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自序 本書是1999年於日本齣版的《植民地颱灣兒童文化》(明石書店)的中文版。主要是藉由考察颱灣與日本本土的互動關係,來掌握日治時期(1985-1945)颱灣兒童文化的狀況,並進一步探討殖民地兒童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與語言的問題。
截至目前為止,與兒童相關的日治時期的研究,多半以殖民地的教育政策、教育的內容與思想為主軸,或以當時的教科書為材料,分析殖民統治下的同化政策或〈國語〉教育的始末。然而,孩子們所接觸的世界,絕不僅止於教育製度與學校。即便我們能析透殖民地教育復雜而多層的麵嚮,恐怕依舊無法完全描繪齣那個時代的兒童觀。因此,在本書中,我嘗試以超越學校籓籬的〈兒童文化〉作為研究與探討的對象。童書齣版、童話會、童謠演齣等文化活動牽涉到市場機製,這使得兒童文化的基本要素,與殖民統治者運作下的學校體係迴異。兒童文化工作者,不隻單方嚮傳遞訊息,還需迎閤孩子們的現狀與嗜好來推展活動。在這些過程當中,可以窺見時代的〈需求〉與〈供給〉的交互作用。在日治時期的颱灣,兒童文化工作者如何掌握時代的需求?對這些需求又提供瞭什麼?是本書考察的重點之一。
兒童文化最基本的傳遞工具是語言。日治時期颱灣的語言環境並不單純。然而,在我資料蒐集的範圍內,與兒童文化相關的齣版品,都是以日文齣刊。當然,我們不難想像,當時的孩子們一定也從阿公阿嬤的母語口述中,聽到許多故事,也蹲在廟口看由母語演齣的布袋戲。但是,因為語言政策等因素,在兒童文化相關的齣版世界裏,颱灣人被迫保持〈沉默〉。在本書中,我以殖民地復雜的語言現象為前提,分析並檢視瞭以〈國語〉(日語)推展的兒童文化活動的諸多問題。
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颱灣,推展兒童文化運動的,多是以殖民者身分到颱灣來的日本人。他們有的是成年後來颱的第一代,有的是在颱灣齣生(灣生)或是幼年期在颱灣度過的第二代。在日本本土的人看來,他們是〈外地人〉,對颱灣原來的居民而言,他們是外來的入侵者。這種微妙的立場,對他們的自我認同(identity)會有如何的影響?這樣的情懷,在他們的兒童文化活動中,展現齣如何的風貌?本書中,在考察他們的兒童文化運動的同時,也釐齣瞭他們對於多民族、多語言的颱灣的看法,也就是他們的颱灣觀。並探討他們的颱灣觀在兒童文化中的錶象。我發現,這些日本人在麵對颱灣的孩子時,並無法忽視孩子們語言弱勢的事實。我也蒐集到灣生中有關〈颱灣意識〉的論述,看到日本人說颱灣是他們的故鄉,他們愛颱灣,要將鄉土愛的精神融入兒童文化活動的宣示。還有,一些創作者,努力尋找〈颱灣色彩〉,希望將颱灣的特色展現在童話、童謠或舞蹈的創作中。雖然他們的論述並不成熟,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看到殖民者中的〈颱灣意識〉的萌芽。而他們試圖掌握的〈颱灣色彩〉,在過瞭半個多世紀之後,至今仍是我們爭論與探討的課題。
本書1999年在日本齣版時,曾獲得當年日本兒童文學學會的奬勵賞。當時,我是以1996年9月在日本禦茶水女子大學通過審查的博士論文為主體,增訂修改而成書的。也就是說,本書的論述根基,是十年前奠定的。2001年我迴國教書後,就有許多前輩與朋友鼓勵我將本書翻譯成中文齣版。但是,離開颱灣11年的時空隔閡,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初嘗教學工作,也無法立刻駕輕就熟;加上兩個孩子的「孕」與「育」,都使我無法著手進行中文版的翻譯。大約兩年多前,我纔開始斷斷續續翻譯內文。期間,曾經想過要加入新的研究資料,或為颱灣的讀者重新改寫部分內容,但最後終究沒有實現。我深知本書的論述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或有一些1999年之後的相關研究必須加入探討的視野,不過還是忠實地呈現日文版的原貌。企盼本書的齣版能有助於相關領域研究的推進,也希望研究先進們能不吝指教。
在此,要感謝曆任的研究助理,在將近三年的翻譯過程中幫忙校稿,歐佳玟、洪振智、鄭宇庭、柯靜儀,特彆是張覺之,謝謝你們。還有,兒童文學研究所的畢業生黃淳靖幫忙先譯瞭第二部的底稿,成功大學颱文所的研究生陳怡君幫忙翻譯瞭第三部的底稿。同時,要感謝玉山社的編輯陳淑惠辛苦地編輯全書,並逐字校稿。好友魏總編淑貞不斷地督促與鼓勵,並明快地答應齣版中文版。最後要感謝父母長久以來的支持,還有吾兒——活潑可愛的覺輝和覺輔的相伴。
2006年11月6日
於颱東 遊珮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