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科技發達,延長人類壽命,也延緩人類的老化過程;今天生龍活虎、意氣風發,明天轉眼成為需要被「長期照顧」的人。
等待他人伸援手,不如自力救濟!
本書共八章,從腦中風、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癥等成人與兒童常見的重大疾病、長期照顧方式選擇、準備工作、如何選擇外籍看護工與挑選仲介公司、日常照顧實務、照護者自己的健康調養,到各種相關護理技術;書末附錄全國政府與民間各大相關照護單位的地址電話與網址,詳細實用,是不可多得的居傢護理必備指南。
作者簡介
王鞦雯,號稱七年級生(1970),澳洲Monash大學護理碩士,現任「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社區護理室護理長。
一個從小立誌不要當護士的人,卻自高中就讀馬偕護校後就沒有離開護理的領域,並且樂在其中。曾經在手術室、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居傢護理及護理之傢工作,也在唸研究所時,兼任過帶實習的護理老師。她個人希望有一天能加入「無國界醫療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s -- MSF)的誌願工作。
長路漫漫不孤行(自序)
第一章、當傢人需要長期照顧時
第二章、照顧方式的選擇
第三章、準備工作
心理調適
照顧人力安排
財務規劃
環境與設備
第四章、外籍看護工
外籍看護工的選擇
如何挑選仲介公司
語言的剋服
照護訓練
文化上的適應
管理原則
如何申請看護工
第五章、日常照護實務篇
營養
協助進食
身體清潔
更衣
翻身擺位
移位
活動輔具使用
第六章、照顧自己
安排休息時間
適當的休閑娛樂
規律運動
飲食健康
生活的營造
社交活動
第七章、資源運用
第八章、護理技術篇
洗手
用藥注意事項
鼻胃管灌食
導尿管的照護
膀胱造口的照護
氧氣使用
氣切造口的照護
抽痰
腸造口護理
傷口照護
復健運動
急救術
居傢清潔及廢棄物處理
附錄
醫藥科技的發達,延長人類壽命,也延緩人類的老化,因此,越來越多因為生理或心智上的疾病需要「長期照顧」的人;麵對傢人生病時,心理上不但要承受許多壓力與經濟負擔,生理上也要承受不少的體能壓力……
在過去,當病人需要長期照護時,大多是由傢人肩負起照顧的責任,然而,隨著社會及傢庭結構的變遷,長期照護的模式也有瞭改變,選擇性也就相對增加,包括所謂的護理之傢、居傢護理、在宅服務、日間照護等。
一般而言,需要被長期照護的情況,大緻可分為身體上的疾病(如中風、慢性疾病),以及心智的缺損(像是失智或精神方麵等疾病)。雖然每一種病癥各有不同的特徵,但在照護這些人的同時,其傢族成員通常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此時,最重要的是思考被照顧者本身身體或心智功能受損的程度,是否具備日常自我照顧能力,如進食、清潔、活動……另外,還要評估病人是否需要專業技術性照護,像是一些管路(導尿管……)或造口(腸造口……)護理等等;再來,就是評估傢中是否有人有能力擔負起照顧的工作。
長期照護雖然是漫長的旅程,但也不用過分擔心,適當的訓練與經驗的纍積,讓許多照顧者有能力將他們的傢人照顧得比醫護人員還要好;不過,萬一傢中無適閤的照顧人力時,這時可能就要考慮請人照顧,或將病人安置到專業的機構。
從事護理工作以來,有機會接觸國內外的長期照護領域,自己也曾麵臨傢人需要長期照顧的情況;另一方麵,由於工作職業的關係,更是親戚朋友的諮詢對象,因此,將長期照護相關的各項資訊,包括照護的模式、照護的技術、看護的選擇及可運用的資源等等作一番整理,希望本書能提供一個較完整的資料,對讀者有所幫助。
這本書能夠完成,要感謝我的同事也是我的學姊──念雪護理長的推薦,以及好友碧珍、鳳葉、淑慧的友情支援,還有彰化漢銘醫院呼吸照護病房,提供場地協助拍攝。
拿到這本《長期居傢照護指南》的時候,我的心情真是復雜。一方麵,作為子女,我一直覺得應該為年邁的父母提供最好的照護,但另一方麵,我深知自己在這方麵經驗的不足,而且照護過程中的種種挑戰,也讓我感到壓力重重。我當時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關於如何評估父母的身體狀況、如何選擇適閤的居傢照護服務、或者是在麵對一些突發醫療狀況時,應該如何應對。我甚至期待裏麵能有一些關於居傢環境改造的建議,讓傢裏的居住空間更安全、更方便長輩活動。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或許能找到一些現成的答案,或者至少能給我一些方嚮。然而,讀完之後,我發現它的重點似乎並不在於提供這些具體的“操作手冊”。它更像是在描繪一幅關於“照護”本身的畫捲,探討的是照護者內心的掙紮、情感的起伏,以及如何與被照護者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它強調的,更多的是一種“心法”,而不是“招式”。雖然這些“心法”對於調整照護者的心態很重要,但我感覺它缺少瞭許多我所急需的,關於“如何做”的具體指引。我希望它能更注重提供實操性的建議,能夠直接指導我在日常照護中采取更有效的行動。
评分拿到這本《長期居傢照護指南》,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一本書可以幫我解決實際問題瞭!我平常就是那種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但又常常覺得自己的做法不夠專業,不夠到位。尤其是傢裏長輩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各種狀況層齣不窮,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心裏很焦慮。所以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實用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怎麼有效緩解長輩的疼痛,怎麼幫助他們恢復日常活動能力,或者是在麵對失智癥等復雜情況時,有哪些應對策略。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像“居傢照護的N個黃金法則”、“新手照護者的必備清單”之類的章節,能夠讓我立刻學到一些能夠用得上的東西。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卻發現它的內容走嚮和我的預期大相徑庭。它似乎更側重於探討照護的“理念”和“哲學”,關於照護者的心態調整,關於如何建立積極的照護觀,甚至可能是一些關於生命意義的探討。這些內容當然有其價值,但對於我這種急需“工具箱”的讀者來說,感覺就像是在一本菜譜裏,找不到具體的菜名和烹飪步驟,而是被告知“烹飪是一門藝術”。我希望這本書能更“接地氣”,提供更多具有操作性的指導,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
评分話說這本《長期居傢照護指南》,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它的份量不一般。不是說它有多厚,而是它傳達齣來的那種“重量感”。我本來以為它會像一本工具書一樣,裏麵列滿瞭各種錶格、清單、步驟,像是要教你一套完整的照護流程。結果呢,讀下來發現,它更像是在講一個故事,一個關於“傢”的故事,關於“愛”的故事,還有關於“陪伴”的故事。它探討的,更多的是照護者和被照護者之間的情感連接,是那種無形的、看不見的聯係如何支撐起整個照護體係。書中有很多篇幅在描寫傢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他們如何麵對壓力,如何尋找情感的支持,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這讓我思考瞭很多。我平時總是忙著處理各種瑣事,給爸媽買藥、約醫生、做飯打掃,很多時候隻是機械地完成任務,卻忽略瞭和他們之間更深層的情感交流。這本書提醒瞭我,照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照顧,更是心靈上的陪伴。它讓我意識到,即使父母身體狀況不佳,他們依然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愛。所以,雖然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怎麼做”,但它通過這些故事和情感的描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待父母的方式。
评分我不得不說,這本《長期居傢照護指南》,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非常高遠的視野下,觀察著整個照護的生態係統。它不是聚焦在某一個具體的傢庭,也不是在某一個具體的照護者身上。它似乎是在描繪一個更宏觀的圖景,涉及到整個社會、文化、經濟對於長期照護的影響。我讀的時候,會聯想到很多社會新聞,關於長照機構的爭議,關於照護人員的短缺,關於年輕一代的壓力等等。這本書好像在試圖解釋這些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從更製度化、更係統化的角度去分析。它可能是在探討政策的製定,或者是不同國傢和地區在照護模式上的差異,甚至可能是在研究科技在未來照護中扮演的角色。雖然這些內容聽起來離我個人的傢庭照護經驗有點遠,但它讓我對整個“長期照護”這個概念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知道,我們每個傢庭在麵對照護問題時,都不是孤立的。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我們接受的政策支持,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我們的照護選擇和照護質量。這本書就像是在給我們一個“鳥瞰圖”,讓我們看到自己在這個巨大係統中的位置,也讓我思考,除瞭個人的努力,我們還能從更廣闊的層麵去推動照護的進步。
评分唉,老實說,拿到這本《長期居傢照護指南》的時候,心裏真的五味雜陳。我自己的爸媽年紀都大瞭,身體狀況也算不上好,平常我雖然有空就去探望,但總覺得做得不夠,或者說,不知道怎麼做得纔“對”。傢裏親戚朋友,大傢私下裏聊起長輩的照護問題,總是一臉愁容,抱怨這抱怨那,但又好像找不到什麼實在的解決辦法。這次收到這本書,我抱著一種“姑且看看”的心態,也帶著一絲絲的希望,希望它能給我一些啓示,或者至少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麵對這些難題。不過,讀瞭之後,我感覺這本書的重點似乎並不在於教你具體怎麼“做”,比如如何幫老人翻身、換尿布,或者如何安排醫療復健這些技術層麵的東西。它更像是在描繪一個宏大的圖景,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去探討“長期居傢照護”這個概念本身。它可能在討論照護的哲學意義,或者是在分析社會層麵、傢庭結構對於照護模式的影響。雖然這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對我這樣一個急切需要具體操作指南的普通讀者來說,總覺得有點“隔靴搔癢”。我期待的是能有實際操作的建議,比如如何申請政府的補助,有哪些輔助器具推薦,如何和醫護人員有效溝通,甚至是心理上的支持和喘息服務的信息。這本書好像提供瞭一些理論上的框架,但對於我這種“動手型”的讀者,反而覺得有點虛。我希望它能更接地氣一些,更貼近我們這些在第一綫照護的傢屬的實際需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