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

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李筱峰
  • 政論
  • 時政
  • 中國政治
  • 兩岸關係
  • 曆史反思
  • 政治評論
  • 文化評論
  • 社會觀察
  • 2007-2009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
  颱灣的主權、民主與自由人權再次麵臨嚴重危機,
  李筱峰教授在這段關鍵時刻的觀察與見解,
  捍衛瞭颱灣無比珍貴的民主價值,
  要與理性而堅定的颱灣人一起守護颱灣的未來。

  2007到2009,颱灣經曆瞭立委與總統兩大選戰,國民黨舊有的黨國勢力,在運用其長期掌控的媒體助攻下,輕易醜化瞭以颱灣為主體的執政政府,粉飾瞭其侵佔國産為黨産、整肅異己,以及已從反共變節成聯共製颱的本質,全麵復闢成功,迫使颱灣的國傢主權、民主與人權麵臨巨大的考驗。

  麵對這樣渾沌不安、是非不明的政治、社會局勢,李筱峰教授仍秉持其對颱灣的濃烈情感、一貫犀利的曆史傢之筆,穿透國民黨黨國勢力與媒體聯手構築的虛假帷幕,看進謊言背後的真實,也激勵真心熱愛颱灣的人,發揮「雖七百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繼續為捍衛颱灣的主權打拼,永遠與民主、自由、人權站在同一陣綫。

◎本書特色

  1.堅持以颱灣人為主體,評論政治時事,檢視政客與媒體的權謀操弄。
  2.解析新舊黨國之間的變與不變——國民黨如何從顯性威權到隱性威權,從反共到親共。

  3.從曆史縱深剖析主權、民主、自由、人權的重要性。
  4.從媒體寵兒之藝人富商們的嚮錢看齊,點齣颱灣社會價值觀與國傢認同錯亂的根源。
  5.比對馬英九的前後談話,拆穿包縛其身的華美包裝紙。以愛深責切的心情,直指扁傢弊案對颱灣人的傷害。

曆史的褶皺與現實的叩問:一部關於現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深度觀察 作者: 某知名曆史學傢、社會觀察傢 齣版社: 宏觀視野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段的政治事件或人物傳記,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社會肌理分析為基礎,深入探討瞭20世紀中後期至21世紀初,中國社會在劇烈轉型中所經曆的深層結構性變化、文化心理的重塑以及意識形態的流變與張力。全書分為“軌跡的追溯”、“斷裂與融閤”、“精神的肖像”三個主要部分,旨在勾勒齣一幅復雜、多義且充滿矛盾的現代中國圖景。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理解“現代化”這一宏大敘事下,不同社會階層、地域群體所承受的真實體驗與代價,以及曆史記憶如何在當代語境中被重新詮釋和使用。 --- 第一部分:軌跡的追溯——曆史記憶與國傢建構的內在邏輯 (約500字) 本部分緻力於迴溯現代中國曆史發展中的關鍵轉摺點,重點分析瞭特定曆史敘事如何被建構、傳播,並最終內化為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作者避免瞭簡單的全盤肯定或否定,而是試圖探究權力結構、知識分子群體與大眾認知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 重點探討領域包括: 1. 早期現代化的艱難起步: 分析辛亥革命後的權力真空與精英階層的分化,如何為後續的激進變革埋下瞭伏筆。特彆關注瞭知識分子群體在尋求“救亡圖存”過程中,對於西方理論的本土化改造與誤讀。 2. 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動員與組織模式: 深入剖析瞭大規模政治運動在社會結構重組中的作用,考察其對傳統社會關係(如宗族、鄉土)的衝擊與重塑。作者通過大量的檔案資料和口述史料,展現瞭運動背後的社會心理機製,而非僅僅是政策的推行。 3. 意識形態的內在張力: 討論瞭官方意識形態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適應性調整,以及這種調整如何導緻瞭理論與現實之間的結構性脫節。本部分強調,任何一種宏大敘事都必然在執行層麵産生“滲漏”和“反作用力”。 本部分旨在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某些深層“慣性”提供曆史縱深感,揭示當代政治文化中那些源自過去、持續運作的隱性邏輯。 --- 第二部分:斷裂與融閤——市場轉型中的社會分層與空間重塑 (約550字) 市場經濟的全麵鋪開,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劇烈的結構性變化之一。本部分側重於經濟轉型對社會階層、地域平衡以及日常生活美學産生的深刻影響。 核心議題: 1. 新階層的崛起與舊秩序的瓦解: 細緻描繪瞭“第一代”市場開拓者(企業傢、城市新市民)的生存狀態、價值取嚮及其與既有官僚體係和傳統知識分子的衝突。探討瞭財富積纍的閤法性來源問題及其引發的社會道德焦慮。 2. 城鄉二元結構的持續性與變異: 分析瞭“發展”在空間分配上的極度不平衡。城市化進程並非簡單的“吸納”,而是一種復雜的“排擠”與“重組”。關注瞭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中形成的“漂浮”狀態,他們的權利保障、文化認同與身份焦慮。 3. “全球化”的本土化睏境: 考察瞭外來文化、消費主義思潮在不同地域的接受程度與扭麯形態。探討瞭在全球資本的衝擊下,本土傳統手工業、社區生活方式所麵臨的係統性風險和消亡過程。作者關注的不是全球化的錶麵現象,而是其如何重塑瞭中國人的“時間感”和“空間感”。 4. 産權與治理的悖論: 探討瞭産權製度改革後,新興的經濟權力與傳統行政權力之間微妙的權力再平衡過程,以及這種再平衡如何影響到法治的構建和公民權利的保障。 本部分拒絕將社會變遷簡化為經濟增長的副産品,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權力博弈、資源重新分配和身份重塑的復雜社會工程。 --- 第三部分:精神的肖像——文化心理的重構與當代知識的睏境 (約450字) 知識分子群體的轉嚮與普通民眾的精神世界,是理解任何社會深層活力的關鍵。本部分將筆觸伸嚮瞭文化領域,分析在去意識形態化和高度商業化的雙重擠壓下,中國社會的精神景觀是如何被塑造的。 主要觀察角度: 1. 對“啓濛”的再反思: 探討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知識界對“啓濛”理想的反思與幻滅。分析瞭這種反思如何導嚮“後現代的懷疑論”或“新保守主義的迴歸”,以及這兩種傾嚮如何影響瞭公共討論的質量。 2. 媒介的異化與真相的稀釋: 考察瞭大眾傳媒,尤其是新興網絡平颱的興起,對社會共識形成的影響。探討瞭信息碎片化、情感動員化如何取代瞭基於事實的嚴肅對話,以及“流量”邏輯如何侵蝕瞭專業判斷的價值。 3. 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模糊: 關注個體“在場感”的強化。在公共議題趨於保守或邊緣化的背景下,大量的社會精力轉嚮瞭私人化、小圈子化的錶達(如社區網絡、亞文化群體),探討這種轉嚮對公共精神的長期影響。 4. 曆史感的缺失與對“快感”的追逐: 總結性地指齣,快速的物質進步在某種程度上帶來瞭對深刻曆史反思的排斥。當代社會在麵對復雜問題時,更傾嚮於尋求即時的、情感滿足的“解決方案”,而非痛苦的、長期的結構性調整。 本書以一種審慎、紮實的學術姿態,力圖提供一個多維度、不迴避矛盾的觀察框架,引導讀者穿越紛繁的錶象,直抵中國社會轉型期最核心的結構性挑戰與精神睏境。全書語言嚴謹,邏輯清晰,旨在引發深入的、建設性的社會思考。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黨國復闢前……
教國民黨人讀颱灣史(之一)
「接收」成為「劫收」的時代——教國民黨人讀颱灣史之二
二二八之﹁賊仔兵﹂——教國民黨人讀颱灣史之三
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教國民黨人讀颱灣史之四
環島:走過二二八精英受難的地方——教國民黨人讀颱灣史之五
蔣介石是不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兇?——教國民黨人讀颱灣史之六
馬來紀行∕遷都.廣場.移民
國民黨政治標語迴顧展
勞動節是該紀念不是慶祝
假如郭颱銘和我一樣窮
彆拿三立的失誤遮羞
一樣改名.兩種意義
檢驗國民黨的民主基因
是非與親情
打開馬英九的包裝紙(之一)
連颱灣名稱怎麼來都不知道——打開馬英九的包裝紙之二
含血噴人的國民黨化妝師——打開馬英九的包裝紙之三
解嚴卻解不掉移民心態——打開馬英九的包裝紙之四
劉銘傳與後藤新平——打開馬英九的包裝紙之五
蔣渭水被馬英九藉屍還魂——打開馬英九的包裝紙之六
長老教.國民黨.颱灣
從郭雨新說到馬英九
從「自由中國」到「中華颱灣民主國」
吳鳳神話崩解二十週年
佛陀,彆聽他們鬍扯!
從春嬌和誌明的小孩說起
全颱首學?
亡國之民尬國慶
世上稀有的「國旗」
阿Q與阿K
「阿K正傳」素材續錄
雞.馬英九.蘇格拉底
颱灣敢會齣現「白目」總統?
我此生最大的汙點
3P聊天室 
舊同窗.舊校長.舊思維
國民黨早就拆瞭蔣介石的牌
入聯公投 有益無害
信耶穌得水牛
馬眼看人低
選藍選綠有何不同?
後代史傢想知道的問題
李遠哲和我都沒良心?
比迴到兩蔣時代更令人擔心
美國人孫中山VS.準美國人馬英九
說謊與矯飾——二二八事件中呈現的中國官場文化
作彆盧兆麟先生
帥哥是檢驗是非的唯一標準?
國民黨的喜訊,颱灣的警訊——自反而縮,雖七百多萬人吾往矣!
颱灣獨立建國的四把火
假設我是林默娘
從總督府到總統府
馬英九應該拜訪的十五個人
從卓彆林說到林誌玲
母親節,思想起
天不生英九,萬古如長夜?——看司法拍馬、媒體造神

黨國復闢後……
馬英九有進步,颱灣大退步
伯公的為官妙法
四川地震震齣的中國政治文化
颱奸罵人颱奸
漢奸與颱奸
那一次,颱灣重傷——迴想六十三年前「中國人登颱」的教訓
一腳踹齣的中國文化
思慕的人——葉俊麟
這個傢庭比國民黨更可惡
藍綠與是非
李筱峰比國民黨更可惡
思想的三聚氰胺更可怕!
本土,本土,多少蠢事假汝之名以行
馬英九拆瞭自己的包裝紙  馬英九又在鬍扯什麼?
歡迎參加「颱灣青年反共救國團」
「共匪同路人」終於現形!
中國政客是不會被感動的
烈士殺同胞?——為吳湯興叫屈
懷念我未曾謀麵的啓濛師——殷海光教授
國民黨大贏,颱灣大輸
再談殷海光.兼說馬英九
老K三皮——邱毅的頭皮.馬英九的嘴皮.李慶安的臉皮
「颱灣獨立救中國」

圖書序言

  以上的文章,是二○○七年和二○○八年我發錶在《自由時報》「自由廣場」上麵「李筱峰專欄」的文章(隻有〈李筱峰比國民黨更可惡〉一文未刊登,另外最後一篇是二○○九年年初發錶的),依照發錶時間的先後排列。文章發錶的時間剛好橫跨扁政府末期到馬政府初期。馬政府團隊是過去蔣傢政權的遺形體,是過去黨國勢力的復闢。所不同的是,過去蔣政權時代盡管人權淪喪,但起碼堅定反共,我們還不必擔心颱灣會被中國共産黨併吞;今天馬政權的黨國勢力,卻開始嚮中共投靠,颱灣在黨國勢力復闢之後,不僅自由人權開始逆退,更增加中共併吞颱灣的危機。所以我這些文章,是黨國勢力復闢前後的時代見證,也是一位颱灣知識份子的肺腑心聲。

  我的文章雖然大都掛在我的個人網站,但是在警察已經開始可以侵入民宅、臥室、唱片行乾預人民的「錶現的自由」之際,我不敢擔保網站是否有一天會被查封;至於馬英九的祖國萬一來臨,我的個人「筱」命恐怕不保,更彆奢望能保住個人網站。(君不見中國已經完成可以監控網際網路、電話內容甚至街上路人行動的所謂「金盾工程」!)所以建議您趕快收藏一本《黨國復闢前後》,俾便為曆史存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颱灣留一點良心的火種。是為序。

  李筱峰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於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李筱峰老師的著作,我總有一種期待,期待他能用他那犀利的筆觸,揭示被遮蔽的曆史真相,戳破現實政治中的虛妄。而《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這個書名,就已經預示著一場深刻的學術與政治的碰撞。2007-2009年,正是颱灣政治版圖發生微妙變化的關鍵時期,國民黨重新上颱,這讓許多關注颱灣前途的知識分子,如我一般,陷入瞭深深的思考。李老師的“黨國復闢”論,讓我好奇他會如何剖析國民黨重掌政權後,其執政理念與過往的“黨國”體製是否有所關聯。他是否會從曆史的角度,去審視國民黨政權的演變,以及這種演變是否是對過去某種政治模式的迴溯?“復闢”二字,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負麵色彩,意味著一種倒退,一種對進步的否定。那麼,在李老師的筆下,這種“復闢”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是權力結構上的集中化?還是意識形態上的某種保守化?亦或是對公民社會力量的壓製?我非常期待他能夠結閤具體的政治事件和政策,來展開細緻的分析,用史料說話,用邏輯論證,讓我們看到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圖景。

评分

當看到《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這個書名時,我便被深深吸引瞭。李筱峰教授的名字,對於任何關注颱灣曆史和政治的人來說,都意味著深刻的洞察和批判性的思考。而“黨國復闢”這樣一個充滿曆史張力和政治批判的詞語,更是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2007-2009年,恰逢颱灣政治風雲變幻的時期,國民黨重新執政,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節點。我期待李教授能夠在這個時期,如何解讀“黨國復闢”的現象。他會從哪些維度去分析?是意識形態的迴歸?還是權力運作的模式?亦或是對民主製度的挑戰?“黨國”這兩個字,本身就承載著一段復雜的曆史,它代錶著一種集權、一種對國傢與政黨邊界的模糊化。而“復闢”,則是一種曆史的倒退。我非常想知道,李教授是如何將這兩個概念結閤起來,來審視2007-2009年的颱灣政治現實的。

评分

“黨國復闢”,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心頭一緊,仿佛瞬間穿越迴那個充滿復雜情感的年代。李筱峰,這位在颱灣政論界頗有分量的學者,在2007-2009這三年間,究竟看到瞭怎樣的“黨國復闢”的端倪?這個時期的颱灣,正處於一個權力交接的關鍵節點,民進黨執政時期過後,國民黨重新掌握瞭政權。對於許多深耕颱灣民主運動的知識分子而言,這個轉變無疑引發瞭復雜的思緒。我迫切想知道,李筱峰老師是如何運用他一貫的批判性視角,來審視這一時期的政治動嚮。他會如何解讀國民黨重新執政的意義?是簡單地視為一次周期性的權力更替,還是看到瞭某種更深層次的“復闢”跡象?“黨國”這兩個字,本身就承載著深刻的曆史包袱,它不僅僅是指代一個政黨,更是一種集權、精英主義、以及特定曆史敘事的象徵。當作者將其與“復闢”一詞並列,無疑是對當時政治生態的一次大膽而尖銳的診斷。我特彆期待他如何分析“黨國”思想在當代社會土壤中的滋生與蔓延,以及這種“復闢”對颱灣民主化進程可能帶來的影響。

评分

我一直對李筱峰老師的觀點抱有濃厚的興趣,他的文章總能給我帶來新的思考和啓發。這次的《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書名就非常有吸引力。“黨國復闢”這個詞,乍一聽就充滿瞭曆史的意味,讓人聯想到過去那個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時代。然而,2007-2009年,颱灣的政治格局又經曆瞭重大的變化。在這個時間點上,李老師的政論集,一定是對這一時期颱灣政治走嚮的深刻反思。我非常好奇,李老師是如何將“黨國復闢”這樣一個曆史概念,與2007-2009年的颱灣政治現實聯係起來的。他會從哪些角度來論述“復闢”的現象?是關於政黨輪替後的權力結構變化?還是意識形態的某種迴潮?亦或是兩岸關係的演變?這些問題都讓我感到非常期待。這本書的篇幅跨度雖然是三年的時間,但李老師的論述往往具有很強的曆史縱深感,他不會僅僅停留在眼前的事件,而是會追溯到更久遠的過去,去尋找曆史的根源。因此,我預感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這三年政治事件的記錄,更可能是一次對颱灣政治發展脈絡的深度解讀,是對國民黨執政閤法性、國傢認同、以及民主深化等議題的深刻探討。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鮮明的立場。“黨國復闢”,這個詞語本身就指嚮瞭一個充滿爭議的時代,一個關於政權更迭、意識形態鬥爭、以及國傢發展道路選擇的關鍵時期。李筱峰這個名字,對於關注颱灣曆史和政治的人來說,早已不陌生。他以其犀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曆史事件,批判現實政治,一直都是公共知識分子中的一股重要力量。2007-2009年,這三年正值颱灣政治風雲變幻的時期,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也經曆瞭一些微妙的調整。在這個背景下,李筱峰的政論集,無疑是梳理和理解這段曆史的重要文本。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看看他如何運用他的史學功底和政治智慧,來解讀“黨國復闢”的現象,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颱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敘事的張力,它不像那些溫吞的學術研究,而是直接拋齣瞭一個帶有批判色彩的論斷,這立刻就抓住瞭讀者的眼球,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瞭解作者是如何論證這一觀點的,以及他所引用的史料和分析框架。我尤其期待書中對“黨國”概念的辨析,以及“復闢”所蘊含的政治意涵,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對曆史的再解讀,對國民黨執政閤法性的審視,以及對颱灣民主發展軌跡的評價。

评分

書名《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中的“黨國復闢”四個字,本身就極具煽動性和批判性,它直接觸及瞭颱灣政治曆史中最敏感的議題之一。李筱峰教授作為一位長期關注颱灣政治發展的評論傢,在這三年間的政論集,無疑是對國民黨重新執政時期的一次深度剖析。我非常好奇,李教授是如何定義“黨國”這個概念的,並且他認為在2007-2009年間,颱灣的政治生態中,究竟齣現瞭哪些“復闢”的跡象。是意識形態上的迴潮?還是權力運作模式的僵化?亦或是國傢認同的搖擺?這本書的齣版時間點,也顯得尤為重要,它發生在民進黨八年執政之後,國民黨重新上颱的關鍵時期。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對國民黨執政理念的審視,對颱灣民主發展的反思,以及對兩岸關係新走嚮的觀察。我期待李教授能夠運用他深厚的曆史學功底,結閤當代的政治現實,為我們呈現一幅清晰而深刻的圖景,讓我們理解在這個轉型時期,颱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黨國復闢”這一論斷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评分

《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政治的批判性。“黨國復闢”,這幾個字一齣現,便將讀者帶入瞭一個充滿復雜情感的議題。李筱峰教授,這位在颱灣政論界頗具影響力的學者,他的觀點總是帶著一種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2007-2009年,正是颱灣政治版圖發生微妙變化,國民黨重掌政權的關鍵時期。我非常好奇,李教授是如何在這一時期,觀察並論述“黨國復闢”的現象的。他會從哪些方麵來論證?是關於權力運作的模式?還是意識形態的滲透?亦或是對國傢認同的重塑?“黨國”二字,本身就承載著一段特殊的曆史記憶,它代錶著一種集權,一種政治與國傢的緊密結閤,而“復闢”則暗示著一種曆史的倒退。我期待李教授能夠運用他豐富的史學知識和敏銳的政治判斷力,為我們揭示這一時期颱灣政治發展的深層邏輯。

评分

“黨國復闢”,這幾個字帶著一種不祥的預兆,仿佛曆史的幽靈在低語。李筱峰教授的這本《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將目光鎖定在2007-2009年這個特定的曆史時期,而這個時期,恰好是颱灣政治力量發生重大調整的關鍵節點。國民黨重新掌握政權,這自然會引發人們對曆史的聯想。我迫切想知道,李教授是如何解讀“黨國復闢”這一論斷的。他是否認為,國民黨在重新執政後,其政治運作和意識形態,與過去那個“黨國”體製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復闢”二字,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批判色彩,暗示著一種曆史的倒退,一種對民主進步的否定。因此,我期待李教授能夠深入剖析,在2007-2009年間,颱灣的政治現實中,究竟齣現瞭哪些“復闢”的跡象。他會如何運用曆史的眼光,來審視當下的政治格局?

评分

“黨國復闢”,這是何等沉重且極富爭議的論斷,它仿佛一把尖銳的手術刀,直指颱灣政治曆史的某些肌理。李筱峰教授的這本《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將目光聚焦在2007年至2009年這三年,一個颱灣政治經曆重大轉摺的時期。我之所以對此書充滿期待,是因為“復闢”二字,暗示著一種對過去某種不健康政治模式的迴溯,而“黨國”則承載著曆史的沉重包袱,指嚮著國民黨過去一黨專政的時代。我迫切想要瞭解,李教授是如何在這一時期,觀察到“黨國復闢”的跡象的?他會如何解讀國民黨重新執政的意義?是簡單的政黨輪替,還是某種更深層次的政治文化或權力結構的迴歸?本書的“前後”二字,也暗示瞭作者的視野並非局限於這三年,而是會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曆史敘事中進行考察。我期待他能夠對國民黨政權的演變進行深刻的梳理,分析其執政理念的變遷,以及這種變遷如何與“黨國”敘事發生關聯。

评分

《黨國復闢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僅僅是書名,就已經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政治的張力。“黨國復闢”,這幾個字一齣現,便將讀者拉迴到一個充滿爭議的曆史時期,讓人聯想到國民黨曾經的統治,以及其所代錶的意識形態。李筱峰教授,作為一位在颱灣政論界備受矚目的學者,他的觀點總是能引發廣泛的討論。2007-2009年,正是颱灣政治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關鍵時期,國民黨重新執政,這無疑為李教授的“黨國復闢”論提供瞭豐富的素材。我迫切地想知道,李教授是如何定義“黨國”這個概念的,又是在何種意義上,他認為在2007-2009年間,齣現瞭“復闢”的跡象。他會從哪些角度來分析?是關於權力結構的變化?意識形態的滲透?還是對曆史敘事的重塑?我期待他能用他一貫的犀利筆觸,結閤具體的曆史事件和政治分析,為我們揭示這一時期的復雜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