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遺産紀行

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遺産紀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摩洛哥
  • 絲綢之路
  • 世界遺産
  • 旅行
  • 紀行
  • 北非
  • 文化
  • 曆史
  • 建築
  • 攝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摩洛哥的所在地位於非洲和歐洲之間,來往的一處進齣點(交通要道)。它也有著猶太人生活的曆史遺跡。摩洛哥其實是一個擁有古老文化、神秘而爛漫的國度。

  作者林婉美親自一步步走在這塊浪漫的國土上,用她獨到的眼光,將這片土地上的一景一物透過本書呈現給讀者。

  書中分區為讀者介紹摩洛哥各地的曆史遺跡與現今的人文風情與都市風貌,有古城麯摺的市場巷弄、比愛情海的景色更豐富的海港小鎮或山城、摩洛哥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加綿延的歐式建築及悠然行駛的地麵電車,書中都附上許多精彩的攝影照片。讀者隻要閱讀本書,一個兼具古老文化與華麗建築的爛漫國度—摩洛哥就呈現在你的眼前。

  日落之國與摩爾風格

  外來的訪客最常以「充滿異國情調」來形容對摩洛哥的印象,然而,摩洛哥的豐盛如何能夠盡述?

  復雜的曆史際遇,造就瞭今天極為多樣性的摩洛哥;阿拉伯 – 伊斯蘭、安達魯西亞 – 尤太、歐洲、黑色非洲等文化都在此和柏柏文化相遇,結齣的纍纍果實各自綻放著不同的豐采。

  柏柏人是馬格裏布的原住民,希臘神話中吸收瞭部分的柏柏傳說,而摩洛哥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極西之地。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先傳入北非,後來柏柏人分彆齣瞭一位教宗、一位羅馬皇帝,以及一位重要的神學傢。七世紀阿拉伯人帶來伊斯蘭教,柏柏人很快就加入阿拉伯人,跟著一起渡海徵服瞭伊比利半島。由於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生性堅韌而強悍的柏柏人不齣半個世紀就把阿拉伯帝國永遠趕齣瞭北非;此後柏柏人逐漸與阿拉伯人融閤,阿拉伯文化隨著伊斯蘭教而成為主流,但無可避免 地齣現柏柏化的特徵,成為「柏柏化的阿拉伯文化」,例如摩洛哥通行的阿拉伯語分支是公認最難聽懂的。摩洛哥各朝代在阿拉伯與柏柏之間輪替,漸漸變得不分彼此,不過統治者都必須得到各地柏柏部族勢力的支持,而各部族間不時發生衝突,因擁立不同蘇丹而生的內戰更是傢常便飯。

  18世紀以前摩洛哥的領土最北包括瞭伊比利半島大半,東至今突尼西亞,嚮南達到今馬利境內。15世紀末伊比利半島上的非基督徒遭到驅逐,當時這些穆斯林和尤太人同被稱為摩爾人,這群難民為摩洛哥帶來瞭安達魯西亞–尤太文化,或稱摩爾風格,至今已是摩洛哥建築、藝術的註冊商標。

  無法忽視的柏柏人、尤太人與法國人

  以色列建國時,阿拉伯世界一半以上的尤太人都住在摩洛哥,而今天在摩洛哥的各大城市也都看 得到尤太社區的遺跡。

  鄂圖曼帝國興起後橫掃地中海,唯獨被摩洛哥擋在國界之外,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摩洛哥距離歐洲最短的航綫還不到 15 公裏,於是首當其衝,成為列強蠶食鯨吞的目標,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等陸續佔領沿海重要港口,歐洲文化開始浸入摩洛哥。

  1912 至 1956 年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柏柏人在南北內陸堅持抵抗瞭 21 年,逼使法國人把首都遷到沿海的拉巴特。首任法國總督萊亞歐提(Hubert Lyautey) 熱愛摩洛哥文化,在帶來現代化的都市計畫與建設時,還特意配閤當地的文化傳統,並為摩洛哥建立現代化的學校體係,甚至指定自己死後葬在摩洛哥。今天在摩洛 哥的各大都市都可看到法國人當年精心規劃的新城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依然不見老舊,和歐美相比也不顯遜色。

  同樣被法國殖民,鄰國阿爾及利亞苦戰七年多、付齣 30 萬人命纔爭取到獨立,摩洛哥卻幸運得多,兵不血刃就讓法國歸還主權,足證法國人對摩洛哥情有獨鍾。如今憶起這一段殖民曆史,摩洛哥人似乎少有怨恨,法國是 最親近的盟邦,大都市的摩洛哥人也以講法語為高尚,連國王也到法國留學。

  不一樣的伊斯蘭國傢

  摩洛哥是一個很不一樣的伊斯蘭國傢。伊斯蘭教傳到摩洛哥,就變成「摩洛哥式的伊斯蘭教」,雖然在名義上屬於遜尼派,卻和什葉派一樣盛行蘇菲主義以及 陵墓朝聖;伊斯蘭教在許多地方還融閤瞭柏柏人的傳統習俗,各地穆斯林的穿著南轅北轍,而摩洛哥王室也以穆罕默德聖裔血脈作為永續統治的重要基礎。

  「阿拉伯之春」從北非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摩洛哥卻似乎因為宗教與國傢的關係一直與時俱進,因此雖然和起火點突尼西亞近在咫尺,受到的衝擊卻極小。遜尼派極端組 織「伊斯蘭國」在所有遜尼派伊斯蘭國傢內部都有極大的影響力,唯獨到瞭最西端的摩洛哥就銷聲匿跡。摩洛哥也是海尼根啤酒廠在非洲主要的生産基地之一 ( 啤酒和軟性飲料都是摩洛哥的重要齣口産品 ),連王室也參與投資。而當今的摩洛哥王妃不戴頭巾,在伊斯蘭世界裏可說是驚世駭俗,她推動穆斯林一夫一妻製、提倡科技的應用,公開主持服裝秀和各種公益活動,和約旦王妃作風相近,動搖瞭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女性地位。

  旅遊資源多元豐厚

  摩洛哥的自然景觀也和曆史文化同樣豐富多元,擁有非洲最宜人的大西洋度假海濱、最理想的衝浪與飛行傘海灘,早已是名副其實的歐洲度假村;亞特拉斯山 有峽榖、瀑布與滑雪場,南方更有撒哈拉沙漠的美麗沙丘。豐盛的人文與自然條件,也使摩洛哥在二十世紀與西方的文化界密切連結。許多畫傢、作傢、音樂傢、劇 作傢、時尚設計師都在摩洛哥長住,從1950 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作傢,到 1960 年代的嬉皮,都視摩洛哥為海外樂園。除瞭歐威爾之外,《小王子》的作者法國作傢聖修伯裏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與颱灣的三毛也都曾住在摩洛哥的撒哈拉地區。此外摩洛哥更是歐美電影中「異國情調」背景的最佳來源,不論你屬於哪個年代,都經常在電影中見到摩洛哥,摩洛 哥也自然而然成瞭歐美明星巨富最喜愛的度假去處。近年來摩洛哥的電影節、音樂節都是非洲最具影響力的盛事。

  法國人在摩洛哥的都市建設從不拆除原有的老城,總是在旁邊另建一個新城區,因此每座城市幾乎都有新舊兩個城區,所有的古蹟也完整保留下來。摩洛哥都 市的新城區和歐洲沒什麼不同,揉閤摩洛哥風格的現代建築爭奇鬥妍,多半也齣自歐洲建築師的手筆。走進老城的麯摺巷弄,摩洛哥之旅纔算真正展開,曆史悠久的 市集裏有摩洛哥最齣名的皮製品、傳自安達魯西亞的珠寶、雕刻,以及非洲最佳美食……。

  摩洛哥的豐盛,怎麼說也說不完,而最精華的曆史古蹟與文化遺産,都將在 書中娓娓道來。

  三毛把撒哈拉沙漠比作是她「前世的鄉愁」,簡簡單單地一語道齣瞭旅行的最高意境。地域或許遙遠而看似無關,但是摩洛哥豐美的景色,依然能夠輕易觸發你我內心最深處的感動。

  林婉美親自一步步走在這塊浪漫的國土上,用她獨到的眼光,將這片土地上的一景一物透過本書呈現給讀者。

  書中分區為讀者介紹摩洛哥各地的曆史遺跡與現今的人文風情與都市風貌,有古城麯摺的市場巷弄、比愛情海的景色更豐富的海港小鎮或山城、摩洛哥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加綿延的歐式建築及悠然行駛的地麵電車,書中都附上許多精彩的攝影照片。

  讀者隻要閱讀本書,一個兼具古老文化與華麗建築的爛漫國度—摩洛哥就躍然呈現在眼前。

本書重點

  百萬規格、四大卡司、耗時兩年製作
  作者 林婉美×審核 黃建忠×攝影 王慶中×攝影 咖啡因


  摩洛哥像什麼?
  摩洛哥像一棵大樹,根部深植在非洲土壤裏,枝葉卻呼吸著歐洲吹來的微風,
  如此魔幻,如此浩瀚,如此華美,如此清亮,如此浪漫。

  摩洛哥的豐盛,怎麼說也說不完,而最精華的曆史古蹟與文化遺産,都將在書中娓娓道來。

  本書作者林婉美(知名資深旅遊部落客,筆名老夫子姊姊)前往摩洛哥探訪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加、首都拉巴特及摩洛哥各地的文明遺跡,欣賞古老與現代化兼具的城市風貌,遊覽無數舉世聞名的世界遺産、伊斯蘭教文化景點,尋找曆史文物和古城的遺跡。

  在作者老夫子姊姊的帶領下,宛如進行一趟豐富的心靈充電與文化朝聖之旅,走遍摩洛哥在各個王朝統治下所遺留的曆史遺跡,引領讀者深入這塊神秘土地所乘載的曆史與人文……摩洛哥是個有多重麵貌、神祕而爛漫的國度,是旅人感性與知性皆可盡興之地,值得嚮每一位喜愛旅遊的人大力推薦!

名人推薦

  林長寬  伊斯蘭專傢
  葉言都  曆史學者
  吳德朗  印度文化專傢
  嚴銀英  世界遺産專傢
  曾大福  衛城、八旗、野人齣版社發行人
  水瓶子  作傢、青田七六文化長


塵封的記憶與文明的交響:探尋絲綢之路的另一端——南亞次大陸的古老國度 圖書名稱: 象神之國的低語:從恒河岸到喜馬拉雅的韆年史詩 作者: [此處可填寫虛構的作者名,例如:阿剋巴·辛格 / 艾米莉亞·羅伯茨]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光影交錯的北非沙漠,而是將目光投嚮地球上另一條同樣古老而深邃的貿易與文化動脈——南亞次大陸。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的廣袤土地,探索一個被神話、香料、哲學與復雜社會結構層層包裹的文明奇跡。 《象神之國的低語》是一部深入的文化人類學與曆史地理學的結閤體,旨在揭示自公元前數韆年以來,南亞如何在地理的孤立性與文明的輻射性之間找到瞭獨特的平衡點。我們不會講述摩洛哥的藍色迷城,而是深入理解恒河三角洲上第一批城市的興起,以及印度河榖文明(哈拉帕與摩亨佐-達羅)的輝煌與神秘消亡。 全書分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南亞曆史進程中的一個關鍵維度,展現其作為古代“世界中心”之一的地位。 --- 第一部分:河流的誕生與最初的城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1500年) 本部分將詳細闡述印度河榖文明(IVC)的宏偉成就。這不是關於柏柏爾人的駱駝商隊,而是關於精心規劃的城市藍圖。我們將考察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的城市布局,分析其復雜的排水係統——一個領先當時全球數韆年的工程奇跡。我們探討瞭他們的文字體係為何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譯的睏境,以及他們與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貿易往來如何證明瞭古代世界的互聯性。重點分析瞭該文明的宗教符號(如原初的濕婆形象),及其在後世印度教中的繼承與演變。 第二部分:雅利安人的遷徙與吠陀時代的精神奠基 從河流的文明轉嚮草原的遊牧者,本部分研究瞭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部落進入次大陸帶來的文化劇變。我們不再討論伊斯蘭教在北非的傳播,而是聚焦於吠陀文獻的形成過程。《梨俱吠陀》的古老贊歌如何描繪瞭早期社會結構、祭祀儀式和宇宙觀。這一時期奠定瞭婆羅門教的基礎,詳細剖析瞭四種瓦爾那(種姓製度的雛形)的起源,及其對隨後兩韆年社會階層的固化影響。 第三部分:思想的爆發與王權的崛起(孔雀與貴霜帝國) 南亞的“軸心時代”與古希臘同時發生,但其思想産物截然不同。本章深入探討瞭釋迦牟尼佛的生平及其“四聖諦”的哲學內涵,分析佛教如何從一個地方性的教派迅速傳播到斯裏蘭卡、東南亞,乃至東亞。同時,我們將審視孔雀王朝(Chandragupta Maurya 和阿育王)如何首次在次大陸實現瞭大規模的政治統一。特彆關注阿育王對佛教的推崇,及其刻在岩石上的法令,這些法令構成瞭早期南亞國傢治理的典範。隨後,我們將轉嚮貴霜帝國,考察希臘化藝術(犍陀羅藝術)如何與印度本土風格融閤,創造齣獨特的佛教造像。 第四部分:黃金時代的繁榮與印度教的定型(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時期被譽為印度的“黃金時代”。我們詳述瞭這一時期在數學(零的概念、十進製係統)、天文學和文學藝術上的非凡成就。卡利達薩的戲劇(如《沙恭達羅》)如何展現瞭宮廷生活的精緻與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本章聚焦於《薄伽梵歌》的誕生及其核心教義——業(Karma)、法(Dharma)和奉愛(Bhakti)。印度教在這一時期完成瞭對諸多本土信仰的吸收與整閤,形成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多神崇拜體係。 第五部分:伊斯蘭的腳步與德裏蘇丹國的建立 本書的後半段轉嚮瞭來自中亞的強大衝擊。我們仔細考察瞭穆罕默德·本·卡西姆的早期入侵,並重點分析瞭 12 世紀後突厥化穆斯林軍隊的持續南下。德裏蘇丹國(從奴隸王朝到洛迪王朝)如何在一係列權力更迭中維持瞭北印度的統治。在這裏,讀者將看到伊斯蘭建築風格(如宣禮塔、拱門)與印度本土建築材料和裝飾手法的激烈碰撞,以及蘇菲派神秘主義者如何在南亞次大陸的宗教光譜中開闢齣新的空間。 第六部分:莫臥兒的輝煌、分裂與最後的抵抗 莫臥兒帝國不僅是軍事上的徵服者,更是文化上的融閤大師。我們將詳盡描述阿剋巴大帝的“虔誠之省”政策,他如何嘗試調和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我們沉醉於沙賈汗時期泰姬陵(一個愛情的永恒象徵)的建築藝術,並剖析奧朗則布統治後期因宗教不寬容政策導緻的帝國裂痕。最後,本書將以馬拉塔聯盟的興起作為收尾,展現南亞次大陸在歐洲殖民勢力到來前夕,本土抵抗力量和地區性政權如何重新塑造權力格局,為現代印度的獨立運動埋下伏筆。 --- 讀者收獲 閱讀完本書,讀者將不再將南亞視為一個單一的、靜止的東方概念。您將理解: 1. 深厚的曆史層次感: 南亞文明是如何在河流文明、草原遊牧、帝國擴張和宗教哲學之間不斷重塑自身。 2. 哲學的復雜性: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剋教等主要思想體係之間的繼承、批判與共存關係。 3. 工程與藝術的交融: 從哈拉帕的磚石技術到莫臥兒的細密畫,理解次大陸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物質文化成就。 本書是一次對東方古老靈魂的深度潛航,探索一個至今仍在影響全球文化、經濟和精神生活脈絡的宏大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婉美(老夫子姊姊)


  曾任天下雜誌、遠見雜誌、商業周刊經理、中國時報副總經理,以及中國時報旅行社總經理。現任星球國際旅行社總監、上海東立國際旅行社顧問。長期以筆名「老夫子姊姊」經營老夫子旅遊部落格(www.travelers.tw/blog/3),著有《一萬年,在路上(閤著)》、《走入大絲路中東段:五國19個世界遺産紀行》、《走入大絲路波斯段:伊朗》。

審核者簡介

黃建忠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畢業,現任政大宗教研究所校友會長、世界遺産協會顧問、國際專業領隊,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上海交通大學EMBA海外研習營講師。鑽研古文明,進齣中東已超過百次,著有《朝聖與進香:以基督宗教的耶路撒冷朝聖與颱灣民間宗教大甲媽祖進香為例》及閤著《一萬年,在路上》。
 
攝影者簡介

王慶中


  1968年 淡江大學商業係畢業
  2008年 颱北攝影學會年度人像月賽積分第二名
  2009年 颱北攝影學會年度專題月賽積分第四名
  2010年 免試獲颱北攝影學會攝影碩學士榮銜

  攝影作品見於《走入大絲路中東段:五國19個世界遺産紀行》、《走入大絲路波斯段:伊朗》

咖啡因

  本名李鬆勇,颱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畢業。熱愛藝術、音樂和旅行。2011年起全力投入當代影像與繪畫創作,2015年成立「咖啡因影與像研究室」,多次舉辦個人攝影展並參加聯展,曾獲法國PX3攝影奬、美國IPA國際攝影奬等。

圖書目錄

作者序 探索摩洛哥  黃建忠
作者序 我的摩洛哥經驗  王慶中
推薦序 認識日落之國  葉言都
推薦序 魔幻摩洛哥  水瓶子
作者序 華美豐盛的國度  林婉美

•摩洛哥簡介
摩洛哥簡介|摩洛哥簡史

•卡薩布蘭加
新城區|老城|安法區與海濱|哈珊二世清真寺
伊斯蘭文化與貓
馬格裏布與柏柏人

•拉巴特
穆哈德王朝首都|海盜共和國|殖民地首都
烏達亞城堡|塞拉老城|老城與新城|捨拉遺址
哈珊清真寺|穆罕默德五世陵寢
巴巴裏海盜與白奴

•坦吉爾
摩洛哥危機|多彩多姿的神話傳奇
畫傢與坦吉爾|老城區
伊本巴圖塔─中世紀最偉大的旅行傢
裏夫與西班牙殖民

•得土安

•契夫蕭安
摩洛哥與大麻

•梅剋內斯
一代蘇丹|「摩洛哥的凡爾賽宮」|曼索門
帝王之墓|伊斯麥爾皇宮

•佛露比裏斯
柏柏國王|豪宅與馬賽剋藝術|穆萊伊德裏斯聖城

•菲斯
第一個摩洛哥王朝|伊斯蘭黃金時代
活生生的中世紀城市|波伊那尼亞學院
卡拉維因大學清真寺|阿塔林學校|中世紀旅店
露天鞣革場|安達魯斯區|新菲斯
尤太人在摩洛哥

•馬拉喀什
蘇丹之怒|新城與周邊花園|瑪茂尼亞大飯店
庫圖比亞塔|傑馬艾夫納廣場|老城市場
Riad & Dar|穆拉維圓頂|本尤瑟夫學院
巴希亞宮|巴迪宮|三王之戰|薩阿迪皇陵

•高山•城寨•綠洲•沙漠—東南地區&西撒哈拉
提那陌清真寺|格勞維城堡|艾本哈度城寨
瓦查查|大河與坎兒井|城堡之路•玫瑰城
兩大峽榖|撒哈拉|西撒哈拉
國王與王妃

•西南大西洋岸
塔羅丹奈特|阿卡迪爾|索維拉
馬劄甘葡萄牙城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認識日落之國 葉言都

  
  世界上什麼國傢同時濱臨大西洋與地中海?大多數人可能有兩個答案,第一是法國,第二是西班牙。然而,第三個同時濱臨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國傢確實存在,隻是我們不太知道而已,她是摩洛哥。
  
  讓我們搬來一個地球儀,找到非洲,麵對著她,將視綫轉到非洲大陸的西北角,摩洛哥就靜靜橫臥在那裏,北邊隔著窄窄的直布羅陀海峽與西歐最南端相望,在這以東是地中海,以西是大西洋。
  
  對於華人,尤其是颱灣居民而言,摩洛哥是既遙遠又陌生的領域;可是這片土地關鍵性的地理位置,造就她多采多姿的曆史,身為今日世界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們實在無法忽視摩洛哥。
  
  請看:摩洛哥稱為「日落之國」,這代錶她多數居民的祖先來自東方,他們當年嚮日落的方嚮前進,纔來到這裏,腓尼基人如此,阿拉伯人也是如此。
  
  腓尼基移民在北非海岸建立迦太基國。迦太基最偉大的軍事傢漢尼拔曾趕著一群大象攻打羅馬,就是從摩洛哥齣發。迦太基被羅馬滅亡,此地屬於羅馬;西羅馬在日耳曼蠻族大遷徙中滅亡,摩洛哥遭到蠻族汪達爾人占領。汪達爾人遷徙途中隻知破壞,留下西方語文中Vandalism這個字,意為「無意義的破壞」,直到抵達摩洛哥纔安定下來。
  
  7世紀伊斯蘭帝國建立後嚮外擴張,阿拉伯人沿地中海南岸抵達此地,徵服原住民柏柏人,帶來伊斯蘭宗教與阿拉伯文化,使摩洛哥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到今天仍然如此。
  
  阿拉伯人以摩洛哥為基地,嚮北攻下原屬基督教的伊比利半島。700多年後,基督教反撲成功,西班牙、葡萄牙將伊斯蘭勢力趕齣西歐,反過來開始覬覦摩洛哥。
  
  近代,摩洛哥作為北非唯一獨立的國傢,因此也遭列強爭奪,齣現過不平等條約、領事裁判權等。後來她淪為法國的保護國,與直布羅陀隔海峽相望的要地坦吉爾還被國際共管,一如租界。
  
  二次大戰時,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成為難民的天堂與情報工作的溫床,著名電影《北非諜影》描述的就是發生在這裏的故事。
  
  二戰後摩洛哥獨立,但仍然貧窮。1975年11月,為瞭西撒哈拉的歸屬與資源,摩洛哥國王哈珊二世發動「綠色大進軍」,引導35萬無武裝的摩洛哥人大搖大擺闖進當時仍屬西班牙的西撒哈拉,成功拿下這片土地,成為第三世界國傢「收復失土」的典範。那時唯一在西撒哈拉親身目睹這件大事的颱灣人是三毛,她也因此不得不遷居加那利群島。
  
  摩洛哥如此就佔領西撒哈拉,當然引起許多人反對,包括西撒哈拉原住民,摩洛哥為此不惜退齣非洲團結組織,並以武力驅逐原住民。這個問題迄今已經拖延40年,是當今世界仍未解決的有名國際糾紛之一。
  
  當然,摩洛哥絕不隻是如此嚴肅,她風景美麗,人民純樸,文化極具特色,食物、衣著、妝飾、音樂、舞蹈都有獨到可觀之處,正有待我們去探索。林婉美女士這本書既是為增進大傢瞭解摩洛哥的需求而寫,我也願以此序言提供一些摩洛哥在時間之軸上的索引,作為踵事增華。
  
  當您踏上這個北非之角的土地,領會摩洛哥多采多姿的文化之餘,麵對著自東嚮西,曆經地中海上空的落日冉冉沉入大西洋之際,願您的旅遊多一些曆史的感觸與省思。
  
  (作者曾任中國時報美洲版總編輯,現任東吳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
  
推薦序
  
魔幻摩洛哥 水瓶子

  
  到摩洛哥旅行之後,纔瞭解「魔幻」兩字的意義。摩洛哥的曆史文化和地理環境都非常豐富多樣,亞特拉斯山脈物産豐饒,從海灘衝浪到登山、滑雪都可盡興;撒哈拉沙漠與浪漫的星空,從城堡、古城、皇宮、夜市,到皮革、地毯、銅器、木工藝品,還有超大的伊斯蘭學院,摩洛哥這一粒沙就包含瞭一個大韆世界。
  
  非洲的摩洛哥,經常會引起貧窮飢荒、不毛沙漠、蠻荒叢林或野生動物公園之類的聯想。其實北非應可跟同樣濱臨地中海的南歐相提並論,腓尼基人活躍在西元前十四、十五世紀,在整個地中海沿岸建立瞭許多商業大城,摩洛哥沿海就留著他們最遠的足跡。
  
  不僅如此,摩洛哥的每一座城市都分彆記錄著一個個王朝的興衰;貌似大同小異的皇宮、清真寺,其實各屬於不同的年代,建築元素的細微演進盡在其中。我原以為清真寺都得有個大圓頂,不但氣勢宏偉,還有助於容納更多的祈禱者,到瞭摩洛哥一看,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都是四四方方的,而且目前全世界最高科技的清真寺就在卡薩布蘭加。
  
  摩洛哥,也一直沒有在曆史大事中缺席,在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的戰爭中,柏柏人勇敢善戰的天性顯露無遺;從歐陸大航海時代一直到近代的法國殖民,以及兩次世界大戰,摩洛哥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一連串的曆史都可以在今天的摩洛哥看到深刻的印記。
  
  匆促而短暫的旅行,很難深入瞭解當地各層麵的底蘊,但是一再重讀老夫子姊姊所寫的摩洛哥,無論在行前或迴來以後,豐富的人文圖片、詳細的背景解說⋯⋯都能幫助我們更瞭解柏柏人,看到這個看似沒有錶情的國傢深藏的令人感動的文化資産。
  
  (作者現任青田七六文化長)
  

圖書試讀

卡薩布蘭加
 
飛機降落在穆罕穆德五世國際機場,這是大部分外國訪客進入摩洛哥的第一站,距離北麵的卡薩布蘭加市區還有30多公裏車程。濱臨大西洋的卡薩布蘭加是一座充滿活力的港都,當地人都親暱地稱她為卡薩(Casa)。初到卡薩布蘭加,恍若置身南歐的地中海城市;綿延的歐式建築、寬闊的街道、典雅的公共建築、噴泉廣場,以及悠然行駛的地麵電車,都是卡薩常見的景觀。
 
卡薩布蘭加市區沿著東北–西南走嚮的海岸綫延伸20公裏,人口超過400萬,不但是摩洛哥第一大城,也是西北非第一大城。事實上,東北方80 公裏外的首都拉巴特隻是行政中樞,卡薩布蘭加纔是摩洛哥的首善之都,外國企業、金融機構雲集,包辦全國一半的金融活動,主要的文化、經濟活動也都薈萃於此。大卡薩布蘭加區也是摩洛哥的工業中心,雇用瞭全國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堪稱摩洛哥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佔地600公頃的卡薩布蘭加港是北非最大港,也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港之一,齣口摩洛哥最重要的礦産磷酸鹽製品、三分之一的工業産品,以及漁産品、木製品、皮革與紡織品、食品、飲料與菸草等,甚至包括穆斯林的違禁品葡萄酒和啤酒。
 
老城
 
聯閤國廣場的北側是卡薩布蘭加最古老的社區─老城(Old Medina),西南側依然圍著16 世紀所建的城牆,不久前纔完成整修。老城現存的建築多半屬於19 世紀晚期,狹窄的街道縱橫交錯,毫無章法可循,民居以平房或兩層樓房居多,城裏的幾座清真寺也十分樸實,樹立著樣式大同小異的宣禮塔。在傳統市場和小店裏可以買到價廉物美的各種日用品、雜貨,據說其中還隱藏著許多贓物市場。

老城北端小公園旁的瑞剋咖啡屋(Rick's Café) 恐怕是本區知名度最高的觀光景點。原來這是一傢美國人開設的《北非諜影(Casablanca)》電影主題酒吧,片中男主角的名字就叫瑞剋。這部與卡薩布蘭加同名的好萊塢電影在1943 年初上映時,適逢二次大戰盟軍首度大規模反攻勝利,盟軍兵分三路登陸北非,而美軍恰好剛剛佔領卡薩布蘭加,頓時使這座城市在西方世界聲名大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讀完《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遺産紀行》後,我對摩洛哥的看法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充滿奇幻色彩、卻又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作者的文字,卻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瞭摩洛哥人民的真實生活。書中對當地傢庭生活的描繪,特彆是那些在古老庭院(Riad)中世代居住的人們,讓我看到瞭濃濃的親情和人情味。作者沒有迴避摩洛哥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比如貧富差距、環境保護等問題,但卻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呈現,讓我看到瞭希望與可能性。尤其是在談到教育和女性地位的章節時,我感受到瞭當地社會正在經曆的積極變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個國傢,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而瞭解這些故事,是打破刻闆印象、建立真正理解的第一步。對於一個渴望拓寬視野、瞭解世界的颱灣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扇珍貴的窗口。

评分

《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遺産紀行》最讓我著迷的,是它那種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喚醒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在描寫沙漠的章節時,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沙丘的低語,感受到烈日炙烤的灼熱,甚至聞到那種特有的、帶著塵土和希望的曠野氣息。而當筆鋒轉嚮沿海城市時,我又仿佛置身於鹹濕的海風中,聽到海鷗的鳴叫,感受到港口城市的活力。書中對當地美食的描寫更是讓我垂涎欲滴,無論是塔吉鍋(Tagine)的香氣,還是薄荷茶的甘甜,都仿佛在我的舌尖上跳躍。作者不僅僅是記錄所見,更是捕捉瞭那種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感受,將摩洛哥的風土人情,以最直接、最動人的方式傳遞給我。這種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完全沉浸在摩洛哥的世界裏,仿佛自己也成為瞭一名行者,親曆著這趟令人難忘的旅程。

评分

第一次翻開《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遺産紀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關於摩洛哥的各種零碎印象:撒哈拉的壯闊、馬拉喀什的喧囂、藍城的寜靜。然而,這本書遠不止於此。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那些我隻能想象的畫麵一一呈現。尤其是在描述菲斯的韆年古城時,那種穿梭於迷宮般巷弄的體驗,仿佛親身置身其中,空氣中彌漫著皮革、香料和曆史的混閤氣息。書中的插畫更是點睛之筆,無論是古老的清真寺塔樓,還是色彩斑斕的市集,都仿佛觸手可及,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進行瞭一場視覺的盛宴。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當地手工藝的篇章,那些世代傳承的技藝,如陶瓷、織毯,不僅僅是物質的創造,更是文化和曆史的載體。作者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記錄這些,讓我深切感受到摩洛哥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珍視,以及這片土地上獨特的生命力。讀完這段,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看書,而是在與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分享他眼中那個充滿魅力的北非國度。

评分

說實話,在翻閱《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遺産紀行》之前,我對北非曆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古羅馬的遺跡,或者伊斯蘭文明的擴張。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一個更宏大、更具象的曆史長河。作者巧妙地將摩洛哥的世界遺産與絲綢之路的曆史脈絡相結閤,讓我看到瞭這片土地作為東西方交流重要節點的重要性。例如,書中對瓦魯比利斯(Volubilis)古羅馬遺址的描繪,不僅僅是宏偉的建築遺跡,更勾勒齣當年繁榮的貿易景象,以及不同文明在此交融的痕跡。而關於帖木兒帝國的擴張,以及摩洛哥在此扮演的角色,也為我打開瞭新的認知。書中的曆史敘述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細緻的考古發現,將曆史人物和事件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讀完之後,我對摩洛哥的認識,已經從一個遙遠的旅遊目的地,升華為瞭一個承載著厚重曆史的文明古國。

评分

這本《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遺産紀行》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它不落俗套的視角。在多數人眼中,摩洛哥可能僅僅是一個遙遠的異域,充滿神秘色彩。但作者卻以一種近乎人類學的深度,剖析瞭摩洛哥社會獨特的文化肌理。例如,書中對“卡斯巴”(Kasbah)的解讀,不再是簡單的防禦工事,而是承載著傢庭、社群乃至權力結構的微觀世界。它講述瞭傢族的榮耀、鄰裏間的互助,以及在這種古老建築形式中,摩洛哥人民如何適應並傳承著他們的生活哲學。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摩洛哥茶文化的描述,那種緩慢而鄭重的儀式感,讓我體會到,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裏,如何去慢下來,去品味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作者通過對當地人的采訪和觀察,展現瞭他們樂觀、好客、堅韌的民族性格,也讓我反思,在颱灣這個同樣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我們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丟失瞭那份對生活本質的追求。這本書不是簡單的遊記,而是一次關於文明、關於人性的深度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