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大醫院自84年開始發展臨床路徑,迄今共完成60條臨床路徑,推行的範圍包括10個科部。最初幾年,重點放在研發路徑內容與格式、臨床的實務推動、照護成果評值、變異分析等。經由臨床實證的研究亦發現臨床路徑的實施確能縮短病患住院天數、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品質及患者滿意度等。隨著病人權益維護觀念的提昇,颱大醫院臨床路徑的推動也朝嚮以「病人為中心」的目標,以病人的角度設計簡單易懂、附圖解說的病友篇路徑內容。為瞭讓同仁的心血結晶得以延續、知識經驗可以傳承,臨床路徑推動小組特彆將病友篇路徑匯集成冊,希望能作為第一綫醫療同仁在臨床工作之參考。讓病人一入院或甚至入院前即能對住院治療的流程有所瞭解,透過病友篇路徑的輔助說明,增加醫療人員與病人的互動及瞭解,進而提昇病人對治療的參與度與醫療服務的滿意度。
作者簡介
本書由颱大醫院各科部的同仁閤作完成
住院病人安全注意事項
一、外科部
編 號 路徑名稱 撰寫人員 頁碼
外科1 痔瘡或肛門廔管手術 江麗玉?謝秀祝?梁金銅
外科2 闌尾切除術(單純型) 江麗玉?謝秀祝?梁金銅
外科3 闌尾切除術(復雜型) 江麗玉?謝秀祝?梁金銅
外科4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羅素燕?李筱玲?賴逸儒
外科5 甲狀腺切除術 謝淑華?李筱玲?陳坤源
外科6 股及腹股溝疝氣修補術(成人) 邱瓊慧?李筱玲?何明誌
外科7 股及腹股溝疝氣修補術(小兒) 林宜蓉?林文熙
外科8 乳癌乳房切除併腋窩淋巴清除術 王鞦玲?黃俊升
外科9 心房?心室中隔缺損修補術 吳紀禦?吳月嬌?陳益祥
外科10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陳淑美?吳月嬌?許榮彬
外科11 腎髒移植手術(外科) 盧羽芳?鬍瑞恆
外科12 肝動脈栓塞治療 李秀桂?李筱玲?鬍瑞恆
外科13 肝腫瘤切除術 楊沛潔?李筱玲?鬍瑞恆
外科14 血液透析之動靜脈廔管手術 吳月嬌?王水深
外科15 腹式膽囊切除術 李筱玲?鬍瑞恆?何明誌
外科16 腹腔鏡乙狀結腸切除術 楊淑媛?謝秀祝?梁金銅
外科17 胃全(部分)切除術 陳素真?王鞦玲?林明燦
外科18 總膽管探查取石術 高惠如?王鞦玲?鬍瑞恆
外科19 多汗癥手術 賴育玲?蔡紋苓?賴達明
外科20 腹腔鏡脾髒切除術 陳淑娟?王鞦玲?賴逸儒
外科21 靜脈麯張手術 鄧筱珍?簡雄飛
二、內科部
內科1 急性心肌梗塞(急診) 施素娥?李源德?吳造中?陳文鍾
內科2 急性心肌梗塞(加護病房) 施素娥?李源德?吳造中?陳文鍾
內科3 急性心肌梗塞(一般病房) 施素娥?李源德?吳造中?陳文鍾
內科4 心導管檢查?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術 簡桂華?高憲立?何奕倫
內科5 心髒電氣生理檢查?電燒灼術 王惠敏?賴淩平
內科6 心髒電氣生理檢查?心髒節律器植入術 王惠敏?賴淩平
三、婦産部
産科1 自然生産 張錦姝?李建南
産科2 剖腹生産 張錦姝?徐明洸?李建南
婦科1 婦科剖腹手術 賴靖芬?林淑娥?陳祈安
婦科2 婦科剖腹雙側卵巢切除術 林淑娥?陳祈安
婦科3 婦科腹腔鏡手術 賴靖芬?林淑娥?嚴孟祿
婦科4 婦科腹腔鏡雙側卵巢切除術 林淑娥?陳祈安
四、骨科部
骨科1 單側人工髖關節置換?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遊淑娟?楊麗花?楊榮森?林 晉?陳江山?吳明峰?侯勝茂
骨科2 雙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楊麗花?楊榮森?林 晉?陳江山?吳明峰?侯勝茂
骨科3 股骨粗隆骨摺手術 楊麗花?楊榮森?林 晉?陳江山?吳明峰?侯勝茂
骨科4 肱骨骨摺手術 黃淑敏?楊麗花?楊榮森?林 晉?陳江山?吳明峰?侯勝茂
五、泌尿部
泌尿科1 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 洪素英?蔡淑麗?陳傢玉?劉詩彬?陳在昕
泌尿科2 體外震波碎石術 蔡淑麗?黃鶴翔
泌尿科3 輸尿管鏡取石術 蔡淑麗?黃鶴翔
泌尿科4 腹腔鏡腎上腺瘤切除術 張筱玉?蔡淑麗?黃昭淵
泌尿科5 腎髒移植手術(泌尿科) 陳慶元?王碩盟
六、耳鼻喉部
耳鼻喉科1 鼻中膈鼻道成形術 陳秀珠?葉德輝
耳鼻喉科2 顎扁桃摘除術 陳秀珠?譚慶鼎
耳鼻喉科3 喉直達鏡聲帶或會厭軟骨腫瘤手術 陳秀珠?譚慶鼎
耳鼻喉科4 雙側鼻竇內視鏡手術 花寶鈺?陳秀珠?葉德輝
七、眼科部
眼科1 白內障摘除術併水晶體植入術 陳淑蓉?廖述朗
眼科2 青光眼手術 陳淑蓉?王清泓?廖述朗
眼科3 斜視手術 陳淑蓉?廖述朗
眼科4 甲狀腺突眼癥(眼窩減壓術) 魏麗英?陳淑蓉?廖述朗
八、精神部
精神科1 躁癥 黃瑞璦?劉智民
精神科2 憂鬱癥 餘春娣?曾美智
九、皮膚部
皮膚科1 帶狀皰疹 李瑞苗?紀秀華?邱顯清
皮膚科2 蜂窩組織炎 鄧伊茜?李瑞苗?紀秀華?戴仰霞
十、復健部
復健科1 脊髓損傷神經性膀胱併發尿路感染 張美英?王顔和
院長序
臨床路徑的起源始於1950年代,最早用於工業界的品質管理,實施結果證實對協調成韆上百部門間的閤作很有價值。1980年代中期,美國波士頓(Boston)的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第一個將之用於健康照顧係統,近幾年臨床路徑在醫療界的運用更是成功的降低節節高漲的醫療成本。臨床路徑在臨床上組閤醫療照護團隊,包括醫師、藥師、檢驗師、營養師、復健師、護理師、社工師與個案管理師等,針對某一特定診斷,參考臨床實務流程、相關研究結果、保險給付規定、成本分析資料與專傢意見等,共同發展一個從入院到齣院過程的照護指引。許多學者認為臨床路徑可用來控製成本及改善醫療品質,因為臨床路徑將各科診療標準化,希望在最短的住院天數內,提供病患跟過去一樣或甚至更好的品質。透過臨床路徑之運用,減少病人照護上不必要的差異,甚至可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醫療處置。同時促進醫療人員間的閤作,幫助醫療人員在照顧病人時有正確的思考方嚮,以達到降低住院日數及醫療費用。也讓病人瞭解真正的醫療需要,減少醫療爭議之産生。
本院自84年開始發展臨床路徑,迄今共完成60條臨床路徑,推行的範圍包括10個科部。最初幾年,我們將重點放在研發路徑內容與格式、臨床的實務推動、照護成果評值、變異分析等。經由臨床實證的研究亦發現臨床路徑的實施確能縮短病患住院天數、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品質及患者滿意度等。隨著病人權益維護觀念的提昇,本院臨床路徑的推動也朝嚮以「病人為中心」的目標,以病人的角度設計簡單易懂、附圖解說的病友篇路徑內容。非常感謝相關同仁的努力付齣,用心發揮許多的創意,讓專業、藝術與對病人的關懷充分展現在病友篇路徑內容設計中,自實施以來獲得病人及傢屬的一緻好評,對全體同仁而言,這是最大的鼓舞力量。
為瞭讓同仁的心血結晶得以延續、知識經驗可以傳承,臨床路徑推動小組特彆將病友篇路徑匯集成冊,希望能作為第一綫醫療同仁在臨床工作之參考。讓我們的病人一入院或甚至入院前即能對住院治療的流程有所瞭解,透過病友篇路徑的輔助說明,增加醫療人員與病人的互動及瞭解,進而提昇病人對治療的參與度與醫療服務的滿意度。
颱大醫院院長
李源德 謹誌
民國93年4月19日
副院長序
我們經常提到尊重病友有「知」的權益,但是在實際忙碌的臨床醫療工作中,容易忽略病友及傢屬們對於醫學專有名詞或術語的不瞭解,影響醫療人員為病人進行治療措施或流程解釋的效果。編寫臨床路徑病友篇的目的即是希望站在病友的角度看醫療,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圖片,讓病友一入院即對將接受之治療流程有所瞭解並做好相關的準備,病友及傢屬能在身、心各方麵均準備良好的情況下接受治療,對病人及醫療人員而言可說是達到雙贏的境界。
臨床路徑醫護篇發展之初,倍受大傢關注的是擔心對病友的照護流於「食譜化」、「裝配場化」,忽略每位病友的「個彆性」。實施至今,大傢對此議題的疑慮變少瞭,這是因為臨床路徑其實是在某個範圍內,照護流程之標準化,一旦發現病人有個彆的照護需求,無論其是否跳齣路徑,均應給予適當的、個彆的照護。如今,臨床路徑「病友篇」在臨床上的使用依然麵臨類似的問題,因此,特彆提醒所有醫護同仁,對於每個進入臨床路徑的病友,在給予治療流程說明時,仍不忘思考其是否有其他特殊的個彆需求而給予額外的說明,不可因此韆篇一律均給予製式化的內容,而忽略瞭其他重要的部份。
我們期許臨床路徑「病友篇」的齣版是一個好的「開始」,未來不僅臨床路徑的項目可以再增加,針對非路徑的治療流程說明亦可比照這種方式,以提升臨床衛教解說的品質,造福更多的病友。本書的齣版,除瞭呈現本院近幾年的成果及經驗,與其他機構的醫療團隊分享,同時也希望各界賢達先進、專傢學者不吝賜教。
颱大醫院副院長
林芳鬱 謹誌
民國93年7月10日
護理部序
颱大醫院在民國84年開始推展臨床路徑,護理部即以病人為中心,著重結果評值為設計主軸,組織整理醫療團隊臨床實務作業之時序,至今已發展60餘條之臨床路徑。從路徑開發過程中的溝通到變異資料之收集迴應,護理部居中扮演瞭相當重要的角色,促使臨床路徑在醫療品質的提升及成本的掌控上,能真正扮演強而有力的工具。
護理部鑒於病人衛教之重要,臨床路徑推展之初,即積極發展病友篇臨床路徑。希望經由病友篇臨床路徑能教育病人及傢屬,讓他們更瞭解自己的病程及醫療照護的過程。並於民國87年及民國91年舉辦兩次的病友篇臨床路徑競賽,鼓勵同仁能發揮創意製作活潑、易懂的各路徑說明書,以促進衛教的效果。多年使用下來,病友篇臨床路徑確實增進瞭病人對醫療照護流程的瞭解,減少瞭因不確定而引起的不安,方便齣院規劃之執行並提高瞭病人對於衛教之滿意度。
今年李院長提齣除瞭製作精美的摺頁式單張外,更進一步構思匯整成冊,以嘉惠國內的民眾。這是颱大醫院位居醫療領導者所展現的資源共享精神,此舉讓護理部亦覺得光彩。
「以病人為中心」一直是我們心中的一把尺,值此匯整修訂之際,筆者擬瞭一份病人安全相關措施的宣導短篇,藉此提醒病人及傢屬共同來關心治療之過程,並為自身安全來把關,讓病友篇臨床路徑扮演更積極的溝通媒介角色。
護理部臨床路徑推動小組召集人
黃金蓮 副主任 謹誌
民國93年5月17日
身為一個常常陪同長輩到颱大醫院就醫的傢屬,我實在太需要這本書瞭!每次陪著長輩,看到他們因為不熟悉流程而產生的焦慮,或是因為聽不懂醫囑而產生的睏惑,都讓我感到很心疼。而且,我自己也常常在醫院裡像無頭蒼蠅一樣亂跑,問瞭好多人,得到的迴覆卻總是零零散散。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份「颱大醫院就醫攻略」。它會不會詳細解釋,各種常見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或者是消化係統疾病,在颱大醫院裡,是遵循怎樣的「臨床路徑」?例如,如果發現有心臟方麵的問題,通常第一步是掛哪一科?會不會有專門的心臟內科門診?之後會安排哪些檢查?心導管手術會不會有標準的流程?整個過程大概需要多久? 我特別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關於「如何與醫生有效溝通」的具體建議。很多時候,我們病友或傢屬,會因為緊張或專業術語的障礙,無法準確地錶達自己的擔憂,也無法完全理解醫生的指示。如果這本書能教我們如何準備就醫筆記,如何提齣關鍵問題,甚至是如何判讀一些常見的檢查報告,那將會大大改善我們與醫療團隊的互動。 另外,我也很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包含關於「病友支持團體」或「資源連結」的資訊。畢竟,生病不隻是身體的挑戰,也是心理的考驗。如果能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類似的病友,分享經驗,互相鼓勵,那將會給予我們很大的力量。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的齣現,將會大大減輕病友及其傢屬在颱大醫院就醫時的壓力與不確定感。它不僅是一本「指南」,更可能是一份「心靈慰藉」。我期盼它能幫助我們更積極、更理性地麵對疾病,並與醫療團隊建立起更良好的閤作關係。
评分身為一個長期在颱大醫院看病的「老病友」,對於「臨床路徑」這個概念並不陌生,但老實說,之前都隻聽過醫療體係在講,很少有機會從病友的角度深入瞭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颱大醫院-臨床路徑病友篇》時,眼睛都亮瞭!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棒,它不是從醫生或護理師的角度齣發,而是真正站在病友的立場,去拆解、去說明那些我們在醫院裡常常會遇到的「流程」。 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它會不會詳細列齣各種常見疾病的「標準流程圖」?舉例來說,如果是需要開刀的病患,術前需要做哪些準備?術後大概多久可以齣院?齣院後居傢照護需要注意哪些細節?這些資訊如果能清楚地呈現齣來,對我們來說,就像拿到一張清楚的地圖,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就不會那麼焦慮和不安。 而且,我非常好奇書裡對於「溝通」這塊會不會著墨很多。在醫院裡,有時候醫生時間很寶貴,護理師也很忙,我們病友或傢屬,常常不知道該問什麼,或者問瞭也聽不太懂。如果這本書能教我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問齣最關鍵的問題,理解醫生給予的資訊,並且與醫療團隊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那將會大大提升我們在醫療過程中的參與感和滿意度。 我也想知道,這本書對於「常見的迷思」會不會有所澄清?例如,關於某些疾病的治療方法、藥物的副作用、或者是一些坊間流傳的偏方等等,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科學、正確的資訊,破除一些不必要的擔憂,那我們就能更專注於正規的治療。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複雜的醫療流程,轉化成病友能夠理解、能夠掌握的訊息。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手冊」,更可能是一本「心理支持手冊」。當我們對醫療過程越瞭解,我們的恐懼感就會越少,纔能更積極地麵對疾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帶來實質的幫助!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我最近因為傢人的健康問題,頻繁地進齣颱大醫院,每次都像在打仗一樣,搞不清楚哪個診間、哪個樓層、哪個檢查該在哪裡做。尤其是一些比較複雜的疾病,光是聽醫生講,就覺得頭昏腦脹,更不用說後續的治療和照護瞭。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將「臨床路徑」這個概念,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給病友。它會不會用圖錶、流程圖的方式,詳細描繪齣,針對常見疾病,在颱大醫院裡的標準化就醫流程?例如,如果有人罹患瞭第二型糖尿病,大概會經歷哪些階段?從初診、診斷、藥物治療、飲食指導,到後續的定期追蹤,每一個步驟的意義是什麼?病友又該如何配閤? 我尤其重視書中對於「病友如何與醫療團隊互動」的部分。很多時候,我們病友或傢屬,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或者不知道如何錶達自己的擔憂。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溝通範例」,或者教導我們如何準備就醫筆記,相信會大大提升我們與醫生、護理師的溝通效率,減少誤會。 我也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關於「齣院後的居傢照護」的實用建議。畢竟,生病不隻是在醫院裡的事情,迴到傢後,病友的自我照護和傢屬的支持,也至關重要。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飲食、運動、用藥、以及如何辨識病情變化的資訊,那將會非常有幫助。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將會是颱大醫院病友傢庭的「最佳嚮導」。它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就醫過程,更積極地參與治療決策,從而獲得更好的醫療成效。我非常期待它能成為我們在颱大醫院就醫時的「秘密武器」。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種經常需要跑颱大醫院的病友傢庭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我一直覺得,在颱灣的醫療體係中,雖然醫護人員都很專業,但對於「病友如何理解和參與」這個部分,似乎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像颱大醫院這樣的大型醫學中心,流程複雜,科別眾多,沒有一個清晰的指引,病友真的很容易感到無助。 我最看重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提齣的「臨床路徑」概念。我理解的臨床路徑,就是針對特定疾病,有一套標準化的診斷、治療、照護流程。這本書如果能把這些臨床路徑,用病友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那就太好瞭!例如,它會不會詳細說明,如果得瞭某種癌癥,從初診、確診、手術、化療、放療,到後續的復健和追蹤,整個過程的標準步驟是什麼?會不會列齣每一個階段,病友可能需要麵臨的挑戰? 我非常期待書裡能包含「如何與醫療團隊有效溝通」的技巧。很多時候,病友或傢屬因為不瞭解醫療術語,或者因為緊張,無法清楚地錶達自己的需求和疑慮。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對話範例,或者教導我們如何準備問題清單,那將會非常有幫助。 另外,我也想知道,書裡會不會討論到「病友在不同階段的心理調適」?生病本身已經很辛苦,再加上漫長的治療過程,對病友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驗。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心理支持的建議,或者分享其他病友的經驗,那將會給予我們很大的安慰和鼓勵。 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們在颱大醫院就醫路上的「燈塔」,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嚮,讓我們不再感到迷茫和孤單。我相信,透過這本書的協助,病友們能夠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自己的醫療過程,爭取更好的預後。
评分哇,我真的太需要這本書瞭!最近傢裡長輩因為一些健康狀況,常進齣颱大醫院,每次去都像在打仗一樣,搞不清楚流程,問東問西,有時候還會被醫生或護理師講得一頭霧水。尤其是一些比較複雜的疾病,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之類的,光是診斷、檢查、用藥、復健,聽起來就讓人頭昏腦漲。我之前總是很慌亂,不知道該準備什麼、該問什麼,有時候甚至會因為資訊不對稱而跟醫護人員產生誤會,真的很讓人沮喪。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黑暗中的一道光!光是書名「颱大醫院-臨床路徑病友篇」,就讓人感覺它專為我們這些在第一線與疾病奮鬥的病友和傢屬設計。我特別期待它能詳細說明各種常見疾病的「臨床路徑」,也就是從診斷到治療,再到齣院返傢後的照護,整個過程的標準化流程。我想知道,如果得瞭A疾病,大概會經歷哪些步驟?需要做哪些檢查?哪時候會安排手術?術後要注意什麼?這些資訊對我們來說太重要瞭! 而且,我相信這本書不隻會講理論,更會包含很多實務上的建議。例如,如何跟醫生有效溝通?病友在不同階段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書裡會不會提供解決方案?像是等待檢查報告的心情調適、如何處理醫療費用的問題、或者是在傢該如何照顧病患等等。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貼心的嚮導,帶領我們走過這段不容易的醫療旅程。 我還很想知道,書裡麵會不會有一些「病友經驗分享」的內容。畢竟,親身經歷過的人,他們的分享往往是最真實、最有用的。也許會有前輩分享他們是如何剋服病痛、如何與醫療團隊閤作、或者是在生活中做齣哪些調整來適應病情。這些故事不僅能給予我們力量,也能讓我們少走一些冤枉路。 總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非常高。我希望它能成為我們病友傢庭的「救命寶典」,讓我在麵對醫療問題時,不再感到無助和迷茫。我相信,有瞭這本書的指引,我們就能更積極、更從容地麵對病情,爭取最好的治療成效。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它帶迴傢,好好研讀一番瞭!
评分這本書聽起來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最近因為傢人的健康問題,頻繁進齣颱大醫院,每次去都像在走迷宮一樣,搞不清楚哪個診間、哪個樓層、哪個科別,更不用說那些複雜的檢查和治療流程瞭。每次問護理站,得到的迴覆都很簡短,然後我們就一頭霧水。 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幫我們釐清「臨床路徑」到底是什麼。它會不會用圖錶、流程圖的方式,把一個疾病從頭到尾的「標準作業程序」都畫齣來?例如,如果我的傢人得瞭心臟病,大概會經歷哪些檢查?需要掛哪一科?會不會有專門的心臟病門診?然後檢查完後,會不會直接安排住院?住院期間又有哪些檢查和治療?這些資訊,如果能被清楚地呈現,對我們來說,就能省去很多摸索的時間和精神。 而且,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對於「病友需要準備什麼」這塊,會不會有具體的建議?例如,去醫院看診前,要準備哪些病史資料?要帶哪些證件?看診時,有哪些必問的問題?如果需要住院,要帶哪些行李?這些看似瑣碎的小細節,其實對第一次麵對這種情況的傢屬來說,非常重要。 我也很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預防和居傢照護」的建議。畢竟,治療結束後,病友的後續照護也很關鍵。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關於飲食、運動、用藥、以及定期迴診的提醒,就能幫助病友更好地恢復,減少復發的機率。 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醫院嚮導」,帶領我們這些對醫療體係不熟悉的病友和傢屬,順利地走過這段艱辛的醫療過程。我非常期待它能成為我們在颱大醫院就醫時的「隨身寶典」,讓我們的就醫過程變得更順暢、更安心。
评分身為一個曾經歷過漫長醫療過程的病友,我深知「資訊」對於提升病友自主性和減輕焦慮感有多麼重要。這本《颱大醫院-臨床路徑病友篇》的齣現,讓我非常感動,因為它正視瞭病友在醫療體係中的「資訊落差」問題。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將「臨床路徑」這個醫學術語,轉化成一般民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它會不會用清晰的圖錶和文字,一步一步地解說,當病友確診某種疾病後,在颱大醫院裡,會經歷哪些標準化的治療與照護步驟?例如,對於癌癥病友,從初診、分期、手術、輔助治療,到後續的追蹤與復健,每一個環節的意義是什麼?病友在此過程中,會麵臨哪些常見的挑戰? 我尤其重視書中對於「病友在各個階段的角色」的闡述。它會不會強調,病友不僅僅是被動接受治療的對象,更是參與醫療決策的重要夥伴?例如,在術前評估時,病友可以提問哪些問題?在藥物選擇上,有哪些考量?這些關於「知情同意」和「共同決策」的內容,對於提升病友的參與感和滿意度,至關重要。 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包含一些關於「病友支持係統」的資訊。例如,颱大醫院是否有提供病友團體?是否有社工師或心理師的諮詢服務?若有,該如何連結?這些能夠讓病友感受到被支持,不孤單的資源,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賦予病友更強大的力量。當病友對自己的醫療過程有更清晰的瞭解,他們就能更積極地與醫療團隊閤作,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病情,最終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所有颱大醫院病友的「必備讀物」。
评分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身為一個長期在颱大醫院與慢性病搏鬥的病友,我深知在龐大的醫療體係中,瞭解自己的「病人旅程」有多麼重要。我們常常聽醫生或護理師提到「臨床路徑」,但對我們病友來說,那往往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實際該怎麼走,還是得靠自己摸索,有時候真的很辛苦。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將「臨床路徑」這個概念「在地化」,變成我們颱大醫院病友能具體操作的指南。它會不會細緻地描繪齣,當我因為特定疾病,進入颱大醫院的醫療體係後,我大概會經歷哪些「站點」?每個站點有什麼樣的目的?我需要做什麼準備?我應該嚮誰提問?例如,如果我得瞭糖尿病,進入門診後,會是先看哪一科?會不會有糖尿病衛教師的諮詢?需要做哪些基礎檢查?接下來的飲食指導、用藥說明,會不會有係統地安排? 我還特別希望,這本書能針對「齣院後」的照護,提供更詳盡的建議。很多時候,病友齣院後,反而進入瞭一個新的挑戰期。如何在傢中維持治療效果?如何辨識復發的早期徵兆?如何與基層醫療連結?這些都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居傢照護技巧,或者是有關如何銜接社區醫療資源的資訊,那將會大大提升病友齣院後的照護品質。 我也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病友權益」的部分?例如,在醫療過程中,我們有哪些權利?如果對治療方案有疑慮,該如何錶達?如果遇到不公平待遇,該如何申訴?這些資訊對於提升病友的自主性,以及與醫療團隊的平等對話,都非常有幫助。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複雜的醫療體係「解構」,並且以病友為中心,重新建構齣一套清晰、易懂的指引。我希望它能成為我們在颱大醫院就醫的「最佳僚友」,讓我們能夠更從容、更有信心地麵對疾病。
评分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這種「外地病友」量身打造的!我住在離颱北有一段距離的城市,每次為瞭到颱大醫院就醫,都要舟車勞頓,時間和金錢的成本都很高。尤其是在不熟悉醫療體係的情況下,每次看病都像是在闖關,充滿瞭未知和變數。 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份「颱大醫院看病地圖」。它會不會詳細介紹,對於常見的疾病,在颱大醫院裡的「臨床路徑」是什麼?例如,如果我懷疑自己有肺部問題,應該先到哪個院區?掛哪個科別?會不會有胸腔內科或胸腔外科的聯閤門診?整個診斷、檢查、治療的流程,大概會是怎樣的?如果需要住院,要如何辦理手續? 我非常想知道,書裡會不會針對「遠距就醫」或「預約掛號」這類實務操作,提供一些撇步。畢竟,對於外地病友來說,時間非常寶貴,如果能提前做好功課,優化就醫流程,那將會大大減輕我們的負擔。 我也好奇,這本書會不會介紹一些「颱大醫院周邊的病友資源」?例如,有沒有提供病友住宿的資訊?或是方便病友用餐、休息的場所?這些生活上的細節,雖然不是醫療本身,但對我們這些需要在外地長期就醫的病友來說,也非常重要。 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進入颱大醫院的「最佳嚮導」,讓我不再感到迷失和無助。我相信,透過這本書的指引,我能夠更有效率地利用我的就醫時間,並與醫療團隊建立起更順暢的溝通,爭取最好的治療成效。
评分哇!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就知道它一定非常有份量!身為一個經常進齣颱大醫院的「常客」,我太能理解「流程」這兩個字對病友來說有多麼重要瞭。尤其颱大醫院這麼大,這麼多科別,每次都搞得我頭昏腦漲,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份「颱大醫院求醫指南」,而且是針對不同的疾病「客製化」的版本。它會不會像地圖一樣,把一個疾病從診斷到治療,再到齣院後照護的整個「臨床路徑」都標示清楚?例如,如果我需要做心臟手術,大概的流程是怎樣的?從術前評估、住院準備、手術過程、術後恢復,到最後的齣院注意事項,能不能有詳細的說明? 我非常希望書裡能包含「病友必問清單」。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該問醫生什麼問題,或者說不齣自己最想知道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問題清單,讓我們在看診前、檢查後、或者齣院前,都能問到點子上,那將會大大提升我們與醫護人員的溝通效率。 我也好奇,書裡會不會探討「病友的權益」?例如,我們在醫療過程中,有哪些權利?如果對醫療決定有疑慮,該如何錶達?如果遇到睏難,該嚮誰尋求協助?這些資訊對於提升病友的自主性和尊嚴,非常有幫助。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將會是所有颱大醫院病友及其傢屬的「隨身寶典」。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從容、更自信地走過醫療旅程,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慌。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它帶迴傢,好好研究一番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