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誌包含灌溉排水工程、防洪工程及水庫工程三篇,其內容著重在記述近四百年水利建設事績,按發生時序劃分為荷鄭、清朝、日治及民國時期,其年代大緻界定自西元1624年至2000年,由於文獻資料浩繁又散見,雖自2002年開始撰稿,惟編撰期間,懍於寫史本非木土、水利工程師所長,如何取捨拿捏常覺不知如何下筆,又因資料文件圖片蒐集不易、校對費時且須遵照土木史委員會作業原則,數次重新編撰修訂。
翻開人類文明曆史,可以瞭解改善人類生存要素而提高生活水準,增進文明內涵,促進經濟繁榮之相關建設,如:促進農業生産而達豐衣足食之灌溉排水、防洪及水庫工程,改善居住環境之房屋建造及城鄉建設,提升生活品質之給水及排水工程,增進經濟活動之道路、鐵路、橋梁、港口及機場等等土木工程建設,比比皆是土木工程界先人、前輩及先進的血汗結晶。
理事長序
發起人序
主任委員序
組織
編纂前言
◎ 灌溉排水工程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灌溉排水工程概述
第三章 灌溉工程建設概況
荷鄭時期(1683年以前)
清朝時期(1684年 ~ 1895年)
日治時期(1896年 ~ 1945年)
民國時期(1946年 ~ 2000年)
第四章 排水工程建設概況
日治時期(1896年 ~ 1945年)
民國時期(1946年 ~ 2000年)
第五章 結語
◎ 防洪工程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防洪工程概述
第三章 防洪工程建設概況
清朝時期(1684年 ~ 1895年)
日治時期(1896年 ~ 1945年)
民國時期(1946年 ~ 2000年)
第四章 結語
◎ 水庫工程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水庫工程概述
第三章 水庫工程建設概況
清朝時期(1684年 ~ 1895年)
日治時期(1896年 ~ 1945年)
民國時期(1946年 ~ 2000年)
第四章 重大水庫工程
日月潭水庫
烏山頭水庫
霧社水庫
石門水庫
曾文水庫
德基水庫
翡翠水庫
鯉魚潭水庫
第五章 颱灣壩工技術的發展
第六章 921集集地震與水庫工程災損
第七章 結語
水利工程誌 參考文獻
颱灣水利工程開發大事紀
這本《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颱灣的極其珍貴的書籍。身為一位關心颱灣歷史與文化的普通讀者,我過去對於水利工程的認識,僅止於教科書上的簡略介紹,或者新聞報導中偶爾提及的水庫蓄水量。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認知。它以極其宏觀且細緻的視角,梳理瞭颱灣自古至今,各種規模、各種用途的水利工程發展歷程。書中對於早期漢人來颱開墾時,如何因應地形地貌,因地製宜地修建灌溉係統,以及後續如何透過技術的傳承與演進,逐漸形成更龐大的水利網絡,有著非常生動的描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颱灣西部平原灌溉係統的闡述感到著迷,那種依託自然、順應地勢、精巧設計的智慧,讓人不得不佩服。書中不隻談論瞭水利工程的「術」,更探討瞭其背後的「道」,例如水資源的分配、與土地的關係、以及工程對生態的影響等,都讓我有許多新的思考。閱讀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颱灣的每一個埤圳、每一條水渠、每一個水庫,都承載著一段歷史,凝聚著無數人的汗水與心血。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工程史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本關於颱灣如何從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感人故事集。
评分最近,我非常榮幸能夠拜讀這本《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對於書中所涵蓋的颱灣水利工程歷史,我感到無比的震撼與啟發。身為一個對颱灣歷史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讀者,我一直認為,歷史的軌跡往往就蘊藏在那些最基礎、最紮實的建設之中。而水利工程,絕對是塑造颱灣這片土地、影響颱灣人民生活最為深遠的工程領域之一。書中從早期原住民的集水智慧,到荷蘭、西班牙時期簡單的水利設施,再到明鄭、清領時期為瞭農業發展而建構的各類埤圳,直至日治時期導入的科學化、係統化工程,以及戰後至今的大型水庫與流域綜閤治理,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充滿瞭時代的印記與先民的智慧。我特別被書中對於早期埤圳係統的描述所吸引,那些錯綜複雜、依賴自然落差和人工開鑿的灌溉網絡,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支撐起颱灣農業的根基,實在是令人驚嘆。書中對於這些工程的技術層麵,也有著深入淺齣的介紹,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夠理解其中奧妙。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史的記錄,它還探討瞭水利工程與颱灣社會、經濟、乃至文化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讓讀者能夠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理解這些工程的意義。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颱灣的山川河流,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工程前輩們,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這本《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絕對是颱灣土木工程領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巨著。身為一個長年關注颱灣基礎建設的愛好者,我一直深信,要瞭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就必須深入探究其最根本的建設。而水利工程,無疑是颱灣這片土地能夠從貧瘠走嚮豐饒、從脆弱走嚮穩固的基石。本書的編纂,條理清晰,內容詳實,從颱灣水利工程的萌芽階段,如早期漢人先民因應地形地貌所開鑿的灌溉溝渠,到日治時期引進的現代化工程技術,以及戰後國民政府時期推動的大規模水庫建設,每一個時期、每一個工程,都被賦予瞭深刻的歷史背景與技術解說。我對於書中描繪的日治時期,颱灣水利工程技術的飛躍式發展,印象特別深刻。那段時期,藉由引進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與施工方法,颱灣建造瞭許多至今仍在使用、功效卓著的水利設施,這不僅是工程技術的革新,更是颱灣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書中對這些大型工程的介紹,往往伴隨著當時的艱辛條件、麵臨的挑戰,以及無數工程人員的犧牲奉獻,這讓閱讀過程充滿瞭人文關懷與歷史的厚重感。這本書,不僅是工程技術的寶庫,更是一份對颱灣水利工程發展歷史的深情迴顧。
评分初拿到這本《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心裡是既期待又帶著些許歷史的重量感。作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人,我對於這片土地上過去的點點滴滴,尤其是那些默默支撐著我們生活的基礎建設,總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感。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並非冷冰冰的數據和圖錶,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時代縮影,記錄著先民們如何運用智慧與汗水,與自然搏鬥,開墾齣這片沃土。從早期簡單的引水溝渠,到後來的規模龐大、技術先進的堤壩水庫,每一個工程的背後,都蘊藏著無數的挑戰、創新與犧牲。我尤其對書中描繪的日治時期水利工程發展印象深刻,那段時期引入瞭許多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奠定瞭颱灣現代水利係統的基礎。看著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想像著當時工程人員剋服萬難、在艱苦的環境下工作的畫麵,著實令人動容。這本書不隻是技術史的堆疊,更是一部關於人定勝天、關於永續發展的深刻寓言,它提醒著我們,每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水源、每一次風調雨順的耕作,都凝聚瞭無數前人的心血。它讓我不禁開始思考,在現今社會,我們又該如何延續這份精神,麵對氣候變遷、水資源短缺的新挑戰。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學術研究,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對土地的深情迴望。
评分這本《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絕對是颱灣土木工程界的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基礎建設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颱灣的發展,就必須深入理解其核心的工程建設,而水利工程,無疑是颱灣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如此輝煌發展的關鍵。書中內容之詳實、梳理之清晰,令人嘆為觀止。它係統地追溯瞭颱灣水利工程的發展脈絡,從先民們依賴自然、因地製宜的簡易引水方式,到清代為瞭擴大農業生產而興建的大量埤圳,再到日治時期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推動水利工程的科學化與係統化,以及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為解決颱灣水資源短缺問題而進行的一係列大規模水庫與水利設施建設,每一個階段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別被書中關於日治時期,颱灣水利工程技術的飛躍式發展的描述所吸引。那段時期,藉由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測量、設計、施工技術,颱灣建造瞭許多至今仍在使用、功能卓越的水利設施,這不僅是工程技術的進步,更是颱灣走嚮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書中對這些大型工程的介紹,也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社會、經濟、乃至政治因素,讓整本書的內容更加立體、豐富。這本書,不僅為颱灣土木工程史留下瞭一份寶貴的記錄,更讓我們得以窺見,颱灣這片土地如何從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動人歷程。
评分拜讀《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這本書,彷彿開啟瞭一扇通往颱灣水利工程輝煌過往的時光之門。作為一個對土地歷史有著強烈求知慾的颱灣人,我一直深信,瞭解一個地方的過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認識那些支撐其發展的基礎建設。而水利工程,無疑是颱灣這座海島能夠從蠻荒走嚮繁榮的關鍵。這本書的編纂,堪稱是颱灣土木史上的重量級著作。它不隻羅列瞭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水利工程項目,更深入挖掘瞭這些工程背後的歷史脈絡、技術演進、以及對社會經濟產生的深遠影響。我對於書中對日治時期水利建設的詳盡介紹印象尤為深刻,那段時期,日本殖民政府引進瞭當時最先進的測量、設計和施工技術,建造瞭許多至今仍在使用的重要水利設施,這不僅是工程技術的躍進,更是颱灣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裏程碑。書中對於一些大型水庫,如日月潭、石門水庫等的興建歷程,更是以史詩般的筆觸加以描繪,讓我們得以窺見當時工程人員在艱苦環境下,如何運用堅毅的意誌和卓越的智慧,剋服重重睏難,完成這些浩大工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豐富的史料和專業的知識,更在於它喚起瞭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對先人辛勤付齣的感念。
评分這本《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所呈現的內容,簡直是一份寶藏!我本身是土木係的學生,一直以來都對颱灣的基礎建設抱有濃厚興趣,而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對水利工程這一塊知識的空白。它不僅僅是單純的工程記錄,更像是將颱灣水利工程發展的脈絡,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呈現齣來。從早期漢人來颱開墾時,利用地勢進行的簡易灌溉,到後來日治時期引進的現代化工程技術,再到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的大規模水庫興建與水土保持計畫,書中都給予瞭非常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提及的某個特定區域的灌溉係統演變史感到興趣,透過文字和圖錶的輔助,我彷彿親眼見證瞭那裡從一片旱地,如何因為水利工程的發展,轉變為沃野韆裏。書中對於工程的技術細節,例如堤壩的結構、水門的設計、輸水道的規劃等等,都有深入的探討,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土木工程領域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同時,書中也探討瞭水利工程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麵臨的社會、經濟、甚至政治挑戰,這讓我覺得整本書的內容更加立體、豐富。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提升颱灣本土的工程知識水準,以及加深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情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评分《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這本書,對於我這個身處颱灣、卻對水利工程歷史瞭解不深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認為,一個地方的發展,離不開基礎建設的支撐,而水利工程,更是與颱灣的農業、工業,乃至民生息息相關。這本書的內容,極其豐富且深入,它並沒有以枯燥的學術語言來闡述,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時光,迴顧颱灣水利工程的發展軌跡。從早期先民們依賴自然、因地製宜的簡單引水措施,到清領時期為瞭擴大耕地而興建的埤圳係統,再到日治時期引進的科學化、係統化的工程規劃與施工,以及戰後颱灣經濟起飛時期,為瞭解決水資源供需問題而進行的大規模水庫建設,書中都給予瞭非常詳細的介紹。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水利工程的個案分析,例如某個地區的灌溉係統如何演變,某座水庫為何選擇在此地興建,以及工程過程中剋服的種種睏難,這些故事都讓歷史變得鮮活起來。閱讀這本書,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無數關於水與人之間的故事,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工程人員,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都市發展的在地居民,我對這本《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的內容感到非常驚喜。過去,我總以為土木工程的範疇僅止於高樓大廈、道路橋樑,卻鮮少深入瞭解水利工程在形塑颱灣地貌、支持農業發展、甚至穩定都市生活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書中詳盡地闡述瞭颱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水利建設歷程,從北部的灌溉係統,到中南部的水庫調度,再到東部的水土保持,每一個案例都像是獨立的史詩。我特別對書中提到的幾個大型水庫的興建過程感到震撼,那不僅僅是工程技術的比拼,更是對自然力量的挑戰與馴服。想像著當時的工程師們,如何在山高榖深、交通不便的環境下,剋服地質、氣候、甚至是政治上的種種睏難,一點一滴地建構起這些巨型水利設施,實在是令人肅然起敬。這些工程不僅為颱灣的農業生產提供瞭穩定的水源,更在數次的風災、旱災中,扮演瞭穩定民生、保障經濟的關鍵角色。書中也提及瞭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後續的調適與改善,這部分讓我覺得書本的視野非常宏觀,並非僅是技術的呈現,更包含瞭對永續發展的思考。閱讀這本書,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的認識,從錶麵的繁華,深入到支撐這一切的根本。
评分《水利工程誌(颱灣土木史叢書)》的內容,絕對是颱灣土木工程領域的一部史詩級著作。作為一名對颱灣這片土地的演變歷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水利工程的發展,是形塑颱灣地理景觀、支撐其經濟發展、乃至影響人民生活最為基礎也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這本書非常紮實地梳理瞭颱灣水利工程的發展脈絡,從早期原住民利用天然水源的智慧,到漢人來颱後開闢的各式埤圳,再到日治時期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後的係統化建設,以及戰後至今的國傢級大型水利項目,每個階段的發展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對於書中對於幾個關鍵性水利工程,如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等的興建過程的介紹,感到非常震撼。那不僅僅是工程技術的展現,更是人類與自然搏鬥、徵服地理挑戰的偉大篇章。書中也探討瞭水利工程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如何支持農業發展、如何防洪抗旱、如何提供民生用水,這些都讓我們對颱灣社會經濟的變遷有瞭更深入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專業的視角,為我們揭示瞭水利工程這條「隱形」的基礎建設,是如何默默地支撐起整個颱灣的發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