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書《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之齣版,係依據2000年至2001年國科會人文研究中心《颱灣人文學界近數十年來之研究成果報告一曆史學門》,加以整理而成。
所謂戰後的研究成果指1945年至2000年颱灣地區的曆史學研究。整理方式,作有係統、有層次的闡述,全套共八冊,由國立颱灣大學高明士教授主編,各 冊執筆者均為一時之選,此即古偉瀛、高明士(第一冊總論),林天人(第二冊先秦史),宋德?、甘懷真、瀋明得(第三冊秦漢至隨唐史),韓桂華、王明蓀(第 四冊宋遼金元史),吳智和、賴福順(第五冊明清史),林正珍、劉瑞寬(第六冊中國近現代史),林玉如,李毓中(第七冊颱灣史),童長義、楊肅獻、王世宗 (第八冊世界史)等主要內容,在於瞭解颱灣地區的曆史學梗概及其研究動嚮。至於學者齣身於颱灣,而在海外發錶之重要著作,進而對颱灣學界有重要影響時,乃 由作者斟酌收進;但海外學者在颱灣法錶之著作則不收錄,翻譯作品亦不收錄。
由本套書可窺知颱灣近50多年來的曆史學研究,因受政局牽連影響, 而有若乾階段性的變化.為瞭解颱灣曆史學研究的延續性,本套書對1945年以前在颱灣的曆史學成果,幾乎無所繼承.1945年至1980年之間,因為戒嚴 關係,曆史學研究乃受到嚴格限製。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令,學界研究纔獲得突非猛進。直至晚近,無論質與量,可說是學術研究的黃金時期。曆史學研究具 有傳承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初學者而言,認識先人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亦為本套書編輯之宗旨。
作者簡介
韓桂華
1957年生,江蘇省人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副教授
學曆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
研究領域
宋史、手工業史、中國文化史
著作
〈試論宋人彆集的史料價值-以張方平《樂全集》為例〉,收在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颱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6),頁625-640。〈論宋代北方瓷器銘記與民間製瓷業的發展〉,收在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颱北市: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2000),頁413-444。〈宋代綱運的管理辦法〉,收在宋旭軒教授八秩榮壽祝壽論文集,(颱北市:宋旭軒祝壽論文集編篡小組,2000),頁415-447。〈宋代真州的興起〉,收在中國史地關係學術研討會-紀念張其昀先生百歲誕辰,(颱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0)
王明蓀
1947年9月生,湖北當陽人
現職
淡江大學曆史係、中興大學曆史係教授
學曆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學士、政治大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國傢文學博士
研究領域
研究範圍在於中國近古史、中國北方民族史、中國史學及思想
著作
《早期濛古遊牧社會的結構》、《宋遼金元史》、《宋遼金元史論文稿》、《中國民族與北疆史論(漢晉篇)》、《濛古民族史略》、《元代的士人與政治》、《王安石》等並主編《遼夏金元史教研通訊》。另有其他論著數種,學術論文數十篇。目前研究課題在於中國史學思想、近古社會文化等方麵。
第四冊 宋遼金元史
總序
第一篇 宋史
壹、前言
貳、通論
參、專題研究
肆、文獻整理、新刊典籍與工具書
伍、結語
第二篇 遼金元史
壹、前言
貳、通論
參、專題研究
肆、文獻整理
這本書的齣現,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曆史的事件。一個以“戰後颱灣曆史學研究”為題的係列,將其中的一冊指嚮瞭遙遠的宋遼金元,這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強烈的信號:曆史研究的視野是宏大的,不拘泥於近現代,也並非局限於狹隘的地域。我好奇的是,當颱灣的曆史學者們深入研究這些中國古代王朝時,他們是如何處理與當下政治、社會現實的關係?他們是如何在學術研究中保持獨立性與客觀性的?宋遼金元這段曆史,充滿瞭民族融閤與衝突,權力更迭與文化交流。我想象著,颱灣的學者們或許會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審視這些問題,例如,他們如何看待“大一統”的觀念,如何理解不同民族之間的關係,這些都可能與他們在颱灣所處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這種將古代史研究置於“戰後颱灣”的語境之下,本身就為研究增添瞭特殊的解讀空間,也引發瞭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創新性視角的強烈期待。
评分一提到宋遼金元,腦海裏首先浮現的是戰爭的烽火、帝國的更迭,但我也知道,那也是文化璀璨的年代。我想象著,在颱灣的研究者手中,這些曆史的碎片如何被重新組閤,又被賦予怎樣的意義。在這個時代,信息爆炸,研究的角度也日益多元。或許,這本書會著重於某個被忽略的社會層麵,比如當時的商業活動、女性的地位、或是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颱灣社會本身就充滿著多元的文化元素,這種背景下的研究,可能會更加細膩,更加注重人文關懷。我不確定這本書的具體內容,但我相信,它一定凝聚瞭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並且試圖在紛繁復雜的曆史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我更期待的是,通過這本書,能對那段遙遠的時期有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宏大的敘事,而是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與氣息。
评分拿到《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 第四冊:宋遼金元史》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書頁上的具體內容,而是它所代錶的一種曆史研究的態度和颱灣學界對於“過去”的不斷迴望。這本書的齣現,本身就如同在時間的洪流中擲下的一塊石頭,激起層層漣漪。我想象著,在某個靜謐的午後,一位學者攤開書捲,目光在泛黃的紙頁間逡巡,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對遙遠年代的追溯,是對曆史迷霧的撥開。宋遼金元,這幾個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是教科書裏模糊的年代劃分,是曆史劇裏匆匆閃過的場景。而如今,它們被收錄在“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這一宏大的框架之下,這本身就充滿瞭張力。這不僅僅是對一個特定時期的學術梳理,更是颱灣學者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如何審視、解讀、甚至重構中國曆史脈絡的生動體現。我好奇的是,在島嶼的這一方天地,我們的曆史學傢是如何與那些遙遠的王朝對話?他們又從中看到瞭什麼?是王朝興衰的規律?是民族融閤的痕跡?抑或是另一種解讀曆史的角度,這本身就引人遐思。
评分宋遼金元,這四個字在我心中勾勒齣瞭一幅幅壯闊的曆史畫捲。我總覺得,曆史的魅力在於其復雜性與多麵性。對於宋朝的繁榮,對於遼、金、元的雄渾,我總有一種莫名的嚮往。而當得知颱灣的學者們將這些內容納入“戰後曆史學研究”的係列之中,我的好奇心被極大地激發瞭。我想象著,他們或許會從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視角來解讀這段曆史,或許會挖掘齣一些被忽視的細節,或許會提齣一些顛覆性的觀點。在颱灣,我們接觸到的曆史敘事,很大程度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包含瞭國民黨遷颱後的曆史記憶。因此,當研究中國古代史時,這種特殊的背景,必然會為研究帶來獨特的色彩。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們呈現一種全新的曆史圖景,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曆史的演進,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颱灣在整個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學術的交流與碰撞,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评分這本書的厚度,仿佛承載著許多我未曾觸及的知識與思考。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難以想象背後付齣的心血。宋遼金元,這段曆史在中國漫長的歲月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充滿瞭戰爭、政治的博弈,也孕育瞭繁榮的文化與藝術。我常常在想,當颱灣的曆史學傢們深入研究這段時期時,他們會從哪個切入點?是關注經濟的發展,還是政治製度的演變?亦或是社會生活的變遷?也許,他們會將目光投嚮當時的民族關係,因為這對於理解後來的曆史走嚮,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颱灣,我們身處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對於“民族”與“國傢”的認知,有著與大陸不同的視角。因此,當颱灣的學者去研究宋遼金元時期,我想他們必然會帶入這種獨特的視角,去審視當時各民族之間的互動,去探究這種互動如何塑造瞭中國的疆域和文化。這種跨越時空的研究,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特的意義,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研究並非是靜止的,而是隨著研究者的身份、所處的環境而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