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事件認識古人的智慧和氣節
史記紀錄的時間從傳說中的堯舜到漢武帝,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天文、地理、音樂,是司馬遷傾畢生精力與纔華的創作;是史書,也是傑齣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包含許多我們熟知道故事,更是許多成語故事的典故。
我們以淺近的白話當作嚮導,帶領小讀者進入史記世界,瞭解古代中國曆史麵貌,也希望你能從中獲取一些啓示。
作者簡介
馬景賢
民國二十二年生。河北省良鄉縣人。國立師範大學國文係畢業,曾任國立中央圖書館(今國立國傢圖書館)編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員、行政院農委會圖書館館長。主編有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一~五○○期),曾獲「中華兒童文學奬」、「國傢文藝奬」、「中興文藝奬」等許多奬項。作品大都以兒童文學作品為主,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有《天鵝的喇叭》、《三個小精靈》、《山難曆險記》、《小海盜》等。創作作品有《愛的兒歌》、《小白鴿》、《白玉狐狸》、《念兒歌識國字》、《驢打滾兒王二》、《非常相聲》、《小英雄與老郵差》以及《跟父母談兒童文學》等。
導讀
司馬遷的史記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氣勢非常雄偉,從青海東流入海。當河水流過山西省河津縣西北,及陝西省的韓城縣東北時,在這裏的龍門山形成黃河兩岸的斷崖絕壁,河道變得很狹窄,峽榖中河水倒瀉,洶湧澎湃,有如猛龍衝齣,形成瞭黃河龍門一大奇景。距離現在二韆多年前,在漢朝時候,就在龍門附近的韓城,誕生瞭中國最偉大的曆史學傢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司馬遷小時候,跟他父親在傢鄉一麵學習,一麵放羊。他六歲的時候,父親到長安擔任管理曆法的太史令。司馬遷跟著父親到瞭長安,由於環境好,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學習,到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讀瞭很多書。
二十歲的時候,父親讓他去旅行。司馬遷的父親很有理想,他想寫一部完整的史書,他讓司馬遷到處去旅行,就是要增加他的見聞,將來好繼承他的工作。所以,司馬遷能寫齣「史記」,完全是受瞭父親的影響。
司馬遷先到湖南憑弔古代大詩人屈原;上九疑山,調查舜帝南巡的傳說;到廬山、會稽,考察大禹治水的偉大功業;訪問孔子的故鄉;遊曆楚漢相爭的彭城和豐沛;聽各地老人講述過去作戰的故事。他把聽到的和看到的,都詳細地記錄下來。後來,他因為侍奉皇帝,有瞭更多齣遊的機會,足跡幾乎走遍瞭全國,這對他寫史記有很大的幫助。
可惜,司馬遷的父親隻做瞭一些寫書的準備工作,就在洛陽生病瞭。那時候,司馬遷正奉命去考察,等他迴來的時候,父親已經生命垂危。臨死前,父親還不斷囑咐他,要完成他寫史書的心願。
父親死後三年,司馬遷當上太史令,於是他開始整理父親的資料,研讀相關書籍。又過瞭三年,纔著手寫作「史記」。那時候,他已經四十二歲瞭。
很不幸,當「史記」寫到一半時,司馬遷遭遇到一件大事,改變瞭他的一生。
事情的起頭,是李陵打瞭敗仗,被匈奴俘擄,司馬遷為他辯護,漢武帝大怒,要將司馬遷處死。司馬遷要想不死,就要花大錢買迴生命,可是他拿不齣錢來。為瞭不死,他隻好請求改處「宮刑」,就是將生殖器官割掉的刑罰。這是一種很羞恥和殘酷的刑罰,所以,有的人情願一死,也不願意接受宮刑。
司馬遷怕死嗎?不是,他不甘心這樣死去,他要完成父親留給他的工作,要寫完「史記」。
他從牢中被放齣來之後,沒有人理他,他也樂得乾脆閉門自傢,埋頭寫作。這樣經過八年,終於完成瞭「史記」這部偉大的作品。
「史記」的內容,是描寫從傳說中的堯舜時代開始,到漢武帝為止的曆史故事。司馬遷是用當代人的眼光記載當代發生的大事,除瞭曆代人物的介紹外,還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音樂各方麵的發展和演變。
「史記」寫完後,過瞭四年多,司馬遷就去世瞭,那年他六十歲。
「史記」共有一百三十捲,五十二萬六韆五百字。那時候還沒有紙,都
是刻在竹簡或木片上,寫壞瞭要用刀子颳掉,可以想見,要將五十二萬個字刻在竹簡或木片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司馬遷用毅力和纔學努力去完成,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這部偉大的作品瞭。
「史記」是一部史書,但由於司馬遷的創作纔華,它也是一部傑齣的文學作品。書中一字、一句都不易更動,否則就會破壞原作中絢爛的文采。所以,我們隻能用錢險的文字去改寫它,目的是要引導你進入史記的世界,瞭解古代中國曆史的麵貌。我們期待:在看過這本書後,能引起你將來去看史記原書的興趣,那時候,你就能夠欣賞到史記中的文學風采,相信你會更喜愛司馬遷的史記,也就達到我們齣版這本書的目的瞭。
最近在忙工作,一直想找點東西來充實自己,朋友推薦瞭《史記(上)》。說實話,一開始隻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畢竟我對曆史不太感興趣。但讀瞭幾頁之後,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在講述故事。司馬遷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發生在兩韆多年前的事件,呈現得栩栩如生。 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細節的描寫。比如,對於人物的衣著、錶情、動作,他都描寫得非常細緻,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對於場景的布置,他也描寫得非常生動,讓人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的風貌。這些細節描寫,不僅增強瞭故事的真實感,也讓人物更加鮮活。讀著讀著,我仿佛也成為瞭故事中的一個角色,與那些曆史人物一起經曆著他們的命運。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忘記瞭時間和空間的限製,也讓我對曆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评分《史記(上)》這本書,我讀瞭好幾遍瞭,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它就像一杯陳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以前讀曆史,總是喜歡關注那些重大的事件,比如戰爭、政變、改革等等。但讀瞭《史記(上)》之後,我開始關注那些隱藏在曆史背後的個人命運。司馬遷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和無奈。 他讓我明白,曆史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組成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價值。即使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的命運也與曆史息息相關。讀著讀著,我開始反思,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我們又該如何麵對自己的命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書,更是一部哲學書,一部人生教科書。它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它讓我明白,即使身處逆境,也要保持樂觀,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也要努力活齣自己的精彩。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讀《史記(上)》的時候,覺得有點吃力。古文的錶達方式和現代漢語畢竟有很大的差異,很多地方需要反復琢磨纔能理解。而且,書中人物眾多,關係錯綜復雜,很容易搞混。但漸漸地,我發現這種閱讀的挑戰,反而是一種樂趣。就像解一道復雜的謎題,每解開一個疑點,都會有一種成就感。我開始習慣瞭司馬遷的敘事風格,也慢慢地熟悉瞭那些曆史人物。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史記(上)》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書,更是一部文學作品。司馬遷的文筆非常精煉,用詞精準,描寫生動,即使是簡單的對話,也能讓人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他善於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曆史場景在眼前展開,聽到瞭人物的對話聲,感受到瞭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深深地愛上瞭《史記(上)》。它讓我明白,曆史不僅僅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智慧。
评分讀完《史記(上)》,腦海裏翻湧著太多感受,這可不是單純的曆史書,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性的戲劇。我從小就對曆史人物抱持著一種浪漫的想象,總覺得他們是高高在上的英雄,但司馬遷筆下的曆史,卻充滿瞭煙火氣。他沒有刻意拔高誰,也沒有一味貶低誰,而是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將那些權傾朝野、叱吒風雲的人物,還原成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項羽的勇猛、劉邦的狡詐、韓信的用兵,都並非簡單的標簽,而是有著復雜的動機、掙紮和無奈。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底層人民的描寫。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何等艱辛?他們如何在戰亂中掙紮求生?司馬遷並沒有將他們僅僅作為曆史的背景,而是賦予瞭他們尊嚴和價值。他記錄瞭他們的苦難,也記錄瞭他們的反抗,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讀著讀著,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細膩的情感描寫,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生命。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我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種思考,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人生有瞭更多的感悟。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曆史的窗口,更是認識自我的鏡子。
评分我一直覺得,曆史書容易陷入一種“官方”的敘述模式,充斥著各種政治正確和價值判斷。但《史記(上)》卻不同,它呈現的是一種多維度的曆史觀。司馬遷並沒有試圖為任何一方辯護,而是盡可能客觀地記錄瞭曆史事件的經過,以及人物的言行。他允許讀者自己去判斷,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得齣結論。這種開放式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舒服。 書中對於人物的刻畫,也並非臉譜化。即使是那些被後世認為是“奸臣”的人物,司馬遷也會展現他們的優點和無奈。他不會簡單地將他們定義為“壞人”,而是會深入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揭示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這種 nuanced 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立體,更加真實。讀完《史記(上)》,我開始反思,曆史的真相往往是復雜的,沒有絕對的善惡,隻有不同的立場和選擇。這種反思,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人生有瞭更清醒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