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纔是最完美的居住環境?藝術和生態有何乾係?
飾品、傢具、建築物、冰川、聚落……這是藝術設計還是自然生態?
本書作者以多年從事景觀設計的經驗,走遍國內外各地的宏觀視野,撰論精闢的見解,並以精美的圖片深入淺齣地說明國內外案例和原由,巧思逸見,是一本適閤大眾閱讀的佳作。
荒野中發現藝術能量。
Ian McHarg指齣,21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創作將會是「修癒受斲傷的地球」,藝術創作與環境造景所詮釋的生態演進發展,是穩定前進中的革命裏程。各類型「公共藝術」與「人」及「自然」的互動仍需不斷提昇,環境急速變遷,可再生資源愈漸缺乏,生態與永續發展議題浮現,我們開始瞭解沒有永恆的人造景觀或創作品。
世界太大,生命太短。透過生態藝術視野的窗,我們將衍生齣活躍趣味的想像與直覺,及經年纍月所積纍的記憶,從自己和自然的密切關係逐步開始,建立齣一段與自然生態間和諧的美感關係。
作者簡介
郭瓊瑩
美國私立賓係尼亞大學藝術學院景觀建築碩士,為當代生態景觀大師Ian L.McHarg的門生,專攻環境景觀規劃、生態設計與規劃、景觀美學、環境色彩學、綠地計畫、國土規劃……等,曾任職美國景觀設計師、營建署研究員、技正等,現任職中國文化大學景觀係係主任暨所長、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務局景觀總顧問及營建署、颱北市府及各公部門委員與顧問,著有《水與綠》、《道法自然》等書。
從生態中見藝術
郭瓊瑩
隨著國民經濟成長與生活品質改善,在公共領域空間中,無論是有形的或是無形的「品質」,漸受公部門以及一般大眾所重視。近十年來在公共藝術、城鄉風貌改造等之推動政策上,其實均呈現瞭上述議題之重要性與影響力。「美」的本質也再度突顯齣其與國民個性、風格、品質之互動關係。
文建會陳其南主委此次特彆重視「公民美學」之議題,包括教育推廣以及透過公共藝術廣泛議題之探討,使得「美育」不再隻是刻意呈現的錶象,也能真正紮根融於各嚮度之生活場域中。
「生態」在此係列叢書中似顯較為廣泛與特殊,主因生態麵涉及相當廣而深,如海洋生態係統、森林生態係統、草原生態係統、海岸海洋生態係統、河川生態係統;而也與城鄉生態係統及所謂的人類生態係統有密切關係,而生態係統之形塑其間又脫離不瞭與之互動共生之「生物」,這之間自然包括瞭我們「人」本身。
是以筆者在本冊之論點與敘述將突破「公民美學」中對「公民」之定義,它將以更宏寬之思維來探討生物生態係統中,包括「人」之生物。其對所共生之大自然環境或人造環境,透過自然定律、透過自然運作力或者生物本能對大地之一種互動牽引關係所形塑齣來之物體(Object)、空間(Space)或者是一種可變遷之過程産品(Dynamic Process Byproducts)。
而若自環境係統的嚮度來看,凡屬生態係統運轉的一環,它其實算是大自然運作力中的一環。換言之,它應是屬於公共性的、公有的或公開性的,例如:河川的變遷、美麗的瀑布景觀、鬼斧神工似的岩石造型、地景變遷。它的範疇可以大到與宇宙互通,如(流星、隕石所造成之地景變遷),或者藉由半人工參與力量所創造齣來的地景藝術(如大尺度之沙雕、岩雕、鹽雕、冰雕......等)。
此外,這個有趣的議題也可以縮小到相當微觀的個人生活小尺度空間中。如:社區公園設計、社區入口精神地標之創造、傢族所遺留承傳下來的傢族老樹,或是一種無形的價值觀所反映齣來的人與環境間之倫理。
總而言之,本冊之寫作挑戰難度高,但卻似乎有無限之可行性有待開發與探討。對閱讀者而言,在基本架構上仍力求理論思維之嚴謹度與涵蓋麵之廣度,為考量仍惠及一般普普大眾,在文字上、圖說上以及篩選之圖片案例上將力求達到生活化、感性化以及啓發性。主因公共美育之教化必須長期紮根,且必須無所不在、無孔不入。而生態議題也可能因閱讀者本身之知識經驗以及地理生活背景之差異性會有不同之解讀。為此,本冊之撰述將會力求闡明生態係統過程、變化之因果關係,而非單嚮欣賞最終呈現之意象感或單點時間之現象。也因此,四季變遷、日月變化、時序動態,以及因各種自然因素之錯綜復雜所影響之事實。例如:自然美的欣賞、生態美的欣賞(Appreciation)係需要長期深入教化的。
是以更深切期待未來在中小學等基礎教育中能對自然生物、生態學或自然科學有更基礎之知識提供,則當所有國人都對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等之自然物理、化學互動現象有基本認識後,吾人在欣賞生態的公共藝術時,將不再隻是去麵對那個錶層的影像,而是透過那個藝術媒介去探索內在之有趣生態現象或生態作用。如:
自然彩虹美景難得一見,但透過知識與技術,我們可以創造人工彩虹;自然的疊水瀑布,清涼可人,惟卻又難以即時可親,但透過藝術手法與瞭解自然山水循環係統,吾人可以在公共空間中創造怡然適意的人工瀑布、山景,甚至是浪漫的霧景。
大自然之風力是震撼人的,大人喜歡乘風破浪,冒險傢喜歡單獨以風帆或獨木舟挑戰大自然,然而在公共藝術領域中,如果透過對風力能源知識之瞭解,以及對風力能源之有效運用,則在人力所能掌控安全範圍內,吾人亦可以公共藝術形態展現風與力之美,並讓國民有機會經驗體會風速、風聲與動態風力運作之能量美。傳統民間所用之風車、水車,更可以再發揚光大成為另一類型屬於自然的公共藝術,如:風之塔的雕塑、大型之風洞音樂......等。
自然界中「太陽」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自有人類以來,即都屬於是太陽帝國之子民,因為有太陽能源,纔得以讓人類有食物、生産萬物孳生,為此,以「太陽」為核心主題所開創齣之機能性或非機能性之物質,有許多均是創造齣公共藝術之源頭。例如:日晷、光之劇場,或者是以太陽能所産生之照明景觀設計(Lightscape)。而光影之變化更可以投射齣韆變萬化圖案(Pattern)它形塑齣一種結閤色彩、綫條、韻律與光影的多元動態景緻 。
此外,「水」除瞭創造齣有形之水體,不同領域尺度之水域外,因水之量、水之質,水之流速與落差更可形塑齣韆奇百態之水象、水景與水的音樂。
何其有幸,這些自然界所有已存在之自然元素,均在你我生活周邊。如何運用、如何藉景、如何取景、如何整閤,則更開創瞭這個「生態」的公共藝術無限之空間與時間嚮度。
而若整閤得宜,在「光譜」之影響下,色彩更是自然環境中最吸引人且最具儀態萬韆之元素與成品。
「拾穗」不再隻是畫中之靜態影像,它是可以親臨體驗穗濤柔美與力量的。
嚮日葵田不再隻是黃色之色彩刺激,它是可以形塑成地方環境時序中之特色與地標。溪邊之卵石、枯枝不再隻是自然沉澱、沉積之物,若經過居民巧思或者地方藝術傢之組閤處理,它可以成為是當地具風土特色之地方觀光焦點景觀。如原住民部落之漂流木創作、山地門部落之鄉公所入口意象或是宜蘭三星鄉卵石所砌齣來之類稻草塔......等等。
無論是「公民美學」或是「市民美學」,我們期望在一係列之思考係統中得以牽引人與環境之互動。在大自然之紋理脈絡中找到一些可茲轉化之元素,且其所能實現之場域將不隻侷限在私人領域中,也可以存在於公共領域中,自社區到地區、城市、鄉村、到整個區域以至離島或不同地理國度。
而就環境屬性而言,它更可以在常民生活領域中涵蓋到食、衣、住、行、育、樂等不同屬性與空間嚮度。
畢竟廣義的「生態」是一個宏觀的、動態的、錯綜復雜的係統,也期許讀者們在閱覽本冊時能以開放之胸襟、開拓之視野來共同體驗、營造所有可能與生態有關且符閤美質之公共福祉。
《自然製造:生態公共藝術》這個書名,簡直太有意思瞭!它讓我立刻聯想到,藝術不再隻是在畫廊裏,或者在博物館裏,而是能真正走到我們生活的空間裏,而且是和“自然”緊密結閤。作為在颱灣生活的人,我們能感受到,雖然城市發展迅速,但許多人心中其實都渴望著與自然的連接。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公共空間裏,我們該如何“製造”齣那種既有藝術性,又能“活”在自然之中的作品?比如,是不是有藝術傢會利用植物本身,或者利用水的流動,來創作?他們會不會考慮,這些作品在不同的季節,會呈現齣什麼樣的變化?它們會不會吸引小動物,或者為它們提供棲息地? 在颱灣,我們有很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從高山到海岸,從都市的綠帶到郊野的田園。我期待這本書能分享一些,藝術傢如何巧妙地利用這些地域性的特色,創造齣既能呼應當地生態,又能引起觀者共鳴的公共藝術。它們是不是能夠成為一種“對話”的平颱,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係,甚至開始思考,如何用更負責任的方式,去“製造”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我希望看到的是,藝術不再是“外加”的,而是“內在”的,是與大地、與生命,融為一體的存在。
评分《自然製造:生態公共藝術》這個主題,讓我眼前一亮。在颱灣,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很大型、很吸睛的公共藝術,它們往往需要龐大的資金和精密的規劃。但“生態”這個概念的加入,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還有另一種公共藝術的可能,一種更貼近大地,更尊重自然律動的形式? 我腦海裏浮現齣一些畫麵:可能是在某個鄉村的角落,藝術傢用當地的竹子或木材,搭建瞭一個融入山林的小型裝置;或者是在城市的水邊,用迴收的塑料瓶,創作瞭一件能夠淨化水質的藝術品。這種藝術,不隻是“製造”齣來,更像是“生長”齣來的,它與周圍的環境,與當地的居民,有一種自然的共生關係。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颱灣,有沒有這樣一些“微型”的、低調但充滿智慧的生態公共藝術實踐?它們是怎樣剋服現實的種種限製,比如資金、技術、或者民眾的接受度?這些作品,是否真的能夠“喚醒”人們對自然的好奇心,讓大傢重新發現,原來藝術,也可以這麼“輕盈”,這麼“有生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分享更多這樣彆齣心裁的例子,讓我們看到,藝術與自然,可以如此和諧共存,甚至相互滋養。
评分哇,看到《自然製造:生態公共藝術》這個書名,我真的超有感觸!身為一個在颱灣生活的人,從小到大,我們其實就活在一種很奇妙的“自然”與“人造”的交織中。小時候在巷口玩,旁邊可能就是一片綠油油的田,或者是一條小溪,但轉個彎,又會看到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這種感覺,就是我們颱灣的日常,一種既要擁抱自然,又要發展現代化的拉扯。 所以,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無比貼切,好像它在探討的就是我一直以來生活著的這個環境,以及我們如何在這個環境中,用藝術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動。我特彆好奇,在颱灣這塊土地上,有沒有哪些公共藝術項目,真的能把“自然”和“人造”無縫地結閤起來?是不是真的能做到,讓藝術不隻是一個擺設,而是真正融入瞭社區的肌理,甚至能帶動大傢重新認識我們周遭的生態環境?是不是有那些藝術傢,他們不隻是在創作,更是在守護,用藝術的方式,告訴我們,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野草、那條快被遺忘的小河,其實也擁有它們自己獨特的生命力?我總覺得,我們這片土地,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講的,尤其是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上,一定有許多深刻的實踐,能給我們帶來啓發。
评分這本書《自然製造:生態公共藝術》,在我眼中,絕對不隻是關於藝術創作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社會,所麵臨的一個重要議題——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找迴與自然的連接。尤其是在我們颱灣,這種“密度”非常高的環境下,綠地空間越來越稀少,許多人對自然的認識,可能隻停留在公園裏修剪整齊的花草。 我一直覺得,公共藝術,它應該有更深層的意義,不應該隻是為瞭美化市容,更不應該是一種“隔岸觀火”。它應該是有溫度的,是有力量的,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引發思考。特彆是“生態”這個詞,它讓我聯想到,是不是有藝術傢,他們會走進我們生活的社區,觀察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用廢棄的材料,或者用自然的元素,創造齣能夠與環境對話的作品?他們會不會邀請社區居民一起參與,讓創作的過程本身,也變成一種生態教育?我真的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這樣的案例,一些真實的、有說服力的故事,讓我們看到,藝術如何能夠成為一種“賦能”的力量,讓人們重新關注身邊的自然,甚至開始行動起來,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评分讀到《自然製造:生態公共藝術》的書名,我立刻就被它所蘊含的可能性吸引住瞭。在颱灣,我們雖然有蓬勃發展的藝術文化,但很多時候,公共藝術的討論,似乎都集中在視覺美學或者地標性的打造上。而“生態”的加入,則為這個領域注入瞭一股清流,讓我看到瞭另一種更深沉、更有意義的公共藝術方嚮。 我一直在想,藝術要如何纔能真正地“介入”生態環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是不是意味著,藝術傢需要具備更強的環境科學知識,需要和生態學傢、城市規劃師進行跨領域的閤作?那些“製造”齣來的藝術品,是不是需要考慮其材料的來源、製作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最終的生命周期? 特彆是在颱灣,這個島嶼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又麵臨著開發與保護的巨大挑戰。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揭示一些,藝術傢如何通過他們的創作,去“修復”被破壞的生態,或者去“倡導”一種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也許是一些用生物降解材料製作的裝置,也許是一些能夠吸引特定鳥類或昆蟲的藝術空間。我渴望看到,藝術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能夠像種子一樣,播撒在土地上,然後生長齣新的生機,與自然一起呼吸、一起進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