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經典少年遊】
少年需要遊經典。
經典需要少年遊。
●先齣版一百種中國經典,共分八個主題係列:詩詞麯、思想與哲學、小說與故事、人物傳記、曆史、探險與地理、生活與素養、科技。
●一個主題係列,按時間順序來選擇代錶性的經典書種。每一個主題係列,邀請相關的專傢學者擔任編輯顧問,提供從選題到內容的建議與指導。
●孩子讀完一個係列,可以掌握這個主題的完整體係。讀完八個不同主題的係列,可以不但對中國文化有多麵嚮的認識,更可以體會跨界閱讀的樂趣,享受知識跨界激盪的樂趣。
●每一種書,都包括兩個部分:「繪本」和「讀本」。
●繪本在前,是感性的、圖像的,透過動人的故事,來描述這本經典最核心的精神。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自己就可以閱讀。
●讀本在後,是理性的、文字的,透過對原典的分析與說明,讓讀者掌握這本經典最珍貴的知識。小學生可以自己閱讀,或者,也適閤由傢長陪讀,提供輔助說明。
2012年8月,首先推齣【詩詞麯】主題,共十五種書。由葉嘉瑩教授(天津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審閱。
一棟茅草屋,一塊田,一壺酒,幾朵菊花,
這就是詩人陶淵明的生活。
他不喜歡當官,不想為五鬥米摺腰。
他最喜歡的生活就是早上齣門耕作,
遇到鄰居時問候一下「您種的桑麻如何啊?」
空閑的時候看看書,寫寫詩,跟朋友喝點酒,開心就大睡一場。
閱讀陶淵明的詩,走進他的田園,
我們也能一同享受關於他的,最美好的生活。
作者簡介
原典改寫∕唐香燕
東海大學中文係畢,曆任中學國文教師、漢聲雜誌編輯、格林齣版社編輯,擔任中國時報開捲評審、新聞局小太陽奬評審。著作有《阿牛與我》(張老師齣版)、彩虹紋麵(國立颱灣曆史博物館)、草地郎入神仙府 (國立颱灣曆史博物館),譯作有《神奇的地方》、《思索與觀察--知識故事叢書》。
繪者簡介
黃雅玲
颱中教育大學美術係畢業。自2010年迄今擔任「中央研究院-海洋科普計畫」繪者,並於2009年舉辦「搞不清楚-插畫三人聯展」。曾獲2011年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奬大專組第一名,及2008年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奬大專組第二名。繪作有國立颱灣藝術教育館齣版《郵筒樹》、小魯文化齣版《鬼錶哥:不是故意嚇你》。
與陶淵明相關的--
24人物26時間28事物30地方
走進原典的世界
32歸園田居(之一) 36歸園田居(之二) 40歸園田居(之三) 44讀山海經(之一)
48和郭主簿(之一) 52移居(之一) 56移居(之二) 60飲酒(之五) 64飲酒(之七)
編後語
68 當陶淵明的朋友 69 我是大導演
相關的人物
陶淵明的個性清高,連大文豪蘇軾都推崇他的高風亮節。
陶淵明有什麼傢人與好友?又被後世哪些人物所推崇呢?
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年)是東晉的文學傢,又名陶潛、五柳先生。他的曾祖父和父親都曾當過官,他自己則因為「不能為五鬥米摺腰」而辭官迴傢。他歸園田居的二十多年內,詩的主題多半都是田園生活,所以又被稱為「田園詩人」。圖為明代畫傢王仲玉畫的陶淵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陶侃
「陶侃搬磚」那個故事裏有名的陶侃,是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名臣,曾在朝廷中擔任侍中、太尉、大將軍。陶侃雖然位階高高在上,握有重權,但始終勤於職守、從不怠慢,為人清廉又很懂得自律,保持良好的氣節,為後人所推崇。
顔延之
顔延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傢,他在當時的詩壇上聲望很高,和謝靈運齊名,被人閤稱「顔謝」。顔延之也是陶淵明的好朋友,陶淵明逝世後,顔延之還為他作瞭一篇誄文〈陶徵士誄〉(「誄」是哀悼死者的文章)。
簫統
蕭統是南朝梁代的文學傢、梁武帝的長子,又稱昭明太子,他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推崇、愛不釋手,不僅為陶淵明編瞭《陶淵明集》,收錄瞭一百二十多首詩,還有其他的散文、辭賦等作品。蕭統還親自作序,寫瞭〈陶淵明傳〉。而他所編的《文選》也收錄瞭陶淵明的詩歌作品。
五個兒子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分彆是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陶淵明曾用幽默的筆法寫下〈責子〉這首詩,說他們「懶惰故無匹、不識六與七、但覓梨與栗」,不過陶淵明並沒有因此而真正責備他們,反而是說瞭一句「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淵明認為既然是上天注定的事,那就不作強求,還是痛快喝酒。
高僧慧遠
慧遠是一位南北朝時期的高僧,隱居三十幾年,從不下山,送客都以虎溪橋為界綫。慧遠十分景仰陶淵明淡泊的情操,當他在廬山與賢明人士組織白蓮社時,還邀請陶淵明參加,兩人經常相約暢談,十分痛快。右圖為傅抱石以慧遠為陶淵明及廬山道士陸靜修送行的故事,所繪〈虎溪三笑〉圖。
蘇東坡
蘇東坡是宋代的大文豪,他在看透人生之後的晚年,體悟到陶淵明詩的高妙和他人格的偉大,因而愛上陶詩。蘇東坡認為陶淵明的詩都是珍寶,不僅反覆吟頌他的詩,還寫瞭〈和陶詩〉來呼應陶淵明的詩作。由於他的大力推崇,提升瞭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走進原典的世界
原典
歸園田居(之一)
少無適俗韻1,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2中,一去三十年。
羈3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4遠人村,依依墟裏5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6。
戶庭無塵雜,虛室7有餘閑。
久在樊籠8裏,復得返自然。
注解
1.韻:氣質、性格2.塵網:塵世之網,此指官場3.羈鳥:被束縛的鳥4.曖曖:隱蔽的樣子
5.墟裏:村落6.巔:山頂7.虛室:沒有特意裝飾的房間8.樊籠:樊,指藩障;樊籠喻為官場
我拿到這本書時,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但很快就被它的深度和廣度所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陶淵明的詩詞,更是對他整個精神世界的剖析。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陶淵明“隱”的理解,它不是簡單的逃避,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是一種對自由和尊嚴的捍衛。書中詳細闡述瞭陶淵明辭官迴傢後的生活細節,那些關於耕種、飲酒、訪友的描寫,都充滿瞭生活氣息,也摺射齣詩人內心的豐盈。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讀山海經》的解讀,那份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原始生命力的贊嘆,都通過詩人的筆觸得以淋灕盡緻地展現。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陶淵明詩歌中那種“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也讓我更加理解瞭他為何能夠成為中國田園詩的開創者和集大成者。我還會時不時地翻閱這本書,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收獲,就如同與一位智者在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我一直對陶淵明的詩歌情有獨鍾,覺得他的詩有一種獨特的“空靈”之美。而這本書,則為我揭示瞭這“空靈”背後的“厚重”。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陶淵明詩歌中“飲酒”意象的深入解讀。這裏的飲酒,不僅僅是為瞭消遣,更是他排遣愁緒、體悟人生的一種方式。書中通過對《飲酒》組詩的細緻分析,展現瞭陶淵明在酒中獲得的豁達與超脫,以及他對生命本真的深刻體悟。我喜歡書中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作者並沒有將陶淵明塑造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陶淵明生活的小故事,這些故事讓他的詩歌變得更加鮮活,也讓我對這位詩人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陶淵明之所以能成為“田園詩人”,不僅在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更在於他內心深處對自然、對生命的獨特理解和熱愛。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與思考。我一直覺得陶淵明的詩歌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而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種力量的精髓。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摺腰”精神的解讀。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固執,而是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堅守,一種對自由精神的追求。書中通過對陶淵明辭官迴傢的過程和迴鄉後的生活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他如何一步步走嚮內心的自由。我喜歡書中那些對細節的捕捉,比如他如何打理自己的田園,如何與傢人相處,這些樸實的生活場景,卻充滿瞭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陶淵明詩歌中“自然”二字的理解,那是一種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和諧,一種順應天道的自在。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田園”的意義,它不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上的歸宿。
评分一直以來,陶淵明的詩歌給我的印象是“淡如菊”,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他詩歌中蘊含的“韌”。我之前可能更關注他詩歌的意境,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這種意境與詩人的性格、經曆緊密地聯係起來。比如,書中對《擬挽歌辭》的解讀,我第一次感受到在詩歌的錶象之下,隱藏著詩人對人生無常的深刻體悟,以及對生死的坦然。這種坦然並非麻木,而是一種經曆過痛苦後的通透。作者沒有避諱陶淵明生活中的一些清貧和睏苦,反而通過這些細節,更加凸顯瞭他精神的富足。我特彆喜歡書中用現代的視角去解讀陶淵明詩歌中的一些“反叛”精神,他那種不與世俗同流閤汙的態度,在任何時代都具有警示意義。書中也提到瞭一些關於陶淵明詩歌流傳和接受的曆史,讓我看到瞭這位“田園詩人”是如何穿越韆年,依然能夠打動人心。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味他詩句中那種樸素卻深刻的哲理,感覺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這本書讓我對陶淵明的理解,從“田園”走嚮瞭“人生”。
评分這本《詩詞麯 陶淵明:田園詩人》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陶淵明的詩詞,特彆是那些描繪田園生活的篇章,有一種獨特的寜靜和力量。翻開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關於他隱居生活場景的描寫。不僅僅是簡單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意境,而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緻描繪,深入淺齣地展現瞭陶淵明那份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學。書中對“田園”二字的解讀,不再僅僅局限於地理上的鄉村,而是上升到瞭精神層麵的歸宿。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歸園田居》幾首詩的賞析,作者不僅解釋瞭詩句的字麵意思,更挖掘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詩人對官場腐敗的厭倦,以及對自然和諧的嚮往。他如何從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士人,轉變為一個心甘情願耕讀自足的隱者,這個心路曆程的刻畫非常細膩。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當時社會背景的介紹,這讓我更能理解陶淵明選擇隱居的時代原因,以及他的選擇在當時是多麼的“特立獨行”。我仿佛能看到他卸下官袍,拿起農具,在田壟間播撒汗水,在月光下吟誦詩篇的畫麵。這種將詩歌與人生、曆史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閱讀體驗非常豐富,也讓我對這位偉大的田園詩人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詩詞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觸及靈魂的作品。這本《詩詞麯 陶淵明:田園詩人》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甚至超越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陶淵明從一個遙遠的文學符號,變成瞭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我尤其贊賞書中對陶淵明詩歌中“愁”與“樂”的辯證關係的闡釋。他並非全然的快樂,也曾有過失意和憂慮,但最終,他選擇瞭一種超脫的方式去麵對。書中對《雜詩》的賞析,讓我看到瞭詩人對人生虛幻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對內心平靜的執著追求。我喜歡書中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去解讀那些意境深遠的詩句,沒有過多的賣弄,隻有真誠的分享。讀著讀著,我仿佛也置身於他描繪的那個山林之間,感受著那份淳樸而寜靜的美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陶淵明的詩歌,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他人生經曆和哲學思想的結晶。它教會我,如何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寜靜,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詩意。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個不太擅長解讀古詩詞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指路明燈”。它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將陶淵明的詩歌和他的人生故事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中對陶淵明“歸隱”前後心境變化的描寫。從初入仕途的意氣風發,到官場失意的彷徨,再到最終迴歸田園的釋然,整個過程的刻畫非常細膩,讓我感同身受。書中對《桃花源記》的解讀,讓我第一次意識到,那個傳說中的“世外桃源”,並非隻是一個單純的烏托邦,更承載著詩人對理想社會的某種期許和對現實的批判。我喜歡書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比如他自己動手耕作,和兒子一起讀書,這些平凡的畫麵,卻充滿瞭動人的力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陶淵明詩歌的“人情味”,也讓我更加理解瞭他為何能夠成為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又迴歸生活。
评分我帶著一種略帶懷舊的情緒來讀這本書,畢竟陶淵明詩詞中的那份淡泊,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陶淵明的作品,而是通過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將他的詩歌融入瞭他的人生軌跡。讀到關於他辭官迴傢的那一段,我感觸很深。書中沒有迴避他曾經在官場上的不如意,甚至是一些無奈和妥協,但最終筆鋒一轉,落到瞭他迴到傢鄉後,那種卸下重負的輕鬆和喜悅。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飲酒》組詩的分析,那種“泛若不係之舟”的自由,以及“心遠地自偏”的豁達,通過作者的解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變得鮮活起來。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在自傢院子裏,對著落日餘暉,一杯酒下肚,所領悟到的生命真諦。書中還對比瞭陶淵明與一些同時代其他詩人的不同之處,強調瞭他獨特的“真”和“自然”。這種對比分析,讓我更加明確瞭陶淵明“田園詩人”稱號的含金量,以及他為何能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歸隱”的意義,它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堅守和對生命本真的追求。
评分從這本書中,我讀到瞭陶淵明詩歌背後那份“靜水流深”的力量。我一直覺得他的詩歌有一種“淡淡的哀愁”,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這哀愁背後的“超脫”。書中對陶淵明《詠貧士》組詩的解讀,讓我看到瞭詩人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以及他對正直品格的堅守。我喜歡書中那種深入淺齣的解讀方式,沒有晦澀的術語,隻有真誠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仿佛能看到陶淵明,在簡陋的居所裏,對著窗外的月光,吟誦著那些發自肺腑的詩句。書中還探討瞭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強調瞭他語言的樸素自然,以及意境的深遠遼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桃花源”的另一種解讀,它不僅僅是一個理想國,更是詩人對現實的一種“善意的嘲諷”,一種對美好生活永恒的追尋。這本書讓我明白,陶淵明之所以能成為“田園詩人”,是因為他用詩歌,為我們描繪瞭一個不曾遠去的精神故鄉。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位詩人,需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像一般的詩集那樣,隻是提供文本和注釋,而是深入挖掘瞭陶淵明的生活哲學和他的人格魅力。書中對“樂”的解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陶淵明所謂的“樂”,並非物質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與自然的契閤。我從書中感受到,他通過耕作和飲酒,找到瞭與天地萬物對話的方式,這種“樂”是內生的,是與世俗功利無關的。書中還引用瞭一些其他史料和學者的觀點,對陶淵明的一些詩歌進行多角度的解讀,這讓我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詩人的情感和思想。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桃花源”的探討,它不僅僅是一個虛構的理想國,更是詩人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一種“無聲的反抗”。這本書讓我明白,陶淵明之所以被稱為“田園詩人”,不僅僅因為他寫瞭多少關於田園的詩,更因為他真正踐行瞭田園的生活方式,並從中提煉齣瞭深刻的人生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