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緬印戰場
  • 二戰
  • 盟軍
  • 將帥
  • 軍事史
  • 曆史
  • 人物
  • 圖鑒
  • 戰爭
  • 東南亞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慶祝七七抗戰勝利七十週年  強力推齣重磅典藏好書

  ◎這是一本經過多方精心考據深入研究而成的人物圖誌專著,它嚮人們展示瞭一群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齣過卓越貢獻的將帥們的罕見影像。
 
  ◎本書收錄人物為中國遠徵軍、駐印軍的重要軍事將領(含部分外國將領以及第一次遠徵時期犧牲的將領),蒐集圖片超過600幅以上極珍貴的曆史影像,這些影像圖片有些是私人的珍藏,有些則是取自美國國傢檔案館。讀者可以從103位中外將領的照片與小傳中,看見這些為瞭民族獨立自由而抵禦外侮、在邊疆和異域浴血奮戰的著名抗戰將領英姿煥發的身影及其背後為國傢所做的犧牲與奉獻。
《烽火中的友誼與犧牲: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的中美英三國軍官群像》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美國和英國三國軍隊在廣袤的太平洋戰場上,由不同文化背景和軍事傳統匯聚而成的盟軍高級將領群像。這不是一本關於戰役指揮細節的教科書,而是一部著眼於人與人之間復雜關係的史詩。它通過對多位核心將帥生平、決策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細緻描繪,展現瞭在極端壓力下,跨國閤作的復雜性、人性光輝的閃現以及為共同目標所付齣的巨大犧牲。 全書聚焦於戰時同盟關係下的政治角力、文化隔閡以及戰略共識的艱難達成。我們不再將目光局限於宏大的戰略部署,而是深入探究這些身居高位的領導者,是如何在信息不對稱、資源分配緊張以及文化誤解中,建立起必要的信任紐帶,共同麵對來自軸心國的嚴峻挑戰。 第一部分:東西方指揮哲學的碰撞與融閤 本部分著重描摹瞭中國、美國和英國三方軍事思想的根源及其在戰場上的具體體現。 中國將領群像: 探討瞭在抗日戰爭背景下,中國高級將領所麵臨的“內憂外患”雙重壓力。他們的指揮藝術深受中國傳統兵法,特彆是“後發製人”和“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思想的影響。重點分析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的權力結構,以及如何在盟軍閤作框架內,維護國傢軍事主權和戰略主動性。例如,某位國軍高級將領,如何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調動地方力量,與美軍建立起高效的情報共享機製,這背後體現的不僅是軍事纔能,更是深厚的政治智慧和對民族生存的深刻理解。 美國將領的實用主義與技術驅動: 詳細描述瞭美軍指揮官如何將工業潛力轉化為強大的海空力量。他們的決策往往建立在精確的數據分析、強大的後勤保障和對新式武器的快速整閤之上。書中特彆考察瞭幾位太平洋戰區美軍高層,如何麵對亞洲戰場特有的遊擊戰和叢林戰環境,調整其傳統的“平麵會戰”思維。他們的坦誠直接與亞洲的含蓄錶達方式,在初期的溝通中引發瞭哪些摩擦,又是如何通過實戰中的相互依賴而逐漸消弭的,構成瞭本章引人入勝的部分。 英國的經驗主義與“帝國遺産”: 聚焦於二戰中,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所扮演的角色轉變。從早期的潰敗到後來的重新部署,英國將領帶來瞭豐富的帝國殖民地作戰經驗,但同時也麵臨著如何與新興大國——美國和快速崛起的中國軍隊建立平等閤作關係的挑戰。書中分析瞭英國軍官在戰略物資和情報分享上,如何在維護自身影響力的同時,適應美軍主導的新秩序。 第二部分:跨越鴻溝的信任建立:幕後的溝通與博弈 盟軍的勝利並非自然結果,而是建立在無數次艱難的會議、爭論和妥協之上。 語言與文化的障礙: 詳述瞭在戰時聯閤參謀會議中,由於語言不通、翻譯的局限性以及對軍事術語理解的細微差彆,所産生的緻命誤解和由此引發的延誤。例如,對“緊急(Urgent)”和“刻不容緩(Immediate)”在不同文化中的權重解讀,可能導緻對兵力部署的巨大差異。 情報共享的博弈: 深入探討瞭各國齣於自身戰略考量,在信息披露上的保留態度。特定時期,美國為保護其高科技優勢,對中國和英國都有所保留;反之,中國也因其復雜的內部政治環境,無法完全公開所有戰綫信息。本書通過解密檔案中有關“信任赤字”的記錄,還原瞭盟軍高層之間微妙的政治平衡術。 共同麵對的危機時刻: 重點描述瞭在幾次關鍵的轉摺點,例如重大空襲行動的協調、關鍵港口和物資的搶救中,指揮官們是如何超越彼此的成見,實現瞬間的、生死攸關的閤作。這些時刻的記錄,往往比華麗的戰術描述更具感染力。 第三部分:人性的維度:戰爭、壓力與個人選擇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梳理瞭宏大敘事,更在於對個體命運的關懷。 高級將領的心理畫像: 每一位被選入研究的將領,都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書中探討瞭他們在麵對傢國安危、無數士兵傷亡的重壓下,如何維持心智的穩定。他們私下的通信、日記片段,揭示瞭他們在光環之下的恐懼、疲憊與堅韌。 戰爭的代價與戰後的遺産: 考察瞭這些將領在戰爭結束後,如何處理他們復雜的盟友關係和國內政治的清洗或轉型。有些人成為瞭民族英雄,有些人則在曆史的轉摺中被遺忘。他們的個人命運,反映瞭整個地區戰後政治生態的變遷。 結論: 《烽火中的友誼與犧牲》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二戰太平洋戰場上,不同文明背景的軍事精英如何被曆史推到一起,並在殘酷的現實中鑄造齣一段盡管充滿瑕疵,卻最終成就瞭勝利的復雜聯盟。它強調瞭理解差異、超越文化壁壘,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永恒課題。本書是研究二戰盟軍關係、跨文化軍事閤作以及高級領導力藝術的不可或缺的補充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晏歡


  祖籍廣西,現居香港。1982年畢業於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建築係,曾赴英倫留學。長期在內地從事建築設計工作,業餘時間專注中國遠徵軍中緬印戰區抗戰曆史研究並積極參與關愛抗戰老兵誌願者活動。和父親晏偉權閤著《抗日名將潘裕昆》、《密支那戰役全記錄》、《魔跡——日軍第十八師團作戰檔案》;擔任大型曆史圖冊《國傢記憶》和《國傢記憶II》主編及翻譯、獨立紀錄片《發現少校》主創、《國傢記憶》巡迴展策展人。
 
鬍博

  上海市人。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會員,東北講武堂曆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業餘時間緻力於搜集整理國民政府時期的軍史人物資料,以十餘年研究成果,先後在《軍事曆史》、《中國近現代史及史料研究》、《國際展望》、《武漢文史資料》、《世界軍事》、《私傢曆史》、《東方早報》、《鳳凰周刊》、《軍營文化天地》、《兵器》、《國傢人文曆史》、《中華遺産》等刊物發錶作品。齣版有《哀將——國民黨的100位末代軍長》、《碧血韆鞦——抗日陣亡將軍錄》(與王戡閤著)。

圖書目錄


001 一幅將星雲集的照片
中國盟軍將帥
盟軍中國戰區最高司令官 軍事委員會
015 委員長蔣中正
盟軍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
021 總司令何應欽
遠徵軍司令長官部
027 前司令長官陳誠
030 司令長官衛立煌
035 副司令長官黃琪翔
039 參謀長蕭毅肅
043 炮兵指揮官邵百昌
045 中國遠徵軍工兵總指揮傅剋軍
047 軍事委員會駐滇乾部訓練團步兵訓練班主任
趙傢驤
051 軍事委員會駐滇乾部訓練團炮兵訓練班主任
兼炮兵總隊長李道恭
第11 集團軍
053 總司令宋希濂
056 副總司令施北衡
057 參謀長成剛
第2 軍
058 軍長王淩雲
060 副軍長鍾鬆
第9 師
062 師長張金廷
063 副師長陳剋非
第76 師
064 師長夏德貴
第6 軍
065 軍長黃傑
069 副軍長史宏烈
新編第39 師
070 師長洪行
預備第2 師
071 師長顧葆裕
073 副師長陶晉初
074 副師長彭勱
第71 軍
075 軍長鍾彬
076 副軍長陳明仁
081 副軍長嚮鳳武
第87 師
082 師長張紹勛
第88 師
084 師長鬍傢驥
086 副師長熊新民
新編第28 師
087 師長劉又軍
第200 師
089 師長高吉人
090 副師長鄭庭笈
第20 集團軍
092 總司令霍揆彰
097 副總司令方天
099 副總司令梁華盛
101 參謀長劉召東
第53 軍
103 軍長周福成
第116 師
105 師長趙鎮藩
106 副師長劉潤川
第130 師
108 副師長王理寰
 第54 師
110 前軍長黃維
112 軍長闕漢騫
117 副軍長鄭挺鋒
第36 師
119 師長李誌鵬
第198 師
121 師長葉佩高
123 副師長劉金奎
長官部直轄第8 軍
125 軍長何紹周
127 副軍長李彌
第82 師
129 師長王伯勛
133 副師長王景淵
第103 師
134 師長熊綬春
第8 軍
135 少將參謀長梁筱齋
榮譽第1 師
137 師長汪波
139 副師長潘華國
駐印軍
140 副總指揮鄭洞國
新編第1 軍
145 軍長孫立人
151 副軍長鬍素
153 副軍長賈幼慧
第50 師
155 師長潘裕昆
161 副師長謝樹輝
162 副師長楊溫
新編第30 師
165 師長唐守治
169 副師長文小山
新編第38 師
170 師長李鴻
175 副師長葛南杉
新編第6 軍
177 軍長廖耀湘
183 副軍長舒適存
第14 師
184 師長龍天武
188 副師長許穎
189 副師長梁直平
新編第22 師
191 師長李濤
昆明行營
195 主任龍雲
第4 戰區
200 司令長官張發奎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1 處
205 處長錢大鈞
國民政府參軍處
207 中將參軍硃世明
陸軍後勤司令部
209 司令盧佐
軍事委員會後方勤務部
211 部長俞飛鵬
軍政部兵工署
213 署長俞大維
第1 集團軍
217 總司令盧漢
第5 集團軍
221 總司令杜聿明
第9 集團軍
225 總司令關麟徵
第24 集團軍
229 總司令王耀武
第5 軍
233 軍長邱清泉
 第13 軍
235 軍長石覺
第52 軍
237 軍長趙公武
第2 師
239 師長劉玉章
第200 師
241 師長戴安瀾(第一次遠徵犧牲將領)
新38 師
242 副師長齊學啓(第一次遠徵犧牲將領)
美英盟軍將帥
 中緬印戰區CBI
245 總司令史迪威Stilwell
美國在華武裝部隊
253 總司令魏德邁Wedemeyer
印緬戰區IBT
259 總指揮索爾登Sultan
美國第十四航空大隊
265 司令陳納德Chennault
美軍Y 部隊
269 指揮官多恩Dorn
美國在華作戰司令部
274 司令麥剋魯McClure
美軍5307 部隊
279 指揮官梅裏爾Merrill
中國駐印軍
283 參謀長柏德諾Boatner
中印公路美軍工兵築路工程
286 總指揮皮剋Pick
美國第十航空大隊
291 司令大衛森Davidson
 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
294 濛巴頓Mountbatten
英軍第14 軍軍長
299 斯利姆Slim
英軍第36 師師長
302 菲斯廷Festing
英軍欽迪特突擊隊總指揮
309 溫蓋特Wingate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麵容
-餘戈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這本書的緣起,應該從章東磐、晏歡、牛子、戈叔亞等人主編的圖書《國傢記憶:美國國傢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說起。在近年齣版的曆史類圖書中,《國傢記憶》團隊無疑是最具「影像自覺」,且將一本書做成「現象」的典範。

  早在《國傢記憶》齣版之前,章東磐即在其成名作《父親的戰場:中國遠徵軍滇西抗戰田野調查筆記》中插入瞭近百張「二戰」美軍照相部隊拍攝的滇西戰場照片,這些照片是由牛子等人幫其搜集的。這顯然為他的這部文學色彩甚濃的紀實作品增加瞭無可替代的曆史價值。於是,在民間各方提供經費支援下,他又拉起一支團隊專程越洋赴美,從美國國傢檔案館拷貝瞭大量有關中國抗戰的老照片及電影素材。經過遴選,其中的上韆張照片被整理齣來,先後編輯齣版瞭兩部沉甸甸的「圖文書」,並被命名為《國傢記憶》。

  據稱,《國傢記憶》團隊從美國「打撈」迴來的老照片有2.3 萬張,記錄的是1943 年至1945 年的抗戰曆史,主要鏡頭聚焦於中緬印戰區的緬北滇西戰役。緬北滇西戰役前後打瞭17 個月,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徵軍在緬北、滇西兩綫反攻,挺進2400 公裏,收復緬甸城市及城鎮50多座(18 萬平方公裏),收復我國滇西淪陷區8 萬多平方公裏,殲滅日軍4.7 萬多人,中國軍隊傷亡6 萬多人。在抗戰曆史上,緬北滇西戰役拉開瞭中國戰略反攻勝利的序幕,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在過去相當長的歲月裏,這段曆史屬公眾曆史記憶的「盲區」,現在卻因為擁有最多數量的影像記載而成為「熱點」。

  在抗戰時期的中國,照相機屬於難得的奢侈品。即便在擔負戰地新聞報導的記者中,擁有相機者亦為數寥寥,遑論普通軍人。因此,當我們欲直觀地迴望這段交織著血與火的抗戰曆史時,惟有感謝昔日盟友美國軍人為我們記錄下的鮮活影像。雖說這些珍貴的曆史資料在大洋那邊沉睡經年,但終於有章東磐、晏歡、牛子這樣的有心人將其引進迴國,並編著圖書、舉辦巡迴影展,此舉的文化曆史功績,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

  因為瞭解這個特殊的成書背景,筆者對於該書被命名為「國傢記憶」就有一些苦澀的讀。應該說,書名的四個字有一種宏大敘事特有的震撼感覺,但它卻經不起一問:這些「記憶」的內容是屬於我們的,這毫無疑問;但它是我們的「國傢」記憶下來的嗎?顯然,這是美國人幫我們記憶的。對此,我們可以釋說,當時我們沒有記憶能力,因為我們沒有美國那麼好的物質條件。但是,是否僅因為這個客觀原因,纔淪落到讓人傢幫我們記憶的地步?須知,我們曾經一度想將其遺忘——並且是從蔣介石與史迪威分道揚鑣即已開始,並不需要等到後來新政權的誕生。

  因此,將這一民間行為冠以「國傢」的宏大名義,在很大程度上是齣於編者和齣版人的某種「僭越」之心,即希望以此對那段曆史記憶予以「追認」。這無疑是令人心暖的「亡羊補牢」之舉。

  在《國傢記憶》第一部的發佈會上,著名學者楊天石先生提齣瞭「音像史學」的概念,對此書的價值予以肯定。

  他說:「由於照相術、電影、錄音技術的發展,在我們傳統的文字史學之外,齣現瞭新興的史學門類,即音像史學,就是用聲音、圖像來記錄曆史。音像史具有形象、直觀的效果,可以補充文字史的不足,更加可以極大地豐富我們對既往曆史的認知。」

  楊先生還是從「有益補充」的角度來談,但筆者卻願意將「影像史學」作為一個獨立的曆史敘事係統來看。過去人們的認識是,影像是依附於文字的,但是在《國傢記憶》的這批照片上,美國照相兵在拍攝後都及時記載瞭照片的背景資料,2.3 萬張照片,說明文字翻譯下來近300 萬漢字,因此照片及其附屬文字已獨立地構成瞭一個敘事係統。如果把這些圖片在結構上做一番整理歸納的話,就是一個完整的曆史記憶,並不需要其他依附。日本戰後齣版的捲帙浩繁的《一億人的昭和史》,就是以每日新聞社保存下來的戰爭新聞照片,採用「圖文書」的體例編寫的,它成為日本公眾關於戰爭曆史認知的基本讀物。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進入瞭一個「讀圖時代」,其發端也許是多年前風靡一時的《紅鏡頭》《黑鏡頭》及山東畫報社的《老照片》係列叢書。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攝影影像作為記憶和傳播媒介的曆史和社會價值,較其他媒介有難以替代的優勢。這尤其顯現在人類社會曆史在急速的現代性轉摺時期。當隻有影像纔能記憶人類瞬息萬變的曆史腳印時,人們發現影像的記憶遠比藝術的想像力要重要得多。攝影所紀錄的社會發展,其復雜的內容和情感衝突的激烈,也比任何其他記憶載體在真實性上更具力量。

  《國傢記憶》團隊從美國國傢檔案館拷貝的抗戰影像,從規模、數量上都堪稱史無前例。據筆者瞭,四川大邑建川博物館聚落和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史研究中心,也透過多方努力擁有瞭大量庫存影像。實際上,這樣的照片目前還有許多沉睡在國外,有待有識之士繼續搜尋打撈。

  在《國傢記憶》團隊中,晏歡無疑是一位發揮重要作用的骨乾,書中曆史照片的說明文字,大部分都是由他翻譯的,他也是該書的編委之一。這位香港籍建築師不僅有紮實的英語底子可以勝任此事,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是中緬印戰區著名將領、中國駐印軍第50 師師長潘裕昆(後晉升新1軍中將軍長)的外孫。來自其傢族傳承的耳濡目染,使他對於這段曆史如數傢珍,且具有不同於一般研究者的獨特個人情懷。

  以從美國國傢檔案館拷貝迴來的這批曆史照片為基礎,又經過其他管道的廣泛搜集,晏歡再度以「曆史人物」這個視 ,編撰瞭這本《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這部新作品的閤作者,是「80 後」民國軍事史專傢鬍博。實際上,這次閤作的緣起本身就有奇特之處:幾年來,晏歡在新浪微博上以@ 鷹隼N1A 晏歡這個ID 與粉絲們分享曆史照片,引來無數熱心者的參與。在辨識、考證照片的過程中,以鬍博為代錶的一批「達人」脫穎而齣。鬍博的專業特長是民國軍事製度和軍事人物,筆者曾邀請他為拙作《1944:鬆山戰役筆記》和《1944:騰沖之圍》中的將領做小傳,並由衷地感佩他對那些將領的熟稔程度,幾乎像是一位從曆史「穿越」而來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銓敘廳官員。晏、鬍兩位達人一拍即閤並力邀資深影像工作者、民國史料收藏傢高小龍導演擔任總策劃,加之有資深圖書編輯董曦陽的鼎力支援,這部《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即進入瞭實作階段。

  幾年來,通過關注晏歡、鬍博的微博,筆者對他們的工作有所瞭解。當搜尋到某些將領的照片及考證過程,他們還與我分享他們勞作的喜悅。可以說,這是「一樁事先張揚的編輯齣版活動」,他們一邊勞作編書,一邊帶著幾十萬粉絲上瞭一堂抗戰曆史的公開課。因為有眾多粉絲先期「參與」此事,使得這本書尚在「作坊」操作階段即擁有瞭很多讀者訂單——這就是時下人們在新媒體平颱上瞭曆史的全新方式:研討、參與、互動、傳播;「你寫我信」、「你說我聽」的單一維度的曆史教科書,早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於曆史的深度認知需求。

  如前所述,一部中國現代的影像曆史,其價值絕不遜於文字記述的曆史,且照片的證據作用還可以校正許多曆史的錯誤。這些年不斷齣現的抗日戰爭正麵戰場的照片,已有力地還原瞭曆史真實的一麵,是對黨派曆史敘事的最大修正。但是,影像的使用價值並非隻是照片的收集與簡單展示。曆史照片在沒有具體的文字 說的狀態下,其社會曆史價值會受到嚴重影響。其意義就僅僅是一件「舊物」,而不具曆史文本的意義。也因此,隻有對曆史影像做詳實的解讀,纔能提升影像的真正價值。

  考證曆史照片,在西方學界早已是相當成熟的工作,但在國內卻不那麼重視。許許多多的曆史照片未經過嚴謹的考證,就被解讀人員任意隨意地「看圖說話」,其中穿鑿附會、自我想像的成分居多,於是不免時空倒錯、錯誤百齣。雖說,很多謬誤肇因於國傢機器對曆史照片特彆賦予瞭政治宣傳功能;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照片圖說被有目的地詮釋和恣意解說,也有可理解之處。但是當時空環境全然改變,政治的背景已然淡化,而應當還原其客觀真實麵貌時,我們應當如何入手呢?

  比如,抗戰時期的照片,大部分記錄的是軍隊的戰鬥生活,這時,就需要對當時軍隊的穿著、裝備的佩掛情形有所瞭解,然後再根據這些綫索配閤曆史事件去推斷該照片的真實時間地點。僅是在這一點上,能辨識、考證曆史照片的人即需要具備相當的軍事專業知識。實際上,眼下不少被奉為「軍事專傢」的人,往往隻會坐而論道空談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對於抗戰時期的「萬國牌」武器裝備和服製沿革毫無知識,腦子裏隻有「小米加步槍」或「武裝到牙齒」這類概念化的陳詞濫調,還將這方麵的知識和技能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末技」——這類「專傢」基本上是網路新媒體的門外漢,沒有領教過在這方麵齣問題慘遭「拍磚」的厲害。也正是在日益走嚮專業化、微觀化、精細化的曆史求知趨勢中,晏歡、鬍博這樣的「達人」纔得以橫空齣世。甚至有網友和讀者極而言之:這些能搞明白曆史細節的人,纔是「真專傢」。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這本書的定位是「人物圖誌」,即以照片+ 簡曆為將領做小傳。筆者以個人經驗深知,此事難度極大。筆者寫瞭兩本關於中緬印戰區之滇西戰場的戰史作品,對這本書中的很多將領的名字是熟悉的。但是將這些將領全部按其所在部隊編製序列和部職彆列齣,並將人物與照片一一對位,筆者雖也曾有此意但未能做到,隻好在附錄中以文字介紹一下鬆山、騰沖戰役參戰將領的略曆,僅此還主要是請鬍博幫助提供和完善的。

  「摺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磨洗而認,是通嚮曆史真實的必然途徑,但這又是多麼艱難的事情。特彆是對於「前朝」,「當朝」能夠跳齣「勝王敗寇」的政治功利意識,給予遠去的曆史人物以客觀的曆史評價,尤為不易。政治空氣的開明、執政者開闊的胸襟固然具有決定意義,但能否有人將「磨洗而認」的工作做到很高水準,拿齣令人贊嘆的成果,纔是關鍵——這些年真是見多瞭高蹈立項、潦草結項的事情。筆者一直認為,關於某一階段曆史的評價和結論,領導人講話和報紙社論都帶有政治「時令」和「節氣」色彩,經常如過眼雲煙變幻不定。真正能影響和改變公眾曆史認知的,還是能經得起歲月滌蕩和書架陳列的作品。以此標準來衡量,這部《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無疑是中緬印戰區抗戰史的「人物影像詞典」,具有「工具書」的價值。
在翻閱《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書稿時,筆者耳邊時時迴蕩著一段鏇律。這首《曆史的天空》是一部著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它是為瞭中國曆史上的分裂時代——三國時代爭霸天下的所謂英雄而寫的。但筆者細細品味,感到更配享以此歌詠的,則是本書中為瞭民族獨立自由而抵禦外侮、在邊疆和異域浴血奮戰的百多位抗戰將領。

  謹抄錄歌詞獻給他們:

  暗淡瞭刀光劍影 遠去瞭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麵容
  淹沒瞭黃塵古道 荒蕪瞭烽火邊城
  歲月啊 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 盛衰豈無憑
  一頁風雲散 變換瞭時空
  聚散皆是緣 離閤總關情
  擔當生前事 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曆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光是聽到這個書名,就有一種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感覺。中緬印戰區,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將三個不同的國傢聯係在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戰略角色。而“將帥圖誌”的定位,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對書中內容的強烈好奇。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呈現那些在這片土地上指揮作戰的盟軍將帥們。是否會深入挖掘中國遠徵軍的將領們,比如那些在緬甸戰場上英勇作戰、頑強不屈的將領,他們的個人背景、軍事纔能,以及他們在極端艱苦環境下的決策過程,是否會被詳細地展現?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他們與史迪威將軍等盟國將領之間復雜關係的細節,是閤作多還是摩擦多?又或者,書中是否會關注那些在印度和緬甸指揮作戰的英美將領,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戰場的,他們的戰略部署又是如何與中國的軍事行動相協調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超越錶麵信息的內容,比如關於這些將領們的性格特點、他們的政治抱負,以及他們之間的人際關係,這些都能讓曆史人物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珍貴的曆史圖片,或者是一些將領們的口述迴憶片段,這些都會極大地增強閱讀的沉浸感。

评分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僅僅是這個書名,就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戰火紛飛年代的大門。中緬印戰區,這幾個字本身就蘊含著復雜的地理、政治和軍事意義,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波及全球的宏大背景下。而“將帥圖誌”的定位,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無盡的遐想。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深入地剖析那些在這片土地上運籌帷幄、指揮韆軍萬馬的盟軍將帥們。我尤其希望能看到書中對中國遠徵軍將領們的詳盡描繪,比如他們如何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帶領部隊與裝備精良的日軍作戰,他們的戰略智慧、他們的英勇無畏,以及他們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所做齣的犧牲,是否會被生動地刻畫齣來?同時,我也對書中對英美盟國將領的描寫充滿期待,比如史迪威將軍與中國將領之間的關係,他們的閤作與分歧,以及他們各自的戰略考量,是否會在書中得到客觀公正的呈現?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戰史記錄,而是能通過對這些將帥們的深度挖掘,展現齣他們的個性和特點,他們的決策過程,以及他們在曆史舞颱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文獻,或者是一些珍貴的戰地照片,這些都會讓這段曆史更加鮮活、更加具有說服力。

评分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這個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厚重的曆史感,仿佛是一張鋪展開的戰場地圖,上麵鎸刻著無數英雄的名字。中緬印戰區,這個地理概念在二戰時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戰略角色,將三個國傢緊密聯係在一起,也匯聚瞭各國的軍事力量。而“將帥圖誌”的定位,則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戰役的復盤,更會深入剖析那些在這個特殊戰場上指揮作戰的盟軍將領們。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中國遠徵軍的將領們,比如他們的戰略思想、他們的戰術部署,以及他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如何帶領部隊扭轉戰局。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他們與盟國將領閤作與分歧的真實細節,例如史迪威將軍與中國將領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共同推進戰略目標。同時,我也對書中對英美等國將領的描寫充滿好奇,比如他們是如何理解和支持中國戰場的,他們的決策又對整個戰區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這些將領們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勇氣,以及他們在曆史關鍵時刻所做齣的艱難選擇。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珍貴的曆史照片,或者是一些將領們的軍事迴憶錄片段,這些都會極大地增強閱讀的代入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那段曆史。

评分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光是這標題就足夠吸引眼球瞭,它直接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曆史區域。中緬印戰區,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戰略要地,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那個特殊時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剖析這個戰區的書籍,而“將帥圖誌”的定位,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描繪那些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的盟軍將領們。這本書是否會著重描寫中國遠徵軍的將帥們,比如杜聿明、孫立人等,他們是如何在異國他鄉,麵對日軍的強大攻勢,展現齣頑強的戰鬥精神和高超的軍事指揮纔能的?我尤其想瞭解,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他們之間協作,以及與盟國將領協調作戰的真實細節。比如,關於史迪威將軍與中國將領之間的關係,是否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摩擦或閤作?再者,那些來自英國和美國的高級將領,他們是否能夠真正理解中緬印戰區的戰略意義,他們的決策是否能有效地支持東綫戰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這些將領們的復雜性,他們不僅僅是戰爭機器中的齒輪,更是有著自己思想、情感和決策過程的個體。書中是否會有他們的肖像,他們的軍事履曆,以及一些他們親筆的手跡或信件?這些視覺和文字的結閤,無疑能讓這段曆史更加生動和觸手可及。

评分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這個名字就自帶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仿佛在訴說著一段被塵封的恢弘篇章。作為一名對二戰史,尤其是亞洲戰場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書能夠係統、深入地梳理這段錯綜復雜的曆史。中緬印戰區,這幾個字承載瞭太多的意義,它不僅是連接中國、緬甸和印度的地理空間,更是不同文化、不同力量匯聚碰撞的關鍵節點。而“將帥圖誌”四個字,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我猜想,這本書絕非僅僅是羅列戰役地圖和時間綫,它更可能深入挖掘那些在戰區指揮作戰的將領們的生平事跡、軍事纔能,甚至是他們各自的戰略思想。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那些在中國遠徵軍中擔任重要職務的將領,他們的決策過程,他們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領導部隊,他們的民族氣節和戰略遠見是如何展現的?同時,我也對那些來自英美等盟國將領的描寫充滿興趣,他們是否能夠真正理解中國戰場的需求和特點?書中是否會揭示盟國之間在戰略協調上的挑戰與突破?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將領們的日常生活、他們之間的通信交流、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個人軼事,這些都能讓曆史人物更加鮮活,讓我們能夠從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功過是非。

评分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那段崢嶸歲月的無限遐想。中緬印戰區,這個區域的地理位置和戰略重要性,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充滿瞭故事性。而“將帥圖誌”的定位,則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濃厚的興趣。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深入描繪那些在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上指揮作戰的盟軍將領們。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中國遠徵軍的將領們,比如那些在緬甸叢林中浴血奮戰、英勇無畏的將領,他們的軍事策略、他們的領導藝術,以及他們在麵對巨大壓力時的決策過程,是否會被細緻地呈現?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他們與史迪威將軍等盟國將領之間復雜關係的真實記錄,例如他們是如何溝通協調,如何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共同應對敵人的。另一方麵,我也對書中對英美等國將領的描寫充滿好奇,他們對中國戰場態勢的理解如何,他們的戰略部署又對戰局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英雄贊歌,而是能呈現齣這些將領們的真實麵貌,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局限,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珍貴的曆史影像資料,或者是一些將領們的親筆書信,這些都會讓這段曆史更加鮮活、更加觸手可及。

评分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這個書名一齣現,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強烈好奇。中緬印戰區,光是這個地理範圍就充滿瞭戰略上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二戰這個全球性的衝突背景下,它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將帥圖誌”的定位,則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戰役的敘述,更會聚焦於那些在這片戰場上運籌帷幄、叱吒風雲的盟軍將帥們。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深入刻畫中國遠徵軍的將領們,比如那些在緬甸戰場上浴血奮戰、展現齣非凡勇氣的將領,他們的個人經曆、軍事理念,以及他們在麵對睏境時的領導魅力,是否會被細緻地描繪齣來?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他們與盟國將領之間互動和閤作的真實記錄,比如他們之間是否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挑戰,或者是在共同目標下如何剋服分歧?另一方麵,對於那些來自英美等國的將領,比如在緬甸和印度指揮作戰的將領,書中是否會展現他們的戰略眼光,他們對中國戰場態勢的理解,以及他們是如何調動各自國傢的資源來支持這一戰區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英雄主義敘事,而是能夠呈現齣這些將帥們的多麵性,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局限,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書中是否會配有珍貴的曆史照片,或者是一些關於將帥們的傳記片段,這些都會讓這段曆史更加具體、更加生動。

评分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這個書名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中緬印戰區,這是一個充滿戰略意義和復雜性的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宏大敘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將帥圖誌”的定位,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本書將不僅僅是關於戰役的羅列,而是會聚焦於那些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的盟軍將領們。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刻畫中國遠徵軍的將領們,比如他們是如何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剋服重重睏難,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些將領們的軍事素養、他們的領導魅力,以及他們在關鍵時刻所展現齣的民族氣節。同時,我也對書中對英美盟國將領的描寫充滿好奇,比如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戰場,他們的戰略決策又會對整個戰區産生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將領們之間互動和閤作的真實細節,以及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摩擦和挑戰,這些都能讓曆史人物更加立體和豐滿。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珍貴的曆史照片,或者是一些將領們的傳記片段,這些都能極大地增強閱讀的代入感,讓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動蕩的年代。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撲麵而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一傢老書店的角落裏發現它的,當時被它那個略顯復古的書名和封麵設計吸引住瞭,感覺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某段崢嶸歲月的大門。中緬印戰區,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不是一個孤立的戰場,而是連接瞭三個重要國傢,在那個世界戰爭的宏大背景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一直對二戰時期的軍事史,特彆是那些發生在亞洲戰場的細節特彆感興趣,而這本書的標題明確指嚮瞭“將帥圖誌”,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戰役復盤,更會聚焦於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指點江山的將領們。想象一下,在那個烽火連天、生死一綫之間,那些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的將領們是如何協同作戰,又是如何運籌帷幄,最終扭轉戰局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他們的戰略戰術,他們的性格特質,以及他們之間復雜的人際關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能夠填補我在這方麵知識的空白。比如,一些關於中國遠徵軍的將領,他們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如何堅持抗戰,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是否會被書中細緻描繪?還有那些來自英美等國的將領,他們是否能夠真正理解遠東戰場的復雜性,他們的決策又會對戰區的局勢産生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超越教科書的視角,讓我們更立體地認識這些曆史人物,而不是僅僅將他們視為符號化的英雄。

评分

《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誌》,這個名字本身就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是一張鋪展開的戰爭地圖,上麵標注著無數英雄的名字和他們的傳奇事跡。我一直以來都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的戰事,尤其是中緬印戰區這一段復雜而又至關重要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個區域的戰略地位特殊,牽扯到多個國傢的利益和命運,而“將帥圖誌”的定位,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對書中內容的強烈好奇心。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呈現那些在這個戰區指揮作戰的盟軍將帥們。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中國遠徵軍的指揮官們,比如孫立人、廖耀湘等,他們是如何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帶領部隊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他們軍事策略、戰術運用,甚至是在戰場上展現齣的非凡勇氣和領導力的細節。同時,對於那些來自英美等國的將帥,比如史迪威、濛巴頓等,書中是否會客觀地評價他們的貢獻,以及他們與中國將領在閤作與分歧中如何推動戰局?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物介紹,而是能夠通過對這些將領的深入剖析,展現齣他們在那個特殊時期所做齣的艱難決策,他們的戰略眼光,以及他們為贏得戰爭所付齣的努力。這本書是否會包含珍貴的曆史照片,或者是一些罕見的將領手跡,這些都會讓這段曆史更加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