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瞭著者近十二年來有關東亞漢籍研究的論文,全書以文獻?基礎,以東亞?視野,以比較?手段,在東亞漢籍中有關文學、目錄學、思想及宗教等領域展開綜閤研究。涉及到典籍的流傳、文人的交往、觀念的滲透、讀本的演變和典範的確立,?彰顯瞭中國文化在曆史上對週邊地區的影響,又揭示瞭東亞各地區文化的自身特徵。
導言:域外和吉與中國文學研究──一個嶄新的學術領域
綜論篇
壹、域外漢籍與中國文學研究1
貳、騎驢與騎牛──中、韓詩人比較一例23
一、中國詩人的騎驢傳統23
二、海東詩人的騎牛傳統31
三、騎閭與騎牛的思想意蘊39
參、再論騎驢與騎牛──漢文化圈中文人觀念比較一例51
一、「騎驢」在中國文學中的意蘊與典範51
二、「騎牛」在麗、鮮漢文學中的象徵意義62
三、「騎驢」與日本漢詩72
四、結語84
肆、花郎道與魏晉風流關係之探討87
一、花郎道釋名88
二、魏晉風流與名僧豐采96
三、魏晉風流與花郎道107
伍、《文選》與韓國漢文學115
一、引言115
二、《文選》在新羅朝的影響117
三、《文選》與麗、鮮文壇122
陸、《文鏡秘府論》與中、日漢詩學137
一、西明寺的唐代詩學137
二、《文鏡秘府論》與中國詩學143
三、《文鏡秘府論》對日本漢詩學的影響149
柒、《東人詩話》與宋代詩學──以文獻齣典為中心的比較研究163
捌、從中、韓誡子傳統看宋尤庵的誡示子孫詩193
一、引言193
二、中國誡子傳統略說194
三、朝鮮時代的誡子文獻201
四、尤庵誡子詩的特色及其形成207
韓國篇
玖、朝鮮時代目錄學新探227
一、引言227
二、書目數量228
三、書目分類與特色235
四、書目與學術文化297
拾、韓國曆代詩學文獻總說
一、引言297
二、詩話298
三、文集303
四、筆記307
五、選本311
六、類書316
七、行紀319
八、史書324
拾壹、華西先生說《孟子》「浩然章」義平議331
一、引言331
二、《孟子》「浩然章」大義疏釋334
三、華西說「浩然章」要義339
四、從「浩然章」義看華西與宋子352
五、華西與孟子360
日本篇
拾貳、論日本詩話的特色375
一、日本詩話的資料及其整理375
二、日本詩話的特色381
三、日本詩話與中、韓詩畫的關係402
拾參、日本漢詩總說413
一、引言413
二、王朝時期414
三、五山時期426
四、江戶時期432
五、明治以後439
後記443
附錄:域外漢籍研究答客問445
名詞索引463
人名索引469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是讓我眼前一亮的存在。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做舊感的米黃色,上麵繪有幾筆寫意的山水,配以行楷書寫的書名,瞬間就營造齣一種文人雅士的氣息。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目錄的排布清晰明瞭,每一篇文章的題目都引人遐思。雖然我不是專業研究漢籍的學者,但平日裏也時常涉獵一些曆史和文學類的書籍。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涉及到一些關於漢籍版本校勘的理論和實踐,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漢籍的傳抄特點。我一直認為,對文獻的深入研究,往往離不開對其版本的細緻考辨,而這其中蘊含著無數的學術智慧和曆史信息。如果書中能夠探討如何通過版本差異來推斷文獻的流傳路徑、作者意圖,甚至曆史事件的真相,那將是一場智識上的盛宴。我希望作者們能夠分享他們是如何剋服文獻稀缺、字跡模糊等重重睏難,最終還原文獻原貌的,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學習和啓發。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采用瞭一種素雅的淡藍色,上麵用簡潔的白色宋體字標注瞭書名,整體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理性而嚴謹的感覺。我是一名對曆史充滿熱情但非專業人士的讀者,平時喜歡閱讀一些關於曆史文化普及類的書籍。我一直認為,漢籍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研究成果對於理解中華文明的過去和現在都至關重要。而“東亞漢籍研究”這個主題,更是讓我聯想到古代中國與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聯係。我很好奇,在這本書中,學者們會如何梳理和分析這些跨越時空的漢籍文獻?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漢籍在不同國傢傳播過程中的政策、製度層麵的解讀?例如,古代的官方機構是如何對待和收藏漢籍的?民間流傳的漢籍又呈現齣怎樣的特點?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生動的故事或者具體的案例,來展現漢籍在東亞地區傳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這段曆史的魅力。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的韻味,深邃的墨色背景上,燙金的“東亞漢籍研究論集”幾個字莊重而不失雅緻,仿佛一下就將人帶迴瞭那個紙墨飄香的時代。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所吸引,翻開第一頁,紙張的觸感也十分細膩,帶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雖然我對漢籍研究這個領域算不上是專傢,但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文獻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瞭解到這本書匯集瞭多位學者關於東亞地區漢籍研究的最新成果,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對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宋代以後漢籍在朝鮮半島和日本的流傳、影響以及被研究的情況感到好奇,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這些漢籍如何在異域生根發芽,又如何被當地文化所吸收和轉化。另外,我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湮沒或鮮為人知的漢籍文獻也十分感興趣,希望能在這本書中一窺它們的神秘麵貌,瞭解它們是如何被學者們重新發掘和解讀的。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東亞文化交流和學術探索的大門。
评分收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的內心是充滿欣喜的。它的設計風格十分低調沉靜,黑色的封麵上,銀色的小篆書寫著書名,有一種內斂而厚重的質感。我平時閱讀的範圍比較廣,但對漢籍研究這一領域,更多的是一種仰慕和好奇。我一直對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傢之間的文化互動非常著迷,尤其好奇那些漢字承載的思想、文化和藝術是如何跨越國界,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的。這本書的題目“東亞漢籍研究論集”恰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這個興趣點。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在古代,漢籍是如何被其他東亞國傢所接納、學習、甚至在此基礎上發展齣自己獨特的學術傳統和文化麵貌的。我特彆想知道,在這些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有趣的誤讀、麯解,或者是有意為之的創新?這些細節無疑會比宏大的敘事更能打動我,也更能展現文化的生命力。
评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內容深度。扉頁設計簡潔大方,書名“東亞漢籍研究論集”以一種古樸的書法字體呈現,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學術殿堂的大門。我平時的工作與學術研究領域有所關聯,雖然不是直接研究漢籍,但深知文獻研究的價值和挑戰。我尤其關注在“東亞漢籍研究”這個課題中,是否存在一些跨學科的視角和方法論?比如,語言學、曆史學、考古學、文學史等學科是如何相互藉鑒,共同推動漢籍研究的深入的?我希望書中能夠體現齣一些前沿的研究動態和方法,例如,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來輔助漢籍的整理和研究?或者,如何將文本分析與圖像學、物質文化研究相結閤,來更全麵地理解漢籍的內涵?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關於如何看待和解讀古籍的新思路,幫助我拓寬研究視野,也讓我對古籍研究的復雜性和魅力有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