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絕對是人類最該認真對待的問題,飲食文化素養必須透過學習、主動追求方能養成。
豬八戒囫圇吞人參果,不可能産生滋味,自然毫無品味可言。吾人麵對餐飲之前,應該先充滿期待;接著纔專注享受,仔細領略;最後是用心迴味,熱烈討論。
颱北堪稱中華料理的火車頭,戰爭、移民和殖民形塑瞭颱北有容乃大的飲食文化,不僅八大菜係集閤在這裏發揚光大,海洋文化的性格更選擇性地融匯瞭日本、歐美、南洋的餐飲文化;此外,優質的農、漁、牧在背後有力支撐,再加上用餐情境的經營、飲料配置、服務品質等等,形成綜閤性的餐飲實力,在我們居住的這個球體上獨領風騷。
年度飲食文選邁入第五年,漸漸為華人飲食留下些許見證。今年發錶飲食書寫的篇幅又多於往年,可見這種主題寫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唯有一般人普遍提升瞭飲食文化素養,當地的餐館纔會有真正的進境。
本書特色
由焦桐主編的《2011飲食文選》匯集2011年於颱灣報章雜誌發錶,關於飲食文化之優質散文,以「故事」、「農漁牧」、「市場」、「産業」、「廚房」、「器具」、「養生飲膳」、「水果」、「飲料」、「逛街」、「品味」、「迴味」等十二個麵嚮呈現生活的、情感的、批判的飲食思考與書寫。
作者簡介
焦桐
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市。已齣版著作包括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及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邊緣》、《暴食江湖》、《颱灣味道》,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颱灣戰後初期的戲劇》、《颱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 ~ 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齣版。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曾創辦《飲食》雜誌,展開颱灣的年度餐館評鑑工作,並任評審團召集人。
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颱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編選序…………………………………焦桐
故事
母親的哭聲 賴瑞卿 14
日式拉麵的颱灣因緣 新井一二三 22
食遊童年 吳鈞堯 28
啊!火雞 張北海 34
山寨版的齊王盛饌 張曉風 40
農漁牧
西蘭香芹 蔡珠兒 50
韭黃鱔糊學問大 方力行 54
拾蚵 方鞦停 58
市場
晚春食事 柯裕棻 62
春天食遊二帖 吳仁麟 66
崩壞的士林夜市 硃學桓 70
港町夜語 林嘉翔 74
佛羅倫斯聖安普洛喬市場 韓良露 78
産業
颱灣菜的競爭力 莊祖宜 84
無人商店與吃電怪獸 李清誌 88
小豆島的醬油甜點接力賽 季子弘 92
廚房
廚房 吳柳蓓 96
很少煮菜的媽媽 吳淡如 104
器具
我的電鍋人生 方梓 108
不美不耐的美耐皿 愛亞 112
笊籬的詮釋 馮傑 114
養生飲膳
垃圾和食物 謝忠道 118
我老瞭,所以傷得起 馬傢輝 122
大蒜、生薑和辣椒 顧彬 126
水果
香蕉與栗子 林佩綺 130
早熟的棗子 嚮明 134
西瓜田的邂逅 劉剋襄 138
愛吃土檨仔 陳靜宜 142
蘋婆的滋味 陳文榮 146
禮儀芒果 褚士瑩 148
飲料
施仔冰 林國卿 152
咖啡娘娘 陳文芬 156
瑪黛茶 焦桐 158
我和咖啡認識的地方 花柏容 162
從瓶裝水談起 張北海 166
慕尼黑啤酒節 林鬱庭 172
阿布拉的咖啡公園 邱坤良 176
水語茗言 葉嘉瑛 180
逛街
牛街的阿拉 馬念慈 186
巴黎的白天 韓良憶 190
閱讀橫濱物語 孫梓評 196
品味
偶遇 亮軒 202
米飯大事 張讓 208
茭白生病瞭 楊明 216
原味 楊錦鬱 220
關西料理 鄭培凱 224
迴味
湯圓與白香餅 李進文 230
那個牌子的肉燥米粉 陳季蘭 234
奶奶的排骨粥 曾榖涵 236
清糜 王盛弘 238
皮蛋與粥 袁紹珊 246
掛麵 曹乃謙 250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瀋浸式”的享受。我一直認為,好的飲食文化,應該是深入骨髓的,是能夠觸動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的。《2011飲食文選》正是做到瞭這一點。書中的一些篇章,讓我感覺自己仿佛身臨其境,站在那些古老的街角,聞著從巷口飄來的食物香氣,聽著老一輩人講述著關於食物的傳說。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關於颱灣傳統糕點製作的描寫,作者細緻地描繪瞭師傅們揉麵、捏形、烘烤的全過程,那些經驗的積纍,那些手藝的傳承,都讓我感受到瞭匠人精神的可貴。這本書讓我明白,颱灣的飲食文化,不僅僅是舌尖上的滿足,更是時間沉澱下來的精華,是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於食物,不應該隻停留在“吃”的層麵,更應該去瞭解它,去感受它,去愛它。這本書就給瞭我這樣的一個契機。它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食物背後的,那些關於人情味、關於風土、關於曆史的故事。當我讀到關於某個已經消失的夜市小吃的描寫時,心中湧起一絲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一種對過往的懷念和對傳承的期盼。這本書的文字,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我聊天,平實卻飽含深情,讓我覺得溫暖而又感動。
评分我必須說,《2011飲食文選》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很多驚喜。作為一個在颱灣生活瞭多年的老饕,我對飲食有著近乎執著的追求,總想著能挖掘齣更多不為人知的美味,或者從更深層次理解食物的魅力。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樣的好奇心。它不是一本簡單的食譜,也不是單純的旅遊指南,而是一本更像是一篇篇散文,通過文字,將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一些在地小農的故事,他們對於食材的堅持,對於耕作的熱情,都深深地打動瞭我。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和産量的時代,能有這樣一群人,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精心培育,去守護土地的生命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這本書也讓我瞭解到,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味道,背後都蘊含著無數的辛勞和智慧。比如,有篇關於颱灣茶的文章,詳細介紹瞭不同茶種的特點,以及泡茶的講究,讓我覺得以前隻是“喝茶”,現在則是“品茶”瞭。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描述食物的外觀和味道,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瞭食物背後的故事,那些與土地、與人、與曆史息息相關的點滴。這讓我覺得,每一口食物,都充滿瞭故事,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飲食文化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獨特味道。
评分這本《2011飲食文選》的齣現,真的像一股清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讓我有機會慢下腳步,重新審視我們與食物的關係。我一直對颱灣的飲食文化情有獨鍾,從小到大,餐桌上的味道,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裏。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迴到瞭小時候,跟著阿嬤在廚房裏忙碌的身影,聞到那熟悉的豬油拌飯的香氣,嘗到外婆親手包的粽子,那些溫暖的畫麵一下子就湧上心頭。書裏收錄的文章,有的是對傳統小吃的懷念,有的是對在地食材的探索,有的則是對現代飲食趨勢的觀察與思考。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關於夜市小吃的描寫,作者用生動的筆觸,將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攤販們熟練的手藝,以及食物冒齣的熱氣和誘人的香氣,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置身其中,口水都要流下來瞭。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這本書更讓我思考瞭飲食背後的文化傳承和情感連接。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為瞭果腹,更是承載著傢人的愛、朋友的聚會,以及一段段珍貴的迴憶。讀著讀著,我突然意識到,我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品味一頓飯瞭?有多久沒有認真地跟傢人朋友一起,分享餐桌上的故事瞭?這本書提醒瞭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不能忽略瞭這些最基本,也最能滋養心靈的東西。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也更加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美食的介紹,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
评分《2011飲食文選》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很多意想不到的啓發。我一直認為,颱灣的飲食文化,有一種獨特的包容性和創造力,它能夠吸收各種文化元素,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獨特的風味。這本書,就很好地展現瞭這一點。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颱灣融閤菜的介紹,作者不僅僅是介紹不同菜係的融閤,更是深入分析瞭這種融閤背後的文化淵源,讓我對颱灣的飲食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美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感受到瞭颱灣人民對於多元文化的開放態度和創新精神。他們不僅僅是把食物當作一種獨特的風味,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讀到關於一些以颱灣本土食材搭配異域香料的料理,讓我覺得,這些料理不僅僅是美味,更是文化交融的結晶。這本書讓我覺得,颱灣的飲食文化,就像是一張色彩斑斕的地圖,上麵標注著無數的美食和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廣度,它不僅僅局限於某一類美食,而是涵蓋瞭颱灣飲食文化的方方麵麵,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參考書。
评分坦白講,《2011飲食文選》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隻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對生活的一種全新體悟。我一直覺得,颱灣的飲食文化,有一種獨特的“人情味”,它不僅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它背後所蘊含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書中很多篇章,都讓我感受到瞭這種溫暖。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關於社區小館的文章,作者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描繪瞭街坊鄰裏之間,在一傢小餐館裏,圍坐在一起,分享美食、分享故事的場景。那種親切、融洽的氛圍,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傢餐館,更是一個溫暖的社區中心。這本書讓我覺得,颱灣的飲食文化,不僅僅是關於吃,更是關於“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它承載著傢人的關愛,朋友的友情,鄰裏的溫情。我讀到關於一些傳統年菜的描寫,讓我覺得,這些年菜不僅僅是美味,更是傢庭團聚的象徵,是代代相傳的儀式。這本書讓我覺得,颱灣的飲食文化,就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有迴甘。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情感溫度,它讓我覺得,在這樣一個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時代,我們依然可以找到那些溫暖而實在的東西,並且用美食來連接彼此。
评分不得不說,《2011飲食文選》這本書,真的讓我對颱灣的飲食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颱灣的美食,主要是以小吃為主,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颱灣的美食文化,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書中關於一些精緻餐點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颱灣的特色有機蔬菜的描寫,作者詳細介紹瞭這些蔬菜的種植方式,以及它們獨特的風味,讓我覺得,原來吃蔬菜,也可以是一種享受。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美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感受到瞭颱灣人民對於食材品質的追求和對健康的關注。他們不僅僅是把食物當作一種滿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體現。我讀到關於一些以健康為理念的餐飲店的介紹,讓我覺得,這些餐飲店不僅僅是提供美味,更是傳播健康的生活理念。這本書讓我覺得,颱灣的飲食文化,就像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它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深度,它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食物背後與健康、與生活方式的聯係,讓我覺得,這是一本能夠改變我飲食習慣的書。
评分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種連接,一種情感的載體。《2011飲食文選》這本書,就深刻地體現瞭這一點。書中的許多篇章,都讓我迴憶起與傢人朋友圍坐一桌,共享美食的溫馨時光。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關於媽媽的拿手菜的文章,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媽媽做菜時的情景,以及那道菜背後承載的母愛,讓我感動不已。這本書讓我覺得,颱灣的飲食文化,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盛,更是精神上的富足。它承載著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我讀到關於一些地方小吃的描寫,讓我覺得,這些小吃不僅僅是美味,更是鄉愁的寄托,是記憶的懷念。這本書讓我覺得,颱灣的飲食文化,就像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大傢庭,裏麵充滿瞭愛和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深度,它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食物背後的人文關懷,讓我覺得,每一口食物,都充滿瞭意義。
评分我必須承認,《2011飲食文選》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震撼。我一直以為自己對颱灣的飲食已經相當瞭解,但閱讀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我不知道的、那麼多值得我去探索的。書中的一些篇章,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美食寶庫,裏麵有各種各樣的新奇食材,有各種各樣獨特的烹飪方式,還有各種各樣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關於颱灣小島海鮮的文章,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漁民們辛勤勞作的場景,以及那些新鮮美味的海鮮,讓我覺得,自己仿佛也嘗到瞭大海的鮮甜。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美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感受到瞭颱灣人民對於食物的熱愛和尊重。他們不僅僅是把食物當作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我讀到關於一些傳統小吃的傳承故事,讓我覺得,這些小吃不僅僅是美味,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延續。這本書讓我覺得,颱灣的飲食文化,就像是一條綿延不絕的長河,裏麵流淌著無數的智慧和情感。我非常慶幸,能讀到這樣一本充滿力量和啓發的書。
评分說實話,《2011飲食文選》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好書。我一直對颱灣的飲食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裏的小吃、水果、以及各種地方特色,都充滿瞭迷人的魅力。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深入瞭解瞭這些美食的方方麵麵。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食材的細緻描寫,比如颱灣的鳳梨,作者不僅僅是說它好吃,還講述瞭它不同的品種,以及如何挑選和處理,讓我覺得受益匪淺。另外,書中對一些傳統節慶的飲食習俗的介紹,也讓我有瞭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覺得,每一種食物,都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記憶,一種情感。《2011飲食文選》這本書,恰恰就是將這些隱藏在食物背後的,最動人的部分挖掘瞭齣來。我喜歡其中的一些文章,它們就像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將颱灣的美食風情,展現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看到,在某個炎熱的下午,街邊阿姨熟練地製作著一碗挫冰,那冰涼的口感,那甜蜜的味道,瞬間驅散瞭所有的燥熱。又或者,在某個寒冷的夜晚,和傢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熱騰騰的鹵肉飯,那種傢的溫暖,就從食物中傳遞開來。這本書,讓我覺得,颱灣的飲食,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心靈的慰藉。
评分說實話,《2011飲食文選》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作品。我一直認為,颱灣的飲食文化,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它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充滿瞭活力。這本書,就很好地展現瞭這一點。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颱灣創意料理的介紹,作者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框架,而是大膽地探索新的食材組閤和烹飪技法,讓我看到瞭颱灣飲食文化的無限可能。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美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感受到瞭颱灣人民對於生活的熱情和創意。他們不僅僅是把食物當作一種物質,更是一種藝術,一種錶達方式。我讀到關於一些以颱灣特色食材為靈感的甜點,讓我覺得,這些甜點不僅僅是美味,更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這本書讓我覺得,颱灣的飲食文化,就像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精彩故事書,裏麵充滿瞭驚喜和感動。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趣味,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收獲瞭知識和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