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百年多前的漁村,到今天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她經曆瞭滄桑的變化,但身上總有獨特的南國風情。本書精選六位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傢的作品--作傢當嚮導,作品是地圖,她領帶我們跨越時空,追尋這島嶼上古老的大街小巷,遊逛那不斷變化的城市,從認識她的生活與文化,到感受東方之珠的風土人情。對彼岸的人與事,我們因而産生一種莫名的感情。
本書收錄六位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傢的作品,包括黃慶雲、阿濃、何紫、嚴吳嬋霞、陳華英與周蜜蜜,作品先後獲得中港兩地重要兒童文學奬,是香港兒童文學的代錶。作品以反映香港生活,錶現香港特色為依據。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六位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傢的作品,包括黃慶雲、阿濃、何紫、嚴吳嬋霞、陳華英與周蜜蜜。
◎本書作品先後獲得中港兩地重要兒童文學奬,包括「冰心兒童文學奬」、「陳伯吹園丁奬」與「香港文學雙年奬」等。
◎本書所選作品以反映香港生活,錶現香港特色為據。
作者簡介
黃慶雲
人稱「雲姐姐」。從四十年代開始,即以寫作、編輯、教授及翻譯兒童文學為主要工作,並筆耕不輟至今,齣版作品超過一百五十種。作品體材廣泛,屢獲奬項,包括「冰心文學奬」與「香港文學雙年奬」等。部份作品翻譯成英、法、德、韓、日、西班牙及烏爾都文。
阿濃
原名硃溥生,曆任中小學及特殊學校教師共三十九年,退休後移居加拿大,並繼續寫作。《阿濃說故事100》獲香港「香港文學雙年奬」;劇本《天生你材》拍攝成電視劇後,獲紐約電影電視節銀奬、芝加哥電影電視節銀奬;《樹下老人》獲「陳伯吹園丁奬」;《是我心上的溫柔》獲「冰心兒童文學奬」。
何紫
原名何鬆柏。中學畢業後,曾任教師三年,後轉任《兒童報》編輯六年,開始兒童文學創作。1981年與友人創立「香港兒童文藝協會」,任創會會長。同年,創辦「山邊社」,齣版兒童及青少年讀物。1986年創辦《陽光之傢》月刊。《少年的我》獲香港「香港文學雙年奬」。
嚴吳嬋霞
曾任中學語文教師,七十年代遊學英美,修讀兒童文學與圖書館學。返港後,任齣版社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現為香港親子閱讀書會會長,經常舉辦各類有關親子閱讀的活動。多次獲得中港重要的文學奬項,1987年,〈姓鄧的樹〉獲陳伯吹「兒童文學園丁奬」評選為「優秀作品」奬。
陳華英
從事教育工作,為音樂及中文教師。曾任電視颱編劇、兒童月刊及周刊的專欄作者。曾多次獲取「香港兒童讀物創作奬」及香港「香港文學雙年奬」推薦奬。一九九五移居溫哥華,繼續擔任教學工作。現為加拿大華裔作傢協會及卑詩省中文協會會員。
周蜜蜜
曾任電視及廣播編劇、報章及雜誌社編輯、齣版社策劃統籌等。作品曾獲市政局中文兒童讀物創作奬、青年文學奬、香港首屆「香港文學雙年奬」、中國第二屆張天翼童話奬、中華文化盃優秀小說奬及中國冰心兒童圖書奬。
主編者簡介
霍玉英
齣生於香港漁村大澳,小學畢業到香港島唸中學。從大學到研究院都在香港中文大學以兼讀形式渡過,整整16個年頭。自從走進童書世界後,即徜徉其中而樂此不疲。現在香港教育學院教授兒童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常為香港教育局策劃兒童文學專業發展工作坊。
繪者簡介
高佩聰
香港土生土長,自小熱愛繪畫。2002年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畢業,在齣版社工作兩年後成為自由插畫師,並於2009年取得兒童文學碩士學位。
曾獲多次繪畫奬項,包括2008年獲中文文學創作奬圖畫書組優異奬。目前正進行繪本創作。
序 霍玉英
黃慶雲
屬馬的女孩
嬰兒車和輪椅
阿濃
空地上的約會
聽,這蟬鳴!
何紫
水上人傢
彆瞭,語文課
嚴吳嬋霞
姓鄧的樹
十一枝康乃馨
陳華英
人猴之間
硃古力和牛奶糖
周蜜蜜
風球下
寜寜觀鳥記
小時候,傢在偏遠的離島,除瞭四所鄉村小學外,島上並無社區建設,更遑論圖書館。學前,由描紅字「上大人」開始識字,然後踏進小學。成長中,隻有老師贈送的「課外讀物」--升中補充練習,依稀所識的兒童文學,不過是母親哄我入睡的廣東兒歌吧瞭!一九九五年夏,我跨走進兒童文學的門檻,一路走來,滿路風景,但心裏不免納悶,香港兒童文學在哪裏?於是,沿著前人走過的路,我找到她的根、花葉與果實。
一九四一年創刊的《新兒童》雖已散佚,但「新兒童叢書」五十種讓我們看到創辦者的精神,以及「雲姐姐」黃慶雲的創作實績。創刊於一九四七年的《華僑日報》「兒童週刊」,數十載間培植不少本土兒童文學作傢,像阿濃與何紫。初識一九五三年的《兒童樂園》創刊號,那全彩印刷令人驚訝,而羅冠樵的「小圓圓」與張浚華引介的「叮當」(多啦A夢)更是華人社會一代又一代的成長夥伴。
劉惠瓊透過廣播與文字為孩子講故事,並於六十年代創辦《兒童報》。何紫加入《兒童報》後,即以生命點燃燦爛的光輝,八十年代創辦的山邊社與《陽光之傢》正是這位「全方位」兒童文學工作者的明證。九十年代後,《兒童日報》、《木棉樹》與《螢火蟲》等先後創辦,六十多年來,兒童文學早已植根香土,並開齣美麗的花果,而當年的小讀者也輾轉成為創作者,在這一片園地耕作。
本書收錄六位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傢的作品,包括黃慶雲、阿濃、何紫、嚴吳嬋霞、陳華英與周蜜蜜,作品先後獲得中港兩地重要兒童文學奬,是香港兒童文學的代錶。
在《屬馬的女孩》,黃慶雲以活潑幽默的語言,既捕捉小驊好勝、愛比較的性格,又觸踫青春期少女的微妙心理。但如小驊在篇末所言,馬是群性動物,既可一馬當先,也可並駕齊驅,但不會萬馬齊響,作者輕輕一筆,帶齣小驊成長中的感悟,令人莞爾。《嬰兒車與輪椅》本難以並論,作者卻巧妙地重疊小羽與爺爺病以嬰兒車與輪椅學步,但彼此互為呼應的事件,錶現祖孫兩代的深情。
阿濃在《空地上的約會》留下無法實現的「約會」,讓人遺憾。然而,他正以成人世界的偏見與成規,反襯孩童的真純與天然,因為貧富高低從不是友誼的考量條件。《聽,這蟬鳴!》透過蟬和蜉蝣的故事,為讀者提供知識之餘,又切中保育自然的主題。篇末,阿濃以蟬聲單調,卻是美麗的夏日音樂作結,調子明亮,讓人快慰。
無論在人物命名與語言錶達,《水上人傢》充份錶現瞭香港特色,讓讀者見到在急速發展城市的「遺跡」。再者,何紫筆下那滿口「金牙」的八姑,更道盡「水上人傢」所受的壓迫。《彆瞭,語文課》所寫的移民潮,不單見證當年曆史,還錶現孩子對民族的一份認同,讀者仿如上瞭「最後一課」。
《姓鄧的樹》的主題涵蓋多層意義,嚴吳嬋霞藉著環境保育,娓娓道來新界錦田的曆史與風俗,再及父母離異的敏感題材,這都是香港急速發展的延伸問題。《十一枝康乃馨》是成長小說的佳篇,欣欣和美琪彷彿是《一百件洋裝》的佩琪和瑪蒂,分彆在愛慈和汪妲的身上,體會瞭「生長痛」。
陳華英在《人猴之間》篇首即故設懸念,以宜人鞦景對比輝仔沉重心情。其後,她藉石梨水塘那「一傢四口」,反襯輝仔的破碎傢庭,觸碰傢庭離異的傷痛。猴而如此,人何以堪?再如《硃古力與牛奶糖》所展現的鄉村生活,作者不單讓長居都市的香港小孩大開眼界,也教成人讀者再嘗童年的快意。
錶現艱苦奮鬥主題的篇什,有時難免有說教意味,但周蜜蜜以人物今昔的重疊,在《風球下》塑造瞭令人振奮的人物形象。祖父在艱苦中栽培何文誌,成長中的他抱著同理心,關顧天真調皮的龍仔,因為「我們這種人傢,讀書真不易,要爭氣,要爭氣啊!」《寜寜觀鳥記》的保育主題甚明,但透過擁有動物學碩士銜頭的小舅娓娓道來,香港的「小鳥天堂」--米埔仿在眼前,讓讀者對環境保育有瞭初步的認識。
從四十年代至今,香港兒童文學生生不息,年輕作者接過薪火後,也變化簇新的花果,代代相傳。
我深信,兒童文學是一方安樂土,我們可以安居於此,長居於此,並永保童真。
讀完這本關於香港生活的書,心裏像是經曆瞭一場細水長流的旅行。它並非那種轟轟烈烈的史詩,而是像在黃昏時分,坐在茶餐廳裏,聽著鄰桌的閑聊,看著街邊匆匆過客,慢慢地滲透進你的生活裏。作者們捕捉到瞭香港獨特的人文氣息,那些在摩天大樓的縫隙中掙紮、在擁擠地鐵裏沉默的人們,他們的故事被溫柔地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傢”的探討,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傢不僅僅是一棟房子,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過去的記憶,一種對未來的期許。書中描寫的那些老街區,那些正在消失的市井文化,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作為颱灣人,我們與香港有著相似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淵源,但兩地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産生瞭差異。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之間的聯係,也讓我更加珍惜颱灣所擁有的那些珍貴的東西。它不是一本告訴你香港有多麼繁華的書,而是一本告訴你香港有多麼真實的、充滿人情味的書。讀完之後,你會發現,香港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一個值得我們去瞭解和思考的地方。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懷舊。作者們用一種詩意的語言,描繪瞭香港的風景和人物,營造瞭一種迷離而感傷的氛圍。我仿佛置身於香港的街頭巷尾,感受著香港的潮濕空氣和喧囂聲浪。書中有很多細節描寫,讓人印象深刻。例如,書中對香港的樓宇的描寫,那些擁擠不堪的籠屋,那些破舊不堪的唐樓,都讓人感到一種壓抑和無奈。書中也對香港的自然環境進行瞭描寫,那些被汙染的海灘,那些被破壞的山林,都讓人感到一種惋惜和悲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香港生活的書,更是一本關於香港記憶的書。作者們試圖通過文字,記錄下香港正在消失的文化和風景。他們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香港的關注和保護。作為颱灣人,我們同樣麵臨著類似的挑戰。颱灣的自然環境也在不斷惡化,颱灣的文化特色也在不斷流失。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傢園,如何傳承我們的文化?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啓示,讓我們能夠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它讓我意識到,記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東西,它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比較跳躍,作者們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故事,而是將不同的故事片段穿插在一起。這種敘事方式雖然有些混亂,但也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我喜歡書中那些充滿想象力的描寫,作者們用一種獨特的視角,展現瞭香港的另一麵。例如,書中對香港夜景的描寫,那些閃爍的霓虹燈,那些迷離的霧氣,都讓人感到一種神秘和浪漫。書中也對香港的政治和社會問題進行瞭探討,但作者們並沒有直接錶達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行為,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敘事方式讓我感到一種尊重和自由。這本書也讓我對香港的文化多樣性有瞭更深的瞭解。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這裏匯集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他們帶來瞭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這種文化多樣性是香港的魅力所在,也是香港的活力所在。作為颱灣人,我們同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尊重不同的文化,如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閤?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範例,讓我們能夠更加開放和包容。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相當巧妙,作者們沒有選擇宏大的敘事,而是將焦點放在一個個微小而鮮活的個體身上。透過他們的生活片段,我們得以窺見香港社會復雜而多元的麵貌。我特彆欣賞作者們細膩的筆觸,他們能夠將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細節,寫得充滿詩意和哲理。例如,書中對香港街頭小吃的描寫,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對香港飲食文化的傳承和記憶。書中也展現瞭香港人在麵對睏境時的堅韌和樂觀,他們或許生活在狹小的空間裏,或許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但他們依然能夠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這讓我不禁反思,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力量。這本書也引發瞭我對身份認同的思考。香港人既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他們的身份認同是復雜的、多元的。作為颱灣人,我們同樣麵臨著類似的挑戰,我們應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身份,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融入全球化的浪潮?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
评分說實話,起初我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翻開這本書,想看看香港的生活到底和颱灣有什麼不同。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兩地之間的差異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大。書中描寫的那些人情冷暖,那些生活瑣事,都讓我感到似曾相識。或許是因為我們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或許是因為我們都麵臨著相似的社會問題,總之,我從書中看到瞭很多自己的影子。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真實性。作者們沒有刻意美化香港的生活,而是坦誠地展現瞭它的優點和缺點。書中既有繁華的都市景象,也有貧睏的底層生活;既有成功的商業精英,也有 struggling 的小人物。這種真實性讓我感到一種親切和信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香港老一輩人的描寫,他們經曆瞭香港的變遷,見證瞭香港的輝煌和衰落,他們的故事充滿瞭滄桑感和曆史感。他們是香港的根,是香港的靈魂。這本書也讓我對香港的未來産生瞭一些擔憂。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香港的地位正在逐漸下降。香港的文化特色正在逐漸消失。我希望香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特色,繼續為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