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六十八篇散文,以編年的形式呈現,其中最早的篇章,發錶於民國六十年,最近的作品,則發錶於民國九十六年,在時間上,跨越瞭三十多個年頭,在內容上,則多少反映瞭三十多年來颱灣與時俱進的各種麵貌。
大緻可以將內容分為四大類:
一、軍事情況:作者服務軍中多年,也曾親身經曆過不少的戰役,譬如〈接收市橋〉、〈八二 三砲戰〉等篇章。
二、社會動態,如〈藥包〉、〈雞公車〉、〈迴首銀聯一村〉等,便是有關社會方麵的一些情況。
三、教育事業:作者長期在教育界工作,對於教育常有不少觀察意見,像〈盡瘁教育〉、〈我在興大十八年〉等。
四、文藝寫作:作者熱愛文學,熱愛寫作,譬如〈三讀《雙城記》〉、〈重讀《斷鴻記》〉,皆有獨到的個人觀感,值得和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李榮炎
原名鬆樂,筆名木子、李夏。一九二一年農曆四月十四日酉時生於原籍廣東省信宜縣北界鎮北沖村。一九六九年政戰學校召訓班第六期畢業。一九六八年通過考選部高等「教育行政」檢定考試,同年應國傢乙等「教育行政」特考及格。一九七二年乙等「稅務行政」特考及格。服務部隊二十七年,以行伍士兵升至陸軍中校。在國立中興大學工作十八年,遊臨時員晉身至簡任級編審。
一九八一年颱灣省黨部「黨的教育」徵文,以〈服務與奉獻〉獲奬。一九八四年國立中興大學「閤作教育」徵文第一名。一九九一年颱灣省教育廳設「曾經」主題徵文,以〈得意莫盡歡〉獲社會組優勝奬。一九九五年颱灣光復五十週年,颱灣省文藝作傢協會辦「淨化人心,改良社會風氣」徵文,以〈耕耘與收獲〉獲佳作奬。
「抗戰與我」徵文,分彆入選聯閤報、颱灣日報。青年日報「颱海戰役」兩次徵文,先後錄取。另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國魂月刊、中華日報、經濟日報等專題徵稿,次第上榜,皆印專著發行。
著有散文集《韆層浪》、《時光倒流》、《航行的指針》、《迴顧與前瞻》、《攻城》、《庭院長青》、《莫讓流光虛度》及《如坐春風》、《話說從前》、《浮生劄記》等書。
見證社會變遷 反映時代進步 鬍楚生
水車
鵝與蛇
鬥蟋蟀
竹簾子
八年前後
體驗話針灸
「一代暴君」的幾場武戲
我看「英烈韆鞦」
閑話貂蟬
年盡夜闌聲滿天
飯盒
芋熟稻香鯉魚肥
水缸的今昔
對癥下藥
藥包
勿忘祭祖
早起作?湯
好名
讀「王沛盜牛」
時光倒流
關仔嶺一日遊
雞公車
校級軍官
瓜瓞綿綿
也談「神話、愛情、詩」
文章呼應律
憶說芋頭飯
威靈顯赫
青蛙 青蛙
七堵早覺會
接收市橋
盡瘁教育──紀念前興大校長羅雲平先生逝世兩週年
「八二三」砲戰
感懷二帖
針黹之工
三讀「雙城記」
結束瞭那段艱苦歲月
投稿生涯原是夢
山陰道上
我的寫作曆程
兩個春天裏的兩次鍾聲
我的母親
談談課外書
我在興大十八年
從中共觀點 看颱海戰役
鏇乾轉坤 共同珍惜
閑話鬍琴
讀巴金的《隨想錄》
摺翼單飛──悼亡妻李容德仙女士
馬祖行
颱北漫步
讀梭羅的《湖濱散記》
送彆 瀋謙先生
重讀《斷鴻零雁記》──老兵憶往
重讀《玉釵盟》──老兵憶往
迴首「銀聯一村」
龍山寺
八六老翁說從前
端午迴鄉
碧潭
颱北孔廟
烏來行
鬍適公園
陶瓷博物館
金山行
颱北圓山巡禮
另一種方式──《浮生劄記》跋
附錄
我一直覺得,一本真正好的書,是能夠帶你進入另一個世界的。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所構建的世界,並不是什麼奇幻瑰麗的架空大陸,也不是什麼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而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充滿人情味的日常空間。作者對細節的描繪,尤其令人稱道。她能夠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卻又最能觸動人心的瞬間。比如,一個眼神的交匯,一句簡短的對話,一次不經意的觸摸,都充滿瞭情感的重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食物”的描寫,那些簡單的傢常菜,那些街邊的小吃,在作者的筆下,仿佛都擁有瞭靈魂,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迴憶。讀到這些片段,我的味蕾仿佛也被喚醒,心中湧起一股暖流。而且,這本書的節奏非常舒緩,它不會急於將你推嚮某個高潮,而是讓你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去感受,去品味。這就像是在品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地,纔能領略到其中的醇厚和迴甘。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沒有那些故作高深的術語,也沒有刻意堆砌的華麗辭藻,但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充滿瞭生命力和情感的溫度。它是一種非常“颱灣”的錶達方式,那種溫文爾雅,那種不疾不徐,那種帶著一點點閩南語特有的韻味,都讓我倍感親切。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時的細緻入微,她能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波動,並將它們用最精準、最生動的語言錶達齣來。比如,在描寫一個角色麵對抉擇時的糾結,作者可能不會直接告訴你“他很猶豫”,而是通過他細微的動作,比如反復摩挲手指、眼神飄忽不定,或者是在腦海中閃過的零碎念頭,來展現他的內心掙紮。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技巧,比直白的陳述更加有力,也更能打動人心。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雖然談話內容可能涵蓋生活的方方麵麵,但你始終能感受到那份真誠和信任。
评分這本書,它就像一本藏在書架深處的寶藏,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發掘。它沒有華麗的封麵,沒有誇張的宣傳語,但它的內在,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繪,她並沒有去刻意強調什麼轟轟烈烈的愛情,或者驚天動地的友情,而是著重於那些細水長流的,樸實無華的情感連接。你會在書中看到,最真摯的關懷,往往體現在最微小的細節中;最深厚的羈絆,往往建立在長久的陪伴之上。作者對人物的心理刻畫也非常到位,她能夠深入到角色的內心深處,去探究他們的想法,去理解他們的睏境,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讀到這些片段,我常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看到瞭自己,或者自己身邊的人。這種“真實”和“貼近”,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评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處理。它不像一本嚴格意義上的編年史,而是將不同的時間節點巧妙地穿插、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敘事邏輯。你會感覺到,過去、現在、甚至一些模糊的未來,都在同一頁紙上流動。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一開始可能會讓人有些不適應,但一旦你沉浸其中,就會發現它的魅力所在。它更貼近我們真實的生活感受:記憶並非總是按順序排列,很多時候,一個當下的場景就能喚醒我們塵封的過往,而過去的經曆,也時刻影響著我們此刻的決策和情緒。書中某些段落,作者似乎有意打破瞭敘事的時間綫,讓讀者在不同場景之間跳躍,這種手法非常新穎。它迫使你去主動地連接這些碎片,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就像是在玩拼圖,每一塊碎片都看似獨立,但隻有當你找到它們之間的關聯,纔能看到整幅圖畫的壯麗。我特彆欣賞作者的這種“留白”藝術,她不把一切都說得太滿,而是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到故事的創作中來。
评分讓我著迷的,是這本書中散發齣的那種淡淡的“鄉愁”氣息。並非是那種刻意煽情的懷舊,而是一種自然而然流露齣的對過往、對故土的眷戀。作者在描寫一些場景時,會不自覺地帶入一些童年的迴憶,或者是一些已經消逝的生活場景,這些細節雖然瑣碎,但卻充滿瞭情感的張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老街、老建築、老物件的描寫,那些充滿曆史感的細節,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被遺忘的故事。讀到這些段落,我常常會想起自己小時候住過的地方,想起那些陪伴我成長的玩伴,想起那些已經遠去的親人。這種感覺,就像是走進瞭時光隧道,與過去的自己重逢。而且,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你仿佛能看到那些陽光透過老窗戶灑在地闆上的斑駁光影,能聽到老街上傳來的叫賣聲,能聞到老房子裏特有的木頭和灰塵的味道。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身處其中,共同經曆著那些美好的舊時光。
评分我必須承認,剛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市麵上的書太多瞭,很多都曇花一現,很快就被遺忘。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被它吸引。它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但它卻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你欲罷不能。這種吸引力,或許來自於作者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或許來自於她筆下人物的真實與鮮活,又或許來自於那種淡淡的、卻又深刻的人生哲思。書中有很多關於“失去”與“擁有”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不同的故事和人物,呈現齣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你會看到,有些失去,其實是為瞭更好的擁有;有些擁有,反而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這種對人生復雜性的深刻理解,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智者的啓迪。每次讀完,我都會陷入沉思,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
评分如果說有什麼書能夠讓你在閱讀時,産生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錯覺,那這本書絕對算得上。它沒有那種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情節,也沒有那種讓你絞盡腦汁去解讀的深奧哲理。它的魅力,恰恰在於它那種平和、寜靜,卻又飽含深情的敘事風格。作者筆下的每一個場景,都仿佛經過精心的雕琢,每一個字句,都充滿瞭生活的溫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季節變化”的描繪,春天萬物復蘇的生機,夏天驕陽似火的熱情,鞦天落葉紛飛的靜謐,鼕天白雪皚皚的純淨,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生動的展現。這些景物的描寫,不僅僅是背景的鋪陳,更是人物情感的映照,是故事氛圍的烘托。讀到這些段落,我仿佛能感受到風的溫度,聞到花草的香氣,聽到鳥兒的歌唱。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讓我感到無比的放鬆和愉悅。
评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對“等待”這個主題的深刻闡釋。書中沒有明確的主綫劇情,更多的是一種氛圍和一種情緒的鋪陳。然而,在這種看似平淡的敘事中,我卻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等待”的力量。等待著一個未曾到來的機會,等待著一份遲遲未到的消息,等待著一個可能永遠不會實現的願望。這種等待,並不總是帶著焦慮和不安,有時也伴隨著希望、憧憬,甚至是一種平靜的接受。作者通過對不同人物的刻畫,展現瞭各種各樣的“等待”姿態。有些人選擇在等待中積極尋找,有些人選擇在等待中沉澱自我,而有些人,則是在漫長的等待中,逐漸改變瞭自己的人生軌跡。我尤其喜歡作者處理“時間”的方式,它在書中是緩慢流淌的,仿佛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也充滿瞭無盡的未知。這種對“等待”的哲學思考,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對於“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和描繪。它沒有刻意去塑造什麼驚天動地的英雄人物,也沒有去渲染什麼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它筆下的角色,都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平凡人,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煩惱和期盼,有自己的掙紮和堅持。作者用一種非常溫和、卻又充滿力量的筆觸,去展現他們的生活軌跡,去捕捉他們內心的細微波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女性角色的刻畫,她們不是被動等待救贖的弱者,也不是為瞭襯托男性角色而存在的花瓶,而是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情感豐富、並且在生活中努力尋找自己位置的鮮活個體。讀到她們的故事,我常常會感到一種深深的共鳴,仿佛看到瞭自己,或者身邊某位朋友的身影。這種“真實”,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它讓我們相信,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同樣擁有著不平凡的光輝。
评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好幾個月,每次拿起,都像是走進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的客廳。不是說它故事情節有多麼跌宕起伏,也不是說它的人物關係有多麼錯綜復雜,而是它那種淡淡的、卻又沉甸甸的氛圍,總能悄無聲息地抓牢我的心。我尤其喜歡它對於日常瑣事的描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作者卻能捕捉到其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和生活哲思。比如,書中有一段關於雨天在傢中煮咖啡的場景,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但你就是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股潮濕的空氣、咖啡豆研磨的香氣、水滴敲打窗戶的節奏,以及主人那一刻內心的寜靜與沉思。這種“在無聊中尋找趣味,在平凡中發現詩意”的能力,是很多作傢窮盡一生也難以企及的。而且,它不像很多暢銷書那樣,用快節奏和強烈的戲劇衝突來吸引讀者,而是用一種舒緩的敘事步調,邀請你去慢慢品味,去感受時間的流淌,去體悟人生的況味。讀這本書,我常常會想起自己傢裏的某個角落,想起某個不經意間被遺忘的記憶碎片,仿佛它就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那些最真實、最柔軟的部分。這種共鳴,是書籍帶給我的最珍貴的禮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