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的努力讓我們住進瞭小時候羨慕的樓房裏,有錢的人卻搬到山上郊野去瞭。貧窮的時候我們吃的蘿蔔、菜葉、甘蔗苗,如今大多已成瞭名菜的材料。……我們離開泥土所學得的最主要知識,竟然是迴到泥土上去!
在今日,菜好像是從超級市場或菜市場裏長齣來的。人與泥土之間隻隔一層柏油,人與人之間隻隔一堵水泥牆,卻是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農村子弟蕭蕭對此深有所感,他娓娓道齣住在土埆厝,每逢下大雨不僅漏水,更要擔心山洪爆發沖毀房屋的貧睏童年時,土地與人情最美的麵貌。吃飯永遠隻能配鹹瓜和菜脯,一傢人於夜晚點著油燈圍聚在客廳,爸媽剖篾片編竹籠貼補傢用,奶奶揀菜、喝茶陪他做功課,那是窮苦卻永難忘懷的溫馨時光。他更深知「拾穗」美景的背後,稻芒漫天飛舞帶來的紅腫刺癢,以及寒夜巡田水的心酸。農夫從選榖種、插秧到挲草,像嗬護著嬰兒那般嗬護稻子,辛勤生産糧食,所得卻極微薄。在年輕一代也遠離瞭泥土,奔赴城市謀生的現代,誰是「農的傳人」?書中篇章見證著颱灣社會的變遷,留住瞭逐漸消逝的農村風貌。
讓這些動人篇章帶我們親炙泥土的芬芳;帶我們去看這世上最美的一條路,那是沒有高樓遮斷視綫、阻擋腳步,可以讓人開懷奔馳的稻香路。
得奬
〈憨孫吔,好去睏啊!〉一篇獲選入翰林版國中國文課本第一冊
本書特色
★語言素雅,時而幽默,懷著對土地的深情,寫齣幾十年前貧睏卻人情醇美的農村生活。農傢子弟寫農村生活,是現代人重返「田園樂」的最佳文本。各級中學最常指定的課外讀物。
★全新刪訂改版,並新增「六十年來農田莊園」一輯,寫齣更多農村生活變化的軌跡。
作者簡介
蕭蕭
本名蕭水順,颱灣彰化人。輔仁大學國文係畢業,颱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明道大學中文係教授。長期關注颱灣現代詩發展的現代詩創作人、現代詩教育工作者、現代詩評論傢,並曾獲圖書金鼎奬、中興文藝奬。著有散文集《來時路》、《太陽神的女兒》、《與白雲同心》、《放一座山在心中》等;詩集《緣無緣》、《雲邊書》、《凝神》、《雲水依依》等;學術論文《現代詩學》、《颱灣新詩美學》、《現代新詩美學》、《後現代新詩美學》等。
自 序
輯一 農的傳人
竈與竈君
過年那幾天
憨孫吔,好去睏啊!
北風來的時候
什麼時候天纔亮呢?
古井邊
愛的懷念
稻 穗
太陽最直接的形象
我們是可以一直奔馳下去的
山洪爆發時
醬筍、鹹瓜仔和菜脯
討債的人
滿山都是會叫的相思樹
檳榔樹與青仔欉
麻 雀
瘦削的少年
童言童語無忌
燈 火
颱灣牛
國父與朝興村
中國最後的農夫
誰是「農的傳人」?
一個充滿農夫性格的田莊人
輯二 無奈的歌聲
勸世歌
心酸酸
望春風
雨夜花
輯三 最後的泥土
金木水火
探頭的喜悅
樹在路中
瓦礫堆上的青翠
我們種瞭五顆豌豆
最後的泥土
新輯 六十年來農田莊園
六十年來農田莊園
老鼠的鄉間日子
愛是永不止息
高鐵彎過我傢山園
若不凝神專注則生命將一無所有
浴乎山林而重生
書包進展史
自序
遠離瞭朝興村的泥土以後,那縱橫往來的阡陌,那隨風起伏的稻浪,彷彿都在記憶裏飄浮著榖粒的馨香,暫時好像可以忘記稻芒引來的刺癢,稻葉無意割裂的傷痕,以及炙烈的驕陽下一滴一滴的汗水淋灕。
遠離瞭泥土以後,農事的記憶好像都有瞭美感,好像泥土也有瞭特彆的芬芳。
其實並不是這樣,稻香路裏的血淚酸辛仍然時時刻刻呼喚著我們,泥土的溫潤仍然如君子一般教我們寬厚、承載、無疆。這樣的記憶並不會因為時間的距離而淡然而離去,反而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時刻裏,悠然或猛然醒轉。
特彆是到瞭大都城,車水馬龍也不足以形容的街道上,泥與土完全隔絕不得相見的樓廈裏,對於泥土的係念、眷懷,就更深、更無以紓解瞭!
幾十年的努力讓我們住進瞭小時候羨慕的樓房裏,有錢的人卻搬到山上郊野去瞭。貧窮的時候我們吃的蘿蔔、菜葉、甘蔗苗,如今大多已成瞭名菜的材料。有時想想,我們到底在努力什麼,努力的方嚮到底在哪裏?值得寬慰的,或許是風水輪流轉,六十年前我們傢前有稻埕、後有果園,現代人叫做平房、彆墅。以前我們三餐隻配菜蔬,現代文明人說這樣纔不會膽固醇過高。而這一切,竟然是我們離開泥土所學得的,我們離開泥土所學得的最主要知識,竟然是迴到泥土上去!
有一次坐車經過颱灣療養院,門前正在興建大樓,八德路上停瞭幾部水泥攪拌車,交通堵塞,我說:「又在蓋醫院瞭!」計程車司機說:「現代的人當然容易生病,金木水火土五行,單單缺一個土字,腳從來不吸吸土氣,哪有不生病的道理?」一個簡單的五行循環理論,竟然這樣容易就針對瞭時弊。有人提倡芬多精的「森林浴」,是不是還可以加上土氣的療癒呢?脫下鞋襪,赤腳走在泥土上,吸收土氣,又未嘗不是足部病理按摩!
走過稻香路的人真的就更注意:大都市的泥土存在哪裏?學校的操場、安全島、大樓畸零地、公園,還有每個傢庭裏小小的盆栽,象徵性的泥土依戀,好像也隻是這樣而已,也隻能這樣而已,令人不禁唏噓不已。
然而,稻香路終究要走過去的,稻香路終究會瘦成記憶裏的一根絲縷,一根觸須,時時提醒我們曾經是農的傳人,曾經在泥土中孕育。
讓我們在記憶裏保有一條長青的稻香路。
即使遠離瞭泥土,
讓我們也能時時迴去親炙那長青的稻香路。
附記:《稻香路》初版於民國七十五年,一○二年推齣增訂新版,書中年數已隨現況有所調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