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並重 慎思明辨
文化是人類群體生活的錶現,包括所有的思想和行為的總和。民族之存在,必有其獨具的文化,沒有獨立的文化就不能稱為一個民族。文化無所謂野蠻或文明,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應該受到尊重。任何民族的文化,必定有獨具的優點,但也有先天的缺陷。作為知識份子,有必要去思攷和瞭解,培養齣獨立評判的能力,否則將難免人雲亦雲之譏。不可囿於一見,因人廢言,也不該盲目捨己從人而漫不知擇。盲目吹捧,或是存心誣衊,都不是道理。
曆史真相祗有一個,卻往往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和相互矛盾的解釋。由於各人所獲得的資訊不同,纔會造成這種混亂的情況。因此,取得可靠的資訊,是作齣正確解釋的先決條件。本書的目標就在為讀者提供這類資訊,作為共同討論的平颱。
作者簡介
毛文熊
祖籍江蘇宜興,一九四三年齣生於西昌。颱灣師範大學生物係畢業,留學美國,獲俄亥俄州哥倫布城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曾任颱灣師大生物研究所副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醫學中心任職。幼承庭訓,於經史多所涉獵,退休後曾編著「中華文化基因」〔蘭颱2005齣版〕扼要闡述先秦諸子思想,說明中華文化的根源。「中華文化的反思」是從曆史中看傳統文明的興替,並倡議振興自強之道。
中華文化的反思
自 序 II
目 錄 IV
第一章 認識文化 1
緒論 2
文化的層次 3
文化的特性 3
第二章 中華思想的源流 5
延綿不斷 6
女男平等 6
夷夏之辨 7
道通天地 8
民為邦本 9
第三章 曆史的故事 11
五經皆史 13
編史的睏難 14
曆史小說不是曆史 16
史書的體例 17
編年體史籍 18
紀傳體史籍:正史 20
正史以外的史籍 28
第四章 中華文化的特質 31
中外文化不同 32
周公建立的重要製度 33
宗法社會 傢庭為主 齊傢治國 一本同根 34
一夫一妻 法定名份 妻妾差等 嫡庶嚴分 35
人倫肇始 尊親主導 門當戶對 媒妁仲介 35
保障女權 法有明文 風俗習慣 影響特大 36
人本思想 本固邦寜 38
士族治國 秀纔精神 39
敬天法祖 安份守己 40
格緻誠正修齊治平 41
仁與禮互為體用 42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42
皇朝和帝國的不同 43
藩國和殖民地的區彆 43
第五章 最有爭議的舊傳統 45
吹散曆史迷霧 46
愚忠愚孝 46
黃金屋和顔如玉 48
小腳和鴉片 49
不人道的太監文化 50
正解「刑不上大夫 」 51
父母在 不遠遊 53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54
皇帝和宰相的權力消長 55
傳統帝王的權力 56
古時聖旨要丞相副署 57
皇帝侵權 58
何不食肉糜 58
順天應人的革命 59
清朝的中樞機製 59
明清兩朝的科舉製度 60
明清科舉「進士科」考試流程簡錶 62
科舉上榜 光宗耀祖 63
焚膏繼晷 皓首窮經 64
繁刑苛政 民命卑賤 65
讖緯必驗 宿命之論 67
仁義為錶 口號治國 67
內政窳敗 肉腐蟲生 68
第六章 明清政治文化的特點 71
「中國兩韆多年來積弱不振」的論調是誤導 72
極權專製的明清皇朝 73
滿清初期的種族心結 76
聰明好學的康熙皇帝 77
愛新覺羅玄燁〔一六五四|一七二二〕77
康熙同時的俄國統治者 78
國傢政策方嚮決定未來興衰 79
第七章 近世中國衰敗的主因 81
愚 閉關鎖國 妄自尊大 82
禁止嚮海外發展 82
明清的海禁 82
教育不普及 易受愚弄 盲目附和 輕從謠言 83
靠天吃飯 安土重遷 滿足於現狀 欠缺開創力 84
弱 東亞病夫 積弱不振 84
吸食鴉片難以自拔 國民體弱無可用之兵 84
不鼓勵貿易或開墾 國庫空虛無可用之銀 85
私 權謀算計 一族之私 86
首崇滿州 萬世一係 86
獨裁統治 人人為我 88
循情枉法 一傢之私 89
血緣為親 情重於法 89
私己輕公 貪汙自肥 90
雍正創設「養廉銀」91
「永不加賦」的後果 92
第八章 從天朝上國墜到次殖民地 93
馬可孛羅所見的元帝國 94
明代的世界地位 96
鄭和航海的貢獻 97
王守仁的學說 98
李時珍和徐霞客 99
徐光啓和利馬竇 99
保護朝鮮的義戰 101
乾隆時馬戛尼印象中的大清國 101
鴉片戰爭的深遠禍害 104
販售鴉片的厚利 104
林則徐的禁煙手段 105
貿易戰肇因是鴉片 106
南京條約的不良示範 107
第一次英法聯軍 107
第二次英法聯軍 108
火燒圓明園 109
北京條約 109
辛酉政變 慈禧竊國 110
內外煎迫 民不聊生 110
自強運動〔同治維新〕師夷之長以製夷〔一八六一|一八九五〕 112
魏源的海國圖 誌112
曾國藩的遠見 112
洋務建設開通瞭往現代化之路 113
李鴻章的水師 114
人雲亦雲話甲午海戰 115
中日艦隊比較 115
中日海戰前奏 115
黃海大戰 115
日本魚雷艇夜襲 116
自睏劉公島 116
敗戰檢討 116
馬關條約的惡劣影響 119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 121
天津教案的危機 121
義和團的扶清滅洋 122
光緒百日維新失敗收場 123
慈禧頒詔戰世界 〔一九○○〕亡國前的最大災難 124
辛醜條約 125
清末立憲的鬧劇 126
第九章 認真檢視曆史 正確看待史實 127
傳統與現代並不衝突 傳承和創新可同時並進 128
文化信仰不同於宗教 中華文化卻包含宗教成份 129
「人本理念」和「宗教信仰」的異同 130
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一個「情」字可以概括 131
立國的根本是理性的人道精神 132
有亡國 更有亡天下 132
劣祖劣宗不肖子孫 132
中華特産的「貳臣」 133
傢族重於國傢 133
第十章 革新的努力方嚮 135
近世西方文明受中華文化的影響 136
「中國沒有音樂」 136
文官製度和科舉考試 138
近世歐洲啓濛時期的思想 138
中華文化是交流融閤的結晶 139
海匯百川 有容乃大 139
昨死今生的覺醒 捨我其誰的豪氣 140
「淺碟式」大雜燴文化 142
自我作賤 142
知已知彼 144
邯鄲學步 144
捨己從人 145
蜜蜂少 蒼蠅代 145
濫用自由 唯我是尊 147
「程序」與「正義」 147
結黨營私 形同幫派 148
金錢至上 錢權勾結 149
重建自信心 恢復榮譽感 149
改變從我開始 從現在做起 150
加強曆史文化教育 在物質層麵加入精神要素 150
完善兒童教育 150
身教重於言教 151
增進人文素養 151
世界性的瘟疫 富裕病 152
大眾傳播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154
理想社會的藍圖 155
舉賢任能廓然大公 155
徒善不足以為政 155
徒法不能以自行 156
重情尚義 待人如己 157
放眼天下 胸懷世界 157
第十一章 天道酬勤 159
早慧的中華文明 160
現代版的「杞人憂天」 160
把握每一分鍾 161
自信自重 不作賤自己 162
注重禮儀 發揮公德心 164
尊重女性是做為紳士的第一步 164
整飭儀容是自尊尊人的基本功 164
注重公德是推己及人的處世方 165
平等對待 利己利人 165
自由民主必須有理性的基礎 166
誠信是普世價值 167
基於「人本理念 」 發揚「人道精神」 168
自由不僅行為自主 更要心靈的灑脫 169
以道德為尚 期臻於至善之境 169
自序
「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這是揚雄〔子雲〕做學問的方法,適用在目前資訊泛濫的情形:非但要提綱挈領,執簡馭繁,更要能把握重點,建立超卓的識見!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要多讀有益的書,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該用的地方,進德修業,儲備迴饋社會的資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不能偏廢,是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 多聞、多見、多識,方能明辨是非,擇善而堅持,不隨風擺動,站得穩,立得正。
清末民初,戰亂頻仍,內亂外患,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人心浮動,衣食匱乏,生存都有睏難,根本談不上禮儀瞭。自給都不足,那能顧得到彆人,因此凡事爭先恐後,循情枉法,更談不上有公德心瞭。
滿清統治下佔多數的漢人,過著低等公民奴顔卑膝的日子,兩百多年來,在這種氛圍下長大,耳濡目染,習以為常,並不覺得不妥,許多人更認為這就是中華傳統的文化。
近代西洋文化的輸入,使有自尊心的國人覺得樣樣不如人,感到羞愧自卑,甚至以身為中國人為恥。
起先也曾仿效西方科技,推行自強運動,但是甲午戰敗,自強運動隨之破産。接下來的八國聯軍和辛醜條約,更使中國淪為西方的次殖民地。雖然辛亥革命成功,但是專製王朝的陰魂仍舊操控瞭軍閥和政客的心靈。此外,一些政客被捧成天王、影星稱帝稱後、小吃店自封大王,諸如此類,顯示帝王思想仍然深植人心。革命必先「革心」,若是隻有爭奪權位和財富的思維,政治絕不會進步,民主和自由隻會是自欺欺人的口號!
地球在宇宙中雖像一粒微塵,但在人們的眼中卻是巨大的財富,你爭我奪的戲碼從未停止過。曆史上發生過的事,不斷的重演。雖然知道曆史是明鏡,卻少有去藉鑑的智者。在審視史實的同時,能自我省察的人,更是如鳳毛麟角。
在自我反省之前,先要對傳統文化有充分的認識,培養齣獨立評判的能力,否則將難免人雲亦雲之譏。同理可用於國外的資訊,讀者涉獵之餘,固然不可囿於一見,因人廢言,也不該盲目捨己從人而漫不知擇。
曆史真相祗有一個,卻往往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和相互矛盾的解釋。由於各人所獲得的資訊不同,纔會造成這種混亂的情況。因此,取得可靠的資訊,是作齣正確解釋的先決條件。本書的目標就在為讀者提供這類資訊,作為共同討論的平颱,期盼大雅君子有以教我!
二○一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毛文熊謹識於美國加州
《中華文化的反思》這本書,真的是一劑“清醒劑”。我嚮來對那些過度拔高或過度貶低中國文化的論調都持保留態度,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持中”,但又絕非平庸。它的“反思”並非是對過去的全盤否定,也非是盲目的復古,而是一種站在當下,以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建設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傳承的文化基因。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概念,讓我受益匪淺。他認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憑空産生的,也不是來自於對西方文化的盲目排斥,而是來自於對自身文化深刻的理解、審視和揚棄。其中關於“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辯證關係,是我讀得最細緻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將它們簡單地對立起來,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在中國社會語境下的演變和張力。他指齣,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既需要保留集體主義所帶來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也必須承認和尊重個人價值的實現,這兩者並非非此即彼,而是需要找到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且,作者的論述邏輯嚴謹,引證豐富,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乏實踐的指導意義。他通過大量生動的事例,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並且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許多過去模糊不清的文化認知,都有瞭更清晰的輪廓,也更願意去思考,作為中國人,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繼承和發展我們的文化。
评分《中華文化的反思》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頓悟”。我一直覺得,我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簡化瞭,被標簽化瞭。要麼就是過度美化,要麼就是全盤否定。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立體、更復雜的眼光去審視我們的文化。作者並沒有試圖去證明中華文化的優越性,也沒有去貶低它,而是專注於“反思”二字。他鼓勵我們去質疑,去提問,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觀念。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中庸之道”的討論。我們總是將“中庸”理解為一種不偏不倚、無功無過的處世哲學。但作者卻指齣,“中庸”在現代社會中可能麵臨的挑戰,比如在需要果斷決策、大膽創新的時刻,過度追求“中庸”可能會成為一種阻礙。他通過一些極具啓發性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中庸”並非是消極的妥協,而是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局勢中,找到一種動態的平衡和最佳的解決方案。而且,作者的論述方式非常獨特,他往往會拋齣一個問題,然後層層深入地去剖析,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這種互動式的寫作風格,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讀者,更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這本書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忘的書,它會深深地烙印在你的腦海中,讓你在未來的日子裏,不斷地去迴味,去思考。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辨析,作者的觀點非常新穎,讓我對這兩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我最近纔讀完,說實話,剛開始翻開的時候,我有點猶豫,因為“中華文化”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宏大和厚重感,我擔心會讀到一些泛泛而談、空洞的理論。但是,《中華文化的反思》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顧慮。作者並沒有試圖去梳理中華文化的曆史脈絡,或者羅列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而是另闢蹊徑,從一個更個人化、也更具現代視角的角度切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集體主義”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在現代社會中産生的種種復雜影響,比如個人價值的壓抑、創新精神的遏製,同時也承認瞭它在凝聚社會共識、應對危機時的積極作用。這種 nuanced(微妙的、細緻的)的分析,讓我對許多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而且,作者在論述中穿插瞭不少生動的案例,有曆史的,也有當代的,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這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議題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孝道”的章節,作者並沒有直接批判,而是從父輩的期望、子女的壓力、代際溝通的隔閡等多個維度去展現孝道的現實睏境,讓我不禁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理解和實踐孝道,纔能既保留其溫情,又不至於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總的來說,這本書不是一本讓你“長知識”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思考”的書,它鼓勵你去審視那些根植於我們內心的文化基因,並試圖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定位。
评分拿到《中華文化的反思》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些比較宏大、宏觀的關於中國文化的曆史梳理或者發展趨勢的論述。但事實證明,我的預設完全錯瞭。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是從宏大的曆史敘事切入,而是從一個非常個人化、非常細膩的視角,去剖析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種種錶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人情社會”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人情”視為一種陋習,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在中國社會結構中的復雜作用,既是維係社會關係、促進資源流通的重要手段,也可能成為滋生腐敗、阻礙公平的溫床。他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展現瞭我們在處理人情關係時的種種糾結和無奈,以及這種文化傳統在當下所麵臨的挑戰。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晦澀的術語,讀起來非常流暢,讓人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長輩聊天,聽他娓娓道來他對中國文化的思考。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能讓你立刻“掌握”什麼理論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在字裏行間不斷産生共鳴,不斷引發思考的書。它就像一位引路人,帶領你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密碼,去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言說的社會現象。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禮”的章節,作者並沒有將“禮”僅僅局限於古代的繁文縟節,而是探討瞭在現代社會中,“禮”的本質,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重新構建和踐行一種更具現代意義的“禮”。
评分當我拿到《中華文化的反思》這本書時,我抱著一種姑且一試的心態。畢竟,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關於中國文化的書籍層齣不窮,很多都顯得陳舊或流於錶麵。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試圖去構建一個宏大的文化敘事,而是巧妙地將宏觀的文化議題與微觀的個體經驗相結閤。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進行深入的對話。其中有一段關於“麵子文化”的描寫,我讀得尤為 perked up(精神振奮)。以往我們提到麵子,往往會把它與虛榮、虛僞聯係起來,認為這是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但作者的分析則更為深入,他指齣,在某種程度上,“麵子”也是一種社會資本,是人際關係中的潤滑劑,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微妙方式。他通過講述一些日常生活中因“麵子”而産生的尷尬、無奈,甚至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來展現這種文化現象的復雜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麵子”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在維護自身尊嚴和實現社會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感覺非常受啓發。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身上許多不易察覺的文化印記,讓我們有機會去審視,去理解,去選擇。它不是一本讓你産生優越感的書,也不是一本讓你妄自菲薄的書,它隻是一本邀請你一起沉思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