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智慧通常是錯的
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是笨問題
生活中奇怪的行為竟有符閤邏輯的解釋
符閤邏輯的行為卻其實完全沒道理
你知不知道當一些人避免一夜情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會提高愛滋病的蔓延速度?
生活周遭各種人類行為與奇怪社會現象的背後都有許多原因。藍思博將他詼諧與銳利的經濟分析,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從剖析人們的理性決策到某些荒唐的不理性行為。他建議讀者用輕鬆、幽默的態度來看待這些問題,要不就嚴肅地來探討它。
防製愛滋和性病,單一性伴侶是最有效的方式?
行善應當廣布,所以捐獻時的對象應當越多越好?
大象瀕臨絕種,實施禁獵對大象的保育應當是好消息?
當災害發生時,政府直接補助災民最有幫助?
多子多孫,福氣,真的嗎?
以上說法都比你所想像的更接近真理。如果你的常識告訴你上麵的問題是肯定的,那你可能需要翻翻這本書。記住,常識也曾告訴過人們地球是平的。
﹝Q﹞擁有自己房子的人居然比較容易失業!?(自有住宅率越高,失業率也越高!)
﹝A﹞數字背後的問題
瑞士,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國民擁有自己的房屋,失業率隻有2.9%。西班牙,房屋自有率約為瑞士的三倍,失業率高達18.1%。葡萄牙的房屋自有率則是在瑞士與西班牙的中間,失業率為 4.1%。
不論比較國傢或地區,同樣的狀況似乎一再齣現。不論你從一個時點或是長達十年的趨勢觀察,都會齣現這種現象。
平均來說,房屋自有率每增加十個百分點,失業率就會增加二個百分點。
英國華威大學的奧斯威爾教授認為,房屋所有權是造成失業的「原因」,因為人們被睏在房屋的所在地。失業的房屋所有人傾嚮在房屋通勤範圍內找工作,而失業的租屋者願意移居至其他有工作的地方。
不過也許這種因果關係是逆嚮的…… >>>>> P.169
作者簡介
史帝文.藍思博 Steven E. Landsburg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學教授。藍思博在《Slate》網路雜誌撰寫的「每日經濟學」(Everyday Economics)專欄深受歡迎,他也應邀在《財星》、《富比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刊物發錶文章,著有《公平賽局》(Fair Play)、《價格理論與應用》(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以及暢銷書《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理思考24問》。
◎作者個人網站:www.landsburg.com/
譯者簡介
周曉琪
政治大學經濟係畢業,美國邁阿密大學電腦碩士,曆任《工商時報》海外基金記者、《Taipei Times》財經英文記者,中文版《哈佛商業評論》副總編輯等,譯作包括:《如何投資購買外國股票與債券》、《凱洛格管理學院:經營與策略最佳實務》、《商業談判最佳實務》、《數位海盜的正義》等財經管理叢書。
推薦序 興味無窮的經濟思維 文/吳惠林
前言 非傳統智慧
第一部
第一章 性愛越多越安全
第二章 多子多孫多福氣
第三章 我喜歡小氣財神
第四章 誰是他們之中最公平的?
第五章 童工
第二部 如何修正所有一切事物
第六章 如何改革政治
第七章 如何改革司法體係
第八章 如何改革所有其他的事物
如何對抗火災/如何對抗犯罪/如何防範車禍
如何對抗汙染/如何解決腎髒短缺的問題
如何對抗灌水的成績/如何縮短排隊隊伍
第三部 日常經濟學
第九章 用經濟的眼去推敲
第十章 不好瞭!是個女兒!
第十一章 身為人母的高昂代價
第四部 大問題
第十二章 奉獻你的一切
第十三章 靈魂的央行總裁
第十四章 如何讀新聞
種族問題/天災救濟/巴格達的劫掠
全球暖化,本地擁擠/我與邦諾書店的貿易入超
一個外包的寓言/新的種族優越感
第十五章 生死攸關
第十六章 讓我不安的東西
附錄
前言
非傳統智慧
常識告訴你濫交會傳播愛滋病、人口成長會威脅經濟繁榮、吝嗇鬼會是很糟的鄰居。不過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挑戰你的常識。我的武器是證據與邏輯,特彆是經濟學的邏輯。當邏輯嚮我們挑戰,讓我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時,邏輯不但打開你的視野,更可以提供無窮的樂趣。
生女兒會導緻離婚。復仇的欲望比淘金的欲望更健康。禁獵大象反而對大象是個壞消息,災難補助對接受補助的災民也是個壞消息。惡意的電腦駭客應該處以死刑。大善人捐獻的對象應該越少越好。寫書是一種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行為;直接插隊到排隊隊伍的最前麵並非不負責任的錶現。較高、較瘦、較美的人賺的薪資較高—但是原因和你想的不一樣。以上每一句陳述,都比你想像的更接近真理。如果你的常識告訴你並非如此,記住,常識也曾告訴你地球是平的。
你將要看到的內容是,集反傳統、原創性十足、不遮遮掩掩、讓你渾身不自在之大成。我的意思是書中每一個字我都嚴肅以對,而且每一個字我都樂在其中。不過,這些論點都將會齣乎你的意料之外。這本書將使你對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有全新的洞察。有時可能會讓你火冒三丈,不過我希望你能一笑置之。
第一章 性愛越多越安全
對於我們容忍毫無節製與不負社會責任的性行為,大自然讓人類得到可怕的報應就是愛滋病(AIDS),這是韆真萬確的事。這種傳染病也是我們縱容一夫一妻製、持貞守節,以及其他極端的性愛保守主義者所付齣的代價。
平素你已熟知關於雜交的罪惡,現在讓我來告訴你關於自製的罪惡。
我們來看看馬丁的故事。他是一位深具魅力並且相當謹慎的年輕男子,但是他過去的性愛史乏善可陳,最近他與公司一位女同事瓊安正展開一段調情的關係。當上禮拜公司的派對逐漸接近之際,瓊安與馬丁分彆心照不宣地想著他們當天可能會一起迴傢「辦事」。不幸地,因為疾病管製局中心的插手,兩人的命運受到乾擾。就在準備開派對的當天早晨,馬丁碰巧注意到疾病管製中心在地鐵宣導禁慾的一則廣告。為瞭磨練自己,馬丁決定待在傢裏。由於馬丁沒有齣現,瓊安搭上同樣深具魅力但是較不謹慎的麥斯威爾—結果瓊安染上瞭愛滋病。當凡事小心的馬丁退齣交配遊戲時,他使運氣不好的瓊安成為麥斯威爾的囊中物。如果那些地鐵的廣告對馬丁的影響大於對麥斯威爾的影響,那些廣告對瓊安的安全就形成瞭一種威脅。當那些廣告取代卡文剋萊(Calvin Klein)的廣告時尤其如此,因為性感的內衣廣告可能會讓馬丁擁有一種對社會犧牲奉獻的心情。
如果全世界的馬丁都能放輕鬆點,我們將能延緩愛滋病的蔓延。當然,我們不希望無限上綱:如果馬丁放鬆過度,他會變得與麥斯威爾同樣危險。不過當性愛保守派人士溫和增加他們的性愛活動時,他們會對我們其他人提供很大的好處。哈佛大學教授剋來默(Michael Kremer)估計,如果每位擁有約二.二五位以下性伴侶的英國人能增加更多的性伴侶,可望延緩英國愛滋病的蔓延速度。此資料適用於英國四分之三年齡在十八至四十五歲的雙性戀者身上。
當像馬丁之類的審慎男子每一次違反清規戒律時,對這個世界就會有所幫助。事實上他的行為提供瞭二種幫助。首先是他提高所有人尋求安全性伴侶的機率。第二點比較恐怖,不過也可能更為重要:如果馬丁今晚找到一位新的性伴侶,他有可能染上愛滋病。這一點很棒。因為馬丁將會迴傢,孤獨地待在傢中,最後死去—同時將病毒一起帶走。
如果有人今晚遭到感染,我希望是馬丁,而不是雜交高手彼得,因為在彼得最後死去之前,他可能會讓另外二十個人遭到感染。
我一嚮希望像是馬丁之類的男子能夠進入酒吧。當他帶一位並未感染的性伴侶迴傢時,他降低這位性伴侶與其他較危險對象交往的機會,也減少病毒進一步傳播蔓延的機會。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我都希望他今晚運氣很好。
不幸的是,這不是尋找一夜情的好方法。如果你採取「與我來段一夜情,好讓你染上愛滋病、死去,並且順便將病毒一塊帶走」的態度,你會很難推銷自己。這就像是「你應該賣掉你的落葉吹風機,好讓你的鄰居擁有比較乾淨的草坪」或是「你應該坐下來看棒球賽,好讓所有人都看得到」一樣。整件事的重點在於對群體有益的事可能對個體有害,也因此我們獲得的是負麵的結果。
如果性伴侶越多就能拯救生命,那麼一夫一妻製反而可能會有緻命的後果。
想像一個國傢中幾乎絕大多數的女性都篤信一夫一妻製,而所有的男性都要求每年要有二位性伴侶。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妓女最後必須服務所有的男性。要不瞭多久,這些妓女都會遭到感染,這些妓女將病毒傳遞至男性身上,這些男性再將病毒帶迴傢傳遞給他們奉行一夫一妻製的妻子。不過如果這些奉行一夫一妻製的每一位妻子都願意接受一位婚外情的性伴侶,賣淫市場將會因而滅絕,同時病毒在無法快速傳播之下,也將會一起滅絕。
恪守一夫一妻製妻子的寓言,比馬丁與瓊安的範例有更深一層的寓意,因為前者證明從整體社會的層次來看,雜交越多越能阻礙愛滋病蔓延—至少在原理上是如此。然而,實際上又是何種情況?這就是剋萊默教授研究報告的用意之所在,從實際假設人們如何選擇性伴侶為齣發點,他的研究報告顯示基本上兩者精神一緻。當你的鄰居從原本一本正經的模樣,突然變成花心男子時,其實他正在對抗緻命的天譴。
這是你應該支持馬丁與瓊安發生性關係的理由之一。還有另一個理由:他們可能會很享受這場性愛。
絕對不能忽略享受性愛。畢竟降低愛滋病毒的感染率絕對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如果是的話,我們就應該宣布性交是非法行為。我們真正希望的是,將因特定性行為次數而産生的愛滋病感染比率降至最低。這與將你情我願的性行為次數提升至最高,以降低愛滋病感染人數至任何特定數目是同樣的道理。即使馬丁不能否認麥斯威爾最終博得芳心,至少馬丁能讓某人快樂一下。
你若是個偏執狂,降低愛滋病的盛行程度是你的目標,那麼你應該鼓勵馬丁多做愛A。不過你若是個明智的人,你的目標應是盡可能將性愛效益與愛滋病成本間的差距拉到最大—你甚至應該鼓勵馬丁竭盡全力地多與人做愛。
對經濟學傢而言,我們非常清楚為什麼過去性愛經驗十分有限的人們,如今選擇「供給」的性愛如此地少:因為他們的性愛服務低於應有的價值。如果性愛保守派人士能有效宣傳自己「乏善可陳」的性愛史,那些深切瞭解愛滋病毒為害的性愛追逐者,將會競相追逐這些保守派人士。不過這種情形沒有齣現,因為很難找到保守派人士。由於這些人得到的迴報不足,因此他們不願意降低潔身自愛的標準。
當你找到一位新的性伴侶時,你會承擔一些成本,也會獲得一些效益,這個部分與你有關。你也會對其他人産生成本或效益,不過這個部分與你無關。如果你的性愛史使你成為一位聲名狼藉的雜交者,對彆人而言,這就是一種成本。每個人都在一條廣大的公有溪流中尋找性伴侶,一旦你進入這條溪流,你已汙染瞭它。
不過,你若始終小心謹慎地精挑細選,很可能你的性伴侶群體平均品質就會提高。隻要跳進這條溪流,它便因你而更為潔淨。感謝你的加入,所有今晚尋找性伴侶的人擄獲一位安全人士的可能性為之升高。
就像許多其他的公有溪流一樣,性伴侶的溪流中有太多的汙染者,而願意清理這條溪流的誌工又太少。工廠業主保護環境的工作做得不夠,是因為他們保護環境的報酬不足(或是處罰過輕)。他們可以獲得一些報酬(即便工廠業主也喜歡青山綠水),但是大部分效益將歸於所有陌生的人。同樣的道理,馬丁可能不願意盡全力對抗愛滋病的禍害(透過與瓊安一夜情),是因為他雖然能獲得一些效益(例如性愛的愉悅),但是更多效益將會留給瓊安未來的性伴侶,以及這些人未來的性伴侶。
這項類推的反麵,代錶馬丁的貞節是一種汙染的形式—透過減少約會群體中一小部分相當安全的性伴侶,貞節汙染瞭性愛的環境。工廠業主嚴重汙染環境,因為他們隻呼吸其汙染範圍的一小部分;馬丁待在傢裏的時間太長,因為他隻承擔後果的一小部分。
汙染的類推如此有力,是因為它幾乎主宰任何你能訴說的故事。要斷言馬丁與瓊安做愛會延緩傳染病,必須假定馬丁如果待在傢裏,瓊安與麥斯威爾以及所有他們可能的性伴侶會做些什麼事。不過,要斷言馬丁與瓊安的一夜情會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更好」解釋瞭疾病的成本與性愛的效益),你並不需要這些假定。當財貨價格低於實際價值時(例如馬丁的性愛服務),他們的供給就會低於實際需求。
由此,我們知道:當性愛保守派人士放寬他們守身如玉的標準時,效益會外溢給他們的鄰居。單是這一點就足以告訴我們,如果能使這些人放鬆一點,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然而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方法不止一種。也許是延緩愛滋病的蔓延,也許是人們更多地享受性愛。也或許是愛滋病蔓延速度加快,但人們得以值迴票價地享受多齣許多的性愛。
就純理論(即公有溪流原理的外貌)而言,以上這些好事至少一定會齣現一件。根據剋來默教授的研究顯示,則有二件好事會齣現:我們得到較多的性愛與較少的疾病。
如果你想的隻是延緩愛滋病的流行,剋來默教授的研究顯示性行為次數越多越是件好事。不過如果你希望支付成本後,效益的超額部分能夠最大化,那麼更多的性愛甚至是一件更好的事……(未完待續)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挺有意思的,「反常識經濟學」,光是這四個字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經濟學這東西,好像離我們普通人有點遠,教科書上的那些名詞公式,讀起來就頭大。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或許它能用一種更接地氣、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解釋經濟學的道理。我一直有個感覺,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常識」,在經濟學裏可能根本就不適用,甚至會誤導我們。比如,大傢都說勤儉節約是美德,但如果過度儲蓄會不會抑製消費,反而對經濟不利?又比如,很多人覺得政府乾預經濟會擾亂市場,但某些時候,沒有政府的介入,一些更糟糕的情況可能就會發生。這本書會不會就在探討這些顛覆我們固有認知的經濟現象呢?我特彆期待作者能用生動有趣的案例,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經濟學原理,變成我們能理解、能體會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經濟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不再覺得它隻是少數人的學問,而是能夠成為我們每個人理解世界、做齣更好決策的工具。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看到「反常識經濟學」這個書名,我還有點猶豫。因為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很多號稱「顛覆常識」的書,最後都隻是換湯不換藥,講的東西還是那些老掉牙的理論,隻是包裝得花哨一點。但翻瞭幾頁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真的不一樣。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犀利,他毫不留情地指齣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經濟誤區,而且解釋得頭頭是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自由市場」的討論,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自由市場是最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這本書卻深入剖析瞭自由市場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齣現的“失靈”,比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等等。這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我們往往因為「常識」的束縛而忽略瞭它們。作者用很多具體的例子,比如醫療保險、環境保護等等,來論證他的觀點,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覺得,學習經濟學不應該是為瞭記住幾個公式,而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社會運行的邏輯,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反思「為什麼」的書,這種思考方式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我經濟學認知的「重塑」過程。我一直以來對經濟學的理解,很多都是從新聞報道和一些普及讀物裏拼湊起來的,總覺得碎片化,缺乏係統性。而「反常識經濟學」這本書,就像是給我搭建瞭一個新的框架,讓我能夠重新審視很多經濟現象。作者在書中探討瞭“羊群效應”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大傢一窩蜂地去投資某個東西,好像不跟著做就會錯過什麼,但事後迴想,很多時候那隻是情緒的驅動,而非理性的判斷。這本書不僅講瞭現象,更重要的是解釋瞭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比如信息不完全、信號傳遞等等。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夠從看似無關的現象中,挖掘齣深層的經濟邏輯。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和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朋友對話,他不斷地拋齣問題,引導你思考,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這讓我意識到,原來經濟學不僅僅是數字和圖錶,更是關於人性、關於選擇、關於集體行為的學問。
评分讀完《反常識經濟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過去的很多經濟觀念都是被“常識”濛蔽瞭。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經濟世界的全新認知。作者在書中對“成本”的定義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我們通常認為成本就是付齣的金錢,但作者卻提齣瞭“機會成本”的重要性,而且不僅僅局限於經濟層麵,還延伸到瞭時間、精力等各個方麵。這一點讓我受益匪淺,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眼前的得失,卻忽略瞭放棄其他選擇所帶來的潛在損失。另外,書中關於“激勵機製”的討論也讓我大開眼界。我們總是習慣於用金錢來激勵人,但作者卻通過各種案例,證明瞭非金錢的激勵方式,比如認可、成就感等等,在很多情況下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流暢,一點也不枯燥,而且作者的觀點非常有說服力。它讓我不再是簡單地接受那些“經濟常識”,而是開始主動去質疑,去分析,去思考,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寶貴的學習體驗。
评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這本書的,當時看到書名以為會是那種講一些冷門經濟學派或者奇談怪論的書。結果讀進去之後,發現完全超齣我的預期。這本書不是在講什麼“冷知識”,而是在挑戰我們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經濟思維模式。比如,關於“稀缺性”這個概念,我們總是覺得東西越少越值錢,但作者在書中卻提齣瞭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在某些情況下,供給的增加反而可能導緻價格的下降,這聽起來和我們直覺不一樣,但作者的論證非常有力,讓我不得不去思考。還有關於“理性人”的假設,我們都以為人做決定是理性的,但這本書卻強調瞭行為經濟學的一些觀點,比如情緒、偏見等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經濟決策的。這讓我覺得非常真實,因為我經常發現自己做齣的決定,事後看來並不是最“經濟”的。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直接、有力的方式,把復雜的經濟概念變得通俗易懂,而且充滿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