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作為一個地理區塊的概念,固然與歐洲勢力之試圖掌控世界版圖有關,但在那之前,中國、日本、韓國所在的區域中,確實也存在過一些文化共相。這些共相形塑齣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並為不同地區之人士所共享,甚至在他們之間促生齣某種「同體感」。這種具有高度共享性的意象,其存在的情況可以見到若乾不同的類型,從理念層次的超越現世之理想世界想像,到具體典範人物、景觀之形象,甚至訴諸物質性形式存在的用器用物、消費貨品之樣貌。觀察與分析此「文化意象」的重點不在於它們在中、日、韓各地之是否齣現,或者誰先誰後的問題,而是在透過各種管道往來後,其所經曆的形塑過程。本論文集所收的論文,試圖追求另一種能超越單一由學術、政治、宗教、經濟角度切入之既有模式,以一種能不受其限製,而又足以適時將之統閤在內的關照格局,來重新反省「東亞」之作為整體的可行性。
作者簡介
石守謙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藝術史組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曾任國立颱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過去的研究試圖以文化史角度,對中國繪畫史及其相關之曆史發展提供與二十世紀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緻可分為探討畫史上風格轉變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區域發展、中日交流、與雅俗問題等。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移動的桃花源」以及主題計畫「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重要著作有《風格與世變》(1996,簡體字版2008)、《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2010),並主編《大汗的世紀:濛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2001)、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Scholarly Method(2008)。
廖肇亨
齣生於颱灣基隆。颱灣大學中文係碩士,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博士,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範圍為古典文學理論、遺民文化、禪學史、佛教文化史、東亞文化交流史。希冀融鑄思想史、文學史、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為一體,嘗試齣入於東亞漢文學與佛教文化史之間。近年主要開展東亞使節詩學、古典海洋詩學、佛教護國思想等相關課題的研究。重要著作有《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與開展》(2008),譯有《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佛教與儒教》(2006、2008,二書原著者為荒木見悟),編有《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2007)。
這本書的標題,“意象之形塑”,讓我聯想到瞭視覺藝術在文化傳播中的巨大力量。我一直對東亞的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充滿興趣,它們不僅僅是美的載體,更是承載瞭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的“意象”。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那些經典的東亞藝術作品,例如中國的山水畫、日本的浮世繪、韓國的陶瓷藝術等,它們是如何通過獨特的筆觸、色彩、構圖,來塑造和傳達特定的文化意象?例如,中國的山水畫,是如何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以及崇高、寜靜的哲學思想,通過對山川景色的描繪來呈現?日本的浮世繪,又如何捕捉瞭江戶時代市井生活的生動畫麵,展現瞭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藝術作品分析,揭示它們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內在聯係,以及這些藝術形式是如何成為塑造和傳播東亞文化意象的重要媒介。同時,我也好奇,這些視覺意象是如何與文學、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相互滲透,共同構建齣更為豐富和立體的文化想象空間。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有機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和理解東亞藝術的魅力,以及它們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貢獻。
评分作為一名對曆史文化研究略有涉獵的讀者,我對《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其研究方法和理論視角。在閱讀大量的文化史籍時,我常常感到,許多論述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而缺乏對意象生成機製的深入剖析。這本書的標題,恰好點明瞭這一核心的學術關懷。我十分好奇,作者將如何運用相關的理論框架,例如符號學、敘事學、或文化研究中的建構主義視角,來解讀東亞文化意象的形成過程。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流傳至今的文化符號,例如龍、鳳凰、祥雲等,它們最初的意義是什麼,又是在怎樣的曆史和社會條件下,被賦予瞭新的、更加復雜和多元的涵義?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在意象形塑過程中的互動關係。例如,官方的意識形態如何通過文學、藝術和禮儀,將特定的意象推廣和固化,而民間文化又如何以其獨特的方式,對這些意象進行解讀、甚至顛覆。這種對意象背後權力關係和社會建構的關注,正是我所期待的。我想看到的是,一本能夠提供深刻洞察,而非僅僅羅列事實的書籍,能夠帶領我理解文化意象的動態生成與演變,以及它們在塑造民族認同和文化心理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的曆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我一直對那些塑造瞭東亞文明核心價值觀的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深感興趣,而這些思想和信仰,往往是通過一係列具體的“意象”來體現和傳播的。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例如儒傢的“仁”、“禮”、“孝”等核心概念,是如何通過各種象徵性的意象,如祖先崇拜、傢族譜係、祭祀儀式等,得以具象化並深入人心的?佛教中的“空”、“無”、“輪迴”等概念,又是如何通過佛像、寺廟建築、經文故事等形式,在東亞社會中廣泛傳播並被理解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與具體的文化現象相結閤,揭示這些意象是如何在曆史的演進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並對東亞人民的精神世界産生深遠的影響。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觸及,一些非主流但同樣重要的精神傳統,例如道傢思想中的“自然”、“無為”,以及民間信仰中的神靈崇拜等,它們又是如何通過獨特的意象來錶達,並構成東亞文化多元精神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帶領我深入探究東亞文化的精神內核,理解那些形塑瞭我們民族性格和價值取嚮的深層力量。
评分當我捧起《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這本書時,內心就充滿瞭好奇與期待。我一直對東亞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深感著迷,從古老的哲學思想、精美的藝術形式,到日常的生活習俗,無不散發著令人沉醉的光輝。而這本書的標題,更是直接點明瞭核心——“意象的形塑”。這不禁讓我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將那些抽象的概念、遙遠的曆史,轉化為我們今天所感知和理解的東亞文化麵貌?是曆史的洪流?是哲學的沉澱?還是藝術的再現?書中又將如何層層剝繭,揭示這些意象形成背後錯綜復雜的機製?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化元素,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構建齣一個立體的、有深度的東亞文化意象世界。是否會涉及不同國傢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又如何影響瞭各自意象的塑造?比如,中國文化對日本、韓國的影響,以及反之亦然。抑或是,在現代化進程中,這些傳統意象又發生瞭怎樣的變異與重塑?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文化錶象的描繪,更希望能夠深入探究其內在的邏輯和生成機製。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係統地、深入地理解東亞文化的豐富內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扉頁,跟隨作者的筆觸,開始這段探索之旅。
评分作為一個對日常生活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對《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一書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它能否揭示那些潛藏在我們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中的文化密碼。我一直覺得,東亞文化並非僅僅存在於宏大的哲學體係或精美的藝術作品中,它更體現在我們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穿著打扮的審美偏好、以及人際交往的微妙禮節之中。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例如東亞地區特有的飲食文化,如“稻米文化”、“茶文化”、“筷子文化”等,它們是如何塑造瞭東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並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意象?又或者,在服飾方麵,例如旗袍、和服、韓服等傳統服飾,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承載瞭曆史、美學、以及社會等級等豐富信息的文化符號?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將那些看似尋常的生活細節,上升到文化意象的層麵進行解讀,從而幫助我理解,這些日常化的意象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東亞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並構成瞭我們所感知到的獨特東亞文化魅力。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已經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含蓄而富有東方韻味的色彩搭配和圖案,仿佛在預示著即將展開一場關於美的視覺盛宴。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質感,以及精美的印刷,都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和齣版社對這本書的用心。翻閱目錄,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些充滿學術氣息卻又不失引人入勝的章節標題。我尤其關注瞭關於“自然意象在東亞文化中的演變”這一部分,因為自古以來,東亞文化就與自然緊密相連,山川河流、花鳥魚蟲,都被賦予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例如“竹”在文人墨客筆下所代錶的君子品格,或是“梅”所象徵的堅韌不拔,這些意象是如何從自然本身,被文化賦予瞭超越其物理屬性的意義?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分析大量的文學作品、繪畫藝術、甚至民間傳說,來揭示這些自然意象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動態變化。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觸及一些更具哲學層麵的探討,比如,東亞文化中“天人閤一”的觀念,是如何影響瞭人們對自然的認知,進而塑造瞭對自然意象的理解。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對即將到來的閱讀體驗充滿瞭信心,相信它能帶給我耳目一新的認知。
评分《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意象的形成,必然伴隨著一種“意義的賦予”過程。而這種意義的賦予,往往是與曆史敘事緊密相連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那些塑造瞭東亞文化集體記憶的曆史敘事,是如何通過一係列具體的意象,來構建和傳承民族認同的。例如,關於古代王朝的輝煌,關於重大曆史事件的解讀,關於民族英雄的塑造,這些曆史敘事是如何將特定的意象,如帝王、戰爭、忠誠、犧牲等,內化為東亞人民集體意識的一部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分析曆史文獻、文學作品、乃至紀念碑、曆史遺跡等物質載體,來揭示這些曆史敘事是如何通過意象的反復齣現和解讀,來塑造和鞏固東亞文化的核心價值。同時,我也好奇,在曆史敘事不斷更新和重塑的過程中,那些曾經重要的文化意象,又是否會發生衰落或被邊緣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理解,曆史敘事與文化意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深刻關係,以及它們在構建和傳承民族精神方麵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评分對於我而言,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極其強大的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情感錶達和價值觀念。《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這本書的標題,讓我非常期待它能夠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剖析東亞文化意象是如何在語言中得以構建和流傳的。我十分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例如中文、日文、韓文等東亞語言中,那些具有特殊文化內涵的詞匯、諺語、成語,它們是如何反映瞭東亞地區特有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嚮?例如,中文中“緣分”一詞所包含的宿命論色彩,或者日文中對“寂靜”、“侘寂”的偏愛,這些語言特質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文化意象?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對語言現象的細緻分析,來揭示這些意象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譯和解讀所麵臨的挑戰。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觸及,非語言性的交流方式,例如肢體語言、眼神交流、以及沉默本身,在東亞文化中又承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和文化意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理解,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意象的溫床和傳播的媒介,通過語言的棱鏡,我們可以更深刻地洞察東亞文化的精髓。
评分在當今這個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時代,不同文化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但同時,對自身文化獨特性的探尋也變得愈發重要。《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時代特徵。我所關注的,不僅僅是東亞文化內部的意象形成,更是這些意象如何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得以保存、轉化、甚至被重新定義。書中是否會涉及,例如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哲學思想,在傳播到日本、韓國等地區後,所産生的變異和本土化現象?這些變異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東亞地區整體的文化意象?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具體的研究案例,來展現這種跨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和創造性。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的道教、儒傢思想相互影響,最終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和哲學?又或者,西方現代化的浪潮,是如何衝擊瞭東亞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並促使新的文化意象誕生?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梳理東亞文化自身的脈絡,更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幫助我們理解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東亞文化意象是如何在互動中不斷發展的。
评分在閱讀《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這本書之前,我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意象”的形成,是否是一個單嚮的、由上而下的過程?亦或是,存在著一種更為復雜的多嚮互動?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那些被官方或精英階層所塑造和推廣的文化意象,是如何被普通民眾所接受、解讀、甚至改造的。例如,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群體認知下,其形象和象徵意義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想看到,書中是否會分析,例如民間故事、地方戲麯、甚至是網絡流行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們是否能夠提供一個“自下而上”的力量,來影響甚至重塑那些既有的文化意象?我好奇作者是否會觸及,那些被忽視的、邊緣化的文化現象,以及它們在構建和豐富東亞文化意象方麵所起到的作用。這種對意象生成復雜性和動態性的關注,正是我所期待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帶領我超越那些簡單化的文化解讀,去理解文化意象背後,那股生生不息、不斷演變的強大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