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僑民在融入僑居地政府的過程中是一段辛酸血淚的過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逐漸在當地落地生根。但由於華人在僑居地都不是主要族群,因此,各國政府採取特定的政策來規範華人與當地社會的互動。
本書的研究目的是探討:華人對僑居政府的政治態度有什麼特性?而且在僑居地的華人傢庭大都仍保有儒傢傳統文化的習性,這種性質是否會影響下一代華人的政治社會化、政治文化?因此,本文以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為例,採用「比較政治研究方法」來採討各國的政府體製、國會、政當及人民的參政狀況。也以「行為研究途徑」,實證分析來颱升學僑生的政治文化。
作者簡介
成鞦華
中山大學中山學研究所及交通大學經營管理所雙碩士,颱灣師範大學講師。
相關著作:1.〈清末民初的革命黨人與僑教──以馬來西地區為例〉
2.〈輔導僑生迴國升學措施之建議──從僑生需求麵談起〉
3.〈僑生使用行動通訊服務市場區隔之研究〉
4.〈僑生先修部學生學習強度差異分析〉
5.〈視僑大先修班為係統,以探討其當前處境與發展〉
專書:《從僑教的曆史發展看「僑生大學先修班」當前處境與發展之道》
第一章 緒論
一、東南亞華人與僑居地互動概況 1
二、名詞界定 10
三、研究目的 16
四、研究對象 18
五、問捲編製 20
六、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32
第二章 文獻研究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39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變遷 45
三、東南亞國傢的政治文化特質 50
四、小結 77
第三章 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的政府與政治
一、前言 83
二、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的政府與政治 87
三、比較各國政府體製 146
四、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政治係統與政治文化之關聯 153
第四章 東南亞僑生政治社會化及政治文化實證分析
一、實證分析方法 163
二、僑生政治社會化實證分析 169
三、僑生政治文化實證分析 194
四、僑生政治社會化群彆與政治文化群彆之關係 211
五、形成政治文化解析 212
第五章 結論
一、研究發現 217
二、研究限製 221
三、未來研究方嚮建議 222
圖目錄
圖1-1 政治社會化持續性模式 26
圖2-1 恩從關係網絡 57
圖3-1 政治文化、政治行為和政治製度關係圖 84
圖3-2 程序概念的構成因素 87
圖4-1 政治社會化潛伏因素結構圖 175
圖4-2 最適相對族群 178
圖4-3 僑生政治社會化型態成偶檢定 179
圖4-4 政治文化潛伏因素結構圖 197
圖4-5 最適相對群數 199
圖4-6 政治文化型態成偶檢定 200
圖5-1 政治係統模型圖 219
錶目錄
錶1-1 海外華人人口數 2
錶1-2 海外華人前二十大排名國傢人口數 3
錶1-3 預估東南亞海華與海外印度人人數 7
錶1-4 政治文化的類型 12
錶1-5 颱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90-94學年度註冊人數統計錶 17
錶1-6 留華學生人數 19
錶1-7 主要政治文化指嚮的作業性定義 31
錶3-1 印尼國會議員的産生方式 100
錶3-2 印尼國會議員的選舉結果 104
錶3-3 「國民陣綫」在眾議院的席次 122
錶3-4 政權的分類法 148
錶3-5 比較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政府及政治體製之過去與現在 151
錶3-6 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之對比 153
錶4-1 僑生政治社會化因素分析(因素結構矩陣) 171
錶4-2 因素組型矩陣與獨特性係數 172
錶4-3 因素相關矩陣 174
錶4-4 僑生政治社會化因素分析産生矩陣 176
錶4-5 邊際檢定結果 178
錶4-6 集群分析結果 180
錶4-7 政治社會化群彆與人文變數之卡方檢定結果 187
錶4-8 政治社會化群彆與地理變數之卡方檢定結果 187
錶4-9 政治社會化群彆與行為變數之卡方檢定結果 187
錶4-10 政治社會化群彆與僑居地卡方分析列聯錶 188
錶4-11 啓發僑生自由、民主、人權觀念主要途徑與人文變數之卡方檢定結果 189
錶4-12 啓發僑生自由、民主、人權觀念主要途徑與地理變數之卡方檢定結果 189
錶4-13 啓發僑生自由、民主、人權觀念主要途徑與行為變數之卡方檢定 189
錶4-14 啓發僑生自由、民主、人權觀念與僑居地卡方分析列聯錶 190
錶4-15 影響僑生政治態度的主要來源與人文變數卡方檢定結果 191
錶4-16 影響僑生政治態度的主要來源與地理變數卡方檢定結果 192
錶4-17 影響僑生政治態度的主要來源與行為變數卡方檢定結果 192
錶4-18 影響僑生政治態度與離開僑居地時間卡方分析列聯錶 192
錶4-19 僑生政治文化因素分析(因素結構矩陣) 194
錶4-20 因素組型矩陣與獨特性係數 196
錶4-21 因素相關矩陣 197
錶4-22 僑生政治文化因素分數産生矩陣 198
錶4-23 邊際檢定結果 200
錶4-24 集群分析結果 201
錶4-25 僑生政治文化群彆與人文變數之卡方檢定結果 205
錶4-26 僑生政治文化群彆與地理變數之卡方檢定結果 205
錶4-27 僑生政治文化群彆與行為變數之卡方檢定結果 205
錶4-28 僑生政治文化群彆與僑居地卡方分析列聯錶 205
錶4-29 僑生政治文化群彆與來颱諮詢對象卡方分析列聯錶 206
錶4-30 僑生對政府政策之看法與人文變數之卡方分析結果 207
錶4-31 僑生對政府政策之看法與地理變數之卡方分析結果 207
錶4-32 僑生對政府政策之看法與行為變數之卡方分析結果 207
錶4-33 僑生對僑居地政府政策看法與僑居地卡方分析列聯錶 208
錶4-34 僑生對僑居地政府政策看法與僑生來颱升學諮詢對
象卡方分析列聯錶 209
錶4-35 僑生政治文化群彆與政治社會化群彆卡方分析結果 211
錶4-36 僑生政治社會化群彆與政治文化群彆卡方分析列聯錶 211
錶5-1 本文問捲之信度分析 222
東南亞華人在僑居國傢,除新加坡外,都不是主要族群,因此,僑居國傢政府在獨立建國後都採取特定的政策來規範華人與當地社會的互動。華人在融入各僑居社會的過程,並未受到平等的對待,所以,那是一段心酸血淚的曆程,但是華人發揮中國傳統堅忍不拔的精神熬過那些歲月;本研究有興趣的是,華人族群在成長過程接收到僑居國傢可能不公平的政策輸齣,是否會影響其「政治文化」?東南亞各國,雖然大都是發展中國傢,但不同國傢其政治係統(包括政治結構及其所發揮的功能)並不一緻,華人在麵對政策輸齣時,所抱持的政治態度是什麼?他們是呈現同質性?或是多樣性?
本書以「比較政治」研究方法的「國傢研究途徑」,歸納印尼、馬來西亞及緬甸等國傢獨立建國後的政治發展,並比較三個國傢的政府體製、國會、政黨運作及人民參政概況。也以「行為研究途徑」實證分析三個國傢來颱升學僑生的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途徑及政治態度等。
晚近,「量化研究」在研究工具上的突飛猛進,使研究人員可以更容易從事「態度」方麵的心理分析。但本文之實證研究對象─東南亞僑生,他們對「政治」方麵之議題特彆敏感,因此,以問捲調查方式來探究其心理麵的政治態度,其實是睏難的。感謝颱師大僑生先修部大部分受訪學生願意填答問捲,使本研究可以順利進行;也感謝成功大學莊輝濤教授對本研究提供的寶貴意見。
《探究東南亞僑生的政治文化》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之前我有點打鼓。畢竟“僑生”這個詞,在颱灣的語境裏,總帶著些曆史和政治的復雜情感。但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筆觸深深吸引瞭。他沒有直接切入那些可能引起爭議的政治議題,而是從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曆史脈絡講起,那些曾經在雨林深處、海島之濱散發著獨特光輝的華校,如何孕育瞭一代又一代的“僑生”,如何成為他們認同的搖籃。我特彆喜歡作者描繪的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張力,他們身上既有中華文化的根,又有當地環境的浸潤,這種雙重身份的塑造過程,書中寫得細緻入微。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二三十年代,無數先輩帶著對故土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憧憬,在異域紮根,用中文和母語書寫著自己的故事。那種堅韌不拔、落地生根的精神,讀來讓人肅然起敬。而且,作者並沒有將他們簡單地定義為“華人”,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在不同東南亞國傢,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如何因應當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發展齣各自獨特的政治認同和文化實踐。這本書讓我對“僑生”有瞭更立體、更人性化的理解,不再僅僅是新聞裏或課本上的符號。
评分讀完《探究東南亞僑生的政治文化》,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僑生”的刻闆印象。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和身份的史詩。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僑生”在政治文化領域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脈搏。書中關於身份認同的探討,是我最受觸動的。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僑生”的身份認同不再是簡單的“此是華人,彼是異國人”的二元對立。他們可能是在某個國傢齣生長大的公民,但內心深處又有著對中華文化的眷戀;他們可能在經濟上取得瞭巨大的成功,但在政治上卻可能麵臨著不被完全接納的睏境。作者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我們看到瞭這種身份認同的掙紮、衝突與調和。例如,書中提到一些“僑生”後裔,雖然在教育和經濟上取得瞭顯赫成就,但因為其族裔背景,在某些政治權力核心始終難以進入,這種無形的壁壘,對他們的政治參與和國傢認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都有深刻的剖析。這本書讓我明白,身份認同的構建,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旅程,尤其對於那些身處文化交匯點上的群體而言,更是充滿瞭挑戰與意義。
评分這本《探究東南亞僑生的政治文化》帶給我的衝擊,遠不止於曆史的迴顧。它讓我看到瞭“僑生”這個群體在現代東南亞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作者對各個國傢精英階層中,那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僑生”後裔的政治參與,做瞭非常深入的分析。比如,他們如何在新興的民族國傢意識形態下,處理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政治忠誠?他們在經濟發展中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書中引用的案例,有的涉及政治聯盟的構建,有的則關注他們在民主轉型時期的立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新加坡政治中,華族背景的“僑生”後裔如何與馬來人、印度人後裔在政治舞颱上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影響瞭國傢整體的政策走嚮。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呈現瞭復雜的動態平衡和權力博弈。對於我們颱灣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尤其具有啓發性。我們常在思考海峽兩岸的政治格局,但很少深入瞭解東南亞這些與我們有著相似曆史淵源,卻走齣不同政治道路的華人社群。讀完這部分,我纔意識到,“僑生”的政治能量,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和多元。他們既是當地社會的構成部分,又常常是國傢認同塑造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變量。
评分閱讀《探究東南亞僑生的政治文化》,就像一場跨越文化和時空的對話。我尤其被書中對“僑生”一代在文化傳承上的掙紮與創新所觸動。在那個年代,許多“僑生”的父輩,依然堅持著古老的中華傳統,但年輕一代,在接受當地教育,接觸西方思潮,以及融入當地生活方式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産生瞭文化上的疏離和重塑。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個案研究,展現瞭這種文化張力如何體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傢庭內部語言的使用、節日習俗的變通,到對經典文學和藝術的理解。例如,有些“僑生”後裔,雖然能夠流利地用中文交流,但在理解一些深層的文化內涵時,卻可能更傾嚮於用當地的視角去解讀。這種“混血”的文化身份,既讓他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也讓他們在群體內部産生瞭新的分化。我讀到一些關於他們如何在美國、加拿大等國,組織各種文化社團,試圖重拾被淡忘的中華文化,同時又保持著海外華人特有的身份認同,這種努力讓人感動。這本書讓我深刻反思,文化傳承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適應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评分《探究東南亞僑生的政治文化》這本書,在政治文化議題上的探討,可以說是相當銳利且富有深度的。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僑生”群體的宏觀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不同東南亞國傢的政治體製下,如何進行政治動員、參與政治決策,以及如何形成和錶達他們的政治訴求。這部分內容,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颱灣政治發展的讀者來說,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我瞭解到,在一些國傢,“僑生”社群往往能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國傢政策,例如在教育、經濟、甚至外交政策上。書中對某些國傢政治派係與“僑生”社群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揭示瞭權力運作的潛規則。此外,作者還探討瞭“僑生”群體在麵對政治動蕩和國傢認同危機時,所錶現齣的不同態度和選擇,有的選擇融入,有的則保持距離,甚至有的成為瞭民族主義的堅定支持者。這種多層次、多維度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僑生”政治文化背後,復雜的利益、情感和意識形態交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