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戶─中國傳統社會的底邊階級
樂戶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一種賤民,是生存於傳統中國社會最底層的階級,過去對他們的研究極為少見。但他們畢竟是傳統中國社會的一部份而且是基礎部份,不瞭解他們,何能瞭解傳統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全貌?
在各種賤民中,樂戶是最突齣的一種。首先他們有鮮明的職業特色,其次是長久持續的曆史,其三是唯一的階級能把統治的最高層與被統治的最低層連接起來。然而,民國之後,由於政治與經濟的根本變化,他們已經逐漸消失。中華人民共和建國之後,他們的消失更為加快。到瞭九十年代除瞭極少數地區的樂戶外,其他真是消失殆盡瞭。山西樂戶便是這極少數的例外。
從 1994 年鞦起,時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講座教授的喬健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的資助下,聯同山西當地學者劉貫文與李天生率領一位助教及八位調查員在上黨地區對碩果僅存的樂戶,展開為時兩年廣泛而深入的田野調查 ‧ 同時透過對他們深入訪談,收集瞭大量第一手資料及文件 ‧ 此外,劉、李兩先生又作瞭大量曆史文獻的蒐證。在這樣的基礎上,撰成本書。本書實是對樂戶這一極為重要而備受忽略的底邊階級的一個完整論述。
作者簡介
喬健
美國康乃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 人類學係哲學博士 ( 1969 )。長期任教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ersity )、香港中文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先後創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係、香港人類學係、國際瑤族研究協會、山西大學華北文化研究中心及國立東華大學的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並分彆擔任首任係主任、會長、榮譽主任及所長。後復主導創建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現任該院教授兼院務顧問。編著有中英文專書廿種,發錶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劉貫文
先後擔任《冀中導報》記者、編輯、編委,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教授,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山西省社科聯主席。曾主持點校《山西通誌》,主編《傅山全書》、《山西農書》輯《當代中國的山西》。
李天生
1966 年畢業於山西大學,長期從事文藝創作,現任山西省長治市戲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1 緒論
11 第一章 中國曆史上的樂戶
11 第一節 樂戶與奴婢
16 第二節 樂戶與孔丘及其弟子22 第三節 漢魏南北朝樂戶
28 第四節 樂人與李隆基
35 第五節 古代小說戲劇中的樂人形象40 第六節 宮庭樂人與民間樂戶
49 第二章 上黨地區樂戶分佈與遷徙
49 第一節 樂戶分布
50 第二節 樂戶遷徒
59 第三章 樂戶的婚姻和傢庭
59 第一節 樂戶的婚姻
71 第二節 樂戶的傢庭
85 第四章 樂戶的世係及姻親、經濟與社會關係
85 第一節 世係與人口
89 第二節 姻親關係
94 第三節 經濟關係
99 第四節 師徒關係
103 第五章 樂戶的存在形態及其執業活動
104 第一節 樂戶賤籍製度
107 第二節 曆代樂戶存在形態
120 第三節 清代雍正以後樂戶遺存狀態及活動
141 第四節 樂戶與紅衣行、八音會的關係
147 第六章 樂戶的神靈信仰及相關活動
147 第一節 咽喉神粗考
157 第二節 樂戶祭祀咽喉神的活動
164 第三節 樂戶泛宗教崇拜種種
179 第七章 民間迎神賽社活動
179 第一節 賽社緣起
188 第二節 宋代的賽社
196 第三節 後期仍見的上黨賽社
225 第八章 樂戶與中國音樂及戲劇
225 第一節 賽社資料傳遞的曆史信息
267 第二節 樂戶的曆史貢獻
288 第三節 補說
295 第九章 上黨樂戶的變遷
295 第一節 地方文獻中的上黨樂戶
299 第二節 土地改革時期的樂戶
302 第三節 閤作化時期的樂戶
304 第四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樂戶
307 第五節 改革開放時期的樂戶
310 第六節 傳統樂戶的消失
313 第十章 樂戶的地位與角色
314 第一節 樂戶的地位
320 第二節 樂戶的角色
323 第三節 樂戶社會地位與角色的考古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感覺就是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學術成果。從書名“樂戶─田野調查與曆史追蹤”來看,這絕對是一項嚴謹的研究。我特彆期待作者在“田野調查”部分所呈現的內容。想象一下,作者背著行囊,深入到那些可能已經很少有人問津的村落、小鎮,尋找與“樂戶”相關的綫索。他可能會遇到一些年長的老人,他們也許還保留著關於“樂戶”的隻言片語,那些口述的曆史,往往比任何書麵的記載都要生動和真實。作者是如何與他們建立信任,如何引導他們迴憶起那些模糊的往事,如何從零散的信息中抽絲剝繭,找到關鍵的證據,這整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挑戰與魅力。而“曆史追蹤”部分,我猜測作者會將田野調查的發現與文獻資料相結閤,試圖勾勒齣“樂戶”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發展脈絡,以及他們與社會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這需要極強的學術功底和細緻的耐心,我非常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嚴謹的研究方法,並瞭解一個我之前聞所未聞的群體。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故事感,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以及上麵用毛筆寫就的書名,立刻將人帶入一種懷舊的氛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從這本書的裝幀和傳達齣的信息,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其中傾注的心血。書名中的“樂戶”二字,聽起來就帶著某種獨特的曆史印記,仿佛是某種被遺忘的職業群體,又或是某種承載著獨特文化習俗的稱謂。而“田野調查與曆史追蹤”,這兩個詞組閤在一起,更是引發瞭我無限的好奇。我猜想,這必然是一段深入基層、挖掘鮮活曆史的旅程,作者一定親自走訪瞭許多地方,與那些鮮活的生命進行對話,用最真實的聲音來還原一段段被時間塵封的過往。不知道作者筆下的“樂戶”究竟是指什麼,是古代的樂人,還是與某種民間音樂、戲劇相關的群體?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技藝是如何傳承下來的?他們的命運又在曆史的洪流中經曆瞭怎樣的變遷?這些疑問在我腦海中盤鏇,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尋找答案,去感受那種親身走進曆史現場的震撼。
评分當看到《樂戶─田野調查與曆史追蹤》這本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瞬間閃過無數的想象。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題,更像是一扇開啓未知世界的門。我立刻聯想到那種深入民間,傾聽最真實聲音的學術探索。“樂戶”二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的韻味,它可能指嚮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一個特定的職業群體,甚至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而“田野調查”這四個字,更是激發瞭我強烈的閱讀欲望。我仿佛能看到作者背著相機,帶著錄音設備,穿梭在大街小巷,與那些可能已經年過古稀的老者們促膝長談,收集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卻又彌足珍貴的故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剋服溝通的障礙,如何從那些零散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敘述中,挖掘齣關於“樂戶”的真實信息。而“曆史追蹤”則預示著這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對現狀的描繪,更會深入到曆史的長河中,去探尋“樂戶”的起源、演變以及它們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在我看來,一定是一部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學術深度的作品,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去感受曆史的溫度和生命的脈動。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無聞,卻又承載著獨特文化基因的群體特彆感興趣。“樂戶”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似乎是某個時代特有的産物。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田野調查與曆史追蹤”幾個字,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個畫麵:作者像一個考古學傢一樣,在廣闊的田野上,用敏銳的目光捕捉每一個細微的綫索,去挖掘被遺忘的故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這些“樂戶”的,他們如今是否還存在?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所傳承的技藝是否還在?我尤其期待作者在書中能夠生動地描繪齣這些“樂戶”的生活場景,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酸甜苦辣,甚至是他們在曆史變革中的掙紮與堅守。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群體,更可能是在摺射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文化變遷,甚至是人們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命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次深入心靈的觸摸,讓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樂戶─田野調查與曆史追蹤》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探索的野心,一種對曆史深處的迴溯。我個人對於那種“尋根問底”式的研究一直情有獨鍾,尤其是當研究對象觸及到一些鮮為人知、但又可能對理解整個社會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的群體時。我對“樂戶”這個詞充滿瞭好奇,它似乎指嚮瞭一個與音樂、錶演,或者某種特定社會功能相關的群體。而“田野調查”和“曆史追蹤”這兩個關鍵詞,則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我設想著作者的身影,穿梭於各個地方,如同一個敏銳的偵探,捕捉著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口述的、非物質的曆史痕跡。他可能需要跋山涉水,剋服各種睏難,纔能一點點拼湊齣“樂戶”的真實麵貌。而“曆史追蹤”則意味著作者會試圖將這些田野調查的發現,放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去理解這個群體是如何形成、發展,又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我從未瞭解過的世界,讓我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鮮活,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傳承技藝的群體肅然起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