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讀過陳之藩先生寫的〈謝天〉、〈失根的蘭花〉,他的散文《旅美小簡》、《在春風裏》、《劍河倒影》更為許多書迷所津津樂道。
陳之藩先生學的雖然是科技,在心裏卻始終為文學保留著一席之地。他曾說科學與詩很相近,「科學界的研究科學,與詩人踏雪尋梅的覓句差不太多。」寫作風格高雅純淨的他,在撰文紀念鬍適先生時寫道:「並不是我偏愛他,沒有人不愛春風的,沒有人在春風中不陶醉的。」讀他的散文,也很難不沉醉在他文字的「春風」裏。
《花近高樓》,由童元方教授從陳之藩文集《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在春風裏》、《劍河倒影》、《一星如月》、《時空之海》、《散步》中,編選最精采的四十五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花近高樓〉、〈月色中天〉、〈晴開萬樹〉、〈溫風如酒〉,有關於文明的思考的,有涉及價值的取捨的;有觀照人世的體悟的,有偶寄閑情的隨筆的。童元方教授形容:「陳之藩早期的散文,比如《旅美小簡》的語言華麗多姿,而情感澎湃,沛然莫之能禦。問題思考的層次分明,錶達的手法漂亮,展露齣陳氏在文學創作上的纔華,機鋒處處。到後期的作品,一如滿天的華采隱隱收攏在浩渺的□波之中,清光凝定的氣派,令人想起『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從二十多歲滿腔熱血的知識青年,到成為走過二十世紀最光燦的科學歲月的智慧長者,陳之藩一直用獨特的、兼具理性感性的筆,記述他對當代、對科學、對文學的見解,文中處處流露知識份子憂國憂民的情懷,卻不盲目的人雲亦雲。即使早期文章相隔已有半個世紀,現在看來仍經得起時間檢驗,曆久彌新。
作者簡介
陳之藩(1925~2012)
北洋大學電機係理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理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美國路易斯學院榮譽法學博士。曾任基督兄弟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休士頓大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客座科學傢、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及係主任、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颱灣中山科學院研究指導顧問、颱灣成功大學研究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教授。著有電機工程論文百多篇,《係統導論》及《人工智慧語言》專書二冊;散文有《大學時代給鬍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在春風裏》、《劍河倒影》、《一星如月》、《時空之海》、《散步》、《看雲聽雨》、《思與花開》等。獲選英國劍橋大學艾德學院院士、英國電機學會院士。2007年獲頒颱灣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傢」。2012年4月7日,馬英九總統以陳氏作品兼具文理,感動人心,親自在成功大學懷念會上頒發褒揚令。
編者簡介
童元方
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士、美國奧立岡大學藝術史、東亞研究雙碩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學、並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係教授,現為東華學院教授兼人文及社會科學學係係主任。中文著作有《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為彼此的鄉愁》、《田間小徑──走嚮科學的人文隨筆》、《選擇與創造──翻譯論叢》、《遊與藝──東西南北總天涯》、《閱讀陳之藩》,譯作有《德日進思想簡介》、《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與《風雨絃歌:黃麗鬆迴憶錄》。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 譯作有明代女子曹靜照、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吳規臣、梁德繩的詩,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書中。
前言:有斜陽處∕童元方
花近高樓
談希望
並不是悲觀
鍾聲的召喚
迷失的時代──紀念海明威之死
科學與詩
哲學與睏惑──六十年代憶及金嶽霖
實用呢,還是好奇呢?
理智呢,還是感情呢?
一夕與十年
風雨中談到深夜
取傷廉、與傷惠、死傷勇
月色中天
選擇就是創造
興趣與成就
成功的哲學
哲學傢皇帝
明善呢,還是察理呢?
自己的路
談風格──在麻省理工學院為中國同學會演講
莫須有與想當然
進步與保守
晴開萬樹
智慧的火花
釣勝於魚
失根的蘭花
智者的旅棧
寂寞的畫廊
願天早生聖人
謝天
褒貶與恩仇
把酒論詩──悼雷寶華先生
看雲聽雨
天容海色
溫風如酒
山水與人物
週末
垂柳
河邊古屋
閑雲與亂想
山色與花光
日記一則
敲門聲
散步
疇人的寂寞──談談陳省身的詩
帕華洛帝與郝壽臣
笑與嘯
揮棒與司鼓
儒者的氣象──紀念邢慕寰教授
前言
有斜陽處∕童元方
近人瀋祖棻喜填浣溪沙,有半闋我和陳先生愛不忍釋:
三月鶯花誰作賦?一天風絮獨登樓,有斜陽處有春愁。
最初是我的哈佛同學提起的,也許是他的上海口音,我一開始就聽錯瞭,以為是:有斜陽處有春草,立時生齣瞭一種淒美的意象與感覺。是春草苦戀斜陽罷?在自己正欣欣嚮榮的時刻,夢想留住已緩緩西沉的太陽。
我來晚瞭,但幸而趕上瞭。
事情已辦完,迴到傢裏。床上自然是沒有人。窗外的木棉逐漸開瞭,橙紅的花朵映著蔚藍的天,分外好看。陳先生還在醫院裏嗎?我彷彿身在夢中,一切都不像是真的。
自此,日子一天天過去,花開得更加燦爛,卻不見有人迴來;平時轉往輪椅通路的木門,再不見有人打開;輪椅長駐在窗前,也不見移動。四年來幫忙照顧陳先生的菲傭,竟自動開始把陳先生的衣物逐件裝箱,我看著受不瞭,說:「什麼都彆動,我是個人哪!」
陳先生第二次中風後,在香港的威爾斯醫院住瞭三個星期,救迴一命,但已半身癱瘓,不良於行。接著轉往沙田醫院復健與療養。三個月後,醫院裏的職業治療師來傢裏視察,看看怎麼加建一個可供傷殘人士齣入的輪椅小徑,也就是颱灣所謂的無障礙通道。我希望陳先生一如既往,可以從正門進齣,就像我在美國所見的一樣:波士頓的公傢機構、學校大樓、屋苑公寓,傷殘小徑都在正門,即使是老房子也可從側麵迂迴而入。但在香港,限於各種條件,那小路最後仍然是從後門開齣去的。又三個月,陳先生齣院迴傢,我每星期帶他齣去逛。沙田的商場設施尚算完備,可是港島那邊的大樓,寸土寸金,連輪椅小徑都省瞭。不但是從大廈後麵入口,並且電梯一進去頗有異味,纔悟齣是運貨的,可能也運垃圾。然而我們沒有因此而不齣門,隻是一定會帶備口罩。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會,人權的進展如此緩慢,讓已成弱勢的陳先生備受委屈,屢屢使我黯然神傷。而今每去一個未曾去過的地方,我都會下意識地尋覓無障礙通道。
每次要齣門,一星期或十天前打電話預約叫做「易達轎車」的復康車,全港一共二十部。粥少僧多,非常難訂。也還是因為二○○八年北京奧運的馬術比賽在香港舉行,馬會為有需要坐輪椅的觀眾預備的車子,奧運後捐瞭齣來服務大眾,我們纔有這福氣,不必悶在傢裏坐睏愁城。也因為這車,我們重遊瞭山頂。在開揚闊落的山景餐廳,隔著窗玻璃看微雨中的香港,遠處的高樓似一堆模糊的剪影,縱然看不真切,心情是愉快的,精神是舒暢的。餐後推著陳先生在淩霄閣商場散步。看著他喜歡,我買瞭一個小紅舞獅,迴來閑掛在臥室窗前的小鈎上,陳先生抬眼便能望見,給那年的舊曆年帶來瞭不少喜氣。也曾去西貢吃海鮮,當晚清蒸的那條星斑是他自己指著水盆挑的。
除瞭邱吉爾,陳先生最喜歡愛因斯坦。去年四月,愛因斯坦的專題展覽在香港科學館開幕,展品由瑞士的伯恩曆史博物館與聯邦外交部共同提供。幾年前有過一個小型的愛因斯坦展覽,由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協辦。比如愛氏生平,大部分以展闆中英對照來介紹,有些翻譯甚至有錯。而在愛氏齣生地烏爾姆看到的展覽,連他在伯恩專利局的辦公桌都搬來瞭,也還是以這個專題展的內容最全麵,呈現的方式最精采。
許多經典照片放得很大,往往一張就占瞭半堵牆。偌大的展場氣勢奪人。我們看見鏡式電流計、鏇轉綫圈儀器的實物,也看見許多重要文件的副本,比如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發齣的入學許可與中級文憑;看見愛氏的美國護照、瑞士護照與在柏林任教職時所使用的德國外交護照。兩個兒子漢斯.阿爾伯特與愛德華給他的信,幼嫩的字跡讓人心疼。其中最不忍目睹的是愛氏的離婚聲明,那語氣真是嚴厲。但他許諾米列娃可以得到他們在蘇黎世的三所房子,以及日後準知會得的十二萬瑞典剋朗的諾貝爾奬金等等。多數的史實我們都很熟悉,但專題展籌備當局擴大瞭愛氏生平的語境,前半期是整個歐洲,後半期跨越大西洋到瞭美國。一戰、二戰當時的世界大勢均以影音材料補充說明,從奧匈帝國到日本原爆。連以愛氏為封麵的《時代》雜誌亦在展場排列成行,使人嘆為觀止。美中不足的是展櫃的高度沒有顧及輪椅人士的視點,換言之,太高瞭。輪椅既無法靠近,陳先生又無法低頭,所以有許多展品他都看不到。我的解釋隻是聊勝於無。
看完展覽齣來必經一大廳,中間擺著一輛自行車,麵對著大螢光幕上的伯恩街道。我爬上車,拚命騎,街道兩旁的屋宇不停嚮後倒退,越來越快。意思是看看在接近光速時會怎樣,結果當然是氣喘籲籲,不但不可能再加速,反而頻頻自動減速。那車,我上去瞭,同行的朋友上去瞭,菲傭也上去瞭。大傢都開懷大笑。陳先生雖不能親自實驗,卻非常高興。之後我們再坐復康車去附近洲際酒店的咖啡廳,為的是看看香港的天與海,再復習一次鋪天蓋地而來的美麗的藍,是麗晶酒店時代已愛上的。這樣的快樂真是單純,然而是幸福的。
不過陳先生最喜歡的,還是要數半島酒店的大堂咖啡座。那大傢的勢派,最閤他的個性。養病期間,我們去瞭無數次。最難忘的應是去年聖誕。不坐復康車瞭,而是包一輛計程車,信馬由繮,任由司機載著,隨意又隨興地專程去看夜香港的燈飾。又時而在忽然齣現的一片璀璨之前,停車欣賞。黃埔從來沒有去過,那夜不經意地穿過,燈海如煙花,相遇即驚喜。又因為寵著陳先生,為看維港兩岸高樓上的燈火,我們來迴兩次尖東,最後來到半島大堂的咖啡座吃晚飯。整個大廳隻有一種裝飾:滿天縱橫交錯的枝椏;兩個顔色:白與金;是深雪的鼕日與魅惑的森林。我們坐在靠近樂手的一角,往另一頭遙遙望過去,迷離恍惚,如在夢幻的王國。陳先生露齣兒童似的笑顔,我的心也溫暖起來。
與復康車建立的關係,不可謂不親密。告彆禮當日,似乎還看見一輛停在街角,司機好像也是相熟的。他是否知道陳先生再也沒有機會坐他的車瞭?「不在」已是事實,但我隻要在路上看到救護車、復康車的蹤影,馬上心跳加劇,腳底加速,不由自主地奔跑起來。
四年中,我們迴颱四次。兩次到成大赴會,兩次迴颱北過年。我問陳先生「去不去?」隻要他說去,我就敢韆裏迢迢把他搬迴去。事前的準備要做足,醫生證明更不可少。而看見陳先生像小學生遠足似的那樣興奮,我還得特彆求他彆開心得失眠瞭。且總是盡早到機場,可以去貴賓室吃早餐,小籠包與餃子是他最期待的瞭。但從登機門上到機艙的過道就很費勁。雖然空服員都很熱心幫忙,常常三、四個一起來,以為可以在機艙口把陳先生抱下他自己的輪椅,再抱上他們的小輪椅,直上過道。小輪椅非常輕省,撐不起陳先生的重量,而七手八腳其實很危險,真怕把他給摔著瞭。何況還要把陳先生從小輪椅再抱上座位。我平時與菲傭已練就一套功夫,可以自己負責陳先生上下輪椅的安全。
四次旅程,屢有驚險。一次華航臨時取消班機,我們改搭港龍,新航班較原訂時間早到一個小時。港龍地勤竟然在飛機快降落時纔通知接機的人。於是在小港機場等人從颱南飛奔至高雄,已經慢瞭,好心的司機又怕修路拖延行程而臨時改行省道,結果反而更慢,時間拉長瞭許多。陳先生不堪久坐,痛得他一路呻吟。
年初迴颱,住進颱北的寓所。陳先生說周身疼,這是以前沒有過的。是不是旅途勞頓呢?就讓陳先生休息,以為在床上躺著會好些。但痛楚沒有減輕的意思,他已開始哼哼。我心中焦急,不可能如此等待天光,隨便披上件外套,立刻把陳先生推過馬路去中心診所掛急診。淩晨時分,忠孝東路四段上已沒有什麼車聲與人聲,安靜得可愛。但中心診所的看護說醫院沒有神經科的人駐診,將我們轉介去仁愛醫院。而此時陳先生已痛得在低聲哀嚎瞭。
攔下計程車,纔發現颱北道路右行和香港左行的不同與司機位置的差異對我們甚有影響,我們平時練就的本事居然不大派得上用場,陳先生幾乎要被逼到馬路中間纔上得瞭車。仁愛醫院我不認識,漆黑的颱北也是陌生的。我是多麼地惶然無助而又悽然無告。
進瞭急診處,見到醫生那麼投入他的工作,護士們又個個熱情洋溢,我的精神立時為之一振。照瞭X光,做瞭些檢查,是筋膜炎,即時打瞭一針,又開瞭些藥。我已經知道,臥床既久,陳先生身體的情況又差瞭一截,連坐起來都變得比從前睏難。但不論多不舒服,陳先生憐我惜我,總是默默承受其苦。他「乖」得讓我更加心痛與不捨。
齣到大街時,不知何時飄起濛濛細雨來。淩晨五時,車子已經很多,在我們麵前一輛輛呼嘯而過。我站在路邊,看不齣可以如何叫車,呆望瞭一陣,悟是單行道,纔推著陳先生轉瞭個直角叫瞭車。有幾分鍾,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坐在陳先生病前常坐的角落,背對著常玉的裸女。另一麵牆上從前是愛因斯坦重孫媳卡桑德拉的油畫,現在是他微笑的麵容與成大為他舉辦文物特展暨論文研討會「雲淡風輕」的海報。抬頭但見門楣上,以他的簽名式為設計圖案的當日剪綵的絲帶,特彆裱褙後裝框的。是熟悉的環境,看起來一切都沒變,而我卻是那麼的惆悵。
今年的六四,我終於去瞭維多利亞公園的燭光晚會。從油麻地到銅鑼灣,人又多又擠,我彷彿是跋山涉水過去的。廣場上消失的人群,他們到底有沒有存在過?抬頭望,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清光悠悠,我分不清身上的淚與汗。是不是很傻?好想告訴陳先生這些事,多少年來,我們居住的城市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接著是新特首上颱,國情專題教學手冊麵世,我又好想告訴他最寶貴的言論自由如何開始遭打壓。如今沒有瞭傾訴的對象,我真正明白瞭什麼叫做失落與茫然。
就這樣坐著發呆。這屋子裏怎麼可以沒有陳先生呢?在全然寜謐中想他以及他說過的話。「你放不放心我?」我問。「放心」他答。這是何等的信任!正因為信任,所以放心;因為放心,所以交託;因為交託,所以無言。
日前高希均先生囑我為陳先生編一本選集。我拿齣陳先生的文集,一頁一頁看下去,慌亂的心逐漸安靜下來。突然間這樣的句子撲進眼簾:
有對哲學抱有希望的人,自甘磨鏡生活;
有對科學抱有希望的人,自願深鎖鬥室;
有對新大陸抱有希望的,無睹海濤的驚險;
有對新世紀抱有希望的,無聞目前的嘈雜。
所以說:本為空虛無物的生命,因為各式各樣的絢麗的希望而充實起來。
這文字中有一股力量,使我不自覺涵泳其中:
藍天如洗,白日正中,我願你在此萬物甦生的初春,生命裏洋溢著光明快樂的希望。
一貫溫柔的語氣,這一刻好像是特彆對我說的。〈談希望〉自然成瞭選集的第一篇。我的心也在此原已凋殘的春天重新開齣瞭花朵,雖然是細碎的。
如此低迴往復,選齣四十多篇散文,大緻分成四類:有關於文明的思考的,有涉及價值的取捨的;有觀照人世的體悟的,有偶寄閑情的隨筆的。並沒有刻意尋求什麼主題,選集在形成的過程中自有其獨立的生命。我與陳先生於詩人之中最愛杜甫。有一次在床前跟他說話,忽然想起瞭「花近高樓傷客心」的詩句,卻怎麼也想不起下一句。老弱病殘的陳先生在昏黃的燈下輕輕地說:「萬方多難此登臨」。啊!這就是我一生傾心相愛而至委身相隨的陳先生瞭!永遠的錦心與綉口。這兩句本是雙重倒裝,在河山易色、傢國動盪之鞦,有此登樓,乃見花開。而登高可以望遠,遠望可以當歸,或思鄉,或懷人,自身恆是客,故心為之傷。這也反映瞭初到颱灣又鏇即赴美的少年陳之藩的心境。老杜憂中原文化的陷落,陳氏感時代世局之荒涼。
但在時間的流淌中,從望盡天涯到欄杆拍遍,我們看到長在徵途、踽踽獨行的中年陳之藩。但再看下去,幾度時空轉換,已是空山新霽,大笑朗朗的老年陳之藩。如果四類作品是四首歌,那麯名必然是:花近高樓、月色中天、晴開萬樹、溫風如酒;而羅斯科的那幅畫「天與海的窗」,就是可以安身立命的麯終收撥瞭。
二○一二年七月十五日於香港容氣軒
我一直覺得,人生就像是一場不斷學習的旅程,而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課題需要我們去麵對和領悟。最近,我感覺自己似乎進入瞭一個比較迷茫的時期,對於未來的方嚮有些不確定,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也產生瞭一些懷疑。在這樣的時刻,我特別需要一些能夠給我帶來啟示、能夠幫助我重新找迴方嚮的作品。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給瞭我一種寧靜緻遠、沉澱思考的感覺。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描繪科學傢們在麵對生命中的種種挑戰時,是如何運用他們深厚的學識和獨特的人生觀來應對的。他們或許會分享他們在科研道路上的艱辛與收穫,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如何將這些經歷轉化為對生命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智者,引導我思考人生的價值,幫助我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力量,讓我明白,即使在看似睏難的時刻,我們也能從中汲取養分,不斷成長,最終達到一個更開闊、更豁達的境界。
评分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生活中最寶貴的東西之一,而「理解」則是建立這種連結的基礎。最近,我發現自己有時候會因為對某些事物的看法不夠全麵,而產生一些誤解,甚至引發一些不必要的摩擦。這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不同的觀點之間找到共通之處,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想法。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給瞭我一種廣闊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的聯想。我猜測,書中的科學傢們,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或許已經達到瞭很高的成就,但他們同時也會關注更廣泛的社會議題,並且會以一種更為多元和包容的視角去理解世界。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學習到,這些傑齣的頭腦,是如何在複雜的問題中,看到不同的角度,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來化解分歧,如何尋求更為深刻的共識。這或許能幫助我學會如何更謙遜、更開放地去與人溝通,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進而建立更為穩固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评分很久以前,大概是念大學的時候吧,那時候對科學的想像,主要來自於課本裡那些冷冰冰的公式和實驗,總覺得科學傢都是戴著眼鏡、埋頭苦幹的刻闆印象,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點遙遠。偶爾在新聞上看到一些科學新發現,也多半是關於外太空、基因工程這類聽起來很宏偉,但卻難以觸及的主題。那時候,我可能壓根沒想過,科學傢也會有「人文思索」這麼有血有肉、關乎我們日常情感與價值的麵嚮。更別提「花近高樓」這樣帶著古典詩意、溫柔閒適的詞彙,跟科學傢的形象搭在一起,簡直有種次元壁被打破的驚奇感。我常常在想,那些在實驗室裡日以繼夜、探索宇宙奧秘的腦袋,在放下顯微鏡、離開電腦螢幕之後,究竟會思考些什麼?他們會不會也像我們一樣,仰望夜空時,感受到那份渺小與浩瀚?會在紛擾塵世中,為社會的不公而憂慮?會在麵對親友的離別時,流下平凡的淚水?這本書的書名,就好像一扇窗,悄悄地嚮我打開瞭,引導我窺探那個我從未真正理解過的科學傢內心世界,讓我對「科學」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人性化的想像。它不再隻是冰冷的知識堆砌,而是承載著求知慾、好奇心,甚至還有對生命、對世界的深切關懷,一種由內而外、散發著溫潤光芒的智慧。
评分最近,我迷上瞭一些關於歷史和哲學的書籍,感覺自己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和思考產生瞭濃厚的興趣。我開始反思,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嚮前發展?科學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而那些偉大的科學傢,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以及他們的研究對後世的影響?「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很自然地將我引嚮瞭這個方嚮。它讓我聯想到,科學傢們或許就像是在人生的「高樓」上,以一種更寬廣的視野,去觀察和理解周遭的世界。他們不僅僅是在解構物質的奧秘,更是在探索生命本身的意義。我渴望從書中瞭解,這些在科學前沿奮鬥的靈魂,是如何將他們的科學知識與對人類、對社會的關懷結閤起來。他們對於「進步」的定義是什麼?他們又如何看待科學發展可能帶來的倫理睏境?這本書或許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科學與人文的交織,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评分最近,我開始對「知識」的本質產生瞭更深的思考。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資訊,但真正能夠內化並轉化為智慧的東西有多少?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是錶麵的光鮮,卻忽略瞭內在的深度。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給瞭我一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錶及裡的聯想。我很好奇,書中的科學傢們,他們是如何在嚴謹的科學研究之外,培養自己深厚的人文素養?他們又是如何將科學的理性思維與人文的感性關懷融為一體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真正的知識是如何滋養心靈,如何讓一個人變得更加通透、更加有智慧。或許,科學傢的人文思索,正是提供瞭一種看待知識的全新角度,讓我們明白,知識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應用性,更在於它能夠如何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們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
评分近來,在社群媒體上常常看到一些關於科技發展的討論,有時是讚嘆其進步神速,有時卻也夾雜著對未來社會變革的擔憂。科技發展究竟是為人類帶來福祉,還是潛藏著無法預知的風險?這是一個我們越來越難以迴避的問題。我一直對「科學」抱持著一種敬畏與好奇的心態,但同時也深知,科學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社會的脈絡,它受到倫理、道德、文化等多方麵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我對「花近高樓:科學傢的人文思索」這個書名感到格外有興趣。它似乎預示著,這本書將會帶領我們走進科學傢的內心世界,去瞭解他們在追求真理的同時,是如何思考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又是如何看待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啟發,去理解科學傢們的價值觀,以及他們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期許與反思。這或許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擁抱科技,又該如何引導科技朝著更有利於人類福祉的方嚮發展。
评分這段時間,我的生活其實有些平淡,雖然努力維持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偶爾也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好像被日常瑣事給掏空瞭。每天通勤、上班、下班,然後重複同樣的劇本,即使週末安排瞭一些活動,也總覺得缺少瞭點什麼,一種能觸動內心的、深層次的連結。在這樣的時刻,我特別渴望能接觸到一些能夠啟迪心靈、拓展視野的作品,能夠帶我暫時逃離現實的框架,去感受一些更廣闊、更深刻的東西。我一直認為,閱讀不單純是獲取資訊,更是一種心靈的對話,一種與作者、與書中思想產生共鳴的過程。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超然物外的意境,彷彿在描繪一種從高處俯瞰、卻又不失細膩情感的觀察視角。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科學傢的嚴謹思辨與人文的細膩情感融閤在一起的?科學傢在探究自然規律的同時,又是如何看待人類自身的存在、價值與未來?這是否能給我一些關於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更有深度的啟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股清流,洗滌我內心的浮躁,引導我去思考那些被遺忘的、卻又無比重要的問題,讓我重新找迴對生活、對世界那份最初的熱情與感動。
评分最近,我發現自己對「時間」這個概念越來越敏感。生命有限,而我們能做的事情卻似乎永遠做不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活齣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讓我聯想到一種對時間的從容與把握。我猜測,書中的科學傢們,他們或許在追求知識的漫長歲月裡,有著對時間的獨特體悟。他們如何在密集的科研工作之餘,還能保有思考人生、關懷人文的空間?他們是如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寧靜,並且將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溫情巧妙地結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如何更深刻地去感受生活、以及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節奏的啟示。這或許能幫助我擺脫對時間的焦慮,學會珍惜當下,並且在人生的旅途中,活齣更為充實與精彩的篇章。
评分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成功」,不僅僅是擁有豐厚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充實與精神的富足。「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給瞭我一種這樣的感覺,它似乎在描繪一種從更高遠的角度,去審視生命和世界的態度,一種不被世俗瑣事所羈絆的從容與智慧。我很好奇,在這些頂尖的科學傢身上,除瞭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卓越成就之外,還有著怎樣的內在風景?他們在麵對複雜的科學問題時,是如何調動他們的邏輯思維與創造力?而在麵對人生的起伏與情感的波瀾時,他們又會如何運用他們獨特的人文視角來理解與詮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科學傢們在學術研究之外,更為豐富、更為立體的精神世界,讓我看到他們的思考是如何超越瞭純粹的科學範疇,觸及到更為宏大的人生哲學與價值觀。這或許能給我一些關於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追求更有意義人生的啟發,讓我明白,真正的成功,在於內在的成長與心靈的豐盈。
评分說實話,最近工作上遇到瞭一些瓶頸,感覺自己像是睏在一個死鬍同裡,無論怎麼努力,都難以突破。這種時候,我很容易陷入負麵情緒,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我知道,這種狀態不能長久,我需要一些力量來幫助我走齣睏境,重新振作起來。我一直相信,閱讀是改變心態、拓展思維的有效途徑。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種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態度。我猜測,書中或許會探討一些科學傢在麵對科研難題時,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和毅力,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反思,最終找到解決方案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思考,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可能麵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但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去學習、去成長,並且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平靜與力量。或許,科學傢的人文思索,正是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一種能夠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找到方嚮、在迷茫中堅定自我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