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

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倫.萊特曼
圖書標籤:
  • 科學散文
  • 艾倫·萊特曼
  • 科普
  • 隨筆
  • 幽默
  • 文化
  • 美國文學
  • 非虛構
  • 精選集
  • 科學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世紀科普經典《愛因斯坦的夢》作者往昔散文精選 穿梭在文學與科學的閱讀旅程,理性與感性的迴嚮成舞 「寫作時,科學與藝術、理性與本能之間的張力讓我深感著迷,進而文思泉湧 。我猜想科學之中多有本能,而藝術之內富含理性,於是問瞭些學界友人:他們思考時倚賴圖像還是等式,在研究中將美學準則應用至何等程度,又是否相信隱喻大有作用。我也問瞭些藝術傢朋友:他們如何獲得創作靈感,如何使畫作架構和諧,而某一處又為何要這麼落筆。最終,我迴歸愛因斯坦頗引論辯的評斷:自然法則,無邏輯之路可達,唯有取徑直覺與「心智的自由創造」。科學傢能如藝術傢一般創造世界嗎?在心智之外,不是彆有天地嗎?人類登陸月球而又迴返。哪一個世界,哪一片天地,纔真實?」 本書是萊特曼青壯時期的散文集結,創作時間橫跨二十年。書中可以看到萊特曼走上理論物理學研究的心靈軌跡;師父與徒子徒孫之間的傳承(在可以大量儲存與取齣的數位時代,這依舊是無法光憑資料閱讀而學到的東西);時光旅行的能與不能和人為所最可能達到的形式;應用科學與純粹科學的論辯;戰爭悲愴與四季流轉;以及在他觸及瞭自身的研究極限之後,如何痛苦放棄瞭物理學界的事業,轉嚮人文領域的教學。書中展現齣一個物理學傢的深邃思考,以及人文與科學間鍊結的無限可能。 在書中,牛頓前來造訪,我們也將穿越時空,進入瞭一個和愛迪生辯論著的法庭。而透過芭蕾女伶的躍動,鳥羽的撲展,海浪的迴復等美麗事物的比擬,細膩寫齣瞭背後驅動的物理性因素。此種閱讀經曆,唯有透過作者之筆方能體會。 名人推薦 陳文屏(中央天文所教授) 吳誌剛(颱北市立天文館) 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科老師) 專文導讀 王尊信 (中港高中物理老師) 李泗賓(建國中學物理老師) 何雅惠(颱中女中物理科老師) 高湧泉(颱大物理係教授) 陳育霖(永和國中數理資優班老師) 盧政良(高雄中學物理科老師) 推薦 (以上皆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的書籍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的任何實際主題或篇目。 書籍簡介:《星辰的低語與時間的沙漏——一部跨越學科邊界的思辨之旅》 引言:視野的拓寬與認知的重塑 這是一部旨在邀請讀者進入一個廣闊、深邃且充滿活力的思想疆域的文集。它不是對單一學科的詳盡闡述,而是一場在多個知識領域之間自由漫步的探索之旅。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敘事手法的多變性,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精確度,將那些看似遙遠和抽象的宏大命題,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日常體驗與深刻反思。 本書的核心驅動力是對“邊界”的好奇與挑戰。我們習慣於將物理學、生物學、哲學、曆史乃至藝術分彆置於清晰的盒子中,但本書卻邀請我們看到這些盒子是如何相互滲透、彼此映照的。這不是一本教科書,它摒棄瞭復雜的公式推導和冗長的專業術語堆砌,而是以一種對人類心智的深刻理解為基礎,去追問那些我們常常擱置、卻又無法迴避的根本性問題。 第一輯:物質的韻律與存在的基石(關於基礎框架的探索) 本輯集中探討瞭構成我們世界的基本要素及其運作的底層邏輯。作者沒有滿足於對已知物理定律的簡單復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定律在哲學層麵的涵義。 我們將跟隨作者的思緒,探究“確定性”與“隨機性”之間的微妙平衡。從微觀粒子的不可預測性,到宏觀宇宙的演化規律,作者試圖描摹齣一幅動態的圖景:在這個圖景中,秩序並非靜止不變的結構,而是一種持續進行中的、充滿張力的舞蹈。 此處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對“測量”行為的審視。測量行為如何影響被測量者?當我們試圖精確捕捉某一現象時,我們是否也同時創造瞭某種新的現實?作者通過一係列精妙的類比和曆史迴顧,將這種看似純粹的科學行為,置於更廣闊的認識論框架下進行考察。本輯的文字節奏相對沉穩、邏輯嚴密,如同精密儀器的運作,但其最終指嚮卻是對人類理解能力極限的溫柔叩問。 第二輯:時間的紋理與記憶的迷宮(關於時間與敘事的交織) 時間,是人類經驗中最普遍卻又最神秘的維度。本輯將時間這一概念從物理學的“第四維度”解放齣來,注入瞭豐富的人文色彩與心理深度。 作者對時間流逝的主觀感受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為什麼童年的時間似乎無限漫長,而成年後的歲月卻加速飛馳?這種差異僅僅是生理性的嗎?作者將目光投嚮瞭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並將之與文學作品中對時間扭麯的描寫進行對照。 書中深入討論瞭“過去”的不可更改性與“未來”的無限可能性之間的永恒張力。我們如何構建關於過去的敘事?這些敘事——無論是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還是個人生命中的關鍵轉摺——是如何塑造我們對當前現實的解讀的?“記憶”不再被視為對客觀事件的忠實記錄,而是一種具有高度創造性的、不斷被重塑的藝術品。本輯的散文充滿瞭對“瞬間”的捕捉與凝視,仿佛透過一塊被打磨光滑的琥珀,迴望那些凝固的時代切片。 第三輯:生命的奧秘與進化的迴響(關於有機世界的復雜性) 從無機世界的冰冷規律轉嚮有機世界的蓬勃生機,本輯探討瞭生命現象的復雜性、適應性以及其內在的優雅結構。 作者的筆觸描繪瞭生命體如何在一個充滿限製和對抗的環境中,發展齣令人驚嘆的自組織能力。這部分內容並非簡單的生物學知識普及,而是一場對“復雜性”産生機製的哲學探討。熵增的宇宙背景下,生命如何成為局部、暫時的負熵奇跡? 本書特彆關注瞭“協同性”在生命演化中的作用。個體如何通過相互依賴、共同演化,最終形成超越個體能力的整體結構?從細胞間的信號傳遞到生態係統的動態平衡,作者展示瞭閤作而非單純競爭,往往是成就復雜性爆發的關鍵。閱讀本輯,如同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自我修復的有機圖書館中,每一頁都記錄著韆萬年來的生存智慧與策略。 第四輯:工具的延伸與認知的邊界(關於技術、人類與未來) 在最後一輯中,作者將視野投嚮瞭人類自身與我們創造的工具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將如何重塑我們的未來認知。 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我們發明的工具來中介的。從最早的望遠鏡到最先進的計算機模擬,這些工具如何拓展瞭我們感官的局限?更進一步,當工具本身開始具備學習和推理的能力時,我們如何定義“智能”? 本輯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瞭溫和而有力的挑戰。作者提醒我們,許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認知結構,可能僅僅是特定曆史階段和特定生理結構的産物。真正的智慧,也許在於認識到自身知識體係的局限性,並願意跨越這些既有的認知藩籬。散文以一種開放式的姿態收尾,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帶著更深的謙遜與更廣的視野,去迎接一個由不斷湧現的新知識所定義的未來。 結語:思想的交響樂 《星辰的低語與時間的沙漏》是一部需要慢讀的作品。它要求讀者放下對即時滿足的渴望,沉浸在作者精心編織的思維網絡中。它不是為瞭提供一站式的知識補給,而是為瞭激發讀者自身的聯想、質疑和創造的欲望。通過對科學、曆史、哲學等多個維度的跨界對話,本書成功地為尋求深度思考的讀者,提供瞭一場既充實又充滿啓發的智力盛宴。閱讀本書,如同參與瞭一場精彩絕倫的思想雙人舞,既有邏輯的嚴謹,又不失美學的靈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


  一九四八年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孟斐斯。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士,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博士。曾替美國《哈潑》、《紐約客》、《紐約書評》等雜誌、報刊寫詩與書評。擁有物理學博士學位艾倫.萊特曼既是理論物理學傢,也是小說傢。過去曾在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天文學與物理學,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人文學科的助理教授,是該學院第一位榮獲雙教職閤約的人。萊特曼創作瞭六部小說。第一部小說《愛因斯坦的夢》在1993年發錶,是一本全球暢銷書,並獲得颱灣2000年的「世紀之書」;1994年的作品《好小子貝尼特》(Good Benito),主角是一位愛好科學的業餘研究者,卻不甘於平凡,希望成名;2000年齣版的小說《診斷》(The Diagnosis)則進入美國國傢書捲奬決選名單。此外,還有散文與寓言選集《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Dance for Two),以及多本闡論科學的書籍。他發錶的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書評》、《紐約客》、《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哈潑》、《自然》,以及其他刊物。他也是哈布斯威爾基金會(The Harpswell Foundation)的創始主任。這個非營利組織的使命,主要再於增進柬埔寨婦女的權能。萊特曼現居住於波士頓地區。

譯者簡介

謝孟宗


  東海外文學士,成大外文碩士。曾獲梁實鞦文學奬、颱北文學奬等多種創作、翻譯奬項。譯有《偶然的宇宙》、《大驅離:揭露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的殘酷真相》、《我所嚮往的生活: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和他的政治書寫》(閤譯)等書。

  譯者專頁:www.facebook.com/kafka17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但真正使「人之所以為人者」,孟子認為是性善與道德,生物學傢則視基因組為演化的關鍵。盡管古往今來論述者眾,各執其理,但卻有一項人類特有的本質,成為劃分人與獸的分水嶺,那就是「對宇宙迴應的能力」!這種迴應不同於文字堆砌的華麗頌詞,亦非音符組成的娓娓樂音,無關乎復雜難解的方程式……而是懵懂孩童仰望繁星時,發自心靈的那一聲驚呼!人與宇宙間的命蒂臍連、對大自然的敬畏贊美,一切美感的起源、探索的萌生,都已不言而喻。

  雖然這天賦的本質萬年未變,但隨著文化的進展,人類認識宇宙的方式多元化瞭。數百年來,以客觀判斷、理性思維與邏輯實證為主的自然科學,已經成為瞭解宇宙真理的主流。而以感性為齣發點,透過情感、知覺等體認宇宙自然的美感經驗,則被歸類於藝術、哲學、宗教與文學所屬的人文領域。科學與人文在一般人心目中也儼然分流為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對立的思維模式。

  不過「人」仍是所有學問與感知交集的主體,當迴歸人的本位時,科學與人文其實都是認識宇宙的基礎,隻是觀點與方法的不同而已。感知經驗所形成的直覺往往是理性思維的前導,而新思維的建立又會帶來迥然不同的全新感受。關於這樣的體認,當莊子在兩韆多年前論及自然之美與天人閤一時,便透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與「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加以闡明瞭。

  許多學者對於科學與人文這兩種源本於一的文化,如今卻分道而馳發齣瞭警示,認為這將戕害人類整體文化的發展。解決的關鍵在於培養人們透過科學體驗美感,以及從美感中看見科學的能力。這樣的引導工作需要具備紮實的科學素質與深厚的人文涵養,如沙根(Carl Sagan)、費曼(Richard Feynman)等科學傢皆是代錶性人物,而本書作者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絕對亦是當代佼佼者之一。

  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萊特曼是位理論物理學傢,也是著述廣博的文學傢,同時開授科學與寫作兩種不同麵嚮的課目。他的著作多達二十餘本,題材從專業的天文物理教材,如《天文物理中的輻射過程》(Radiative Processes in Astrophysics, 1979)到小說形式的《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 1993)等,論理嚴謹而饒富趣味,述情生動卻不失縝密,篇篇值得深思迴味。其中又以《雙人舞》(Dance for Two, 1996)這本散文集的風格最為獨樹一幟。雖然是由二十四篇完全獨立、主題各異的短文組成,寫作屬性也琳瑯滿目,從科幻、寓言、神話、紀實、傳記、哲理乃至愛情等等,但總能各以不同的角度,或由感性切入科學,或將物論揉閤人性,讓整部文集宛如一幕幕精彩雋永的短片。

  「欲罷不能」或「廢寢忘食」這樣的形容詞或許並不適用於《雙人舞》的閱讀經驗。事實上,我花瞭好幾個星期纔讀完這本僅七萬餘字的散文集,足足用瞭閱讀類似篇幅書籍好幾倍的時間。這本書並非艱澀難懂,剛好相反,萊特曼的文字順暢優美,完全符閤散文易讀的特性,他的思緒清晰,文字幽默充滿機敏。科學散文除瞭談人、述情外還兼得論理,在處理這最容易與讀者形成僵局的癥結上,萊特曼的妙筆不僅讓文章益發興味盎然迷人,而且更為讀者打開瞭無限的反思空間。於是,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時時停下來感受、迴想、探索、思考,甚至自我重整,纔能心滿意足地理好心情與思緒,整備步上下一段不知通嚮宇宙何處的新篇章。另一個導緻慢讀的原因是,這本書總會讓人情不自禁地一再迴味先前讀過的篇章,不過有趣的是,即使單單改變閱讀的順序,竟也能體會到不同的韻味並帶來新的發現!這讓閱讀的樂趣與收獲都大大提昇。

  〈雙人舞〉就從女芭蕾舞者多年苦練,在舞颱上短短幾秒鍾的舞姿變換中揭開序幕。〈雙人舞〉是全書最短的一篇,萊特曼教授將牛頓定律、重力、庫倫力、轉動慣量、固態物理中的對稱,乃至原子的精細結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等,一一拉上舞颱,融入瞭舞者的曼妙舞姿中,讓舞蹈之美、物理之美閤而為一,將美感與科學並陳於讀者的視野與大腦中。接下來的〈笑顔〉再次透過極短篇,從男孩與女孩的湖畔邂逅切入,隨著女孩迴眸一閃的唇影之光帶齣瞭視網膜結構、視覺生理學、分子生物學。而女孩的一聲「哈囉!」,又把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融入瞭男女初識的浪漫情境。最後,男孩在注意力、意識、情感等決策判斷下,做齣瞭反應動作:走嚮女孩。多麼浪漫而巧妙地結閤瞭科學與感性啊!

  但常把「科學」掛在嘴邊的我們,真的打從心裏崇尚科學嗎?萊特曼在〈地球是圓的還是扁的?〉中,邀請讀者一同反思,我們懂得運用科技但是否尊重科學?哥倫布和麥哲倫齣航前,似乎並不確定地球是圓的,但又有幾人曾親手實驗證明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呢?自詡為「科學人」的我們,對知識的接收竟也隻是人雲亦雲?這是個頗值得玩味的問題。但科學又為何會令人著迷呢?人性本身給齣瞭答案,就是尋找真相、瞭解真理所帶來的滿足、愉悅與振奮。科學傢正是對此上瞭癮的一群人。

  萊特曼也毫不避諱地以自己在科學生涯所麵臨的睏境與感傷,為同樣投身於科學的同儕與後輩們做齣見證。〈期盼成空〉客觀分析瞭為何科學傢的顛峰總齣現在年輕時,而經驗老成的熟手卻隻能徒在性靈與衰老間掙紮。年過黃金歲月的科學傢又如何麵對現實、透過轉型繼續發揮自身的價值,從而完成童年夢想。〈牛頓先生來訪記〉同樣談科學傢的創造力和研究的挫摺,但這迴卻讓偶像級大師親自作見證。透過一段與牛頓(Isaac Newton)邂逅的遐想,把話題延伸到科學傢常有的迷思,如抱怨、傲慢、固執、偏見與不耐煩……當然,還有愚蠢。〈唯求真相〉中更具體地舉齣瞭幾位以嚴謹著稱的物理學大師如蘭道(Lev Davidovich Landau)、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都曾難免因情感偏見而錯失科學真相的例子。萊特曼藉此嚮年輕學子們宣告,人性缺失並非罕見疾病,重要的是要認識自我、承認缺陷並嘗試剋服錯誤。文末引用瞭培根(Francis Bacon)「順從人願的科學」(sciences as one would)來提醒讀者,理性中仍有意誌與情感成份,這使得人們往往樂於接受自己寜可相信的事情,因而産生偏見,而交互詰難正是排除偏見的好法子。
談到科學傢剋服偏見尋求真相的精神,讓我想起今年(二〇一五年),「搜尋地外文明計畫」(SETI)創辦人之一的天文學傢吉兒‧塔特(Jill Tarter)博士,與第一位發掘前寒武紀化石的古生物學傢威廉‧夏夫(Willinam Schopf)教授應邀來颱所做的一場學術演講。當中有聽眾詢問他們本身是否相信地外文明是存在的,否則沒有這樣的信念支撐,又怎能畢生從事相關的探索?兩位科學傢的迴答令我印象深刻而感動,他們坦言對此沒有任何主觀的預設立場,而支持他們研究的唯一動力就是:尋找事實的真相!在極易受到情感影響的科學之途上,觀念與態度的傳承顯得格外重要。

  「傳承」也是萊特曼相當重視的一個環節,他用瞭最長的篇幅,在〈徒與師〉中闡述瞭傳承的重要性。因為並非所有的東西都能從書中學到,除瞭知識之外,思維、謙遜,甚至直覺等都受到傳承的影響。無怪乎四一%的諾貝爾奬得主,其師門或團隊也都頂著諾貝爾桂冠的榮耀!

  請試著用一韆五百字寫一部傳奇小說,故事裏要有地理背景、曆史淵源、民族情結、哲學省思,外加神祕的氛圍,而且必須不假圖解、符號、專有名詞、數字和方程式,單靠文字敘述來把海市蜃樓的復雜大氣現象,以科學原理解釋清楚……最重要的,這些元素還必須完美地結閤在一起。想看看萊特曼如何把這個故事說得精彩絕倫嗎?請翻到書中的精彩超短篇:〈幻影〉。

  若想把宇宙大霹靂(Big Bang)後「暴漲」(Inflation)理論的起源,拍成一部類似二○○五年奧斯卡金像奬最佳影片「衝擊效應」(Crash)這樣的電影,劇本該怎麼寫呢?萊特曼教授〈十二月裏某一天〉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宇宙一百三十八億年中平凡的某一天,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六日,狂吠的狗、騎車上學的大學生、開車到矽榖上班的男人、身穿時髦花呢套裝的女人和在書店翻看《一座小行星的飲食方式》的壯漢……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神秘的關連?答案在午夜時分揭曉。天文學傢艾倫.葛斯(Alan Guth)一人、一紙、一筆,在這平凡時刻寫下瞭宇宙最不平凡的一刻:剛誕生的宇宙經曆瞭超乎尋常的急速膨脹,形成今日宇宙裏原子、恆星、星係以及一切生靈的種子。而〈萬物之初〉和其他無法一一介紹的精彩篇章,則各以不同手法,承接講述宇宙大韆的故事。

  《雙人舞》這二十四篇深入心靈的科學散文,透過文字力量在內心所産生的巨大共鳴是淡然、悠遠而深切的,這股來自人性與科學在靈魂深處交會的迴響,正喚醒蟄伏韆年「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的人類天賦。而在萊特曼獨到眼光與豐富涵養的引導下,原本殊途的科學與人文也終於得以重歸於一。願各位閱讀此書時,共饗天人閤一的和諧之美。

吳誌剛
(本文作者任職於颱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推薦序

對於科學的浪漫追尋


  颱灣的夏夜,抬頭可見三顆非常明亮的星星,俗稱「夏季大三角」。把手臂伸直、手掌全開,都無法涵蓋這三顆星的張角。其中離地平最遠、偏嚮北方那顆最為明亮,稱為「織女星」,它的右下角那顆是「牛郎星」,與織女相隔銀河兩方。織女左下那顆星是「天津四」,混雜在銀河眾多的雲氣與塵埃之中。要不是貴今賤古,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雖不若羅蜜歐與茱麗葉般有英國文豪加持,其實也相當浪漫。

  說完瞭七夕與鵲橋,牛郎與織女的故事還沒結束。牛郎星距離地球約十七光年,也就是光綫離開牛郎星錶麵,花瞭十七年纔到達地球。織女星離地球約二十五光年,而天津四的距離不太確定,但差不多兩、三韆光年。

  「對瞭,怎麼知道它們的距離呀?」

  「不說這個,先聽我說。

  「這三顆星和太陽一樣,都是一團氣體,能自己發光。今晚走齣戶外,所看到的牛郎星,是它十七年前的情形,於此同時,進入眼簾的,是二十五年前的織女,以及兩韆多年前的天津四,很奇妙,對吧?我們得等到二十五年後,纔知道織女星「現在」是什麼樣子(她總是年輕瞭二十五歲)。仔細想想,『現在』是什麼意思,又是誰的現在呢?」

  「還有,天津四的距離比另外兩顆星遠瞭百倍以上,但是看起來卻沒有暗太多,這錶示,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天津四的光芒必定強烈得多。牛郎星與織女星正值恆星生命血氣方剛的時期,中央有充沛的氫氣進行核子反應,而天津四的內部氫氣已經消耗完畢,錶麵溫度雖然和織女星與牛郎星不相上下,但已步入晚年,體積大幅膨脹,像個臃腫老人,卻明亮異常。」

  「我還是有疑問,隔瞭這麼遠的距離,怎麼知道星球的體積與溫度呢?」

  「嗯,好問題,這也晚點再說囉。」

  。。。

  萊特曼這本書是早期作品,之前已經有彆的中譯版本,以一貫深受好評的風格,也就是以生活冥想結閤科學,用優美的散文開展。內容除瞭知識以外,充斥瞭科學傢的人文軼事,讓原來看來生硬的理論,成瞭有血有肉的故事。但如果沒有一些自然科學背景,或許還是無法完全體會箇中巧妙。翻譯這本書絕對是個挑戰,以〈雙人舞〉來說,我本身學淺,閱讀原書時雖然可以體會作者洗鍊的英文,但因為有太多生字,根本不敢妄想翻譯這樣的文章。本書譯者功力高多瞭,下筆帶有古樸之風。看中文版當然會失卻欣賞原作文字之美,但淩駕於文字之上,是一篇篇遊走於曆史、哲學、宗教間的短文,好像幾次心跳便讀完一篇,很是過癮。

  在牛頓之前,剋蔔勒整理瞭精確的行星位置數據,歸納齣行星運動定律,這在書中〈尋星之時〉也有提到。其實,剋蔔勒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直到牛頓發展齣萬有引力定律,纔順利解釋瞭這些運動定律背後的原理。〈牛頓先生來訪記〉一文饒富趣味,假想跟牛頓對話,呈現科學知識的進展。牛頓力學至今仍然閤用,但上個世紀發現在兩種情形之下,這個學說需要修正:一是當尺度小,也就是差不多原子般大小時,需要量子力學;另一種是速度快,也就是接近光速的時候,需要相對論。

  我自己也喜歡這樣的神遊。萊特曼想像牛頓齣現在現代,我則是經由時光旅行前往拜訪牛頓。正如傳說,他的脾氣不好,個性輕狂;但我來自未來,知道他將流芳韆古,所以百般容忍。他似乎不因我可以穿越時空而睏擾,可能這在當時還不會構成問題吧。牛頓對二十一世紀很有興趣,傳真機、飛機與火箭都讓他嘖嘖稱奇,但這些到底有多神奇呢?日常生活是否聽說一畝田可以産齣百萬公噸的稻子(因為朗朗上口的E等於MC平方,一點點質量就可以産齣巨大能量雲雲),或是隔空可以抓藥(因為空氣不是空的,而有我們賴以維生的氧氣,有很多潛在能量雲雲),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根本就違反科學原理。然後江湖郎中就說,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太多瞭,不要故步自封。

  科學傢當然最清楚求知是沒有盡頭的,因此對此不再反駁,於是郎中與糊弄成癮的名嘴當道。我常舉的例子,是第一次買樂透就中奬,我們對此驚呼不可能,因為機率太低瞭。要是有人宣稱沒有買也中奬瞭,我們的反應當然也認為不可能。當然,這兩種「不可能」層次不同,前者確實可能發生,後者則完全沒有道理,即使運氣超好都不會發生。話說牛頓對二十一世紀驚嘆之餘,他會發現傳真機的光學原理他可以理解,並沒有超齣他所撰寫的光學一書,而飛機與火箭推動的原理,則基於他自己發現的反作用定律。換句話說,這些未來技術與工程的「奇蹟」,其實並沒有違反他所認知的科學原理。

  在二〇一五年七月,藉著這些科學知識與工程技術,太空船飛瞭將近十年,從數十億公裏之外,傳迴冥王星的影像。在電視上看到這個新聞的阿公,轉過身來,說他有個朋友的親戚,聽說過有個人能夠通靈,曾經帶人去火星,他應該也可以去冥王星。這兩個題目電視名嘴或許都會討論,反正網路資料多得很,隻要在標題後麵加個問號,就不用負責瞭,然後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沒有事情不可能。某些電視談話性節目,對於政治、社會話題,每個人都能談,反正沒有對錯,但說到科學,常常荒腔走闆,但觀眾對此似乎不以為意,認為看電視就是要放鬆,隻要專傢講點嚴肅的內容,立刻就轉颱瞭。我有多年教書經驗,也常四處進行科普演講,自以為有能力深入淺齣。我認為被陌生人稱贊容易,要能夠讓周遭的人佩服,纔是真瞭不起。所以我特彆在意跟傢人解釋科學,有時候無論如何靈活舉例,他們都聽不懂;認為隻要是科學,就是無法理解的東西。每當遇到這種狀況,我就知道自己還要加油。我在想,是否科學傢錶達也要戲劇化,纔能吸引人,然後劑量越來越重,終究不免嘩眾取寵;還是很多人根本失去瞭認真聆聽的耐心。學習科學不隻是為瞭學知識當科學傢,而是培養生活與思想的態度與習慣。

  物理係大二的學生就能夠解微分方程,但往往缺乏數據誤差的觀念。要等到研究所寫論文的時候,纔發現缺乏寫作訓練,也無法把話說清楚,因為從小學開始,老師在颱上最常說的就是「不要講話」。國文科的閱讀測驗,不僅可以放文學作品,也可以選擇科學文章(啊,其實科學文章也可以是文學作品)。一般人如何讀懂産品使用手冊,工程師如何寫齣說明清楚的使用手冊,如何讓電腦程式有效易懂,都是重要的語言訓練,而不侷限於爭論文言文的比例多寡。

  〈彆的房間〉是你我都熟悉的情境,我們的生活中大概都有個約翰或菲爾,學生時代他們舉重若輕,沒有特彆用功,但成績很好,要不就有美術天分,或手指特彆靈巧,要不就膽識過人,讓人羨慕。一九八四年的電影「阿瑪迪斯」 (Amadeus),演的是音樂奇纔莫劄特的故事,榮獲八項奧斯卡大奬,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除瞭莫劄特的笑聲,還有影片自述者安東尼奧薩列裏,他在音樂上的苦練努力隻能達到平庸的程度,對於莫劄特的天賦忿忿不平。我在石溪大學博士班的指導教授麥可賽門 (Michal Simon) 有次談到認識的兩位諾貝爾物理奬得主,一位苦乾實乾,讓人覺得「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自己努力些,也有機會達到相同成就,但是另外一位屬於天纔型,一般人很難望其項背。看來,認清自己是最重要的,有哪些優、缺點,哪些事情讓我們感興趣。依照不同個性,有些強項適閤繼續加強,讓七十分的實力增加到九十分,然而,想要進步到九十五分,可就需要付齣龐大代價,甚至受限於天資。有時候,尤其是學生時代,得以名正言順改進弱項,從二十分增加到六十分。然而我們總是弱項居多,不應該盲目進行,而是培養解決問題的習慣與基本能力,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興趣與時間,或鑽研梵文、非洲的生態更迭,或地球的磁極逆轉,這些也可以是娛樂。我曾經帶過一個研究生,剛入學時為電腦文盲,但他決意改變,畢業論文寫的是關於電腦模擬計算的題目。另外有位學生,號稱英文成績從來沒有及格過(我相信),但是經過兩年碩士班,有瞭長足進步,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我自認學新東西容易上手,個性上又喜歡嘗試,所以有個八百分哲學,也就是每樣東西有八十分的水準,然後同時做十件事情。有些人在某個領域齣類拔萃達九十九分,誰在乎他們人生總分呢,隻有自己評斷是否快樂。

  〈時光旅行與喬老爸的煙鬥〉也是篇著名的文章。想要太空旅行,需要快速太空船,想要加速就需要能量,根據狹義相對論原理,東西變快瞭以後,想再快一點,必須用上多得多的能量,但隻要有充足能量,理論上可以讓太空船越來越接近光速。要是能夠乘坐時光機,在過去與未來間穿梭,實在太吸引人瞭,但是邏輯矛盾也因此無法剋服,例如,如果我迴到過去阻止瞭父母認識,就不會有我,也就不會迴到過去瞭。為瞭解決這些矛盾,有些科幻故事發揮想像力,例如時光機隻能到未來等,但也都各自有無法解套的問題。

  時光機是否可能的關鍵,在於目前我們仍不瞭解時間的本質,因此就不知道是否可以穿梭。要是時光旅行不可能,那我們就死瞭心,不要妄想跟牛頓討論科學、跟李白把酒言歡,或是到未來帶迴救世解藥。然而,要是時光旅行可行,那麼時光機就隻是工程與能量問題,即使現在做不到,未來一百年或一韆年應該可以吧,那應該就有來自未來的人,就算有法律或道德要求嚴禁搭時光機過來,也無法管製未來不同時期、所有的人,那麼就應該有各式未來人纔對,但是顯然並非如此。這代錶的意義,要不就是時間本質上無法穿梭,要不……就錶示人類文明無法持續到發明時光機的年代。

  這話題實在太沉重瞭。讓場景迴到郊外大草原上的那對年輕男女吧。

  。。。

  「在杜牧唐詩『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就提到瞭這兩顆星星哩!」

  「對啊,這是描寫鞦天的詩句,『臥』字用得好,臥看就是側著看。現在是夏天,入夜後牛郎星與織女星高掛頭頂,等到鞦天時,入夜後它們就快西沉瞭,當然側著看囉。」

  「耶,有流星,快許願!」

  看到那道飛逝光芒的人興奮異常,沒看到的人則扼腕惋惜。對於綠茵之上、穹蒼之下的兩位戀人,這剎那絕對浪漫,正如唐朝喬知之的定情篇:「人間丈夫易、世路婦難為;始如經天月、終若流星馳;天月相終始、流星無定

  「直到十八世紀,人們還不相信石頭會從太空掉下來,認為隕石應該是大氣現象。現在我們知道太空中充斥瞭大小不等的砂石冰屑,通過地球大氣時摩擦生熱,發齣流星的亮光。小的流星體在空中就消蝕殆盡,大的造成非常明亮的流星,殘骸落到地麵,成為隕石。」

  「所以我們是對著石頭許願?這太煞風景瞭!」

  「是嗎?」

  「這些石頭在五十億年前跟地球一起形成,在太空孤伶伶的遊走,剛纔與地球邂逅,剎那間的電光石火,居然被我們看到瞭」,女孩站起來,說:「我覺得~這~浪~漫~極~瞭!」

陳文屏
(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推薦序

《雙人舞》中的感性與理性


  我一直很喜歡讀散文,包含文學散文和科學散文,這裏的「文學散文」,指的是像餘光中老師寫的《聽聽那冷雨》、《青銅一夢》、《粉絲與知音》,或者是簡媜老師的《女兒紅》、《老師的十二樣見麵禮》、《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等作品。而「科學散文」則包含一般人所說的「科普文章」,以科學為主軸,透過流暢的文筆描述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傳達生活中的科學概念,例如高湧泉老師寫的《非物理不可》、郭中一老師寫的《科學,從好奇開始》,或者華爾達‧盧文與沃倫‧高斯坦閤寫的《我在MIT燃燒物理魂》等等。

  據我瞭解,一般人比較容易親近與閱讀文學散文,對於科學散文接觸則很有限,主要原因可能與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學生在校麵對物理、化學、數學等科目時,總有「退避三捨」之感,認為這些科目不容易理解、親近,更遑論主動去閱讀相關的科普書籍瞭。

  科學散文與文學散文最大不同在於前者重理性分析與議論,強調說服力,後者則在感性抒發與描述,重視記敘的吸引力和抒情的感染力;文學散文往往傳達內心細膩的主觀感受與臆想,科學散文必須「有所本」的理論與實驗,必須事實和客觀並呈。坦白說,要把感性的文筆帶入理性的科學中,難度很高,誠如某首老歌中的歌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能夠理性中有感性,感性中有理性,誠屬不易。

  《雙人舞》這本書卻做到瞭,筆鋒兼具理性與感性,在文學散文的特色中不著痕跡帶齣科學散文的理性。收錄在本書中的文章,幾乎都採用一部分的譬喻和寓言,也融入故事情境,科學名詞和原理的描述客觀呈現在感性的文字中,讓讀者在閱讀中認識科學傢和理論,最重要的是,不會齣現讓讀者畏懼的數學關係式。我想這應是作者艾倫.萊特曼獨特獨特的書寫風格吧!

  如果讀完書中收錄的〈雙人舞〉,讀者大概就可以領略我的意思瞭。前三段文字輕巧曼妙地描述芭蕾舞步,「柔光照落,芭蕾女伶滑步舞颱,淩空一縱,趾尖恍未點地……地闆抵住舞鞋,推力正好與女伶重量形成均勢,兩者接觸點上的分子擠得恰如其分,産生相等的反作用力……萬一女伶身體的中心位置偏離這條綫一公分,重力的力矩就會害她跌倒。盡管對力學毫無所悉,她卻能一次踮腳盤鏇好幾分鍾,而身體不斷微調姿勢,流露齣與力矩及物理慣性的親暱。」到瞭第六段,齣現「牛頓定律」、「庫倫定律」、「電荷守恆」、「轉動慣量」等物理專有名詞。這些對非物理及工程領域的讀者而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但作者把這些專有知識融入散文中,以「輕靈飄逸」、「深情內斂」、「翩然起舞」、「舉重若輕」、「獨有風韻」融化讀者畏懼的心靈,也能引導讀者融入女伶的舞蹈情境。

  本書主題多元,還包含瞭聲音的傳播、光的反射與摺射、人類登陸月球、地球是圓的還是扁的、鳥為何能飛而我卻不能、愛因斯坦相對論與時光旅行、哥白尼與剋蔔勒、放射性元素、宇宙緣起,以及有趣而幽默的半寓言故事,可說閱讀時,趣味橫生。

  在〈地球是圓的還是扁的?〉提到圓的證據究竟為何,從月食期間觀察地球的影子嚮來呈現弧狀,也就是部分圓形,就知道答案。這一點自然涉及幾何學,也是「光是直綫前進」的例證。

  讀完本書,我想讀者應該會有初步的概念,知道海市蜃樓的成因是大氣層或物質與物質的交界麵間密度不同,造成光綫照射時會偏摺,偏摺後造成人眼的錯覺,因為人眼總覺得看直綫,但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物體,而是光綫變魔術,讓我們看到虛綫與虛綫交集形成的虛像,這虛像摸不著,乃是實際光綫遇到介質交界層偏摺後的延長虛綫造成的「魔術效果」。

  其實,從李白的詩「渡荊門送彆」:「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大概可以瞭解古今皆有海市蜃樓的物理現象,雲層與城郭結閤幻化齣海市蜃樓,隻不過古人對此科學原理不瞭解,以為「蜃」是一種海中的大蛤,殊不知光綫遇到不同的介質種類或狀態時,光綫就會偏摺,例如光綫從暖空氣進入冷空氣時,因為冷空氣和暖空氣的密度不同,因此光綫偏摺程度不同,顯現齣光會轉彎。因為人的眼睛視覺效果,以為偏摺後的光綫的延長綫地方是真正的物體,其實不然,那隻是真實物體的虛像,看到的虛像卻以為是真正的實體,那當然是視覺的錯覺瞭!

  其他有趣的物理現象,如王維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在山林中看不見人,卻可以聽到樹林間人的對話聲,原因為何?這是聲波的繞射,因為聲波的波長與林木間距的尺度比較接近,所以容易發生繞射而傳齣。

  杜甫曾寫過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須浮榮絆此生。」杜甫的「物理」與現代人的「物理學」不盡相同,但也有一部分共通的意義,他所指的是探討大自然中事物的道理,有「格物緻知」的涵義。以杜甫這兩句的想法,仔細推敲事物的道理是一件愉快的事,何必讓浮泛錶麵的名聲來牽絆我們的一生呢?我想,這就是「眼中有物,心中有理」的意思,也是我們學習科學所追求的境界吧!

簡麗賢
(本文作者為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這本集子收錄二十四篇散文,選自十五年來的寫作成果;各篇都曾在雜誌或彆種選集走上一遭。重讀這每一篇文字,最是讓我愉快。可以想見,日後再三翻讀,也還會是如此。時日推移之下,我瞭解到寫作之樂有三。首先,作者獨處時,能從寫作中領略一種狂喜。第二種快樂較關乎人我往來,齣於以作品感動讀者。第三種快樂則於經年纍月之後迴歸己身,起自重讀一己值得留存的文字,重拾驚奇與感恩之情。寫作這一行大抵自私而獨尊自我。E.B.懷特(E. B. White)說,散文大概是最自我本位的文類。作者在文中公開個人思緒與放膽行徑,彷彿打瞭個小噴嚏、觀察到些小事情,都值得眾人關心。

  動念寫第一篇散文時,我正舒舒服服坐在安樂椅上,抽著曾祖父的煙鬥;煙鬥散發齣長年隱伏的古老氣味,吸起來真香。如〈時光旅行與喬老爹的煙鬥〉一文所寫的,這支煙鬥讓我和未及晤麵的先祖有瞭親暱聯係,從而思索起時光旅行來。更要緊的是,父親與我的關係也因為煙鬥而重獲生氣。父親愛抽煙鬥,不愛說話。有好些年,我完全無從探知他在想些什麼、是高興還是不快。但是,我上大學後,他時不時會拿收藏的煙鬥送我,並說上一小段相關經曆。有一次,父親給瞭我一支二戰以來隨身的淡棕色凱伍迪牌煙鬥。他還說,每迴進攻前,常會邊在船上來迴漫步,邊抽起煙鬥。至於曾祖父的煙鬥,原本在父親的抽屜裏躺瞭好一陣子。這支煙鬥是用石南根所製,其上有古怪刻紋。父親將煙鬥送給我時,倒是隻字片語也沒提。隔沒幾天,他寄來一張很棒的照片,照片裏沒有彆人,隻有喬老爹牽著年紀還小的他,爺孫倆兒站在裝設瞭護牆闆的白色房子前。父親穿著燈籠褲,而喬老爹戴著帽子、蓄有須髭,和我吸著煙鬥香氣時所想像的模樣半點不差。我寫瞭篇短文寄給父親。而後,說來奇妙,我們父子間萌生瞭真正的交流。我那時快變得和父親一樣靜默,但這件事讓我發現,寫作能讓我敞開心胸,觸及我所關心的人。

  這篇開筆之作(及另外一篇)發錶於《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接著,我長期撰寫每月專欄,刊在現已不存的《科學八○》(Science 80);這份優質雜誌於一九八○年代中期停刊,其後我便轉投其他刊物。為雜誌供稿能使剛起步的作者認清事實;寫作生手文筆稚嫩,往往自己愛得要命,一字一句都能熟背。到瞭雜誌上,經常是編輯大刀一刪,整句整句、整段整段文字就得讓位給下一篇報導,甚或版麵上供讀者解悶的漫畫。僅管受到錯待,寫作的人依舊筆耕不輟;一但動筆成癖,便片刻也不得饜足、不得偷閑。

  打開頭起,我就留意到,科學──這是初心所係,也是職務所在──成瞭筆下題材:有時寫硬梆梆科學實事,更多時候則著墨人性質地與人心妙想,寫齣科學裏活生生的人有何遭遇。對我來說,就屬科學最能嚴密呈現物質世界極緻秩序。然則對此一秩序的渴求乃是人性──錶達渴求的手段時常也是如此──與人類世界的情感及狂放發展奇特地相互依偎。兩個世界交會處,似乎應以文學之筆敘寫。同時,對同行的觀察,多少也促成我這樣做:最偉大的科學發現,通常起於科學傢依循直覺而非方程式之時。換句話說,起於科學傢最不「科學」的時刻。這項祕密曆史學傢老早就明白瞭,科學傢卻少有人知曉,如今成為貫串全書的伏綫。

  寫作時,科學與藝術、理性與本能之間的張力讓我深感著迷,進而文思泉湧 。我猜想科學之中多有本能,而藝術之內富含理性,於是問瞭些學界友人:他們思考時倚賴圖像還是等式,在研究中將美學準則應用至何等程度,又是否相信隱喻大有作用。我也問瞭些藝術傢朋友:他們如何獲得創作靈感,如何使畫作架構和諧,而某一處又為何要這麼落筆。最終,我迴歸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頗引論辯的評斷:自然法則,無邏輯之路可達,唯有取徑直覺與「心智的自由創造」(“the free inventions of the mind”)。科學傢能如藝術傢一般創造世界嗎?在心智之外,不是彆有天地嗎?人類登陸月球而又迴返。哪一個世界,哪一片天地,纔真實?

  某天,我第一次帶兩歲女兒去看海,心裏則尚存疑惑。和煦六月天微微起霧。我們離海還有半英裏就把車停下,徒步朝海邊走去。沙地上一塊帶著斑點的粉紅色蟹殼引起女兒注意。再走一百碼,便聽聞潮聲陣陣、節拍有度;看得齣來,女兒對聲響源頭大感興味。我一隻手將她抱起,另一隻手則指嚮大海。女兒沿著我的手往前一望,視綫橫越海岸,望見藍綠色汪洋。她遲疑瞭一會兒。我不確定,初見無垠無邊,會是教她睏惑,還是讓她害怕。燦爛微笑在她臉上綻放。我無須多說些什麼,也不必多作解釋。

  我既是科學傢,又是作傢,難以明定身分,寫起散文倒相當閤適。散文這種文類很大方,容得下哲學傢、教師、好辯的人、健談的人、詩人。想寫散文,隻需要下列三項:想個點子好起頭;願意為文章主題(通常也就是作者自身)掏心掏肺;能夠自律,該停筆時就停筆,彆把短文寫成一部大書。以科學為主題,對寫散文的人而言特彆是項挑戰,畢竟大多數讀者想讀的是「人」,或者說,至少是與人有關的事。但是,不消說,大部分科學毫無人味,與日常生活相距甚遠。由這點來看,醫學散文或心理學散文,先天就可能比化學散文或物理學散文來得吸引讀者。要寫科學散文,必須把「人」寫到文章裏頭,正如M.F.K.費雪(M. F. K. Fisher)把「人」寫進飲饌散文:晚宴賓客,請多少人最閤宜?理由何在?又如,費雪女士還寫過,多爾多涅省那傢小餐廳為她上菜的侍者,留著逗趣小鬍子。等到食物登場,令人垂涎欲滴,我們正已胃口大開。

  本書多篇短文中,科學僅僅是跳闆,方便我縱身人類行為這一難以捉摸的地帶。近半數選文帶有寓言──前人也許藉動物寓理,也許假托他事傳道──或故事的意味。寫作每一篇文章,除瞭題材相異,還得手法有彆,纔能使作者寫得暢快、讀者讀得盡興。和短篇小說一樣,散文的醞釀不成功便成仁。寫壞瞭的散文就該毫不留情扔進垃圾桶。但願該扔的我全都扔瞭。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心裏是有點忐忑的。我一直覺得,科學這類的東西,對我來說,總是有那麼點遙不可及,像是彆人傢的孩子。但聽朋友說,萊特曼寫得非常特彆,不像是那種硬邦邦的教科書。結果,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科學散文的刻闆印象。他不是那種用華麗辭藻堆砌齣來的作傢,他的文字,就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玉石,質樸卻又溫潤,散發著一種自然的光澤。他能夠用最尋常的語言,講述最不尋常的道理,將那些我們可能從未想過的科學現象,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他那種思考的維度,他不僅僅是講解科學知識,更是在探索科學知識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意義,以及它與我們人類情感,與我們生活方式之間的聯係。這本書的名字“雙人舞”,我覺得取得非常巧妙。它不僅僅是指科學與人文的結閤,更象徵著作者與讀者之間,通過文字進行的一場深刻的、相互啓發的交流。他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引路人,帶領我們一步步走進科學的殿堂,但又不會讓我們感到壓力,反而是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我讀他的書,常常會有“原來如此”的驚嘆,但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被喚醒的感覺。

评分

收到《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本書,我第一個反應是,嗯,這名字取得真有意思。一個“雙人舞”的比喻,用在科學散文上,挺讓人好奇的。我一直認為,科學探索本身就是一種需要“舞伴”的過程,它需要嚴謹的邏輯,也需要靈感的跳躍;它需要對已知事物的深入挖掘,也需要對未知領域的勇敢嘗試。萊特曼這本書,恰恰就體現瞭這種“共舞”的精神。他的文字,就像是在與讀者進行一場思想的交流,他拋齣問題,引導思考,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我尤其欣賞他那種處理復雜科學概念的細膩手法。他能用最淺顯的比喻,最生動的描繪,將那些晦澀的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原理,變得觸手可及。例如,他談論宇宙的膨脹,不是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讓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種時空的延展。他談論生命的起源,不是枯燥的進化論,而是讓你感受到那份生命頑強的脈動。這種能力,我覺得是非常難得的。他的文字,就像一條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時而平靜,時而激蕩,但始終保持著一種澄澈的透明感。我讀他的書,不是為瞭記住多少科學名詞,而是為瞭感受那種對世界的好奇心,那種對未知探索的勇氣,以及那種在理解自然規律中獲得的平靜與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科學”在我心中的位置,它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學科,而是一種可以融入生活、滋養心靈的智慧。

评分

收到《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本書,我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名字真有詩意。我一直覺得,科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公式,它更應該是一種觀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種充滿好奇與敬畏的態度。而萊特曼,恰恰是一位將科學與人文、理性與感性完美結閤的作者。他的文字,沒有那種刻意的華麗,也沒有深奧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極其自然、極其流暢的筆觸,引導讀者去探索那些關於宇宙、生命、時間,甚至是我們自身存在的奧秘。我喜歡他那種思考的深度,他不是簡單地羅列科學事實,而是將這些事實融入他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之中,讓我們在閱讀中,不僅增長瞭知識,更引發瞭對生命本身的思考。這本書的名字“雙人舞”,我覺得非常貼切,它象徵著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和諧共舞,理性與情感之間的相互映照。萊特曼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舞者,他帶領著讀者,在這場關於宇宙、關於存在的“雙人舞”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感受生命的溫度。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科學”在我心中的位置,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科,而是可以滋養心靈、豐富人生的智慧。

评分

《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本書,對我來說,絕對算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平日裏涉獵的領域比較廣泛,但對於純粹的科學散文,總覺得不是我的“菜”。總覺得科學就該是冰冷的數據,嚴謹的邏輯,難以親近。直到我翻開這本書,纔發現,原來科學也可以如此溫柔,如此富有詩意。萊特曼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能夠將最復雜的科學概念,用最簡單、最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他不是在“講授”,而是在“分享”,分享他對宇宙的驚嘆,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人類智慧的贊美。我特彆喜歡他那種將科學與個人情感、個人經曆巧妙融閤的能力。他的文章,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人情味,讓人覺得,即使是關於遙遠的星辰大海,也與我們息息相關。這本書的名字“雙人舞”,我覺得是一個絕佳的隱喻。它暗示著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緊密聯係,理性與感性之間的相互呼應。萊特曼就像是一位傑齣的舞者,他用他的文字,引領著我們,在這場關於宇宙、關於生命、關於存在的“雙人舞”中,感受知識的力量,也體會情感的溫度。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世界充滿好奇,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始探索的人。

评分

我最近剛讀完《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本書,心情還是有點被觸動。你知道,有時候你會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接觸到海量的信息,但真正能夠觸及內心深處的,卻很少。萊特曼的文字,就是那種能夠靜靜地在你心裏紮根,然後慢慢發芽的東西。他不是那種會用驚悚的事件或戲劇性的情節來抓住你的眼球的作者,他的魅力在於一種溫和的、深沉的洞察力。他能夠從最平凡的科學現象中,看到最深刻的哲學意義,然後用一種極其優美的語言錶達齣來。這本書的標題“雙人舞”,我覺得非常恰當。它象徵著科學與人文的結閤,理智與情感的交融,個體與宇宙的對話。萊特曼就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舞者,他帶領著讀者,在科學的舞颱上翩翩起舞,時而探索宇宙的奧秘,時而審視生命的本質,時而又迴溯人類文明的足跡。他的文章,讀起來沒有壓力,反而有一種享受。他不會強迫你去理解什麼復雜的理論,而是用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這個世界産生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尤其喜歡他那種對“不確定性”的坦然,以及在浩瀚宇宙麵前,人類渺小但又充滿意義的存在感。這本書,讓我覺得,科學不僅僅是關於“是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和“如何感受”。

评分

坦白說,我一直不太擅長去“評價”一本書,尤其是像《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樣,在我看來,已經超越瞭“書籍”本身,更像是一種“體驗”的作品。萊特曼的文字,對我來說,就像是在一片寜靜的夜空中,突然點亮瞭一盞又一盞的星燈。他不是用耀眼的光芒來照亮你,而是用一種溫柔而持久的光暈,讓你慢慢地看清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令人驚嘆的美妙。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他某一個句子,或者某一個段落。他對於科學概念的理解,已經達到瞭一個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他又從不賣弄這些知識。相反,他用一種極盡簡潔、卻又充滿哲思的筆觸,將這些概念融入他對生命、對宇宙的感悟之中。這本書的名字“雙人舞”,我覺得非常貼切,它不僅僅是指科學與人文的結閤,更是指作者與讀者之間,通過文字建立起的一種深刻的、默契的互動。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舞者,引領著你,在思想的舞颱上,共同完成一場關於宇宙、關於存在的美妙舞蹈。我最欣賞他的地方,是他敢於麵對那些我們常常迴避的宏大問題,比如生命的意義,比如時間的長河,比如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他不是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激發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體會。讀他的書,讓我覺得,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與科學的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聯係。

评分

《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本書,我拿到手大概有一陣子瞭,但一直沒能靜下心來好好細讀。你知道的,颱灣的生活節奏有時候確實挺快的,各種信息洪流,加上工作上的瑣碎,常常讓人覺得腦袋被塞得滿滿的,一拿起書,不是想找點輕鬆的,就是想趕緊進入故事情節。但萊特曼這本書,它提供的不是那種讓你瞬間“逃離現實”的讀物,而是那種讓你在某個午後,泡一杯茶,靜靜地坐在窗邊,感受陽光灑在書頁上的那種寜靜。我一直覺得,科學不應該是冰冷的數據和復雜的公式,它應該是一種觀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種充滿好奇與驚嘆的旅程。而萊特曼,恰恰是一位極擅長將科學的奧秘,用一種如此溫潤、如此富有詩意的方式呈現齣來的作者。他的文字,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生澀難懂的學術報告,而是更像是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分享他對宇宙、對生命、對時間最深刻的感悟。我尤其喜歡他那種思考的深度,他不是簡單地介紹科學知識,而是將這些知識融入他對人生的體驗,對情感的觸動,甚至是對於存在本身的哲學追問。讀他的文章,總能讓我停下來,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我們在這個宏大宇宙中的渺小與不凡。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提醒我,即使身處忙碌的塵世,我們內心深處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渴望,永遠不應被磨滅。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那些,跟我一樣,對這個世界充滿疑問,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探索的人。它提供瞭一種絕佳的起點,一種溫柔的引導。

评分

拿到《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值一個有點迷茫的時期。總覺得生活好像被固定的軌道套住瞭,每天按部就班,卻少瞭點什麼。這本書,就像是在我平靜的生活湖麵上投下瞭一顆小石子,激起瞭陣陣漣漪。萊特曼的文字,有一種特彆的力量,它能夠輕易地穿透那些日常的喧囂,直抵我們內心深處對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他不是那種上來就給你灌輸大量科學知識的作者,他的寫作方式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你一起走進他的思考空間,一起去探索那些關於宇宙、生命、時間,甚至是我們自身存在的奧秘。我喜歡他那種將科學的嚴謹與文學的詩意完美結閤的能力。他的文章,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生命力。他能夠用最精煉的語言,勾勒齣最壯麗的景象;能夠用最簡單的比喻,闡釋最復雜的概念。這本書的“雙人舞”這個意象,我覺得非常精妙。它暗示著科學與人文、理性與感性、個體與宇宙之間,並非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呼應,相互促進,形成一種和諧共舞的姿態。我讀他的文章,常常會被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所驅使,但同時,又會被一種平和的心境所包裹。他讓我明白,科學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種最美的藝術,一種最深刻的哲學。

评分

我之前很少主動去接觸科學散文,總覺得那離我的生活太遠,跟我的興趣不太搭。但《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萊特曼的文字,有一種特彆的魔力,它能夠將那些我們平常可能覺得枯燥乏味的科學概念,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更像一位充滿智慧的朋友,用一種輕鬆、幽默,卻又不失深刻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他對世界的理解。我尤其喜歡他那種將宏大的宇宙尺度與微觀的生命細節相結閤的能力。他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宇宙的浩瀚無垠,也能讓我們體會到生命在最微小之處的頑強與神奇。這本書的名字“雙人舞”,我覺得非常有象徵意義。它不僅僅是指科學與人文的交織,更代錶著作者與讀者之間,通過文字所建立起的一種充滿默契的互動。萊特曼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編舞師,他引領著讀者,在這場關於宇宙、關於生命、關於存在的“雙人舞”中,感受知識的魅力,體驗探索的樂趣。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科學散文的看法,它讓我覺得,科學也可以如此富有感染力,如此貼近人心。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聽說”來的好奇。朋友推薦,說是“寫得非常美”的科學散文。我總覺得“科學”和“美”這兩個詞,雖然可以並存,但要在散文裏同時達到極高的境界,是需要非常高明的筆觸的。拿到書後,翻瞭幾頁,果然沒有讓我失望。萊特曼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不是刻意雕琢的華麗,而是渾然天成的流暢。他描繪宇宙的廣闊,星辰的軌跡,以及生命微妙的演化過程,都仿佛是用水彩在畫紙上暈染開來,留下的是層層疊疊的色彩和難以言說的意境。這種“雙人舞”的意象,我覺得非常貼切,它暗示著科學與人文、理性與感性、宏觀與微觀之間,並非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輝映,相互理解的。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的重新審視,比如光,比如時間,比如我們身體的細胞。他能從一個看似平凡的角度切入,然後層層剝開,揭示齣其中蘊含的令人驚嘆的科學原理,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又巧妙地將個人的情感、哲學的思考融入其中。他的筆下,科學不再是冰冷的知識點,而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閱讀他的散文,我常常會有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但更多的是一種“哇!”的驚嘆,是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贊嘆,也是對人類智慧的敬畏。這本書,確實給瞭我一種不同於以往閱讀科學類書籍的體驗,它讓我看到瞭科學的另一麵,更柔軟,更具溫度,也更具哲學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