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臥床八年,身上掛著呼吸器、氧氣管,喉嚨有氣切,不能說話、行動又受限製的老牧師,卻相信「生病是上帝給我的新使命」,而開始用另一種態度麵對病痛,並積極認真的按時寫下餵養、叮嚀教友的信息。這就是本書産生的背景,也是施達雄牧師繼《老牧人與你談心》之後的最新生命獻禮。
透過施牧師在病中,每隔兩週寫一封「傢書」的50篇信息內容,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聖經真理和教訓。生活隨處取擷的例子,往往發人深省;閤宜、智慧的言語,更能成為讀者們極佳的靈修材料。全書篇篇勸勉,句句叮嚀,處處都展現瞭老牧師的用心、誠懇,值得當代所有的基督徒參考與學習。
作者簡介
施達雄 博士
生於1940年,颱灣省彰化縣鹿港鎮人。颱灣浸信會神學院聖樂係畢業,後又陸續取得颱灣浸信會神學院神學學士、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學士、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宗教教育碩士、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神學博士。
從年輕到年老的傳道、牧會過程中,施牧師達雄博士曆經肺病、肝病、癌癥、慢性肺阻塞等疾病,但仍堅持發揮上帝所付予他的每一分恩賜,繼續牧養羊群。他曆任颱灣浸信會神學院董事長、中華浸信會聯會主席、颱灣浸信會神學院兼任教授、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客座教授、藝人之傢顧問牧師等職務,著書五十餘本,並擔任景美浸信會主任牧師,在景美浸信會牧會逾三十五年後榮退。現為景美浸信會終生榮譽牧師。
推薦序
他的文字跟他的證道一樣,字字渾厚有力,有親切溫和的提醒,有幽默感人的例子,也有發人深省的知會。 ——橄欖齣版社資深主編 林鞦香
施牧師的兒子以諾說:「爸爸決誌不做『三等病人』 ——等吃、等睡、等見主!」施牧師在病床上,認真學習使用電腦,一字一字地敲齣老牧人對群羊的諄諄叮嚀,許多景美浸信會的弟兄姊妹告訴我,這兩週一次的「信息」是他們深深期待的「靈糧」。 ——基督之傢牧師 寇紹恩
每當我看到我所親愛的爸爸,卻讓我想到一個新名詞——「恩」盡其用。……本書正是爸爸「恩」盡其用的産物之一,有許多篇章對我個人的幫助很大!相信您也會喜歡這本《在六樓牧羊》,願本書成為您生命中的祝福。
——輔大醫學院專任講師 施以諾
剛讀完《在六樓牧羊》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與其說它是一本“書”,我更覺得它像是一個精心打造的“場域”,一個讓你沉浸其中,暫時逃離現實喧囂的空間。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最日常的景象,渲染齣一種詩意的光輝。他描寫颱灣的景象,不是那種刻闆印象的景點,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角落,比如老舊的公寓樓、街角的小吃攤、或是某個被遺忘的角落裏生長的植物。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時間”的感知所吸引。他沒有用綫性的方式去敘述,而是常常在迴憶、當下和想象之間跳躍,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反而更能模擬真實的生活體驗。仿佛你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萬花筒裏,每一次轉動,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象,但它們又都來自同一個源頭。他對於“等待”的描繪,更是讓我耳目一新,他不是把等待寫成一種被動的煎熬,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積極的積纍,一種與自我對話的時光。 書裏有很多關於“內在世界”的探索,他並沒有直接去“分析”自己的情緒,而是通過大量的意象和象徵,讓你去感受。比如他用“六樓”這個空間來象徵一種精神上的隔離與自由,這種象徵手法非常高明,它既有具體的物理參照,又能引發無限的聯想。我常常在讀到某段描寫時,會忍不住停下來,閉上眼睛,去想象那個畫麵,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那種情緒。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會強行灌輸你某種觀念,也不會給你明確的指示,而是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觸動你的內心。我常常在讀完一段後,會陷入長久的沉思,然後發現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好像悄悄地發生瞭改變。這是一種很微妙,但又非常實在的體驗。 總而言之,《在六樓牧羊》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讀的書。它不是那種一目瞭然的作品,而是需要你投入時間和精力,去一點點地品味。如果你渴望在一本閱讀中,獲得一種寜靜,一種啓迪,甚至是一種自我發現的體驗,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探索。
评分最近在讀《在六樓牧羊》,怎麼說呢,這本書給我一種非常“颱灣”的感覺,不是那種刻意去營造的,而是骨子裏透齣來的那種。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他能從生活中極其平凡的片段中,挖掘齣不平凡的意義。比如他寫到雨天,不是隻寫雨有多大,而是會描寫雨滴落在不同材質上的聲音,會聯想到雨水如何滋養瞭窗外的植物,甚至會由此聯想到生命的循環。 這種寫法,讓我想起瞭村上春樹,但又不是完全的模仿。他有自己的獨特腔調,那種帶著一點點疏離感,又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非常吸引人。書裏有很多關於“觀察”的描寫,他像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不帶評判地記錄著周圍的一切,從路邊的小野花,到匆匆而過的行人,甚至是天空的雲朵變幻,在他的筆下,都充滿瞭生命力。 我特彆喜歡他關於“孤獨”的描繪,他並沒有把孤獨寫成一件壞事,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種與自我對話的機會,一種沉澱和思考的契機。他會描述一個人靜靜地坐在窗邊,什麼也不做,隻是感受著時間流淌的那種狀態。這種狀態,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讓你有機會停下來,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書裏的一些比喻也很巧妙,像是“牧羊”這個概念,他並沒有直接解釋,而是通過一個個場景,讓你自己去體會它所代錶的含義。這種留白,反而激發瞭讀者的想象力,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參與到創作之中。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時,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想錶達什麼,然後結閤自己的生活經曆去解讀。 總的來說,《在六樓牧羊》是一本能夠讓你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寜靜的書。它不需要你去苦苦思索,也不需要你去努力理解,你隻需要跟著作者的筆觸,去感受,去體會。讀完之後,你會覺得內心更加充實,也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在六樓牧羊》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小說,我倒覺得它更像是一個老朋友在你耳邊絮絮叨叨地講著他的生活,但又不像是在炫耀,而是那種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生活智慧。我特彆喜歡作者描述日常生活那種細膩到有點誇張的筆觸,像是他寫到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看手機,而是先去陽颱看看天,聽聽鳥叫,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 他筆下的颱灣,也不是那種觀光客看到的日月潭、阿裏山,而是藏在巷弄裏的煙火氣,是老街上泛黃的招牌,是騎樓下閑聊的老人,是午後陽光斜斜地照進咖啡館的角落。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能聞到那股淡淡的茶香味,或是聽到遠處傳來的機車聲。這種地方感營造得太好瞭,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都覺得好像重新認識瞭這片土地。 而且,他對於人際關係的描繪也很到位。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也不是那種驚天動地的友情,而是那種在日常瑣碎中,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互動。比如他寫他和鄰居之間的幾次偶遇,幾句不鹹不淡的對話,就能勾勒齣一種淡淡的、卻又很真實的人情味。這種感覺,就像是你每天都會經過一傢小店,店主可能認識你,也可能不認識你,但你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它在那裏,這就足夠瞭。 書裏麵穿插的一些哲思,也讓我印象深刻。不是那種大道理,而是他從生活中的小事中提煉齣來的感悟。像是他關於“等待”的理解,不是消極的耗費時間,而是一種主動的準備,一種積蓄力量的過程。這種觀點,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很懂得生活的人,他沒有被生活推著走,而是有自己的節奏和步調。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讓你慢下來,去體會生活細微之處的書。它沒有高深的理論,也沒有復雜的敘事,但它有的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能夠一點點地觸動你內心深處的情感。如果你想找一本能讓你感到平靜,又能有所思考的書,那麼《在六樓牧羊》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评分這陣子讀《在六樓牧羊》的感受,真的很特彆。它不是那種一上來就抓住你眼球的書,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你最放鬆的時候,慢慢地跟你分享他的生活點滴。我非常欣賞作者對颱灣生活細節的描繪,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還有時不時穿插其中的在地化詞匯,都讓我覺得異常親切。像是他寫某一天早上的天氣,會提到“吹南風”,或者描述某個場景,會說到“巷子尾”。這些細微之處,勾勒齣的颱灣風情,不是旅遊手冊上的宣傳畫,而是活生生的、有溫度的生活。 書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觀察”的極緻運用。他就像一個隱形的攝像機,不帶任何情感色彩地記錄著周圍的一切,從窗外飛過的鳥,到街上行走的行人,再到室內的一件舊物,在他的鏡頭下,都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他並不刻意去製造戲劇衝突,而是通過這種平淡的觀察,讓你感受到生活的本質,以及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聯係。 尤其喜歡他對於“自我對話”的描寫,他並沒有用“我思考”、“我反省”這樣直白的語言,而是通過一些具象的場景,來展現內心的掙紮和成長。比如他描述一個人在深夜,望著窗外的燈火,思緒萬韆的那種狀態,這種描寫非常細膩,能夠觸動人心。他把“孤獨”寫成瞭一種享受,一種與自我和解的機會,這種觀點讓我耳目一新。 《在六樓牧羊》這本書,更像是一種“生活指南”,但它不是告訴你“怎麼做”,而是告訴你“怎麼感受”。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他對於“等待”的理解,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他不是把等待看成一種消極的消耗,而是視為一種積蓄力量的過程,一種與時間和諧共處的方式。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慢”。它讓你放慢腳步,去體會生活的細節,去感受內心的聲音。如果你也覺得生活太快,想要找到一個讓心靈休憩的角落,那麼《在六樓牧羊》或許能給你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评分這幾天在追那本《在六樓牧羊》,一開始還以為是講都市牧羊人的故事,結果完全不是那麼迴事。讀到後來纔明白,原來“牧羊”是一種比喻,是作者在生活中尋找一種寜靜、一種自我療愈的方式。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淡淡的疏離感,好像作者就住在我們隔壁的公寓,透過窗戶觀察著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但又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他寫傢人的片段,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還有時不時冒齣來的颱灣特有的生活細節,比如巷口賣的早餐、街角的老樹、或是某個不知名小吃店的味道,都讓我覺得無比親切,好像就在我身邊發生一樣。他不太會直白地抒發情感,更多的是通過具象的場景來展現內心的感受。像是描述午後的陽光如何灑進房間,或是雨滴打在窗戶上的聲音,這些細微之處卻充滿瞭力量。 有時候讀著讀著,會突然停下來,迴想自己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感受。那種在平凡日子裏,突然湧上心頭的迷茫,或是對某種事物莫名的執著,書裏都寫到瞭。我覺得他很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沒有把這些情緒“講”齣來,而是讓你自己去體會。就好像你站在海邊,感受著海風的吹拂,看著海浪拍打著沙灘,你知道那裏有海,但你不需要彆人告訴你海是什麼感覺。 書裏關於“六樓”這個空間,更是充滿瞭想象。它既是物理上的高度,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隔離。在六樓,他可以遠離塵囂,可以靜觀其變,可以與自己對話。我特彆喜歡他寫在陽颱上看星星的部分,那種渺小與浩瀚的對比,總讓人心生敬畏,也讓人思考生命的意義。這並不是一本會給你明確答案的書,它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你去感受,去思考,去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那片屬於你的“六樓”。 總的來說,《在六樓牧羊》是一本需要慢慢品的書,急不得。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衝突,但它有的是一種沉澱下來的韻味,一種在喧囂中尋找寜靜的智慧。讀完之後,感覺內心好像被洗滌過一樣,多瞭一些平和,少瞭一些浮躁。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常常在生活中感到一絲絲的不知所措,或者渴望找到一種與自己獨處的方式,這本書或許能給你帶來一些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