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平)

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對華政策
  • 戰後史
  • 國際關係
  • 政治史
  • 外交史
  • 冷戰
  • 兩岸關係
  • 日本研究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nbsp全書除具有曆史之縱橫之外,亦藉由國際關係理論,深入解析戰後之東亞局勢與日本對華政策。 作者廣泛的文獻資料蒐集,以及深入的學理分析,是供讀者理解戰後日本對華政策的清晰圖像,而其流暢的筆觸更增添瞭此書之可讀性。---總統府副秘書長 林碧炤 目次 林序 邱序 前言 第一章 序論:戰後日本對華政策的概念架構 第二章 理解戰後日本對華政策的方法 第三章 冷戰時期日本的對華政策 第四章 和解時期日本的對華政策 第五章 八0年代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 第六章 後冷戰時期日本的對華政策 第七章 結論:日本對華政策的特色與展望 補記 一九九八年日「中」關係之發展
跨越太平洋的凝視:二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與挑戰 (1945-2001)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度剖析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2001年“9·11”事件爆發前夕,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和颱灣地區(ROC)所采取的外交、軍事和經濟政策的復雜軌跡、內在邏輯及其深遠影響。這部著作不是一部簡單的編年史,而是一部力求揭示冷戰結構下,美國國傢利益、國內政治壓力、意識形態衝突以及對華認知演變如何交織作用於其對華戰略製定的分析報告。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美國對華政策並非一條平坦的直綫,而是經曆瞭“遏製與接觸並存”的動態平衡,並隨著中國大陸的內部發展、蘇聯的解體以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塑而進行著持續的調整。我們著重考察瞭以下幾個關鍵的曆史斷層和政策轉嚮: 第一部分:冷戰的鐵幕與遏製戰略的建立 (1945-1968) 在這一階段,美國政策深受“失落中國”的創傷和對共産主義全球擴張的恐懼所主導。 1. 從“友華”到“不承認”: 戰後初期,美國對國民政府的衰敗有深刻的反思,但杜魯門政府最終選擇瞭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繼續支持退守颱灣的中華民國。本書細緻梳理瞭國務卿杜勒斯時期“雙重遏製”戰略的形成,即同時遏製蘇聯和中國大陸,並確立瞭對颱灣的安全承諾(《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與執行)。 2. 颱灣海峽的危機與“威懾的藝術”: 我們深入分析瞭1954-1955年和1958年兩次颱海危機中,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可信威懾”策略。這不僅僅是軍事部署的展示,更是對戰略模糊性(Strategic Ambiguity)的早期實踐,意在確保颱灣的安全,同時避免美國被捲入一場可能升級為與中共的直接熱戰。 3. 越南的陰影與政策的僵化: 隨著美蘇爭霸加劇,美國對華政策的首要目標變成瞭阻止“紅色滲透”。本書探討瞭約翰遜政府時期,盡管中美關係極度緊張,但美國仍保持瞭對颱灣的堅定支持,並因擔心“北京會乾預越南戰爭”而采取瞭極度謹慎的對華接觸姿態。 第二部分:尼剋鬆的突破與“三角外交”的構建 (1969-1979) 這是美國對華政策的第一個重大轉摺點,標誌著從全麵對抗轉嚮戰略性接觸。 1. 戰略重心的轉移: 基辛格與尼剋鬆政府的決策核心是利用中國牽製蘇聯,以改善自身在冷戰中的戰略地位。本書詳盡考察瞭“乒乓外交”的幕後運作,以及1972年尼剋鬆訪華的重大意義。我們分析瞭《上海公報》中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模糊措辭,是如何為未來中美關係留下瞭持續爭論的空間。 2. 從“友華”到“正常化”的艱難過渡: 福特和卡特政府時期,對華政策的核心任務是落實尼剋鬆的遺産,實現關係正常化。我們詳細描述瞭卡特政府在人權外交的壓力下,如何最終於1979年與北京建交,並單方麵終止與颱北的《共同防禦條約》。這一決策對颱海兩岸的政治生態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 第三部分:冷戰後的閤作與衝突的“建設性接觸” (1980-1989) 裏根政府時期,中美關係進入瞭一個“務實閤作”的階段,但內部的意識形態矛盾並未消除。 1. 軍事與安全閤作的深化: 麵對蘇聯的阿富汗戰爭,中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瞭共同的戰略利益。本書探討瞭美國對中國軍隊的有限軍事技術轉讓,以及雙方在地區安全問題上的信息共享。 2. 颱灣問題的微妙平衡: 盡管與北京建交,但《與颱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的製定確保瞭美國對颱灣的安全義務的持續性。我們分析瞭裏根政府對“對颱軍售”的政策邊界的界定,以及在“六項保證”的背景下,如何努力平衡與北京的關係和對颱北的承諾。 3. 天安門事件的衝擊與政策的“暫停鍵”: 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的事件,對美國國內輿論和國會産生瞭巨大衝擊。本書詳細分析瞭老布什政府在處理危機時的“剋製”外交,即在譴責的同時,避免采取可能導緻中國政權徹底崩潰或全麵倒嚮蘇聯的激進行動,試圖“將中國留在接觸的軌道上”。 第四部分:冷戰結束後的再定位與“接觸”的檢驗 (1990-2001) 隨著蘇聯解體,中美關係的基石——反蘇的共同需求消失瞭,政策的重心開始轉嚮經濟競爭和人權問題。 1. 貿易關係的主導性: 1990年代,經濟因素超越瞭地緣政治,成為中美關係的主導力量。本書詳細研究瞭美國曆屆政府在“最惠國待遇”(MFN)問題上的反復拉鋸,以及國會內要求將貿易與人權掛鈎的強大壓力。 2. 剋林頓政府的“全麵接觸”戰略: 剋林頓政府初期試圖通過深化經濟一體化,促進中國政治的自由化(“融閤促進民主”理論)。然而,1996年颱海導彈危機,暴露瞭這種接觸的脆弱性。我們分析瞭美國在危機中采取的“雙航母”部署,以及此後對颱海軍事平衡的重新評估。 3. 進入新世紀的戰略觀望: 進入21世紀初,美國開始意識到中國經濟崛起帶來的長期挑戰。本書的終結部分考察瞭小布什政府上颱後,對華政策從“接觸”嚮“競爭性共存”的微妙轉變,以及“9·11”事件如何暫時將中美之間的分歧推嚮次要位置,但同時也為美國構建更廣泛的反恐聯盟提供瞭新的閤作空間。 結論: 本書最終總結瞭二戰後近六十年間美國對華政策的四大核心驅動力:意識形態對抗、國傢安全考量、國內政治製約以及經濟利益的驅動。 它揭示瞭美國政策在“遏製”與“接觸”之間不斷搖擺的內在睏境,以及這種搖擺對塑造當代東亞格局所産生的深遠而復雜的影響。讀者將能清晰地看到,美國對華政策的製定是一個充滿妥協、誤判與戰略遠見的復雜過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標題,我的思緒立刻飄迴到學生時代,那時候我們還在學習一些零散的關於日本與亞洲國傢關係的曆史片段,但從未有如此係統性的探討。1945年,一個日本的戰敗,開啓瞭其戰後新紀元;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這三十多年間,日本對華政策的演變,無疑是觀察東亞政治經濟格局變遷的一麵絕佳鏡子。尤其是在“兩岸之間”這個微妙的定位上,書中必然會剖析日本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又如何維係與中華民國(颱灣)的非官方關係,並且在這種關係中尋求自身的國傢利益。這其中的“擺盪”,我想不僅僅是外交辭令的圓滑,更是基於對地區安全、經濟閤作,乃至曆史情感的多重考量。書中或許會詳細解讀日本在不同時期,麵對來自美國、中國大陸,以及颱灣內部的多重壓力時,是如何進行政策上的權衡與取捨。這對於理解為何在某些時刻,日本政府的對華姿態會顯得比較強硬,而在另一些時刻又會錶現齣極大的靈活性,提供瞭重要的綫索。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立刻吸引瞭我,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與區域動態的讀者,我一直很好奇日本在冷戰時期以及之後,是如何在這兩大陣營,甚至在颱海兩岸之間,巧妙地遊走並製定其對華政策的。戰後初期,日本經濟百廢待興,其外交政策深受美國影響,尤其是在冷戰框架下,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意識形態和政治製度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其對華政策必定充滿復雜性。然而,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腳步,以及颱灣本身的民主化進程,日本在中日關係和兩岸關係之間的平衡點又該如何拿捏?書中提及的“1945-1997”這個時間跨度,幾乎涵蓋瞭日本戰後復興到經濟奇跡的巔峰,以及中國大陸崛起的重要階段,這期間的國際格局風雲變幻,尤其是冷戰結束前後,對日本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戰略選擇和政策調整的密集時期。書中或許會深入探討日本如何在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麵前,處理其與颱灣在曆史、文化、經濟及安全上的多重聯係,以及這些聯係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日本對華的整體戰略。這不僅僅是關於外交手腕的較量,更關乎一個亞洲大國在區域權力轉移中的定位與考量。

评分

讀到“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這個書名,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值得深入品味的著作。1945年到1997年,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日本作為一個曾經的帝國,在戰後的廢墟中崛起,其對外政策必然經曆瞭麯摺而復雜的發展。特彆是在麵對兩個政治體製截然不同、地緣政治影響力巨大的“中國”時,日本如何製定其對華政策,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博弈,絕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書中可能詳細分析瞭日本在不同時期,例如冷戰初期的“一邊倒”政策,到中日建交後的“戰略夥伴關係”,再到冷戰結束後麵臨新的區域安全挑戰時,其對華政策的調整邏輯。而“兩岸之間”這個關鍵詞,更是點明瞭本書的核心議題——日本如何在維護自身國傢利益的同時,處理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颱灣)的關係,並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扮演一個微妙的平衡者角色。

评分

“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這個書名,立即勾起瞭我對於東北亞區域政治的高度興趣。戰後至今,日本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對待中國大陸和颱灣問題上,一直是一個充滿戰略考量和地緣政治博弈的課題。1945年的日本,作為一個戰敗國,其外交政策深受美國影響,而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中蘇對抗以及國共對峙的復雜局勢中站穩腳跟,將是對日本外交智慧的極大考驗。書中可能深入剖析瞭日本是如何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實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中,調整其經濟閤作與政治安全領域的策略。而對於颱灣,日本在曆史、文化、經濟以及安全上的聯係,使得其對颱政策又有著獨特的考量。這本書提供的1945年至1997年這個時間跨度,恰好捕捉瞭日本戰後外交最關鍵的幾個發展階段,相信能夠為我們理解當今東北亞的區域政治格局提供深刻的曆史洞察。

评分

“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曆史畫麵。從戰後的軍事占領,到經濟的逐步復蘇,再到亞洲經濟體中的重要地位,日本的戰後發展曆程本身就充滿瞭故事。而在這個過程中,它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無論是從敵對到緩和,再到閤作,其間的變化可謂波瀾壯闊。而颱灣,作為一個在戰後與日本有著復雜曆史淵源的島嶼,在這個關係網絡中扮演的角色更是至關重要。書中可能探討瞭日本如何在新中國成立後,在兩大陣營對峙的國際環境下,處理與國民黨政府和共産黨政府的關係。尤其是在颱灣海峽緊張時期,日本的立場和行動,無疑會對地區和平穩定産生深遠影響。而到瞭冷戰後期,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日本如何在其經濟利益與政治原則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在中美關係的風雲變幻中定位自身,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的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