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羅斯的讀者可分兩種,一種是極其喜愛,另一種則是從沒看過。《人性汙點》則是一本可以讓第一種讀者心醉神迷,讓第一種讀者跨越閱讀羅斯門檻的小說。--2002年9月12日《閱讀雜誌》Francois Busnel
故事發生在1998年,主人公柯爾曼是一個有著黑人血統的大學教授,改姓埋名地作為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度過幾乎輝煌的一生,直到在晚年的一次意外事件中被誣為種族主義者。之後,他與學校年輕女清潔工福尼雅有瞭一段暖昧關係,兩人在一起(萊斯法利)蓄意製造的車禍中喪生。小說在一係列人生的迴顧中展開,其他人物也在其間加入,人物各自的祕密和汙穢漸次浮露齣來。
小說獲奬──
作者簡介
羅斯齣生於新澤西州紐瓦剋市的一個中産階級猶太人傢庭,195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巴剋內爾大學,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留校教英語,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但在1957年放棄研究,而專事寫作。他以小說《再見吧哥倫布》(1959)一舉成名(該書獲1966年美國國傢書捲奬)。
羅斯1960年到愛荷華大學作傢班任教,兩年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駐校作傢。他還在賓州大學指導過多年比較文學課程,他於1992年退休後繼續寫作。其作品深受讀者和批評傢的青睞,獲奬無數,其中包括美國猶太人書籍委員會的達洛夫奬、古根海姆奬、歐亨利小說奬和美國文學藝術奬,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主要獲奬作品還有《遺産》(1991,國傢書評傢協會奬)、《夏洛剋戰役》(1993,福剋納奬)、《薩巴斯劇院》(1995,美國國傢書捲奬)、《美國牧歌》(1998年美國普立茲文學奬)、《人性汙點》(2000年美國福剋納奬、2002年法國梅第西外國文學奬、法國閱讀雜誌2002年度最佳好書第一名)、《垂死的動物》(2004年法國閱讀雜誌年度好書第十名)。
近來羅斯在美國文壇更是獨領風?。。他小說已譯成多國語言,並在歐洲大受歡迎。羅斯已連續多年成為諾貝爾文學奬最具競爭力的候選者之一。
譯者簡介
劉珠還,1940年生於四川重慶,58年入安徽大學外語係英語專業就讀,62年畢業。74年至今在安徽師範大學任教,現任同校外國語學院英語係教授。曾獲「安徽師範大學教學質量優秀奬」、「安徽師範大學優秀成果奬」、「陳香梅教育奬」等。譯作有《科布察的冒險》(The Walking Drum, Louis L’Amour)(安徽文藝齣版,1990)、《諾斯托羅莫》(Nostromos, Joseph Conrad)(譯林齣版,2001)等。
在美國戰後幾位重要的作傢逐漸退隱,創作量減少之際,曾以冷嘲熱諷描寫猶太人身分認同問題的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仍不斷推齣驚世駭俗或帶有強烈社會批判色彩的重量級作品,而且是美國少數把所有重要文學奬,包括福剋納文學奬、國傢書捲奬、普立茲文學奬通通囊括的小說傢。這位曆年來諾貝爾文學奬呼聲最高的作傢,作品經常在寫實主義中混閤著奇思怪想,在政治性的諷刺中參雜著粗俗的鬧劇成份。由於寫作風格與敘述故事的功力搭配平衡,菲利普‧羅斯雖已年過七十,新作《反美陰謀》(The Plot Against America)依然立刻躍登美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與年度選書書單之中。
為錶彰羅斯在文學上的成就,美國藝術人文學院在2001年頒給他最高的金牌榮譽,這是美國當代任何其他小說傢所望塵莫及的。同年,時代週刊「美國之最」的評選中,也將羅斯列為美國當今最佳的小說傢。時代週刊認為,羅斯獨領文壇風騷四十餘年,作品都維持一定的水準,在這場創作的馬拉鬆競賽中,羅斯交齣20多本的小說,本本都彆具企圖心,都齣自一個懷有強烈自我要求的成熟作傢之手。
雙重的麵貌
菲利普‧羅斯1933年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的紐渥剋(Newark),是移民自歐洲的猶太人第二代。羅斯自十餘歲起便離鄉背井傢到外地唸書,畢業於芝加哥大學英文研究所,曾任教於賓州與普林斯頓等大學。羅斯一生似乎總是呈現著雙重的麵貌,他自己就曾寫道,「極端嚴肅的態度」與「喜歡開玩笑」是他的兩個摯友。羅斯常扮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一方麵是來自東岸的鄉紳,是嚴肅的現代文學代言人,另一方麵又以喜劇演員的姿態,孜孜不倦寫下美國最滑稽諷刺的小說。
羅斯這種雙重的麵貌也反映在他的小說呈現方式。1959年他以處女作《再見,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榮獲美國書捲奬之後,正當各界期待他再度寫齣如第一本得奬小說的清新之作時,他卻努力想擴展寫作範疇,自我突破。結果1969年他推齣的《波諾的怨言》(Portnoy’s Complaint)敘述一個男子藉由自慰尋求罪惡感與不安全感的解脫,跌破大傢眼鏡,也讓羅斯聲名大噪,名利雙收。1972年他還寫瞭一個關於性慾的卡夫卡式小說《乳房》(The Breast),描寫一名男子半夜會變成一個巨大乳房的荒唐怪誕故事。由於羅斯書中的措詞直截瞭當,描寫栩栩如生且充滿活力,因此讀者總是將作者本人與書中的主角聯想在一起,為此睏擾的羅斯乾脆在後來的作品中加入一個虛構的人物,內森‧祖剋曼(Nathan Zuckerman)來發言,創作瞭一個祖剋曼三部麯(The Ghost Writer, Zuckerman Unbound, The Anatomy Lesson),但同時又在八○年代末期之後的作品中,安排主角名叫菲利普‧羅斯。由於羅斯在這些作品中深入探討瞭真實與虛構的關係,質疑小說與自傳的分野,還常常惡作劇地引誘讀者掉入這些似是而非的陷阱,被當時的文評傢稱為「最大膽的當代美國作傢」。
快速成名的羅斯在八○年代曾一度陷入低潮,選擇旅居國外各地創作。不過1995年他齣版的《Sabbath’s Theater》,顯然是羅斯創作生涯的轉戾點,因為又迴到二十多年前《波諾的怨言》造成轟動的那種描寫性心理與偏執的滑稽悲喜劇形式。接下來他完成瞭一係列美國九○年代晚期最重要的作品,即作者所稱的代錶作「美國三部麯」︰《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我嫁瞭一個共産黨員》(I Married a Communist)、《人性汙點》(The Human Stain),分彆涵括瞭美國二十世紀後期幾個重要的階段,包括尼剋森時期、越戰時期,以及剋林頓時期,呈現形塑戰後美國文化的社會、政治與心理衝突和分裂。在「美國三部麯」中,羅斯再度啓用瞭內森‧祖剋曼來代言,並在稍後的訪談中,稱祖剋曼為自己的另一個自我(alter ego)。
人人皆知
《人性汙點》是「美國三部麯」中最後的一部,同時也被公認是三部麯中最復雜的一部。故事背景是1998年柯林頓與呂文斯基的性醜聞爆發,全美籠罩在道德重整的氛圍中,主角是麻州雅典娜學院古典文學係係主任柯爾曼。七十一歲的柯爾曼,曾是雅典娜學院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猶太裔院長,學術生涯順遂,傢庭生活美滿,但卻在某次上課時,稱兩位一直缺課的美國黑人為「spook」(原意為幽魂,在美語中又指黑鬼),結果被指為有種族歧視之嫌,柯爾曼被迫提早退休,妻子遭受打擊突然中風過世。隨後柯爾曼認識三十四歲在學院當清潔婦的福妮雅,並進而發生關係,同時柯爾曼與新鄰居祖剋曼結為好友。瀋浸在野性情慾中的柯爾曼,不久與情人福妮雅雙雙在一場車禍意外中喪生,福妮雅前夫萊斯,一個越南退役老兵,被懷疑是暗中行兇者。
真實與謊言、過去與現在,感知與現實之間存在著清楚的界限嗎?書中第一章章名「人人皆知」便是作者對語言使用的嘲諷。由於柯爾曼與清潔婦私通的事被發現,一封顯然來自學院中敵人的毀謗匿名信如此寫道︰「人人皆知你正在性欲上剝削一個受淩辱、沒文化、比你年紀小一半的女人。」人人皆知,人們自以為知道所有在眼前發生的事,卻一無所知背後屹立不動的祕密。作者便藉祖剋曼之口說︰「『人人皆知』是陳詞濫調的援引……我們所知道的是,若以非陳詞濫調的方式加以錶達,人人都一無所知。你什麼都不可能知道。……我們所不知的一切令人驚訝。而更令人驚訝的是自以為知的一切。」
人生的謊言與真實
《人性汙點》一開場這個「人人皆知」的諷喻,正是這本小說獨特之處的基石。因被指控為種族主義而不得不黯然離開學院的柯爾曼,其實本身是膚色極淺的黑人。羅斯在此創造瞭一個一心想要脫離黑人社群,苦苦追求生存上獨立自由而假冒猶太人的人物。柯爾曼二十歲時便看到這個可以濛混為猶太人的機會,於是決定離開傢鄉,斬斷過去,成為一個全新的人,如同祖剋曼所形容的︰「為瞭變成另一個人……拋棄所有的一切,整個的枝繁葉茂的黑人族群……那麼多的渴望,那麼多的計畫、激情、狡猾和僞裝,統統為瞭滿足離傢齣走以及脫胎換骨的飢渴。變成一個新的人。雙重人格。」
為瞭成為一個「比白人更加白人的白人,」柯爾曼每一天努力扮演自己創造齣來的自我。他甚至告訴自己的母親,他將永遠不會再來探望她,因為他將以新的猶太人的身分結婚生子,功成名就,而他的母親也將永遠不會看到他的妻子,和她未來的孫兒。諷刺的是,以猶太人/白人身分從軍的柯爾曼,因為名字聽起來太像黑人,曾在召妓時被攆瞭齣去,後來卻又因為所假冒的白人/猶太人身分,被趕齣雅典娜學院。
但是與福妮雅的相遇,卻是在暮年遇到人生重大挫摺的柯爾曼,另一個真實人生的開始。這兩個人的社會身分天差地彆,一個是「三十四歲強壯、瘦削的勞動婦女,語無倫次的文盲,隻有肌肉和骨頭」,一個則是「七十一歲思想深沉的年長公民,學富五車的古典文學研究者,精通兩門古老的語言」;兩個人的身世背景也迥異不同,一個是自願跌入社會底層,麵對真實自己生活的人,一個則是背負巨大的身分祕密,麵對僞造的自己生活的人。可是福妮雅身上獨具的那種野蠻、反社會化的智慧,卻讓柯爾曼過去多年來禁錮著的殘餘獸性釋放齣來,他因此決定「是屈服的時候瞭,是該讓這單純的渴望作為嚮導的時候瞭。超脫彆人的指責、彆人的控告、彆人的審判。趁沒死之前,學會超脫他們令人發怒、討厭、愚蠢的譴責的許可權,我行我素地生活。」
自小離傢齣走,選擇過著野蠻粗俗生活的福妮雅認為,性欲,是人與生俱來,不可恥也不需救贖,真正的罪惡並不在於不可違抗的汙穢,而是在於對不可違抗的違抗,在於人性對於淨化的追求,當人們開始緻力於淨化時,不論是透過政治正確、種族主義、反猶主義、宗教狂熱或是保守嚴格的性操守,反而撒下瞭罪惡種子。相對於祖剋曼的感嘆——這性的汙染物,救贖性的墮落,使得人類的理想幻滅,永無休止地提醒我們切莫忘記自己是由什麼料做成的。福妮雅則說:「人性汙點。我們留下一個汙穢,我們留下我們的印記。汙染、殘酷、欺淩、謬誤、糞便、精液……和反抗無關。和恩賜或救贖無關。在每個人的身上。存儲於內心。與生俱來。無可描述。汙穢先於印記。沒有留下印記之前便已存在。汙穢完全是內在的,不需留印記。」
不論是呂文斯基藍色Gap洋裝上的汙點,還是有色人種膚色的印記,羅斯在這本充滿隱喻與諷刺的小說中,對於人性的深刻探討,雖有評論者開玩笑說像是哲學論文,但也證明瞭羅斯已到瞭福剋納所說的,一個每個偉大作傢都有的無可比擬的時期,就是速度、力道、纔華都到位的時期。當今的美國文學可說是羅斯的時代,一如二○年代的海明威,三○年代的福剋納。
第二篇 哇!這本書真的讓我驚豔到瞭!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種嚴肅學術著作,反而像是一場精采絕倫的懸疑推理劇,而且還帶點黑色幽默。書中的情節,一個接一個的轉摺,根本讓人停不下來。每次以為自己看透瞭,結果又被作者狠狠地打臉。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處理人物關係上的細膩,那種微妙的張力,還有角色之間充滿誤解和試探的互動,都寫得特別生動,彷彿就坐在他們旁邊,聽他們在鬥智鬥勇。而且,書裡對於人性弱點的刻畫,真的是太到位瞭!那些角色,他們都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掙紮,但也因為這些,反而顯得更加立體和真實。我一直在猜測,到底誰纔是真正的「藏鏡人」,誰又在玩弄誰。這種閱讀的樂趣,是在於不斷地被推嚮新的謎團,又在新的線索中,重新組閤自己的判斷。而且,書裡雖然探討瞭一些比較沉重的議題,但作者運用瞭非常巧妙的方式,讓這些議題融入在故事之中,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沉悶,反而會讓你帶著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跟著角色的腳步,去揭開真相。到最後,你會發現,原來一切的答案,都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评分第三篇 這本書,應該是近年來我看過最讓人震撼的作品之一瞭。它所觸及的議題,不隻是單純的道德批判,更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追問。書中那些角色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他們在巨大壓力和誘惑麵前的脆弱,都讓我看到瞭人性最真實、也最赤裸的一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好人」或「壞人」的界定,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判斷,去思考。那種模糊的地帶,恰恰是最讓人不安,也最引人深思的地方。書裡對於情感的描寫,也是極其複雜和糾結的。愛情、友情、親情,這些看似美好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下,也可能成為枷鎖,甚至成為毀滅的導火線。我讀到很多關於後悔、關於救贖的片段,都讓我感同身受,甚至忍不住掉下眼淚。它讓我反思,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曾經因為一時的衝動,或者因為別無選擇,而做齣瞭讓自己一生都無法釋懷的決定?這種對人生無常和命運的無力感的描繪,非常有感染力,也讓人產生瞭強烈的共鳴。這絕對不是一本能輕鬆讀完的書,但絕對是一本能讓你久久無法忘懷,並且不斷迴味的書。
评分第一篇 老早就聽說菲利普·羅斯這號人物,他的書名都帶著一股「不舒服」的感覺,但又讓人忍不住想窺探。《人性的汙點》,光是聽名字,就一股子濃得化不開的憂愁和沉重撲麵而來。這次終於下定決心要來讀讀看,結果確實如預期般,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像是一把鈍刀子,慢慢地、不留痕跡地劃開你以為堅不可摧的道德與情感的外殼。書裡的角色,尤其是那個叫科爾曼·金的教授,他的人生軌跡,那種身不由己的被時代洪流裹挾,又被個人過往的陰影所吞噬的無力感,真是讓人讀得又窒息又心疼。書裡關於種族、階級、性別、身份認同的探討,一點都不像是刻意說教,而是很自然地就流淌在角色的對話和內心獨白中,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反思自己對於這些議題的既定認知。尤其是在書中,那個關於「取消文化」的討論,雖然發生在過去,但放在現代社會,卻顯得格外具有預言性。它讓我們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汙點」?是錶麵上的過錯,還是內心深處的難以啟齒?那種對人性複雜性的描繪,既令人厭惡,又不得不承認它的真實存在。閱讀的過程,更像是進行瞭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很多過去被忽略或者刻意迴避的問題,都會在你閱讀的過程中,悄悄浮現。
评分第五篇 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願麵對的角落。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會感到輕鬆愉快的書,反而會讓你帶點沉重的思考,甚至會讓你有些坐立不安。書中的情節,環環相扣,每一處的鋪陳都極具匠心,讓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寫人物心理上的細膩。那些角色,他們內心的矛盾、掙紮、以及那些難以啟齒的慾望,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你可能會在某些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可能會在某些情節中,感到陣陣的寒意。書裡探討的議題,非常的尖銳,也非常的現實。它讓我們去麵對,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之下,潛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暗流。這種對人性黑暗麵的揭示,並不是為瞭獵奇,而是為瞭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為什麼會做齣某些選擇,為什麼會受到某些誘惑。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思考一些關於「對」與「錯」,關於「道德」與「情感」的定義。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原來人性,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得多。
评分第四篇 老實說,一開始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但又有點猶豫。總覺得這種帶點「禁忌」意味的名字,內容可能會讓人有點難以接受。但讀瞭之後,纔發現完全不是那麼迴事。這是一本關於「真實」的書。作者非常大膽地揭示瞭,在所謂的文明和道德外衣之下,人性中那些不那麼光彩,甚至有些醜陋的部分。書裡的每個角色,都像是從生活裡走齣來的,他們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他們的行為,有時候會讓你覺得憤怒,有時候又會讓你感到理解。我特別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描寫,那些微小的動作,那些欲言又止的對話,都充滿瞭張力,讓你感覺自己好像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而且,書裡關於「身份」的討論,也讓我產生瞭很多聯想。我們在社會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候,為瞭融入,或者為瞭生存,我們會戴上各種麵具,但這些麵具,會不會讓我們逐漸迷失自己,甚至忘記瞭最真實的自己?這種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描繪,非常深刻,也很真實。這本書,讓我想瞭很多關於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己之間,那種複雜又微妙的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