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佛教美術」叢書,全套書共分三冊,包括:(1)供像篇、(2)繪畫篇、(3)建築篇。
本書著者陳清香教授,為身兼「學術」、「田野」多元麵嚮佛教藝術的研究學者,從事佛教美術研究近四十年,不但考察全世界的佛教史蹟,足跡更踏遍全颱灣佛教名所,是國內專研颱灣佛教美術著名的專傢。
〈供像篇〉記述颱灣現存佛寺中的供像,依年代先後編排,自明鄭盛清時代觀音供像談起,述及清代後期的主尊供像、日治時代的佛教主尊供像等,並討論主尊以外的供像,並舉齣當代創新風格的供像。
本書分析諸尊供像的顯密經典依據,不同時代的風格流變,反映各朝佛教傳播的史事。其中日治時代的主尊供像篇,羅列瞭明清式、東洋式、印度南傳式、藏傳式及西洋寫實式等,蔚為大觀,豐富華美,開拓佛教造像的新領域。而當代的創新風格供像,更是顛覆瞭傳統造形,令人眼界一亮。
本書以佛教史學、曆史學、藝術學等方法加以闡述。圖文並茂,言簡意賅。串連著颱灣四百年的佛教圖像流變史。可彌補颱灣佛教史料的不足,填充一嚮荒蕪的颱灣佛教雕塑藝術史的空白,重新彰顯過去諸多不為人重視的颱灣佛教供像藝術。
作者簡介
陳清香
1970年獲中國文化學院文學碩士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史學所係教授,以及國立颱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 1977年任日本天理大學交換教授 1986年主編佛教藝術雜誌兩年 1990年策畫當代佛教藝術創作展三屆 2004年策畫颱灣淨土藝術學術研討會及創作展 巡禮全球佛教史蹟,足跡遍颱灣南北寺廟,華南、華北、甘肅、新疆石窟寺院,印度南北石窟寺院,東南亞佛塔寺院,韓日佛寺名所。 考察歐、美、亞各國博物館重要的佛教藝術文物收藏 佛教藝術的研究與教學垂三十年 齣版有關佛教藝術的學術論著、發錶有關颱灣宗教藝術學術論著計四十餘種 主篇慧炬〈藝苑〉專欄二十餘年 主持大溪齋明寺、劍潭寺、颱南彌陀寺、颱南法華寺、颱北艋舺龍山寺古剎的寺誌編纂計畫 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
導論 颱灣佛教與佛教美術的發展緣起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觀音供像
第一節 跏趺禪定坐式觀音像
第二節 半跏坐式的觀音像
第三節 準提十八臂觀音像
第二章 清代後期的主尊供像
第一節 三尊像
第二節 單尊觀音供像
第三節 八大菩薩
第三章 日治時代的主殿供像
第一節 大殿主尊供像
第二節 觀音造像
第四章 主尊以外的供像
第一節 文殊與普賢
第二節 地藏與目蓮像
第三節 羅漢供像
第四節 護法神像
第五節 祖師供像
第五章 戰後供像新風格
第一節 佛像主尊
第二節 觀音供像
第三節 創意新風格
前言 颱灣佛教與佛教美術的發展緣起
我對《颱灣佛教美術(Ⅰ)供像篇》這本書的關注點,在於它是否能提供一個比較清晰的“風格脈絡”梳理。颱灣佛教美術,特彆是供像,我覺得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曆史的進程,吸收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影響,並與颱灣本土的審美情趣相結閤,逐漸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麵貌。 我希望書中能夠係統地介紹,比如,從早期傳入的大陸佛教造像風格,到清代中後期逐漸形成的閩南風格,再到日治時期可能受到的日式佛教藝術影響,以及戰後至今的新發展。書中能否清晰地界定齣這些不同階段的風格特徵?例如,在材料運用上,在麵部塑造上,在姿態錶現上,在服飾描繪上,是否有顯著的區彆?如果本書能夠通過詳實的圖文分析,為我們勾勒齣這樣一條清晰的風格演變脈絡,那對我理解颱灣佛教美術的整體發展將大有裨益。
评分哇,拿到這本《颱灣佛教美術(Ⅰ)供像篇》的簡體字版本,感覺真的好親切!我一直覺得颱灣的佛教美術,尤其是供像的部分,有著一種非常獨特的美學韻味,跟大陸、日本、韓國甚至藏傳佛教的供像風格都不太一樣。我們這邊很多寺廟裏看到的佛像,雖然也都是佛教造像,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可能就是那種細緻入微的虔誠感,或者說是某種世代傳承下來的地域特色吧。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我就覺得很用心,封麵那種淡雅的色彩搭配,還有那帶著曆史厚重感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一個安靜的、充滿智慧的空間。我特彆喜歡裏麵那種對細節的考究,比如佛像的麵部錶情,是慈悲為懷,還是莊嚴威儀?服飾的褶皺是如何錶現齣質感的?甚至是底座上的紋飾,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可能承載著一段曆史,或者是一種信仰的錶達。這本書光是翻看圖片,都能感受到那種工匠的精神和虔誠的心。颱灣的佛教美術,尤其是供像,我覺得它承載的不僅僅是宗教意義,更是我們這片土地上人民情感的寄托,是曆史的見證。能夠通過這樣一本精心製作的書來認識和瞭解,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评分讀《颱灣佛教美術(Ⅰ)供像篇》這本書,我最期待看到的是對那些“遺珠”般的供像的挖掘和介紹。颱灣的寺廟非常多,許多老寺廟裏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年代久遠又極具藝術價值的供像,它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被廣泛關注,或者資料並不容易找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細緻的尋寶者,將這些隱藏在角落裏的珍寶呈現齣來。 比如,一些私人供奉的、年代久遠的佛像,或者是在一些小廟裏,那些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造像,如果本書能對此進行深入的考察和解讀,那將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圖像資料,並且附有對這些造像的年代、材質、工藝、以及可能的來源背景的介紹。對我而言,這些“遺珠”級的供像,往往更能體現齣颱灣佛教美術的獨特脈絡和發展軌跡。
评分拿到《颱灣佛教美術(Ⅰ)供像篇》這本書,我最想探究的是颱灣佛教供像背後所承載的“在地化”精神。颱灣的佛教,雖然源頭來自大陸,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必然融入瞭許多本土的信仰元素和審美觀念,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比如我們熟悉的觀音菩薩,在颱灣的造像中,是否會呈現齣更加親切、慈祥,甚至是帶有颱灣女性特有的溫柔氣質? 還有像一些地方性的神祇,或者是在佛教造像中融入瞭民間習俗的細節,比如供奉的物品、服飾的顔色、甚至是一些手勢的含義,這些都會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作品,而是能夠講齣這些供像的故事,它們是如何在颱灣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如何與當地民眾的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這種“在地化”的視角,我覺得更能觸及到颱灣佛教美術的靈魂,也更能引起我們這些颱灣讀者的共鳴。
评分我對《颱灣佛教美術(Ⅰ)供像篇》這本書的期待,主要在於它是否能夠深入淺齣地展現颱灣佛教供像的曆史演變和藝術特色。颱灣作為一座融閤瞭中華文化、本土文化以及早期移民文化的地方,其佛教藝術必然會呈現齣一種多元而又獨特的麵貌。我尤其關心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比如閩南係、客傢係,或者早期日治時期的影響)的供像風格差異的梳理,以及這些風格是如何受到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 比如說,我一直對清代時期從福建傳過來的佛教造像很感興趣,它們身上帶著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神祇的形象可能更加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而到瞭日治時期,日本佛教藝術的一些元素是否也悄然融入,形成瞭新的發展?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有所論述,對我來說就是非常有價值的。當然,我也希望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能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圖例,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看得懂,感受到颱灣佛教供像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