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蕭邦(附 CD)

聽見蕭邦(附 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典音樂
  • 鋼琴
  • 蕭邦
  • 音樂欣賞
  • 音樂史
  • CD
  • 藝術
  • 文化
  • 音樂教育
  • 浪漫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蕭邦誕生,聆聽的藝術也自此昇華。他是天生的藝術傢,隻要鋼琴在手,浪漫、悲憤、壯烈、輕鬆、叛逆、夢幻,無不從絕妙音響中奔流入耳。他是史上最少露麵,卻又影響最大的「演奏作麯傢」,穿越時空到今日仍然魅惑眾生──但可彆看他深情溫柔,蕭邦也是大膽銳利的革命傢:他的作品大多遵循既有麯式,卻讓原有格局獲得新生。重新定義又彼此融閤的形式與麯類,不隻是蕭邦作品的特色,更是劃時代的創意;而那創作努力是何其強悍,彈指就成音樂藝術的曆史新局。

  隻是這無所不能的浪漫王子,卻心甘情願為鋼琴貢獻一生;而鋼琴也忠實迴報演奏藝術的一切秘密,將靈魂與蕭邦閤而為一。蕭邦創作無法與鋼琴分離,若要真正認識蕭邦,也就必須要瞭解鋼琴演奏技法,輔以鋼琴發展曆史,纔能清楚聽見蕭邦的曆史地位及非凡成就,以及人與樂器之間的心靈互通。

  焦元溥希望接觸本書的讀者,可以「從蕭邦認識音樂」,更可以「從演奏認識蕭邦」。讓愛樂者與學琴人可以跟隨蕭邦的靈魂,讓耳朵、眼睛,甚至身、心、靈都充滿著蕭邦曠世的藝術感動。

《聽見蕭邦》專屬CD演齣陣容包括:

  大賽得主:第二屆蕭邦大賽冠軍尤寜斯基(Alexandre Uninsky)、第四屆蕭邦大賽冠軍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第五屆蕭邦大賽冠軍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第十屆蕭邦大賽特彆奬波哥雷裏奇(Ivo Pogorelich)、第六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87年布梭尼大賽冠軍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世界名傢:俄國巨匠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法國大提琴泰鬥傅尼葉(Pierre Fournier)、蕭邦權威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匈牙利超技大師季弗拉(Gyorgy Cziffra)、波蘭著名女高音辛姆特嘉(Elzbieta Szmytka)。

  1.皆為世界頂尖名傢或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演奏,並含多首罕見絕版錄音,極具收藏價值。

  2.麯目類型包括敘事麯、詼諧麯、前奏麯、即興麯、協奏麯、奏鳴麯、練習麯、夜麯、圓舞麯、馬厝卡舞麯、波蘭舞麯、歌麯、室內樂與鋼琴獨立性格作品,幾乎涵蓋蕭邦所有麯類,更包含蕭邦最早(七歲所作波蘭舞麯)與最後(大提琴奏鳴麯)齣版作品,具體而微呈現蕭邦一生創作。

  3.作品順序按蕭邦時代音樂會風尚編排,將室內樂作品穿插於鋼琴獨奏之間,最後以鋼琴和管弦樂作品結束。

《聽見蕭邦》專屬CD麯目

  1.《A大調變奏麯「帕格尼尼紀念」》 Variations in A major, Op. Posth, "Souvenir de Paganini"
  演奏: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2.《升c小調幻想即興麯》,作品66*  Impromptu-Fantaisie in c sharp minor, Op. 66
  演奏:尤寜斯基(Alexandre Uninsky)

  3.《a小調馬厝卡》,作品59之1*  Mazurka in a minor, Op. 59 No. 1
  演奏:尤寜斯基(Alexandre Uninsky)

  4.《降D大調搖籃麯》,作品57*  Berceuse in D flat major, Op. 57
  演奏:尤寜斯基(Alexandre Uninsky)

  5.歌麯《春天》,作品74之2  “Spring,” Op. 74 No. 2
  演唱:辛姆特嘉 / 女高音、馬替諾 / 鋼琴伴奏(Elzbieta Szmytka, Malcolm Martineau)

  6.《降A大調第三號敘事麯》,作品47  Ballade No.3 in A flat major, Op. 47
  演奏: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7.《c小調波蘭舞麯》,作品40之2*  Polonaise in c minor, Op. 40 No. 2
  演奏: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

  8.《降A大調華麗圓舞麯》,作品34之1  Valse brillante in A flat major, Op. 34 No. 1
  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9.《g小調大提琴奏鳴麯》第三樂章,作品65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II
  演奏:傅尼葉 / 大提琴、傅達 / 鋼琴(Pierre Fournier, Jean Fonda)

  10.《g小調波蘭舞麯》  Polonaise in g minor, KK 889
  演奏: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

  11.《降G大調練習麯「黑鍵」》,作品10之5  Etude in G flat major, Op. 10 No. 5
  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12.《升g小調練習麯「三度」》,作品25之6*  Etude in g sharp minor, Op. 25 No. 6
  演奏: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13.《降D大調夜麯》,作品27之2*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Op. 27 No. 2
  演奏:季弗拉(Gyorgy Cziffra)

  14.《升c小調前奏麯》,作品28之10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 28 No. 10
  演奏:波哥雷裏奇(Ivo Pogorelich)

  15.《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麯》,作品39  Scherzo No.3 in c sharp minor, Op. 39
  演奏:波哥雷裏奇(Ivo Pogorelich)

  16.《f小調鋼琴協奏麯》第三樂章,作品21*  Concerto for Piano & Orchestra No. 2 in f minor, Op. 21 III
  演奏:戴薇朵薇琪 / 鋼琴,馬利納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 協奏(Bella Davidovich, Sir Neville Marriner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記號 2、3、4、7、12、13、16 軌為絕版錄音,市麵無售。

本書特色

  鋼琴齣現僅有形體,直到蕭邦降世纔有瞭靈魂

  《遊藝黑白》遍訪五十五位鋼琴演奏傢
  長年與世界最頂尖音樂傢與音樂學傢的交流
  焦元溥四處搜尋蕭邦所布下的音樂密碼
  亟欲希望讓大傢都可以真正聽見蕭邦

  ★購書獨享專屬珍藏CD  國際名傢盡齣  焦元溥親選  環球音樂製作★

  ★憑書腰享 20X10 蕭邦 CHOPIN 國際音樂節 音樂會門票95摺優惠★

  20X10 蕭邦 CHOPIN 國際音樂節
  超過三年策畫  耗資韆萬打造  世界名傢齊聚
  2010年  11位鋼琴傢,奔騰與鍵盤上的震撼,演齣25場無懈可擊的蕭邦饗宴

  詳見官方部落格:blog.yam.com/CHOPIN2010

  藝術總監 焦元溥  策劃
  最堅強的演齣陣容  最經典的蕭邦鋼琴作品 
  盡在20X10蕭邦CHOPIN 國際音樂節

  2010年4月1日起,憑本書腰摺頁至年代售票係統端點購買—20X10 蕭邦CHOPIN 國際音樂節音樂會票券,即可享九五摺購票優惠,每張書腰限購兩張。

  主辦:颱灣愛樂協會 亞藝藝術

作者簡介

焦元溥

  1978年生於颱北。颱大政治學係(國際關係組)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 Tufts University)法律與外交碩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2008 / 2009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Edison Fellow),現為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自十五歲起發錶樂評、論述與散文於報章雜誌,作品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傢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著有樂評選集《經典CD縱橫觀》係列三書(聯經,2005)、《莫劄特音樂CD評鑑》(聯經,2006)、《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聯經,2007)和專欄選集《樂來樂想》(聯經,2008)。

  近年於《聯閤報》「名人堂」與副刊之「音緣際會」和「城市角落」、《聯閤晚報》之「樂聞樂思」、《今周刊》之「風尚」和香港《藝術地圖》等專欄,更讓他成為深受好評且炙手可熱的專欄作傢。

  文字創作之外,焦元溥也擔任「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係列」策劃人與「20X10國際蕭邦音樂節」藝術總監,以及「Taipei Bravo FM 91.3」和「Classical古典音樂颱FM97.7」《遊藝黑白》與《倫敦Online》節目主持人。

悠揚的指尖與深邃的靈魂:經典鋼琴作品鑒賞之旅 書名:《琴鍵上的光影:從巴洛剋到浪漫主義的鋼琴音樂史詩》 內容簡介: 這部深度聚焦於古典音樂黃金時代的鋼琴作品的專著,旨在為音樂愛好者、鋼琴學習者乃至初次接觸古典音樂的讀者,構建一座清晰、引人入勝的音樂殿堂的索引。它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作麯傢,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勾勒齣鍵盤音樂自巴赫奠基到浪漫主義巔峰的演進脈絡,深入剖析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音樂語言、技術革新及其背後的文化思潮。 第一部分:理性與秩序的基石——巴洛剋時期的鍵盤藝術 本章從音樂史的源頭齣發,詳細闡述瞭巴洛剋時期鍵盤音樂的結構特徵與精神內核。我們首先探討瞭哈普西科德(大鍵琴)和早期管風琴在這一時期的核心地位,分析瞭復調音樂的精妙結構如何成為理解古典音樂的鑰匙。 重點解析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貢獻。不局限於《平均律鋼琴麯集》的結構分析,更深入挖掘瞭賦格麯的“邏輯之美”——它是如何通過主題的鋪陳、變奏與交織,構建齣完整且具有內在張力的音樂宇宙。我們細緻考察瞭其創意、對位法的嫻熟運用,以及這種嚴謹的藝術形式如何超越單純的技巧展示,觸及人類理性的至高境界。此外,也涵蓋瞭斯卡拉蒂奏鳴麯中蘊含的活力與地中海式的光輝,以及亨德爾鍵盤組麯中體現的戲劇性與歌唱性。 本部分強調的是“結構的力量”——巴洛剋音樂的清晰性、裝飾音的精確使用及其在情感錶達上的剋製與內斂。 第二部分:優雅與清晰的時代——古典主義的輝煌與轉型 隨著啓濛運動的興起,音樂的審美趣味轉嚮瞭清晰、平衡與和諧。本章聚焦於鋼琴作為獨奏樂器的地位的確定,以及古鋼琴(Fortepiano)技術進步對音樂創作的直接影響。 海頓被譽為“交響麯之父”,但在鍵盤領域,他的奏鳴麯(Sonata)展現瞭完美的結構對稱美。我們分析瞭古典奏鳴麯式的確立——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的經典布局,及其如何成為音樂敘事的基本範式。 莫紮特的作品是古典主義優雅的極緻體現。本捲將深入探討其鋼琴協奏麯中獨奏與樂隊的對話藝術,以及奏鳴麯中那種看似毫不費力的流暢感和天真無邪下的深刻哲思。我們將解析莫紮特如何運用“裝飾音”來增強鏇律的抒情性,而非僅僅是炫技。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形式的完美”——音樂如何通過精確的比例和清晰的動機發展來傳達情感,避免瞭巴洛剋式的過度繁復。 第三部分:革命的號角與情感的噴薄——浪漫主義的序幕 進入19世紀,工業革命與社會變革帶來瞭強烈的個體意識覺醒。本章標誌著鋼琴音樂進入瞭一個全新的、充滿個人主義色彩的時代。貝多芬,作為承上啓下的巨人,其作品是分析的重點。 我們詳細研究瞭貝多芬晚期奏鳴麯(如《槌子鍵》)中,結構如何被拓展、調性如何被挑戰,以及他如何將“英雄主義”與深沉的內省精神融入鋼琴獨奏麯中。分析會著重於他對踏闆使用的開創性探索,以及如何將鋼琴從一個“清晰的樂器”轉化為一個能錶達宏大戲劇衝突的“聲音的熔爐”。 此外,本部分也為後續對肖邦、舒曼等人的深入研究做瞭鋪墊,探討瞭“自由幻想麯”和“即興麯”等新體裁的齣現,預示著音樂傢開始將內心體驗置於傳統規範之上。 第四部分:詩意與技巧的交融——中後期浪漫主義的繁茂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瞭19世紀中葉至末期,探討鋼琴音樂如何達到其技術與情感錶達的頂峰。 舒曼: 我們深入剖析瞭舒曼如何將文學意象、個人情感(如“花神節選”中的雙重人格描繪)融入音樂。重點關注其幻想麯、狂想麯以及鋼琴與室內樂作品中那種富有內省氣質的“歌麯性”。 門德爾鬆與肖斯曼: 雖然兩位作麯傢風格迥異,但他們都代錶瞭浪漫主義對“瞬間靈感”的捕捉與抒情。門德爾鬆的“無詞歌”展現瞭德語藝術歌麯如何完美移植到鋼琴上,而肖斯曼則以其獨特的、富有異域色彩的和聲語言,為浪漫主義的色彩闆增添瞭新的維度。 李斯特: 作為演奏技巧的顛覆者,李斯特被視為鋼琴演奏的“魔術師”。本章不僅分析瞭他對炫技的極緻追求(如帕格尼尼練習麯的改編),更重要的是,探討他如何通過全新的演奏技法(如跨越八度、快速琶音的運用)來拓寬鋼琴的音響可能性,使之能夠描繪齣廣闊的自然景觀或史詩般的敘事。 第五部分:民族之聲與晚期探索 本章探討瞭浪漫主義後期齣現的“民族樂派”對鋼琴音樂的獨特貢獻。例如,探討瞭德彪西和拉威爾如何從印象主義的視角,利用和聲的模糊性、音色的微妙變化來捕捉光影、水波等瞬間感受,這為20世紀的音樂發展埋下瞭伏筆。 結論:繼承與展望 總結瞭從巴赫的嚴謹結構到浪漫主義的自由錶達這一漫長曆程中,鋼琴音樂的技法、審美和精神追求是如何不斷演變的。本書旨在培養讀者“聆聽的深度”——不僅要聽到音符,更要聽齣結構、聽齣曆史的痕跡,以及作麯傢在特定時代背景下,試圖通過這八十八個琴鍵嚮世界訴說的那個宏大而私密的故事。 目標讀者: 鋼琴專業學生、音樂學學者、資深古典音樂愛好者、以及任何希望係統性瞭解西方鍵盤音樂發展史的求知者。本書側重於分析的深度和曆史的廣度,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紮實的、相互關聯的音樂知識體係。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為何要寫蕭邦

第1章 認識蕭邦
第2章 蕭邦與鋼琴發展史
第3章 蕭邦的鋼琴演奏技巧係統
第4章 蕭邦的鋼琴音樂美學
第5章 從華沙、維也納到巴黎:蕭邦早期作品
第6章 小麯中的大師風範:蕭邦《練習麯》、《夜麯》、《前奏麯》、《即興麯》與獨立小麯
第7章 大型麯目與結構創意:蕭邦《詼諧麯》、《敘事麯》與《奏鳴麯》
第8章 歌聲舞影:蕭邦《圓舞麯》、《馬厝卡》、《波蘭舞麯》與《波蘭歌麯》
第9章 讓愛融作迴憶,痛苦化成歌:蕭邦晚期作品
第10章 蕭邦評價與演奏風貌

附錄一 傅聰談蕭邦
附錄二 蕭邦年錶
附錄三 蕭邦作品錶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前言
為何要寫蕭邦

  鋼琴大師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曾說:「世界各地聽眾音樂喜好不同,對作麯傢各有偏愛,唯有蕭邦放諸四海皆準。」或許至今再也沒有一位作麯傢能像蕭邦一樣,不隻故鄉波蘭引以為傲,法俄兩國也搶著沾光,從南美到東瀛皆為之瘋狂。論知名度與通俗性,這世上還有巴赫、莫劄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少數作麯傢能和蕭邦競爭,但若考慮到他的相對少産,以及幾乎隻創作鋼琴作品這二項「限製」,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斷言,蕭邦魅力堪稱絕無僅有。

  伴隨高知名度而來的就是高話題性。蕭邦作品不但頻繁齣現在音樂廳與唱片錄音,就連蕭邦本人的故事也是熱門話題,特彆是他和喬治桑(George Sand)的九年情史,更是作傢爭相寫作的題材。關於蕭邦的書已經非常豐富,傳記尤其眾多。當2010蕭邦兩百歲誕生年到來,可以想見我們會有滿滿一整年的蕭邦。

  那麼,您現在正在翻閱的這本蕭邦書,究竟有何必要?又有什麼獨特性可言?為何要花費時間再寫一本有關蕭邦的書?

  答案是——《聽見蕭邦》是一本主要為音樂愛好大眾和鋼琴學子而寫,從音樂作品與演奏角度討論蕭邦詮釋各種麵嚮的蕭邦書。

從蕭邦認識音樂;從音樂認識蕭邦

  無論蕭邦在世人心中印象為何,他的名聲都來自於音樂創作。瞭解蕭邦的作品,其實是認識他最好的方法;而作品可以獨立於作麯傢的人生外,這也是本書討論蕭邦創作所持的觀點。畢竟,世事沒有理所當然,人生更無法按圖索驥。我們可以設想,蕭邦真的是在聽到波蘭淪陷後滿懷悲憤,在鋼琴上揮灑齣壯烈的《革命》練習麯;但在他最黯然神傷,身心俱疲的日子,他也齣版《小狗》圓舞麯等輕鬆作品——難道如此歡快活潑的樂麯,也是蕭邦失戀的心得?在《聽見蕭邦》中,筆者會論及蕭邦各種作品背後的影響,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看看這位作麯傢何時跟隨潮流,何時又刻意反叛,但不必然以蕭邦人生故事來解釋作品創作。

  若能瞭解蕭邦作品以及他的創作思考發展,愛樂者自能在感性主觀偏好外,也能以理性欣賞不同詮釋。以蕭邦《B大調夜麯》(Nocturne in B major, Op. 32 No. 1)為例,1970年蕭邦大賽冠軍歐爾頌(Garrick Ohlsson)的演奏可謂「嚇人」,充滿怪異的突強與中斷——「難道這也是蕭邦《夜麯》嗎?」許多愛樂者乍聽之下必然有此疑問,甚至認為鋼琴傢故意作怪。然而這全是蕭邦寫在樂譜上的刻意指示,整首夜麯的結構與段落編排,更無一不呼應如此古怪設計。許多鋼琴傢受製於夜麯似是而非的「優美形象」,不敢真的照樂譜演奏,反而纔是違背作麯傢想法。當然就純欣賞的角度而言,就是喜歡這樣被「整理」過的演奏也沒什麼不對,但若能進一步瞭解樂麯,知道「夜麯」這個麯類的曆史背景和沿革,知道蕭邦常不按牌理齣牌的個性,應能從演奏中得到更多心得,認識更真切的蕭邦。

  同理,如果能夠注意到蕭邦的特殊和聲運用,比如《第二號鋼琴奏鳴麯》開頭或《第二號即興麯》中段,再迴頭聆聽許多名傢的演奏,就能知道某些聲部(甚至某些關鍵音符)以不同音色或音量演奏的道理。為何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演奏的蕭邦《平靜的行闆與華麗大波蘭舞麯》和兩首《鋼琴協奏麯》,樂句就是比其他鋼琴傢「聽起來」通順?如果能夠知道蕭邦「裝飾性變奏鏇律」的寫法和特色,也就能客觀分析齊瑪曼傑齣詮釋背後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透過認識樂麯,愛樂者當能建立自己的欣賞美學,而非人雲亦雲。蕭邦是創造美妙鏇律的絕世聖手,但他所創造的並不隻是美妙鏇律。鋼琴大師各有所長,但樂麯就在那裏:音樂理解並無秘密,也沒有捷徑。愛樂者對樂麯認識越多,聆賞樂趣也隻會更多——這也是筆者寫作《聽見蕭邦》的最大心願,希望愛樂者能樂在欣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但任何一首作品若要深入瞭解,幾乎都可寫成一本小書(甚至大書)分析,如何取捨自然難以拿捏。《聽見蕭邦》旨在寫給一般愛樂大眾,因此本書將不會觸及「過分專業」的和聲學知識與分析,齣現專有名詞時也盡量予以解釋。但筆者也不低估讀者的學習熱忱與能力;麯式與結構其實如同作文,段落安排可以透過分析或圖示瞭解。因此除瞭和聲學術語外,筆者仍會加入麯式分析,希望愛樂者能盡可能獲得紮實知識,並以此增進自己的音樂想法與藝術思考。此外,即使沒學過鋼琴,或已經把國、高中樂理還給老師,看到本書中的譜例,可韆萬不要害怕!本書譜例的作用,往往僅是讓人看得更清楚的「照片」。你不用認真讀齣每個音符,卻可更瞭解蕭邦的想法。

  至於蕭邦樂麯在本書的介紹順序,筆者首先將討論早期作品,看看這位音樂神童如何從學習中成長,當時音樂環境如何影響他的創作,以及他又如何成為獨當一麵的作麯傢與演奏傢。對於進入成熟期的蕭邦,筆者將先討論他的小型作品,我們將看到作麯傢如何自《練習麯》超越當時盛行的「華麗風格」並提齣係統化的技巧心得,如何自《夜麯》學習「倫敦學派」的抒情歌唱又能創新形式,以及如何藉《前奏麯》和《即興麯》重新為此二麯類定義。小麯看完則看大麯,我們要看蕭邦如何在《詼諧麯》、《敘事麯》與成熟期《奏鳴麯》中展現創意,透過這些作品提齣新麯類、新結構、新想法。而在審視大小兩類作品之後,接下來的兩個章節我們將同時看大又看小,看蕭邦如何在《圓舞麯》、《馬厝卡》、《波蘭舞麯》和波蘭歌麯中展現不同結構設計,並在晚期作品中展現新的寫作風格。《聽見蕭邦》將提及蕭邦所有可供演齣的創作;雖不可能每麯皆深入分析,但重要作品皆有詳細介紹。

  但無論解釋有多麼詳細,一如之前所提到的諸位演奏名傢和他們在錄音中所呈現的蕭邦,隨著音樂會與唱片錄音普及,現今絕大多數愛樂者都是透過演奏而非樂譜認識蕭邦的作品。筆者從不忽視如此客觀事實,因此--《聽見蕭邦》也是為鋼琴學習者而寫,一本討論鋼琴演奏技巧發展與演奏風格變化的書。

從演奏認識蕭邦

  那麼多人學習鋼琴、聆聽鋼琴演奏,但對這個樂器的沿革和其演奏技法的發展,認識卻又那麼少。討論蕭邦作品的演奏與詮釋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蕭邦本人的演奏。而對這位站在鋼琴音樂曆史轉捩點上的絕代奇纔,《聽見蕭邦》在第一部分導論中將正本清源,既討論蕭邦的技巧係統與演奏美學,更從鋼琴演奏發展史來定位蕭邦的成就。第二到四章閱讀之後,不但可以深入瞭解鋼琴技巧發展,也可對當時鋼琴性能有相當認識,而如此知識可助於瞭解所有鋼琴作品與演奏。在個彆麯目中,第二部分介紹蕭邦作品的章節皆附「延伸欣賞與錄音推薦」。前者讓愛樂者觸類旁通,瞭解蕭邦的時代與他的影響;後者則以演奏水準與易購程度為考量,簡要嚴選經典錄音(由於唱片改版頻繁,推薦演奏僅附唱片公司名稱而非唱片編號;年代久遠的錄音由於版權消滅,齣版公司往往不隻一傢,因此亦不附唱片公司)。在第三部分則就實踐麵加以剖析,簡述世人眼中的蕭邦形象,也討論蕭邦詮釋和演奏風格從古至今的變化。

  最後為瞭查閱對照之便,本書附錄包括蕭邦年錶以及蕭邦作品錶,編號與創作日期以目前通行最廣的柯比蘭斯卡(Krystyna Kobyla ska)編號和目錄為準。若是想要對照本書聆賞蕭邦的愛樂者,擁有一套蕭邦作品全集錄音自為必要。為迎接蕭邦年,各大唱片公司幾乎都推齣「蕭邦全集」應景,但演齣水準卻不見得麯麯優秀;若想省事而一網打盡,英國唱片公司hyperion重發的歐爾頌蕭邦全集是筆者最為推薦的錄音。雖然少瞭《馬奇斯跑馬麯》(Galop Marquis in A flat major, Op. Posth)和兩首《布雷舞麯》(Two Bourrees in g minor, A major, KK 1403-4),但缺此二麯對欣賞蕭邦音樂藝術並無影響(加起來不到兩分鍾),無傷蕭邦全集的完整性。愛樂者也可收聽筆者在「Taipei Bravo FM 91.3」和「Classical古典音樂颱FM97.7」所製作的「遊藝黑白蕭邦特彆節目」,將會一一介紹蕭邦所有作品,也歡迎您上網收聽(好傢庭聯播網www.family977.com.tw/)。至於想現場聆賞蕭邦作品的讀者,筆者擔任藝術總監所策畫的「20X10蕭邦國際鋼琴音樂節」,將在2010年,從3月至12月由十一位鋼琴傢、十二套麯目,為愛樂者呈現蕭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鋼琴獨奏作品,歡迎大傢共襄盛舉!

  有唱片、有廣播、有音樂會,還有這本仍是豐富紮實的《聽見蕭邦》:萬事俱備,更不能缺少您的參與;希望拙著能書如其名,帶領您走嚮鋼琴詩人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現在就請打開第一章,讓我們一起「聽見蕭邦」!

圖書試讀

第一章 認識蕭邦

想要認識蕭邦,首先必須正視並承認的是,他是一位極其特彆的藝術傢,更是極其復雜的人。我們很難再找到一位作麯傢像蕭邦一樣,根本是各種悖論的混閤:蕭邦生前就受到重視,版稅和教學讓他過著優渥生活,作品也從不褪流行,但他也是受到最多誤解,作品真價最被低估的作麯傢;他有迷人的衣著、教養和生活品味,書信中的蕭邦卻讓人驚訝於他的苛薄寡恩與利用朋友,其音樂喜好也往往讓人無法理解;他的思想保守,絕不和社會相抗,創作卻精彩大膽,不斷追求新方法與新形式;他是廣被認可的鋼琴大師,卻幾乎絕足於公開演奏;他是偉大的即興演奏名傢,筆下作品卻精雕細琢,深思熟慮而沒有一絲苟且……凡此種種,任何一項都是奇特,蕭邦竟擁有全部。而關於蕭邦其人最弔詭的一點,或許則是身處在浪漫時代,又住在人文薈萃、各種藝術風起雲湧的巴黎,蕭邦卻和他的時代抽離,幾乎不為外界所動。而這樣一個封閉自我的藝術傢,卻透過作品和全世界溝通,甚至深刻影響瞭他之後的音樂發展。在藝術世界裏,我們再也找不到另一個如此集矛盾之大成的例子,而如此矛盾大成竟是作品聽起最夢幻美麗,令人感覺最無害的蕭邦——這已經不是矛盾,而是復雜難解的謎。

蕭邦生平
但再怎麼復雜難解,還是有蛛絲馬跡可供釋疑。即使本書旨在介紹蕭邦的演奏風格與音樂創作,我們還是有必要簡單迴顧蕭邦的人生。雖然他認為自己齣生於3月1日,根據資料蕭邦其實齣生於1810年2月2日,唯各方爭論始終不斷,我們也因此有兩個生日可供慶祝。蕭邦之父尼可拉斯(Nicolas/ Mikołaj Chopin,1771-1844)是十六歲移居到波蘭的法國人,更以波蘭人自居,後來在華沙中學(Warsaw Lyceum)擔任法語教師。他在華沙附近小鎮傑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的史卡貝剋(Skarbek)傢族擔任傢教時,認識他們負責幫傭的親戚剋麗姿揚諾芙卡(Justyna Krzyżanowska,1782-1861),兩人結婚後生下於1807年生下露德薇卡(Ludwika)、1810年斐德列剋(Fryderyk Franciszek)、1811年伊莎貝拉(Izabella),1813年艾蜜莉亞(Emilia)。四個孩子中唯一的兒子是不摺不扣的音樂神童,從小就展現不凡的鋼琴演奏和即興創作纔華。斐德列剋六歲起和居於華沙的波西米亞小提琴傢齊維尼(Adalbert/ Wojciech Żywny,1756-1842)學習鋼琴,七歲即齣版波蘭舞麯並舉行公開演奏會而為華沙上流社會所知。蕭邦十二歲時他跟隨華沙音樂院院長艾爾斯納(Józef Elsner,1769-1854)上私人作麯課,十四歲進入父親任教的華沙中學。在十六歲進入華沙音樂院正式和艾爾斯納研習前,蕭邦已是一位具有知名度的年輕作麯傢 。而在此蕭邦音樂與人格發展的重要奠基時期,有三項事實深刻影響蕭邦一生:

高尚氣質
雖未生在貴族之傢,憑著音樂纔華蕭邦自幼即和名流交遊往來。天生氣質加上後天環境,造就瞭他高雅齣眾的品味。見諸紀錄,蕭邦在當時人心中也總是以舉止閤宜有禮、談吐豐采翩翩聞名,而如此氣質正是日後他迅速打入巴黎上流社會的關鍵之一。

自學成纔
齊維尼是小提琴傢,鋼琴並非本業,隻能教授基本演奏技巧,艾爾斯納也沒有給予蕭邦多少作麯之外的演奏訓練。如此教育背景顯示蕭邦的鋼琴技巧可說是自學而成。在第三章我們將看到蕭邦的鋼琴演奏技巧係統是何其獨特而原創,而這正是自學而成的獨到心得。

美學基礎
在當時華沙,巴赫其實不被重視且罕為人知,齊維尼卻給予蕭邦相當深厚的巴赫教育,對巴赫的熱愛也自此伴隨蕭邦一生,且深刻影響瞭他的創作與美學 。艾爾斯納則是非常開明的老師,他給予蕭邦古典樂派的訓練和知識,讓蕭邦始終熱愛巴赫和莫劄特 ,而他深知蕭邦的天分並任這樣的天分自由發展,不以傳統教條限製。此外蕭邦就讀中學時,夏天常至同學德澤汪諾夫斯基(Dominik Dziewanowski)在薩伐尼亞(Szafarnia)鄉間住處度假,接觸到真實的波蘭民俗音樂與舞蹈。書信中顯示,十四歲的蕭邦就已思考如何開發波蘭民間音樂的和聲與節奏潛能 。在嚴謹巴赫、天賦纔情、民間元素三者互相共鳴下,蕭邦的作麯就在多重美學中發展,成就其渾然天成卻又縝密精確的藝術。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聽見蕭邦(附CD)》這本書,我纔真正領略到“聽見”這個詞的神韻。作者不是在講述蕭邦的傳記,也不是在分析他的音樂理論,而是邀請你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聽”蕭邦。他筆下的文字,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仿佛你能看到那些流淌在黑白琴鍵上的故事,感受到那些跳躍在空氣中的情感。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文字的魅力與音樂的感染力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CD的附贈,不僅僅是讓你去聽,更是讓你在聽的過程中,去印證書中的文字,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境。我發現,很多我之前覺得“聽不懂”的麯子,在讀瞭這本書之後,竟然變得如此熟悉和動人。作者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解讀瞭那些看似高雅的音樂,讓我覺得,原來自己也可以如此輕鬆地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這本書沒有晦澀的術語,沒有艱深的理論,隻有一顆充滿熱愛的心,和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文字,以及美妙絕倫的音樂。它讓我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音樂的聽眾,而是主動參與到音樂的感知和體驗中來。

评分

《聽見蕭邦(附CD)》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絲毫沒有故弄玄虛,他用一種非常樸實、卻又飽含深情的語言,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充滿音樂的世界。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自由,沒有明確的章節劃分,更像是作者隨心而動的靈感記錄。他可能會從一首小小的練習麯,聯想到童年的某個片段;又或者從一首宏大的奏鳴麯,引申齣他對人生的思考。這種跳躍性的思維,非但沒有讓人感到混亂,反而充滿瞭驚喜和趣味。而CD的附贈,更是將這種驚喜推嚮瞭高潮。當作者筆下的畫麵在腦海中逐漸清晰時,耳邊恰好響起瞭與之匹配的鏇律,那種感覺,就像是靈魂被觸動瞭一般。我常常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點上一盞燈,泡上一杯熱茶,然後戴上耳機,跟著CD裏的音樂,去細細品味書中的文字。我發現,原來音樂不僅僅是聽覺的享受,它還可以是視覺的畫麵,是觸覺的溫度,是味覺的甘甜。這本書讓我明白,欣賞音樂,最重要的不是去分析它的結構和技巧,而是去打開自己的心扉,去感受它所傳達的情感和力量。

评分

拿到《聽見蕭邦(附CD)》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復古的色調和精緻的排版,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那個時代的嚮往。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並沒有將重點放在蕭邦的生平軼事或者技術分析上,而是著重於音樂本身的情感力量和它與我們內心世界的連接。他用瞭很多意象化的語言,將抽象的音符轉化為具象的畫麵,比如他描述《革命練習麯》時,沒有直接去分析它的技巧有多麼高超,而是讓你感受到那種壓抑後的爆發,那種在風雨飄搖中依然堅守的信念。更難得的是,書中附帶的CD,讓這一切變得觸手可及。在閱讀某個篇章,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動時,我就可以立即按下播放鍵,讓鏇律直接進入我的耳朵,驗證作者的感受,或者說,讓鏇律去印證我對作者文字的理解。這種“聽、讀、感”三者閤一的體驗,是市麵上很多音樂普及讀物所無法比擬的。我發現,原來蕭邦的音樂,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聽音樂”這件事情,它不再是單純的背景音,而是一種深入人心的體驗,一種對生命細微之處的體察。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聽見蕭邦(附CD)》這本書,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我對蕭邦的瞭解僅限於他是一個偉大的作麯傢,其他的知之甚少。但這本書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散漫,有點像是在寫日記,又像是在和讀者進行一次非常私密的聊天。他會突然插入一些對生活的小感悟,或者是一些關於藝術的哲學思考,這些看似跑題的內容,卻恰恰讓你感受到他對音樂,對生活的熱愛是如此真摯和純粹。他沒有試圖去“教育”你,而是邀請你和他一起去“感受”。比如,他可能會描述自己在一個雨天,一個人坐在鋼琴前,隨意彈奏齣的一些音符,然後他會告訴你,那一刻,他聽見瞭蕭邦。這種“聽見”不是指模仿,而是指一種精神上的契閤,一種情感上的共鳴。CD的運用也非常巧妙,不是機械地播放,而是配閤著作者的文字,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你恰到好處的音樂滋養。我發現,原來藝術是可以如此貼近生活的,原來那些曾經覺得高冷的作品,也可以在平凡的日子裏,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慰藉和力量。這本書更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讓你在忙碌的生活之餘,找到片刻的寜靜和自我對話的空間。

评分

這本《聽見蕭邦(附CD)》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古典音樂是那種高高在上、隻可遠觀的藝術,直到我翻開這本書。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溫度,不是那種枯燥的音樂史講解,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分享著他對蕭邦音樂的理解和熱愛。他沒有直接給你灌輸“這首麯子錶達瞭什麼情感”,而是通過描繪一些生動的場景、講述一些有趣的故事,讓你自己去感受。比如,他寫到《夜麯》時,不是直接說“這是憂傷的”,而是讓你想象在寂靜的夜晚,月光灑進窗欞,微風拂過,那一刻的寜靜與淡淡的憂愁,然後你再去聽那首麯子,哇,一切都變得豁然開朗!CD的附贈更是點睛之筆,聽著書裏描述的場景,再跟著CD裏的鏇律,簡直是身臨其境,仿佛真的置身於19世紀的某個沙龍,和蕭邦一起度過瞭一個美妙的下午。我之前以為自己對古典音樂是“零基礎”,但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欣賞音樂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一顆願意去感受的心。它的語言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get到其中的妙趣。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我認識的人瞭,尤其是那些曾經和我一樣,覺得古典音樂遙不可及的朋友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