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版獨傢作者序 齣版《彆相信任何人》的過程中,最讓人驚奇的事情之一,就是小說在全球所得到的熱烈迴響。創作時,我其實一心隻想努力把書寫到最好,盼望會有人想要齣版它,無論是任何人都好。我從來不曾有任何一刻暫時停下筆,想到這本書也可能在其他國傢齣版,翻譯為彆的語言。如今書不僅在海外發行,更獲得瞭讀者的喜愛與珍視,這是我當初完全不可能預想到的。
讓我特彆興奮的是,小說在颱灣找到瞭許許多多的讀者。得知在世界上這樣一個擁有強大、活力充沛又迷人的文化的地方,這麼多人都看過我的作品、喜愛這個故事,並且想與傢人朋友分享,我感到極為滿足。我無法預想能有這樣的成績,但確實由衷感到開心,並且深深感謝所有颱灣的讀者,是你們造就瞭《彆相信任何人》的空前成功。當然,我也希望你們同樣喜歡《雙麵陷阱》這部新作品。且讓我透露一點小說的創作緣由吧。
我嚮來認為最好的構想都具有磁性,互相吸引、彼此契閤,或是融入某個新意中,慢慢構築。然後,幸運的話,它們會到達一個臨界質量,又或者會産生另一個構想,進而解放其他所有的構想。轉眼間,你便有瞭打造一本書的素材。其實我為《彆相信任何人》忙碌的那段時間,這樣的過程一直在進行著,隻是我並未意識到。在我不注意的時候,在我參與活動和讀者見麵的時候,在我準備發行小說、談論電影的時候,另一本書正在慢慢孕育:《雙麵陷阱》。但故事內容為何?構想從何而來呢?
多年前,我還在英國國民保健署服務並夢想成為作傢時,無意間發現瞭一個部落格。格主是一名女性,年紀比我稍長,我與她不相識也從未謀麵。當時,部落格寫作還很新鮮,至少對我而言,但這位女格主的率直與文筆之優美令我印象深刻。她每天會更新多次,深入且生動地描寫她一天的生活。她會敘述工作上的小插麯,或是與朋友的社交活動,她會談論政治、藝術與文化,她會描述自己去聽瞭哪些音樂會、上瞭哪間館子,甚至於擦什麼香水。我每星期都會追蹤她的文章數次,可是時間一久,我發覺瞭兩件事。
首先,我開始覺得自己像個偷窺狂,卻又有一種和她幾乎像是朋友的奇怪感覺。我覺得我認識她,但這是錯覺。我不斷在追蹤她的生活點滴,但她卻隻是選擇性地分享。我自以為瞭解的她,大多都是一種投射;她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呈現的是一個經過編輯的自我,吐露的也隻是她選擇與眾多匿名讀者分享的點點滴滴。據我所知,她與她所呈現的形象截然不同。
其次,那些讀者若沒有成韆上萬,少說也有數百人。而這名女子分享瞭許許多多。她會貼上自己的照片。她會談論自己居住的城市、社區,盡管沒有提到街道。她會提及上班搭的公車路綫、離她傢最近的商店,以及固定到附近的公園去喝咖啡的事。若碰上有心的讀者,相當輕易便能猜齣她的確切住處,還能「意外」與她巧遇。他可以假裝和她喜歡同樣的音樂、同樣的料理,甚至是同樣的香水。隻要他願意,就能裝作是和她天造地設的一對情侶。我想像他們約會、結婚。她可能會在多年後纔發現真相。倘若她拒絕對方的追求,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當然,現在我知道那是我內在的作傢性格將事實推演成小說,自己想像著「萬一如何如何」的可怕情節。到瞭某個階段,我不再上那個部落格,並著手寫起《彆相信任何人》,但那些想法始終都在。接下來幾年,我開始大量思考關於網路生活,關於我們分享瞭多少的自己,關於匿名上網不僅能夠也會鼓勵人做齣「現實生活」中想都不敢想的事。我發現記者與作傢似乎都忍不住會匿名攻擊同儕。我開始在「下綫」後與那些原本隻在「綫上」認識的人見麵,甚至有一種人格分裂的感覺,因為我發覺在推特與臉書上貼文的「S. J. 華森」隻是我的某一麵,不同於我的親友所認識的「史蒂夫(Steve)」,然而卻也是同一人。這些念頭在我腦中迴鏇、聚閤、互相撞擊,一本名為「九麵人生」的作品逐漸有瞭雛形,探討的是數個網路身分能夠造就多重自我。
但我還沒有準備好。我不想寫一本以虛擬空間為背景的書,但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寫誰。第一本書的剋莉絲汀已經完全在腦海中成形,可是第二本書的主角茱莉亞卻比較害羞,看來我得一點一點去發掘她。
沒想到就在兩、三年前,有個朋友對我說:「你知道嗎?上癮是一種很有耐心的疾病。」又有另一個朋友告訴我,說她母親二十齣頭時有兩個男人嚮她求婚,一個是全身皮衣的重機騎士,另一個則比較保守,而她一直很好奇若是接受另一人的求婚會是什麼結果。這兩段話加入瞭混戰,並成為開啓茱莉亞與整本小說的關鍵之鑰。我開始思考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怎能度過各個不同階段,幾乎成為不一樣的人,卻仍保有不變的核心。我發覺茱莉亞就是這樣一個人,雖已走齣前一段人生,過著另一個階段的生活,對於先前遺留下的卻不無遺憾。如果她決定去探尋另一個人生,那個她沒有選擇的人生,並發現也許能利用網路來實現,事情會如何發展?我發覺我想探索這個答案。我開始感到好奇,假如有某件可怕的創傷事件導緻她齣乎意料地失控,結果會如何?
當我一迴過神,已經寫瞭起來。「九麵人生」變成瞭「雙麵陷阱」。
S. J. 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