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隻是一部武俠小說,更是一部「超乎想像」的武俠小說!
夜夢天庭,凶星降世!
究竟誰纔是橫掃人間的凶殘惡星?
蜀道之難,
難在高聳的險山峻峰,陡峭的懸崖絕壁,
自古阻絕瞭多少英雄的宏圖霸業,
但無法阻止的卻是,人性的貪婪……
明朝末年,皇傢道士範羽在一場夢中預見瞭張獻忠、李自成之亂。他不忍天下生靈塗炭,遂命大徒弟榖中鳴尋找能夠阻止這場禍事的太白金星。
不負師父所託,榖中鳴發現綫索就在張獻忠的大本營裏。然而途中他卻必須先通過攸關生死的考驗,很可能還沒找到太白金星,就會與成都一同淪陷。
另一方麵,榖中鳴的師弟、都江堰總工頭薑人龍,則召集各路好漢,決心死守張獻忠欲搗毀的都江堰和二郎廟。但在與亂軍對峙之際,他卻意外發現廟中埋藏瞭韆年的祕密,更發現師父夢中大殺天下的凶星,竟然似乎不是張獻忠?
盛衰興敗總是輪迴不斷,在張獻忠、李自成之外,難道還有更大的凶星?然而可以為混亂的天下局勢畫下句點的星君,又究竟身在何處?
三個不會武功的主角要如何演齣武俠小說?張草延續《庖人誌》的創新風格,糅閤曆史、奇幻、推理乃至奇門遁甲、五間兵法,重新定義什麼叫「欲罷不能」!不看武俠的人,會因為這本書而愛上;看武俠的人,也會因為這本書而打開全新的視野!
名傢推薦
作傢星子、中興大學颱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助理教授陳國偉、作傢張國立、財經部落客「總乾事」黃國華、「給我報報」總編輯馮光遠 熱血推薦!●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張草筆下,三名道士雖全無武功,卻憑著道術與張獻忠派進四川的間諜部隊展開搏血戰。這個安排使故事由奇幻,更加血淋淋的真實。
我沒寫成茅山道術沒關係,張草寫得精采,於此再得強調一下,我,張某,真的是茅山張小道士的兒子,在此推薦《蜀道難》,絕對貨真價實。──作傢張國立
作者簡介
張草
第三屆「皇冠大眾小說奬」首奬得主,他以《北京滅亡》獲得評審壓倒性的青睞,並與之後的《諸神滅亡》及《明日滅亡》構成「滅亡三部麯」,成為華文科幻的經典之作。
張草成長於馬來西亞沙巴州,從小就廣讀群書,被戲稱為「人肉百科全書」,小學五年級即以超齡之姿贏得馬來西亞丘陶春盃文學奬公開組冠軍。後赴颱灣就讀颱大牙醫係,二十四歲在《皇冠雜誌》發錶《雲空行》係列,一鳴驚人,之後即創作不輟,並緻力於各種小說類型的創新,他的極短篇《很餓》、《很痛》,以及奇幻靈異作品《雙城》也均備受好評。「庖人三部麯」則是張草前後耗時十二年纔終於完成的最新代錶作,並開創瞭「職人武俠」的新風格。
目前張草一邊迴鄉開業當牙醫,一邊參加閤唱,至於手上的小說計畫,則據說再寫二十年也寫不完。
張草‧突觸漩渦:zhangcao72.pixnet.net/blog
推薦文
茅山道術的成都會戰文◎張國立
我父親來自江蘇省金壇縣(如今是市),母親則是鄰縣的句容市,聽老媽說起以前談戀愛的故事,老爸得翻過橫亙在兩縣中間的一座山纔能約會。
嗯,有點勞纍。
中央的那座山就叫茅山。
父親早逝,做兒子的我偏又是好奇寶寶,成天問老媽關於老爸的事,最常齣現的問題是:
「把拔以前是做什麼的?」
「中央造幣廠呀,文書科的。」
「再之前呢?」
「中央銀行。」
「再之前呢?」
「念書。」老媽開始煩瞭。
「再之前呢?」
這時老媽放下手中的毛綫,朝我瞪圓兩顆大眼珠,用威嚇的口吻吼我:
「當道士。」
厚厚厚,我爸是,師公?
事情是這樣的,我爸的傢鄉在金壇茅山腳下的一個小村子,按照幾百年來的傳統,十多歲時的男生都得上山服義務役,當道士。想想看,老爸是師公,能填在傢庭連絡簿內錶揚一番嗎?
直到高中我終於搞清楚,茅山是道教的聖地之一,而且茅山最厲害的是降魔抓鬼的道術,名聞兩岸三地的電影界。於是問老媽的問題就有瞭變化:
「老爸以前是茅山道士喔。」
「小道士,當瞭兩三年。」
「他會不會道術?」
「什麼道術?」
「就是驅鬼降魔,什麼灑豆成兵,把死人從棺材裏叫齣來之類的。」
「亂七八糟,你爸隻會念書寫字。」
「真的,書上說的,電影裏也有演,茅山道士一手拿木劍,一手搖鈴,嘴裏念咒語,鬼就現身和他比武功,大部分都是道士贏。」
「在茅山混瞭這麼久,你爸也許會法術吧。」
好極瞭,說不定老爸留給我什麼《茅山法術一百種》、《降鬼十八招》之類的世不二齣寶典,然後我苦練三個月,就成瞭當代頭號法師,不必考什麼屁大學,受盡數學的煎熬。甚至我給自己起瞭個法號:張一刀。
「你爸可能會抓鬼。」
老媽總算有記憶瞭,接下來呢?
「接下來就生瞭你這個討債鬼。」
大約幾年前我還迴江蘇老傢去看茅山,它在群山之中,要下雨的樣子,隻見雲霧飄渺,瑞氣韆條,也見到穿道服的道士,不過老道士抓著我說:
「來,算個命,一條命二十人民幣。」
這不影響我對茅山道術的憧憬,一直想寫本以茅山道術為背景的小說,不過一時陷入推理鏇渦之中不可自拔,一延再延,現在不必延瞭,因為張草的《蜀道難》寫瞭,而且寫得很武俠,將道術與武術結閤在一起,麵對張獻忠入侵成都的這場世紀大戰。
明末的流寇裏麵,李自成最英雄,張獻忠則最殘酷,殺人如麻,《明史》裏明確指齣他以殺人多寡做為記功的標準,他的部隊一共殺瞭「六萬萬有奇」,就是六億多人,顯然過於誇張,但至少殺瞭幾百萬。其中記錄最詳細的是他攻進硃元璋的故鄉鳳陽(如今江蘇北部與安徽接壤處),《明史》裏說:
「士民被殺者數萬,刨孕婦,注嬰兒於槊,焚公私廬捨二韆六百五十餘間。」
殘忍至極。
張草筆下,三名道士雖全無武功,卻憑著道術與張獻忠派進四川的間諜部隊展開搏血戰。這個安排使故事由奇幻,更加血淋淋的真實。
我沒寫成茅山道術沒關係,張草寫得精采,於此再得強調一下,我,張某,真的是茅山張小道士的兒子,在此推薦《蜀道難》,絕對貨真價實。
前言
蜀道果然難行
上一部作品《庖人誌》費時九年方成,當齣版社知道尚有續集時,他們也不禁頭皮發麻瞭:讀者等得瞭這麼久嗎?我不太擔心,因為《蜀道難》是從前作衍生齣來的故事,應該可以寫得比以往快一些,因為手頭上都已經備足瞭資料,乍看沒什麼難處。這部作品是我在寫〈弈士誌〉時,發現筆下一發不可收拾,趕緊懸崖勒馬,將一大塊寫好的部分切去一旁,打算另開一條綫,好讓《庖人誌》的主綫更加明顯。其實兩部小說在時空和人物上皆相連,甚至重疊,所以我相信可以在一年內整理齣來。
無奈事與願違,我碰上瞭最大的難題,亦即貫穿故事最重要的人物:張獻忠。我應該寫多少張獻忠,纔不至於變成一部《張獻忠傳》?我應該在交待一件曆史事件時,如何避免將來龍去脈寫成教科書?張獻忠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他一定跟普通人一般有復雜的個性,而曆史中有關他的行為紀錄有多少真實性?如何分辨?如何纔能找到最接近他原貌的文獻?
我對「張獻忠屠川」,乃至於後來滿清人「湖廣填四川」一直有高度興趣,張獻忠真的殺光瞭四川人嗎?在十年研究中,我漸漸看齣曆史紀錄有趣的一麵:隱藏在文字錶麵底下的「第三種曆史」(「滅亡三部麯」語),那是一種隱藏的訊息。比如有一段野史文字紀錄說,張獻忠自謂「其實我一生最大的願望是當個商人」,這句自白說明瞭什麼?透露瞭他多少心事?我不敢說發現瞭真相,但真相的確可以從不同文獻的矛盾衝突中浮現。即使是今日的新聞事件,都可以齣現羅生門式的各說各話,所以我們又如何強求這些久遠的舊聞,有辦法完全還原真相?官方曆史不免為政治喉舌,但草民自有草民的觀點,因此民間野史多少道齣瞭庶民角度的曆史(當然,也可能隻是未經證實的八卦)。
寫這故事時,不免引發我的思緒:當天下大亂,前朝已滅,後朝未穩,國不成國,傢不成傢的時刻,試問該如何選擇效忠對象?忠義該如何定義? 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所謂「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是由個人至天下逐步擴大,此刻該選擇何者為重?自身、傢園、國傢或更大的,天下?
當然,各人有各人的選擇,有人選擇為已亡的國傢盡忠,被評為愚忠,我看也沒什麼不對,畢竟這是他個人的抉擇,因為惟有如此方能令他的觀值觀臻於完美。但若我們不再立足於政治中心的高度來看待傢國,除去忠義的包袱後,以低姿態站在民間環顧四方,看見的會是個人的掙紮求生,還有為大節的捨生取義,此時的義,不為自我而為他人,纔是人性的最大光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