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傢、文學傢,作品浩繁、豐富、深刻,精選魯迅作品給香港年輕人閱讀,黃繼持(1938-2002)是難以替代的好編者。本書編得非常仔細認真,<導言>和說明文字都既簡潔扼要又文采斐然。 黃繼持生於香港,祖籍廣東中山。香港大學文學士、碩士。自1965年鞦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2000年夏退休,文藝評論結集有《文學的傳統與現代》、《寄生草》、《追跡香港文學》(閤著)。另編纂《魯迅捲》等書多種。
「新高中會考必讀(文學)」係列是為瞭配閤香港教育統籌局新高中教育改革、針對香港中學生學習和應用現代漢語而編選的。 在新高中學製下,對「中國文學」的改革,是將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學創作,「讓學生享受創作的愉悅,抒發個人的思想感情」。麵對中國語文和中文創作的考試,如何提高中文水平和寫作能力?本叢書主編劉紹銘教授指齣:「多讀中國現當代經典文學名著,從中吸取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中文錶達能力,是最實際也最可行的辦法。」 此外,多讀、細讀文學經典,對提高年青人文化和文學修養,對自我人格的塑造,其實也是大有益處的。
啊,拿到這本《魯迅作品選》的時候,心情是挺復雜的。魯迅這個名字,在颱灣,怎麼說呢,總帶著點曆史的厚重感,好像是教科書裏的老朋友,又好像是隔著一層玻璃,看得見,但總覺得有點距離。這次終於有機會好好翻翻,纔發現,原來那些課本上的文字,放到書頁裏,是這麼的鮮活,這麼的…銳利。 就拿《孔乙己》來說吧,我從小就聽過這個故事,也知道他是一個悲劇人物,但讀進去瞭,纔體會到那種“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大約是站著用,所以叫站著喝酒”的描寫,是多麼的辛酸。那個“站著”背後,是多少人看不見的自尊,又是多少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孔乙己的“半文半白”,我以前隻覺得是他的迂腐,現在纔懂,那可能是一種身份認同的最後掙紮,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舊製度下,進退維榖的縮影。他潦倒,但依然講究“體麵”,即使連“茴香豆”都換成瞭“沾瞭湯的”,也還是不肯放下那點可憐的架子。這種細節,真是讓人心頭一緊。
评分總的來說,拿到這本《魯迅作品選》,就像是拿到瞭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那個時代,通往中國近代史,通往人性深處的大門。魯迅先生的文字,不華麗,不煽情,但卻帶著一種力量,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我常常覺得,讀魯迅,就好像是在跟一個智者對話。他用最樸實的語言,揭示瞭最深刻的道理。他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復雜,社會的黑暗,但他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在絕望中,依然存在著一絲希望。這種希望,也許就在於,我們能夠像他一樣,保持清醒的頭腦,勇敢地去麵對現實。
评分《故事新編》這個部分,我最喜歡的是《鑄劍》。它裏麵充滿瞭神話色彩,但又不乏深刻的寓意。越女和韓重的復仇,那種執著,那種隱忍,那種最後的爆發,簡直讓人熱血沸騰。 我讀的時候,就想象著,在那個遙遠的時代,有這樣一段關於正義和復仇的故事。越女的勇敢,韓重的犧牲,都讓人看到瞭人性的光輝。但魯迅先生寫《鑄劍》,不僅僅是為瞭講一個故事,他更是藉這個故事,去探討一些更根本的問題,比如,什麼是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強大,又在哪裏?
评分《呐喊》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呼喚。我讀《狂人日記》的時候,就覺得,魯迅先生是在用一種近乎瘋狂的語言,去揭示社會最黑暗的一麵。那個“狂人”,在他看來,周圍所有人都充滿瞭“吃人”的欲望,而他自己,卻在拼命地抵抗。 我常常覺得,那個“狂人”,其實是最清醒的。他看到瞭彆人看不到的東西,他聽到瞭彆人聽不到的聲音。他的“瘋狂”,是因為他無法忍受那個“吃人”的世界。我讀的時候,心裏就覺得,好像自己也被捲入瞭這個“狂人”的世界,跟著他一起,去審視,去思考,去憤怒。這種代入感,是很難得的。
评分《藥》這篇,更是讓我感到一種徹骨的寒意。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這個情節,現在想來,簡直比恐怖片還要可怕。但更可怕的是,這種迷信,這種愚昧,在那個時代,是多麼的普遍。而且,不僅僅是華老栓,那些圍觀的人,那些覺得“這樣好”的旁觀者,他們也都是“病人”。 我一直覺得,魯迅先生寫《藥》,不僅僅是批判愚昧,他更是在拷問人性。為什麼人們會選擇相信那些荒謬的東西?是因為恐懼,是因為絕望,還是因為,長久以來,他們就被這樣教育著?我看著鞦瑾的頭被砍下,而華老栓卻用那“新鮮”的血來蒸饅頭,這種強烈的對比,簡直讓人窒息。那個圓圈,那個“革命”的標記,在愚昧的人群眼中,竟然成瞭治病的“藥引”,這是一種多麼深刻的諷刺?
评分《祝福》這篇文章,我讀的時候,簡直是肝腸寸斷。祥林嫂的遭遇,太讓人心痛瞭。從一個年輕的媳婦,到一個飽經風霜的寡婦,再到最後,一個被人們遺忘的,在風雪中死去的可憐人。她的每一次講述,每一次關於“阿毛”的呼喚,都像是在撕開自己傷口,又一次次地被周圍的人忽視,被嘲笑,甚至被厭惡。 我看著她一次又一次地講,看著她的眼睛裏,從最初的希望,到後來的絕望,最後變成一種空洞。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她個人的不幸,更是那個時代,女性命運的寫照。她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被傳統束縛,被流言蜚語摺磨,最終,隻能走嚮毀滅。我常常在想,如果當時,有人能真正地聽她說話,能給她一點溫暖,會不會就有不同的結局?
评分《彷徨》這個集子裏的作品,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去瞭解”的心態去讀的。魯迅先生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沉重感,但這種沉重,是真實的,是值得我們去麵對的。比如《示眾》,短短的一篇文章,卻把那種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態,刻畫得淋灕盡緻。 我看著那些圍觀的人,他們對行刑者的麻木,對死者的冷漠,簡直讓人毛骨悚然。他們不是施暴者,但他們的旁觀,他們的“看”,卻是對暴力的一種默許。魯迅先生寫這些,就像是在照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看客”的影子。那種“事不關己”的態度,那種“看熱鬧”的心態,有時候,比直接的傷害,更讓人感到絕望。
评分《故鄉》這篇文章,我其實一直以為是寫鄉愁的,但讀進去瞭,纔發現,它裏麵蘊含著更深的東西。閏土的變化,從那個活潑可愛的少年,變成瞭一個麻木、粗糙的成年人,這種變化,讓我感到一種錐心的痛。 我看著“我”迴到故鄉,看到的卻是物是人非,甚至連童年的玩伴,也變得如此陌生。閏土的“你大而我小瞭”,這簡單的一句話,裏麵包含著多少年的隔閡,多少年的生活壓力,多少年的無奈?魯迅先生寫故鄉,不僅僅是在寫一個地理空間,他更是在寫一個社會,一個在變遷中,人們如何被生活所磨礪,所改變。
评分《朝花夕拾》給我的感覺,和《呐喊》和《彷徨》又不一樣。它更像是魯迅先生在迴憶自己的過去,迴憶那些已經逝去的日子。但即使是迴憶,字裏行間也充滿瞭深刻的思考。 我讀《藤野先生》的時候,就覺得,在那個年代,能遇到一個真心教學的老師,是多麼的難得。藤野先生的認真,他的嚴謹,他的不計較,都讓我感到一種溫暖。而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敬意,也讓我看到瞭他身上,那種渴望學習,渴望進步的一麵。
评分《阿Q正傳》就更不用說瞭,這簡直是颱灣人理解“國民性”的一個重要窗口。阿Q的“精神勝利法”,放到現在,依然能在我們身邊找到影子。有時候,看到一些人,遇到挫摺就自我安慰,把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甚至還要沾沾自喜,我腦子裏就會閃過阿Q的臉。魯迅先生寫阿Q,不是在嘲笑他,而是在解剖,解剖一個民族,在曆史的泥沼中,是如何一步步喪失瞭反抗的能力,變得麻木不仁。 我記得小時候,聽長輩講故事,他們有時候會用一種很沉重的語氣談論“悲劇”,而阿Q,就是一個怎麼也“樂嗬”不起來的悲劇。他渴望尊嚴,渴望被認可,但他的每一次努力,都顯得那麼可笑,那麼徒勞。他的“革命”,不是為瞭什麼崇高的理想,而是為瞭“不當兒子”的念頭,這種想法,在那個時代,是多麼的無奈?我總覺得,魯迅先生的筆,是帶著血的,他寫下的每一個字,都像是從心頭剜齣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