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場決鬥被判禁足42天,期間又適逢熱鬧的嘉年華會如火如荼展開之際,對於一位血氣方剛的二十七歲年輕軍官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懲罰。軍令、屋牆固然可以禁錮身體的移動,卻無法禁止一顆活躍心靈上天入地,穿梭古今,讓想像力獲得最大的釋放,帶領他自由翱翔,何況還有善良忠僕、惹人疼愛的小狗羅西娜陪侍在旁,讓原本鬱悶不堪的禁足,脫胎成一趟熱鬧活潑,多彩輕盈又富哲學探索的房間旅行。難怪,本書於一七九五年甫一齣版,便成為暢銷書,成為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一。
補充說明:
艾略特(T.S. Eliot)的一句:「Where is all the knowledge we lost with information? 」每天我們從各種媒體獲得大量的資訊,從中我們得到的反思、啓示有多少?如果我們生於沒有電腦、電視和收音機等的年代,是否我便會失去智慧、快樂、還有「我」嗎?幸而沒有電腦,我們還可以靠大腦在這段被睏期間自娛,讓法國作傢Xavier De Maistre示範給你看。
1790年De Maistre還在意大利波埃濛特區當軍官時,在一場私鬥中被逮捕,因而被罰關進寓所裏四十二天,隻有一個傭人照顧和一頭狗陪伴他。De Maistre在這四十二天裏懶理被囚禁,還是一樣去瞭「旅行」,這種旅行還要是一種「New manner of travel」,而且旅程讓他創作瞭這本另類旅遊記事《Voyage Around My Room: Selected Works of Xavier De Maistre》。在他的描寫裏,我們知道這種旅行不需付上任何力氣和金錢;不分老少,也不需要理會天氣好還是壞、不會遇上強盜,總之適閤每一個人。一切看起來好像真的很好玩似的,他還誇口說在他之前誰都不敢、沒有試過或做夢也沒有想過去這樣的旅行,經過他的旅行經驗後,其他人便可以依照他的「示範」去嘗試一下。他要嚮剝奪他自由的人錶示「謝意」,如果不是被軟禁,他就不會懂得在遇上生命中的睏難時,依然可以自得其樂。比起《等待果陀》那兩個流浪漢以「吊頸」來消磨時間, De Maistre享受自由移動被剝奪的日子的方法,既積極也有趣多瞭。
其實De Maistre的目的地並不是甚麼陽光與海灘的旅遊勝地,那隻不過是他的房間--一個長方形的空間,從東麵走到西麵,隻需有三十六步而已。原本他打算從房的一角走到房門口,但途中遇上瞭一張椅子,於是行程就改變瞭,思緒也隨之改變,就是這樣無分方嚮、步法,無限製地遊走其中。De Maistre會告訴你房間那四道牆並不是封鎖的圍城,而是幻想蔓延的憑藉。他帶領讀者在這房間內「雲遊四海」,從仔細描述牆上的一幅畫開始,到裏麵一事一物都能引發他種種的聯想和迴憶--很多平時忽略瞭或習以為常的東西,如今他都能夠開放各種感觀去感受,以另一個角度重新端詳一番。像De Maistre那樣把物件作齣聯想,是很多甚麼編劇、創意寫作班等的訓練方法之一--一件信手拈來的東西(一支鉛筆,甚至是自己的手指頭),留意它的外形、綫條、顔色,及功用等,這些特質如何象徵人物個性。或者以一幅畫或照片,描述它的現狀,再聯想這幅畫的「過去」和「將來」。除瞭視覺外,還有聽覺、嗅覺各種感觀和記憶交融,甚至有驚鴻一瞥之感,使人有所頓悟。這些頓悟無需翻山越嶺,即使失去移動的能力是可以垂手獲得的。(本文由網路與書提供)
作者簡介
薩米耶‧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 1763-1852),齣身貴族,投身軍旅,一七九0年因為一場決鬥事件被罰關禁閉在傢中四十二天,在這段期間內以玩票性質寫成《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一書,一七九五年甫一齣版,便成為暢銷書,引起極大注意與迴響,開創此種另類遊記的先河,在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上算得上經典之一。德梅斯特不自認為作傢,著作也不多,流傳下來的可能僅隻本書。
譯者簡介
嚴慧瑩,輔大法文係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現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譯作:《羅絲‧梅莉‧羅絲》、《永遠的山榖》、《沼澤邊的旅店》、《口信》、《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等。
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之交,在跨阿爾卑斯山地區有個薩伏伊公國,這個公國齣瞭一對頗具知名度的貴族世傢兄弟。
哥哥約瑟夫‧德梅斯特〈Joseph de Maistre, 1753-1821〉,他齣生於薩伏伊的首府尚貝裏,一七九八年間,法國兼併薩伏伊時,他流亡瑞士,後來投奔皮德濛─薩丁尼亞王國,擔任駐聖彼得堡大使。他後來的大半生都在今天的義大利北部度過,是那個時代歐洲擁護王權的著名保守政治哲學傢。
弟弟則是薩米耶‧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 1763-1852),是小說傢、畫傢兼軍人,他在法國兼併薩伏伊後,流亡俄羅斯做到將軍的職位,他後來的一生都在俄羅斯度過。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瞭《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一七九四年〉、《高加索的囚徒》和《西伯利亞的年輕女子》〈皆一八二五年〉,其中的《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是本有趣的小冊,它讓人體會到,雖睏居一室之內,但隻要能思能想能讀,把這段日子看作是個旅程,則不僅可以讓自己脫離空間的桎梏,奔放於外,這個旅程還可以強化人們的感覺體會能力,讓以前麻木的變敏銳,以前的自大專擅則可翻轉成謙卑自抑。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世人們替自己的心找到鏡子,俾能在孤獨中照見自己。從一粒砂都可看齣世界,自己的房間又怎麼可能不成為更大的心靈資産?
我們當知道,西方從中古以降即因?武而流行決鬥。到瞭一六五0年代,歐洲各王室纔相繼明令禁絕。有的把決鬥轉變成不涉及生死的儀式,有的則把違法私鬥者加以懲處。薩米耶作為軍人,年少氣盛而私鬥,遂被罰禁足四十二天,於是遂有瞭這部接近「隨想錄」性質的小冊問世。
這部小冊寫作的時候,薩米耶乃薩伏伊公國的貴族少年軍官,因而他的隨想筆記裏遂自然而然地傳遞齣許多上流社會的風俗,如少年軍官喜歡嚮貴婦美女諂媚逢迎,上流社會也熱衷於搞派對;而作為貴族畫傢,他也有許多價值不菲的收藏。這些風俗誌的紀錄可以讓人們對那個時代喬張作緻的貴族生活方式多齣許多非常精確的理解。
而除瞭風俗誌的部分外,這本小冊最發人深省的,當然仍是他在自己房間裏閱讀與反思的部分瞭。在閱讀的部分,它讓自己的心靈隨著書本而飛齣瞭房間之外,自由自在地翱翔,閱讀的樂趣因此而更加豐沛。除瞭閱讀書本外,他也重新閱讀自己收藏的繪畫與版畫。由於心情的轉化,他在畫麵裏也讀齣瞭更多的訊息,如對不幸者的悲憫和義憤,讓自己素質裏比較好的那一麵被喚起。十六世紀法國思想傢濛田有見於當時的世局紛紛,因而退隱到自己的傢裏,與孤獨為友,以書本為師,做瞭一場心靈探索的旅程,而後齣山,立即不同凡響。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其實是大有用的。
而除瞭這些部分外,這個小冊裏更有啓發性的,乃是在這四十二天裏,他的感性倍增,更能去體會細膩的人間互動,因而他遂說,從僕人與我的狗身上學到哲學與人文的教訓。此外,他也察覺到上流社會的許多虛假性。人在孤獨中更能照見自己,並産生智慧。
遠自希臘時代開始,如何?更好的自己建構齣一種說辭,一直是人們關切的問題,由「靈肉二元論」最後過渡到佛洛伊德的「超我─自我─慾我」的三層次論,而在這本小冊裏,薩米耶則在「獸性─靈魂」的二元觀點上反覆說明。由於他不是嚴格的思想工作者,難免說得牽強模糊。但他至少知道,人有一個更好的自己,那個自己要在麵對自己的旅行中去尋找。
把人生比喻成旅行,?的是找到更好的自己,對於真正的旅行,看盡韆山異國,不也同樣要以返迴到自身為最後目標嗎?
哇,光看書名《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就覺得好有畫麵感!最近工作壓力好大,每天下班迴到傢,就隻想癱在沙發上,感覺世界縮小到瞭我的小窩。這本書名恰好戳中瞭這種“宅”的心境,但又帶點小小的叛逆和渴望,好像在說,即使身處一隅,也能展開一場精神的遠徵。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齣無限的可能性,也許是透過書本、電影、音樂,或者隻是純粹的想象力?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旅行”方法,不是那種要搭飛機的,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比如如何透過閱讀一本來自異域的書,瞬間置身於撒哈拉沙漠的漫天黃沙;或是聽著一首古老的民謠,感受太平洋島嶼的海風輕拂。又或者,作者會分享一些關於“心”的旅行,教會我們如何在內心深處,找到屬於自己的靜謐之地,擺脫外界的喧囂,與自己對話,與靈魂共舞。我想,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這個“沙發旅行傢”的指南,幫我解鎖新的生活方式,讓我的小房間,變成一個可以抵達任何地方的入口。
评分天啊,《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這個書名,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本來就是個不太喜歡齣門的人,尤其是在這個有點混亂的世界裏,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裏,對我來說纔是最安全、最放鬆的方式。可是,有時候也會覺得有點小小的無聊,渴望一些新鮮感。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眼睛立刻就亮瞭。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筆觸,來描繪這種“不齣門”的旅行方式。會不會是那些關於迴憶的旅行?比如,翻開一本舊相冊,重溫過去的點點滴滴,那些曾經的畫麵,就如同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播放,那時候的心情,那時候的人,好像都曆曆在目。又或者,作者會引導我們去探索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就像在我自己的房間裏,可能一個不經意的擺設,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一本書的扉頁,都藏著前人的痕跡。我甚至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教我們如何“創造”旅程?比如說,通過烹飪一道來自異國的美食,就能聞到馬爾喀什的香料氣息;或者,布置一個主題房間,讓臥室瞬間變成巴黎的咖啡館。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屬於自己的、不一樣的“旅行”靈感。
评分“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這句話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既溫馨又充滿可能性。在這個節奏飛快的時代,能擁有一方屬於自己的寜靜空間,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我猜這本書,或許是在探討如何在這樣有限的空間裏,拓展我們的視野和心靈的邊界。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會如何運用文學的手法,來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旅行體驗。會不會是通過那些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讓我們在文字的海洋裏,感受到異域的芬芳;或者,通過書中人物的視角,去經曆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雖然身體還在原地,但靈魂早已飛越韆山萬水。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關於“沉澱”的啓發。有時候,我們太過急於去“看”外麵的世界,卻忽略瞭“感受”身邊的美好。也許,作者會引導我們去發現,即使是房間裏的一件舊物,一個熟悉的角落,都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段迴憶,一段屬於自己的“旅程”。這本書,就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們迴到內心,重新認識自己,發現生活中的無限驚喜。
评分《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這個書名就帶著一種淡淡的文藝氣息,讓人心生嚮往。我想,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單純的旅遊攻略,而是更側重於一種精神上的探索和體驗。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旅行”?會不會是關於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但通過獨特的視角去重新解讀,從而發現其中的不尋常之處?例如,觀察窗外樹葉的生長變化,從嫩綠到金黃,就是一個漫長的旅行;又或者,每天早晨衝泡一杯咖啡,感受咖啡豆研磨的香氣,品嘗第一口微苦迴甘的滋味,這也是一種感官的旅行。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們一些關於“想象力”的啓迪,教會我們如何在靜止的空間裏,激活我們的想象力,去構建屬於自己的世界,去遇見那些現實中不可能遇見的人和事。甚至,這本書可能會鼓勵我們去“創造”生活中的儀式感,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因為一點小小的用心,而變得不再單調。總而言之,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帶領我,在自己的小世界裏,開啓一段意想不到的精彩旅程。
评分《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詩意和哲學感,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旅行,不一定是要走到多遠的地方,而在於我們如何去體驗和感受。住在自己的房間裏,看似平凡,但隻要用心去觀察,去感受,去想象,其實也能發現許多不為人知的“風景”。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引導我們去“看見”這些風景。會不會是關於那些日常中的微小美好?比如,清晨透過窗簾灑進來的陽光,它的形狀和溫度;又或者,聽著窗外不同季節的聲音,從鳥鳴到雨滴,再到落葉的沙沙聲。也許,這本書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由文字構建的奇幻世界,通過閱讀,我們能穿越時空,與曆史上的偉人對話,或是在童話般的國度裏探險。我也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內觀”的練習,讓我們在寜靜的房間裏,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去探索那些被遺忘的情感,去擁抱那些不曾被看見的自己。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們內在的寶藏,讓我們的房間,變成一片廣闊的心靈原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