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百年 不忘戰爭曆史
百年傳承 啓發曆史意義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中央通訊社從上萬幀抗日戰爭照片中篩選,挑齣最具曆史意義與寫真價值的圖片,編輯而成抗日戰爭圖錄。這本圖錄讓我們重新審視這段壯烈而悲戚的史實,也讓我們重溫這場戰爭所蘊藏與啓示的曆史意義。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近二十年曆程中,中央社的許多記者經常冒著生危險,奔赴戰場,隨軍採訪,捕捉將士與民眾奮勇抗戰的血淚鏡頭。同時,中央社以當時國內配備最佳、素質最高、採訪網最密、使命感最強的新聞機構,從各個角落與角度,忠實而傳神地以鏡頭呈現中華兒女悲壯的抗日行動。
本書由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劉維開執筆;國史館館長呂芳上、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中央社常務監事陳國祥為特彆顧問。
序/吳敦義
悲壯而光榮的一頁/卲銘煌、劉維開
壹、危機四伏—日本進逼
貳、盧溝橋烽煙—正式開戰
參、戰火燎原—全國動員
肆、同盟支持—二次大戰
伍、終獲勝利—颱灣迴歸
序
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吳敦義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際,緬懷先烈先賢赴湯蹈火,艱苦奮鬥,油然興起無限敬仰與感恩之情。百年來為建國與禦敵而奉獻犧牲的民眾,更是無以計數,思之實令人感佩與憐惜。迴顧民國百年青史,最為壯烈、犧牲最大而對曆史進程影響最深遠的大事,應屬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
先烈先賢領導革命建國,麵對無數荊棘紛至遝來,從孫中山到蔣中正等領導人始終堅忍不拔,剛毅以對,不斷披荊斬棘。其中,日本侵略是揮之不去的外患,中共武裝奪權則是難以彌平的內憂。內亂隨外患而深沉化、擴大化,更成為中華民國建國大業橫遭挫敗的最沉重的痛擊。
日本當年恃其明治維新後國富力強,師法西方帝國主義,興起嚮外擴張的狼子野心,積弱不振的中國遂成為其意圖侵略的首要目標。當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勢如破竹之勢挺進之際,日本即蓄意阻撓,不斷製造事端。蔣中正總司令為統一大業計,忍辱避開挑釁。同時,自揣國力孱弱,不堪禦敵,且內亂方殷,無法兩麵作戰,不得不堅持百忍,埋頭平亂並展開抗戰準備。在此期間,中共乘機坐大,並與日本的侵略交相侵擾,甚至互為呼應。國民政府盱衡全局,訂定先安內、後攘外的策略,以因應復雜多變險惡的情勢。
然而,日本不斷製造事端,以武力步步進逼,阻止中國的統一與建設,甚至變本加厲,不斷加大逼戰力度。到瞭西安事變和平落幕後,中國趨於統一,國傢建設蒸蒸日上,對日抗戰的實力大增,學者稱之為「黃金十年。日本擔憂中國壯大將更添其侵吞的難度,認為事不宜遲,晚打不如早打,乃悍然尋釁興戰,啓動全麵侵華戰爭。中國也不再忍讓,奮起抗戰。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軍在河北宛平縣盧溝橋製造一起日兵失蹤事件,藉機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中國雖孱弱,麵臨可能亡國滅種危難,已忍無可忍,乃不分黨派、地域,不分男女、老少,相率投入攸關民族生存的保衛戰。中共也捐棄前嫌,聲明擁護政府,併肩抗戰。
日本發動事變後,狂言「三月亡華」。國軍在上海浴血抗敵,犧牲慘烈,徹底瓦解日本帝國的迷夢。中國對抗侵略的優異錶現,獲得同盟國肯定與推崇,乃在日本襲擊夏威夷美國軍事基地後將中國納入同盟,協同作戰。三十四年八月,終於迫使日本屈服,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曆經八年艱苦抗戰,最後光榮勝利。一吐百年來積弱不振、受列強欺淩的怨氣,但也付齣慘痛犧牲的代價,國傢民族遭受空前浩劫。
日本投降後,中國自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以來五十年的國恥湔雪淨盡,颱灣、澎湖依開羅會議決定,重歸中華民國版圖。事實上,颱灣愛國誌士在抗日戰爭中並未缺席。颱灣的有識之士認清爭取抗戰勝利就是收復颱灣的保證,故紛紛投身抗戰行列,翁俊明、李友邦、宋斐如、謝南光、謝東閔、連震東、黃朝琴等人都有卓越貢獻。民國三十年二月,颱灣人抗日團體「颱灣革命同盟會」在重慶成立,誓言打倒日本帝國,光復颱灣。黃埔軍校齣身的李友邦更召集三百多名颱灣青年,組成「颱灣義勇隊」,接受軍事委員會指揮,在閩浙沿海遊擊抗日。兩年後,翁俊明受命組織的國民黨直屬颱灣黨部,也在福建漳州成立,緻力發展颱灣島內組織,期盼颱灣早日光復。翁俊明因此慘遭日本殖民當局殺害。
颱灣誌士的努力與期待與國民政府是一緻的。在民國三十三年美、英、中三國政府發錶的「開羅宣言」中言明,三大盟國作戰之目的,在於製止及懲罰日本侵略,並剝奪其自前次世界大戰中在太平洋所佔奪之所有島嶼,其竊自中國的領土如東北、颱灣、澎湖等須歸還中華民國。次年,中、美、英、蘇發布的「波茨坦宣言」再度確認。中國抗戰勝利後,颱灣因之重歸中國版圖。十月二十五日,在颱北在的中山堂,颱灣行政長官代錶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總督呈遞降書,宣示颱灣光復,掙脫日本長達半世紀殖民統治。
中央通訊社見證瞭這段可歌可泣的曆史。在日本侵略中國的近二十年曆程中,中央社的許多記者經常冒著生危險,奔赴戰場,隨軍採訪,捕捉將士與民眾奮勇抗戰的血淚鏡頭。同時,中央社以當時國內配備最佳、素質最高、採訪網最密、使命感最強的新聞機構,從各個角落與角度,忠實而傳神地以鏡頭呈現瞭中華兒女悲壯的抗日行動。這些寫真照片是人類曆史極其珍貴的紀錄。
為瞭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中央社從上萬幀抗日戰爭的有關照片中篩選,挑齣最具曆史意義與寫真價值的圖片,編輯而成抗日戰爭圖誌,公諸於世。這本圖誌讓我們重新審視這段壯烈而悲戚的史實,也讓我們重溫這場戰爭所蘊藏與啓示的曆史意義。願後世以史為鑑,記取教訓,徹底捨棄任何侵犯他國的圖謀,斷然棄絕以戰爭手段遂行己意的念頭。當然,我們也要恢復曆史的真相,不容再基於黨派利益而歪麯曆史、篡奪曆史的功績。
對於曆史的探尋,我總是傾嚮於那些能夠喚起情感共鳴的作品。尤其是關於抗日戰爭這樣充滿民族精神和悲壯色彩的事件,我希望能有一本書,能夠讓我不僅僅是“知道”它,而是能夠“感受”它。這本書名“我們的烽火歲月: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打開的時光膠囊,用大量的影像資料,將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真實地呈現在我的眼前。我期待能看到戰火紛飛的場景,看到那些為瞭國傢和民族而奮不顧身的戰士們,也能看到在後方默默承受苦難、堅定抗戰的普通民眾。我想通過這些畫麵,去觸摸曆史的溫度,去體會那份刻骨銘心的民族仇恨,去感受那股震撼人心的愛國情懷。這本書的“圖錄”二字,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好奇和想象,我希望能它能以一種獨特而深刻的方式,讓我們這些後輩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銘記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從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评分當我第一眼看到“我們的烽火歲月: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這個書名時,一股澎湃的情感湧上心頭。這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事件的名稱,它更像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呼喚,一種對過往的深情迴望。我一直對那段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充滿敬意,尤其是抗日戰爭,那是一段民族的血淚史,更是一段不屈的抗爭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陳述,而是能夠通過豐富的視覺元素,將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以一種更加生動、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期待能看到那些塵封已久的影像,它們或許記錄著前綫的硝煙彌漫,或許捕捉著後方的民眾艱辛,又或許定格瞭英雄人物的英姿。我想通過這些圖像,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悲壯與豪邁,去理解中華民族是如何在危難時刻凝聚在一起,共同抵抗外敵的。這本書的“圖錄”二字,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相信它能帶我走進曆史的深處,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傢國情懷,去緬懷那些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英魂。
评分我對於曆史書籍的閱讀,往往偏嚮於能夠提供更豐富、更直觀體驗的作品。尤其是關於像抗日戰爭這樣宏大且充滿情感張力的曆史事件,純粹的文字敘述有時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當看到“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這樣的書名時,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點燃瞭。我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史實的羅列,而是能夠通過大量的圖像資料,如照片、繪畫、地圖等,將那個血與火的年代具象化。我希望它能展現齣戰爭的殘酷,也能記錄下民族的堅韌。我想看到那個時期人們的生活圖景,無論是前綫的戰士,還是後方的民眾,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犧牲與奉獻,都能在這些影像中得到體現。這本書能否讓我“穿越”迴那個年代,去感受那份沉重又頑強的曆史脈絡?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這些後輩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的意義,以及它對當下中國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通往曆史的窗戶,讓我能從中窺見那些曾經真實存在過的生命軌跡。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我們的烽火歲月: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故事充滿好奇,但又覺得許多曆史書寫的文字過於枯燥,難以身臨其境。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讓我“看見”曆史的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事件,而是那些真實生活在烽火中的人們的麵孔,他們的掙紮,他們的不屈,他們的希望。我希望這本書能用圖像的力量,把那些遙遠的戰爭歲月拉近,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悲壯與偉大。想象一下,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也許是硝煙彌漫的戰場,也許是疲憊但眼神堅毅的士兵,抑或是默默奉獻的普通百姓。我期待著能通過這些影像,去理解那個民族所經曆的苦難,去感受他們是如何在絕境中尋找生機,去體會那份濃烈的傢國情懷。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包含瞭“圖錄”二字,這讓我對它寄予厚望,希望能它能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齣抗日戰爭的宏大敘事,同時也捕捉到無數個體生命的故事。我想要的是一種深度的情感共鳴,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燃瞭我對這種體驗的渴望。
评分每次看到關於抗日戰爭的書籍,我總會想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提及的英雄人物,但內心深處,我更渴望瞭解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因為我知道,真正的曆史,是由無數個個體的生命共同書寫的。這本書名裏的“我們的烽火歲月”,就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官方的記載,而是包含著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共同的記憶和感受。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那些在戰火中堅守傢園的老百姓,看到那些默默無聞的後勤人員,看到那些在後方組織抗日的女性。我想知道,在戰爭最嚴酷的日子裏,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經曆瞭怎樣的睏難?他們又是如何保持希望的?這本書名中的“圖錄”二字,更是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因為我深信,圖像的力量往往比文字更為直接和震撼。我希望它能用最真實、最生動的畫麵,帶我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悲歡離閤,去體會那份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段烽火歲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