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從鬍塞爾開創至今已有一個世紀,海德格爾一九六七年齣版過以《現象學與神學》為題的著作,文中提到:「神學仍是信仰的科學」。多年前在法國學界有過一場規模不小、涉及人物極廣的現象學與「神學轉嚮」之爭論,從勒維納斯、利科、德裏達到馬裏昂的貢獻可以證實這個現象,充分地應證瞭勒維納斯所說的一句話:「歐洲就是指《聖經》與希臘」,可見「神學」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歐洲思想傢的視界,隻是它以不同的麵目齣現,若即若離。
本書的五位作者,分彆精要地闡述鬍塞爾、海德格爾、勒維納斯、亨利及馬裏昂的思想,並嚮讀者展示正在漢語學界蓬勃發展的兩個學科-現象學及漢語神學-共同發展的路綫圖。
作者簡介
硃剛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係現象學研究所講師。
譚立鑄
中山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
鄧元尉
颱灣政治大學哲學博士。
張建華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係講師。
鬍繼華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所教授。
近年來,我一直在關注那些試圖打通哲學與神學邊界的著作,而《現象學與漢語神學》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嘗試。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簡單地在漢語語境下對既有的神學理論進行“適配”,而是從一種更根本的層麵,去探討“漢語”本身是否可能成為一種神學思考的“土壤”或“語言”。現象學那種對意識經驗的細緻入微的探究,如果能夠觸及漢語文化中關於“道”、“氣”、“心”、“性”等核心概念的內在邏輯,並將其與神聖經驗建立起某種可能的連接,那將是一項極其開創性的工作。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對一些具體的漢語經典或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的現象學分析,看看是否能從中提煉齣不同於西方神學但同樣具有深刻精神內涵的洞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世界神學對話中,漢語文化獨特的貢獻和價值,被認真審視和錶達的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非西方文化背景的群體,如何在迴應普世性的精神追問時,能夠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而不是被一種主流的、往往是西方的範式所同化。《現象學與漢語神學》這本書,正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這個問題。它不是在“教導”我們什麼是“好的神學”,而是在引導我們如何從我們自己的文化根基齣發,去探索和構建屬於我們自己的神學理解。現象學的“迴到生活世界”的姿態,與漢語文化中強調“人倫日用”的特質,似乎有著某種天然的契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示,如何通過現象學的方法,重新激活那些沉睡在漢語文化中的精神資源,讓它們在當代的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突破,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漢語文化在精神探索的道路上,有能力發齣自己獨特而強有力的聲音。
评分坦白說,當我在書店看到《現象學與漢語神學》這個書名時,我有些猶豫,一方麵是對“現象學”這個概念本身的高門檻感到一絲畏懼,另一方麵是對“漢語神學”的可能解讀感到好奇又不安。但我翻開幾頁後,那種嚴謹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立刻吸引瞭我。作者並非生硬地將兩個不相關的領域拼湊在一起,而是展現齣一種非常自然的融閤。他似乎在提醒我們,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漢語錶達方式、思維模式,在現象學視角下,竟然可以被解讀齣深層的精神維度。這不僅僅是對哲學方法的運用,更是對我們自身文化傳統的深刻反思。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在漢語語境中顯得模糊、難以名狀的精神體驗?他是否能夠藉助現象學的工具,將那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經驗,轉化為一種可以被理解、被分享的“意嚮性”?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或許一直生活在自己文化豐富的精神寶庫旁,卻未能善加發掘。
评分這本《現象學與漢語神學》的齣現,簡直像在平靜的學術湖麵上投下一顆巨石,激起層層漣漪,尤其對我這個長期在颱灣耕耘神學和哲學思考的讀者來說,更是意味深長。過去,我們常常是在西方神學和哲學語境下討論“存在”、“意義”、“本體”,但總覺得隔瞭一層,難以真正觸及我們自身文化深處的生命體驗。這本書的切入點,用現象學嚴謹的“迴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去審視那些在漢語文化中流淌的神學基因,這實在是太令人振奮瞭。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自己民族的曆史、文學、藝術,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許多隱喻和智慧,是否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獨特的神學視角?它們如何與西方經典的神學對話,又如何在漢語語境下被重新闡釋和活化?這本書似乎給瞭我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和方嚮,去深入挖掘這些潛在的寶藏。我特彆期待它能打開一扇窗,讓我們在理解西方神學的同時,也能更清晰地看到我們自己文化土壤中孕育齣的獨特神學生命。它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幫助我們解鎖更多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往何處去”的本土化答案。
评分我一直對“本土化神學”的概念非常著迷,但總覺得在實踐上常常流於形式,要麼是簡單的將西方概念套用,要麼是過於碎片化地引用民俗,缺乏係統性的理論支撐。《現象學與漢語神學》這本書,在我看來,終於提供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框架。它不再是簡單地“把基督教搬到中國來”,而是試圖去理解漢語文化本身如何孕育齣其獨特的精神體驗,以及這種體驗與神聖經驗之間可能存在的深刻關聯。現象學的“懸置”和“本質直觀”方法,如果能被恰當地運用到對漢語經典、文化傳統甚至社會實踐的解讀中,那將是對“神學”概念的一次徹底拓展。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具體運用現象學的工具,去發掘那些隱藏在漢語思維方式、語言結構、藝術錶達中的“神學意涵”的。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擺脫西方中心論,真正構建具有我們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漢語神學的希望。它不是在“解釋”或“翻譯”什麼,而是在“發現”和“生成”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