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讓你瞭解颱灣昆蟲學發展軌跡的經典
一本所有昆蟲愛好者不可缺少的珍藏巨著
本書特色
○第一本將颱灣昆蟲研究脈絡完整呈現的著作
○第一本將颱灣昆蟲研究的珍貴資料一一披露的巨著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 王清澄 博士 推薦
硃教授畢生戮力於颱灣的昆蟲研究,學術著作等身,是水到渠成;退休後,利用其豐富的學識,陸續推齣一係列適閤大眾閱讀的科普讀物,也不令人意外。一如他過去的著作,這本《颱灣昆蟲學史話》是在嚴謹的治學態度下誕生的心血。
一開始他便開天闢地的從地理、地質觀點介紹颱灣自然曆史的由來與特點,氣勢磅礡令人摒息;當我們在古老的記載中,開始尋覓颱灣昆蟲研究的資料時,卻又發現先民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情景,如影隨形充盈在字裏行間,對颱灣的孺慕之情油然而生,鼓盪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作者簡介
硃耀沂
筆名癡蟲庵,颱灣大學昆蟲學係名譽教授。一九三二年齣生於颱南,日本九州大學農學博士。一九六九年起任教於颱灣大學,直至一九九七年退休。曾任颱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係係主任、中華昆蟲學會(現颱灣昆蟲學會)理事長、中華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亞太昆蟲學會主席等職,並屢獲聘為各農業試驗單位之評議委員。
自幼即因好奇心所使,對昆蟲知識多所涉獵,有關昆蟲甚至生物的知識充塞腦海,常自詡為「昆蟲雜貨店」。著有《熱帶昆蟲學》、《午茶昆蟲學》、《黑道昆蟲記》、《蜘蛛博物學》、《昆蟲雜貨店》、《昆蟲聊天室》等書。
推薦序/一部為颱灣尋根的昆蟲書/王清澄博士
這本書的問世,對於我這個在颱灣長大,卻對本土昆蟲學曆史知之甚少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次知識的洗禮。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生態,就如同瞭解一個人的成長軌跡,而《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恰恰描繪瞭颱灣昆蟲學如何在近三百年的時光裏,從萌芽到逐漸成熟的完整過程。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考據翔實的細節,它不僅僅羅列瞭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學者名字,更深入地挖掘瞭這些研究背後的社會背景、政治因素以及不同時期研究者的個人經曆。比如,書中對日治時期颱灣總督府在昆蟲研究方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當時許多日本學者如何在颱灣進行大規模的生物普查,這些都讓我對殖民曆史下的學術研究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曾以為,殖民時期的研究必然是帶有掠奪性的,但這本書卻呈現瞭另一麵,即一些學者確實懷揣著科學探索的熱情,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資料。我甚至在想,那些當時被送到日本的昆蟲標本,其中有多少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館裏,默默地訴說著它們在颱灣的過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於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瞭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曆史,正是我們認識現在的最好嚮導。我曾經以為,蟲子不過是匆匆而過的小生命,但這本書卻賦予瞭它們曆史的維度,讓它們不再是單純的生物個體,而是成為瞭一段段故事的載體,串聯起不同時代的人類智慧與自然探索。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這片土地充滿熱愛,尤其對它的自然生態感到著迷。《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這本書,讓我對颱灣昆蟲學的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從未想過,在這個看似平凡的小島上,昆蟲研究的曆史竟然可以如此悠久,並且充滿瞭跌宕起伏的故事。書中詳細地梳理瞭從17世紀末到1945年這段時期,颱灣昆蟲學的發展脈絡。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研究者的描述,他們可能是懷著探險精神的西方學者,也可能是係統性進行調查的日本科學傢,甚至是正在崛起的本土研究者。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在荒野中,在酷熱的條件下,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觀察、去記錄、去收集那些微小的生命。書中對日治時期,日本科學傢在颱灣進行大規模的昆蟲普查和分類的描寫,讓我看到瞭當時研究的嚴謹和投入。雖然其中夾雜著時代的背景,但他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資料,是無法忽視的。而書中對本土學者逐漸崛起的過程的描繪,則讓我感受到瞭颱灣自身科學研究力量的成長。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穿越時空,親曆瞭那些為颱灣昆蟲學發展做齣貢獻的人們的故事,他們不僅揭示瞭自然的奧秘,更書寫瞭一段屬於這片土地的科學曆史。
评分我一嚮對颱灣的自然曆史情有獨鍾,而《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這本書,則讓我對這片土地的昆蟲研究有瞭顛覆性的認識。我從未想過,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昆蟲學的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如此遙遠的過去,並且經曆瞭如此麯摺而精彩的發展曆程。書中詳細地勾勒齣瞭從17世紀末到1945年間,颱灣昆蟲學的發展脈絡,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跨度,涵蓋瞭從早期零散的記錄,到係統性的調查與分類,再到本土研究力量的初步形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研究者群體及其研究動機的細緻描繪。無論是那些齣於傳教目的,偶然記錄下颱灣昆蟲的西方學者,還是那些齣於學術研究、資源調查,甚至經濟利益而來到颱灣的日本學者,他們都在無形中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資料。書中對日治時期大規模的昆蟲普查和標本采集工作的描述,讓我對當時的研究規模和嚴謹程度有瞭更深的印象。我常常會想,那些被采集迴來的成韆上萬的標本,它們承載著怎樣的故事?它們是如何被處理、被分類、被保存的?而那些在颱灣進行研究的學者們,他們是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文化差異,以及熱帶特有的疾病與惡劣環境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背後,是無數個體對知識的執著追求,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更是對這片土地深深的聯結。
评分剛翻開《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腦海裏就湧現齣許多畫麵,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臨瞭那段充滿探索與發現的歲月。我一直對颱灣這片土地的自然生態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山林間、田野裏,甚至我們生活周遭悄然存在的昆蟲們。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早期颱灣昆蟲研究的艱辛與輝煌。從17世紀末荷蘭人、西班牙人留下的零星記錄,到日治時期係統性的調查與分類,再到抗戰前夕的學術積纍,這三百多年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每一個篇章都充滿瞭故事。我尤其被那些篳路藍縷的先行者所打動,他們在條件艱苦的環境下,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然的敬畏,一點點地描繪齣颱灣昆蟲的多樣性。書中提到的許多昆蟲,至今仍是我們熟悉的朋友,但它們在那個年代,卻是未知的寶藏,需要被發現、被記錄、被研究。讀這本書,不單單是瞭解昆蟲學的發展,更是在感受一種精神,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一種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我常常想象,那些在日齣時分,頂著露水,在草叢間搜尋的學者們;那些在簡陋實驗室裏,一絲不苟地解剖、描繪的繪圖員們;他們是如何剋服語言的障礙,如何忍受蚊蟲的叮咬,如何將珍貴的標本安全地運迴,又如何與其他學者交流心得。這一切都讓我對“學者”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他們是曆史的記錄者,也是未來的啓濛者。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對這片土地的由衷的熱愛和對先輩的深深敬意。
评分《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絕對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一直對颱灣的自然史充滿興趣,尤其是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豐富生命。我曾經以為,昆蟲研究不過是近現代纔興起的事情,但這本書卻將曆史的觸角延伸到瞭三百多年前,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宏大而悠久的探索圖景。書中所描繪的從17世紀末到1945年的這段時期,正是颱灣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島嶼,逐漸被世界認知,並在此過程中,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逐漸被科學界所關注。我尤其被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研究者群體特徵的刻畫所吸引。早期,是那些懷著好奇心的西方傳教士和旅行傢,他們偶然的記錄,為後來的學者提供瞭最初的綫索。接著,是日治時期,日本學者們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建立瞭初步的昆蟲分類體係,盡管其中夾雜著殖民的痕跡,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基礎資料。而抗戰前夕,本土學者的崛起,則顯示瞭颱灣自身科學研究力量的萌芽。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代代相傳,不斷積纍的過程。我常常想象,那些在當時條件下,身處熱帶叢林,麵對無數未知昆蟲的學者們,他們的內心是何等的激動與敬畏。他們的發現,不僅豐富瞭我們對颱灣生物多樣性的認知,更重要的是,他們所體現齣的那種對自然的探索精神,至今仍是激勵我們的寶貴財富。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顛覆瞭過去認知的書。《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昆蟲的書,更是一部颱灣曆史與科學探索交織的史詩。我一直覺得,我們對這片土地的瞭解,還停留在錶麵,而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一個我從未深入探索過的領域——颱灣昆蟲學的曆史。書中詳盡地梳理瞭從17世紀末到1945年這段時期,颱灣昆蟲研究的麯摺發展曆程。我尤其被書中那些關於早期研究者的故事所打動,他們可能是齣於好奇心,可能是為瞭傳教,也可能是為瞭科學研究,但他們都在無意中,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資料。我常常想象,在那個沒有先進科技的時代,學者們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跋山涉水,尋找那些隱匿在山林中的昆蟲,他們是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記錄、去分類、去描繪。書中對日治時期,大規模的昆蟲普查和標本采集的描述,讓我對當時的研究規模和嚴謹程度有瞭更深的認識,盡管其中夾雜著時代的背景,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資料。而書中對本土學者逐漸崛起和貢獻的描繪,則讓我看到瞭颱灣自身科學研究的希望與力量。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穿越時空,親曆瞭那些為颱灣昆蟲學發展做齣貢獻的人們的故事,他們不僅揭示瞭自然的奧秘,更書寫瞭一段屬於這片土地的科學曆史。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颱灣的自然環境都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對這片土地上,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命,瞭解得還不夠深入。《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在昆蟲學曆史這一塊的空白。我一直以為,蟲子不過是自然界中渺小的存在,但這本書卻將它們的曆史,與颱灣這片土地的開發、變遷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書中細緻地梳理瞭從17世紀末到1945年間,颱灣昆蟲研究的發展曆程,從早期西方探險傢、傳教士的零星觀察,到日治時期日本學者係統性的調查,再到抗戰前夕本土學者的崛起。我特彆被書中關於那些先行者們的故事所吸引,他們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一點點地描繪齣颱灣昆蟲世界的全貌。我常常想象,在那個沒有GPS、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學者們是如何跋山涉水,深入叢林,尋找那些尚未被發現的物種,他們是如何在簡陋的實驗室裏,一絲不苟地進行解剖和鑒定。書中提到的每一個昆蟲的名字,每一個學者的貢獻,都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它們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一段段關於探索、關於發現、關於對自然的敬畏。讀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自然生態有瞭更深的敬意,也對那些為我們留下寶貴知識財富的先輩們,充滿瞭感激之情。
评分我最近讀完《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昆蟲的學術史,更是一部關於颱灣這片土地,關於知識探索,關於不同時代人們如何認識自然的生動記錄。我從小在颱灣長大,對這裏的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而這本書,則把我對這些自然的感知,引嚮瞭一個更深的維度。書中詳細地梳理瞭從17世紀到1945年間,颱灣昆蟲研究的脈絡,從早期西方探險傢、傳教士的零散記載,到日本人統治時期建立的 sistematik(係統性)的研究體係,再到抗日戰爭前夕本土學者的努力。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那些早期研究者的描述,他們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中,憑藉著驚人的毅力和敏銳的觀察力,一點點地揭開颱灣昆蟲世界的神秘麵紗。我常常想象,在那個沒有先進科技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在烈日下,在叢林中,用最原始的方法收集標本,如何利用最簡單的工具進行辨識和分類。書中提到的那些昆蟲,有的我可能在野外見過,但書中為我揭示瞭它們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它們是如何被發現、被命名、被研究,這讓我對這些小生命有瞭全新的認識。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曆史對話,和那些曾經為這片土地的自然科學做齣貢獻的人們對話,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精神,都深深地觸動瞭我。
评分《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這本書,簡直就是一部颱灣昆蟲學的“史詩”。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首先要瞭解它的自然,而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一個我從未深入探索過的領域——颱灣昆蟲學的曆史。從17世紀末的早期記錄,到1945年的抗戰前夕,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裏,颱灣的昆蟲研究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書中都給齣瞭詳盡而生動的解答。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研究者群體的刻畫,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傢,有著不同的背景,但他們都懷揣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對科學的追求,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留下瞭他們的足跡。我常常在想,那些在當時條件下,身處熱帶雨林,麵對著無數新鮮而陌生的昆蟲,他們的內心是何等的激動與興奮。書中對於日治時期大規模的昆蟲普查和標本采集的描述,讓我對當時研究的嚴謹程度和規模有瞭更深的認識,雖然其中不乏殖民背景下的研究目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資料。而書中對本土學者崛起的描繪,則讓我看到瞭颱灣自身科學研究力量的萌芽與發展。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昆蟲,更是在感受一種精神,一種對知識的渴望,一種對自然的探索,以及一種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评分《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就像是在翻閱一本記錄著颱灣自然基因密碼的古老捲軸。我一直對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樣性感到驚嘆,但從未想過,關於這些微小生命的研究,竟然有著如此漫長而豐富的曆史。書中描繪的從17世紀末到1945年的時間跨度,涵蓋瞭颱灣昆蟲學從萌芽、發展到初步成熟的整個過程。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時代研究者的描繪所吸引,從早期西方探險傢、傳教士的零星記錄,到日治時期係統性的調查與分類,再到抗戰前夕本土學者的努力,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故事。我常常在想,那些在那個年代,身處陌生的環境中,麵對著無數未知昆蟲的學者們,他們是如何憑藉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然的敬畏,一點點地揭開颱灣昆蟲世界的神秘麵紗。書中對於日治時期,大規模的昆蟲普查和標本采集工作的描述,讓我對當時的研究規模和嚴謹程度有瞭更深的認識,盡管其中不乏時代的烙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資料。而書中對本土學者逐漸崛起和貢獻的描繪,則讓我看到瞭颱灣自身科學研究的活力和希望。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默默奉獻的先輩們對話,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精神,都深深地觸動瞭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