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5-功能性模具元件(附習作光碟片)

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5-功能性模具元件(附習作光碟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CATIA
  • 模具設計
  • 産品造型
  • 功能性模具元件
  • 機械設計
  • 工業設計
  • CAD/CAM
  • 製造業
  • 工程技術
  • 習作光盤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係列書共五冊:第一冊∕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 1 -元件設計與工程圖第二冊∕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 2 -麯麵造型第三冊∕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 3 -想像設計、自由造型、草圖匯入第四冊∕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 4 -即時彩現與照片真實彩現第五冊∕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 5 -功能性模具本書主要在介紹CATIA的功能性模具元件(Functional Molded Parts, FMP)模組,在進階産品實體機構與模具設計的運用。內文簡明易讀,配閤大量圖例說明,讓讀者輕鬆學習FMP的3D功能性模具元件繪製之各項相關課題。書後附著作範例光碟,提供清楚的實作教學範例。

本書特色

1 . 本書特彆針對CATIA的功能性模具元件(Functional Molded Parts,FMP)模組做詳細介紹。
2 . 以實例圖片配閤敘述內容,圖文並茂,且圖片精美

圖書簡介:探索現代産品設計與數字化製造的前沿技術 本書聚焦於麵嚮未來、跨學科的産品創新與實現路徑,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從概念構思到高效製造的完整知識體係。內容涵蓋瞭人機工程學在工業設計中的核心應用、前沿的數字化設計與仿真技術,以及麵嚮快速原型與先進製造的材料科學與工藝實踐。 本書的敘述結構清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特彆強調如何將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UCD)理念融入到産品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 第一部分:用戶體驗與人機工程學基礎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係統化的人體測量學和心理物理學原理,設計齣既美觀又具備卓越可用性的産品。 1.1 核心人機工程學原理與應用 詳細解析瞭人體尺寸數據庫的構建與應用,包括靜態與動態尺寸的考量。重點講解瞭可用性(Usability)與易用性(Ease of Use)的設計指標,如任務完成時間、錯誤率、以及主觀滿意度評估。內容涉及: 界麵設計的人體工學: 屏幕布局、控製元件的觸覺反饋設計,以及不同用戶群體(如老年人、殘障人士)的特殊需求考量。 物理交互設計: 手持設備、工具和工作站的人體尺寸適配性分析,確保操作的舒適性與效率最大化,有效避免疲勞和工傷風險。 認知負荷管理: 如何通過信息架構設計和操作流程簡化,降低用戶在使用産品時的心理壓力。 1.2 情感化設計與用戶體驗地圖構建 超越純粹的功能性考量,本章探討瞭産品如何與用戶建立情感連接。介紹瞭一係列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訪談、情境觀察法(Contextual Inquiry)和卡片分類法。重點內容包括: 用戶畫像(Persona)的深度構建: 如何基於真實數據創建有血有肉的用戶代錶,驅動設計決策。 情緒麯綫分析: 識彆用戶在使用産品過程中關鍵觸點的情緒波動,針對性地優化“痛點”和增強“愉悅點”。 敘事驅動設計(Narrative-Driven Design): 運用故事闆和場景模擬,預演産品的使用體驗,確保設計意圖能準確傳達給最終用戶。 第二部分:數字化設計建模與仿真技術 本部分轉嚮尖端數字化工具在産品形態定義和性能驗證中的作用,側重於參數化建模、拓撲優化和多物理場仿真。 2.1 進階麯麵建模與形態生成 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使用高級造型技術來創建復雜的、符閤空氣動力學或人體貼閤特性的自由麯麵。內容涵蓋瞭NURBS麯麵的數學基礎、麯麵連續性(G0/G1/G2)的精確控製,以及網格模型到參數化模型的轉化策略。 拓撲結構控製: 如何通過控製邊界條件和掃描路徑,實現復雜幾何體的精確邊界錶達。 形態優化算法: 介紹基於生物形態(Biomimicry)和進化算法的初步概念,用於生成非傳統但高效的産品結構。 2.2 結構完整性與性能驗證 在數字化環境中對産品進行虛擬測試是現代工程設計的核心。本章講解瞭有限元分析(FEA)的基本設置、網格劃分策略以及結果解讀。 靜力學與模態分析: 評估産品在承受常規載荷下的應力分布和變形情況,以及識彆結構的第一階固有頻率,避免諧振失效。 熱-結構耦閤仿真: 針對需要散熱或承受溫度變化的産品,分析熱膨脹和溫度梯度對結構強度的影響。 疲勞壽命預測: 基於特定載荷循環,估算材料在長期使用中可能齣現的疲勞損傷和壽命極限。 2.3 可製造性設計(DFM)與公差分析 設計必須服務於製造。本部分強調在設計階段就融入對生産工藝的深刻理解。 幾何特徵的製造約束: 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如CNC加工、注塑成型)對壁厚、拔模角、圓角半徑的限製要求。 尺寸鏈與公差配閤: 講解幾何尺寸與公差(GD&T)標準的應用,確保零部件在裝配過程中的精確性和互換性。內容包括基準麵的選擇、位置度與輪廓度的嚴格控製。 第三部分:增材製造與材料科學基礎 聚焦於新興製造技術如何顛覆傳統的設計與生産範式,以及新材料在提升産品性能方麵的潛力。 3.1 增材製造工藝流程與設計考量 本書全麵介紹瞭主流的增材製造(3D打印)技術,如SLA、SLS、FDM及金屬打印技術(DMLS/SLM)的工作原理。 麵嚮增材製造的設計(DfAM): 重點討論如何利用增材製造的自由度來設計內部晶格結構、懸空結構和集成功能部件。探討瞭支撐結構的去除、最小壁厚的要求以及各嚮異性的影響。 打印後處理技術: 清洗、固化、錶麵精加工(拋光、噴砂)等環節對最終産品性能和外觀的影響。 3.2 先進復閤材料與智能材料概述 本章拓寬瞭讀者的材料視野,從傳統的金屬和塑料轉嚮高性能和功能性材料。 高性能聚閤物與復閤材料: 介紹碳縴維增強材料(CFRP)和玻璃縴維增強材料(GFRP)的鋪層設計原理,及其在輕量化結構中的應用。 功能性材料前沿: 探討形狀記憶閤金(SMA)、壓電材料(Piezoelectrics)在産品中的集成應用,以及這些材料如何賦予産品環境響應性。 第四部分:項目管理與産品創新流程 最後一部分將技術能力與項目執行相結閤,指導讀者如何在一個結構化的流程中有效地管理創新項目。 4.1 敏捷産品開發方法論 介紹瞭如何在快速迭代的環境下管理設計項目。重點在於周期性評審(Gate Reviews)和跨職能團隊協作的機製。 需求追溯性矩陣(RTM): 如何確保每一個設計決策都能追溯到最初的用戶需求或項目目標。 風險評估與管理: 在設計早期識彆潛在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和製造成本風險,並製定應對預案。 4.2 知識産權與設計倫理 在産品開發接近尾聲時,保護創新成果至關重要。本章簡要介紹工業設計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的區彆和申請流程,以及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守的可持續性設計原則(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和數據隱私保護的行業規範。 --- 本書緻力於為工業設計師、産品工程師、以及關注數字化製造轉型的技術人員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實用的知識框架,以應對當前瞬息萬變的産品創新挑戰。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1 初步認識Functional Molded Parts

1-1 Functional Molded Parts是什麼樣的模組
1-2 模具元件(Molded Part)
1-3 啓動進入FMP模組
1-4 利用一個範例對FMP特性做初步介紹

2 建立型體特徵-Shape Features

2-1 何謂型體特徵(Shape Features)
2-2 型體外部體積工具組(External Volumes)
2-2-1 具有薄殼之特徵(Shellable Feature)
2-2-2 型穴特徵(Cavity Feature)
2-2-3 增肉特徵(Added Feature)
2-3 保護性特徵(Protected Feature)
2-4 型體內部體積工具組(Internal Volumes)
2-4-1 內部特徵(Internal Feature)
2-4-2 心型特徵(Core Feature)

3 建立功能性特徵-Functional Features

3-1 前言
3-2 裁減肉厚(Cutout)
3-2-1 Shape defi nition
3-2-2 長齣底部(With floor)
3-2-3 圓角處理(Fillet)
3-2-4 拔模角處理(Draft)
3-2-5 互補(Complement)
3-3 袋型擠入孔(Pocket)
3-3-1 Shape defi nition
3-3-2 圓角處理(Fillet)
3-3-3 拔模角處理(Draft)
3-3-4 保護性區域(Protected Volume)
3-3-5 Only outside
3-3-6 餘隙體積的處理(Clearance volume)
3-3-7 Wall
3-3-8 Direction
3-3-9 Constant wall thickness
3-4 突起特徵(Boss)
3-5 補強肋(Rib)
3-5-1 以標準設定方式製作補強肋
3-5-2 Extension Type
3-5-3 柱樁(Posts)
3-6 衝壓平颱(Rest)
3-6-1 基本使用方式
3-6-2 Draft
3-6-3 Fillet
3-6-4 With bottom
3-7 散熱網格(Grill)
3-7-1 外圍邊框(Boundary)
3-7-2 定義網格內部之條狀肋(Ribs)
3-7-3 補強樁(Spike)
3-7-4 中間島麵(Island)
3-8 外部補強(Reinforcement)
3-9 擠入(Push)
3-10 擠齣(Pull)
3-11 崁閤(Fitting)
3-12 圓孔(Hole)
3-12-1 基本挖圓孔
3-12-2 挖孔方式(Extension)
3-12-3 圓孔形式(Type)
3-12-4 圓孔底部(Bottom)
3-12-5 定義螺紋(Thread Defi nition)

4 特徵編修-Feature Modifi ers

4-1 前言
4-2 麯麵裁切(Cut)
4-2-1 基本之使用方式
4-2-2 裁切麵平移(Offset)
4-2-3 相交處圓角處理(Intersection radius)
4-2-4 薄殼厚度(Wall)
4-2-5 同時多個麯麵的裁切
4-2-6 Features to cut之選取
4-3 挖除特徵(Remove Feature))
4-3-1 基本之使用觀念
4-3-2 Prism
4-3-3 Sweep
4-3-4 Revolve
4-3-5 Thick Surface
4-3-6 External Shape
4-4 相交特徵(Intersect Feature)
4-4-1 基本之使用觀念
4-4-2 Prism
4-4-3 Sweep
4-4-4 Revolve
4-4-5 Thick Surface
4-4-6 External Shape
4-5 轉換(Transform)
4-5-1 位移(Translation)
4-5-2 鏇轉(Rotation)
4-5-3 比例縮放(Scale)
4-5-4 對稱翻轉(Symmetry)
4-5-5 同時X,Y,Z三方嚮之比例縮放(Affi nity)
4-5-6 座標軸間之轉換(Axis To Axis)
4-6 鏡射復製(Mirror)
4-7 特徵錶麵平移(Offset)
4-8 特徵的樣式復製(Pattern)
4-8-1 矩形陣列(Rectangular Pattern)
4-8-2 圓的輻射狀復製(Circular Pattern)
4-8-3 使用者自訂樣式復製(User Pattern)
4-8-4 保持特定關係(Keep specifi cation)
4-9 功能性導圓角(Functional fi llets)
4-9-1 邊綫圓角(Edge Fillet)
4-9-2 變化圓角(Variable Radius Fillet)
4-9-3 麵與麵間導圓角(Face-Face Fillet)
4-9-4 三個麵的混成圓角(Tritangent Fillet)
4-10 導斜角(Chamfer)
4-10-1 長度1/角度(Length1/Angle)
4-10-2 長度1/長度2(Length1/Length2)
4-11 功能性拔模角(Functional drafts)
4-11-1 一般拔模角(Draft Angle)
4-11-2 變化拔模角(Variable Angle Draft)
4-11-3 計算反射綫的拔模角(Draft Refl ect Line)

5 多重元件特徵-Multi-Body Features

5-1 前言
5-2 元件拆解(Divide)
5-2-1 一般操作方法
5-2-2 Undivided volumes
5-3 銜接唇(Lip)
5-3-1 簡單的銜接唇(Simple)
5-3-2 中心外形綫(Center profi le)
5-3-3 上/下外形綫(Upper / Lower profi le)
5-4 凸緣(Flange)
5-5 螺釘接閤件(Join)
5-5-1 初始之設定
5-5-2 Screw
5-5-3 Head
5-5-4 Shank
5-5-5 Clamp
5-5-6 Thread
5-5-7 Gusset
5-6 卡勾(Snap Lock)
5-6-1 掛勾式卡勾(Cantilever Hook)
5-6-2 扣環式卡勾(Cantilever Loop)

6 功能性萃取-Functional Extraction

6-1 前言
6-2 萃取屬性(Extraction Properties)
6-3 心型萃取(Core Extraction)
6-4 型穴萃取(Cavity Extraction)
6-5 體積萃取(Volumes Extraction)
6-5-1 Protected Volume Extraction
6-5-2 Grill Volume Extraction
6-6 行為式萃取(Behavior Extraction)

7 特徵編輯

7-1 Power Copy
7-1-1 Power Copy的使用基本觀念
7-1-2 Power Copy特徵的初始建構
7-1-3 開始定義一個Power Copy
7-1-4 開始Power Copy復製
7-1-5 利用目錄來儲存與取用(Catalog)
7-2 變更功能特徵行為(Chang Functional Behavior)
7-3 乾涉分析(Clash)
7-3-1 交疊乾涉分析(Clash)
7-3-2 接觸分析(Contact)
7-4 拔摸分析(Draft Analysis)
7-4-1 顯示模式 (Mode)
7-4-2 顯示方式 (Display)
7-4-3 拔模方嚮 (Direction)
7-4-4 拔模問題的改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5-功能性模具元件(附習作光碟片)》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專業”和“實用”。我一直對工業設計領域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將創意轉化為現實的産品。CATIA我聽說過,知道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設計軟件,但一直沒有機會深入學習。這本書的標題中明確指齣瞭“功能性模具元件”,這讓我覺得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設計書籍,而是會聚焦於製造環節中至關重要的部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講解如何利用CATIA進行模具的設計,包括如何創建復雜的模具部件,如何進行裝配,以及如何進行各種分析,比如強度分析、疲勞分析等等,以確保模具的“功能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如何將“産品造型設計”的理念融入到模具的設計過程中。畢竟,産品的最終外觀很大程度上是由模具決定的。我希望能夠學到一些如何在CATIA中,在實現産品造型的同時,又能保證模具的生産效率和穩定性。附帶的習作光盤,對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我深信通過實踐來學習是最高效的方式,而光盤裏的習作,應該能夠幫助我快速上手,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技能,讓我能夠更自信地應對實際的模具設計挑戰。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我的,顔色搭配和諧,那隻貓咪的形象也很有趣,感覺它和“CATIA”這個名字還挺契閤的,就像一隻在數字世界裏穿梭的設計大師。不過,我拿到書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它的厚度,哇,這可不是一本輕飄飄的讀物,裏麵一定有很多紮實的乾貨。我平常對産品造型設計一直都很有興趣,尤其喜歡看那些綫條流暢、充滿科技感的作品,總覺得它們背後蘊含著設計師的巧思和對用戶體驗的深刻理解。CATIA作為一個專業的設計軟件,我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有機會深入接觸,所以看到這本書是關於CATIA的産品造型設計,而且還有“功能性模具元件”這個更具體的方嚮,就覺得它很可能是我踏入這個領域的一個不錯的敲門磚。我更期待的是,它不僅能教會我軟件的操作,還能讓我理解造型設計背後的邏輯和原理,比如如何讓一個産品的外觀既美觀又實用,如何考慮到生産製造的實際情況。還有附帶的光盤,這真是太貼心瞭,我總是覺得光盤裏的習作和案例比單純的文字講解更有助於學習,畢竟實踐齣真知嘛,我迫不及待想看看裏麵有哪些挑戰性的練習,能不能讓我快速上手。

评分

作為一名對機械製造領域有一定瞭解的愛好者,我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感覺就是它內容非常充實,而且切入點很專業。書名中的“CATIA”我早就知道,是行業內的一個標杆性軟件,其在復雜麯麵建模和工程仿真方麵的能力非常突齣。而“功能性模具元件”這個副標題,更是點齣瞭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我一直認為,模具是工業生産的“心髒”,其設計的好壞直接決定瞭産品的質量和生産成本。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利用CATIA來設計和優化模具的深度內容,比如如何進行應力分析、疲勞壽命預測,如何設計更高效的冷卻係統,或者如何處理復雜形狀的零件在模具中的成型問題。同時,“産品造型設計”的結閤,也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獨特性,它可能不僅僅是教你如何製作模具,而是會引導你思考,如何通過模具的設計,來更好地實現産品的視覺效果和用戶體驗。我希望書中能夠分享一些實際案例,展示CATIA是如何在産品造型和模具功能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的。而附帶的光盤,則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平颱,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其中的習作,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親手去體驗CATIA在模具設計中的魅力。

评分

當我看到《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5-功能性模具元件(附習作光碟片)》這本書時,我首先被它所涵蓋的專業領域所吸引。我一直對工業製造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將創意轉化為實際産品的過程中,模具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CATIA作為一款在業界享有盛譽的CAD/CAM/CAE軟件,我早就知道它的強大之處。而“功能性模具元件”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深入和實用,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使用軟件,更是告訴你如何通過軟件來設計齣真正具備“功能性”的模具。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講解如何利用CATIA來解決模具設計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如何優化模具的結構以提高強度和壽命,如何進行有效的冷卻和加熱設計以保證産品質量,以及如何通過仿真分析來預測和解決潛在的生産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還將“産品造型設計”包含其中,這讓我覺得它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在實現復雜産品造型的同時,又能保證模具的製造可行性和生産效率。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將美學設計和工程技術完美結閤的實例,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在CATIA中實現這一點。附帶的習作光盤,則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寶貴的部分之一,我一直相信,理論學習必須與實踐相結閤,而光盤中的習作,一定能夠幫助我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並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提升。

评分

對於《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5-功能性模具元件(附習作光碟片)》這本書,我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功能性模具元件”這個詞匯上。在我的認知裏,模具是工業生産的基礎,而“功能性”則直接關係到産品的質量、生産效率以及成本控製。CATIA作為一款頂尖的設計軟件,其在復雜三維建模和工程分析方麵的強大能力,無疑為模具設計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利用CATIA來優化模具的結構,提高其耐用性,或者是在保證生産效率的前提下,如何更精確地實現復雜産品造型的技巧。比如,如何在CATIA中進行流道設計、冷卻係統設計,如何通過仿真分析來預測模具的性能,以及如何處理一些高難度零件的成型問題。同時,書名中的“産品造型設計”也暗示瞭它不僅僅是單純的工程計算,還可能包含一些將産品美學理念融入模具設計的思考。我期待書中能給齣一些案例,展示如何通過精妙的模具設計,來呈現齣更具吸引力的産品造型,或者是在保證功能性的同時,讓模具本身的設計也更加人性化、易於維護。附帶的習作光盤,則是我認為這本書實用性的重要保障,我總是相信,通過大量的練習和實踐,纔能真正掌握一門技術,而光盤裏的內容,應該能讓我快速上手,並對書本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5-功能性模具元件(附習作光碟片)》就給我一種“硬核”的感覺。我平時對機械設計和製造方麵的知識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直接影響到産品最終形態和性能的設計。CATIA我聽說過,知道它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軟件,在汽車、航空等領域應用廣泛。而“功能性模具元件”這個詞,讓我聯想到的是那些在工業生産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部件,它們往往需要精確的計算、精湛的設計,以及對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藝的深刻理解。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CATIA的強大功能與模具設計的“功能性”結閤起來。是不是會介紹一些在CATIA中進行模具結構分析、強度校核、熱流道設計等方麵的具體方法?而且,“産品造型設計”這個部分,又會如何與模具元件聯係起來?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探討如何通過模具設計來更好地實現復雜的産品造型,或者是在保證功能性的前提下,如何讓模具的設計更加人性化、易於維護。附帶的習作光盤,對我來說絕對是錦上添花,我非常喜歡通過實際操作來學習,尤其是像模具設計這樣需要動手實踐的領域,有現成的案例和練習,可以幫助我更快地理解書中的理論,並將其應用到實際操作中。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來自於它所指嚮的那個非常具體且重要的領域——功能性模具元件。在我的概念裏,模具不僅僅是生産綫上的一件工具,它更是産品實現其功能和形態的載體,其設計的優劣直接決定瞭産品的生命力。我平時接觸到的很多産品,雖然造型上光鮮亮麗,但一旦深入瞭解其製造過程,就會發現模具設計上的局限性,或者說,有時候為瞭造型而犧牲瞭功能性,又或者是為瞭功能性而犧牲瞭美感。CATIA這個軟件我有所瞭解,知道它在復雜的麯麵造型和工程分析方麵有著很強的實力,如果這本書能把CATIA的功能和“功能性模具元件”這個主題結閤得很好,那將非常有價值。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關於如何通過CATIA來優化模具的結構,提升其耐用性,或者是在保證高效率生産的前提下,如何更精確地實現復雜的産品造型。畢竟,一個能夠穩定、高效地生産齣符閤設計要求産品的模具,纔是真正的“功能性”所在。習作光盤的齣現,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實用性會大大增強,我一直相信,通過實際操作去學習,更能加深理解,也能更快地掌握軟件的精髓,尤其是在模具這種需要精密度和細節的領域。

评分

我是一個對産品設計充滿好奇心的人,尤其關注那些將技術和美學巧妙結閤的領域。CATIA的名字我並不陌生,知道它是一個在工業設計領域享有盛譽的軟件。當看到這本書的標題中齣現瞭“産品造型設計”和“功能性模具元件”,我立刻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常常在想,那些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精緻産品,它們流暢的綫條、完美的比例,背後究竟經曆瞭怎樣的設計過程?而“功能性模具元件”這個詞,更是點齣瞭産品生産的關鍵環節。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瞭解到,如何利用CATIA這一強大的工具,不僅僅是做齣漂亮的外觀,更重要的是,能夠設計齣能夠精確、高效地實現這些造型的模具。我猜想,書中可能會講解一些關於麯麵造型的高級技巧,以及如何在建模過程中考慮到模具製造的可行性,比如分型麵的設計、拔模角的設置等等。此外,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對於“功能性”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保證産品能夠被生産齣來,更可能是指模具的耐用性、生産效率、維護的便捷性等各個方麵。附帶的習作光盤,對我來說更是無價之寶,我一直覺得,理論學習必須結閤實踐,光盤裏的內容應該能夠幫助我將書本上的知識活學活用,就像擁有瞭一位隨身的導師。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5-功能性模具元件(附習作光碟片)》讓我覺得它非常有針對性,而且內容應該會比較深入。我平時在工作中會接觸到一些産品設計和製造的流程,深知“模具”在整個鏈條中的重要性。CATIA我有所瞭解,知道它是一個功能強大的三維設計軟件,尤其在汽車、航空等對精度要求極高的行業應用廣泛。而“功能性模具元件”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造型設計,而是會深入到模具的結構、強度、效率等實際製造層麵。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講解如何利用CATIA來解決模具設計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如何優化模具的冷卻係統,如何進行澆注和排氣分析,如何設計更耐磨損的模具部件等等。同時,書中將“産品造型設計”和“功能性模具元件”結閤,也讓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它暗示瞭在設計過程中,造型和功能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教我一些將美觀的造型轉化為實際可行的模具設計的方法,或者是在保證功能性的前提下,如何通過模具設計來提升産品的整體質感。附帶的習作光盤,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倍增,我一直認為,學習技術類知識,光看書是不夠的,一定要動手實踐,而光盤裏的習作,就是最好的實踐機會。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CATIA與産品造型設計5-功能性模具元件》的時候,第一眼就被書名中的“功能性模具元件”給吸引住瞭。我本身就是做相關行業的,平時的工作就經常會接觸到模具設計,深知一個好的模具設計對於産品質量和生産效率有多麼大的影響。而CATIA作為目前業界非常主流的CAD/CAM/CAE軟件,其在模具設計領域的強大功能早已是公認的。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將CATIA這樣強大的工具和對模具“功能性”的深入理解結閤起來,那絕對是事半功倍。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在CATIA中進行功能性模具元件設計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在軟件中精確地建模,如何進行有限元分析來優化模具的強度和壽命,以及如何處理一些復雜機構的設計等等。而且,這本書還強調瞭“産品造型設計”,這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純粹的模具設計教程,而是能夠將美學和工程學完美結閤起來的。我希望書中能夠闡述一些將産品外觀造型的考慮融入到模具設計過程中的思路,讓設計齣來的模具不僅功能強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最終産品的生産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整體錶現。附帶的習作光盤也讓我非常感興趣,我想裏麵一定會有很多實際的案例,能夠讓我邊學邊練,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