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漢籍研究論集

東亞漢籍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東亞
  • 漢籍
  • 研究
  • 曆史
  • 文化
  • 文獻
  • 學術
  • 論集
  • 中國
  • 東亞文化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錄瞭著者近十二年來有關東亞漢籍研究的論文,全書以文獻?基礎,以東亞?視野,以比較?手段,在東亞漢籍中有關文學、目錄學、思想及宗教等領域展開綜閤研究。涉及到典籍的流傳、文人的交往、觀念的滲透、讀本的演變和典範的確立,?彰顯瞭中國文化在曆史上對週邊地區的影響,又揭示瞭東亞各地區文化的自身特徵。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東亞漢籍研究論集》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含任何與該書內容重疊的信息,力求自然流暢。 --- 《文獻探源:中古至近世東亞文獻的流變與嬗變》 圖書簡介 引言 在廣袤的東亞文化圈中,文字與文獻的傳播與演進,構成瞭理解區域社會、思想、知識體係變遷的關鍵脈絡。本書《文獻探源:中古至近世東亞文獻的流變與嬗變》,並非一部聚焦於特定文本或單一語種的傳統文獻學著作,而是一項跨越時空、橫亙多國界域的係統性考察。它旨在揭示自中古時期,特彆是隋唐至明清這段漫長曆史中,漢字文化圈內部文獻形態、抄寫技術、知識傳播機製,以及最終的文本權威性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被塑造、適應和重塑的過程。 本書摒視地域壁壘,將視野投嚮以中國為中心,輻射至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以及部分受漢文化影響深遠的東南亞邊緣區域,探索在交流與衝突並存的動態背景下,文獻如何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物質載體與精神紐帶。全書立足於對非漢籍(即非特指中國本土視角下的漢字文獻,而是關注其在周邊國傢産生、流傳和本土化的過程)的深度挖掘,結閤物質文化研究與曆史語境分析,力求構建一個更為立體、多維的東亞文獻生態圖景。 第一部分:中古文獻的物質形態與技術傳播 本部分聚焦於中古時期,即隋唐至宋元之際,文獻物質載體的演變及其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路徑。 我們首先考察瞭紙張技術從中國腹地嚮周邊地區移植的過程。不同於關注紙張本身的化學成分,本書側重於研究地方性原料(如韓紙、和紙的早期形態)如何適應本地氣候與技術條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抄寫介質。這不僅是技術層麵的遷移,更是對文化適應性的展現。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地區對墨色濃淡、裝幀樣式(如捲軸、冊頁、經摺裝的區域偏好)的選擇,反映瞭其與本土書寫習慣及宗教儀軌的緊密結閤。 接著,本書深入探討瞭刻闆印刷技術在東亞的早期應用與差異化發展。我們對比瞭唐代佛經的早期雕版與高麗的定製化雕版,以及日本平安時代對漢文經典的初步雕印實踐。重點分析瞭早期雕版中心(如揚州、杭州)與周邊國傢之間的技術輸入模式——是直接引進成熟技術,還是在本土需求驅動下進行革新。例如,高麗在雕版佛典中大量插入的“吏讀”或“鄉劄”注釋,便是在漢文骨架下,利用漢字係統記錄本土語言的獨特嘗試,這種“雙重文本”的齣現,是文獻流變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第二部分:知識的轉譯與思想的在地化 文獻的流變,本質上是思想的轉譯與重構。第二部分的核心在於剖析漢字知識體係(特彆是儒釋道三傢典籍)在朝鮮與日本的“在地化”過程。 在朝鮮半島,本書考察瞭高麗至朝鮮王朝前期,漢文經典如何被用作構建國傢意識形態的基石。我們細緻分析瞭硃子學的傳入與“性理學”在朝鮮的本土化路徑,包括對特定儒傢典籍的選本編纂與詮釋權力的壟斷。不同於中國對儒傢經典的持續性、批判性繼承,朝鮮學者的工作更側重於“精義的固化”,即在有限的文本內尋求絕對的義理闡發,這導緻瞭某些篇章在朝鮮的權威性高於其在中國本土的地位。 在日本,文獻的流變則呈現齣更為劇烈的“融匯與分離”現象。本書對比瞭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的漢文典籍(如《懷風藻》中的漢詩文)與和歌文獻的並存狀態。在律令製度下,漢文是官方的行政與學問語言,但其內容與錶達方式逐漸被日本的社會情感和審美趣味所“改造”。例如,在源氏物語等“假名文學”興起後,漢籍文獻的地位從絕對中心降格為“教養的基石”,其功能性從“知識本身”轉嚮瞭“對和語文學的背景支撐”。本書特彆關注瞭佛教密宗經典(如颱密、真言宗)在本土化過程中,如何吸收漢傳義理,同時又大量藉助梵文和本土錶述來構建其獨特的教義體係,這使得其在文本結構上與中國同類典籍産生瞭顯著的結構性差異。 第三部分:文獻交流中的“再創作”與文化辨識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關注瞭在交流與迴流過程中,文獻如何成為文化身份建構的工具。 我們研究瞭中日朝三國間,官方性史書編纂中對彼此文獻引用的選擇性與目的性。例如,在明代對東亞朝貢體係的官方記錄中,如何篩選和闡釋從朝鮮、日本傳來的涉外文書,以構建符閤中央王朝世界觀的敘事框架。這涉及文獻“權力”的轉移:文本一旦脫離其原産地,其解讀權和解釋的有效性便開始浮動。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異域抄本”的獨特價值。當一份源自中國本土的孤本,在朝鮮或日本得到瞭完整的保存與細緻的批注,其價值往往超越瞭中國本土現存的殘捲。這些“海外流傳”的抄本,因其不同的抄寫年代、批校者身份以及對文本的“保護性”處理,為現代學者提供瞭探究文本流變和不同時代學術風尚的珍貴窗口。這些版本本身就是曆史的活化石,揭示瞭文獻在跨文化傳播中如何通過“再創作”(如地方學者的注釋、彆本的融閤)獲得新的生命力。 結論 《文獻探源:中古至近世東亞文獻的流變與嬗變》意圖打破傳統文獻學中“以中心為本”的綫性敘事,強調東亞漢字文化圈是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復雜係統。通過對物質載體、思想轉譯及文化辨識的研究,本書旨在為理解中古至近世東亞知識生態的復雜性,提供一個堅實而開闊的文獻學基礎。它提醒我們,任何一部典籍的形態,都是特定時間、特定地緣政治、特定技術條件下的動態産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言:域外和吉與中國文學研究──一個嶄新的學術領域

綜論篇

壹、域外漢籍與中國文學研究1

貳、騎驢與騎牛──中、韓詩人比較一例23
一、中國詩人的騎驢傳統23
二、海東詩人的騎牛傳統31
三、騎閭與騎牛的思想意蘊39

參、再論騎驢與騎牛──漢文化圈中文人觀念比較一例51
一、「騎驢」在中國文學中的意蘊與典範51
二、「騎牛」在麗、鮮漢文學中的象徵意義62
三、「騎驢」與日本漢詩72
四、結語84

肆、花郎道與魏晉風流關係之探討87
一、花郎道釋名88
二、魏晉風流與名僧豐采96
三、魏晉風流與花郎道107

伍、《文選》與韓國漢文學115
一、引言115
二、《文選》在新羅朝的影響117
三、《文選》與麗、鮮文壇122

陸、《文鏡秘府論》與中、日漢詩學137
一、西明寺的唐代詩學137
二、《文鏡秘府論》與中國詩學143
三、《文鏡秘府論》對日本漢詩學的影響149

柒、《東人詩話》與宋代詩學──以文獻齣典為中心的比較研究163

捌、從中、韓誡子傳統看宋尤庵的誡示子孫詩193
一、引言193
二、中國誡子傳統略說194
三、朝鮮時代的誡子文獻201
四、尤庵誡子詩的特色及其形成207

韓國篇

玖、朝鮮時代目錄學新探227
一、引言227
二、書目數量228
三、書目分類與特色235
四、書目與學術文化297

拾、韓國曆代詩學文獻總說
一、引言297
二、詩話298
三、文集303
四、筆記307
五、選本311
六、類書316
七、行紀319
八、史書324

拾壹、華西先生說《孟子》「浩然章」義平議331
一、引言331
二、《孟子》「浩然章」大義疏釋334
三、華西說「浩然章」要義339
四、從「浩然章」義看華西與宋子352
五、華西與孟子360

日本篇

拾貳、論日本詩話的特色375
一、日本詩話的資料及其整理375
二、日本詩話的特色381
三、日本詩話與中、韓詩畫的關係402

拾參、日本漢詩總說413
一、引言413
二、王朝時期414
三、五山時期426
四、江戶時期432
五、明治以後439

後記443
附錄:域外漢籍研究答客問445
名詞索引463
人名索引46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是讓我眼前一亮的存在。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做舊感的米黃色,上麵繪有幾筆寫意的山水,配以行楷書寫的書名,瞬間就營造齣一種文人雅士的氣息。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目錄的排布清晰明瞭,每一篇文章的題目都引人遐思。雖然我不是專業研究漢籍的學者,但平日裏也時常涉獵一些曆史和文學類的書籍。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涉及到一些關於漢籍版本校勘的理論和實踐,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漢籍的傳抄特點。我一直認為,對文獻的深入研究,往往離不開對其版本的細緻考辨,而這其中蘊含著無數的學術智慧和曆史信息。如果書中能夠探討如何通過版本差異來推斷文獻的流傳路徑、作者意圖,甚至曆史事件的真相,那將是一場智識上的盛宴。我希望作者們能夠分享他們是如何剋服文獻稀缺、字跡模糊等重重睏難,最終還原文獻原貌的,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學習和啓發。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采用瞭一種素雅的淡藍色,上麵用簡潔的白色宋體字標注瞭書名,整體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理性而嚴謹的感覺。我是一名對曆史充滿熱情但非專業人士的讀者,平時喜歡閱讀一些關於曆史文化普及類的書籍。我一直認為,漢籍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研究成果對於理解中華文明的過去和現在都至關重要。而“東亞漢籍研究”這個主題,更是讓我聯想到古代中國與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聯係。我很好奇,在這本書中,學者們會如何梳理和分析這些跨越時空的漢籍文獻?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漢籍在不同國傢傳播過程中的政策、製度層麵的解讀?例如,古代的官方機構是如何對待和收藏漢籍的?民間流傳的漢籍又呈現齣怎樣的特點?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生動的故事或者具體的案例,來展現漢籍在東亞地區傳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這段曆史的魅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的韻味,深邃的墨色背景上,燙金的“東亞漢籍研究論集”幾個字莊重而不失雅緻,仿佛一下就將人帶迴瞭那個紙墨飄香的時代。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所吸引,翻開第一頁,紙張的觸感也十分細膩,帶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雖然我對漢籍研究這個領域算不上是專傢,但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文獻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瞭解到這本書匯集瞭多位學者關於東亞地區漢籍研究的最新成果,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對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宋代以後漢籍在朝鮮半島和日本的流傳、影響以及被研究的情況感到好奇,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這些漢籍如何在異域生根發芽,又如何被當地文化所吸收和轉化。另外,我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湮沒或鮮為人知的漢籍文獻也十分感興趣,希望能在這本書中一窺它們的神秘麵貌,瞭解它們是如何被學者們重新發掘和解讀的。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東亞文化交流和學術探索的大門。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的內心是充滿欣喜的。它的設計風格十分低調沉靜,黑色的封麵上,銀色的小篆書寫著書名,有一種內斂而厚重的質感。我平時閱讀的範圍比較廣,但對漢籍研究這一領域,更多的是一種仰慕和好奇。我一直對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傢之間的文化互動非常著迷,尤其好奇那些漢字承載的思想、文化和藝術是如何跨越國界,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的。這本書的題目“東亞漢籍研究論集”恰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這個興趣點。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在古代,漢籍是如何被其他東亞國傢所接納、學習、甚至在此基礎上發展齣自己獨特的學術傳統和文化麵貌的。我特彆想知道,在這些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有趣的誤讀、麯解,或者是有意為之的創新?這些細節無疑會比宏大的敘事更能打動我,也更能展現文化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書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內容深度。扉頁設計簡潔大方,書名“東亞漢籍研究論集”以一種古樸的書法字體呈現,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學術殿堂的大門。我平時的工作與學術研究領域有所關聯,雖然不是直接研究漢籍,但深知文獻研究的價值和挑戰。我尤其關注在“東亞漢籍研究”這個課題中,是否存在一些跨學科的視角和方法論?比如,語言學、曆史學、考古學、文學史等學科是如何相互藉鑒,共同推動漢籍研究的深入的?我希望書中能夠體現齣一些前沿的研究動態和方法,例如,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來輔助漢籍的整理和研究?或者,如何將文本分析與圖像學、物質文化研究相結閤,來更全麵地理解漢籍的內涵?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關於如何看待和解讀古籍的新思路,幫助我拓寬研究視野,也讓我對古籍研究的復雜性和魅力有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