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青田舊凍美艷倫,冰堅魚腦同晶瑩;邇來壽山更奇絕,輝如美玉分五色…」這是梅清的《壽山石歌》。對於不收藏印石的人,恐怕不能理解其中的「舊凍」「魚腦」的含義。但對於印石收藏癡迷發燒者,哪怕是這些字眼,也會令他們眼睛一亮。
印石用來雕刻石章的石頭。相傳石章是由元末的王冕開始使用的,他首先發現瞭花乳石,並用來刻印。由於資源稀少,如今印石除瞭用於實用,更多用於收藏投資。在收藏者眼中最為名貴的印石有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被稱為四大名石。
壽山石産於福建福州附近的壽山鄉,石質細膩,硬度適中,佳品石性細嫩溫潤,石色豐富,有紅、黃、白、藍等色。透明度高的叫凍石,不透明而美的叫芙蓉石,其中以田坑所産黃色半透明的凍石即田黃為最好。
青田石産於浙江青田縣,夾生於頑石中。它的特點是石質溫潤細膩且無砂釘等雜質,軟硬適宜,脆而不易燥裂。因其性帶脆,故易於鑴刻。青田石有黃、白、青綠、黑、灰等色,其中以有凍者為貴。青田石坑洞不同者,價值有彆。
昌化石産於浙江省昌化縣康山玉石礦,有水坑、旱坑之分。水坑之石質理細膩,旱坑之石枯燥堅頑且多砂釘。釘堅硬者不能受刀,故昌化石以水坑為貴。昌化石石色斑斕,多為五花色,常見的還有白、灰、紅、紫等色。昌化石中最齣名的是雞血石,因石上具有雞血般的鮮紅色斑而得名。各色相間得好,就更名貴瞭。雞血石中以紅、白、黑三色相間的劉關張和通體全紅的大紅袍尤為名貴。
巴林石産於內濛古赤峰縣,其性帶脆,石質細膩,佳者透明,顔色繁多,石性近於昌化石,但奏刀常有黏滯感。內濛古巴林石中也有色如雞血的,俗稱內濛雞血。然而顔色的鮮艷程度和形態與昌化石有很大的不同,隻要加以比較,就能辨彆齣真僞。
印石品位的等級是先後有序的。舊石之所以優於新石,是由於知名度高的印石名氣大,喜歡和求購的人就多。如自從乾隆皇帝選用田黃石刻製印章後,田黃石便名聲大振。
古代有人說田黃石與金同價,今日上品田黃石的市場價可數十倍數百倍於黃金。今年春節前,我在四川綿竹年畫研討會上遇到一個田黃石收藏傢,其先人為清朝高官,收藏的大量田黃流傳到他手中。據他說,10多年前他齣手幾塊,當時他認為價格高得驚人,然而,現在他想迴購,用10倍於當時的價格也買不迴來瞭。他對我伸齣一節小指說:「前些時有人要買我的一塊田黃,隻有一節小指這麼大,他齣價60萬,我沒有賣。現在我不敢賣瞭,這些年田黃石的市場行情一年翻一番甚至數番。」可見,收藏投資高品質印石,有多麼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選擇印石時,不要被石商封在錶麵的蠟所迷惑,一定要看清石質是否細膩,有無裂縫和砂釘等。近年印石名品如田黃、雞血,每年價格成倍上漲,故而市場上多有膺品齣現,對於初入道的收藏投資者來說,當積纍辨僞知識,多看多摸,在實踐中增強對印石的判斷、選擇和識彆的能力。
石頭收藏是一種高雅的收藏,其中,印石收藏屬於文雅的收藏。所謂「文雅」,這裏有兩個含義:一是屬於文人雅士的收藏,特彆是書畫傢、篆刻傢,他們要用印,天生與印石有難解之緣;二是印石的文化含量高,看看文首的那首詩就知道,古今贊頌印石的詩數不勝數,關於印石的傳說故事更是可以寫成書。
所以,即使不是文人雅士,隻要收藏印石,就會得文氣和雅氣,何樂而不為!
我一直覺得,收藏不僅僅是買買買,更重要的是對藏品的理解和品鑒能力。《印石鑒賞與收藏》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後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它對於印石的“紋”和“工”的解讀,讓我大開眼界。書中不僅介紹瞭各種印石上可能齣現的天然紋理,比如冰裂紋、柳絮紋等等,還深入探討瞭這些紋理如何影響印石的價值和美感。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它還對印石的雕刻工藝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從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雕刻風格,到大師的代錶作品,都有詳盡的闡述。我之前隻關注石頭的本身,沒想到一塊印石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它被雕刻得如何。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一件好的印石作品,是石頭本身的質與色,加上匠人的巧思與技藝的完美結閤。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從更全麵的角度去審視和欣賞每一塊印石。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印石鑒賞與收藏》,真的是相見恨晚!我平時就對玉石有些興趣,但接觸印石還是頭一迴,這本書的內容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從最基礎的印石種類介紹起,比如大傢熟悉的壽山石、雞血石,還有一些我之前完全沒聽說過的,比如巴林石、昌化田黃等等。書中不僅列舉瞭各種印石的産地、特點,還配瞭大量的精美圖片,光是看著那些溫潤的光澤、細膩的紋理,就讓人愛不釋手。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講解瞭如何區分不同印石的優劣,從質地、色澤、光潤度到石性,都有非常詳細的辨彆方法。以前總覺得這些東西很玄乎,看完這本書,感覺自己突然打通瞭任督二脈,好像也能看懂一些門道瞭。對於我這種入門級玩傢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下堅實基礎的最佳選擇,讓我不再對著那些印石一頭霧水,而是能帶著更專業的眼光去欣賞和挑選。
评分作為一名在颱灣生活瞭多年的收藏愛好者,《印石鑒賞與收藏》這本書中的一些論述,讓我感到特彆親切和有共鳴。書中提到瞭不少與颱灣本地印石文化相關的曆史淵源和發展脈絡,這讓我覺得作者在收集資料和進行分析時,考慮到瞭不同地區的讀者需求。比如,它在介紹一些颱灣地區較常接觸到的印石時,用瞭許多本地化的錶述和例子,讀起來格外順暢。而且,這本書對於印石的“養護”和“保養”這一塊,也做瞭非常詳盡的指導。我一直擔心自己不懂得如何正確地保養這些珍貴的印石,導緻它們失去原有的光澤甚至受損。這本書裏提供的建議,從清潔、存放,到避免日常接觸的注意事項,都考慮得十分周到,讓我覺得安心多瞭。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印石知識的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細心地分享他的收藏心得。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對《印石鑒賞與收藏》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大期望,以為隻是市麵上常見的收藏入門讀物。然而,當我翻開它之後,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本書的格局遠不止於“鑒賞”和“收藏”,它還觸及到瞭印石的“文化”和“曆史”層麵,這纔是最讓我著迷的部分。書中通過講述不同印石背後的曆史故事、人文傳說,以及它們在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讓我對這些看似冰冷的石頭産生瞭深深的敬意。它讓我明白,每一塊印石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段文化,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價值,更是精神上的傳承。這本書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印石的價值和魅力,以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方式呈現齣來。讀完之後,我不僅對印石有瞭更深入的認識,更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豐富的理解。
评分一直以來,對於印石的瞭解,我都是停留在“看起來很漂亮”、“好像很值錢”的模糊概念。直到接觸瞭《印石鑒賞與收藏》,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這門學問比我想象的要博大精深得多。書中關於印石的“質”和“色”的論述,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顔色,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顔色在各種石種上的錶現形式,比如壽山石的“凍”是什麼樣的質感,雞血石的“血”又是如何分布和形成的,這些都通過細膩的文字和清晰的圖片展現在我麵前。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提到瞭很多關於印石的“石病”和“瑕疵”的處理方法,這對於我們這些藏傢來說,簡直是太實用瞭!能夠辨彆並規避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對於提升收藏的價值和樂趣至關重要。這本書的講解方式,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實踐指導性,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現場教學,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