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工程(第二版)

模具工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模具設計
  • 模具製造
  • 模具工程
  • 塑料模具
  • 壓鑄模具
  • 衝壓模具
  • 模具材料
  • 模具工藝
  • 模具標準
  • 模具技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主要介紹熱塑性塑膠射齣成形模具,並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模具,例如吹塑模具和熱固性塑膠模具。本書用語淺顯易懂,很少使用數學公式或深奧的理論,介紹具實用性的射齣成形模具性能兩大部分。 本書的重點在於解釋影響模具性能、生産率和模具壽命的各因素之間的關係。瞭解這些關係僅對模具設計者,而且對於參與策劃、採購和操作射齣成形模具的有關人員都很重要。本書從塑膠製品圖開始到完成模具裝配圖,逐步介紹模具設計的原則。並嚮設計者說明如何在開始設計模具之前,研究塑膠製品圖。本書涵蓋瞭收縮、排氣、冷卻、頂齣、熱膨脹、澆口、冷/熱流道係統、模腔平衡佈局、尺寸公差等問題。並介紹瞭模具材料的選擇,熱處理和成形部分的錶麵處理等問題。此外,書中還有大量的內容與該領域的技術人員相關,如射齣成形機的安裝、維護以及模具與射齣成形機的銷售等麵的問題。這些對於模具製造人員、設計人員、成本預算人員以及模具和模塑的品質管製是非常有幫助的。

本書特色

1 .  介紹模具、注塑機、塑膠原料及其製品的基礎知識。
2 .  從模具的基本功能到塑膠鑒彆實務,皆有詳細說明。
3 .  進階的模具設計的一般原則包括:模具方案設計、模塑操作程式、塑膠收縮、模具錶麵公差、澆口和流道、排氣、頂齣及疊層模具等。
4 .  對於模具設計者要考慮的特殊問題,以及模具性能等細節亦有相當精闢的闡釋。

工程材料力學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工程技術人員、研究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實用的工程材料力學基礎理論與應用指南。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覆蓋瞭材料力學領域的核心概念、分析方法和前沿進展,特彆強調理論與實際工程問題的緊密結閤。 本書摒棄瞭傳統教材中過於抽象和繁瑣的數學推導,轉而聚焦於物理圖像的建立和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我們相信,理解力學現象背後的物理本質,遠比熟練套用公式更為重要。 第一部分:基礎與應力分析 本書開篇即從宏觀角度審視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響應。 第一章:緒論與基本概念的重構 本章首先界定瞭材料力學的研究範疇及其在現代工程設計中的地位。我們詳細探討瞭“理想化模型”的構建過程,這是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起點。重點分析瞭位移、應變和應力之間的基本關係,並引入瞭平衡方程、幾何方程和本構方程這三大支柱的相互聯係。特彆之處在於,本章引入瞭多尺度分析的初步概念,探討瞭材料屬性在不同尺度下的均勻性假設所帶來的誤差和修正方法。 第二章:應力狀態的張量描述與主值分析 本章深入探討瞭三維應力狀態的數學描述。我們使用柯西應力張量來精確錶達任意截麵上的應力分布。核心內容包括應力分量的轉換、莫爾圓(二維)和泰特-法蘭剋爾球(三維)的應用,用以確定主應力狀態。為瞭提高工程實用性,本章詳細闡述瞭最大剪應力與主應力的對應關係,並討論瞭如何利用這些概念來預測材料失效的潛在方嚮。此外,還引入瞭應力不變量的概念,作為判斷復雜應力狀態是否等效的有效工具。 第三章:綫彈性材料的本構關係與廣義鬍剋定律 本章聚焦於工程中最常用的綫彈性假設。我們詳細推導瞭廣義鬍剋定律,討論瞭楊氏模量、泊鬆比和剪切模量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針對各嚮異性材料(如復閤材料和晶體材料),本章提供瞭對稱性本構張量的簡化方法,並闡述瞭如何通過實驗數據(如拉伸、壓縮、扭轉試驗)來確定完整的彈性常數矩陣。本章還包括對溫度應力的分析,尤其是在約束條件下材料的熱膨脹問題。 第二部分:變形、能量原理與失穩 本部分著眼於從能量角度理解結構的變形和穩定性。 第四章:結構的變形分析與位移法基礎 本章側重於應變與位移的幾何關係。詳細分析瞭綫、麵、體應變的概念,並討論瞭麯率與撓度的微分方程。在分析超靜定結構時,本書采用瞭撓度法(位移法)的思路,強調瞭單元剛度矩陣的建立過程,尤其是在考慮瞭截麵慣性矩和材料模量的變化時,如何建立精確的單元剛度錶達。本章詳細對比瞭剛度法與柔度法的優缺點,並展示瞭在有限元分析(FEA)預處理階段中,剛度矩陣的構建邏輯。 第五章:強度理論與失效判據 本章是連接理論分析與工程安全的關鍵。詳細闡述瞭屈服判據,包括最大剪應力理論(Tresca)和最大畸變能密度理論(Von Mises),並結閤實驗數據分析瞭它們在不同材料(韌性、脆性)上的適用範圍。對於脆性材料,重點討論瞭最大正應力理論和庫侖-摩爾理論。此外,本章引入瞭疲勞極限的概念,闡述瞭S-N麯綫的構建及其在低周疲勞和高周疲勞設計中的應用,包括Miner綫性纍積損傷法則的修正模型。 第六章:結構穩定性與屈麯分析 本章深入探討瞭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核心是歐拉屈麯理論的推導與應用。重點分析瞭有效長度係數的確定,並討論瞭非歐拉屈麯(如局部屈麯、麵內屈麯)的應對策略。對於非理想柱(存在初始缺陷或偏心加載),本章提齣瞭基於殘餘剛度的非綫性屈麯分析方法,並引入瞭臨界載荷的保守性評估。本章還探討瞭闆和殼結構在壓縮載荷下的屈麯行為。 第三部分:高級主題與應用擴展 本部分將基礎知識拓展至更復雜和實際的工程場景。 第七章:梁的彎麯與扭轉的深入研究 在梁的彎麯分析中,本書不僅停留在普通梁理論,還引入瞭歐拉-伯努利梁理論的局限性,並詳細闡述瞭鐵木辛柯梁理論,特彆是對於短粗梁或受衝擊載荷時的適用性。在扭轉部分,詳細分析瞭非圓形截麵的扭轉(如采用泊鬆勢法或有限差分法求解),並討論瞭薄壁開口截麵的剪力流和摺算截麵慣性矩計算。 第八章:衝擊載荷與材料的動態響應 本章聚焦於時間依賴性的載荷效應。詳細分析瞭沿梁的波傳播問題,討論瞭衝擊波在不同材料界麵處的反射與透射。引入瞭材料的粘塑性模型(如Perzyna模型),用以描述材料在高應變率下的強化行為。本章還包括能量吸收結構的設計原理,如吸能盒的截麵優化,以滿足碰撞安全標準。 第九章:接觸應力與摩擦的分析 本章專門處理物體間的接觸問題。基於赫茲理論,詳細推導瞭點接觸、綫接觸的壓力分布和最大應力,並擴展到橢圓接觸的分析。重點討論瞭輪軌接觸中的滾動接觸疲勞(RCF)問題。此外,本章深入探討瞭乾摩擦和濕摩擦的本構關係,以及摩擦力對結構平衡方程的影響,這對設計軸承、齒輪和製動係統至關重要。 第十章:疲勞損傷的纍積與壽命預測模型 這是對第五章的深化。本章詳細介紹瞭基於應變纍積的Manson-Coffin關係在低周疲勞中的應用。針對復雜載荷譜,詳細闡述瞭雨流計數法(Rainflow Counting),以及如何將非平穩隨機載荷轉化為等效的單軸循環載荷進行疲勞壽命預測。引入瞭斷裂力學(特彆是裂紋擴展的Paris-Erdogan定律)作為預測材料剩餘壽命的替代方法,並討論瞭在實際工程中如何結閤應力強度因子和材料韌性指標來評估裂紋失穩的風險。 總結 本書的編寫風格注重邏輯的嚴密性和圖示的清晰性,配有大量經過實際工程驗證的案例分析和計算練習。它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本麵嚮實踐的工程手冊,旨在幫助讀者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並能夠自信地應對現代工程設計中齣現的復雜力學挑戰。通過對傳統知識的重構和對前沿分析方法的引入,本書緻力於培養具有深厚工程判斷力的專業人纔。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塑膠模具工程
第一部分 有關模具、射齣成形機、塑膠原料及其製品的基礎知識
第1章 模具工程入門

1.1 射齣成形模
1.2 射齣成形機
1.2.1 閤模機構
1.2.2 塑化裝置
1.2.3 注射裝置
1.2.4 控製裝置
1.3 模塑時間和技術術語
1.3.1 模具閉閤過程和開啓過程時間(空程週期)
1.3.2 頂齣時間和開摸行程
1.3.3 模具打開狀態時間
1.3.4 射齣時間
1.3.5 射齣保壓時間
1.3.6 冷卻時間

第2章 模具的基本功能
2.1 成形製品
2.1.1 製品形狀
2.2 塑膠從注塑機到模穴的輸送
2.2.1 冷流道
2.2.2 熱流道
2.3 充模時空氣從模穴的排齣
2.3.1 單澆口
2.3.2 不均勻壁厚
2.3.3 多澆口
2.4 塑膠的冷卻
2.5 塑膠製品的頂齣
2.6 生産的經濟性和適當的要求
2.6.1 模具類型和模腔數目
2.6.2 在一副模具中模塑不同形狀的製品
2.6.3 多色或多種材料的模塑

第3章 對模具的要求
3.1 精度和精整
3.1.1 精度要求
3.1.2 精整要求
3.2 生産率
3.2.1 模腔數目
3.2.2 冷卻品質
3.2.3 頂齣速度和時機
3.2.4 模具的強度和耐久性
3.2.5 安裝、啓動方便
3.3 物理強度
3.3.1 拉伸強度
3.3.2 壓縮強度
3.3.3 闆撓度
3.4 耐磨性
3.4.1 在壓力下運動的模具零件的磨損
3.4.2 微細磨損
3.4.3 塑膠的磨耗和腐蝕磨損
3.4.4 ?蝕
 3.5 安全操作
3.5.1 對模具的損傷
3.5.2 人身傷害
 3.6 保養和互換性
3.6.1 保養
3.6.2 互換性
 3.7 在射齣機中易於安裝
 3.8 閤適的模具成本(價格)
3.8.1 模具設計工程成本(CE)
3.8.2 生産工程成本(CP)
3.8.3 模闆成本(CS)
3.8.4 模套成本(CM)
3.8.5 裝配成本(CA)
3.8.6 調試成本(CT)
3.8.7 企業管理成本和利潤率(CO和P)
3.8.8 多模腔模具的成本
3.8.9 疊層模具成本
3.8.10塑膠件(製品)的成本

第4章 模具設計的一般原則
4.1 在模具開發設計之前
4.2 指定塑膠的模塑特性
4.3 預期模塑週期
4.4 檢查製品
4.4.1 檢查製品圖
4.4.2 從一個製品或模型開始工作
4.5 為預算員和設計師設計的典型的檢驗清單
4.5.1 注塑機技術規範
4.5.2 製品、製品圖和生産技術規範

第5章 塑料鑑彆
5.1 塑料類型的鑑彆
第一篇 模具工程
第二部分 模具設計的一般原則

第6章 模具設計方案
6.1 模具設計規則
6.1.1 設計之前
6.1.2 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6.1.3 逐步設計模具模闆設計
6.1.4 逐步法設計模套設計
6.2 模腔中水平方嚮力的平衡
6.3 流道的平衡和模腔的佈置
6.3.1 流道的平衡
6.3.2 二闆式模具(冷流道)
6.3.3 三闆式模具
6.3.4 熱流道佈局

第7章 模塑操作程序

第8章 塑膠收縮

8.1 理論方麵
8.2 實際應用
8.2.1 注塑變數和收縮
8.2.2 收縮的基本公式
8.2.3 對收縮負責(收縮係數的選擇)
8.2.4 收縮對開模和脫模力的影響
8.2.5 收縮設計的實用化建議
8.2.6 部分材料的成形收縮率
8.2.7 影響收縮的其他因素
8.2.8 標準成形公差
8.2.9 收縮對容器形狀的影響

第9章 模具錶麵公差
9.1 標注公差的基本考慮
9.1.1 誤解之一
9.1.2 誤解之二
9.1.3 誤解之三
9.2 製品壁厚的公差
9.3 對公差負責

第10章 澆口和流道
10.1 每個模腔澆口的位置和數量
10.1.1 每個模腔開一個澆口
10.1.2 每個模腔開兩個或更多澆口---大製品
10.1.3 每個模腔開兩個或更多澆口---細長的製品
10.1.4 澆口殘跡
10.2 熱流道澆口的類型和結構
10.2.1 開式澆口
10.2.2 閥式澆口
10.2.3 影響澆口尺寸和形狀的因素
10.2.4 對正確設計澆口的要求
10.2.5 澆口形狀和尺寸
10.3 冷流道澆口類型和結構
10.3.1 概要
10.3.2 壓邊澆口
10.3.3 扇形澆口
10.3.4 盤形澆口
10.3.5 柄形澆口
10.3.6 隧道式澆口
10.3.7 復式隧道式澆口
10.3.8 弧形或沉陷的隧道式澆口
10.3.9 三闆式澆口
10.4 冷流道頂齣和拔齣器
10.4.1 流道拔齣器和流道的頂齣
10.4.2 吸料銷頭部周圍的塑膠流動
10.4.3 頂齣元件、吸料穴或吸料銷的位置和數量
10.4.4 靠近隧道式澆口的吸料穴的佈置
10.4.5 用於三闆式下沉式流道的吸料銷
10.5 冷流道模具
10.5.1 二闆式模具
10.5.2 三闆式模具
10.5.3 三闆式模具的綜閤評述
10.6 熱流道模具
10.6.1 熱流道係統的商品化工作

第11章 排氣
11.1 背景知識及理論
11.2 術語及規則
11.3 分模麵排氣
11.3.1 排氣道和排氣槽
11.4 排氣桿和鑲件排氣
11.4.1 排氣桿
11.4.2 肋的排氣
11.5 混雜排氣
11.5.1 流道排氣
11.5.2 模腔底部的排氣

第12章 頂齣
12.1 內容及概述
12.2 頂齣方式的基本要求
12.2.1 頂齣零件
12.2.2 射齣機頂齣桿的長度
12.3 頂齣的一般原則
12.3.1 行程、間隙和製品高度
12.3.2 排氣
12.3.3 頂齣製品的位置
12.4 頂桿和頂管
12.4.1 頂桿配閤間隙和長度
12.4.2 尺寸、錶麵精整和頂桿的形狀
12.4.3 專用頂桿的形狀
12.4.4 頂桿的數量和佈置
12.5 頂桿和項桿固定闆
12.5.1 頂齣力
12.5.2 射齣壓力
12.5.3 與射齣機頂桿相關的頂桿位置的影響
12.5.4 頂桿固定闆
12.5.5 防止頂桿偏移轉動
12.5.6 復位銷
12.5.7 頂桿箱
12.5.8 頂桿托闆導嚮
12.5.9 頂桿托闆的復位
12.6 脫模闆
12.6.1 脫模闆的一般準則
12.6.2 脫模闆導嚮
12.6.3 脫模圈
12.6.4 脫模桿
12.6.5 從注射側脫模
12.7 壓縮空氣頂齣
12.7.1 空氣頂齣帶來的問題
12.7.2 壓縮空氣頂齣的基本要求
12.7.3 閥桿頂齣
12.7.4 吹氣噴嘴
12.7.5 吹氣縫
12.7.6 從注射側進行空氣頂齣
12.7.7 機械和空氣聯閤頂齣
12.8 多次頂齣行程
12.9 專用頂齣方法
12.9.1 頸圈頂齣
12.9.2 分瓣頂齣
12.9.3 拉模芯頂齣
12.9.4 擺桿頂齣
12.10 兩級(和多級)頂齣
12.10.1 使用兩級頂齣的原因及場閤
12.10.2 典型的兩級頂齣驅動器
12.10.3 活動模腔
12.11 成型麵的精整
12.12 頂齣順序(詳細介紹,請見第7章)
12.13 可拆卸模芯
12.13.1 斜嚮運動模芯
12.14 退螺紋模具
12.14.1 傳統的退螺紋方式
12.14.2 哈斯科(HUsky)獨創的退螺紋模具
12.14.3 哈斯科的新退螺紋模具係統

第13章 模具冷卻
13.1 引言
13.1.1 模具設計的目的
13.1.2 可利用的資源
13.2 射齣機冷卻
13.3 影響模具冷卻的因素
13.3.1 冷卻介質的溫度
13.3.2 塑膠的溫度熱平衡
13.3.3 熱量、溫度和能量的基本原理
13.3.4 流道係統
13.3.5 模套的溫度
13.4 冷卻通道的設計
13.4.1 鑽孔通道與其他通道以及模壁間的距離
13.4.2 模闆中的冷卻設計及尺寸確定
13.4.3 串聯冷卻和並聯冷卻
13.4.4 三闆式模具中的流道與模腔闆
13.4.5 與模塑製品直接接觸的模具元件內的冷卻通道
13.5 供水管路(軟管)尺寸和數量
13.6 一副模具冷卻介質的需求量
13.6.1 引言
13.6.2 輸入熱量的計算
13.6.3 冷卻需要量
13.6.4 冷卻水的溫度
13.6.5 露點
13.6.6 所需冷卻水的量
13.6.7 冷卻效率
13.6.8 冷卻水的供應
13.6.9 冷卻管路的大小

第14章 熱膨脹1
14.1 影響熱膨脹的變數
14.2 許用應力的因素
14.2.1 材料選擇
14.2.2 “冷間隙”的産生
14.3 熱梯度
14.4 模闆
14.4.1 聯鎖裝置
14.4.2 模塊的各自定位
14.5 熱流道歧管
14.5.1 模具溫度
14.5.2 塑膠溫度
14.6 吹製模具

第15章 疊層模具
15.1 疊層模具理論
15.2 定義和名稱
15.3 結構佈置
15.4 行程
15.5 支撐
15.6 閤模力
15.7 非對稱佈置
15.8 射齣機和模具的其他重要特性
15.8.1 注射量
15.8.2 迴復速度
15.8.3 注射速度
15.8.4 注射量和産品品質的可重復性
15.8.5 注道切斷
15.8.6 熱塑膠的壓力釋放
15.8.7 開式注嘴注塑
15.8.8 截流式注嘴注塑
15.8.9 壓闆間距、閉閤高度和閤模行程
15.8.10注射滑座的移動
15.8.11無人防護區
15.8.12頂齣裝置
15.8.13 中間部分的支撐
15.8.14 下落限製器
15.8.15 開模力
15.9 疊層模具設計原則
15.9.1 模腔佈置
15.9.2 注道桿長度
15.9.3 注道桿的加熱
15.9.4 意外接觸注道桿的防護
15.9.5 注道桿導嚮
15.9.6 閤模行程
15.9.7 頂齣機構的驅動
15.10 模具中間部分的水、氣、電供給
15.11  疊層模具的實例

第一篇 模具工程
第三部分 模具設計者要考慮的特殊問題
第16章 模具材料規格

16.1 材料比較
16.2 模具材料選擇準則
16.3 熱處理
16.3.1 應力消除
16.3.2 滲碳
16.3.3 氮化
16.3.4 火焰淬火、感應淬火
16.4 模具精整
16.4.1 模具錶麵精整
16.4.2 模具錶麵精整符號
16.4.3 特殊織構
16.4.4 噴砂和蒸汽研磨
16.4.5 拋光和擦光
16.4.6 非模塑錶麵精整規格

第17章 模闆
17.1 用途和材料選擇
17.2 模闆撓麯
17.3 作用於模闆的力
17.4 模闆撓度和應力的簡化計算
17.4.1 撓度
17.4.2 應力
17.4.3 設計校驗
17.5 動模闆的導嚮
17.5.1 支承導嚮
17.5.2 模闆導嚮

第18章 金屬疲勞
18.1 材料力學性能
18.2 金屬疲勞
18.2.1 疲勞的定義
18.3 四種基本類型負載
18.3.1 軸嚮負載
18.3.2 彎麯負載
18.3.3 剪切負載
18.3.4 扭轉負載
18.4 負載波動、尺度和方嚮
18.5 疲勞壽命麯綫
18.6 避免模具疲勞失效
18.6.1 材料選擇
18.6.2 精整
18.6.3 産品形狀18-10
18.6.4 應力集中
18.7 硬度對疲勞限的影響
18.8 精整的影響
18.9 應力集中源對疲勞限的影響
18.9.1 截麵變化
18.9.2 彎角的應力集中源
18.9.3 刀具痕跡
18.9.4 栓槽和鍵槽
18.10 微動磨損
18.11 焊接與疲勞
18.12 其他影響疲勞壽命的因素
18.12.1 晶粒組織
18.12.2 雕刻位置
18.12.3 顆粒噴射
18.13 疲勞實例
18.13.1 模腔鑲件
18.13.2 模腔鑽孔

第19章 模具螺絲
19.1 螺紋緊固件
19.2 螺絲工作情形
19.3 螺紋加工方法不同的螺絲類型
19.3.1 軋製螺紋
19.3.2 切削螺紋
19.4 螺紋螺距類型:細牙和粗牙
19.5 螺絲的緊固作用和預載
19.6 溫度對螺絲的影響
19.7 循環負載對螺絲的影響
19.8 螺絲的潤滑
19.9 鋼製螺絲標準
19.9.1 螺絲用鋼的性能
19.9.2 12.9級螺絲的螺紋公差
19.9.3 螺紋接閤長度
19.9.4 關於螺絲和螺絲連接的附加建議
19.9.5 帶肩螺絲(脫模闆螺栓)和緊固螺絲
19.10 螺絲數據
19.11 用於調整的螺絲和柱螺栓
19.12 安全螺絲
19.12.1 鎖緊墊圈
19.12.2 LoctiteTM, PermaflexTM等
19.12.3 變形螺絲
19.12.4 金屬絲拴住螺絲頭部
19.12.5 塑膠插件保證安全的螺絲(NylokTM等)
19.13 螺帽
19.13.1 安全螺帽
19.13.2 開口銷
19.13.3 壓緊螺帽
19.13.4 用塑膠鑲件(Nylok等)保證螺帽安全
19.13.5 保證螺帽安全的其他方法

第20章 模具和模具零件的裝卸
20.1 安全
20.2 模闆吊裝
20.2.1 模具零件的加工
20.2.2 模闆麵上的吊孔
20.3 吊環螺栓
20.3.1 提升和吊起理論
20.3.2 提升負載
20.3.3 吊環螺栓使用注意事項
20.3.4 吊環螺栓使用實例
20.4 吊桿
20.5 射齣機上模具的安裝
20.5.1 較大模具
20.5.2 快速換模器
20.6 閂鎖
20.6.1 模具維修的閂鎖

第21章 氣壓和油壓驅動器
21.1 氣缸和活塞
21.1.1 單作用驅動器
21.1.2 雙動驅動器
21.1.3 力F建立的速度
21.1.4 密封件
21.1.5 驅動器位置和數量
21.1.6 定位
21.1.7 缸壁和活塞桿的精整
21.1.8 要求的力
21.1.9 排氣噪音
21.1.10 空氣驅動的成本
21.2 油壓驅動器
21.2.1 液壓油管路
21.2.2 行程
21.2.3 氣體的放齣
21.2.4 與射齣機的對接
21.3 模具安金

第22章 設計人員的計算規則
22.1 産品的投影麵積(APP)
22.2 鋼闆的閤模沿口麵積(ASS)
22.3 閤模力FC
22.4 疲勞
22.5 模塊的壓縮
22.6 圓周應力和模腔擴展
22.7 彈簧
22.8 楔
22.9 幾個問題的計算
22.9.1 滾柱或滾珠的測量
22.9.2 止動器
22.10 熱傳導率
22.10.1 熱膨張
22.11 比熱容
22.12 加熱器
22.12.1 管狀加熱器
22.12.2 筒狀加熱器
22.12.3 單位質量熱流道歧管的熱輸入(用W)
22.13 常用轉換係數
22.14 錐體配閤的預載
22.14.1 模具中錐體的作用
22.14.2 錐體預載目的
22.14.3 模楔子和閤模沿口
22.15 錐體尺寸的標示
22.15.1 外錐體
22.15.2 內錐體
22.15.3 帶角度的錶麵
22.15.4 設計(校驗)球
22.16 脫模圈或預載錐體的疲勞
22.16.1 脫模圈
22.16.2 錐體自鎖
22.16.3 應力
22.16.4 磨削錐體對預載的影響
22.17 倒角和半徑
22.17.1 一般知識
22.17.2 標定倒角
22.17.3 標注半徑
22.17.4 彎角的半徑
22.17.5 跟部
22.18 O形環安裝
22.19 模具上鑽孔
22.19.1 麻花鑽
22.19.2 深孔鑽削(槍鑽)
22.19.3 模具冷卻和氣體通道的鑽削

第二篇 模具性能
第23章 模具性能和壽命
第24章 模具性能方麵常問到的問題

24.1 模具的期望壽命
24.1.1 製品報廢
24.1.2 模具報廢
24.2 影響模具壽命的因素
24.2.1 機械部分
24.2.2 電氣部分
24.3 生産量、生産率和效率之間的區彆
24.3.1 生産量
24.3.2 生産率
24.3.3 效率
24.4 模塑作業影響製品成本的原因
24.4.1 塑膠的成本
24.4.2 能源、水及壓縮空氣的成本
24.4.3 製品生産的人工勞動費用
24.4.4 模具成本
24.4.5 機器(機時)成本
24.4.6 維修成本
24.4.7 建廠費用

第25章 循環週期
25.1 製品設計的影響
25.1.1 壁厚t
25.1.2 壁的均勻性
25.1.3 製品所有部位良好冷卻的可行性
25.2 模具設計的影響
25.2.1 熱交換
25.2.2 塑料充模
25.2.3 排氣
25.2.4 頂齣
25.3 射齣機尺寸選擇的影響
25.4 模塑材料(塑膠)的影響
25.4.1 黏度
25.4.2 結晶度
25.4.3 料溫
25.4.4 熱導率
25.4.5 塑膠來源
25.5 頂齣製品溫度的影響
25.5.1 製品應力
25.5.2 倒陷和螺紋的脫模
25.6 注射(充料)速度的影響
25.6.1 射齣機的能力
25.6.2 塑膠類型
25.6.3 製品設計
25.6.4 模具設計
25.7 注射量
25.7.1 塑化能力
25.7.2 注射量和模腔數目
25.8 頂齣時間的確定
25.9 閤模行程長度
25.10  模具冷卻
25.10.1 冷卻效率

第26章 壁厚
26.1 注射壓力
26.1.1 射齣機注嘴後的注射壓力
26.1.2 模腔空間內的實際壓力
26.2 流動長度
26.3 閤模力
26.4 熔體指數
26.5 收縮率
26.5.1 壁厚和收縮率
26.6 冷卻時間
26.6.1 薄壁
26.6.2 厚壁
26.7 模芯位移
26.7.1 製造誤差
26.7.2 復式澆口
26.7.3 撓麯
26.7.4 模芯支撐
26.7.5 定位機構的特性
26.7.6 模楔鎖緊
26.7.7 影響模芯位移的其他因素

第27章 製品的尺寸和形狀
27.1 收縮裕度
27.2 模塑材料
27.3 操作環境
27.4 模具精度
27.5 模具冷卻

第28章 結晶性
28.1 注塑級塑膠的性能
28.2 冷卻對結晶性材料的影響
28.3 結晶層和非結晶層分佈的實際影響
28.4 熔點(Tm)和玻璃轉移溫度(Tg)
28.5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預成形
28.6 塑膠乾燥

第29章 模具中的力
29.1 閤模力
29.2 螺桿的力
29.3 開模力
29.4 頂齣力
29.4.1 拉伸
29.4.2 壓縮
29.4.3 撓麯
29.4.4 扭轉
29.5 注射力
29.5.1 液壓力
29.5.2 壓縮
29.5.3 拉伸
29.5.4 撓麯
29.6 剪切力
29.7 模具不均勻冷卻引起的力
29.7.1 熱膨脹
29.7.2 熱流道元件
29.8 注射裝置力
29.9 錶麵清晰度的影響

第30章 預載
30.1 預載的定義
30.2 閤模力
30.3 側型芯受力
30.3.1 側型芯內、外移動的力
30.3.2 支撐力
30.3.3 側型芯預載
30.4 跟閤模力方嚮垂直的成形力
30.5 鑲入式模腔
30.6 一件式(標準的)模腔
30.7 組閤模穴
30.8 側分模穴
30.8.1 帶柄杯子
30.8.2 箱形製品模具
30.8.3 水桶模具
30.9 螺釘預緊
30.9.1 帶軸肩螺釘
30.9.2 模具固定螺釘
30.9.3 模具壓闆

第31章 磨損和潤滑
31.1 樹脂作用引起的磨損
31.1.l 磨耗
31.1.2 腐蝕
31.2 冷卻劑引起的腐蝕
31.3 氣體引起的腐蝕
31.4 錐體磨損
31.5 模具潤滑
31.5.1 導柱、球軸承和導套
31.5.2 壓力或中心潤滑
31.6 減少磨損的特殊錶麵處理
31.6.1 鍍硬鉻
31.6.2 氮化(硬或軟)
31.6.3 其他鍍層

第32章 模具零件的壓製製造
32.1 壓製製模
32.2 不希望産生壓印的典型區域
32.3 壓印的控製
32.3.1 鋼材的選擇
32.3.2 接觸麵積大小
32.4 錐體鎖緊
32.5 模闆的支撐
32.6 模闆上的模腔、模芯和其他鑲件的支撐
32.7 溫度升高的影響

模塑技術術語匯編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模具工程(第二版)》在「模具錶麵處理與修飾」這個章節的內容,真的是超乎我的預期。我一直覺得,模具的錶麵處理,雖然很重要,但很多書都隻是輕描淡寫帶過,頂多講講拋光。但這本書卻詳細地介紹瞭各種不同的錶麵處理技術,像是電鍍、陽極處理、PVD塗層等等,並且深入探討瞭它們的原理、適用範圍、優缺點,以及對模具性能的影響。 它甚至還提到瞭一些比較新穎的錶麵處理技術,像是奈米塗層,以及在不同塑膠材料情況下,如何選擇最適閤的錶麵處理,以達到最佳的脫模效果和耐磨性。我記得書中舉瞭一個例子,關於注塑高爾夫球頭的模具,為瞭保證球頭的光澤度和精度,需要採用非常特殊的錶麵處理技術,這部分內容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提供如此豐富且專業的資訊,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瞭解模具的方方麵麵。

评分

哇,拿到這本《模具工程(第二版)》,真的是一股清流!我做模具這行也快十年瞭,看過的書不少,但大多是翻譯的,不然就是比較偏重理論,對我們現場操作的幫助其實有限。這次拿到這本,真的很有感!開頭幾章就讓我眼睛一亮,它沒有像很多書那樣一開始就講一堆高深的數學公式,而是從最基礎的模具結構、材料、加工方式開始說起,而且是用非常貼近我們實際工作會遇到的情境去解釋。 像是講到塑膠模具的進膠口設計,它不隻列齣幾種常見的進膠口類型,還很詳細地分析瞭各種進膠口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產品、不同塑膠原料情況下,要如何選擇最適閤的進膠口,甚至還提到瞭一些我之前隻在老師傅那邊聽說過但沒正式學到的技巧,像是「引流」的概念,還有在射齣壓力不足時,如何透過進膠口設計來補救。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東西,對於剛入行的新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從零開始建立正確觀念的絕佳起點,能夠少走很多彎路。

评分

我在看這本《模具工程(第二版)》的時候,對於它在「模具強度分析與結構設計」這個部分,給予的篇幅和深度,感到非常驚喜。很多教科書在這方麵,可能就隻會講一些基本的應力計算,然後就帶過瞭。但這本書卻花瞭相當大的力氣,去講解如何運用有限元素分析(FEA)等模擬軟體,來預測模具在受力情況下的變形、應力集中等問題,並且如何根據這些分析結果,來優化模具的結構設計,提高模具的剛性和強度。 它甚至還觸及到瞭一些比較進階的議題,像是模具壽命的預測,以及如何透過材料的選擇和熱處理方式,來延緩模具的疲勞損壞。我尤其喜歡它在分析模具強度時,所採用的圖錶和範例,非常清晰直觀,能夠讓我們這些不是專業CAE工程師的人,也能夠大緻理解其原理和應用。這對於我們在設計階段,就盡量避免因強度不足而導緻的模具開裂、變形等問題,非常有幫助。

评分

我對這本《模具工程(第二版)》裡麵關於「模具試模與故障排除」的內容,非常感興趣。畢竟,模具做到最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試模問題。很多時候,第一次試模,總會有些小問題,像是縮水、塌陷、披鋒、接痕等等,要怎麼快速準確地找到問題根源,並且加以解決,這是一門大學問。這本書在這方麵,真的是提供瞭非常係統化的方法。 它不隻列齣瞭常見的試模問題,還很詳細地分析瞭每一個問題可能的原因,並且提供瞭相應的解決方案。像是對於「披鋒」這個問題,書中就列齣瞭十幾種可能的原因,從模具的結構設計,到加工精度,再到射齣成型的參數設定,都有涉及。而且,它還提到瞭如何運用一些工具,像是放大鏡、測量儀器,來輔助判斷問題。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在現場處理疑難雜癥,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指導。

评分

坦白說,這本《模具工程(第二版)》中最讓我感到眼前一亮,並且覺得「哇,這本書真的有東西」的地方,是它在「模具設計趨勢與未來發展」這個章節的內容。我一直覺得,模具工程這個領域,雖然看似傳統,但其實一直在不斷進步。而這本書,竟然能夠為我們預見到一些未來的方嚮,這真的非常難得。 它探討瞭像是智慧模具、模具數位化、模具雲端協同設計等等概念,並且結閤瞭當前一些科技的發展,像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來分析這些技術將如何應用於模具工程。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關於輕量化材料、3D列印技術在模具製造上的應用前景,以及如何利用虛擬實境(VR)來進行模具設計的協作和培訓。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能夠啟發我們思考,並且引導我們跟上時代步伐的指南。

评分

這本《模具工程(第二版)》在「塑膠射齣成型原理與模具設計」這個主題上的深入探討,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之前看的很多書,都是把射齣成型講得很籠統,然後重點放在模具結構。但這本書卻花瞭很大的篇幅,去講解射齣成型的每一個環節,從原料的預處理、射齣壓力、保壓壓力、冷卻時間,到射齣速度的控製,每一個參數的變化對產品品質的影響,都解釋得非常清楚。 更難得的是,它還把這些射齣成型原理,很巧妙地連結到模具的設計上。比如,當它在講解「縮水率」的時候,就不隻告訴你縮水率是多少,而是會分析為什麼會有縮水率,以及在模具設計時,如何透過改變澆口的位置、大小,或者優化冷卻係統,來盡量減少縮水率對產品尺寸的影響。這種理論與實務結閤的講解方式,對於我們理解為何模具設計要這麼做,非常有幫助。

评分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在談到模具材料的部分,真的寫得非常細膩。不隻是列齣幾個常見的模具鋼材,像是P20、H13,它還深入探討瞭這些材料的成分、熱處理方式對其性能的影響,以及在不同應用情境下的選材考量。舉個例子,它在講到塑料射齣模具的澆口套時,就詳細分析瞭為什麼有些場閤會選用高速鋼,有些場閤會用閤金工具鋼,而且還會提到錶麵處理,像是鍍鈦、氮化等等,這些處理方式對模具壽命和脫模性的影響,都解說得很清楚。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討論模具冷卻係統時,居然還能引導到一些進階的設計理念,像是「均勻冷卻」和「節能冷卻」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模擬軟體來優化冷卻水道的設計。這部分對於許多經驗豐富的模具師傅來說,可能都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這本書卻能夠用清晰的圖文和例子,把這些複雜的原理講得淺顯易懂。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連接理論與實務,讓讀者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接觸到一些比較前沿的技術。

评分

當我翻到《模具工程(第二版)》關於「模具加工技術與設備」的部分,真的有種找到知音的感覺。作為一個在模具廠摸爬滾打多年的老鳥,我深知,好的設計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精準的加工,再好的設計也是白搭。這本書在這方麵,真的做得非常紮實,它不隻介紹瞭傳統的機械加工方法,像是車、銑、磨,還詳細地探討瞭線切割(EDM)、電火花加工(ECM)等先進的加工技術,並且分析瞭它們在不同應用情境下的優勢和劣勢。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加工參數的探討,像是切削速度、進給量、刀具選擇等,並且還結閤瞭實際的案例,來說明如何根據零件的材質、幾何形狀以及加工精度要求,來選擇最閤適的加工參數。它甚至還提到瞭CNC加工的進階應用,像是五軸加工,以及如何利用CAM軟體來優化加工路徑,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在現場管理和指導工人,非常有啟發性。

评分

翻開這本《模具工程(第二版)》,我最想先找的,就是它關於「公差與尺寸鏈」的章節,因為這在模具設計裡真的是重中之重。很多時候,一個模具做齣來,尺寸就是不對,或者零件裝配不起來,往往都跟公差設定有關係。這本書在這方麵處理得非常紮實,它不隻介紹瞭基本的公差種類,像是配閤公差、形狀公差,還非常詳細地講解瞭如何進行尺寸鏈的計算,以及在進行尺寸鏈分析時,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像是開口尺寸鏈、封閉尺寸鏈等等。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額外補充瞭一些在實際生產中,容易被忽略但卻非常重要的細節。例如,在計算公差時,它提醒我們要注意「製造與量測的難易度」,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度而導緻製造成本過高,或者因為量測設備的限製而無法準確驗證。而且,它還舉瞭幾個實際的案例,說明瞭如何在設計階段就預測和控製因模具磨耗、溫度變化等因素所導緻的尺寸偏差。這對於我們在設計階段就能有效避免返工、提高良率,有非常直接的幫助。

评分

令我非常驚喜的是,這本《模具工程(第二版)》居然還探討瞭「模具管理與維護」這個在許多入門書籍中常常被忽略的部分。我一直覺得,模具的壽命,除瞭設計和製造之外,後續的保養和管理也至關重要。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非常實用。它詳細地講解瞭模具在使用過程中,如何進行日常的檢查和清潔,以及如何定期進行潤滑和保養。 更進一步,它還介紹瞭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模具維護記錄係統,以便追蹤模具的生產次數、維修歷史,以及預測模具的壽命。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關於模具報廢的標準,以及如何進行模具的翻新和改造。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在企業中,如何更好地管理模具資產,延長模具的使用壽命,降低生產成本,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