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評論延安整風運動是深刻影響二十世紀中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這是由毛澤東親自領導的中共黨內第一次大規模政治運動,也是建國後曆次政治運動的濫觴。毛澤東在延安整風中運用他所創造的思想改造和審乾、肅反兩種手段,全麵清除瞭中共黨內存留的五四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徹底轉換瞭中共的“俄化”氣質,重建瞭以毛澤東為絕對主宰的上層結構,奠定瞭黨的全盤毛澤東化的基礎,其間所産生的一係列概念、範式在1949年後改變瞭億萬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
本書作者曆時十餘年,搜尋考辨大量曆史資料,在此基礎上,從實證研究的角度,詳細剖析瞭延安整風的前因後果及運動所涉及的各個方麵,力圖再現當年這場運動的曆史真貌,是目前海內外唯一一本全麵研究延安整風運動的曆史著作。
作者簡介
高華
高華為南京大學曆史係副教授,曆史學博士,1954年生,長期從事中共黨史、民國史、中國現代史研究,發錶過〈毛澤東為發動延安整風運動所作的準備〉、〈「肅AB團」事件的曆史考察〉、〈北京政爭與地方〉、〈大躍進運動與國傢權力的擴張〉等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前言xi
重印自序xiv
上編 延安整風運動的起源
第一章 毛澤東與原中共中央曆史上分歧的由來1
一「農民黨」、「軍黨」和毛澤東的「書記獨裁」問題1
二毛澤東在「肅 AB 團」問題上的極端行為與中共中央的反應9
三周恩來與毛澤東在蘇區肅反問題上的異同點38
四在土地政策方麵的分歧54
五在軍事戰略方針方麵的分歧58
六黨權高漲,全盤俄化及毛澤東被冷遇69
第二章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的權力擴張和來自莫斯科的政策乾預81
一毛澤東逐步掌控軍權、黨權81
二從毛、張(聞天)聯盟到毛、劉(少奇)聯盟90
三1931 至 1935 年王明對毛澤東的認識99
四在「反蔣抗日」問題上毛澤東與莫斯科的分歧109
第三章 王明返國前後中共核心層的爭論與力量重組122
一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在處理國共關係及八路軍軍事戰略方針上的分歧122
二毛澤東的理論攻勢與劉少奇對毛的支持131
三讓步與等待:1937 年 12 月政治局會議136
四毛澤東與武漢「第二政治局」的對立147
第四章 毛澤東對王明的重大勝利161
一毛澤東迂迴反擊王明161
二關於季米特洛夫支持毛澤東為中共領袖的「口信」168
三兩麵策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與毛澤東的〈論新階段〉171
四毛澤東的「新話」:「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178
第五章 奪取意識形態的「解釋權」186
一毛澤東從斯大林《聯共黨史》中學到瞭甚麼? 186
二「挖牆角、摻沙子」:陳伯達、鬍喬木等的擢升192
三「甩石頭」:毛澤東編「黨書」200
下編 毛澤東與延安整風運動
第六章 整風運動前夕中共的內外環境與毛澤東的強勢地位211
一四十年代初延安的社會生態構成211
二與蔣介石、斯大林相周鏇214
三毛澤東最堅定的盟友:劉少奇及其班底220
四毛澤東手中「齣鞘的利劍」:康生225
五毛澤東的「內管傢」:任弼時、陳雲、李富春229
六扶植地方實力派:高崗的崛起243
七重新調整與毛澤東的關係:處境尷尬的軍方249
第七章 上層革命的開始:毛澤東與王明的首次公開交鋒261
一窮途末路的國際派261
二進退失據的周恩來271
三初戰告捷:1941 年 9 月政治局擴大會議279
第八章 革命轉入中下層:全麵整風的發軔299
一動員「思想革命」:毛澤東究竟要做甚麼? 299
二凍結政治局,中央總學委的成立305
第九章 從「延安之春」到鬥爭王實味313
一利用自由主義打擊教條主義:毛澤東與延安「自由化」言論的齣籠313
二呼喚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王實味言論中的意義320
三風嚮突轉:毛澤東拿王實味開刀330
四毛澤東為甚麼要給延安文化人套上「轡頭」? 337
五延安文藝座談會與毛澤東「黨文化」觀的形成346
第十章 革命在深入:宣傳和乾部教育係統的重建365
一重建「黨的喉舌」:延安《解放日報》的整風365
二陸定一、鬍喬木與毛氏「新聞學」原則的確立372
三鄧發被貶黜與中央黨校的三次改組377
四彭真與中央黨校的徹底毛化382
第十一章 鍛造「新人」:從整風到審乾393
一教化先行:聽傳達報告和精讀文件393
二排隊摸底:命令寫反省筆記396
三審查在後:動員填「小廣播調查錶」407
四為運動重心的轉移作準備:毛澤東、康生的幕後活動410
五嚮黨交心:交代個人曆史419
六「脫褲子,割尾巴」:在雙重壓力下滌蕩靈魂423
七「得救」:「新人」的誕生427
第十二章 革命嚮最高階段發展:審乾、反奸與搶救運動440
一康生機關與 1937 年後延安的「肅托」440
二1940 年的審乾與乾部檔案製度的建立448
三「整風必然轉入審乾,審乾必然轉入反奸(肅反)」461
四毛澤東的「肅反」情結:從「肅 AB 團」、「肅托」到「搶救」466
五毛澤東、中央總學委和中央社會部的關係470
六在「試驗田」.製造齣的「張剋勤案」479
七「搶救」的全麵發動與劉少奇進入「反奸」領導核心485
第十三章 「搶救」風暴下的延安和各根據地501
一「搶救」的策略和手段501
二中直機關的「搶救」507
三軍直機關的「搶救」515
四西北局和邊區係統的「搶救」520
五中央黨校的「搶救」527
六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搶救」534
七魯藝(延安大學)的「搶救」538
八晉察冀、晉綏、太行根據地的「搶救」541
九華中根據地的「搶救」551
十唯一未開展「搶救」的山東根據地556
第十四章 進兩步,退一步:「搶救」的落潮576
一「審乾九條」再頒布後,「搶救」為甚麼愈演愈烈? 576
二中央主要領導乾部對「搶救」的反應580
三1943 年 12 月 22 日季米特洛夫來電與「搶救」的中止588
四甄彆:在毛澤東「道歉」的背後593
第十五章 「毛主席萬歲」 —— 延安整風的完成605
一「毛澤東主義」的提齣與修正605
二劉少奇等對毛澤東的頌揚608
三摧毀「兩個宗派」:對王明、博古、周恩來、彭德懷等人的清算615
四修訂〈曆史決議〉:建構以毛澤東為中心的中共黨史體係626
五中共七大召開及博古、張聞天等人的公開檢討636
六毛澤東的勝利與中共新的領導核心641
後記647
參考文獻659
索引692
推薦文
對曆史的重新解讀
對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釋,需要曆史學者在充分佔有史料的基礎上,對各種資料進行細心的梳理,認真的研判,從而得齣正確的結論。近 10 年來,海內外學者的一些新的研究對於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幕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披露,但真正全麵、係統研究延安整風的學術著作當屬高華教授的這部新著《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
本書作者認為,毛澤東在整風中創造齣的思想改造和審乾、肅反兩種手段,沉重地打擊瞭黨內存留的“五四”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和對蘇俄盲目崇拜的氣氛,不僅完成瞭黨的全盤毛澤東化的基礎工程,而且還建立起一整套烙有毛澤東鮮明個人印記的中共新傳統,這一係列概念與範式相沿成習,不僅成為每一個中國共産黨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同時也改變瞭 1949 年以後生活在內地所有中國人的命運。
本書上篇“延安整風運動的起源”共五章,主要介紹毛澤東與原中共中央領導人曆史上的分岐和矛盾,以及共産國際對中國革命的乾預,毛澤東在遵義會議後逐步掌控瞭黨權與軍權,抗日戰爭爆發後毛澤東開始對國際派的代錶人物王明進行迂迴反擊,對於整風運動加緊進行輿論上和組織上的準備;下篇“毛澤東與延安整風運動”共分為 10 章,這是本書的重點。作者不惜筆墨,參考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和當事人的迴憶,將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作瞭深入透徹的剖析。
國共分裂後,毛澤東雖然首先在江西創建瞭農村根據地,開始走上瞭武裝割劇、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毛澤東在黨內的地位並不高,甚至還經常受到當時的中共中央以及來自共産國際的排擠和壓製。毛澤東認為發動一場統一黨內思想、樹立自己絕對權威的運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而開展延安整風運動正是毛澤東發動黨內鬥爭策略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操練。
毛澤東是一個傑齣的戰略傢,他清楚地知道,為瞭打擊主要敵人,必須團結和依靠一部分人,利用他們作為貫徹執行自己意誌的工具,同時也要在打擊的對象中分化和瓦解另一部分人。 在毛澤東的眼中,以周恩來、彭德懷、陳毅為代錶的所謂“經驗主義分子”都曾在曆史上反對過他,必須在運動中加以觸及,目的是打下他們的傲氣,樹立自己的威信,但最終對他們還是要團結和利用的(特彆是在統戰和指揮軍隊方麵)。毛澤東的打擊對象十分明確,那就是以王明、博古、張聞天、王稼祥為首的“國際派”,但即使是在打擊對象中也是有所區分的,譬如張聞天、王稼祥曾在遵義會議上站在毛的一邊,因此在處理時情況就不完全一樣。這也說明曆史上的因素以及個人的好惡在毛澤東的心目中始終佔據著極高的比重。
延安整風運動的步驟是:先整國際派,利用“自由主義”打擊教條主義;然後再利用部分投降的國際派以及軍隊中的高級乾部整肅在黨內具有“五四”傳統,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知識分子(以王實味、丁玲為代錶),最終樹立起毛澤東在黨內、軍內無比崇高的地位。
隨著整風的結束、“新人”的誕生,毛澤東終於在黨內、軍內確立瞭他至高無上的領袖地位,“東方紅,太陽升,中國齣瞭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一首陝北民歌應運而生,響徹雲霄。
作者認為,交替使用教化與強力方法鍛造“新人”是毛澤東的一大發明。與斯大林的清黨和肅反運動相比,審乾與“搶救”運動在觸及和改造人的靈魂方麵,不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達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程度。凡是對中國當代曆史稍有瞭解的讀者看過此書大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建國後所發生的曆次政治運動,其手法與延安整風完全是一個模式,所不同的隻是後者規模日益擴大、手段日臻完善罷瞭。而延安整風運動所開創的填履曆錶、寫自傳、作鑒定、建立檔案等一係列製度更是延續至今,成為黨和國傢管理乾部、審查乾部的重要方式。
本書從動筆到定稿前後曆經9年,若加上收集資料,時間就更長瞭。本書篇幅巨大,考證精細,它不是時下坊間流行的那種紀實文學,而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但從另一方麵來說,全書文字平實,融會貫通,章節之間安排得十分緊密,雖然全書沒有一句對話,但新意卻散布在每一個章節之中,作者善於捕捉每個細節,字裏行間都反映齣當年的氣氛,讀者閱讀此書會産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在當前齣版的各類曆史著作中也是不多見的,因而值得嚮所有關心中國曆史和政治的讀者推薦。
※本文原載《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 30 期(颱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年 9 月),由於篇幅所限,摘選時作瞭大量刪節,特此說明。
鄭會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這絕對是一部令人掩捲沉思的巨著。作者以其極其審慎的態度和海量的史料,為我們展現瞭延安整風運動的全景圖。他沒有迴避這場運動的復雜性和爭議性,而是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呈現瞭不同時期、不同視角下的解讀。從運動的萌芽,到其如火如荼的發展,再到其最終的落幕,作者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權力運作機製的深刻剖析,以及對思想如何在特定曆史條件下被塑造和利用的精彩論述。閱讀這本書,就如同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曆史的進程,以及在曆史洪流中,個體所扮演的角色。作者的敘述風格,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氣勢磅礴。這種張弛有度的寫作方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也看到瞭人性的多麵性。對於任何渴望深入瞭解中國現代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评分初翻開這本書,就被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流暢的敘述風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擁有百科全書般的知識儲備,對延安整風運動的各個環節都瞭如指掌,並且能夠以一種極其清晰、邏輯嚴密的方式呈現齣來。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整風運動視為一次簡單的思想改造,而是將其放置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曆史坐標係中進行審視。從早期的思想分歧,到如何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步驟,將黨內不同派彆的聲音逐漸統一,直至最終形成一種強大的思想共識,作者層層剝繭,細緻入微。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視角下的解讀都給予瞭充分的呈現,從而避免瞭單一的、臉譜化的敘述。這種多角度的分析,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這場運動的復雜性,以及它在不同群體和個人身上産生的不同影響。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瞭豐富的史實,更在於它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它迫使我去審視曆史事件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以及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個體的選擇與命運。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堂深刻的關於權力、思想與人性的教育課。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宏大的敘事格局和磅礴的氣勢。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對延安整風運動的片麵描述,而是將其置於整個中國革命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揭示瞭這場運動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關鍵地位。他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整風運動的起因、過程和結果,特彆是對運動中齣現的各種思潮、鬥爭方式以及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觸,即使麵對一些敏感或爭議性的話題,也能夠做到引證詳實,論證有力,從而讓讀者能夠 independently 地形成自己的判斷。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提供的豐富史料和深刻見解所吸引,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這本書不僅讓我對延安整風運動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更引發瞭我對曆史發展規律、政治權力運作以及意識形態影響力的深刻思考。它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曆史著作,對於理解中國現代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评分坦白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一種輕鬆的享受,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挑戰。作者以一種近乎顯微鏡般的細緻,剖析瞭延安整風運動的每一個細節,其嚴謹的態度和對史料的駕馭能力令人嘆為觀止。從最初的知識分子路綫的爭議,到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一套嚴密的思想體係,以及如何通過一係列社會實踐來鞏固和推廣這種思想,作者都給予瞭詳盡的闡述。我驚嘆於他能夠將如此龐雜的史實梳理得井井有條,並且能夠從中提煉齣清晰的邏輯脈絡。書中對於某些曆史事件的處理,更是突破瞭我原有的認知,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一些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結論。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比對。這種主動的思考和探索,讓閱讀本身變得極具價值。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張力,仿佛能夠聽到那個年代的迴響。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宏大曆史事件背後,無數個體命運的交織與塑造,以及思想力量的強大與可怕。
评分這本厚重的著作,以其令人震撼的規模和對曆史細節的深度挖掘,讓我對中國現代史的理解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敘事框架,將延安整風運動置於當時復雜的國內外背景之下,深入剖析瞭這場運動的起源、發展及其深遠影響。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眼見證瞭無數政治鬥爭的暗流湧動,也深刻感受到瞭意識形態如何被塑造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重塑瞭一個民族的未來。書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極為生動,那些曾經活躍在曆史舞颱上的領袖人物,在這裏不再是模糊的符號,而是鮮活的個體,有著各自的考量、掙紮與決斷。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史料,包括當時的文獻、迴憶錄、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檔案,使得論證過程嚴謹而令人信服。每一次翻頁,都可能是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或者是一種對既有認知的顛覆。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次曆史事件的敘述,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權力運作的規律,以及思想如何成為改變世界的利器。對於任何對中國近代史、政治學、社會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必讀書籍,它提供的思考遠比閱讀本身更為寶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