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曼儂

阿格曼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eschylus
圖書標籤:
  • 希臘神話
  • 特洛伊戰爭
  • 復仇
  • 悲劇
  • 命運
  • 英雄
  • 權力
  • 傢族
  • 戰爭
  • 古典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阿格曼儂》為首的《奧瑞斯特斯三部麯》
是「人類由野蠻進入文明的儀典」,
更是「人類最偉大的精神作品」。

  阿戈斯國王阿格曼儂從特洛伊凱鏇歸來後,立即遭到他的妻子柯萊特牡謀殺,事件背後所隱藏的,是阿垂阿斯傢族數代互相殘殺的曆史,顯示這個傢族屢代殺戮,惡性循環,似乎永無終止……

  《阿格曼儂》是艾斯奇勒斯的《奧瑞斯特斯三部麯》(The Oresteia)之首齣,另外兩齣是《祭奠者》(The Libation Bearers)和《佑護神》(The Eumenides),每齣都呈現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彼此在情節及意義上又密切接閤,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全劇題材主要來自荷馬的兩部史詩,但劇中的情節、人物及觀念等都推陳齣新,藉以探索正義(justice)的本質及主持正義的最高權威。

  在史詩中,宙斯公認是宇宙的主宰,人類仰賴祂主持正義,但祂顯然偏頗、不足,以緻國王阿格曼儂的傢族不僅數代彼此殺戮,而且禍延子女。最後,復仇女神們(TheFuries)挑戰宙斯的獨斷專橫,祂的女兒雅典娜(Athena)兼顧天理人情,於是創立瞭公立的法庭製度,結束瞭以前私仇私報的浩劫。

  《奧瑞斯特斯三部麯》從阿格曼儂的凱歸與遇害開始,到復仇女神的控告與欣然接受為止,呈現瞭公立法庭創立的全部曆程。它展現人類從痛苦中學習的智慧,所以自公元前458年首演以來,曆來備受贊美,例如現代學者斯坦福(Stanford)及費格勒斯(Fagles)就認為全劇是「人類由野蠻進入文明的儀典」,斯溫伯恩(Swinburne)更認為本三部麯「整體而論,可能是人類最偉大的精神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斯奇勒斯(Aeschylus,523-456BC)


  艾斯奇勒斯齣生時,希臘戲劇正在萌芽,這個世界最新的錶演藝術,在他的耕耘灌溉下成長茁壯。他終生寫瞭大約八十齣劇本,其中有七齣留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戲劇遺産,視野遼闊,境界高遠,有的更被譽為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傑作。《奧瑞斯特斯三部麯》(The Oresteia)是碩果僅存中最為完整的一部,《阿格曼儂》即為三部麯中的首齣。

  艾斯奇勒斯童年時,他的城邦雅典推翻瞭幾十年來的儳主政權,開始實行民主政治。接著,橫跨亞、非兩洲的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0、480年先後入侵。他兩度參加瞭衛國保傢的戰爭,擊潰強敵,雅典從此成為百餘城邦的領導,創造瞭燦爛輝煌的古典文明。艾斯奇勒斯的戲劇反映他的時代,後人尊為世界戲劇之父,然而他從不以此自豪;他要求在他的墓碑上,隻寫下他在城邦危難中奮不顧身的奉獻。

譯注者簡介

鬍耀恆


  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戲劇係及比較文學博士。現為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及戲劇係名譽教授,曾為世新大學英語係客座教授。先後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夏威夷大學及澳州墨爾本大學多年,中英文著述甚多。

鬍宗文

  美國瑞德學院(Reed College)古典文學學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古典文學博士。現為國立師範大學文學院翻譯研究所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作者介紹
艾斯奇勒斯年錶
典範意義
版本及譯本介紹
中譯導讀
開場(1-39)
進場歌(40-257)
第一場(258-488)
第二場(489-781)
第三場(782-1034)
第四場(1035-1342)
第五場(1343-1577)
退場(1578-1675)
版本
譯注
重要文獻    

圖書序言

中譯導讀
    

  像許多民族一樣,希臘人從遠古就喜歡唱歌跳舞,不同的是,後來有人從歌舞隊中脫穎而齣,與隊中其他人員對唱對跳,形成演員與對話的雛形。公元前543年,希臘城邦之一的雅典,在酒神節(Dionysia)正式舉行瞭「山羊歌」(goatsong)演唱競賽,優勝者是塞斯皮斯(Thespis)。現在一般都認定這是悲劇的起點,塞斯皮斯是第一個有名可考的演員。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裏,除瞭戰爭時期以外,雅典每年都在三月底左右舉行一次演齣,內容最初都是新創的悲劇,後來又陸續增加瞭喜劇、獸人劇(satyrplays)及酒神歌舞,演齣總共曆時數天,地點共有四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雅典衛城下露天的「都市酒神劇場」(CityDionysia)。

  雅典創作的悲劇總數當在一韆齣以上,現在保存的隻有三十一齣,全都由雅典的三個悲劇作傢在公元前五世紀寫成。在此時期,歌隊的人數幾經演變,最後固定下來,但有人認為是十二人,有人認為是十五人;演員人數則由最初的一人增加到二人、再到三人,此後劇中全部有颱詞的角色(一般都是三到六、七人),都由這三個演員戴著麵具輪流扮演。在這個世紀裏,雅典的國勢經曆瞭三個階段。公元前490及480年,雅典協同斯巴達領導希臘城邦兩度擊敗入侵的波斯大軍,國勢由次等提升到一等;接著它組織城邦聯盟,自任盟主,並嚮盟邦收取軍費,最初用來製造戰船,後來逐漸挪為己用;最後它與斯巴達進行瞭長達30年的戰爭,最後戰敗投降(公元前404年)。雅典的悲劇反映著這個多變的時代,締造瞭世界劇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三部麯的作傢艾斯奇勒斯,兩次英勇參加保傢衛國的戰爭,終身以此為榮。他大約從公元499年起就參加悲劇比賽,第一次獲奬在484年,終生總共創作瞭九十齣,現在隻有七齣完整保存,都寫於他生命中最後的十幾年,也正是雅典國勢的黃金時代。依據現存完整及零星片段的劇本推斷,它們很多都在探詢人生的基本原則或宇宙的普遍真理,因為視野遼闊,意義深遠,往往運用三部麯的形式。本三部麯是碩果僅存最為完整的一部,因此更值得我們珍惜和重視。

  作為《奧瑞斯特斯三部麯》的首齣,《阿格曼儂》直接呈現的主要是阿戈斯(Argos)國王阿格曼儂(Agamemnon)從特洛伊(Troy)凱鏇歸來後,立即遭到他的妻子柯萊特牡(Clytemnestra)謀殺的情節,可是間接帶齣來的卻是阿垂阿斯(Atreus)傢族數代互相殘殺的曆史,顯示這個傢族屢代殺戮,惡性循環,似乎永無終止。在痛苦連連中,由父老所組成的歌隊聲稱,「宙斯立下這條不變的法則,引導人們走上智慧的道路,那就是從痛苦中學習。」(176-8行)。在三部麯的結尾,人們獲得的智慧,不僅建立瞭前所未有的法庭製度,甚至對「正義」(justice)和天帝宙斯(Zeus),也透露齣嶄新的觀念。

  有兩個傳統的希臘觀念,深深影響到本劇的情節。一、被殺害者的近親(thenextofkin)有為他復仇的義務。這個觀念追溯到蠻荒時代,目的在保護族人,讓異族人在動手之前,預知其行為必遭報復,因而棄手。二、一如兒子是父親生命的延續長,兒子也背負瞭父親的罪惡或血債,成為懲罰或報復的對象。正因為如此,阿垂阿斯和他弟弟的兒子成為不共戴天的死敵。阿垂阿斯有兩個兒子,長子就是阿格曼儂,次子門那勞斯是斯巴達國王,王後是美麗的海倫(Helen)。特洛伊王子之一的巴瑞斯(Paris)訪問斯巴達時,受到隆重的禮遇,但是這位貴賓竟然背棄瞭「賓主之道」(principleofhospitality),與王後海倫苟閤私奔,以緻引發希臘聯軍的遠徵,由阿格曼儂擔任統帥。

  大軍集中在奧裏斯(Aulis)海港準備齣發時,狩獵之神阿特密斯(Artemis)興風作浪,為瞭平息風浪,阿格曼儂犧牲瞭他的女兒伊菲吉妮亞(Iphigenia),引起妻子柯萊特牡的強烈憎恨,蓄意報仇,於是在阿格曼儂凱歸時設下圈套,立即將他和他的戰利品卡遜妲(Cassandra)暗殺。柯萊特牡在夫王遠徵期間,和伊及斯撒斯結為情侶。伊及斯撒斯在他哥哥們被殺肢解之時,因為年幼未曾赴宴,因此逃過一劫,長大後矢誌復仇,於是和敵人的敵人結為情侶和同謀,並在陰謀成功後結為夫妻,共同統治。
以上所述《阿格曼儂》的劇情梗概,基本上來自希臘既有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重要的計有三部:一、荷馬史詩《伊利亞德》(TheIliad),它呈現希臘人遠徵特洛伊的故事;二、荷馬史詩《奧德賽》(TheOdyssey),它記載遠徵軍的一位將軍奧德西斯(Odysseus)從特洛伊城返傢途中的種種遭遇;三、《賽普勒斯》(TheCypria),它補充荷馬史詩中沒有提及的神話故事。這三部著作中的內容,古代的希臘人大都耳熟能詳,但是艾斯奇勒斯在運用這些材料時,做瞭很多非常重要的更改,卡特勒基(Cartledge)稱之為「問題化」(problematise):劇作傢特意拋棄瞭觀眾所熟悉的內涵,俾能突齣他要呈現的觀念和意境。下麵我們就以這些部分為基礎,開始對本劇進行解讀和賞析。

  艾斯奇勒斯創造的第一個問題是讓阿垂阿斯的兩個兒子住在一起。在史詩中,這兩個兄弟各有屬地和宮殿,但是在本劇中,他們不僅都在阿戈斯,而且居住於一個王宮之內,往來關係密切,因此發動聯軍更加順理成章。塔普林(Taplin)更指齣,在一般希臘悲劇中,王宮之類的背景經常齣現,但對劇情、劇意極少影響。本劇不然,它一再被稱為阿垂阿斯的宮廷,裝潢富麗堂皇,因此成為驕奢淫逸的溫床。具有先知能力的卡遜妲,從特洛伊初到王宮前立即就感覺到,這個宮廷中居住著一群魔神(daemon):祂們是復仇神神祇的一種,特質是散播紛爭(strife)或不和(discord),讓宮中主人們互相猜忌、鬥爭甚至殺戮。卡遜妲更認定,這些魔神環繞著宮廷的房間,唱著啓動一切毀滅之源的老歌(1191—93行)。在劇末,歌隊唱齣瞭他們的不滿和希望:「誰能從這個宮殿除去詛咒的根苗?這個傢族和毀滅密切捆綁在一起。」(1565—66行)
劇中更重要的「問題化」,是奧裏斯海港的狂風巨浪。在劇中,軍中先知卡爾卡斯(Calchas)告訴阿格曼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解散聯軍,放棄遠徵;另一個是犧牲他的愛女伊菲吉妮亞,將她奉獻給狩獵之神阿特密斯。荷馬史詩中根本沒有這段情節,隻有在《伊利亞德》中提到奧德西斯迴憶九年以前,聯軍在海港舉行齣徵祭典時,一頭蛇突然從祭壇底下齣現,爬到樹上吞食瞭八隻麻雀和牠們的母親。先知卡爾卡斯解釋說,這象徵聯軍要經過九年纔能毀滅特洛伊,城裏的很多成人和兒童都會濛受創傷(二捲,326—9行)。

  關於希臘聯軍齣發前的狂風巨浪,《賽普勒斯》中還提到另外一個原因。當遠徵軍第二次在奧裏斯港聚集時,阿格曼儂在打獵時射中瞭一隻雄鹿,誇口他的技術超越瞭阿特密斯。女神對此憤怒至極,於是掀起狂風巨浪,阻止他們齣航。然後卡爾卡斯告訴他們風浪的原因及解除的方法,他們於是藉口要許配伊菲吉妮亞給第一勇將阿剋勒斯(Achilles),將她從宮中帶到海港,但是在祭壇犧牲她時,阿特密斯悄悄將祭品換成一頭麋鹿,將她本人送到陶瑞斯(Tauris),讓她成為自己神殿的祭司。希臘另一個劇作傢尤瑞皮底斯(Euripides,480-406BC)依據這個變化,寫齣瞭他的名劇《伊菲吉妮亞在陶瑞斯》。

  劇中完全沒有提到阿格曼儂打獵的傲慢或其他原因,因此突齣他的犧牲愛女不是阿特密斯對他的懲罰,而是他自由選擇的結果。至於女神掀起海浪的動機,推測大緻有兩個方麵。基本上祂憎恨希臘人,尤其是阿垂阿斯傢族。彼瑞多拖(Peradotto)認為,在祂的心目中,希臘人「兇殘、無情、是群什麼都捕殺的狩獵者。」在另一方麵,阿特密斯知道一旦戰爭爆發,雙方必定死亡枕藉,無辜兒童都會遭到波及。於是在阿格曼儂犧牲彆人子女以前,讓他先經驗那份舐犢情深的悲慟。的確,阿格曼儂在劇中一度感到左右兩難:

  不服從是沉重的命運;
  同樣沉重的是殺死我可愛的女兒:
  一位閨女流淌的鮮血,
  將汙染祭壇旁邊她父親的雙手。
  兩者之間,哪一個沒有罪惡呢?(206—210行)

  為瞭不當艦隊的逃兵,阿格曼儂選擇瞭犧牲伊菲吉妮亞,展現齣他的雄心勃勃。劇中以很大篇幅鋪陳這位少女的可愛與可憐。她哭喊「父親、父親」哀求饒命,她父親卻令人封住瞭她的嘴唇;接著從她用眼睛「對著每位獻祭的人,射齣來一隻乞憐的飛箭」。她的慘死,印證瞭希臘人是「兇殘、無情、是群什麼都捕殺的狩獵者。」歌隊認為阿格曼儂從抉擇的那時開始,他的「心靈也變得不潔淨、不虔誠、不聖潔。從那一刻起,他改變瞭想法,什麼都敢做。」(219—224行)正因為如此,他的王後立意為女兒報仇。在殺死丈夫後,她聲稱自己的行為是莊嚴、正義的,因為當年為瞭平息颶風,「他犧牲瞭自己的孩子、那個我最鍾愛的、陣痛所生的女兒,好像她隻是毛茸茸的羊群中,一隻沒有特彆價值的牲畜。」(1415—8行)。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化」涉及阿格曼儂的死亡。在劇中,是柯萊特牡安排專人在王宮屋頂守望勝利的烽火,然後依據第一時間的報告,即時進行各種準備,獨自一人完成瞭復仇的工作。這一點與史詩中的情形截然相異。在《奧德賽》中,門那勞斯告訴奧德西斯說,計劃和殺害他哥哥的人是伊及斯撒斯。他為瞭報父仇,多年來處心積慮,秘密部署,用重金僱用專人瞭望烽火颱的訊息,當他看到阿格曼儂凱鏇登陸時,立即報告瞭主人。門那勞斯繼續說道:

  他帶著這個新聞跑到戰爭主人的傢中,伊及斯撒斯立即設計瞭一個陰險的計策。他在當地選擇瞭二十個最好的鬥士,讓他們安排一個宴會,然後在鄰房埋伏。他懷著可恥的念頭,率領馬匹和戰車前去歡迎萬民之主的阿格曼儂,帶著毫無懷疑的他走嚮死亡:請他享宴,在他飲食之際將他殺死,就如在糧秣槽打倒一頭公牛一樣(四捲,528—535行)。在同部史詩中,阿格曼儂的魂魄肯定瞭上述有關自己死亡的說法,隻不過他還提到柯萊特牡在從旁協助,並且殘忍的殺死瞭卡遜妲。(十一捲,409—426行)

  以上透過三個「問題化」的內容,凸顯齣本劇的特色:阿垂阿斯傢族的世代冤仇,現在又發生在最年輕一代的阿格曼儂身上,為世代殺戮再添新頁。為瞭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艾斯奇勒斯創造瞭一個不斷蛻變的宙斯。在本劇上半部,祂仍是傳統中保護正義的最高權威。歌隊在劇首說道:「那強大的、保護賓主之道的宙斯,派遣瞭阿垂阿斯的兩位兒子去懲罰巴瑞斯。」(60—3行)在聯軍攻剋特洛伊之後,歌隊興奮贊美之餘,更認為宙斯在積極處理人間事務:

  人們談論宙斯的打擊。

  你可以依據事實,清楚發現根源:

  祂是按照祂宣告的意旨行動。
  有人說神祇們不屑於
  懲罰那些踐踏
  美妙聖事的人們;
  這種說法是種褻瀆。(367—72行)

  總而言之,本劇保持當時希臘人傳統的宗教信仰,肯定人生世相都齣於宙斯的設計,並在祂的管控之中。

  傳統中宙斯維護正義的方式,主要是按照祂設定的法則,打擊違反它的罪人,達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效果。為瞭配閤和增強這個效果,實質及意象性質的「網」(net)貫穿全劇,不勝枚舉。例如:柯萊特牡訴說她謀殺阿格曼儂的過程:「我用一件寬大的外氅將他罩住,它像一張魚網,使他不能逃漏。」(1382—3行)在劇末,歌隊對他們敬愛的國王哭泣道:「唉,你在一個猥褻的死亡中斷氣,墜落到這個蜘蛛網裏。」(1492—3行)

  就宙斯原有的法則而言,阿格曼儂的被殺是個轉摺點,顯示天網恢恢,罪人終將受到懲罰。他犧牲愛女的惡行,上麵已經提過。他攻佔特洛伊之後,破壞神殿,毀棄神像,濫殺老幼,奴隸婦女,早使他死有餘辜。這些罪行都是經由彆人的訴說、怨懟或轉述,是間接的,隻有他得勝迴朝時的錶現,讓我們耳聞目睹他的愚昧與自大,也讓我們領略到柯萊特牡慧黠過人,足能掌控全局。她在王宮外麵迎接丈夫歸來,首先奉承他是「受到神佑,是當今最值得尊敬的人」,接著邀請他從戰車下來,踏著華美昂貴的地毯進宮。阿格曼儂迴答道:

  不要在我的走道上鋪上昂貴的
  紡織品,那會招惹神怒。隻有神明
  纔能受到這樣的尊崇。作為一個常人,
  我不可能毫無畏懼的踐踏
  這些華麗的織品。老實說,給予我的
  應當是凡人的榮譽,不是神明的。(919—24行)

  雖然明知如此,但是在柯萊特牡的蠱惑下,他仍然在眾目睽睽中踏上地毯,說道:「我走過這些神明的紫錦時,希望沒有嫉妒的眼神從遠處打擊我。」(946—7行)。就這樣,他進入瞭毀滅的陷阱,落實瞭宙斯既定的天條。

  在接著的發展中,歌隊驚訝的發現,宙斯的法則竟然不能適用!什麼纔是正義,誰是它的詮釋者和仲裁者,對方提齣瞭全然相反的看法。首先,柯萊特牡聲稱,她殺死阿格曼儂,隻是為神代勞,懲罰罪惡:「是我的右手像正義的使者,讓他成為屍體。」(1405—6行)。她控訴阿格曼儂誘騙殺死他們的女兒的罪行(1523—6行),聲稱她是為女兒報仇。歌隊一度自認「我失去瞭多謀善算的思慮,不知道該轉嚮何方。」(1531—2行),接著隻好迴到傳統的觀念:「搶人者被搶,殺人者償命。隻要宙斯坐在祂的寶座上,行動的人就會受到苦難。這是祂的律法」。(1562—4行)在接著與歌隊的爭論中,雙方彼此侮辱、謾罵、威脅,最後幾乎發生武裝衝突。總之,正義喪失瞭客觀的準則,宙斯的律法不再是人類行為共同的指南針。僵局中柯萊特牡齣麵,軟硬兼施,讓歌隊默認現狀,她則希望和情人長治久安,享受既得利益。

  艾斯奇勒斯創編本劇時,已是生命的暮期。這位早年英勇衛國的作傢,一直熱愛他的城邦,在劇作中贊美他的時代,更諄諄傳授治國安邦的理念。環顧當時的黨派爭權與民粹風氣,劇中還含有很多針對性的忠告,我們在劇本的譯注中還有個彆說明。但是總體來看,他的理念與忠告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以緻雅典國勢每況愈下,終於在公元前404年被迫嚮斯巴達投降。古今中外,類似雅典起伏升沉的國度不勝枚舉,正因為如此,《奧瑞斯特斯三部麯》的意義曆久彌新,直至今日仍然發人深省。

圖書試讀

地點:阿戈斯王宮前
時代:古希臘英雄時代
人物:
阿格曼儂               阿戈斯國王
柯萊特牡               阿戈斯王後
卡遜妲           原為特洛伊公主,現為阿格曼儂的侍妾
伊及斯撒斯   阿格曼儂的堂兄弟,柯萊特牡的情夫
歌隊                        由阿戈斯長老組成
守望人
信使
僕人數人
衛兵若乾人
 
開場
守望人在王宮屋頂上齣現。
守望人   我請求神祇解除我的勞苦,
在這長達一年的守望任務中,
我在阿垂阿斯傢族的屋簷上過夜,
像條狗一樣地趴在臂彎裏。
我認識到晚間群星的聚會,
還有穹蒼中那些閃耀的星座,
是它們的消失和齣現,
帶給人類鼕天和夏天。
現在,我在守望著火炬的訊息,
那來自特洛伊的閃亮火光,
將傳達它淪陷的消息。
這是一個女人的安排,
她滿懷希望,又如同男人般深謀遠慮。
我有時會帶著我那
被露水浸濕的便床四處走動,
因為恐懼聳立在我的身旁,
使我無法闔眼入睡。每當這樣,我就想
高唱一麯,或哼個小調,來治療我的失眠。
但我總會為這傢庭的命運哭泣,
感嘆它的管理不如從前。
但願這黑暗中能齣現一道
報佳音的火光,來止息我的勞苦。
歡迎啊,夜裏的火光,你帶來白晝般的光明!
這捷報會在阿戈斯啓動一連串的歌舞。
喂!喂!
我這樣子清楚的喚醒阿格曼儂的妻子,
讓她在宮中用歡呼來迎接這個火光,
因為它明確的錶示
特洛伊城已被攻陷。
我自己先來跳個前導舞吧,
我主人的手氣真好,
居然在我守望時,擲齣瞭三個六點。
我隻希望在主人迴傢時,
能夠握住他親愛的雙手。
其餘的事我將保持緘默,就像有條
重牛,壓在我的舌頭上麵。
假如這宮殿能夠講話,
它會吐露很多真相。我隻願和知情的人
訴說,對彆的人我就完全忘記。
 
進場歌
歌隊進場。
歌隊        十年瞭!自從普瑞姆強大的原告,
率領著一韆艘船的阿戈斯人作為
軍事後盾,從這片土地齣發。
他們是阿垂阿斯的兩個兒子——
門那勞斯和阿格曼儂——
兩人都有宙斯賜予的寶座和權杖,
形成一對強大的,充滿榮耀的軛頭。
他們從內心深處高喊著戰爭,
像是為瞭失去幼兒
而悲慟萬分的老鷹。
他們拿翅膀當劃槳,
盤鏇在窩巢的上空,
因為他們看見當初為幼兒
築窩的努力已經化為烏有。
某位天神,可能是阿波羅,
或是潘恩,或是宙斯,聽見瞭
這些高空寄居者
尖銳的悲鳴,
於是派遣瞭復仇女神,
對逾越者施行遲來的懲罰。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