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有多重?-曆史上最搞怪的實驗

靈魂有多重?-曆史上最搞怪的實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en Fisher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神經科學
  • 實驗心理學
  • 意識
  • 認知
  • 曆史
  • 科學普及
  • 行為科學
  • 大腦
  • 怪誕實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知道靈魂有多重嗎?
麥剋道格量給你知

牛頓永遠是對的嗎?
勇敢的楊氏可不這麼認為

如何躲過天打雷劈?
富蘭剋林跟威爾森有不同的見解

化學傢是現代鍊金術師嗎?
費雪慢慢說給你聽

科學傢有什麼神秘信仰?
本書為你大公開

  二十世紀初,有一個醫生想知道靈魂到底有沒有重量,他嘗試測量人在瀕死之時體重的變化,認為減輕的部分就是靈魂的重量。聽起來恐怖又搞怪,是吧?但真正的科學的進展就是這樣:總是有科學傢想齣一些當代人斥為荒謬的想法,但他們不顧彆人的冷嘲熱諷,不管彆人的反對甚至迫害,仍然堅持己見。這些想法中,有些真的行不通,有些無法存活太久,但也有一些曆經各種考驗,成為後代科學傢奉行的準則。搞笑諾貝爾物理奬得主費雪在《靈魂有多重?》中講的,就是這些勇於堅持己見的科學傢,提齣瞭哪些搞怪的想法,讓科學巨輪跳脫常軌,加速前進。

作者簡介

費雪(Len Fisher)

  在學時攻讀的是化學與數學,但是費雪的學術研究觸角很廣,包括:物理、食品科學、生物醫藥研究,甚至哲學。他目前正在英國布裏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物理係擔任訪問研究員,花瞭許多時間寫文章、上廣播電颱與電視,跟大眾講述科學傢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費雪因研究泡餅乾的科學,獲得1999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奬,也曾因《搞笑學物理》(中文版由天下文化齣版)贏得2004年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奬。

譯者簡介

葉偉文

  1950年生於颱北市。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係畢業,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保健物理組)。曾任颱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處放射實驗室主任、國傢標準起草委員(核子工程類)及中華民國實驗室認證體係的評鑑技術委員(遊離輻射領域)。現任颱灣電力公司緊急計畫執行委員會執行祕書。

  譯作有《愛麗絲漫遊量子奇境》、《矽晶之火》、《小氣財神的物理夢遊記》、《乾嘛學數學?》、《物理馬戲團I?III》、《數學小魔女》、《統計,改變瞭世界》、《數學是啥玩意?I ~ III》、《葛老爹的推理遊戲 1、2》、《典雅的幾何》、《太陽係的華爾滋》、《一生受用的公式》、《看漫畫,學物理》、《詭論、鋪瓷磚、波羅米歐環》、《迷宮、黃金比、索馬立方體》、《統計你贏的機率》、《蘇老師化學黑白講》、《搞定幾何!—問數學博士就對瞭》、《彆讓統計圖錶唬弄你》、《搞笑學物理》、《費曼手劄》、《刻蔔勒的猜想》、《神奇數學117》《蘇老師化學五四三》、《牛頓物理駕訓班》、《蘇老師化學聊是非》、《相對世界的美麗》、《薛丁格的兔子》、《靈魂有多重?》等三十多種書(皆為天下文化齣版)。並曾翻譯大量專業作品,散見於《颱電核能月刊》。

靈魂有多重?-曆史上最搞怪的實驗 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靈魂重量的探尋,而是深入挖掘人類曆史上那些看似荒誕不經、實則蘊含深刻科學精神與哲學思辨的“搞怪”實驗。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訪那些挑戰傳統認知、甚至一度被主流科學界視為異端的奇特研究。 第一章:液體的奧秘與會思考的青蛙 本章將迴溯至啓濛運動的餘暉時期,介紹一位熱衷於探索生命電力的博物學傢。他癡迷於探究生物體內的“動物電”,並進行瞭一係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實驗。想象一下,在一個燈光昏暗的實驗室裏,他將導綫連接到剛剛被處決的動物肢體上,試圖觀察電流如何讓死去的肌肉再度“舞蹈”。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將這項技術應用到瞭兩棲動物身上。 實驗的焦點集中在一隻體型健壯的青蛙腿上。這位學者堅信,青蛙的運動並非完全由神經係統控製,而是依賴於一種尚未被完全理解的“生命火花”。他設計瞭一個復雜的裝置,用電池和電極刺激青蛙的神經末梢。當電流通過時,青蛙腿會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確度做齣反應——抬起、彎麯,仿佛正在進行一場無聲的踢踏舞錶演。 然而,真正的“搞怪”之處在於他的結論。他試圖論證,這種電現象不僅存在於動物體內,或許也是早期人類“思想”産生的源頭。這一理論在當時引起瞭軒然大波,支持者認為他發現瞭生命之謎的鑰匙,反對者則嘲笑他是用電池驅動的瘋子。我們會詳細剖析他的實驗記錄、失敗的嘗試,以及那些被後世科學界不斷修正和完善的基礎電生理學概念是如何從這些“搞怪”的萌芽中誕生的。我們還將探討,正是這種對既有認知的挑戰,纔催生瞭現代醫學和生物電學的進步。 第二章:色彩的囚徒與錯覺的王國 進入十九世紀,視覺感知成為瞭新的研究熱點。本章聚焦於一位對顔色和人類視覺係統有著近乎偏執熱情的心理學傢。他堅信,我們所感知的“紅色”和“藍色”,並非物體本身的屬性,而是大腦構建的幻象。為瞭證明這一點,他進行瞭一係列旨在“欺騙”人類感官的實驗。 他最著名的“搞怪”實驗,是一間被稱為“異空間”的房間。這間房子的牆壁、地闆和天花闆都被塗上瞭精心調配的顔色,使得居住者在其中待上數小時後,會喪失對垂直、水平的判斷力,甚至齣現幻聽和強烈的眩暈感。他讓誌願者——通常是他的學生或助手——進入這個空間,然後詳細記錄他們感知到的時間流逝速度、情緒變化以及對現實的懷疑程度。 其中一位記錄尤為生動。這位受試者在房間裏待瞭僅僅兩個小時,齣來後卻堅稱自己仿佛度過瞭一整個漫長而壓抑的下午。他開始語無倫次地描述牆壁在“呼吸”,光綫在“流動”。這位心理學傢則在一旁興奮地記錄,並聲稱這證明瞭感官輸入的相對性。 本章會深入分析這些實驗背後的光學原理和認知心理學基礎。我們會揭示,這位學者雖然方法怪異,但他對“主觀經驗”的重視,卻預示瞭格式塔心理學和環境心理學的早期思想。他的實驗雖然不嚴謹,卻以一種近乎行為藝術的方式,挑戰瞭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盲目信任。 第三章:巴甫洛夫的狗與條件反射的“馴服” 當我們談論經典實驗時,巴甫洛夫的狗是繞不開的名字。但本書將著重描述其實驗中那些不那麼光彩、甚至有些“搞怪”的側麵。巴甫洛夫最初的研究動機並非是為瞭創造“條件反射”,而是為瞭理解消化係統的奧秘。 在早期的實驗中,為瞭準確測量消化液的分泌量,研究人員必須“收集”狗的胃液。這涉及一個精細但略顯粗暴的外科手術——在狗的頰部開一個小口,引流唾液腺,並在胃壁上植入導管。想象一下,在沒有先進麻醉技術的時代,研究人員是如何一絲不苟地操作這些活體“樣本”的。 “搞怪”之處在於,很快他們發現,每當研究助手帶著飯碗走近狗籠時,狗就開始不受控製地分泌唾液,即便飯碗裏根本沒有食物。巴甫洛夫意識到,這是一種“精神分泌物”。為瞭量化這種“精神影響”,他開始設計越來越古怪的刺激物——不是鈴鐺,而是節拍器、燈光閃爍、甚至特定頻率的音樂。 在某些著名的、卻常被教科書略去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甚至試圖通過製造衝突性的條件反射來“精神摧毀”狗。例如,將“食物”與“電擊”建立聯係,再將“拒絕食物”與“美味的肉湯”建立聯係,觀察狗在極度矛盾的刺激下,是否會陷入“神經衰弱”。這些實驗不僅令人不安,也揭示瞭早期行為主義研究的殘酷性。本書將平衡地看待這些研究,既展示其對行為科學的奠基作用,也批判其在倫理上的“搞怪”與越界。 第四章:煉金術士的幽靈與元素的“靈魂” 時間迴溯到中世紀,科學與魔法尚未完全分離。本章探討的是那些試圖在物質世界中尋找“靈魂殘餘”的煉金術士和早期化學傢。他們最“搞怪”的追求,是通過精確測量物質的重量變化,來推斷是否有某種“不朽的精華”在燃燒、升華或腐敗的過程中逃逸瞭。 一位十七世紀的學者,花費數年時間,試圖通過極其精密的舊式天平,測量“腐爛”的精確重量損失。他將有機物置於密閉的容器中,進行緩慢的分解,並記錄每一微剋的變化。他的目的是為瞭證明亞裏士多德的“生化論”是錯誤的,並試圖找到那構成“生命力”的無形物質。 他的實驗過程充滿瞭儀式感和迷信色彩:他總是在月圓之夜進行稱量,並堅持用銀製的工具操作。當他發現腐爛的有機物在分解後重量似乎並沒有顯著減少,甚至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略有增加時,他陷入瞭狂喜,聲稱這證明瞭“乙太”的存在。 這些研究雖然在當時被視為異端,但其對精確測量的執著和對物質轉換過程的係統觀察,卻是現代化學分析的雛形。我們探討的並非他們的成功,而是他們那些看似荒謬的假設如何驅動瞭對精確測量的技術革新。 結語:搞怪的實驗與科學的進化 《靈魂有多重?-曆史上最搞怪的實驗》並非在嘲笑這些先驅者,而是在嚮那些“不安分”的頭腦緻敬。科學的進步往往並非源於循規蹈矩,而是來自於那些敢於提齣“荒謬問題”的人。每一個看似滑稽的實驗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對世界運作方式的好奇心,以及一種挑戰既有框架的勇氣。正是這些“搞怪”的嘗試,為我們今天的嚴謹科學鋪平瞭道路,讓我們得以在更清晰的框架下,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睏擾人類的終極問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科學在搞怪中前進 6

第一章:靈魂有多重?  10
你覺得靈魂神秘不可測嗎?就是有人硬是想辦法要測齣來!
量度捉摸不定的「能量」是科學,為什麼找齣靈魂的實驗不能算科學?

第二章:搞怪伽利略 37
伽利略到底是在哪裏做自由落體實驗?
是傾斜的比薩斜塔、還是人來人往的聖馬可廣場鍾樓?

第三章:牛頓惹的禍 65
凡是牛頓說的,永遠都是對的!真是這樣嗎?
勇敢的楊氏,即使偉人在前,還是隻認真理不嚮權威屈服。

第四章:如何躲避天打雷劈? 93
避雷針到底是在避雷還是引雷?要尖頭還是圓頭纔有最佳效果?
富蘭剋林跟威爾森高手過招,吸雷引電做實驗來一論高下!

第五章:化學鍊金術 117
鍊金術師是古代的化學傢,化學傢是現代鍊金術師,
看現代化學傢如何用化學實現鍊金術師的點金夢!

第六章:電齣生命 141
在電影裏,科學怪人靠電來啓動生命;在水裏,電鰻放電就像體內有發電機一樣,
科學傢想知道,神秘的電與同樣神秘的生命之間,到底有何關係。

第七章:生命是什麼? 167
對於瞭解生命的本質,有些是科學可以告訴我們的,有些是科學無能為力的。
人類這麼復雜的生物,是如何從一個受精卵發展成功的呢?

第八章:結論:科學傢的神秘信仰 199
科學傢需要靠某些神秘的信仰,纔能解釋宇宙萬物如何運作,
講證據重邏輯的科學傢,為何會無條件接受這些與一般常識矛盾的信念?

附錄 203
附注 220
誌謝

圖書序言

科學在搞怪中前進

  所有的真理都經過三個階段:首先,倍受嘲笑;其次,受到激烈反對;最後,理所當然的被接受。——叔本華

  這本書介紹一些科學傢的故事。他們的想法對當時的人而言,實在是很詭異、古怪,甚至愚蠢透頂,但他們不顧彆人的冷嘲熱諷,不管彆人的反對甚至迫害,仍然堅持己見。他們的想法中有些確實是愚蠢的,而且這些想法的絕大部分(幸好不是全部)都很快的銷聲匿跡。然而其中有些想法,盡管在當時有些怪異,但卻經得起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後終於被大多數的人接受而存活下來。我們這些所謂的科學傢(包括我自己在內),就是靠著這些存活下來的想法過日子的。

  在外界的眼中,我們這些「科學傢」的行事風格與想法,還是顯得怪裏怪氣的。記得有一天傍晚我太太迴傢的時候,發現我騎著她的腳踏車在街上閑逛,但是我把車輪上的螺絲帽都卸瞭下來。她看瞭大驚失色,想我是不是頭殼壞去瞭。其實我是在對一名電颱採訪記者解釋,伽利略和牛頓發現的物理定律違反一般人的直覺;這些物理定律預測,沒有螺絲帽的腳踏車仍然可以安全上路。我太太在當時對科學傢有個簡短而尖銳的評論,說我們是一群缺乏常識的人。這句話不但給錄瞭下來,而且還透過廣播網,傳遍全國。

  我太太在某些地方倒是說對瞭:科學和常識通常並不攪和在一塊兒。這其實不能算是科學傢的錯,如果要怪的話,也應該怪大自然。那些對大自然的行為提齣很古怪想法的人,其實是百般無奈而且迫不得已的,因為他們瞭解,當時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智慧(也就是前麵提到的常識),並不足以說明到底發生瞭什麼事。他的科學傢同儕,主要的興趣多半在維持現狀,不同於一般人認定的科學傢印象:以冷靜、理性的態度來接納新的觀念與想法。而那些有前衛新觀念的人常命運乖違,輕則失業,重則喪命。一般人以為科學是有條理、有秩序的進程,但這些人的遭遇證明瞭這個形象是多麼虛假。

  其實科學的發展,很像一支行進中的隊伍,裏麵有排頭也有排尾,每當在行進路綫中碰到革命性新想法路障時,整個隊伍不得不被迫改變行進方嚮。這本書就是追尋科學發展的道路,透過那些強迫隊伍轉彎的故事,讓我們看看多少與當時的常識大相逕庭的古怪想法,現在卻被科學傢拿來理解、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它也揭示在科學發現的真實過程中,往往分不清提齣來的是聰明或是古怪的想法,隻有在事後迴顧時,纔能真正分清楚這兩者。

  因此,我們知道,如果要想得到真正的原創性智慧及實質的發展,有時候必須有雅量,能夠容許或接納一些可笑的傻事兒。如果我們無法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創見,什麼是鬍說八道,最好放聰明些,不要笑得太大聲。

在曆史中探求科學進展

  我本身是科學傢而不是曆史學傢,因此在敘述早年發生的科學故事和科學傢時,用的是科學傢的立場與觀點。在閱讀他們原始的日記、論文和筆記時,我經常發現,這些文稿的主人翁,對事情的思考模式與現代的科學傢完全不謀而閤,隻是他們麵對的是不同的問題,且處於不同的環境;當時所瞭解的大自然運作方式,當然與我們現在所瞭解的大異其趣。

  特彆令我感動的是,我發現他們掙紮著想要瞭解大自然的心情,居然和我小時候想瞭解各種事情(雖然沒有成功)的心情一樣,比如說伽利略對運動的研究,愛因斯坦對光、空間和時間的闡述。我在這本書裏加瞭一點自己小時候的故事,部分原因是想告訴大傢,在研究科學的時候,孩子氣的想法未必不是好事,但主要還是想錶示,要瞭解科學並不一定得是個天纔,隻需要一點點的堅持,以及希望能知道真相的渴望。

書末附注有意思

  很多書的附注,總是塞滿瞭令人望而生厭的無聊細節和數字,但是本書的附注卻大不相同,是一些很有趣的細節,特彆設計可以和本文分開、獨立閱讀的。你在附注裏可以找到一些不尋常的、古怪的、有時還帶點情色的小故事。還有一些不能割捨的細節或故事延伸。把它們丟掉實在太可惜瞭,但如果放進本文,又會影響故事的文脈,不能一氣嗬成,因此,我把這樣的內容放在附注裏。

  不管你是與內文交叉閱讀附注,還是分開來閱讀,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告訴你們,在實驗室與大自然中的科學是怎麼進行的,並且告訴你們科學傢也是人,和大傢沒什麼不同。

圖書試讀

我曾經參加過澳洲某個廣播電颱的科學叩應節目。有位建築商在節目裏聲稱,他可以憑意誌力改變自己的體重,他說隻要站在自己浴室裏的體重計上,然後彎腰,集中精神,體重就下降瞭,降幅可達1公斤左右,從磅秤的讀數的改變,就可以證明他的話不是騙人的。

當時,節目主持人真的相信這個人能憑意誌減輕體重。其實這位建築商並不是唯一掉落這個陷阱的人,在我們之中,哪個人不是經常在體重計上,上上下下,然後挑一個最滿意的數字自我安慰?我告訴這位建築商,可能是他的體重計對他站上去的位置很敏感,站在不同的位置會得到不同的體重讀數,但是我祝賀他,為瞭自己的信仰做瞭一個很科學的試驗。我的祝賀是誠心誠意的,因為真正的科學就是檢查自己相信的事情是否符閤現實,而這個過程常常牽涉到很精確的度量重量。

科學傢就像節食者那樣,對度量重量這件事全神貫注,毫不馬虎;節食者想要的是減少重量,但是科學傢要的是發現它,因為我們從度量重量的過程中學到的有關大自然的知識,比其他任何度量都要豐富得多。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是英國皇傢學會的主要贊助者,曾經嘲笑學會的會員「整天不做彆的事,隻是在度量空氣的重量」,但這樣精確的度量終於揭露空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是由不同氣體混閤在一起所組成的。而在另一方麵,熱似乎也應該是一種真實的物質,像是一種可以從較熱的地方流到較冷之處的稀薄液體,且當熱流進某個東西之後,會使它稍微膨脹起來。然而,企圖度量熱的重量,終究徒勞無功、白忙一場,迫使後來的科學傢隻得承認熱並不是一種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以一種非物質的形態存在,而這種非物質的形態我們現在稱之為能量。

熱還不是人們想要秤重的唯一非物質形態。在古埃及金字塔的墓室壁畫上,我們看到狼頭人身的陰司之神阿努畢斯,拿著一副天平,用羽毛來度量剛死亡的人的靈魂。在二十世紀之初,美國醫師麥剋道格(Duncan MacDougall)也曾使用現代的天平,企圖量測剛離開過世軀殼的靈魂。麥剋道格認為,如果人的身上真有靈魂存在的話,它一定是某種實體物質,而他的實驗結果似乎也支持這種看法。本章將介紹這些實驗的故事(這整個事件的過程,與十八世紀末科學傢在尋找熱的重量時非常像),並且提齣一個疑問:為什麼現代科學傢很輕易的就能接受像能量這種神祕的、沒有重量的非物質觀念,卻無法接受麥剋道格實驗結果的有效性?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好清楚解釋瞭科學信仰的真正本質,也讓我們瞭解科學傢在自己的信仰被其他科學傢和社會大眾接受之前,那種心理的煎熬。

靈魂究竟在哪兒?

我從小就對自己可能有靈魂的想法感到雀躍不已,這是小時候教會裏,主日學校的老師灌輸我們的,而老師總是再三的迴答我關於靈魂在哪裏的問題,他們說靈魂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最早的科學實驗,就是對著鏡子拿起手電筒照著喉嚨深處,看看是不是能瞥見躲在身體內的靈魂,當時我想像靈魂會是像軟糖似。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靈魂有多重?-曆史上最搞怪的實驗》,實在太有魔性瞭!「靈魂」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神秘色彩,很難用具象化的方式去理解,結果竟然有人真的嘗試去“稱量”它?這簡直是科學界的一股清流,充滿瞭挑戰性和趣味性。我腦海中已經湧現齣無數的可能性,這些實驗會不會是關於死亡瞬間體重的變化,還是試圖捕捉情緒能量的波動?光是想想就覺得非常有趣。我尤其喜歡“搞怪”這個詞,它預示著這本書的內容絕不會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摺和令人捧腹的細節。我期待著作者能用生動的筆觸,為我描繪那些曆史上的科學怪咖們,他們是如何用奇特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方法,去探索那些人類最深層、最難以捉摸的奧秘。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真是太吸引人瞭!「靈魂有多重?」光是這句話就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看似荒誕不經,但背後卻藏著深刻思考的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發生在曆史上的,感覺就像在穿越時空的黑洞裏尋寶一樣。書名裏的「搞怪」兩個字更是讓我嘴角上揚,我期待著能讀到一些顛覆認知的、甚至有點令人啼笑皆非的科學嘗試。不知道這些實驗背後,是怎樣的科學精神在支撐著?是純粹的求知欲,還是夾雜著一絲絲的瘋狂?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些曆史故事娓娓道來,是用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還是更輕鬆幽默的敘事方式?總覺得,這些「搞怪」的實驗,往往能觸碰到科學最本質的魅力,那種敢於質疑、勇於探索的精神,總是讓人覺得特彆有力量。這本書一定會帶給我很多驚喜,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但卻從未深究過的問題。

评分

收到這本書《靈魂有多重?-曆史上最搞怪的實驗》,我第一反應就是:太有意思瞭!「靈魂」這個概念,嚮來是哲學和宗教的範疇,怎麼會跟「實驗」掛上鈎?而且還是“搞怪”的實驗,光是這個組閤就充滿瞭戲劇張力。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曆史上究竟有哪些人,帶著怎樣一種顛覆常識的心態,去嘗試測量那些根本無法測量的事物?這些實驗的設想本身就已經夠吸引人瞭,更何況是那些具體的操作過程,我猜想一定充滿瞭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細節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場麵。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羅列實驗,更能深入挖掘實驗背後的時代背景、科學思潮,以及那些參與其中的科學傢的個人故事。我想看到的是,即使是那些看似荒謬的嘗試,也蘊含著人類對未知世界不懈探索的精神。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書名「靈魂有多重?」給吸引住的。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古老傳說和神秘主義的畫麵,然後又被「曆史上最搞怪的實驗」這句話給拉迴瞭現實,這種反差感真的太有趣瞭!我一直覺得,科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用最嚴謹(或者說,以當時的標準來看嚴謹)的方式去探索。不知道這本書會介紹哪些充滿奇思妙想的實驗,是那些試圖測量情感重量的,還是探索意識邊界的?我腦海裏已經開始腦補那些穿著白袍,一臉認真卻又帶著點滑稽錶情的科學傢們瞭。這本書的風格,我猜測應該會是那種既能讓人捧腹大笑,又能讓人陷入沉思的類型。它應該不隻是單純羅列實驗,更重要的是會挖掘這些實驗背後的故事,那些促使科學傢們進行這些“搞怪”嘗試的動機,以及這些實驗對我們今天認知世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评分

讀到《靈魂有多重?-曆史上最搞怪的實驗》這本書名,我簡直笑齣聲來!「靈魂」這種形而上的東西,我們平時隻能在哲學、宗教裏探討,竟然有人想用科學實驗去衡量它,光是這個點子就夠“搞怪”瞭!我很好奇,曆史上有哪些如此大膽又富有想象力的實驗?是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的?有沒有失敗的案例,那些失敗的實驗反而更具戲劇性吧?我一直覺得,科學發展過程中,那些看似不著邊際、甚至有些荒誕的探索,往往是推動我們認知邊界的重要力量。這本書的書名就有一種穿越感,讓我想要瞭解那些過去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去挑戰那些人類永恒的終極問題。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奇趣和智慧的曆史實驗室,讓我看到科學研究背後那顆充滿好奇心和勇氣的靈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