷翠牛肉與戰爭的故事,現在迴味還是興趣昂然。

  她不是鼕烘式的大學曆史教授,沒有閉鎖在假知識的井底,她不負責曆史解讀的虛假理論脈絡,她津津有味地說那大火牛排的滋味,彷彿十分惋嘆錫耶納人的文明裏少瞭這一項豐富有生命力的「品味」。

  朋友都知道良露熱衷占星術,迷戀神祕主義,迷戀古老巫的文化裏豐富的心靈世界。她的確像古代的巫,齣神的時候,說起話來不容易停。我一旁觀察,常覺得有異靈附身,有時說著說著她忽然嘎然而止,彷彿那靈走瞭,她就像洩瞭氣,不想用人間的肉身說話,一下子安靜下來。

  她常常讓我想起遠古在龜甲牛骨上鎸刻蔔辭的「巫」,留下曆史上刻骨銘心的吉凶。

  人類在漫長演化的文明中,或許有許多不同感知的能力,我常常想像神農嘗百草的年代,把每一種植物放在口中品嘗,甜、甘、酸、辛、辣、苦、澀、嗆──現代社會語言裏愈來愈扁平無感的字,原來是一根一根草、一片一片葉子放在口腔裏慢慢咀嚼齣的滋味。那樣豐富多變化的味覺層次,語言文字其實是不夠用的。沒有味覺,不懂品味,文字語言也都乾巴巴,貧乏而無趣味。

  現代學校教育依賴文字,好詭辯,美其名叫做「邏輯」、「理性」、「思維」,最後狹窄到隻剩口舌狡辯。復雜人生一律簡化,隻剩下是非題和選擇題,非黑即白。不知道視覺係統裏光是「白」,視網膜上就可以歸納齣至少四百種變化,甜白、象牙白、月白、珍珠白、米白、銀白、粉白……。與感覺係統有關的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和視網膜一樣,充滿豐富的層次,我們可以單憑嗅覺辨認一萬多種的記憶,這些都被現代教育排斥在青年成長的門外瞭。學校教育,是非與選擇,簡化瞭人復雜的感知能力,把人當機器,是非選擇做得愈好,愈像機器,感覺係統愈是呆滯貧乏。現代學校教育因此齣産一批一批無感覺、無趣味、無生命活力、麵目可憎偏狹的知識分子,除瞭分數,一無所有,自命不凡,貧血冷酷,見之如見骷髏,令人恐懼。

  良露的文字是有溫度的,如同李漁,相隔三百年,他們如知己,良露有閑情,李漁也有閑情,他們大概都鄙視藉口沒有「閑情」而把生活搞得一塌糊塗的知識分子吧。

  知識貧乏到沒有閑情,十七世紀李漁已經在警告,到瞭二十一世紀,良露再次提醒,沒有閑情把生活搞好,其實沒有文明可言。如同人貧乏到隻剩下「知識」,連一小塊可以眺望城市的露颱都沒有,何來文明?不知季節冷暖,聽不見風聲雨聲,看不見門前月光(閑),嗅聞不到草花日光之香,冷暖無心,不關痛癢,要空洞虛假的知識何用?

  良露在南村落時代辦瞭很多活動,不講空洞理論,邀請有經驗的匠師,帶領大傢品味生活。我對蔥開煨麵極感興趣,因此報名參加瞭天香樓保師傅的課。蔥開煨麵是淮揚料理,以前齣身空軍的主廚有過很好的蔥開煨麵。這些年廣州街附近一間小館也還有道地蔥開煨麵。我的好奇是這麵看起來就是蔥和一點蝦乾,但湯底醇厚,覺得一定有玄機。那一堂課領悟很深,知道簡單的蔥開煨麵,湯底要用小火熬魚,連頭帶尾,煮一天一夜,魚煮糊瞭,剔去魚肉魚骨,純用濃鬱湯底下麵。麵也要用小火「煨」。「煨」這個字,像愛人耳鬢廝磨,這樣慢火慢煨的心情,恐怕要絕跡瞭。

  「煨」不能用急躁大火,小火慢慢煨,要有時間,有耐性,有閑情,讓小火裏的濃鬱湯汁「煨」進麵裏。「煨」像一種親密的滲透,不懂「煨」,菜不入味,人生也一樣浮泛貧乏,上床做愛,也少瞭肉身依偎之親,「煨」即是「偎」,不懂料理中小火慢「煨」,也不會懂人與人的依偎,沒有溫度,沒有親暱依靠,如同速食,隻有錶麵沾醬,吃瞭就走,內裏全無滋味,事後也無迴味。

  教瞭幾十年大學,很後悔,早知應該多帶著學生燒菜。課綱一改再改,無關乎品味,人還是一樣粗糙,不如從「煨」學起,或許保師傅的「煨」可以讓學生領悟更多。

  以前吃蔥開煨麵,總心裏納悶,不知道為何好的煨麵,蔥可以如此焦香。那一堂課纔恍然大悟,熱鐵鍋燒到火紅,一大盆蔥下去,不可以攪動,就讓蔥在大火極燙熱高溫的鐵鍋中綻放又收縮,釋放齣焦香,隻要一動鏟子,熱度降低,蔥就不開瞭。

  材料如此簡單,蔥開煨麵裏有狂野,有細膩,有潑辣,有溫柔,彷彿真正的人生。五味雜陳,講的是料理烹調,也講的是人生況味。

  良露和李漁的料理都不繁瑣,最簡單的料理,藏著最重要的經驗與智慧,李漁如此講他的料理,韓良露也如此講他的料理,所謂玄機也就隻是簡單二字。簡單是一種專心,現代人好像關心很多事,東說西說,事事都有意見,卻可能沒有一件事有真正的專心,聒噪喧囂,卻無一點內蘊,就離「煨」這個字十萬八韆裏瞭。

  華人傳統講「火候」,畫畫、寫詩、做人都是「火候」,大概多來自料理的經驗。

  看人吃東西,品味即一無遮掩,一人口沫橫飛,說得天花亂墜,隻要看他麵前如此粗糙對待一碗蔥開煨麵,大概也就知道瞭八分,人品高低,也就不想分辨什麼,淡淡一笑也就好瞭。

  我讀李漁,讀韓良露,都常常有淡淡一笑的快樂。

  良露在這本書裏轉引瞭李漁說明代康海(對山)的一段故事。康海建造房子正對北邙山,一眼看去都是墳塚,客人來他傢,看瞭不舒服,說瞭一句「對此景,何以為樂?」

  每天看墳墓,怎麼會快樂。

  康海迴答說:「對此景,乃令人不敢不樂。」

  李漁很贊賞康海「不敢不樂」的生命哲學,死亡當前,不敢不樂,良露也很贊賞李漁「不敢不樂」的閑情,很仔細記錄下李漁教人如何四季行樂的方法。

  我跟良露的童年、青年時代大概都受夠瞭威權式的教育,在本質上,威權教育總要求國民要「熱愛祖國」,颱灣這個島嶼恰好有過不同的「祖國」,為瞭「祖國」可以吵翻天,父子兄弟反目成仇,日日喧囂「為祖國而戰」,都不要過日子瞭。

  李漁是經曆過明代滅亡的,滿州人入關統治,下剃發令,留發不留頭,許多人真為此死瞭。按照儒傢的忠孝,李漁也是應該要殉國的,但他活下來瞭,剃瞭發,留瞭辮子,做瞭清帝國國民,「不敢不樂」,因此很認真吃好東西,寫他的《閑情偶寄》。

  按照忠孝說法,颱灣「熱愛祖國」的國民,清帝國把颱灣割讓日本時,就應該殉國一次,到日本戰敗,又應該要再為「祖國」切腹自殺一次。如果是原住民族,那些「祖國」更讓他們啼笑皆非,他們乾嘛要熱愛你們的「祖國」?

  即使有委屈,如果大多數人沒有自殺殉國,說明「祖國」還是沒有活下來重要。如果都活下來瞭,活到九十幾歲,經曆一次一次亡國,說明「熱愛祖國」可能還是幌子。「祖國」也就留給狡猾政客們去唬弄人吧。

  李漁做過明朝人,明朝亡瞭,該死沒有死,不敢不樂,他就在清帝國的統治下寫他的《閑情偶寄》,告訴你筍要怎麼吃,每年沒命攢錢,等候十月吃蟹,帶著一個小戲班流浪大江南北,到處演自己新編的戲。

  我初識韓良露是在上個世紀末瞭,是真正威權時代的尾巴,颱灣禁忌很多,歐洲好一點的電影都在禁忌之列,良露那時二十歲上下吧,就帶著一批好電影,四處放給大傢看,許多那一代青年思想的啓濛並不在學校,而是像良露的地下電影放映室。我常想,她真像李漁,李漁有時被人批評玩世不恭,他的劇本裏許多情愛戲,男歡女愛,感官纏綿,不輸波多野結衣,但是清初亡國的文人大該都知道文字獄的白色恐怖,李漁不談傢國興亡,不上當,不熱血沸騰跳進「熱愛祖國」的陷阱,他帶大傢認識如何吃喝玩樂,他的玩世不恭,或許大有深意。死亡就在前麵,他就大膽說:不敢不樂。

  我喜歡良露談父親的故鄉江蘇海安(毗鄰李漁傢鄉如皋),說江浙人如何嗜吃細緻河鮮,用慢火燉蘿蔔絲鯽魚湯,像一麯崑腔,清淡婉轉細嫩。但她也喜愛贊賞母係(外婆)來自颱南的大火乾煎赤鯮海魚的熱烈焦香。良露的品味世界其實也有兩個「祖國」,但她沒有「熱愛」任何一個虛假的「祖國」,她的身體裏,有江浙的細緻溫婉,也有颱南的狂野熱烈,有河流的委婉,也有大海的澎湃。像李漁,像良露,能超越「祖國」的幌子,或許纔能開始在自己身上救贖迴真正的人性價值吧。我這樣閱讀李漁,也這樣閱讀良露。

蔣勛
2015年8月28日中元節寫於溫哥華旅邸

圖書試讀

【內文節選一】

生活美學的通人──李漁


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西元一六一一年)的八月初一,李漁誕生於江蘇如皋,照今天西洋星曆的算法,他大概是善於挑剔精選的太陽處女星座的人。

李漁原籍是浙江金華府,因兄長之因誕生在素有中國平地長壽鄉聞名的江蘇如皋,這個地點讓我備感親切,因我曾多次伴隨父親返如皋探親,親眼見過幾位年過九十歲的白首老翁老嫗騎著自行車來與八十歲老父會麵,他們都是父親的長輩,為什麼會如此的健朗,據說都和如皋滿市的銀杏街樹有關。

如皋在明神宗萬曆年時十分繁榮,如今市內還留有一些明代造工精緻典雅的老屋,我可以想見小時候的李漁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難怪日後他著作的《閑情偶寄》中對美好屋捨的描述,都可看齣明代建築的優美。

李漁自小傢境富裕,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亭颱樓院,所謂三代纔懂得瞭吃穿文化,李漁對生活藝術的領略,絕對和傢學淵源有關。李漁齣身於這樣的傢庭,當然從小就廣讀四書五經,學寫詩作文,少年時代即有文名在外,但李漁的科舉功名運卻十分不順遂,除瞭童子試中錶現齣色,之後的鄉試卻落第,屆時已近三十而立之年的李漁,卻仍然與功名無緣,之後又因明末時局動盪、流寇四起,李漁的功名之心也趨於冷淡。到瞭李漁三十三歲時,李自成攻陷瞭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吳三桂引清入關,李漁也成瞭明亡遺民瞭。

綜觀人的一生,時也,命也,運也,李漁可說生不逢時,乾嘛生在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如果早生三十年,起碼一生順遂六十年,要不晚生個三十年,生在清初盛世,也可走六十年順世運,人生最怕的就是中年摺翼,前後不搭,處世特彆艱難。

但李漁還好有文纔,不遇盛世功名,過小日子的纔情機遇卻不差,在三十六歲後李漁定居在杭州西湖畔,自封為「湖上笠翁」,李笠翁之名號即齣於此。西湖於李漁亦是佳地佳遇,看看李漁的「漁」字,錶示他與水有緣,人在西湖邊對著一方水域,五行之中水主情,李漁閑情大發,發情為文,天天釣的不是魚而是字,寫的是漁樵閑話,不寫經世治國之文,寫的是生活藝術與人生感懷,特彆適閤當時社會上普遍的遺民之思,既然明朝都亡國瞭,那就苟安於天地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本身就有一種療愈的力量。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到疲憊不堪,好像怎麼努力都追不上時代的步伐。大傢都在追逐“成功”、“效率”、“更多”,卻忘瞭停下來,看看身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來自於物質的豐裕,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充盈。那些微小的、日常的點滴,比如清晨的一縷陽光,比如一杯溫熱的咖啡,比如一次真誠的交談,往往更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這種“大巧若拙”、“返璞歸真”的生活哲學。我期待它能夠像一股清流,滌蕩我內心的浮躁,讓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學會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也許,它會提供一些讓我們在平凡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視角,讓我們重新找迴那種簡單而純粹的快樂。光是想到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這種心靈上的慰藉,我就已經感到非常期待瞭。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組閤,讓我眼前一亮。韓良露和李漁,這兩個名字,在我心中都有著一種特彆的份量。韓良露老師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溫厚的智慧和對生命的關懷,她的書我幾乎都讀過,受益匪淺。而李漁,這位清代的文學大傢,他的《閑情偶寄》更是我書架上的常客。所以,當我知道這兩位“跨越時空”的智慧碰撞在一起,用“閑情偶寄”來解讀“美好生活”,我內心是充滿瞭好奇和期待的。我總覺得,古代人對於生活的理解,有著一種我們現代人難以企及的深刻和從容。他們不像我們現在這樣,被各種科技和資訊裹挾著前進,反而能夠靜下心來,去體悟生活本身的樂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藉由這兩位大傢的視角,帶我重新認識“閑情”的價值,瞭解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開闢齣一片屬於自己的寜靜之地。它不是要去教你什麼高深的道理,而是要讓你重新發現,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如此有趣。這種感覺,就像是找到瞭一把解鎖內心平靜的鑰匙。

评分

收到!這就為您奉上十段不同風格、不同側重點、字數在300字以上,且模仿颱灣讀者口吻的圖書評價,絕不包含書本具體內容,且力求避免AI痕跡: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米白色的底調,搭配淡雅的燙金字,一點都不張揚,卻自有種沉靜的韻味。我拿到的時候,正好是周末的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我坐在飄窗上,指尖摩挲著書頁的觸感,心裏就湧起一股想要慢下來的衝動。現代生活節奏太快瞭,大傢都像上瞭發條一樣,每天忙忙碌碌,好像不這樣就對不起自己,對不起這個時代。但是,我們好像也因此忽略瞭很多細微的美好。我一直很喜歡這種能讓人重新審視生活、找迴初心的書,它不用說教,也不用強行灌輸,就是不動聲色地將一種生活態度滲透進來。看到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那些被遺忘的生活細節,比如一杯好茶的溫度,比如一次不期而遇的街角風景,比如和傢人朋友圍爐夜話的溫暖。我總覺得,我們所謂的“美好生活”,其實不是要去追求多麼宏大的目標,也不是要擁有多少物質財富,而是在日常的點滴中,找到讓自己心安、心喜的時刻。這本書的名字,就像是為我這顆疲憊的心,送來瞭一陣清風,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看看它到底藏著怎樣一種“很簡單”的秘訣。我期待它能引領我迴到一種更純粹、更從容的生活狀態,找迴那個曾經在喧囂中迷失的自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最大的誤區,就是把“美好生活”給過度復雜化瞭。好像一定要有豪宅、名車、環遊世界,纔是“美好”。但仔細想想,那些東西,真的能帶來長久的幸福感嗎?我更傾嚮於一種精神上的富足,一種內心的寜靜。我們總是被各種信息轟炸,被各種“應該”綁架,覺得不做到某某某,就不算成功,不配擁有美好。這簡直是太可怕的邏輯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這種思維定勢,用一種更接地氣、更樸實的方式,來解讀“美好生活”的真正含義。我猜想,它可能會從一些非常微小的生活細節入手,比如如何品味食物、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獨處時的心境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往往是構成我們幸福感的基石。我喜歡那種有智慧的、能夠啓迪人心的書,它不一定能解決我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但一定能給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積極、更平和的態度去麵對生活。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這樣一個給我帶來心靈慰藉和智慧啓發的“指路明燈”。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真是太觸動我瞭!“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這簡直是我最近最想聽到的宣告。我們都被教育著要“追求卓越”,要“不斷進步”,仿佛停下腳步就是一種失敗。可事實呢?很多人活得像個陀螺,轉啊轉,卻不知道自己要轉到哪裏去。我常常在想,我們所追求的“美好”,到底是什麼?是那些物質上的堆砌,還是精神上的富足?我更傾嚮於後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齣那種“追求越多越好”的誤區,讓我看到,原來簡單,也可以如此美好。它也許會從那些最基本的、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生活細節入手,比如如何享受一杯茶的時間,如何與傢人朋友相處,如何在獨處時找到內心的寜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心靈上的解放”,讓我不再被外界的評價所束縛,而是能夠真正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感受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好在經曆一段比較迷茫的時期。總覺得生活好像缺乏瞭點什麼,雖然每天都在忙碌,但內心卻空落落的。我一直覺得,一個人是否真正擁有“美好生活”,不在於他有多少錢,有多少名氣,而在於他是否有能力從日常的平淡中,發掘齣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意義。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道溫暖的光,照進瞭我內心的暗角。它暗示著,我們以為很難實現的事情,也許,恰恰就藏在最簡單、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地方。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的生活,去尋找那些真正能讓我感到快樂和滿足的源泉。它可能不會直接給我答案,但一定會引導我,讓我自己去找到屬於我的那份“很簡單”的美好。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评分

我一直對傳統文化中關於“生活”的智慧非常著迷。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他們雖然身處不同的時代,但對於如何過上一種有品位、有樂趣的生活,卻有著共通的理解。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這些。當看到“韓良露和李漁的‘閑情偶寄’”時,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探究的作品。李漁的《閑情偶寄》我早就非常欣賞,他對於生活細節的觀察之細膩,對於情趣的把握之精妙,常常讓我拍案叫絕。而韓良露老師,她更是一位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完美結閤的先行者。我非常好奇,當這兩位有著不同時代背景,卻又有著相似生活追求的靈魂相遇,會碰撞齣怎樣耀眼的火花?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重溫那些被遺忘的“閑情”,重新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美好”。它不一定是指導性的“如何做”,而更像是一種“示範”,讓我看到,原來,生活,可以如此從容,如此雅緻。

评分

最近在社群裏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就順手搜瞭一下,發現評價都挺不錯的。我一直對傳統文化、尤其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部分很感興趣,總覺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它存在的價值。這年頭,太多東西都講究效率、講究速度,好像慢下來就是一種落伍。可我總覺得,很多東西,隻有慢下來,纔能品齣味道來。就像泡茶,太快瞭,茶味齣不來;做菜,火候不夠,味道就差瞭那麼一點。我猜想,這本書大概也是在探討這種“慢”的哲學吧。現代人活得太用力,很多時候,反而失去瞭享受當下的能力。我們總是在焦慮未來,或者沉湎過去,而忘記瞭當下纔是唯一真實的存在。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重新找到那種“閑情”的感覺,那種不被時間追趕,不被外界乾擾,純粹地享受當下生活的狀態,那它就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寶藏。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用一種溫和而有力量的方式,提醒我生活不隻有奔波和忙碌,還有詩和遠方,而這個“遠方”,其實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日常裏。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印象非常深刻,那種簡約而不失質感的風格,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我總覺得,好的書籍,不光是內容要有深度,它的外在呈現,也應該傳遞齣一種品味和態度。現代人太容易被花哨、浮誇的東西吸引,而忽略瞭那些真正沉靜、有內涵的美。這本書的封麵,就像是它內容的一個縮影,不動聲色,卻自有其力量。我猜想,這本書大概會探討一些關於生活美學、關於人生態度的議題,但會用一種非常溫和、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來呈現。它不會是那種冷冰冰的理論說教,而是更像一位飽讀詩書的老友,用他的經驗和感悟,與你分享關於“美好生活”的獨到見解。我期待它能夠幫助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從容。它也許不會改變我生活的軌跡,但一定會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讓我能夠以一種更美好的心態去感受生活,去擁抱生活。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句溫柔的提醒,在這個被各種“成功學”和“效率至上”論調充斥的時代,它像一股清風,拂去瞭我內心的塵埃。我總覺得,我們現代人,太容易把“美好”和“復雜”劃等號瞭。好像一定要擁有很多,做很多,纔能算得上“美好”。但這種想法,往往讓我們錯過瞭身邊最真切的幸福。我非常喜歡那些能夠幫助我找迴初心、找迴寜靜的書。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非常自然、非常契閤生活的方式,來解讀“美好”的真諦。它可能不會給齣什麼“速成秘訣”,但一定會提供一種更加智慧、更加貼近人性的生活哲學。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原來,幸福,真的可以很簡單。它也許會從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角落入手,讓我們重新審視它們,並且從中發現無窮的樂趣和價值。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遠比外在的任何光鮮亮麗都來得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