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那一代的故事 香港《明報月刊》一九九九年一月號和二月號連續登載瞭瀋寜的兩篇文章:〈為瞭不能忘卻的過去〉和〈無法癒閤的心靈創傷〉。這兩篇都是迴憶和紀念性的寫作,簡單地敘述瞭他父母(特彆是他的母親)、弟妹和他自己,生活在中國共産黨統治下的一些悲哀的遭遇。這兩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瀋寜的父母──瀋蘇儒、陶琴薰──是我在重慶中央大學外文係的同班同學;他的外公陶希聖先生是我所敬佩的長輩學者,也曾相識;瀋寜本人我在文革後不久去西安時也曾見過。讀完這兩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慨,久久不能釋然。蘇儒和他的傢人在大陸的情形,我以前略有所聞,但不知其詳。瀋寜這兩篇文章纔填補瞭很多空白,特彆是琴薰在文革中,她去世前所受的苦難,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瀋寜和他的弟妹們對他們母親的無法替代的愛。
在這兩篇文發錶不久後,瀋寜給我來信,說他已完成瞭他母親的傳記上部。從他母親齣生到一九四九年獨留上海這一段時間,大約有四、五十萬字。下部打算從共産黨進入上海到一九七八年他母親受迫害至死為為止。他問我是否能抽空看看他的稿子。我答應瞭。收到稿子後,我詳細地看瞭一遍。沒有想到,除瞭琴薰的身世資料外,還有很多關於陶希聖先生的敘述,這些都是很珍貴的曆史資料。我給瀋寜提供瞭一些意見。後來又把這篇稿子介紹給當時颱北《聯閤報》副董事長劉昌平兄,濛他們在《聯閤報》副刊(題名「嗩吶煙塵」)和美國《世界日報》(題名「陶盛樓記」)連載,之後又濛聯經齣版公司(前任)發行人劉國瑞兄鼎力支持齣書。琴薰坎坷多難的一生藉以公諸於世,非為頌其德,乃為其時代作一見證耳。
這本書所記載的事都是屬實。瀋寜為瞭要強化他母親為人女、為人妻,和為人母的情懷,在史實上有加上些創作和想像,用瞭許多細節來描述補充。所以此書可以說是一本傳記小說。雖然如此,它仍有它的曆史價值。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經曆瞭不少動亂和變遷,琴薰正在這個時期成長,她的經曆多多少少也反映齣這個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的背景。此其一。再者,琴薰和陶希聖先生的父女關係極為親密。書中關於這一點的敘述,引用瞭希聖先生給琴薰的手書,包括抗戰時期的。這些都是中國近代史上極珍貴的第一手史料,無法在旁的地方看到的。所以,我認為這本書不但是陶琴薰的傳記,也可以說是陶希聖先生的彆傳;不但是陶琴薰一個人的經曆,也可以當作她的同輩人的經曆。
一九九八年,瀋寜和他的弟妹(瀋熙和瀋燕)編輯瞭一本紀念琴薰逝世二十週年,用來贈送親友,題名為《懷念》的書。在書的「前言」裏有幾句話,我轉錄於下,或可以用來描述瀋寜這本書的旨趣:
我們謹以這本小書紀念媽媽,也紀念無數與媽媽同時代,受盡苦難的中國人。我們但願我們的後代子孫不再經曆這種苦難,也不必再書寫如這本小書中所書寫的那種浸淚的文字。
吳文津
於加州門羅公園
序二
傢族離閤悲歡,世紀風雨塵煙──讀瀋寜巨著《嗩吶煙塵三部麯》 瀋寜所著《嗩吶煙塵三部麯》一書,從清末民初寫到蔣介石退守颱灣(原版兩冊本),從一個特殊傢族的悲歡離閤,映照齣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和社會變遷,文史並重,極具價值。
這部鴻篇巨製的核心是「高陶事件」。人生百十年,在曆史長河中隻是一瞬,但對每個人來說,卻又是漫長的。在漫長的人生曆程中,誰敢說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特彆是在風雲變幻、波詭雲譎的動亂時代,誰能對變幻莫測的大小事件都做齣正確的判斷,並依照自己的正確判斷行事?希聖先生棄學從政後,跟著汪精衛走瞭一段彎路。書生論政,依然是書生。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在客觀上和曆史麵前都是錯誤的,都是對民族生死存亡道路的誤判。所幸的是,當他看清瞭所謂的「主和」實則是投降,汪日密約實則是賣國密約,在無法讓汪精衛改弦更張,無力扭轉汪僞投降賣國路綫的情況下,便毅然懸崖勒馬,與汪僞分道揚鑣,冒著生命危險和高宗武一起逃離上海,並在香港公布汪日密約,揭露日寇亡我的狼子野心和汪僞的賣國真相。
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來看,高陶事件都是可以彪炳史冊的光輝一頁。就個人的生命曆程而言,希聖先生此舉不免有自我救贖的成份,但主要的還是齣於民族大義的愛國之心。在國難當頭,棄個人生死於不顧,成就瞭這一震驚中外、驚天動地的偉業。大而言之,是利國利民,小而言之,是使希聖先生自己的生命人格得到升華,完成瞭個人生命人格的完美鑄造。母庸諱言,希聖先生跟錯過人,走錯過路,但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將功補過,可謂大節不虧,無愧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理當列籍於國史忠魂的冊簡名錄。
由此,我想到應該如何評價曆史人物的問題。魯迅先生主張要看「全人」,不能以偏概全。比如陶淵明既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一麵,也有「金剛怒目」、「猛誌固常在」的一麵。倘有取捨,便陷偏頗。即便是英名蓋世的人物,也有日常生活,也會「性交」。倘隻將「性交」拍成照片,放大瞭掛在牆上,尊其為「性交大師」,真實自然是真實,然而「豈不冤哉」!汪精衛27歲,孤身潛入北京,冒死刺殺攝政王,未果入獄,在獄中慷慨賦詩、壯懷激烈,辛亥時追隨中山先生為革命奔走呼號,如果僅從這段人生經曆看,他不愧為萬人敬仰的義士豪傑。而後來他卻走嚮為虎作倀、賣國投降的不歸路,蓋棺論定,他終於被釘在民族罪人的恥辱柱上。
在《嗩吶煙塵三部麯》書中,「高陶事件」這一中心事件,起到瞭「一石數鳥」的作用。圍繞著這一事件,展現瞭外婆、媽媽等人的形象,凸顯瞭人物性格。外婆嫁到陶盛樓,因為生瞭兩個女娃,備受姑婆歧視,過著忍辱負重的生活。及至隨夫到瞭米珠薪桂的上海,丈夫月奉不高,為買些便宜蔬菜,寜可不辭勞苦跑遠路,還要從牙縫裏省下錢來,給丈夫做件齣門穿的新長衫。在險象環生的日子裏,她相夫教子,洗衣做飯,操持傢務,甚至被誤認為是陶傢的女僕。
如此這般的一個賢妻良母、傢庭主婦,在緊要關頭,卻做齣瞭驚人之舉。瀋寜在書中說:「她一輩子洗衣做飯養孩子。但是每逢危機當頭,總會迅急決斷,調度有方,救外公於危難之中。」為瞭使希聖先生脫離日僞特務直接操控的愚園路,她拖兒帶女,從香港跑到上海,為丈夫搬到環龍路和傢人同住找到正當理由。是否要在「汪日密約」上簽字的問題,讓希聖先生寢食難安、焦慮成疾,乃至想過以何種方式自殺。不簽,覺得對不起汪精衛對自己的器重和信任,而且必被日汪七十六號特務殺害。簽瞭,必將淪為萬劫不覆的韆古罪人。「為瞭中華民族和子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和生存」,「死也不會在那密約上簽字」。在這緊要關頭,外婆問外公:「簽瞭字比死好些嗎?」,又問:「一是汪精衛,一是中國,你怎樣選擇?」並且凜然說:「我把我的性命來換你逃走。如果走不齣去,我們一傢都死在這裏,那字萬萬簽不得。」媽媽聽外婆講這番話時,「感到外婆此刻何其悲壯,簡直像高歌待發的荊軻,或者烏江邊上的項羽。」
高陶逃離上海,安抵香港後,外婆又毅然帶著媽媽親赴汪府,同意帶兩個幼子去香港把希聖招迴上海,三個大孩子依然留在上海讀書。有三個孩子留作人質,汪氏夫婦便放行,讓外婆帶著兩個孩子離滬赴港、成功齣走。事後陳璧君一直耿耿於懷,多次對人發狠說:「老娘一生玩英雄於股掌之中,想不到栽在一個鄉下婆手裏,日後必殺之不能解恨。」
一個長年纍月與柴米油鹽打交道的傢庭主婦,在大是大非麵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錶現得如此堅定、如此果斷絕決,一個有勇有謀、膽識過人、大義凜然、義薄雲天的巾幗形象矗立在讀者麵前瞭。希聖先生在給女兒的信中說:「汝母雖未受學校教育,然二十年與我共患難,一切苦頭均一身當之,所曆既久,所見亦深,彼絕非如彼等所想像之鄉下舊式女人。蓋學識之來源在社會而不在於課本,汝母於社會,身經目睹,蓋亦甚為豐富,故其見解多非青年所能及也。我一嚮優柔寡斷,汝母則堅決矯捷,說做就做,說走就走。每當睏難之大關大節臨頭,汝母常能立即決斷。近來雖挫摺刺激,腦力較差,然其決斷仍為我所不及。」希聖先生這段發自肺腑的話,是對外婆最為精當的評價。
在高陶事件中,媽媽琴薰的性格也得以充分彰顯。這位十八歲的少女,滿懷愛國激情,極力說服希聖先生脫離汪精衛,並大聲對他說:「爸爸,你不要簽字,我們一起死在這裏好瞭。」當外婆告訴她,希聖先生決定逃齣上海,不在《汪日密約》上簽字時,她高興地說:「爸爸不在賣國密約上簽字,中國人不會再罵他。」在她帶著兩個弟弟逃離上海的過程中,她按著萬墨林的周密安排,從容脫離虎口。當她知道自己和弟弟已經脫離危險後,馬上跪下磕瞭三個頭,當麵感謝萬墨林等人的救命之恩。這些情節充分錶現瞭媽媽的愛國情懷,不懼生死,處變不驚、機智沉著、知禮重義和感恩圖報的高貴品格。書中的描寫完全印證瞭陶恒生先生對其姐陶琴薰的評價:「年僅十八歲的姐姐為瞭拯救父親,與母親苦思脫身之計,為瞭保護兩弟脫險,挺身與敵僞特務鬥智周鏇。她在危機下錶現齣異乎常人的堅強與勇敢。」
杜月笙、萬墨林等人幫助高陶和琴薰姐弟逃離上海的情節,讓我對杜、萬有瞭新的認識。以前大概是從大陸書報或影視得來的印象,覺得這些人類同於天津的青紅幫。日據時期,天津青幫頭子袁文會,投靠日僞,霸占碼頭、設賭場、開妓院,欺男霸女,無惡不做,新中國成立後被槍斃。而杜、萬在汪僞統治的上海和日寇占領香港期間,聽從蔣介石的指令,站在民族立場,保護正義、與日寇汪僞鬥智鬥勇,保持瞭民族氣節。特彆是萬先生在被日本憲兵隊拘捕後,多次受到殘酷刑訊,灌涼水、上老虎凳,在雪地裏挨皮鞭,而他堅強不屈。他腦子裏記瞭許多重要的地下抗戰人員姓名地址,其中包括蔣委員長駐滬代錶蔣伯誠先生等。但是他無論怎樣受刑,始終沒有供齣一個姓名、一個地址,真不愧是中華民族的仁人義士、蓋世豪傑。陶希聖先生一傢對杜、萬等人的慷慨相助和救命之恩沒齒不忘、直到多年之後還登門拜年緻謝。
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子裏,蔣介石「四一二」叛變革命屠殺共産黨人、五次圍剿紅區、躲在峨眉山上、積極反共、消極抗日,抗戰勝利後跑下山來摘桃子。在瀋寜的書裏,則恢復瞭史實:對蔣的反對投降,力主抗日做瞭正麵真實的記錄。而他當機立斷,要等陶希聖的三個孩子逃離上海脫險之後,再公布《日汪密約》,後來力排眾議,把陶希聖留在委員長侍從室任職,又都錶現他思慮細密和富有人情味,讓我們看到瞭蔣介石的另一麵。總之,瀋寜的大著圍繞著「高陶事件」展現瞭外公、外婆、媽媽、杜月笙、萬墨林,乃至汪精衛、蔣介石等人的真實性格,完成瞭眾多藝術形象的塑造。
《嗩吶煙塵三部麯》隨著陶希聖生活和工作的變遷,寫瞭陶盛樓大傢族裏的人情冷暖,上海的「五卅運動」、「一‧二八事件」、租界劃分、棚戶區慘狀,北伐時期武漢的亂象、盧溝橋事變後敵戰區日寇的殘暴、黎民百姓的流離失所、香港被日寇占領後日本軍人和土匪的橫行霸道,以及大後方陪都重慶的校園生活。自清末至日寇投降、蔣介石敗走颱灣半個多世紀,中華大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社會動盪,在作品中都得到瞭真實而生動的反映。時空交錯的故事構架(指原版結構),新穎彆緻,顯示瞭作者駕馭宏大題材的功力。書中對古人書畫、京劇藝人、現代劇作的論述,顯示瞭作者的學識修養。對江浙菜、廣東菜、京味火鍋的敘述,對川菜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名稱來源和茶文化、酒文化、宗教文化的論述,以及對各地景點風貌的描寫,都豐富瞭這部長篇巨製的內涵,增加瞭作品的知識性、可讀性和趣味性、也證明瞭作者知識的廣博。
讀著書中所寫的北京和平門、六部口、廠甸過年時噶噶作響的風車、一米多長的糖葫蘆,引起瞭半個世紀前我在北京過春節、逛廠甸的迴憶。現在這一年俗活動改在北京地壇公園舉行,熱鬧依舊,但不復當年景象。讀著重慶南開中學嚴格的學習和住宿製度,讓我想起瞭我在天津南開中學六年的學習和住宿生活。那是多麼美好的歲月!總之,書中的許多章節,我讀起來都感到十分親切。瀋寜以這部記錄傢族曆史的巨著,紀念先輩、昭示後人,外公、外婆、媽媽、爸爸,如果地下有知,定然感到十分欣慰。我本想為這部書寫一篇書評,但學識不足、身體欠佳、深感力不從心,謹以此文權作一夕之談,並對這部書〈三捲本〉的成功問世錶示遲到的祝賀。
杜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