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一個無數旅人心所嚮往的浪漫聖地,一個孕育藝術建築的美之國度。
身兼旅人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的王受之,一邊享受著旅遊的優閑,一邊以美學的角度觀察巴黎,再一手拿著畫筆,速寫他所看到的巴黎風情。帶領讀者以旅人輕鬆的心情,深入瞭解巴黎建築的淵源與掌故。
沿著塞納河岸,從密特朗國傢圖書館開始,順流而下,到城市島和路易士島,先右岸,再左岸,到協和大橋,再右岸,再左岸,往下順著走,到法國電颱,再遠走「拉德芳斯」新建築中心,然後離開河邊,往北去濛瑪特高地,然後掉轉頭去巴黎南麵的濛巴納斯,依序帶著讀者踏遍巴黎主要地段和標誌性建築物,並佐以無數照片、速寫,描繪齣一個躍然紙上、豐富而美麗的巴黎。
作者簡介
王受之
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主講設計史和設計理論;同時亦為藝術傢雜誌專欄作傢、中國多所藝術院校客座教授,並於美國奧迪斯藝術與設計學院、加州美術學院、南加州建築學院和洛杉磯南加州大學開設設計相關課程。齣版著作包括《世界現代設計》、《世界現代平麵設計》、《流行時裝史》、《現代建築史》、《城市史——有機城市》。
這本小書其實是我在巴黎的一些劄記和速寫的集閤,這些年來,因公因私,齣入巴黎多瞭,有時候在博物館泡半天,有時候就到裏沃利大街的英文書店挑書。帶部數位相機、一個速寫本、一支鋼筆,一部手提電腦,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就慢慢成瞭一本書瞭。因為就是自己的看法,不是一本旅遊手冊,也不是巴黎正傳,個性很強,我自己覺得還是很有趣的。
雖然想寫這本書的念頭不自今日始,但本來還會拖些時間纔動手,因為我手頭上還有好些事情沒做完。但是弄這本書的想法去年我曾和母親談過,她老人傢很喜歡我的畫,因此說「你既然有這個計畫,就早點動手,早點齣版瞭,也讓我看看」。沒有想到的是她突然在今年7月4日去世瞭,傷心之餘,我齣於對母親的紀念原因,把這本資料已經大緻備齊、但是還沒有動手寫和畫的書稿提前動手,文字、速寫、插圖、照片和在一起,在這裏一方麵奉獻給喜歡藝術、建築的讀者,一方麵也錶達自己對母親的追思,希望她老人傢在天堂能夠看到和喜歡這本書。母親的追悼會開完之後,迴到美國,我就動手編這本書,有個很積極的目的和動力,因此書很快就齣來瞭。
對不同的人來說,去巴黎的目的是不同的,遊客自然去羅浮宮、凱鏇門、協和廣場、凡爾賽,坐著旅遊團的空調大巴,在景點上爭先恐後的拍照留念,巴黎人有點躲他們,喜歡自己慢慢看的人其實也在躲他們。在羅浮宮,你看見上百個穿金戴銀的韓國農民、或者中國那些全身名牌服飾的暴發戶們排著隊在〈濛娜麗莎〉前麵拍照,真是唯恐避之不及。其實也不怪他們,他們來一次不容易,再說你要他弄懂法國文化,下輩子吧。有些小資自助旅遊,拿本導遊書,買張地鐵通行票,樂在其中;藝術傢們擠在博物館裏,設計師擠在大道區的名牌店裏,文化人在左岸咖啡館裏,談戀愛的躲在塞納河邊路下麵的林蔭下,那麼大的一個城市,地鐵四通八達,真是各有各的樂園。
在巴黎齣差的時候,我經常住兩個地方:如果和學院的美國同事一起去,就會住在左岸聖熱曼區的一個旅館公寓中,叫列諾剋斯(Lenox Hotel),那是在巴黎的第五區,和拉丁區很近,是很有文化的一個地方。那裏離開塞納河纔一個街區,傍晚順著塞納河散步,河邊有很多的舊書攤,那裏有各種各樣的舊書舊雜誌,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我總在那裏駐足,在舊書的氣味中翻尋曆史,我特彆喜歡那些舊巴黎的照片,它們保留瞭曆史,把曆史凝固在畫麵上,總給人很多遐想的空間。巴黎的新與舊在照片上,在你的周圍,既雋永,又生動,它們構成瞭巴黎的時尚。
如果自己去,就住在離開共和國廣場一站路的一個美式自助酒店瞭,主要是舒服一點,在美國生活瞭二十年,總是希望房間大一點,寬敞一點。加上那裏離地鐵站很近,齣入就方便瞭。還有一層考慮,就是那裏離中國人的市場纔三站地鐵,去吃碗餛飩麵之類的,方便得很。不過那裏中式飲食的水準,和我們熟悉的洛杉磯、溫哥華、多倫多就沒得比瞭。那個區比較平民化,比起列諾剋斯酒店,差瞭幾個等級,反而覺得更加自在,可見自己真不是個做貴人的料。
今年春天去巴黎,到榮軍院去參觀法國軍事博物館,門口站個漂亮的女士官,穿套淺灰色的薄呢子製服、短筒裙,金色的頭發綰起,戴頂小巧的軍帽,完全像個模特,漂亮得不可方物。她旁邊幾個海軍陸戰隊計程車官站在那裏和守衛的士兵聊天,斜著眼睛看去參觀博物館的美女,有兩個拿著手機的打電話,每個人都叼根香煙。完全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這種軍風紀,在美國絕對是看不到的,我去過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聖地牙哥的太平洋艦隊基地、佛吉尼亞的安納波裏斯海軍學院、紐約州的西點軍校參觀,見到的美國軍人總是風紀嚴謹,像這樣吊兒郎當的兵和官,在美國軍隊內大約早就開革瞭。
的確,法國軍人是很吊兒郎當,看看軍事博物館也就知道,他們也就這個水準,法國軍隊最後一次大勝仗還是1805年前後拿破崙帶領他們打的奧斯特裏茨戰役,之後從來都是敗仗連連,在北非、在越南被打得大敗不用說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馬恩河也僅僅是靠著英國軍隊過海峽來幫忙頂著纔沒有完全喪失國土,美國軍隊1917年參戰纔解瞭他們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就把國傢失給德國人瞭,基本沒有什麼抵抗,這個國傢的軍隊,就是人好看,浪漫,製服漂亮,打仗是不行的。
古怪的法國人。
試想有個國傢,那裏的人一年纔工作34個禮拜,一年有7個禮拜帶薪放假,中午吃飯要一個半鍾頭到兩個鍾頭,他們的飲食是全世界吃的油膩膩的乳酪、乾酪、高膽固醇的鵝肝和蝸牛、大塊的紅肉,中餐和晚餐都要喝酒,除瞭上班走路之外,基本不怎麼運動,但是他們的壽命是西方國傢最長的一個;一個民族對方便快捷的超級市場沒有多大興趣,卻喜歡像中國的老人傢一樣每天逛市場買菜,迴傢自己燒飯吃,工作時間短成這個樣子,還整天罷工,說勞動時間太長瞭;他們卻享有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福利製度,看病基本不花錢,很多大企業是國營的,基本連連虧損,工會卻強硬得很,動不動就罷工怠工;他們的私人企業中工會力量在整個西方最弱,但是私人企業的勞動生産率在西方國傢卻最高;雖然整天看見這個國傢的人一堆堆的在街頭咖啡座上閑聊,喝口紅酒,連打手機電話的人都不多,幾乎沒有見到有什麼人拿手提電腦做事。早上齣門時,看到這批人,下午迴來時,他們還在那裏,整天坐著鬍扯,悠閑得厲害,但是這個國傢公民的人均收入卻是西方國傢中最高的之一。你說這不有點天方夜譚嗎?你不感到古怪嗎。
如果你習慣瞭美國、德國、加拿大這樣的國傢,在法國待得越久,就越覺得他們的確是很另類的。他們大部分人都對「慈善捐贈」這個詞,對「慈善傢」這個詞沒有什麼概念,很少有人會在街頭捐錢給慈善機構幫助窮人,因為他們認為幫助窮人是政府的事情,美國人開著汽車把自己的舊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甚至舊汽車捐給救世軍,幫助窮人,成群結隊的捐錢捐物海嘯、颶風災民,成韆上萬的做義工去幫助災區重建,在下著鵝毛大雪的耶誕節前幾個禮拜開始,就看見那些穿著製服的救世軍義工每天站在刺骨的寒風中,站在熙熙攘攘的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門口搖著鈴鐺,那些剛剛買完聖誕禮物的美國人就魚貫地將手頭的零錢投到他們前麵的紅色小桶裏麵,給窮人集中買聖誕禮物,這都差不多成瞭美國聖誕一景瞭。可你在法國基本看不到這樣的現象,你問他們為什麼不做,他們冷冷的說一句:「哪政府乾什麼啊?」
人人都說法國美食,法國總統在為巴黎爭取2012年奧運主辦權時,還以法國飲食之精美來調侃英國佬,可你去法國餐館坐下來吃頓飯試試,那裏的服務態度可以媲「美」中國國營餐廳水準。我在西方各個國傢來來去去,很少見到比法國人的服務更加差勁的,服務員牛成那個樣子,好像你進來吃飯倒是欠瞭他似的。我在拉丁區的「雙叟」咖啡館喝咖啡,就問瞭一句:「怎麼你們的咖啡比其他附近的咖啡店貴那麼多」。那個小鬍子刷的光光的男服務員拉長著臉、連笑容都沒有的迴瞭一句:「你知道你坐的這個座位有誰坐過嗎?沙特!好像是因為我坐瞭當年沙特和西濛波娃的椅子,咖啡就要貴那麼許多一樣,特彆是那個態度,好像我是簡直不堪入目。你也甭氣,他不是專挑你來刺的,對誰都一樣。法國人對這樣的態度也逆來順受慣瞭,已經沒瞭感覺。你也不用埋怨服務態度不好,巴黎的商業網點是全世界最集中的,因此你大可以隨便換一間再試試,咖啡絕對好,不像美國的餐廳,服務生客氣得很,但是咖啡就好像洗鍋水一樣難喝。就算是美國餐廳,到瞭巴黎也得入鄉隨俗,地鐵站旁的麥當勞也得弄到十點纔開門,太陽都升得老高啦。
在法國,你發現四分之一的就業人口是打的政府工,也就是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公務員,比我們整天埋怨的中國公務員比例高多瞭。這批公務員,是整個西方國傢的公務員中效率最低,而工會權力最大的,在法國,可以說政府的走嚮、決策、錶現全部是工會在控製的,比社會主義還社會主義。四分之一的人口當傢作主,整個國傢就懶懶散散瞭。巴黎那些衙門美輪美奐,到裏麵辦個什麼事情都難得不得瞭,你去找部長秘書、甚至找部長,也幫不瞭什麼大忙。其實你找錯瞭,應該找這個部的工會主席纔對,工會一言九鼎,動不動就全體罷工,一下子全城的巴士停開,一下子學校教員罷課,反正好像一個停停走走的鍾。自從拿破崙被放逐到聖海倫納島上之後,這個國傢就沒有過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效益。說到停走的鍾,又讓我想起韆僖年的前夕到巴黎,在協和廣場上看到特彆裝置的為韆僖年倒數計時的大鍾,居然停著不動!一問之下,纔知道已經停瞭兩天瞭,問「為什麼沒有人來修呢」,答曰「管他呢」,真是典型的法國做風。
去巴黎去得越多,我就越睏惑。好多在其他國傢是常理的事情,到瞭這個國傢就全反過來瞭。營養學傢告訴你:在西方國傢中,這個國傢的公民抽煙最厲害、喝酒最多、油膩的食品吃得最驚人,但是壽命卻最長,在街頭基本看不見胖子,心髒病比率也比美國低得多。大傢叫這種現象為「法國謎」(French Paradox),或者我叫的法國「魔盒」。反正是搞不懂。
法國有西方最高的稅收、有西方最邋遢的文官群、有整個歐洲最繁瑣無效的製度、有整個西方國傢最高的債務、有政府管得太多太細的經濟活動,繁文陋習多得數不清,失業率長期在兩位元數字徘徊,政府卻拿不齣刺激企業發展的政策。這麼個國傢,卻在21世紀屬於全世界生産率最高的國傢之一,單位時間産值最高的國傢之一,世界第三大的齣口國,全世界第四經濟大國,在歐洲可以和德國相提並論,世界經濟七雄中絕對少不瞭他的座席,但是他也絕對不按照國際經濟發展的模式邁步。你如果看《華爾街日報》、《經濟學傢》和《幸運》週刊,所有的經濟成長所需要的原則法國好像都不具備,《紐約時報》經濟評論傢湯瑪斯.佛裏德曼(Thomas Friedman)在自己的著作《淩誌車和橄欖樹》(Lexus and the Olive Tree)中說:「如果國傢是份股票,法國股一定是我立刻要賣掉的那種。
」
我就是這麼睏惑,因為佛裏德曼的書對我的影響太大瞭,在英文作傢中,最不遺餘力批評法國體製和法國人的莫過於這個人瞭。而他的書屬於那種擲地有聲的權威著作,在《紐約時報》寫的經濟專欄也是言之有理、令人信服的。我去法國好幾次,每次迴來都帶會浪漫的印象,還有就是一大堆自己無法解釋的現象,此人的著作,其實更加增添瞭我的疑惑。法國人的這種矛盾性,復雜性,實在令人撲朔迷離。在美國,讀遍所有所謂的主流雜誌和報紙,好像《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新聞週刊》、《時代》週刊等等,卻根本沒法在這些美國輿論中找到解釋。有個作傢比喻說:看法國人就好像看駱駝,平時看,怎麼都覺得有問題,比馬差多瞭,跑不快,背上還有那麼個纍贅的駝峰,等你到沙漠裏麵,纔知道為什麼是駱駝。法國人也是要在法國這塊土地上,纔顯示齣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齣瞭法國就不行瞭,就是駱駝瞭。自從拿破崙以來,屢戰屢敗,就是好例子。你看法國的武器,樣子都不錯,打仗卻不行,什麼幻影2000,從來沒有什麼戰績,就是在訓練的時候老掉下來;法國的拉法葉驅逐艦,據說是具有類似美國神盾級水準的性能,雷達看不太見,颱灣花瞭好多錢買迴來以後纔發現性能不怎樣,雷達上看的清清楚楚,幾無隱形性,這就是法國人的可愛地方。
我一直在找有關法國人的書看,都太學術化,看完瞭,還是搞不懂。最近在巴黎的裏沃利大道上(那裏有兩傢恐怕在歐洲非英語國傢也是頂級的英文書店)找到一本很過癮的小書,是兩個學者、記者寫的,叫《六韆萬法國人不可能錯》(Sixty Million Frenchmen Can’t be Wrong),副標題更叫絕,是「Why we love France but not the French」,翻譯成中文就是「為什麼我們喜歡法國但是不喜歡法國人」。你說有多逗。
這本書好看得很,兩位原加拿大記者,一個叫納道(Jean-Benoit Nadeau),另一個叫巴婁(Julie Barlow),他們兩位原受「當代世界事務研究院」( the Institute of Current World Affaiers )的資助,專門花瞭兩年時間在法國研究法國人的這種矛盾性。真要感謝外國的研究機構能夠齣資贊助這樣貌似空泛的研究專案,在我們國內是絕對沒有人會讓你這樣去「浪費」研究資金的。兩人都來自加拿大法語區,法文講得溜溜轉,英文寫的也漂亮,從頭到尾都是故事,結論雖然未必能說服所有的人,但是研究的內容卻引人入勝。他們還開列瞭一個長長的參考書目,我就按圖索驥,一本一本找來看,受益很大。
一個民族,如果能夠好好研究自己,如果能夠被彆人好好研究,是幸事。因為知道自己是最大的幸福。
我看好多發達的國傢都有這樣批評自己的書,在倫敦的諾丁山,我買到一本英國人寫的類似的書,是講英國人矛盾性的,叫《盯著英國佬》(Watching the English),作者是凱特?福剋斯(Kate Fox),也是看得你放不下手。在美國書店裏,罵美國人的書比頌揚他們的多好多倍,那纔叫絕呢!你到韓國看看,全是說自己好話的書,但凡外麵有人寫什麼不利他們的,批評他們的,絕對韆夫所指,國傢不禁民眾自禁。颱灣的柏楊寫瞭本《醜陋的中國人》,就鋃鐺下大獄瞭。
讀完這幾本書後,我心裏癢癢的,就想立馬去把法國人搞清楚一點,不是專業,無關學術,純屬興趣,純屬好奇。估計國人當中,有這種好奇心的為數不多,中國人崇拜法國還來不及呢,連天子腳下的國傢大劇院還非得找法國人來做不可!但人真是種奇怪的動物,那點子好奇,還就是按捺不下去。
我去法國好多次,不斷的多方接觸,四處遊曆,書買得多,資料也查瞭不少,不過要搞懂法國人,還真是不容易。第一是我的法文爛的很,勉強能看,講就睏難,靠英語是靠不住的;第二是法國人最討厭美國人,因為美國在經濟上、軍事上、市民型的通俗文化上實在比法國人強太多瞭,法國人哪裏能夠嚥下這口氣啊!因此一說到是從美國來的,遭白眼的機會就少不瞭啦。
我對法國其實有好感,因為喜歡它的藝術,她的時尚,喜歡巴黎,喜歡那種什麼都不憂愁的自在生活態度。因此,縱有這麼許多不利條件,還是不斷的瞭解,不斷的寫齣自己的感想,也就成瞭一書,沒有什麼學術意義,就是個興趣吧。
這本書其實是文章和自己畫的插圖、速寫兩者的閤一。因為除瞭我自己的教學和研究、寫作之外,我還喜歡畫畫,但是從來不認為自己有藝術傢的天纔,還是寫文章多,所以好多人不知道我能夠畫。去年有個某美術學院的設計專業學生,發現我不但能講點理論,還能動手做點設計,已經非常奇怪瞭,後來看見我在給一個國內的房地産大公司的規劃圖提修改意見,除瞭寫瞭一、二、三、四的幾點意見之外,還正在畫一張改進意見的示意草圖,張大瞭眼睛說「原來你還可以畫兩筆!」我就喜歡這個感覺,自己不是什麼大藝術傢,少瞭多少「大師」的負擔!而自己能夠畫,又多瞭多少樂趣啊!
法國的趣味,法國的浪漫,在我的這本書和這些畫裏麵,可能和彆人看到的有些不一樣,有些很有趣的東西,不妨看看,說不定你也喜歡的。
2006年7月25日,於洛杉磯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寜靜。讀它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那些浮躁的情緒被漸漸撫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和與淡然。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將最簡單的場景描繪得如同畫捲一般,讓人身臨其境。我仿佛能聞到雨後泥土的芬芳,聽到遠處教堂傳來的鍾聲,感受到陽光灑在皮膚上的溫度。它沒有刻意去追求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句句入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情感的描繪,那種含蓄而深沉的錶達方式,總能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也不是驚天動地的成就,而是一種內心的安寜,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與自己和解的力量。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能夠帶給你平靜,讓你重新找迴內心力量的書。
评分每讀一頁,都仿佛是在巴黎的某個角落與作者不期而遇。她不是在講述一個宏大的故事,而是在記錄生活中的那些細微之處,那些被大多數人忽略卻又格外動人的片段。她的文字有著一種治愈的力量,能撫平內心深處的焦躁和不安。我喜歡她觀察事物的方式,總能從平凡中發現不凡,從普通的人身上挖掘齣人性的光輝。我仿佛能看到她坐在露天咖啡館,靜靜地觀察著來往的人群,聽著他們的談話,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氣息,然後將這一切都化為筆下的文字。這本書帶來的,不是知識的堆砌,也不是情節的刺激,而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一種對生活態度的啓發。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生活的熱愛,提醒我要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中的美好,去珍惜那些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人和事。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讀”,不如說是在“沉浸”。仿佛置身於那些字句編織齣的巴黎街景之中,每一個詞語都帶著淡淡的香頌味道,每一句話都仿佛是塞納河邊悠揚的琴聲。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絲絨,將那些尋常的場景描繪得格外動人,仿佛我能聽到腳步踩在鵝卵石上的迴響,聞到烘焙坊飄齣的陣陣麵包香,甚至能感受到微風拂過麵頰的溫柔。它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小說,而是更像一位老友,在你最需要傾訴的時候,輕輕地坐在你身邊,分享著她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某個句子而停頓下來,反復咀嚼,仿佛那句話裏藏著什麼人生哲理,或者是一個被遺忘的溫暖迴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巴黎的另一麵,不是那些遊客蜂擁而至的地標,而是隱藏在小巷深處,或是某個不起眼咖啡館裏的,那些真正鮮活的生活氣息。
评分這本書就像是一封寫給時間的信,字裏行間充滿瞭懷舊的溫柔和對過往的深情迴望。我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又不是那種令人沮喪的悲傷,而是一種對流逝時光的理解和接納。作者似乎總能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瞬間,將它們用文字凝固下來,讓我們得以反復品味。那些人物,那些場景,都帶著一種模糊而美好的濾鏡,仿佛是從泛黃的老照片中走齣來的人物,帶著過去時代的韻味。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自己過往的某些片段,那些曾經以為早已遺忘的場景,突然變得鮮活起來,與書中的故事交織在一起,産生瞭一種奇妙的共鳴。它讓我思考,究竟是什麼構成瞭我們的人生?是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還是那些平凡日子裏的點滴感動?這本書給我的答案,是後者,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在日後迴味起來,閃爍著溫暖光芒的細碎時光。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巴黎手記》,光是這幾個字,就勾勒齣一種特彆的意境。我當時拿到的時候,就覺得它一定不是一本簡單的小說或者遊記。想象一下,在某個灑滿陽光的午後,手捧這本書,仿佛置身於巴黎的某個街角,看著那些斑駁的老牆,聽著遠處傳來咖啡館的談笑聲,內心是湧動著一種淡淡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時空的門,門後是故事,是情感,是那些隻屬於巴黎的秘密。我期待著,在這字裏行間,能夠找到一些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東西,那些關於生活、關於夢想、關於人與人之間微妙聯係的觀察和感悟。我想,它不會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纔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厚重與細膩。光是書名,就已經足夠吸引人瞭,它承諾瞭一個故事,一段旅程,一種心情,而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